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通讯设备制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很快,这将不再是梦想。拥有摇滚、爵士、摇摆风格音乐的手机即将诞生。全球各大移动运营商正紧锣密鼓地与音乐制作人、电话设备制造商以及肖恩“P.Diddy”等艺术家全力合作,把普通的手机变成真正神奇的“数字音乐八音盒’。英国沃达丰公司和韩国SK电信在这方面的研究一路领先,美国的移动运营商正紧跟其后。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Verizon Wireless,Sprint以及Cingular Wireless都有可能在今年年末推出通过手机直接下载并储存音乐的服务。“我们面临可以让音乐产业产生重要影响的机遇”Verizon Wireless首席执行官DennisF Strigl说。
手机是你的私人录音棚
随着移动通讯服务的不断创新和时髦款式的多功能手机不断推出,电信运营商认为他们完全有能力撞开数字音乐市场的大门,此前Apple计算机公司曾用其标志性的iPod产品突入并获得了数字音乐带给它的丰厚回报。对数字音乐市场的觊觎必将引发两个产业之间的一场激烈竞争。一方是以硅谷的Apple为代表的技术公司,它们认为音乐产业的未来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另一方是来自芬兰、韩国和美国的各大通讯设备制造公司,他们认为手机必将成为这一新兴市场的中心。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Nokia的首席设计师Frank Nuovo说:“iPod的确是了不起的产品,但是它并不能阻止移动通讯朝这一领域迈进”。
通讯领域有Apple无法与之抗衡的多方优势。首先,全球有四分之一人口已拥有手机。与iPod目前1000万用户相比,手机用户已达14亿人。手机用户多数都是月付费用户,如果使用音乐下载服务,他们只不过需要在每月的话费支出中增加这一项内容。也许更重要的是,无线技术让用户随时、随地下载音乐库中的成千上万首歌曲成为可能。“你不一定要成为天才,因为随身携带的手机就是你的私人便携式录音棚”Geffen Records公司的合伙人Jordan Schur说。
为什么电信玩家自信能从Apple手中夺一份市场呢?因为存储技术、压缩技术、电源寿命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使手机接收和存储高质量音乐文件更加容易。韩国三星电子最近引入一款内存达3G的手机,足够存储1000首歌,预计两年内,内存10G的手机也将面市。未来形势一片大好。战略分析研究机构预测到2008年销售的86亿部手机中将有50%可以储存和播放音乐,现在仅有8%,故市场潜力巨大。
移动运营商已经看到音乐中蕴藏的巨大“宝藏”。可以存储在手机中定制独特铃声的音乐片段业务已经获得巨大成功。铃声下载业务的成功不断激发着音乐制作公司对无线运营公司的支持热度。“运营商是拥有广大客户端的新型音乐产品零售商”四大主要音乐制作公司EMI集团主席Eric Nicoli说,“另外,它们与在线服务相比更有竞争优势,因为它们的用户更能真正通过手机进行购买。”
铃声下载业务的成功也让各大运营商更有信心推动数字音乐深入发展。美国运营商正在推进整首歌曲下载、与hip-hop及摇滚广播台合作推出广播式服务等更多内容。一家加州新成立的Single TouchInteractive公司甚至开始出售一种以Hilary Duff命名的手机,内部捆绑着这位青少年喜爱的流行歌星的音乐片段以及她的照片。“下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可以直接下载音乐到手机上。”Duff认为,“这酷毙了”。
Apple:这只是大话
然而,对Apple来说,“随身携带的手机就是你的私人便携式录音棚”这些威胁可能只不过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大话而已。毕竟,公司的掌上明珠iPod和方便实用的iTunes网上音乐商店已经创造了如此的商业奇迹并引发了一场音乐革命。这一设计精巧的产品让消费者能不停地购买网上音乐并随身携带自己喜爱的歌曲,虽然,Apple已经面临Dell,Sony和Microsoft等公司的强烈冲击,然而,4月13日,Apple宣布了最近一个季度iPod的销售超过500万部,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我太喜欢这个礼物”Michelle Clapp是美国加州的一名17岁学生,他得到的圣诞礼物就是一款iPod播放器。
而且,Apple已今非昔比,它已经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子教训。20年前,由于坚持技术封闭的政策,Apple丧失了在个人计算机产业的领先地位。但时至今日,Apple已经从过去的失误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加灵活,比如Apple对使用Microsoft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开放其iTunes网上音乐商店,并让合作伙伴HP新版本的iPod产品。
