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区经济分析

地区经济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区经济分析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区行政垄断;产业歧视;地方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16-02

一、行政垄断和地区行政垄断

按照垄断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垄断分为一般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用行政手段实施经济垄断)。其中,行政垄断是国家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的禁止、限制或排斥。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都是滥用垄断力量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的垄断力量来自行政权力,而经济垄断的垄断力是在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行政垄断具有寻租性质,行政垄断是一种利用行政法律手段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高级寻租方式(张小强等,2005)。也就是说,行政垄断是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设租,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而积极的寻租。

地区行政垄断的含义是指本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不仅对商品流通进行了地域性的限制,也对资金、人员流动和企业跨地区联合等活动进行了限制。地区垄断也是某一地区的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保护本地企业和经济利益,利用其行政权力而实施排出、限制外地企业参与本地竞争或本地企业参与外地市场竞争的行为。地区行政垄断的特点:(1)地区垄断多是地方政府以命令、文件和通知的方式做出,并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有紧密正相关关系。(2)地区行政垄断是为保护本地某个产业或行业而由地方政府出面利用其行政权力帮助该行业或产业中的企业排挤外区域的竞争者。

二、地区行政垄断深化“产业歧视”的经济分析

所谓产业歧视是认为对同一市场区域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或者同一市场区域对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进行区别对待。地区性行政垄断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区内部和外部的产业布局,人为地设置进入障碍,提高外地公司进入本地区的进入成本,是对地区内外部产业的歧视行为,造成不平等的竞争。

(一)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

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即对同一市场区域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的歧视行为。也就是地方政府为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利用公共权力为这些企业创造条件,提供优先发展的条件,从而这些“得租”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拥有政府行政垄断赋予的独特权力和优势,而这种特权和优势不是市场内企业间竞争的结果。如果将本地其他行业内企业的成本视为不变,那么,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了“得租”企业的成本。换言之,政府的行业歧视行为也相对地提高了其他圈外行业企业的成本。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政府出资为一些行业的企业搭台,举办一些销售或招商引资的活动。例如,大连市政府强力为行业企业搭台的就是大连国际服装节和大连国际啤酒节。目前,大连国际服装节已是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服装文化经济盛会。可以说为大连本地服装的企业助了一臂之力,然而从本文的角度看,政府出资出力为某一个行业内的企业举办某项活动,其本身是一种行政垄断行为,对大连的服装和啤酒行业以外的行业构成了歧视。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不应该干预行业内企业的活动,政府更多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取代企业地位,帮助企业进行微观的管理销售活动。

由于地区行政垄断造成的此类歧视行为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政府划分一些区域支柱产业,当然此类产业格局与长期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后自然形成的产业格局不同。一些政府官员为了个人政治利益最大化,寻求政绩而利用政治权力推出主导产业,并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税收减免,替其引资等优惠政策,而此行为违背了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律,也未必符合市场效率的原则。这种行政垄断的结果将造成地区内行业歧视,并且影响和制约其他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又从何谈起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呢?

(二)对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

对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是指同一市场区域对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进行区别对待。行政机关利用行政法律手段遏制对手加入竞争从而确保本地(行业、部门)企业的垄断地位和人为地垄断利益,或者利用行政力量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来产生人为的剩余,就是典型的行政垄断方式。这就是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行业就属汽车产业了。自从“九五”计划将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以来,全国各地盲目发展汽车工业。20世纪90年代,在汽车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汽车市场保护政策。事实上,许多主要汽车产地都曾经出台过带有浓厚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规定。汽车市场封锁最直接的原因是保护本地利益,即保证本地税收大户能为财政提供更多的收入。但是,无论从汽车企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家汽车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种典型的狭隘利益观,是一种轻视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短见。尽管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62条明确规定: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管理制度,各地政府要鼓励不同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本地区市场实现公平竞争,不得对非本地生产的汽车产品实施歧视性政策或可能导致歧视性结果的措施。凡在汽车购置、使用和产权处置方面不符合国家法规和本政策要求的各种限制和附加条件,应一律予以修订或取消。但是,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垄断的权力为本地企业寻租的行为却屡禁不止。

