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多动症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主要症状成因
一、儿童多动症的具体定义: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这类患儿并无明显的大脑实质性损害,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他们有轻微脑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异常好动、上课不能安静地听讲、不断地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维持注意的时间很短,极易冲动、忍耐力差、自控力低下以及废话多、爱争吵打架等,还有的孩子任性、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或行为幼稚、怪僻,肢体抽动,或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教育也无济于事,少数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缺陷。这就是儿童多动症。
二、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症状:
1.注意困难
这是儿童多动症最关键的症状,因为有的患儿并无明显的多动不安的症状,而主要表现为注意上的困难,与同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的注意显著涣散,很难集中,无论多么令他感兴趣的事物,都无法长久吸引他的注意,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而做事常常有头无尾,半途而废,上学后这一症状更为明显,在课堂上,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听课的时间非常短暂,常对老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听不清楚;做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粗心大意,不能顺利完成作业。
2.活动过多
这是儿童多动症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许多儿童来就医的原因,表现为活动明显的增多,这样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表现为不安宁,手脚不停的乱动,好哭闹,母亲只能抱着他在地上走来走去。幼儿时在家到处乱翻乱动,上桌上窗,打翻东西,而且常常以跑代步。上学后更是坐立不安,摇晃桌椅,骚乱别人,小动作不断,课间在教室中乱跑,喜欢玩危险的游戏。这种孩子身上好象装上个发动机一样,总是忙碌不停。
3.行为冲动,情绪不稳
这些孩子比较冲动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上课时,他们会突然无故得喊叫或随便插话,做游戏时不守游戏规则不能耐心地等待,过多频繁的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难以引导,控制调节其活动。有的孩子表现出感情脆弱,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儿,这实际上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另外,这些儿童做事之前不假思索,不考虑行为的后果,行为多先于思维,行动具有突然性,所以往往惹事生非。
4.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存在着知觉活动和综合分析障碍。如在临摹图画时往往分不清主题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约有一半患儿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在接受单脚跳或系纽扣、鞋带时动作比较笨拙,有时间定位等感知障碍,如分不清左右,把6看成9,把b看成d,文字倒读,写反字,有些患儿听觉的辨别能力差,易混淆相似的声音,并有可能伴有口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
5.学习困难
虽然说大多数儿童多动症患者,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还比较高,但由于以上原因,他们上课听讲的质量很差,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如果老师和家长抓得紧一点,强迫这些患儿学习的话,他们的学习成绩会维持较好的水平,而稍微松懈下来,他们的成绩也会马上降下来。
6.言行和行动放肆,具有侵犯性
不遵守课堂纪律,对同学出言不逊。惹是生非,欺负同学,这种儿童一般与同学关系不是很好,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
7.自信心低下
由于成绩落后,不守纪律,因此不断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还有同学们的排斥,虽然他们也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总是改不了。如果老师和家长在这个时期处理不好,这些孩子就会丧失对学习,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8.品行障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他们常让人感到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孩子,而他们也对于老师、家长及学生对自己的厌恶态度感到莫名其妙的委屈,因而产生了不满愤怒,继而对立、反抗等情绪,从而自暴自弃,比一般儿童更易染上不良行为,甚至是的行为。
上述表现并非每个患儿都具备,同一种问题在不同的患儿身上表现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
三、造成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
1.遗传因素
2.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微脑损伤
这是发生“多动症”的重要因素。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脑外伤,某些传染病等都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中枢神经发育迟滞。
3.生物化学因素
由于某些酶的活性降低,使神经突触间隙中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有效浓度不足,以至于信息下达受到影响,导致自制能力不足而产生了相应的一系列的症状。