无论是否面临挑战,Apple都正在尝试将音乐元素注入手机产品中。与Motorola合作研发的音乐手机已经开始对移动运营商推广。Motorola公司预计今年夏天至少有一家运营商会支持这款新手机面市,如果可行的话,运营商无需自己成立音乐库,而只需直接把客户引导至Apple的iTunes音乐商店。
交战
但是Apple与移动运营商的交道刚刚开始就面临严峻挑战。主要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包括VerizonWireless和Sprint在内,都明确表示拒绝推广iPod手机。这对Apple来说是个巨大的阻力,因为运营商基本上控制了手机的销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运营商都希望用户直接通过手机无线下载喜欢的歌曲。而iPod手机需要用户先将音乐下载到PC上,然后复制到手机上。“任何行业的人都不可能去支持一种可能危害其未来发展的产品,”世界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沃达丰集团全球内容发展部总监GraemeFerguson表示,Apple拒绝对此说法进行评论。
另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在建立自己的网上音乐商店方面与Apple相比还远远落后。Apple多年来不断优化其iTunes网站并已经售出30亿首歌曲。运营商与iTunes相比,只有一点价格优势,那就是不用付信用卡的手续费,因为它可以在每月的账单中增加这一项。但与购买9.99美元的CD相比,iTunes还是有很强的价格优势的。因为用户从iTunes上下载一首单曲的价格仅99美分,但信用卡的手续费要17至20美分。因此如
果Verizon,Cingular和Sprint能够将下载每首单曲的价格降至1美元,他们仍然比Apple的利润高。“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变化”,无线顾问SiberConsulting CEO RichardS.Siber认为。
同时双方对数字音乐库如何运营看法也各有千秋。Verizon,Sprint和Cingula望在引入这项服务之后,下载每首歌收取2美元,或者是现在从iTunes上下载歌曲99美分的两倍。运营商认为他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方便的无线下载服务,提供的服务更有附加值,所以应收取更高的费用。但据一家分析机构称,运营商如果希望用户为每首歌曲支付2~3美元,他们想法太不切实际了。“如果你可以1美元得到一堆的东西,你还会为买同样的东西支付3美元吗?他们认为用户会那么愚蠢?”
尽管还有很多人持乐观的预测,但不可否认的是,Apple的数字音乐的主导地位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酷的挑战。相对其他而言,iPod可能受影响最小。它高达60G的存储可存15000首歌曲,是每个音乐发烧友的梦想,没有任何一款手机能与之相提并论。而iPod mini和Shuffle更容易被替代,因为它们的存储正好是手机存储可以达到的范围。一些专家相信移动电话将成为携带音乐的最基础设备。“这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何时实现的问题。”Microsoft高级总监Scott Horn认为。Microsoft一直向电话和音乐播放器提供软件。
移动商的欲扬先抑战术
产业究竟如何发展并不是靠唇枪舌战能解决的,还要靠数字音乐产业的新一轮创新。Apple和其他MP3播放器制造商也可以在产品上增加无线装置或研发新的音乐手机产品。全球成千上万的移动通讯设备都在与数字音乐产生联系,这很可能对音乐产品的营销、分销渠道和收听音乐的方式产生爆炸性的影响。4月12日,Capitol Records有限公司宣布将向Cingular无线用户首先其摇滚乐队Coldplay的新作单曲,而不是通过传统的广播途径。Virgin Mobile USA公司表示正在开发新的方式,让用户在下载音乐的同时获得其喜欢的歌手的新曲、花絮甚至视频。“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一新的领域以及它会带来的潜在价值”Virgin Mobile的CEO DanielH.Schulman说。
国际大牌移动运营商正在让这一构想成为现实。韩国SK电信公司为客户提供包月音乐下载服务,让用户从70万首音乐库中任意将喜爱的歌曲下载到手机、计算机或音乐播放器中。这种包月支付的形式比美国的同样服务方式更为方便灵活,因为韩国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下载任何他想要的音乐。自去年11月开始推出此项内容以来,已有30万用户订购了这一服务。“我们还没有开始盈利,但我们已经明确地看到了音乐产业的巨大商机。”SK电信音乐业务高级经理Shin Won Soo说,“预计订购用户年内将达80万”。音乐手机也同样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全球的用户都更倾向于包月下载所有喜欢的新歌,而不是去买新发行的独立唱片。
美国无线运营商并不准备一夜之间引爆人们的音乐意识。他们首次提供的服务价格太昂贵无法刺激强劲的需求。Verizon以往在宽带服务、远程服务甚至移动通讯服务等方面都是先以高价推出再不断降价的方式的策略,很可能在运营数字音乐方面也采取同样的价格策略。Strigl说:“我要对任何怀疑Verizon运营能力的人说:走着瞧吧!”