喻闻和黄季琨(1998)、周惠中(2001)、李杰和孙燕群(2004)采用产品价格的差异程度进行考察,发现在大米市场、烟草工业、啤酒市场等这些行业的市场分割较为普遍。一省消费使用的商品中,来自本省内部生产的商品价值超过来自外省的商品价值的19倍以上,这不仅反映出省界在商品流通中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国内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程度。原因分析发现,行业贸易壁垒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行业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大力构建和谐的国内贸易体制,消除地方保护影响,充分发挥贸易体制对加快我国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以保证“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从成本的角度分析

从成本的角度看,地区政府对某些行业实行特惠政策或者广开绿灯,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支付大量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首先,对本地区企业实施保护,那么本地区企业一般不能完全地局限在本地区发展,如果受保护行业的企业要走出去,去其他地区争夺市场,那么极有可能遭受其他地区的企业在本地区所支付的高成本。这也是国际贸易中常常发生的报复和反报复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要支付大量的成本,都会造成社会收益的净损失。其次,政府制定政策需要制定成本和菜单成本。任何一项有利于某一个集团的政策的制定过程都可能产生大量的寻租成本,正如寻租成本的性质,这些成本不用于社会再生产的投入,而是用于逐利产生的净损耗。这些行业内的企业会支付大量租金来俘获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再者,实施歧视产业政策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甚至打击地区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最后,如果从地区市场的供求来看,假设本地区的啤酒产业完全受保护,外来的啤酒无法进入或者进入障碍太高,那么在这个市场上,啤酒的供应都是由本地企业提供,而本地企业极有可能形成有效的串谋或者联合控制啤酒的生产量,以达到垄断市场,低产高价的目的,掠夺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假设该地区所有的啤酒厂商形成有效的串谋,而又没有政府的阻止,啤酒厂商就可以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本地区啤酒市场的供求状况如下图所示,其中四边形A所代表的区域是啤酒产商的利润,而三角形B所代表的区域是由于啤酒厂商们共同实施垄断行为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也就是著名的哈伯格三角形。因此,政府的地区性行政垄断行为在短期会促进地区的受保护行业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社会将为此支付大量的无谓的净损失,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结论

无论是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和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来看,还是从纯经济学角度的成本分析来看,地区行政垄断对本地区建立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有害而无利的。当然综合的考虑也是不利于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地区行政垄断深化了产业歧视,从笔者的角度看,这并不利于本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地方政府首先要确定政府职能的边界是什么,对政府而言,公平应该是优先于效率的。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设租或是某些行业企业的“合伙人”。

参考文献:

[1] 张小强,许明月.行政垄断的经济分析及其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1-144.

[2] 杨兰品.行政垄断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5,(6):114-119.

[3] 杨兰.试论行政垄断及其普遍性与特殊性[J].武汉大学学报,2005,(6):801-808.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经济转型;存在问题

1 社会经济转型理论程序的分析

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其内部各个系统的有效协调,比如经济系统等,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转型环节的优化,实现其经济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协调,来满足其功能定位的需要、空间要素排列的需要。该环节的开展,设计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比如其非经济结构之外的社会结构,比如制度建设、政治治理结构及其法律结构等。通过对功能结构学派的深入研究,保障其事物结构变动环节的分析,实现与外部环境的有效协调。

社会规律体现的东西是比较复杂的,比如人的内容模式、规律的特殊作用模式,这不是什么特殊的规律而是一种对社会作用原则的约束制约。这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环节的分析工作,实现其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得知,人为控制因素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其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辅助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针对整个经济大环境展开分析。从纯粹理论环节展开分析,由于其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其转型的过程及其相关变动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其投资型发展战略的优化,促进其收入分配模式的优化。这要针对其资产所有的收入份额水平展开分析。资产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在实践中,收入水平或者资本收入的所有者,主要是政府和富裕的人群,而政府和富裕人群的储蓄倾向是高的,消费倾向则相反。收入份额下降的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消费倾向是高的,而其储蓄倾向则相反。上述模式是阐述了社会经济运作的具体规律范例,相对于农业经济转型环节来说,其具备自身独特的应用规律。这对我们研究农业转型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2 针对转型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