4.神经发育延迟或损伤
母亲怀孕时有吸烟、酗酒行为的情况可能导致儿童脑损伤或者神经组织发育迟缓。
5.额叶功能失调
由于大脑额叶抑制干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验证明,额叶损伤的动物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对无关刺激缺乏抑制能力,这些动物实验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儿童多动症的部分表现,所以认为患儿的大脑额叶可能有功能上的障碍和损伤。
6.觉醒不足
多动症儿童行为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儿童长期处于慢性低度觉醒状态,这使儿童对特定的刺激不够敏感,他们的多动和分心反映了寻求刺激的渴望,临床上使用利他林,苯丙胺等中枢振奋剂来治疗儿童多动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可说明,觉醒不足很可能是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要素。
7.铅中毒或食品添加剂
8.社会和家庭因素
许多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家庭环境不良可促进多动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已有症状。
四、儿童多动症的诊断:
由于多动症的原因复杂,因为在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时,必须十分谨慎,不能只根据外在表现而轻率地给孩子贴上多动症这一负面标签。另外,儿童精神病、癫痫、器质性脑综合症、儿童焦虑也有类似的症状。还有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与多动症存在着潜在的共同生理、认知及气质基础,一些有创造天赋的儿童同样具有儿童多动症的各种特征,而这些人常常被误诊为多动症,加以不正当的治疗,使其无法成为高创造性者,因而在诊断时,除了了解儿童的症状外还要了解其病史,并且进行行为指标、生理指标、心理指标、动作指标及脑电图检查等。这一系列的检查都必须由专门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实施(生理指标:如儿童尿中儿茶酚胺的测定;心理指标:注意运动速度及协调性感知-运动障碍及空间知觉测定;动作指标:协调动作是否灵活)。
五、儿童多动症的矫治:
1.心理治疗:如支持心理治疗法,主要是解释、鼓励、安慰、保证和暗示等,向家长解释多动症的性质,鼓励他们克服消极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引导多动症儿童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改善自己的行为等等。
2.强化消退训练
消退法也是一种减少或消除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即儿童发脾气时,父母对其行为用不理睬的态度来对待,就是消退法的实施。
3.感觉统合训练
多动症患儿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精力过于旺盛、动作多、停不下来,因此,对于这类活动过多的患儿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通过滑板、滑梯、球和绳等体育器材和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进行形体协调训练。
4.程序训练
减少患儿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安排一定的程序训练,如使患儿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安静地坐着,可用“刺激辨别训练”积极强化训练;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打开一个非常显眼的绿灯,宣布“同学们,灯亮了,大家坐好不要说话!”组织患儿们就坐,时间开始应短暂(约15s),对坚持着给予表扬和糖果,强化那些安静者,立即警告违犯者“不行,灯亮着!”并带其到隔离室呆一会(通常是2~5min)。程序训练几周后绿灯就变成(教室里)安静坐着的强有力的控制信号,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有效地控制患儿多动行为。
5.静坐疗法
多动症患儿,往往显得兴奋性过高,常因此出现"人来疯"或无法自拔的过度兴奋,以及由此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为了避免产生过度兴奋的现象,父母不要为孩子提供兴奋性较高的游戏如打电子游戏机,看武打电视片等。应该多为孩子安排一些较文静的活动,如下棋、画图、制作航模、看书等。除此以外,家长还可安排时间,每天与孩子一起静坐2~3次。静坐的时间可从5分钟到15分钟,根据年龄及具体情况不同而作不同安排,还可根据情况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时间。
总之,儿童多动症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地进行教育、矫治,很难在短期内痊愈的心理问题。对多动症儿童,家长和老师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坚持长期、正确而又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矫治。
参考文献
[1]张红静潘芳《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及对策》《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第5期第2页
[2]张榕芳《儿童多动和儿童多动症》《山东教育》2000年28期第10页
[3]李慧生《儿童多动症的鉴别与矫正》《学习科学教育》1997年第2期第31页
[4]王勇慧王玉凤《儿童多动症患儿认知缺损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4期第280页[5]顾荣芳《儿童多动症辨析》《山东教育》1999年第3期第40页