技术引导潮流
现在,Microsoft、数字媒体专业公司Loudeye以及移动音乐的新公司Melodeo都在纷纷研发一种新型系统能提供更好的复制保障让音乐文件能更便捷更安全的传送。
Nokia正与Microsoft和Loudeve公司合作为运营商提供一种可以发送给用户同一首音乐的两个版本的技术。其一可以存储到手机中不能删除,另一首复制保护的版本可存储到用户计算机中。到年底,Nokia就将完成这些工作,到时候用户就能无线下载并购买含复制保护功能的音乐版本。德国运营商02已经表示有意在今年夏天推出的无线音乐服务中使用Nokia的解决方案,英国沃达丰公司也表示将采用这一方案。
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策划新的方式营销数字音乐。Sprint公司看上去像最热衷于推广数字音乐下载业务的运营商,他们在谈论手机时就像谈论现代音乐八音盒。公司为用户提供和卫星及有线电视运营商一样的服务――音乐频道选择。Sprint的服务让用户享有6个不同的音乐频道――摇滚、街头Hip-Hop,20世纪70年代流行音乐、80年代流行音乐和乡村音乐,每月仅需支付5.95美元,但遗憾的是用户不能自选歌曲。目前,Sprint也在模仿SK电信为用户提供大量可供定制的音乐。
互联网的产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过去十几年的商业格局。冲破了PC枷锁,移动互联网的力量更加凶猛,这是一场更加残酷的革命。
革命者的本钱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一直在关注一个涉及企业存在意义的话题,那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令人意外的是,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们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被关注的话题。
小米科技的米聊团队,非常明确地对我们声称:“米聊从来没有考虑过商业模式,未来三年之内也不会考虑商业模式,这也是我们的投资人明确的指示。”
几乎所有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都坚信这是一片更为宽广的土地,而且,商业规则成型之前,蕴含着无数的创业契机。人人都知道:“下一站,移动互联网!”可是,路在哪里?
移动互联网成熟的商业探索仍然处于胚胎阶段,虽然不乏先行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构建出足够赚钱的商业模式,但是整体而言,这个将远比传统互联网拥有更大市场的新领域,商业模式的构建仍然尚未完全成型。因此,那些急于从移动互联网立即抓住真金白银的创业企业,一定不是移动互联网未来的掌舵者,因为前期的商业利益会很快变成阻碍自身参与更深层次变革的枷锁,模式仍在变革,眼前利益很快会成为阻碍自己前行的羁绊。
那是不是说,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们将在更茫然中摸索?事实上,现在小米科技、创新工场等移动互联网的领导力量,在商业模式探索上并不急于求成,并不代表就没有真正追求的方向。传统互联网已经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有价值的一条就是:抓住用户的需求,跟随用户需求寻找商业模式的出路。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讨好运动,每年数亿美元的行业投入,开发出琳琅满目的优秀产品,提供给用户们免费使用,却很少有人告诉用户,你该付钱买点什么。每家公司对于赚钱只字不提,似乎只要提及,就会被用户遗弃。培育、教育、引导,各家公司围绕用户各展所长,获取用户的冲动远比金钱更为迫切。甚至连用户都在猜测,你们到底要赚我什么钱?
