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配音练声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入配音课程的学习阶段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模仿训练”这种学习方法。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并且拥有不同声线基础的同学在最开始对于模仿对象的选择尤为关键,至于到底模仿得是像还是不像,这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和学习目的,而通过模仿训练所带来的对自我声音的认知,并且汲百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声音控制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才是关键。我将从声音的构成三要素来浅谈初学配音者进行声音模仿训练时需注意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剖析自身的声音构成并选择恰当的模仿对象。
在进行模仿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声音的构成元素,在乐理中,构成声音的元素有音高、音L、音强和音色,但是针对有声语言的创作,我们首先要进行深刻认知的是其中的三点:音量――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音强,音域――也就是声音高低的范围,以及人人所各有不同的音色。
一、音量
声带的厚薄、气息的大小、腔体的共鸣以及相关的语言环境和用声习惯决定了我们发声的音量。一般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基础音量条件是差不多的,不需要像话剧演员等戏剧表演者对音量的要求那么高,可以说,音量是每一位戏剧演员所要具备的硬素质。而在话筒前,对音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只要别小到听不清,或大到爆频失真即可。话筒就像是人的耳朵,舒服的声音大小就是最佳音量。
因此在配音的时候,我们这样分析,比如纪录片,观看片子的人距离电视机或者电脑屏幕的距离是很近的,解说的声音可以就像身旁的朋友一样对你娓娓道来,音量不需要很高,多数使用小实声,甚至可以在许多地方使用虚实相间的发声位置。这样播出来的纪录片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以画面为主,解说为辅的烘托和补充的效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中,例如在练习《大国崛起》这个片子的配音时声音会偏实一点。在练习关于动物的《萌宠日记》类的片子的配音当中声音会偏虚一些。
二、音域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度,声带震动频率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它直接关系我们发声音域的宽窄,音域的宽窄直接影响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而表现力的有无能直接决定你是否能承载相应的稿件作品。
我们所说的“音域”,一般是指自如有效的发声区域。有的人的音域确实能达到很高或很低,但却并不是在自如有效的区域范围内。大多数男生会追求如同李易老师、孙悦斌老师的那种低沉宽厚的用声感觉,但往往会在模仿过程中花大力气在音域问题上,在自己的声音无法承载自己想要表现出的感觉的时候,超出有效发声区域的盲音便会出现,诸如表现为:不够明亮,不够饱满,音量不受控制,杂音较多等情况,从而大大弱化语言内容本身的色彩。就像唱歌当中不同八度的哆咪发嗦啦西,每个人的自如音区也有所不同,男女解决盲音的方法也就是适当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音调,找到支配自如的最佳用声位置。
松弛的低音和通透的高音才能为语言增色,以“声音变形”为代价,以过分夸张的吐字技巧来弥补音域上的距离,不仅说的人难受,听的人也不舒服。所以,通过专业的练声方法,打开腔体,改变习惯,灵活控制气息,刺激声带以拓展的它的弹性限度,从而增加声音的频宽才能解决音域问题,音域的问题不解决,语言表现力的难关就很难突破了。关于这一点,我在练习《国窖1573》这类广告的配音过程中就深有体会,内容才是主体,广告词当中的“你能听到的历史”、“你能看到的历史”和“你能品味的历史”其实各有不同,对比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和视觉,才能凸显出最后品味的“味觉”之享受和它的重要程度,从而展现整篇广告所要表达出来的“味道”,而不是一味的为了模仿原声、为了达到历史的厚重感而压低声线导致声音变形,语言变味。
三、音色
“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它好比是声音的颜值,是语言魅力的关键。“音量”和“音域”尚可通过科学训练逐步改善,“音色”却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好比你的外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日渐成熟,但是神韵和神态却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声音也是如此,它所具有和外貌形象相同的个性和识别性,可以说声音就是形象中的一种,当你的声音出现时,听者心中与你相关的姓名、年龄、外貌、性格等相关的属性都会被调取出来,从而完成对你这个人印象的还原和补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的商业广告和品牌声总是保持不变,不同种类配音需求的风格也有着趋同或者分明的原因。
既然音色如此重要,而它又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那想要改善音色,是不是无计可施了呢?那倒未必,通过对音色的开发引导和长期的针对训练,是可以有所改善的,但是天生的基础还是起主导作用,就像是实在不漂亮的人想通过整容来变漂亮还是有困难有风险的。
我在动画片《极地大冒险2》的配音练习中,分别担任了老鹿(托拜厄斯)和四只老鹰这几个角色,为了方便孩子的理解,动画片的角色形象往往设计得非常生动,人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知道这角色的善恶好坏,因此,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形象差别不大的四只老鹰,虽然角色设定都是反派,但是他们“坏”的点却有所不同,有些坏体现在“狠”上,有些坏体现在“贱”上,还有些坏体现在“假”上,因此在配音时,音色围绕着他们的这些个性而展开变换才会使角色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为具体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提供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网络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任务,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足够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挖掘学生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想象美。