[关键词] 0~3岁多动症倾向;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R7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12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arly prevention for infants of 0-3 years with the tendency to hyperactivity. Methods Materials of 267 infants with the tendency to hyperactivity from Early Learning Centre of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133 infants were allocated 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134 infants were allocated to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early pull of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early parent-child reading and parent-child guide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sults ①The main reasons included accumulation of minor hypoxemia, abnormalities of umbilical cord, abnormalities of amniotic water, and minor infections, as well as insufficient early education. The correlation reached up to 70.78%. ②When the total amount of harmful factors, abnormal reflection and abnormal behaviour reached (7.90±0.87), the development quotient was (87.69±7.49), which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tendency to hyperactivity. ③Infants' development quotient, emotion and behaviour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Infants of 0-3 years with the tendency to hyperactivity;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小儿多动症临床上又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失调综合征[1],是儿童常见身心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多动障碍、情绪行为冲动障碍、学习困难三大类型,是临床医生、教育、心理学共同关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因该病病因不明确、治疗困难,效果容易反弹,可以延续到成年,在一定压力下演变成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神经症、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等[2]。小儿多动症的防治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台湾逐渐渗透,美国有报道占儿童心理门诊50%,南京儿童心理门诊32.0%,早期不完全统计占儿童总数5%~13%,近年明显上升。因此,儿童多动症的早期防治意义更为重大。临床上部分0~3岁婴幼儿的行为、注意、情绪、交流、发育商与3岁以后多动症儿童十分相似,因此称其为“多动症倾向儿”。为了进一步探讨小儿多动症倾向的发病原因及最佳防治策略,我院早教中心回顾分析近年267例0~3岁多动症倾向儿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早期防治策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妇幼保健院早教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筛查的267例0~3岁具有多动症倾向患儿作为调查访谈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年龄为0~3岁的适龄婴幼儿;经全面体格检查,全部生命体征指标正常,确认未经过干预指导,不存在脑损伤、脑瘫、生理疾病等明显异常的婴幼儿[1]。其中参加干预训练的133例设为干预策略观察组,男76例,女57例;年龄0~3岁,平均(1.7±0.3)岁。其余134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训练,自然成长。
1.2筛查方法
1.2.1 0~3岁 凡是家长主诉孩子:语言发育困难、活动过度、情绪激惹、听觉注意力困难、行为管理困难、抚教困难等,≥3项以上[5]列为多动症倾向,进一步逐项访谈家长关于小儿妊娠、围产期、婴幼儿生长发育疾病史、发育商(DQ),分析相关影响因素[6]。统计有害因素+异常反射+异常表现=累计影响因素数量。
1.2.2 影响因素调查 主要选择曾经发生过、程度轻微、全部医学监测指标和母、胎、婴儿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内、医务人员及家长均认为对小儿身心健康不会有影响的所有因素[6]。
1.2.3 综合访谈内容(每项1分) ①孕期感染:感冒、阴道炎、发热咳嗽;②脐带因素:绕颈、水肿、扭转;③胎盘因素:过小、过大、异常形态;④羊水因素:过少、胎膜早破、过多、混浊;⑤外伤因素:胎位异常、胎儿过大、骨盆形态异常、助产困难;⑥低血氧因素:阿氏8~9分、胎监8~9分、胎心音异常、产程延长、过期妊娠、母亲贫血、妊高症、胎膜早破;⑦新生儿疾病:各种黄疸>15 d、母乳性黄疸>30 d、严重频繁呛奶、新生儿肺炎;⑧早教不足:家长知识缺乏、亲子感情真空、抚养人身心不良、经济薄弱、抚教匹配不良;⑨复合2项以上高危因素;⑩不明原因:家长回忆没有任何异常、家长不知道的。
1.2.4 异常反射(每项1分) Voyita反射7项检查[8]。
1.2.5 异常表现(每项1分) 肌张力、食欲、睡眠、闹睡、常态运动游戏反应、目光交流、动作交流、视听兴趣、日常情绪、日常生理规律、听觉感知异常、对评估环境适应困难、对日常接触反应异常、骨密度重度缺钙以上、发育商及五项能区低于实际月龄项目数量、其他医学检查异常数量等[9]。
1.3 干预效果判断标准
应用徐韬国编制的《Conners简易版教师家长量表》(CON行为)进行评价,≥10分者为“阳性”倾向[10]。统计比较平均分差异。
1.4干预策略
1)1~12月以经络牵拉+亲子引导式综合教育为主,经络利用重力作用,牵拉挤压刺激十四经络,挤压牵拉颈部,刺激哑门、大椎、陶道、百会、廉泉、上廉泉、气海、中极、肝俞、肾俞、脾俞穴位[11],
2)早期阅读:从6个月开始,指导家长定点、定人,协助婴儿阅读画册,每天2~3次、每次5~15 min、姿势统一采取家长腹部紧贴小儿背部,共同指、点、读、讲画册或故事[12]。
3)亲子综合引导式教育训练:每天1次,包括运动、音乐、精细、认知、亲子互动游戏、语言、个人社会互动交往。家庭早晚、睡前强化,内容程序大致标准化[8]。
4)全部家长发放早教手册:关于0~3岁小儿异常情况观察内容、早教各年龄段培养目标、早教主要内容[13]。
1.5 观察指标
3个月一个疗程,干预6~12个月评价发育商、情绪行为[14]。