2.1 在农业经济转型阶段的分析过程中,要展开其理论环节及其实践环节的优化,一般来说,农民利益的实现需要配合其当前的经济背景及其经济运作条件,从而实现其农业领域相关问题的优化,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逻辑命题。在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农业模式还是现代农业模式,都是实现了其发展理念、利益模式等的转变,这和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未来的中国所剩下的问题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了,而对农民与农业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因此,在科学、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农民利益实现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逻辑判断。从历史到现在,短期的凯恩斯式的干预只能是一个短期的效应而非长期的手段,用急于求成的跃进方式来解决中国任何问题的教训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政治领域来说,相对于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问题,受到社会历史变革的影响,其经济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由于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农民在其革命过程中的角色是比较重要的。在经济层面上,我们可以得知,其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对其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这有利于其农业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其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运作模式的健全。其农业的建设发展模式也体现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生产组织安排环节上。就发展的观念而言,基于生产阶段的技术工具的投入,今天的农民已自觉不自觉地由传统的生产者转变为经营者了,这种单纯的生产过程的实际“外包”,如播种、收割等生产环节,要求农民需要更多地关注“供”和“销”这两个经营环节,对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产品的选择考量着农民的智慧和胆识;就经营管理体制来说,如何将传统农业时期零散的“一队土豆”的生产要素形成一种合力,与社会市场进行有机对接。

2.2 在农业经济的转型研究过程中,要认识到相关的问题,就是城市化经济建设问题和城镇化建设问题,这是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几种运作模式。一般来说,前者的城市化建设层次面设计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其空间规模、经济运作形势、内在运作结构的变化,都影响其城市化的稳定建设发展。一般来说,其城镇化的运作环节和工业化的运作形势未必协调,这需要针对现实问题,展开具体分析。现代化层面。农业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农村将越来越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而具备长久开发和利用的前景,这是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前景,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固然有4亿人口的城镇市场,其更大的目标则是发现了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的潜在价值。国际游资和热钱在农产品这种资源性产品上的某些作为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其中的价值,这也是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背景。

3 地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

3.1 为了更好的进行地区农业经济转型趋势的分析,我们有必要展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探究,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体系的健全,保证现代农业的稳定运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系列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被提出,这些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向,都是围绕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经济水平等展开的,为了更好的进行城乡发展程度的评估,展开地区农业经济转型趋势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深化农村的农业改革,进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因子分析 经济综合竟争力 综合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相当成就,但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并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同时贵州省也是中国典型的省域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之一。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差异,找准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优势,促使各个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尽快实现落后的地区经济向先进的转变,这既是贵州省缩小与发达省份经济差距的迫切需要,也是贵州省统筹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贵州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探讨了贵州省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提出了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研究和评价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个能够客观、准确地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和研究的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本文所研究比较的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主要是比较地区经济功能的强弱,关键是地区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为了定量测量和实证分析的需要,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贵州各地区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能反映地区综合竞争力的16项统计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为:X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2:人均GDP(元/人);X3: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元/人);X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X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7:GDP(亿元);X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X9: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亿元);X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X1: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X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X13: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4: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15:客运总量(万人次);X16:货运总量(万吨)。这16项指标分别从各地经济的潜力与现状、结构与总量、效益与流量等方面反映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标统计数据根据《贵州各地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统计数据详见表1。

三、对贵州地市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

1、评价方法

本文中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在各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的一种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其基本步骤如下:假设有m个地区,n个评价指标,则矩阵X0=[Xij]mxn即为评价样本矩阵。

(1)原始矩阵的标准化。为将不同质的指标综合加总,对全部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Yij=(Xij-Xj)/dij,其中:i=1,2,3…n,Xij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值;Yij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Xj为m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均值;dij为第i个地区指标的标准差;

(2)求出标准化矩阵Y的相关矩阵R;

(3)求R的特征值,并根据特征根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4)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相应的特征向量矩阵;

(5)计算主因子得分值;

(6)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

2、实证分析

根据表1的原始数据,将其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证明其适宜做因子分析,再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略),借助于SPSSl1.5软件操作,可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从略)。求出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根:12.167、1.702、1.163。它们解释了变量X的标准化方差的93.952%(累计贡献率)。这样,对于此项研究的绝大部分要求,前三个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同时,基于过程内定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主因子分析(factor)过程相应提取三个主分量:F1、F2、F3,从主成分方差值可以看出,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主因子F1、F2、F3解释。

