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29-02
一、修炼,走近儿童文学
教师在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扮演儿童文学的阅读者、鉴赏者、推介者的角色。教师如果要在教学中拥有较高层面的感悟和驾驭能力,能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较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就势必要进行自我修炼,除了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之外,也要广泛阅读各类优秀文学作品,还要钻研文学理论,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学素质。
1. 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
教师应特别留意儿童出版物的信息,关注优秀儿童文学新作,吸纳儿童文学信息;扩大阅读面,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水平,使自己具有比较丰富的儿童文学的感性经验。在平常,开展《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古代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夯实阅读基础的手段。
2.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观念
当孩子对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爱不释手,却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到索然无味时,教师该怎么办?往往直白的劝解并不能改变什么,在规定时间共同阅读一部书,然后和孩子一起研讨,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儿童文学观应是哲理与趣味各有千秋的,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让孩子懂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籍往往比简单地给孩子推荐名著更重要。
3. 教师要成为用心思考的读者
作为语文教师,阅读与写作都应该是“常态”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关教学感悟或发现、班主任工作思考、指导学生成长的故事……都可以S时写下来。只有做到自己多读、多写、多思,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多“选”。
二、引领,享受儿童文学
据相关调查显示,儿童文学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喜爱的读物。但该阶段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读的量很少、面窄,部分学生只局限于课本的作品,只关注作品中荒诞不经、离奇搞怪的情节,而不在意作品本身的文学色彩。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指导。教师要做好领路人,立足课堂阅读,延伸课外阅读,使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1. 儿童文学课堂教学阅读指导方法
(1)巧问――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儿童文学是最富想象力的文学,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运用儿童文学来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善于思考、合作交流、大胆想象。
例如,童话《七颗钻石》中,为体会水罐的神奇,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当7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灰。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在清流的滋润下,大地出现了怎样的美丽景象?”问题提出后,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的回答层出不穷:原本干裂的田地,冒出了嫩芽;流淌着水流的小河里,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花草树木神奇般活了过来;人们在水井边喝着甘甜的井水,激动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2)复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儿童故事具有内容情节曲折、故事结构性强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角色扮演”或“复述故事”等设计,即利用一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或表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进一步识记、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巨人的花园》是一个趣味性很浓的儿童故事,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揭示道理。极为突出的就是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在引导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时,就可以让他们想象围墙推倒前后的画面,对故事进行复述和交流感悟:推倒的不是围墙,而是巨人的心墙。以此得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吸收文本的精美语言,还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2.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点灯人。在开展班级读书活动时,教师应从孩子实际出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对孩子阅读的书籍进行有效把关。
如开展班级读书会。开学前,根据不同年级推荐优秀书目。通过阅读竞赛、阅读考级等奖励性措施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布置学生读一部作品,然后就作品进行交流。在教授《窃读记》一课后,笔者让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并在两周后对此书进行了一次读书沙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如何看待主角英子及她的朋友妞,疯子秀贞等人?开班级读书会有利于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班级学情,相继推出部分名著,予以熏陶。
三、创作,畅游文学天地
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多彩,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要用自身的文学素养、智慧精神,将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与中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触摸美、感受美、运用美、收获美,让文学成为学生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教师要抓住每一次阅读教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飞个性,写下精彩篇章。