雷军就被怀疑将以移动手机系统、浏览器、IM、电子商务等投资公司与产品,构建一个可以相互连接的移动帝国。但雷军本人显得非常淡定与无辜,表示所司都是天使投资,不控股、不主导、不干预,更是从没有想过要将这些公司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下。
事实上,无论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们各自执掌哪一块阵地,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商业价值都是值得预期的。
用户规模的巨大提升潜力,将为移动互联网未来的整体产值构建一个巨大的梦想。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3亿,虽然已经不小,但是相对9亿手机用户,这一个数字的提升空间仍然巨大。
最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的买单者大多还在门口徘徊。互联网之所以能成长这么快,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无数的财富神话,除了用户需求能拉动互联网的体验消费,最大的为互联网买单的玩家,仍然是那些需要通过互联网完成与用户信息交互、价值传递的传统企业们。他们的需求在过去十几年中,成就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无数的成功,也注定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造就更多的神话。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怎么去吸引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显然以现有的产业格局,还难以承载。但是没有关系,有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真理在主宰他们掏钱的冲动,那就是用户。只要成功取悦用户、收揽用户、伺候用户并形成用户规模的竞争力,那些神秘的买单人自然会找上门来。
谁是被革命者?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在人类科技历史上,将成为新一轮革命。革命就意味着对旧有势力的终结。PC互联网上的势力构成,一直被看成移动互联网将首先终结的势力。然而,依托于传统互联网领域的增量惯性,这种颠覆与取代效应,并不会过于明显。
相反,由众多蚂蚁雄兵们构成的移动互联网,首先终结的,会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传统大玩家。
2010年8月,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王建宙就曾在“中国移动2010年年中总结会”上点名批评腾讯移动QQ,“广东40%左右的数据流量来自QQ一家,而我们收到的钱是每5块20M,把我们的2G容量都吃掉了。”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海量的数据流量冲击了中移动们的网络承载能力,运营商们梦寐以求的移动互联网来了,但是只是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流量,而没有带来大量的和流量相适应的收入。
移动互联网的利益分配格局,足够令运营商们遗憾,然而更愤怒的事实是:有太多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在试图取代运营商们的角色。以腾讯QQ为主的移动IM曾经发起了挑战手机用户信息交流的第一场战争;以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等移动应用为主的SNS曾经发起了挑战本地通讯录的社交化应用的第二场战争;而米聊、微信等类Kik应用,正在用多媒体信息、易扩展人际网络、更即时性体验等全新特色,挑战运营商们短信、彩信甚至基础语音服务的核心命脉。
基于网络ID的通信方式逐渐兴起,基于电话号码的通信方式被部分替代。几乎每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化应用,都在用网络ID挑战电话号码,电话号码的重要性不断减弱。通信方式的变化,给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不同的参考者带来新的机会,也给通信运营商们带来一场噩梦。
雷军2011年7月12日透露小米进军智能手机领域,移动互联网野心毕现。从智能手机软件开发到硬件制造,未来一定会将软件集成在小米手机上,从短信到语音,再到流量,如果坐视其做大做强,运营商迟早会被挤兑成纯管道。
这还只是一家,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也在蠢蠢欲动,运营商准备好了吗?通信运营商们躺着赚钱的日子,还能有多久?
被革命的不仅是运营商们,还有移动互联网依托的终端设备制造商们。
在传统移动通讯时代,诺基亚曾经被认为是难以撼动的角色,这是一个跨越百年的传奇。在无数有关基业长青的研究著作中,诺基亚往往排在榜首。就是这样一家堪称伟大的公司,在移动互联网的门口,却几乎被判了死刑。
美国一家科技网站预测:2012年下半年诺基亚品牌将会消失。这或许是一个大胆的判断,但是谁都清楚这其中的可能性是多么的大。即使诺基亚没有消失,但业界的判断也几乎是认为,未来的诺基亚不再是那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导者,而变成从属于微软的二线品牌了。
以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手机操作系统,完全颠覆了旧有通讯设备制造商的格局,强大如诺基亚,迷失了,新锐如HTC,崛起了,甚至老迈如摩托罗拉,新生了。凭空冒出的中国魅族,以及只成立一年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小米科技,也可以凭借粉丝效应,成为手机品牌的新势力。
传统互联网凭借其信息化变革,已经用十几年时间,完全改变了这个世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更将以自己的意愿,完成这个世界的另一次重塑。
一、中国外资并购中垄断倾向的主要特征分析
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外国投资者进入东道国投资一般采用新建企业和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两种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为新建企业。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战略的调整,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形式。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基本上都采用新建企业方式,外资来源主要是周边国家或地区。由于当时大部分跨国公司不很熟悉我国的投资环境,因而往往采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形式,以求在建立企业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依靠中方力量打开局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逐步扩大和外商对华投资环境熟悉程度的加深,国际投资者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外资对股权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我国某些行业和市场领域形成控股态势,使我国民族工业特别是幼稚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大冲击。从近年情况分析,我国外资并购中出现的垄断倾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外资加大控股并购的力度,谋求企业控制权的意图日益显露
1998年以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方式一般以举办合资企业为主,通过较低控制程度的股权安排来降低政策不确定和市场不确定等方面的投资风险。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更多趋向以独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合资企业中的外方居控股地位的比例也在迅速增加。即使在投资初期由中方控股的企业,在以后增资扩股时,由于中方缺乏增资所需的后续资金,造成我国企业股份比例不断降低,甚至丧失控股权。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外合资企业股权变动中,一般从最早的中外方比例75:25变成60:40或50:50,现在基本变成20:80或10:90,由外方绝对控股或变成外商独资。