对提取的三个主分量Fl、F2、F3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A(从略),同时,为便于对各因子载荷作合理解释,对其进行旋转使其结构简化,使得每个因子的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以起排除嗓声干扰的作用。表3即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A1。

由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阵可知:第一公共因子(第一列)高载荷的指标有:

X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2:人均GDP(亿元)、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8: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元/人);X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X13: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4: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这些指标均反映区域经济实力与对外物资与信息交流方面的信息,称为经济潜力与效益因子;而第二公共因子上(第二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X7:GDP(亿元);X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X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X10:全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X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些指标多与经济总量有关,故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第三公共因子上(第三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5:客运总量(万人次);X16:货运总量(万吨),这些指标主要与工业及运输相关,故命名为产业及流通因子。

通过SPSS11.5可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由Thomson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估计B=A1R-1为经过方差正交最大正交旋转之后因子载荷阵的转置A1与相关系数逆R-1乘积。

根据表4可得到:

F1=0.162ZX1+0.121ZX2+0.178ZX3+0.032ZX4-0.143ZX5+

0.327ZX6-0.148ZX7+0.027ZX8+0.015ZX9-0.011ZX10+0.295ZX11-0.224ZX12+0.112ZX13+0.154ZX14-0.19ZX15+0.025ZX16

F2=-0.101ZX1-0.074ZX2-0.04ZX3+0.13ZX4-0.095ZX5-

0.121ZX6+0.282ZX7+0.158ZX8+0.129ZX9+0.137ZX10-0.227Z

X11+0.465ZX12+0.055ZX13-0.097ZX14+0.199ZX15-0.2ZX16

F3=0.084ZX1+0.11ZX2-0.032ZX3-0.051ZX4+0.469ZX5-

0.213ZX6-0.005ZX7-0.087ZX8-0.021ZX9+0.005ZX10+0.003Z

X11-0.199ZX12-0.068ZX13+0.09ZX14+0.165ZX15+0.403ZX16

通过计算最后得分可将贵州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评分及排序如表5所示。

四、结论及评价

第一,从因子总得分可看出,贵州总体上经济实力弱,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除省会城市贵阳得益于省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各项因子得分较高外,其余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低于1,且与贵阳的发展差距较大。

第二,贵州省经济上总体落后于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包括贵阳在内的各地区其产业发展及流通因子的得分普遍较低。众所周知,农业是弱质产业,对于贵州这样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来说,期望农业持续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第三产业在实现工业化之前要迅猛发展也是不现实的。大力发展工业,进一步加大贵州省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东部工业项目到贵州安家落户,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贵州各地区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现实举措。

第三,贵州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如六盘水地区总体经济竞争力在全省排名第五,但其产业发展及流通因子得分却高达2.3分,在各地市中位于第一名,究其原因,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六盘水已发展为一个经济门类较多、社会事业较全面的新兴工业城市,其支柱产业有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六盘水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工业规模虽大,但均属于资源及基础类产业,其产值附加值低。只要增加其产业的增值链条和环节,提高工业的利润率,六盘水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将会大大提升。在因子得分排行上,遵义地区的排名居后,主要源于其经济潜力与效益因子上的得分偏低,遵义地区国土面积30753平方公里,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7.68%,是贵州所辖面积较大的一个地区,就其经济总量因子而言,其得分位居第一,但其人均指标均落后于全省,导致其综合排名靠后。

【参考文献】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4篇

作为一个相对的区域概念,冀中南地区主要包括河北省中南部诸县(市),由于各县(市)在资源、资金、技术、文化、区位、产业等方面的差异性,因而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根据各县(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的差异性,可以把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资源支撑型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来支撑和促进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两种类型,依赖矿产资源发展的县市主要有武安市、磁县、沙河市、鹿泉市、邢台县等,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的县市主要有平山县、正定县、安新县、涿州市等。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资源独占性

由于自然地质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对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具有独占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可转移,难以消失,是长期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二)民营经济支撑

如2007年邯郸武安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88.6亿元,上缴税金30.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和29.9%,分别占全市GDP的84.1%和全部税收的82.9%;多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或全国制造业500强。