1.6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调查分析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完成。早教亲子训练由2名经过专门培训的音乐幼师配合完成。全部资料输入电脑,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统计分析。P
2 结果
267例多动症倾向小儿中,平均DQ(87.69±7.49),CON行为(10.89±4.65),有害因素+异常反射+异常表现累积总量达(7.90±0.87)。市郊区63.67%(171/267),县乡镇36.33%(96/267);男74.91%,女25.09%;顺产52.81%,剖宫产47.19%;各类影响因素与前10 项不利因素见表1。由表2看出:影响因素与DQ的数量呈负相关,随着因素数量增加,DQ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 讨论
由表1影响因素调查比率看,妊娠、临界高危复合因素70.41%、早教不足68.91%,相关性最高。早教不足是较大原因,有些妊娠围产期因素是不可控,家长的早教行为、干预时机是可控可变的,目前家长缺乏这类认知,小儿游离在早教干预之外,错过防治最佳时机。
调查发现,3~6个月时平均发育商(87.69±7.49)。综合评估:有害因素+异常反射+异常表现总量达(7.90±0.87)时,不进行干预情况下,预测多动症倾向行为,追踪2岁时的命中率达0.85,因此,说明多动症倾向源于胎儿时期,起病在3~6个月。造成0~3岁小儿多动症倾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妊娠、围产期、新生儿期的任何感染、任何引起缺血低氧血症因素,不论有无生命体征指标改变、有无生化指标变化、无论影响时间的长短,都会因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强弱而留下影响或痕迹,为日后的发育留下隐患。当出生后疾病、营养、教育环境、家长教育方法匹配不良、生活不良事件等,当影响因素随时间叠加累计,量变发展到质变,身心疾病就逐渐表现出来,症状的轻重与不良影响因素累积的数量、时间呈正比。
由表2看出:发育商与影响因素的数量呈负相关。随影响因素增加,发育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有1项时,DQ与常态同龄幼儿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t=4.65,P
由表3看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经过3~12个月干预后,发育商Z值10.360,P
综上,多动症倾向与程度轻微、医学监测指标正常、大众认为对孩子身心健康没有影响的各种妊娠围产期轻微不利因素复合叠加+早教不足有密切关系,早期筛查:不利因素+异常反射+异常表现累积总量达(7.90±0.87),DQ(87.69±7.49),有较高的相关性。婴儿早期经络牵拉+早期亲子阅读+亲子引导式综合教育干预对多动症倾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雪荣. 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26-377.
[2] 苏林雁. 儿童多动症[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48.
[3] 师翠云. 小儿多动症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0):127-128.
[3] 鲁央南,徐小龙,叶峰. 儿童多动症发病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10(2):67.
[4] 仇莉.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43(19):28.
[5] 耿耀国,苏林雁,王洪. ADHD儿童心理特征及冲动行为的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40(2):51.
[6] 杨本付,宋红梅,刘秀惠,等. 济宁市儿童多动症及影响因素的现状调查[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1):36.
[7] 马方圆,王晓英. 儿童多动症诊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信息,2012,(18):157.
[8] 唐久来,. 小儿脑瘫引导式教育疗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93.
[9] 鲍秀兰. 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95-96.
[10]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463.
[11] 卫生后勤部卫生部编(内部发行).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0:302-321, 544-556.
[12] 杨玉凤,金星明,静进. 发育行为儿科手册[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9-173,391-425.
[13] 樊利春,张静. 早期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05,38(20):767-769.
[14] 宋洁,朱月妹. 小儿智能发育检查[M]. 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81:110.
[15] 曲振国.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形成因素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2006,6(2):135.
[16] 韩新民. 儿童多动症实证治心肝、虚证调脾胃[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43(3):202-203.
[17] 胡楠楠,王雪峰. 中医药干预儿童多动综合征相关神经递质基因表达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43(3):212-214.
[18] 沈庆华,马以念.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0:203-204.
[19] 郭玉清,韩新民. 韩新民教授运用安神定志灵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43(3):210-211.
[20] 庄玲玲,陆彪,宋昱晗. 浅谈儿童多动症的中医病机及辩证治疗[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43(3):206-207.