1. 仿写作品,学方法
进行习作训练的有效形式之一就是模仿他人的文章。学生在进行模仿习作时,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用词等方面和原作品类似,但不可依葫芦画瓢,应有所改变,有所创新。如学习了《赵州桥》一文后,围绕第三自然段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进行仿写;或结合书中的插图,以导游的身份,围绕“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美观”写一段话,注意写具体;还可以给出材料,如“秋天的庄稼美丽极了” “天上的云朵千姿百态”,等等,要求学生仿写语段。针对熟悉的材料,学生很乐意习作,并较好地运用知识的迁移。
2. 续写作品,悟内涵
对于教材中的有些作品,我们可以采取续写的方式进行习作训练。续写不仅延续了作品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作品的内涵精神。如学完《听听,秋的声音》一文,让学生选择秋天的某一种景物,并抓住它的特点仿照第一小节写下来,这既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把诗化的语言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学完《绝招》,让学生在领悟“只有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的基础上,写一写“第三次比绝招的场景”。
3. 缩写作品,显能力
对于教材中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进行内容提炼,抓住故事重点,简要叙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方法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只有学会哪些能删减,才会抓住哪些是重点,这也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如缩写《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文章。
4. 改写作品,创思维
改写作品,就是对原作品进行重组加工,可以采取与原作品不同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来进行习作训练。这一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创新思维。如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改写《所见》,想象小牧童一路看到的风景和他在树下观察的情景;用第一人称介绍的方式改写《太阳》,让学生深刻记忆太阳的特点。
5. 独立创作,展个性
上述所讲到的几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最终是为了能让学生独立创作,写出展现自己个性的作品。创作素材在哪里?源于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这篇习作时,笔者让他们踏踏实实去学自己一直想学而没有学的事情,及时记录,最后本领学成,习作也完成。作品里都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经历。
儿童文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必将助长儿童自主创作的能力,促使儿童更好地享受儿童文学,享受属于自己的金色童年。
⒖嘉南祝
[1] 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泉根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 (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4] (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5] 梅子涵等.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
[6] 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2.
[7]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8]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9] 王泉根.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10]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11] 李标晶.儿童文学原理[M].太原:山西希望出版社,1991.
[12] 张之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4] 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5] 李远.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16] 崔海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快乐教学
儿童声乐教育是为了让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有音乐相伴,让音乐走进儿童的生活,伴随儿童快乐健康成长。一个人的儿童阶段本来就应该充满快乐,儿童声乐快乐教学要求选取的声乐作品必须是美好的,以快乐的语言环境和情感为基础,把教学内容合理整合,适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满足儿童情感和心理需求,让快乐的声乐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儿童声乐快乐教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童声乐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儿童全身心、全方位的积极参与声乐的实践活动,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树立积极地生活本文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范畴寻求对儿童声乐快乐教学的理论支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儿童声乐快乐教学进行分析。
一、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及其理念