(三)产业链条完整、突出

如邢台县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发展了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等后续产业;沙河市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煤炭开采与深加工、玻璃建材、钢铁等主导产业;武安市因其丰富资源而形成冶金、煤炭、建材、机械、化工等相关产业,其中2007年钢铁行业纳税25.6亿元,占其县域经济全部税收的70.5%。

(四)旅游资源带动效果显著

2008年,平山县依靠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实现旅游总收入13亿元,成功入围“中国旅游强县”;正定县、赵县的历史文化旅游;安新白洋淀生态旅游;涿州的影视文化旅游等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二、传统产业带动型模式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以其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或生产技术为核心,不断拓宽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辛集市、无极县、安国市、高阳县、蠡县、曲阳县、泊头市、安平县等属于该类型。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产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如辛集市以其皮革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并荣获“中国皮革皮衣之都”美誉;蠡县因其悠久的皮革加工和纺织技术,而成为全国闻名的皮革、纺织品特色产业基地。这些传统产业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具有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二)产业集聚效果好

产业集聚程度高,从业人员多,对地方经济贡献大。如泊头铸造业产品覆盖汽车零部件、汽车模具、艺术铸件、精密铸件、标准化铸件等多种类型,2010年从业人员约达2万人。这样,通过产业集聚,可以更好地突出产业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三)新型产业发展缓慢

传统产业的存在,会促使地方经济发展以传统产业资源为基础和立足点,拓宽产业范围,延长产业链,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所以在项目建设、技术引进、资金配套等方面难以摆脱传统产业的限制和依赖,对全新型的产业或技术引进力度不够。

三、技术创新型模式

县域经济的发展摆脱了资源及传统产业的影响和限制,大胆引进新技术或新产业,以多元化的产业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藁城市、栾城县、晋州市、定州市、宁晋县等属于该类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资源匮乏

大部分县(市)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匮乏,既缺乏资源型模式所具备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也缺乏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因此,这些地区只能摆脱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以创新促发展的道路。

(二)创新文化引领

如宁晋县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薄弱。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传统技术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宁晋人走出家乡,到外地寻求发展机会。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形成了开放经营、吸收并融、创新求变的先进文化理念,进而促使制度、行为的变革。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先进文化引领的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胆吸收新型产业,改良现有产业,形成了以单晶硅、纺织服装、电线电缆、机械制造、粮食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群,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模式的典范。

(三)产业集群优势

通过产业集聚,便于企业间资源、技术、劳动力的协同,有利于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形象影响力,全面壮大县域经济竞争力。

(四)政府支持

在引进的技术或项目中,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项目建设、资金配套、人力资源配置、税收政策及外来人员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提供了及时、周到的服务,使项目得以及时运转。在营造“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四、传统农业型模式

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而形成的农业经济主导模式。冀中南地区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等地的大部分县(市)属于传统农业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农产品优势

这些县(市)拥有良好的土地、气候及水资源等,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如邯郸大名的花生、小麦;衡水深州的蜜桃,故城的棉花;沧州河间的金丝小枣等。

(二)广泛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产品品质优良,历史悠久,市场覆盖率高,深得广大消费者信赖。因此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销售渠道或网络,有些农产品远销海外。

(三)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稠密,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这些地区用于传统农业的劳动力逐步减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也成为其县域经济发展中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经济增长缓慢

因受农业自身发展规律制约,经济增长缓慢,难以出现以工业产业为支撑的快速增长的局面,经济总量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社会经济以稳定发展为主。

五、农业创新型模式

在传统农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观光旅游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等途径,培育农产品的特色优势来带动经济发展。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特色资源

如邢台县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积极发展以优质果品、枣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效果。该县的“浆水”牌苹果先后被指定为十六大、十七大会议专用果品,“天力三宝”牌酸枣汁成为中国航天员特供饮品和“迎奥运”特制产品。

(二)品牌形象

赵县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中国雪花梨之乡”,这些荣誉塑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县域品牌。该县并通过实施每年一度的“梨花节”、“采摘节”,积极推动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更好地提升了县域形象。

(三)政府协助

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出面协助和指导。企业的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产品营销必须通过由政府出面组织或协调的行业协会,才能实现产销对路,规模经营。