[21] 刘湘云,陈荣华. 儿童保健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4-217.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42-01
多动症是儿童时期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患儿表现为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坐立不安及攻击较多等。如果不及时干预或干预方法不当,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儿童将来的学业成绩及社会化过程。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应及时了解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及表现特征,采取有利的措施进行干预,帮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1 多动症的理解
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and Disorders,ADHD)全称为活动过度和注意力缺陷,是以多动不宁为主的行为障碍综合征,表现为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坐立不安及攻击较多等。多动症是儿童期比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儿童将来学业成绩以及社会化过程。
2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1]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各种各样,由于病因、年龄、性别、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轻重不一,常见的症状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短暂,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②活动过多。多动症儿童常常手脚不停,坐不住、上课小动作多,话多,乱跑乱跳、爱奔跑,爬高爬低,不知危险,喜欢惹人,常吵嘴打架,违反校规等;③冲动任性,情绪易波动。多动症儿童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易哭、易冲动、常发脾气,个性倔强,固执、急躁、喜欢与比自己年小的儿童玩耍,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辨是非,爱说谎等。④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虽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现出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有的智力很好,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表现为忽上忽下,成绩波动很大。⑤精细及协调动作困难。多动症儿童动作笨拙,如系纽扣、系鞋带、削铅笔等动作不灵活等。
3 不良的家庭教育的影响[2]
多动症儿童由于遗传或发育因素,常表现活动度高、节律性低、反应强度高以及负情绪等。儿童行为问题往往易导致父母的负性情绪介入。当儿童出现不良的行为时进行提醒、责备、训诫、惩罚,试图改变儿童的行为,但是当这种管教频繁发生,遗传素质和不良教养方式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儿童无法约束自己,惩罚往往以失败告终,反而强化了违抗、攻击等外化性的问题,故有人提出儿童不良行为是阴性强化的结果。同时父母对患儿采用惩罚管制的养育方法,使儿童缺乏安全感,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的负性介入可直接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儿童表现出退缩、焦虑、抑郁、自卑,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打骂在对子女的教养中是主要方面,而很少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可能对他们的人生是一种侵犯的角度去考虑。对于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打骂等不良的教养方式不但没有起到矫正行为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内化和外化性问题的加重,给患儿心理造成伤害。
4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3]
4.1 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使患儿的生活有规律。在生活上注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尽量分配给他们一些易完成的工作,让他们有一种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任务的满足感。
4.2 对儿童的多动行为进行反复纠正
家长要及时对他们的安静行为给予鼓励。如儿童表现出安静听讲,小动作少,安心游戏,与同伴合作完成某件事时,应及时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如乱跑、乱喊、恶作剧时则给予批评或取消某种权利。
4.3 及时表扬
当儿童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及时表扬其行为,而不应含糊其辞地表扬其整个人。因为对于儿童来说不能分清行为与整个人的关系。实际上,儿童如果只在一方面是好的,其他方面未必好。所以,当学生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马上予以表扬,表扬不只是语言上的表达,也包括非语言的表达。不同年龄的儿童应用不同的方式表扬,训练他们知觉的精确性,提高他们协调动作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意识内建立起正确的行为判断标准。这种方法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够减轻这些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对抗情绪,潜移默化之中使儿童进步,恢复其自尊心和荣誉感,形成是非观念,增强抗诱惑能力。
4.4 做到耐心引导
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不解,小脑袋瓜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问号。所以大到冰箱、彩电,小到一根针、一粒石子,他们都要摸一摸,玩一玩,忙个不停。其实,他们是在有意无意地探索世界的奥秘。每一次行为的后果总是给儿童带来一定的体验,好的结果使儿童充分享受欢乐,从而趋向这种行为。反之,儿童会避开引起不快的体验。好的行为习惯,是在不断地反复中得到巩固,不好的行为只有在不断地出现后被反反复复矫正才能戒除。所以我们要耐心引导,对自己的教育充满信心。
一般而言,年幼儿童行为多带有冲动性,注意力分散、好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母的训练下,他们会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按照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也有一部分儿童发育较缓慢,父母若不了解这种发展上的差异,给儿童过早的强迫性教育,或者说对儿童期望过高,超过了儿童实际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有可能诱发或导致多动症。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就这个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家长要去尝试了解儿童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并与老师积极配合,共同使多动症儿童被治愈。
[参考文献]
[1]苏林雁.儿童多动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郭佩兰,林来月,吴锦珍,等.“知-信-行”模式在陪护工培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5,5(6):23-25.
关键词: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01-01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临床特点是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小儿,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故改称为“注意缺陷障碍及伴多动或不伴多动的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的联合治疗较单独治疗效果好[1]?对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30例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10岁,平均7岁?其中注意缺陷型10例?多动/冲动型8例?混合型12例?Bender 视觉-运动定形试验 :智力中等以上 28例,较差2例?情绪紊乱27例,情绪稳定3例?视觉功能正常者 29例,视觉功能差者1例?
1.2 方法:主要选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应用苯巴比妥类镇静剂时,非但无效,还能使症状加剧?
1.2.1哌甲酯 主要应用于6岁以上小儿,每日0.2~ 0.5mg/kg,个别可达每日0.7~1.0mg/kg,最大量一般每日不超过40mg?服药时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每日量分2次口服,早晨上课前及下午上课前服用,下午4时后不要再服药,以免影响睡眠?周末及节假日停药?本药主要副作用是食欲不振?失眠?腹疼,面色苍白等[2]?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抑制生长发育?合并癫痫的患儿不宜采用本药,以免诱发癫痫发作?