在美好的音乐感召下,生活中就会充满美好,也会发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好,声乐就是为了拓展儿童广阔的心灵。唱歌和跳舞应该作为儿童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灌输式,导致很多儿童对声乐学习失去兴趣,儿童教育的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快乐学习方法,唤起儿童的活力,促进儿童声乐教学健康发展。由于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现实的儿童声乐教育中不一定从音乐审美角度出发,而是纯粹的进行声乐教育,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如果教师从音符和乐谱着手进行教育训练,又去机械、枯燥的节奏训练,就算是普通学生都会觉得厌烦,更何况是稚气的少年儿童,无法产生审美感觉,同时也会厌烦这类学习。“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是新课程观提出的目标,让儿童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才是学习声乐的最终目标。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儿童从兴趣和乐趣出发去学习声乐?儿童声乐学习不应该是声乐的音符、节奏、速度等基础知识,也不是声音技巧,应该以兴趣和快乐为基础。儿童声乐快乐教学是要求从多方面引导儿童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无论从教材与方法选取,还是环境的布置,都是以增强声乐学习的快乐为基本点。在曲调选取上充满儿童的欢乐,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师尽量让儿童学生参与到声乐的演唱中去,当然可以借助适当的现代化设备,影响和视频加入,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也是给儿童设置一个优美的环境氛围。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快乐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最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技巧能让儿童在愉快的心境和环境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进步发展。
二、心理学与声乐快乐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绪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快乐的情感状态是比冷淡或厌恶的状态远远有利于智慧活动的。”这是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感知知识,思维活跃,记忆力比较牢固;消极的情绪,瓦解、破坏甚至阻碍知识的获取。快乐属于积极的情绪,是来源于心理、生理和社会等要求得到满足之后的情绪表现。学习声乐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选择声乐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少年儿童这一阶段视觉、听觉发育迅速,大脑的机能和结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知识增长的重要阶段。学习兴趣是儿童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方向,而这种心理积极鼓励少儿去学习声乐知识。同时,少年儿童的审美心理正式逐步开始形成和发展阶段,个性也逐渐体系出来,对音乐的审美也随之表现出来。少年儿童对于声乐的感知快速,听觉也比其他时期敏感,用自己的身体对于韵律和节奏做出正确的反应。尤其这个时候的儿童,机械记忆良好,对于记住歌词有很大的帮助。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在这些年龄阶段少年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的指导儿童声乐教学。儿童学习声乐,在学习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声乐表演等方面,心理活动都是非常活跃的。如果声乐教师恰当掌握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就会适当的选择教学方式,很容易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筑儿童声乐快乐教学
情绪在教学中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儿童声乐教师也非常重视情绪因素。快乐的情绪能够带来兴奋感,而兴奋感有能够有助于学习,让思维变得敏捷、活跃,能够使得学习注意力集中。因此应该有意识的让儿童快乐的接受声乐教学。
(一)情感快乐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所说的情感是指儿童与教师自己的情感交流,还有作品本身的情感。只有把积极的情感放在首位,与儿童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儿童切身体会教师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因此声乐教师就要在整个声乐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展现作品的全面情感,儿童只有理解了作品才能引起共鸣,才会在学习中一起兴趣,快乐的学习。快乐情感是声乐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语言快乐教学。语言生动、具体才能有力的影响听众。在教学中,教学语言非常重要,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优美,学生喜欢听,乐于听,才能有利于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而声乐作品本身带的语言,也应该蕴含丰富色彩的情感文化。而丰富的感彩在教师的快乐语言下才能生动体现。教师幽默风趣,会让儿童学习声乐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声乐教师把声乐作品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分析,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声情并茂儿童学起来才轻松、快乐。
(三)环境快乐教学。儿童声乐教学对环境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要创造优美的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听觉环境优美,就要儿童提供能够具有欢快的音乐的声乐作品。视觉优美,是教学环境中的布置,应具有艺术化,给儿童一种清新的感觉。声乐教学的创造优美的环境也包括内部环境,即心境。歌唱需要一个好的心境,心境好,儿童才能有信息学好声乐。
(四)体态快乐教学。儿童由于认知有限,知识有限,需要为儿童所学歌曲配以体态动作来完成,同时要注意,一定要力求体态动作与他们生理、心理的发展相吻合,不能超过他们理解的范围,让儿童觉得这首歌和这段舞描写的就是儿童自己,加上儿童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儿童在声乐中体会其中的可亲、可爱。有了歌唱,加上体态语言,帮助儿童理解声乐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试唱,边加入体态语言,使儿童的视觉、听觉不断变化集中点,很容易使得儿童在学习中一直保持精力的旺盛。总之,培养少年儿童唱歌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还可以养成科学的说话和歌唱习惯。快乐的学习可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锻炼身心,打破原有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臧欢.儿童声乐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运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2]王雷.儿童声乐演唱的开发和训练[J].音乐生活,2009,(05).
[3]张羽.小学游戏性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4]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J].成都师专学报,2002,(03).