2.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时内容要体现音乐性
吴斌教授在《关注音乐》一文中指出:“作为学科,必须有相关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如果没有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音乐就失去一门学科的基本支撑点。”站在教学角度,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它在教学中有较大优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音乐游戏只是音乐学习的辅助形式,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涉及哪种出发点,它的根茎应当牢牢地扎在音乐沃土上。袁善琦编写的《儿童趣味音乐教学》,把音乐听觉、节拍、节奏、速度和力度及识谱入门等音乐知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十分有趣的艺术活动和音乐游戏,使学生在快乐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如通过音乐游戏“音符回家”进行简谱入门教学:通过趣味试唱“跳格子”学习五线谱,等等。
因此,教师课前设计音乐游戏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资源,紧紧围绕音乐要素,将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融于游戏之中,充分体现音乐性,使学生真正在玩中学习、在乐中进步。
3.从教材出发,根据其难易程度,确立不同教学方式及环节
同一册教材中不同题材、不同拍子的歌曲难易程度不同。例如:《儿童圆舞曲》和《开心的感觉真好》这两首歌曲旋律较为简单,因而教学中采用听唱法教学,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可以跟琴小声演唱了,教师稍加指导学生就能准确演唱了。然而《蓝天向我们召唤》、《一个妈妈的女儿》、《我家在中国》等歌曲旋律相对较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加入带领学生按节奏念歌词,让学生跟琴填唱歌词这两个环节,以适应教材变化,保证教学效果。
4.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正确的引导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更深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鼓励学生,尝试改变自我、挑战自我,探究音乐。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教师用创编歌词配音乐的方法,使多数学生跟着教师表现音乐作品。最后,凡是参与表演的学生都得到奖励。学生怀着高兴的心情离开课堂时,还盼望着下节课继续表演。
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带着乐趣学习,才能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并充分享受音乐。所以音乐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亲切的教态、和蔼的语气与学生交流。
5.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教师要根据作品选择不同体验方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每一个作品都有某特点。老师首先要熟悉掌握音乐作品,理解通过这个作品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和了解什么。如果欣赏的是一首声乐作品,就要从歌曲内容、演唱形式入手,结合音乐要素欣赏;如果是童声合唱,教师则可以先从猜谜或者提示等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复听时可分段欣赏,让学生听辨每一遍不同的演唱形式,从不同速度、情感体验等入手,这样不同的合唱要表达不同感觉。
6.分层教学,合作表现,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地应用各种器乐对学生教学,既是音乐教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可能都有同感:音乐课上,学生总喜欢自由歌唱,总喜欢在课堂上“狂”一下、“野”一翻。这也难怪爱动本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师过分的压制反而学生健康成长不利。对此,我想办法让他们“狂”、“野”得更起劲。主要归功于器乐在课堂上的应用。课堂前,我常常会抱上一堆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当然学生自己也准备了一些。每次学生见到这些都心动不已、激情满怀。课堂中,我把器乐纷纷发给学生让学生演奏,甚至上讲台表演。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在发器乐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讲:器乐发给最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这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非常管用。有的玩打击乐器,没有器乐的,教师让学生演唱歌曲,整堂课气氛热烈。教师在课堂上十分轻松、愉快,把教师放在真正的辅导位置。学生在此过程中得以身心愉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演奏技能,促进音乐教学顺利发展。
7.小学低段歌唱教学要注意开发日常生活熟悉音阶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我设计了一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游戏,以帮助学生提高音准能力。
7.1根据动物的特点,袋鼠的跑跳(跳进)、蜗牛的爬行(级进)等,用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的听觉想象力。
7.2结合旋律线,如“--”表示直音;“”表示高音,“”表示低音,“J”和“L”则分别表示上行和下行音阶等提高学生辨别音高能力。
7.3制作彩色音符,如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表示do、re、mi、fa、sol、la、si,并按音阶顺序排列使用。使用时教师只需解决表示音高的色彩道具即可。
8.设计多种练声巩固音高
模唱是掌握音准的一种形式,低段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模唱是低年级建立音高概念的有效途径,模唱音阶更能有效巩固音高,根据学生学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练唱巩固音高教学。
8.1将音阶先分为do、mi、sol,do、fa、la两组请同学模唱,然后进行分组级进听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