1.2.2匹莫林 常用剂量每日1~3mg/kg,从小量开始,每日10~20mg,早晨服药一次即可?逐渐加量,1日最大量不超过80~100mg?周末及节假日停用?不良反应较少,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失眠,食欲减退,胃部不适,头痛等,个别病儿可能引起肝功能受损(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
1.2.3心理?教育?行为治疗 对病儿不应歧视或责骂,以免造成患儿精神创伤?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应进行教育,指出其缺点,纠正不良行为,稍有进步应予鼓励,增强克服缺点的信心?训练注意力集中,避开环境中的无关刺激?
2 结果
30例患儿症状控制15例,症状缓解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3 讨论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基本在学龄前出现,但9岁是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最突出的年龄?多动症儿童常伴有学习困难和行为障碍,为了使多动症儿童的学业水平能与其基础智力能力保持一致,大约有20%的多动症儿童需给予特殊教育,15%的儿童需提供特殊的行为矫正服务?最近用PET研究发现脑内多巴胺受体的密度与儿童发育有关,多巴胺受体密度的特异性变化是直到少年期才成熟?多动儿童易被影响的脑区域被认为是前脑前叶的多巴通路?神经心理研究提示多动儿童前脑功能未成熟?人们认为前脑额叶皮层与儿童的冲动和攻击行为有关?测定发现多动儿童局部脑血流,主要是前脑前叶和尾状核两个部位受累?有些研究已证明用药使基底节和中脑的血流增加,而使皮层运动区的血流减少?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服利他林后可使多动儿童的注意力增加,运动行为减少,冲动行为得到控制,并能协调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其它研究多集中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和前中脑束[3]?多动儿童和正常对照比较,神经内分泌也有些区别,研究发现多动儿童的生长激素对苯丙胺或利他林的反应是不同的,这进一步证明了多动和正常儿童有生物学的不同?不论是皮肤电还是诱发电位的研究,均发现多动症儿童一般对刺激的反应多表现为觉醒水平的不足,以前的研究也发现,觉醒水平不足与行为和品行障碍有关?因为觉醒不足,奖惩行为在一般心理水平就不能起作用,多动症儿童难以吸取以前教训,其行为问题也难以矫正?
临床药物治疗的目的是:①促进多动儿童思考,改善对冲动行为的控制;②减少烦躁不安;③改善社会交往的技术;④改善认知行为;⑤改善精细共济运动?药物有时可改善特殊的学习困难,然而不伴多动症的学习困难儿童,用药几乎无效?中枢兴奋药不同剂量的作用不同,如利他林在高剂量(每日0.6mg/kg)改善认知功能和注意力,低剂量(每日0.3mg/kg)改善行为?社交技能和对冲动控制,对大部分儿童来讲,比较理想的利他林剂量是每日0.45mg/kg?大概在用药45分钟后有认知行为的改变,最好的认知行为改善是用药后1个半小时至3小时间,疗效大约持续4小时?因该药物的疗效持续时间短,重复用药是必要的,现在临床也有人推荐每天3次,早饭?午饭前和下午3点半服用?对有课外活动和家庭作业的高年级小学生有必要按此法服药?对低年级和没有课外活动及家庭作业的小学生,第三次药可以不用?