[5]胡美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一)儿童生理特征:体质弱、声带稚嫩、呼吸浅。
儿童的年龄范围在国际社会存在一定争议,不同的国家不同国情下有着不同的标准。欧洲大部分国家将儿童的范围划定于16周岁以下,非洲许多国家则划定于12周岁以下。对于此,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就我国而言,古代婴儿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尽管儿童的年龄划分存在争议,但我国社会普遍公认的儿童范畴为0-12岁。因为在我国,儿童阶段正处于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机体各项机能不健全的阶段,也是机体各方面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声乐学习重要的器官——声带、喉头、胸腔等都处在发育之中,适度开发有益,开发过度就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从发声来讲,这一阶段儿童体质弱,气息不稳,声带稚嫩,难以进行长节拍、长跨度的声乐练习。如果训练量过大,则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具体而言,4-6岁的儿童,多用头腔共鸣,声音响亮、稚嫩。可以说,4-6岁的儿童声音“奶声奶气”,好听但不动听,响亮但不嘹亮,婉转但不优美。这个时期的声音如果加以引导会为以后的声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12岁儿童,声带有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孩子进入变声期,对声乐有了一定的掌控力和辨别力,虽然气息不稳,节拍和乐感不固定,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理解力。从生理的角度而言,7周岁之后是儿童学习声乐的最佳年龄段,过早则对儿童身体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幼儿时期的孩子如果家长执意培养其声乐能力,教师可从音乐兴趣角度入手,培养其乐感,至于演唱则不必下太大的精力。
(二)儿童心理特征:控制力差、想象力丰富、兴趣不定型。
从心理角度而言,6-12岁的儿童是心理发展塑造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和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反之则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具体而言,首先控制力差。处于变声期的儿童,由于发声持久性差,所以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特征,而是反复要求学生进行训练的话,则容易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使儿童产生厌学的情绪。另外,声乐理论教学相对枯燥,这种教学会降低儿童声乐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反复的发声、练气会让儿童觉得难以忍受,从而注意力转向周围的事物,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就容易发生儿童半途而废的情况和音准与节奏不准确的情况。其次,儿童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在能够很快模仿出施教者的声音表情,但是准确度却不尽人意。声乐教学中理论性的内容是儿童最需要了解而又最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和灌输,很多声乐老师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儿童的兴趣成不定型性,这一点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今天对弹琴感兴趣,明天对唱歌感兴趣,后天可能就是对画画感兴趣了。这种兴趣的不定型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当前儿童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当前社会中针对儿童声乐教学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儿童声乐质量要求过高。
声乐教学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很多声乐教师具备相当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是在对儿童教学方面却有所欠缺。不同于成人,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使其不能与成人教学相同对待。当前社会上开设的儿童声乐教学所聘请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声乐的在职教师,他们平日里习惯于面对已是成人的大学生,在对待儿童声乐的问题上,一时间难以转变思维和态度。他们往往对儿童有很高的要求,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强度也很高,同时作为儿童的家长也常常急于见到成果,故而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出现,使得很多儿童对声乐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不再对音乐感兴趣。
(二)缺少儿童心理、生理知识的了解。
在儿童初级阶段,唱歌时出现音准把握不好,节奏不稳的情况很正常。但一些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看到音准不够完美的儿童就认为其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天赋,从而导致一些人才的埋没。其实在儿童阶段,声乐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并非唱,而是练耳,只有听准了音乐才能唱准。教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跑调儿,也要正确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引导其兴趣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三)过分强调呼吸练习。
虽然呼吸练习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是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根本就不了解声乐是怎么回事儿,更不知道所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儿,让其体会胸腔的发声与共鸣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时,呼吸练习虽然要进行,但并非最主要的进行内容。让学生体会身体的感觉,了解音乐的发生机理和演唱时身体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三、儿童声乐教学的建议
儿童声乐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要科学的安排时间和节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一)科学的安排声乐教学进度。
生长发育贯穿在儿童的整个阶段,胸腔的扩大、声带的生长甚至变音期的过程,都是儿童声乐教学者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每一个阶段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声乐教学者要针对这些特点科学的安排教学进度,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前期的声乐教学中要把“视唱练耳”放在首位,先让儿童解决识谱、音准、节拍、节奏感的问题。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音阶开始,然后在训练中逐渐增加难度,切记务必要让孩子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二)根据儿童身体不同发育时期有针对性的训练童声。