(四)现代营销

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如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等)将产品或服务向更广的市场范围推介。这些手段单靠农户或生产者很难达到,地方政府统筹谋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的模式更加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只是相对的,就某一具体县(市)而言,只是侧重某一模式,但其中也有其他模式的支撑要素。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着眼于整个经济体系,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科学决策,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第5篇

哈罗德—多马模型及资本形成分析

哈多模型强调资本的重要性。这种模型由于忽视技术进步、知识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适合落后地区。此时,资本内含了技术,机器设备与经过培训的人力相结合,就可以生产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落后地区缺少技术、人才、资本,必须吸引外来资本与人才,营造生产要素良性聚合机制(赢利企业)。资本形成,即实业投资,是人力资本、先进机器等的集合。

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后发劣势。类似德国崛起、日本崛起等以重工业崛起为特征的后发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存在。例如,在软件业领域,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手中,我国的应用软件开发一直跟在美国的后面;钢铁、水泥、重化工等产业现属夕阳产业,污染高、能耗高、产能过剩、利润空间少,且对环境影响大。后发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劣势,且经济资源外流,还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这些地区不找准、不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地区发展将不可持续。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优势和旅游优势,主要劣势是市场容量不大,人口不多,人力资本不足,资金、技术不足等等。

总之,从资本形成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先期大规模投资的基础上,最终经济能否实现腾飞及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前期投资的利用率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培育与保持。

索罗-斯旺模型及分析

模型分两种情况:一是当不考虑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时,主要结论有:人均储蓄率越高,人均投资越高;人均投资越高,人均收入越高,但人均收入随着人均投资的增加边际递减;投资越高,折旧越高;存在一个最佳的投资规模,此时,长期可持续性消费水平达到最大化。二是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时,主要结论有: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了人均资本,从而降低了人均收入;在人均gdp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达到稳态时,人口增长带动产出总量增长,这也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资本需要更高的产出率(折旧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才能维持可持续的最大消费能力;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

索罗-斯旺模型存在诸多不足。一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假设。在该假设下,穷国应该比富国增长得快,这个推理结论与现实并不符。穷国比富国增长快是有条件的,必须打破穷困恶性循环、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或者对多个互补的部门(主要是基础设施和轻工业)在政府主导下同时“大推进”(p.n.rosenstein rodan,1945),并要达到“临界最小努力”(利本斯坦,1957)。二是模型忽视了市场问题。西方经济学普遍忽略市场问题,似乎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自动销售出去。实际上,市场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英国、德国、日本的崛起都是从国内市场保护开始的。中国对外开放市场,只是因为这个市场非常大,容纳了大部分华商企业、欧美跨国公司,还有国内的中小企业。

索罗-斯旺模型告诉我们:一是在人口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是经济总量增长的促进因素。人口密度低的我国西部地区要制定一系列人口政策,想尽办法吸引外地人口与优秀人才,重视利用市场手段笼络社会稀缺人才。二是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故应利用金融、财政甚至非经济手段,促进技术进步。三是对应于长期最大可持续性消费的资本存量有一个最优值。

另外,也要注意市场问题,注意通过配套政策与机制、投资驱动等来打破穷困恶性循环、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环积累因果效应。主要方法有:培育外部市场,通过人口政策培育内部市场。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起因于经济学家不满足于索罗-斯旺模型将技术、储蓄等作为外生变量而提出的一整套思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开放、劳动分工、技术进步、知识溢出、边干边学、人力资本投资等有利于经济增长。它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所有地区和国家最终经济增长率趋同的思想。由于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引入,改变了过去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的传统经济学假定,知识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

内生知识增长理论强调教育投入和专利技术发明的重要性。对于基础性研究,由于需要更大、更长期的投入和更高智商的人才参与,越来越呈现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发达国家占据了知识的源头,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下游有所作为的难度越来越大。即使日本模拟技术在20世纪60-80年代风光过,90年代在数字技术上也无法与美国抗衡。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军事科技往往是技术革新的源头,美国新技术的起源就在于军事技术革新转民用。对于中国来说,加大军事科技立项和支持力度,是哺育民用技术的一条综合效用很高的道路。科技研发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难以短期见成效。这种情况下,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国际人才,特别是留学人才归国创业,是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径。我国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如导弹、芯片都离不开归国的留学人才。