认知行为治疗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控制和侵略行为是有效的?治疗该类行为是教每个人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该技能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角色排演?自我奖赏和自我表扬的方法,改善和矫正了患儿行为问题?短期行为治疗比长期效果好?儿童的认知心理治疗一般限制为10~15次一疗程,每次1小时为好?很多多动孩子不喜欢自始至终的参加一种活动,在大多情况下,注意力不能集中,使其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导致学业困难?有的国家1/3的多动症儿童因特殊的学习困难被安排接受1~2年的特殊教育,帮助其解决在学校较易发生的沮丧和缺少学习动机问题,该种特殊教育并不是给孩子贴上落后或学习迟滞的标签,而是使其教育环境和方法适于多动症儿童;合并用一些药物,促使这类儿童在学业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使其学业水平与其智力水平能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 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54~455.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1956年,荣格的学生多拉・卡尔夫(Dora Kalff)在洛温菲尔德(Margaret Lowenfeld)“世界技术(world technique)”的基础上,结合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东方文化,创立了沙盘游戏治疗体系。沙盘游戏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在治疗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治疗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在掌握大量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将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与理论,以及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和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的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沙盘游戏治疗;幼儿教育;心理分析;疗效
沙盘游戏疗法主要是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与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强调创造过程本身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意义是沙盘游戏疗法的本质特征[1]。沙盘游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将分析心理学理论与游戏疗法相结合的心理疗法。
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过程
20世纪30年代,英国幼儿教育家洛温菲尔德(Margaret Lowenfeld),在威尔斯(H.G.Wells)的“地板游戏”的启发下,使用玩具、模型和两个可以放沙和水的托盘,帮助来诊所看病的孩子们摆放着他们喜欢的各种玩具与模型,表现着他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表达着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应付问题的方式。这项技术可以为儿童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的表达提供客观记录的方法,洛温菲尔德将其称为“世界技术”。[2]随后不久,瑞士的多拉・卡尔夫(Dora Kalff)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建构了正式的“沙盘游戏治疗体系”。1985年,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沙盘治疗师创办了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协会。1991年《沙盘游戏治疗杂志》正式创刊。目前,国际上有几十个沙盘游戏治疗组织和专业研究机构,沙盘游戏治疗早已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而存在,并且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3]。
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
1.沙盘游戏治疗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方式,游戏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化进程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着促进作用。游戏疗法的基本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需要,人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去满足这些需要,当这些需要可以直接得到满足时,他就是一个能适应的人,当这些需要不能满足,即受到阻碍,要通过不适当的途径来满足时,他就是一个不能适应的人。游戏治疗的倡导者认为,没有必要对游戏内容加以解释,而只是相信游戏对来访者的压力和焦虑具有消散和释放的功效,治疗者的主要目的通过静静的陪伴,主动地的反应来访者的想法和情绪,使来访者的情感得到表达、了解和接纳,从而帮助来访者在游戏中处理问题情感和经验。[4]
2.荣格的无意识理论
沙盘游戏疗法是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尤其是他的无意识理论和他发明的积极想象技术。荣格认为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隐藏着一切未来发展的种子,心理分析的任务就是帮助这棵种子发展、成熟,发挥它最充分的潜能。心理分析的目的就在于将意识与无意识的世界统合起来达到自性化,也即人格的整合。荣格还认为,只有当这一过程不受外界控制,不受分析师干预、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时,才能最完满地完成。
积极想象技术是荣格在工作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直接与无意识相接触的方法。在无意识自然涌现之后,以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与体验无意识,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对峙,无意识的意义逐渐被意识心灵所了解并整合一致,从而达到意识与自我的更新。
沙盘游戏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想象技术的应用。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塑造和布置沙盘边框内的沙子,患者就可以建立一个与自己内在状态相对应的世界。通过自由、创造性地游戏,无意识过程就以三维的形式在一个
图示显现出来。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过程,无意识的能量逐渐转化,最终达到和谐一致,人格整合。[5]
3.艾里克.纽曼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理论家艾里克.纽曼(Erich Neumann)将幼儿自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母婴一体阶段(从出生到l岁)、分离阶段(1.2岁)、自性固化阶段(2―3岁)。 多拉・卡尔夫认为儿童有心理问题时,自性就会因为缺乏母亲的保护或者过度焦虑的保护而无法展现出来。或者由于诸如战争、疾病或其他外部环境的干扰,正常的发展无法展开,儿童未充分跨越艾里克.纽曼划分的自性形成的三阶段。多拉・卡尔夫相信,如果自性的整体格局没有在生命早期形成,那么它会在后来生命中的任意阶段被激活,而沙盘游戏能够促使自性的展现,只要治疗师可以营造自由和安全的环境。这种治疗环境再现了最初的母婴一体阶段,创造了一种内在的平静,包含了人格在智慧与精神方面的整体发展的倾向。[6]