如果儿童形成了不规范的发声习惯就会失去童声那种甜美、空旷,反而让人感觉尖利、刺耳。笔者认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运用训练,儿童的音色不但保持其纯真和空旷,还会增加轻灵和悠远的优美的音色。一千颗树有一千颗树的样子,一千个儿童也有一千个儿童的声音。声乐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并把这种个性加以强化。比如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被称为“天籁之音”而感动全场的少年乌达木,一曲《梦中的额吉》就是童声强化后最好的代表。当前国际儿童声乐教育家们大多提倡儿童用带有头腔共鸣的假声来唱歌,从而保护孩子们的嗓音,进而为将来的艺术成长铺平道路。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声乐训练时机和强度。
孩子们的声带发育不完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受伤,所以在训练的过程要很准确的控制当天的训练的强度。声带在较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有轻微充血的现象,这一点即使是再科学的演唱方法也无法避免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声带充血的状况就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从而避免充血严重导致不可逆的损伤。选择教学曲目时,歌曲难度要有梯度,尽量在儿童音域范围选择训练歌曲,避免儿童挤压喉头习惯的形成。声乐教师要对每一个进行声乐学习的孩子真实有效的评价实际学习和身体情况,尤其是针对那些非专业学生的儿童,应该放弃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采用有吸引力的容易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和引导孩子喜欢唱歌的兴趣。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对儿童进行音乐素质教育,已列入家长必需的考虑议程。越来越多的儿童喜欢并选择正规学习声乐,儿童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儿童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特点等多方面与成人不同,针对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成人有所区别。
一、 生理特点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比较丰富,儿童丰衣足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常常用唱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但是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们,声带比较稚嫩,需要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去唱歌,否则乱唱会导致声带受损,甚至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六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胸腔也很小,呼吸较浅,这时他们多用头腔共鸣。因此声音听起来比较响亮、甜美而透明,嗓子就好比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此时家长无需急于求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然发展,多欣赏一些有水平的音乐,学唱一些简单的儿歌,主要任务是让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乐感和节奏感。同时,也可鼓励儿童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内容,让他们随着音乐动起来,以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及表现力。值得强调的是,不管儿童做出来的动作怎样,家长都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七岁的孩子开始学习声乐最好,这时的童声与幼儿又有所不同,是两片短小的薄薄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纯净的基音,加上口腔共鸣形成的明亮清脆的个性音色,稚气可爱,非常迷人。但这是一种纯自然的音色,缺少科学发声方法的支持,头腔共鸣比较少,因此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喊的成分会比较多。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以假声带原来的真声,音色就会有所改变,变得圆润、浑厚,但会失去一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头腔共鸣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的感觉,能够轻松解决高音。 因此,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不能因为怕改变明亮可爱的自然的童声音色而在发声方法上有所保留。学声乐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因为自然的童声音色好听,就不学头腔共鸣,对儿童来讲,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自然的童声最终会失去,而科学的发声方法会保留下来,使他终身受益,是他永远的财富。因此,不盲目音量,应变尖亮为通透,追求童声的艺术美,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放在第一位,才是儿童声乐教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这个阶段,他们已能独立学习声乐技巧,理解教师的意图,并能基本控制好歌唱器官,对声音有一定的辨别力,对歌曲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这样在不断提高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有利于长时间地持续学习,甚至未来走上歌唱的道路。
二、心理特点
儿童性格特点天真活泼,喜欢获得表扬和认可,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反之,过度的批评会使儿童产生挫败感,影响歌唱的状态。因此,在儿童声乐教学中,需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用温和的语言、甜美的微笑和他们沟通,在严格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到来自教师浓浓的爱,真正做到“严中有爱”。教师的言行,甚至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声乐与学习钢琴等其它乐器有所不同,声乐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艺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方法和歌唱状态的掌握也是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哪怕微小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儿童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始终保持良好的、兴奋的学习状态,并且通过肯定使他们稳定这种状态。