要争取研发基地、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人才落户到我国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于落后地区来说,技术引进和消化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都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选择。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

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反映了经济地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自然要考虑到经济地理的作用。经济地理在地理学里与政治地理、城市地理等学科同处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见图1)。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各有侧重。区域经济学更加理论化、抽象化,经济地理则更加实用化、个性化;区域经济学涉及到的学科主要是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则涉及到多个学科,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思维过程大致是:针对具体区域,从具体条件出发,深入分析研究诸地理条件,再结合经济思维,从而形成对区域的正确认识。

转贴于

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特点:旅游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丰富。长期被边缘化,一直是发达地区的原材料产地、劳动力来源和市场。一般有广大的山地为腹地,盛产水果、中药、林木等。生态脆弱,如果被破坏,恢复困难。

鉴于上述经济地理特点,我们认为:一是与发达地区存在协作的可能,例如,可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家要把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避免在东部地区内部转移。二是因本地市场空间不大,西部地区的产品主要应销往内地、珠三角或国外。此时,市场将成为巨大制约因素。三是西部地区初期应主要依靠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经济。四是应注意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渔业产品的深加工,很可能会由于沿海钢铁产业带来的污染而受到重创。新经济地理学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小区域循环经济。因此,钢铁产业、镍加工产业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不可破坏环境。五是经济起飞过程中,投资规模、产业规模、集群规模都要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才有可能实现规模报酬递增。没有发达的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服务。要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配套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教育、高科技、研发、咨询、销售等。

增长极理论及分析

增长极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学派:一是“法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大型推进型工业,以此作为“增长极”来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美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区域发展计划应围绕着城市之建立来进行,以使城市成为所在区域的“增长极”;三是“联合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增长极在区域发展中不应仅起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应起综合性的发展中心的作用。实际上,法国学派推崇的是增长极的产业涵义,美国学派推崇的是增长极的空间地域涵义,联合国学派则重点强调的是增长极的作用,三者并不矛盾。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增长极作用机制的两个方面,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二是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三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四是经济集聚效果。西部地区要关注中心城市和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与扩散、资本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经济集聚效果,这是增长极的核心思想。要从这四个维度去培育增长极,力求避免“拉郎配”。

产业集群的区域实践、转本文由收集整理移及升级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为之提供一系列的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发展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的集群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设施、通讯设施,以及其他一些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产业集群之所以能比单个企业节约成本,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各企业的集中,可以共享集群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在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时,要着力于提高集群内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建设水平;二是完备的信息咨询等服务设施,政府要支持和鼓励集群内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备的产品供求、政策导向、新技术的更新等最新消息,减少企业在这些方面所付出的搜集成本;三是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些公证、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机构就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政府发挥作用;四是健全的产业配套体系,包括政府为企业举办的贸易交流会、与国外市场互动的交流访问等。

我国第一产业集群如云南的花卉产业集群、普洱茶产业集群、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等。而分布最多、最广的是第二产业集群,特别是制造业,并且绝大部分都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低端的生活消费品产业集群,产品附加值不高,且主要集中于轻工产业领域的化纤纺织、服装、机电、家具等和重工业领域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产品主要是最终消费品,其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产业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且主要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只分布在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和数量都十分有限,发育比较滞后。第三产业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但发展情况不理想。如文化创意产业等,现在还只分布在较少的一部分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深圳等。金融服务业集群虽然这几年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仅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少。

原来的一些劳动力和土地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家电、陶瓷水泥等产业集群,包括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资本需求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在收益结构中仍占主要比重的产业集群,如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等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开始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融资能力差、资本积累不足、缺乏规模经济、信誉不高,转移较为困难。

这种转移要积极主动地完成,否则,可能会造成东西部双输的局面。第一,由于欠发达地区收入增加缓慢,消费结构的变化缓慢将减缓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发达地区较早地享受到了政策优惠,现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期望如果得不到尊重,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将会加剧,同时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将更加雷同,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效率下降甚至出现紊乱。