沙盘游戏疗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儿童心理教育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人格、心智、创造力等为目标。沙盘游戏强调发现和培养儿童内在的“积极品质”,使儿童的想象力以及象征性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这不仅包含心理治疗的作用,更是潜意识的发挥及创造力培养的过程。
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常常不能表达自身的特殊需要和想法。因此,我们通常无法通过话语去理解特殊幼儿的行为及其内在心理状态。但沙盘是一种自然的语言, 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情感和身心状态。
2003年范国平等探索研究沙盘游戏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显示这一技术对某些有不健康心理特征的孩子起到了良好的转化作用。[7]高岚论述了沙盘游戏对幼儿成长的独特意义:沙盘游戏使用的象征性模具是儿童内心意向的表现和投射,直接与儿童的内外部经验相关。儿童可以自由的表达自我,宣泄不良情绪,发现和培养儿童内在的积极品性。[8]
1.对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和干预
儿童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儿童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国内外已有数项研究提出常见的儿童经历灾难后的症状,包括噩梦、怕黑、焦虑、缺乏安全感、刻意逃避任何跟灾难有关的事物。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沙盘游戏的良好适应证。陈灿锐等研究了5.12 地震中丧亲学生的沙盘特点,得出沙盘游戏能揭示地震丧亲学生的心理问题。[9]孩子在有人陪伴,受保护的安全且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将心中的负面情绪尽情发泄,将心中的各种愿望自由展现。因此沙盘游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治疗和缓解孩子心理创伤。
2.对儿童多动症(ADHD)的治疗和干预
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把ADHD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
目前对儿童多动症主要采取药物类治疗,行为疗法只能控制儿童的侵略行为。有人把儿童多动症比喻为一个交响乐失去协调性及和谐性。多动症儿童的两大主要症状,为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多动症儿童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往往表现得多动多话,在沙盘游戏中呈现出攻击性主题。
沙盘游戏疗法可以帮助多动症儿童在游戏中释放情绪压力,使其多动行为得到控制,并且在游戏中使其注意力得到培养。相关学者对ADHD儿童的个案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表现为多动症状明显减少,自控能力明显加强,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亲子关系得以改善。[10]2010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昕使用沙盘游戏治疗30例多动症儿童,每周一次,十二次为一疗程。临床观察治愈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11]
3.对儿童孤独症(ASD)的治疗和干预
自闭症(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为孤独离群,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欲望,很多人从婴儿时期就表现出这一特征,多数患儿的言语很少,严重的几乎终生不语,有的患儿即使会说,也常常不愿意说话,宁可用手势交流。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行为刻板重复,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多数患儿还有无目的活动过度。
目前在中山、宁波、南阳等部分城市个人或治疗机构,使用个体和团体沙盘疗法治疗孤独症儿童,对于儿童释放压力、心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孤独症儿童的沙盘内容表现为与外界无交流,少秩序,在初期沙盘游戏过程往往会出现突发性的情绪性狂乱。
而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沙盘治疗有助于其建立与外界的非语言性的沟通与交流,培养秩序性和对外界的象征性理解能力,帮助其释放情绪压力。一对一的沙盘游戏疗法能有效地解决由于儿童本身而产生的问题,而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多的团体疗法,能够促进儿童与其它人的沟通能力,增进儿童的社交能力,使治疗过程更为真实有效。
2010年肖福芳运用沙盘游戏疗法对6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12次的心理辅导,证实沙盘游戏疗法对于孤独症症儿童与实施者治疗关系的建立和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有积极的辅导意义。[12]
4.对儿童忧郁症的治疗和干预
儿童忧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忧郁、慢性忧郁、隐匿性忧郁三种。主要表现症状胆小、自卑、易受惊、不合群、淡漠、不快、消沉。大多数儿童忧郁症与家庭交往环境有直接关系,少数因身体因素而引发抑郁与消沉。
忧郁症儿童的沙盘游戏过程中行为表现为寡言少语,沙盘游戏主题常表现为:僵化、陷入、呆滞、缺乏能量。在沙盘游戏过程中,沙盘治疗师对忧郁症儿童的沙盘游戏内容的积极关注,与儿童的关系建立对于治疗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沙盘游戏可以帮助忧郁症儿童释放深层情绪压力,帮助其心智成才,展现其潜藏内心深处的理想与发展愿望。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目前对儿童沙盘的研究以个案研究居多,一些实验也存在样本量不足的问题,不能有力的证明沙盘游戏疗法的有效性。沙盘游戏疗法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江雪,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治疗与应用[J].大庆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4,24(3):6-9.
[2] Hutton D Margaret Lowenfeld's ‘World Technique[J].Clin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4,9(4):605-612.
[3] 范国平,高岚,李江雪.沙盘游戏的理论分析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3(2):51-54
[4] 王小英,王丽娟,郭丽华.近十年来国外游戏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4, 27(5):1187-1189
[5] 张利滨,黄钢,章小雷.沙盘游戏疗法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J].2008,14(4):565-567
[6] Ammann R(著),蔡宝鸿,潘燕华,范红霞(译).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第一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
[7] 范国平,高岚,李江雪.沙盘游戏的理论分析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3(2):51-54
[8] 高岚.沙盘游戏与幼儿的心理成长[J].早期教育,2002,6:6-9.
[9] 陈灿锐,申荷永.地震中丧亲学生的沙盘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23(4): 246-249.
[10] 徐洁,张日,张雯.ADHA儿童的箱庭治疗过程及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4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