切不可用刺激性的语言,这样不但会损伤儿童的自尊心,甚至会使其对学习唱歌失去兴趣。歌唱学习进步是阶段性的,练声曲和歌曲都要选择适合此阶段的程度,不易选择不能胜任或勉强能唱的歌,儿童的声乐训练应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目的,以自己的自然声区为基础,音域不超过一个半八度,中等音强,尽量使用轻机能唱高音,每次的训练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并且中途要休息两次,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弹性,精神上保持兴奋。另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歌曲,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和学习情况及演唱能力来选择在演唱中没有障碍又能充分展示其发声技术的歌曲。选择过难的歌曲。会对儿童造成心理负担,有举步维艰、力不从心的感觉,学习的热情也会削弱或荡然无存。所以在少儿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他们的心理特点,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成长、进步。
三、知识特点
关键词:早期声乐教学嗓音特点与器乐结合
学习声乐从什么年龄开始最好?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经常提起的。这不仅仅是由于兴趣,而是经常出于对学生的担心和缺乏训练学生的实际经验,这个问题有时还不能一下子得到解答。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同器乐学习相比,声乐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的问题。从生理上来讲,童声是非常娇嫩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健康情况及心情的不断变化,它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约束。其次,在训练童声时,训练速度的缓慢是最明显的特点。因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不同,成长过程也不一样,训练的效果就不同。这样就使许多家长和教师产生了一种焦急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控制解决的话,它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声乐学习。
教师的基本素质
童声的嗓音是很娇嫩的,在训练童声时,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反之,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对于童声的声乐教学,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明确其本身的教学目的。一是要分析儿童的心理;二是要掌握好儿童的歌唱音域;三是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四是要运用适度得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或是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学习一件乐器,这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究竟应该从什么年龄开始学习声乐?我本人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应该把年龄作为决定开始或结束学习声乐的关键因素,而是应该强调声乐教师的能力,即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在其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学生本人在歌唱中运用基本方法的能力。
有许多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特别希望自己在声乐上能够有所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浅了。有些孩子到了18岁才发现自己在声乐上的能力。当他们征求专家意见时,专家问:为什么不早些来呀?家长和学生都无言以对。后来听他们讲,在孩子小的时候曾找过老师,他们说要等到16岁或18岁才能开始学习,专家感到非常遗憾。培养孩子的早期活动,孩子能否学习音乐,是否有学习音乐的天赋,这都取决于他的父母。因为他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是最清楚的。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欧洲,许多孩子从小就对社会上和宗教团体中的音乐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孩子们有些时候还流露出特别喜爱乐器的情怀。孩子们在摆弄口琴、六弦琴或钢琴等乐器时会感到特别的高兴。这些都需要细心的家长来发现,以便确定对孩子进行培养的方向。
当幼小的儿童对音乐表现出积极的反映时,可在他们入学之前引导他们学习一件乐器。我在训练儿子弹钢琴时他才5岁。我们是音乐世家,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好的天赋。但好的环境和天赋并不能代表一切,所以,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兴趣和爱好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同时,兴趣和爱好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孩子对钢琴产生的好奇心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母可以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时候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引导孩子燃起弹奏钢琴的渴望。孩子在幼童时期学习音乐,要比在十几岁时接受音乐的能力要强得很多。
学校的继续培养
在孩子入学之后,如果他们的音乐才能被老师发现,他们就会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来推荐他们学习适合于他(她)的器乐或声乐。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的音乐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施展的同时,他们在学校的功课也有了很大进步,从而促进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到了青春期,更需要注意他们的一切活动。学生们加强了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在这个时期要对他们的器乐和声乐给予适当的训练和帮助。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自己的嗓音、音量及音域和耐力很容易作出过高的估计。在青春期,每个孩子都面临着一种考验,他们认为必须证实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儿童。事实上,他们急于使自己的嗓音达到成熟,并特别爱模仿成年人的声音,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而这对于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具有很大的伤害。当然,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的确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因为每当我们非要证明一些事物的时候,我们也往往会做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