在发达地区将过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同时,本地产业要进行产业升级,包括过程升级(生产过程更加效率)、产品升级、功能升级(改变价值链中自己的位置)、价值链升级等。

其它经济发展理论

(一)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该理论研究经济的起飞准备阶段和起飞阶段。其主要方法是在投资驱动下,主导部门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产生新产业,扩大出口,并在投资乘数作用下带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如广西北部湾产业规划通过钢铁、冶炼等巨型企业的引入,配套基础设施,带动配套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地方就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它产业的发展。这种规划是合理的、可行的。这种投资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对先进设备的高度依赖,技术蕴含在设备和生产流水过程中,对工人和管理层的创新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发达地区对该产业的主动放弃。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经济已经到了服务业占主导的阶段。但是,对于大多数东部地区的城市来说,轻工业与重工业都不发达。中部地区,如安徽也在吸引水泥、核电等大型企业入驻。转贴于

(二)二元经济理论、三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正视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存的经济现实。传统部门包括自给自足的农业,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是维持生计的产业,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现代部门包括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主要存在于发达地区。传统部门工资低,现代部门工资高,剩余劳动从传统部门流向现代部门。三元经济理论引入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传统部门要么主动升级,要么被挤占或淘汰。

(三)大卫·李嘉图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李嘉图坚持认为报酬递减规律约束了利润增长,从而制约了投资增长。边际报酬规律只有人力资本或者技术革命能够打破,技术革命能将边际报酬放到另一个轨道上,实现报酬递增的飞跃。按照这种规律分析,美国现在如果能够领导高科技革命的话,就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了。

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现实与原有世界秩序发生了矛盾:中国在现代工业领域进步太快了,而美国的高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却相对不足。美国的国策似乎就是制约中国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以给美国高科技更多的缓冲时间。因为信息技术只是知识经济的敲门砖,美国从信息技术中获得的利益并不足以维持目前的世界旧秩序,其地位相对于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来说,已经衰落了。而基因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医学技术的巨大市场空间将远远超过信息技术,美国还觉得自己很有希望。美国未必愿与中国一战,但是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符合它的利益。中国要摆脱在目前世界格局的不利局面,技术上一定要后来者居上。同时,我们要强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处在中国大发展的背景下,一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然受到涉及。因此,可以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仰仗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

(四)新制度经济学

gdp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内涵,即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政治制度创新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情况下,有所思考和创新。电子政务与网上监督、政策公开、投诉解决机制等结合起来,执政水平还可以上一个台阶(北京经验)。新制度经济学的公共品供给、寻租、法的经济学分析、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有限理性等概念与思想对我们有一定启示。但是,要在私有化基础上解决我国公共产品(如医疗和教育)供给的问题,是注定要失败的。我国构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元素目前主要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培育了国民的自私自利、破坏规则、没有道德底线等性格。“物欲横流”的西方文化风格与中国国家整体利益不合拍。中国要成为世界超一流强国,“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必不可少。

(五)仍然是指导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的基石

在2008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损失最小,是与中国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等分不开的。按照经济学说,在金融与经济关系上,经济始终第一性的,金融则是由经济所决定的,并为经济服务的。因此,在本部地区发展经济与金融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第一位,并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业的发展,否则,金融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重视金融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结论

(一)西部地区的人口、资本、市场都依赖外部环境

人口数量与质量是本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移民政策、人口政策、人才政策、教育政策是解决劳动力质量与数量的一揽子政策。西部地区必须借助外来资本,因而资本净流入是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市场往往在外地,因为本地市场规模容纳不了大规模产业投资所对应的市场扩张。

(二)扬长避短、扎实推进

以重大军事科技立项、军用技术转民用、归国留学人才创业等手段来推动知识内涵式增长。西部地区往往拥有一些国家重要的军事工业,须做大做强,以点到面,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个切入点要比笼统地投资高科技产业园区更加可行。以地产为驱动力的高科技园区建设,与高科技的内在规律恰恰是矛盾的。这是我们的高科技园区不“高科技”的内在原因。

经济在起飞准备阶段需要主导工业部门实现规模经济。要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办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并争取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垄断优势。西部地区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有优势,但前提条件是不能污染环境。旅游业季节性明显,且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增长率,故可以惠民,但难以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