在跨国并购投资中,外商要求取得目标企业的控股权的倾向也更加强烈。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2002年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主要并购活动中,有半数以上的跨国公司获得绝对和相对的控股权。如法国达能对乐百氏和娃哈哈所持股份分别增至92%和51%,并持有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的股份;世界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法国米其林公司在与我国轮胎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轮胎橡胶集团的合作中控股70%;法国阿尔卡特公司通过协议收购中方及其他外方股份,持有上海贝尔的股份为50%+1股;荷兰飞利浦在苏飞公司中所占的股份由51%增至80%等。这种情况与2000年前的并购相比,外资控股比例明显提高,股东排名更加靠前。这种控股并购是跨国公司全面衡量在华投资风险、资源投入、技术保密、企业控制和投资效率等因素后所作出的一种战略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垄断中国市场奠定了微观基础。
2.外资采用系统化、大规模的并购方式,企图获得更多的行业控制权
所谓系统化并购是指跨国公司不仅向一个个单独的企业进行投资,而且还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进行横向的投资,或者是对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的投资。为了实施这种系统化的并购投资活动,许多跨国公司不惜动用巨额资金,数以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并购案例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2002年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并购活动中,半数以上并购案例涉及金额都超过1亿美元。如法国米其林公司反向收购我国上市公司轮胎橡胶涉及金额高达3.2亿美元;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出资4.3亿美元购买中石化股票;法国通用水务并购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涉及金额2.5亿美元等。
通过系统化、大规模的并购投资,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某些行业,甚至形成垄断的趋势。如按销售收入计算,目前外资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皮毛制造、服装生产、文体用品制造4个行业中所占比重均已超过50%;按利润指标计算,在纺织业、煤气生产供应业、机械制造业、仪器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中外资均占50%以上;按市场份额计算,外资生产的摄像机和传真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99%和98%,移动电话为80%,大中小型计算机为75%,轿车和电子元件均为70%,机床为63%,微型计算机为60%。由于外资对我国某些行业及其主要产品的控制,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外资并购着眼于品牌控制,导致中方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一个国家著名品牌的多少是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些跨国公司在并购我国目标企业时,往往把品牌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策略。外方凭借其在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要求并购后的企业使用外来品牌或新创品牌,而闲置国内企业已有一定市场信誉的名牌商标。有些外方还通过减少中方品牌宣传费、减少或终止技术开发投入、降低产量等手段,使国有品牌逐渐衰落直至消失。在国内洗涤用品、化妆品、摄像器材、移动通讯、饮料、啤酒等行业,外方控制品牌的问题尤为突出。如目前国内洗衣粉市场上的“碧浪”和“汰渍”品牌,是外资控股并购国内“白猫”、“高富力”生产厂家后推出的新品牌。在洗发产品市场十分叫响的“海飞丝”、“飘柔”品牌,则是外资控股并购广州的“洁花”牌洗发香波生产厂家后推出的,原“洁花”品牌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此外,日本“富士”、美国“柯达”和德国“爱克发”彩色胶卷共占有8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外企品牌则占有3/4以上的移动通讯市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及其系列产品也已占据了国内大部分饮料市场。
由于国内许多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外方在并购企业中刻意树立外来品牌和新创品牌的商业信誉,使国内名牌商标逐渐淡出市场或被挤垮,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不断付之东流。随着国外著名品牌的大量进入,外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我国市场,而且还给我国发展自己的名牌产品及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4.跨国并购投资主体发生变化,具有垄断优势的著名跨国公司明显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据统计,在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到我国投资。这些跨国公司凭借自身在技术、资金、规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跨国并购投资的主动权,并在我国某些生产领域和产品市场中力图形成垄断的态势。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外资并购活动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水平的差距。如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精密机床、数控机床、飞机和汽车制造以及冶金、化工、采油、采煤、发电等大型成套设备制造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上几乎都存在一二十年的差距。二是企业经营规模上的差距。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外大中型汽车生产企业年产量均超过100万辆,美国通用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更是多达400万辆;而我国汽车整车厂有近百家,2001年总产量仅为233万辆。三是研发投入上的差距。以制药行业为例,全球制药企业每年在新药研发上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15%,如辉瑞(Pfizer)、默克(Merck)、罗氏(Rocke)等国外大公司每年花费20亿美元用于新药研发;而位居我国医药行业前列的制药厂,一年的新药开发费用只有几千万美元,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此外,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产品质量、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外资并购我国企业时,这种不对称竞争极有可能演变为国外企业在我国市场占据垄断地位。据有关部门调查,不少跨国公司的高层主管人员都认为,在进行行业分析或者外部基准化时,根本不必担心来自中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而要重点分析行业内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外资企业。由于总体实力对比悬殊,在近年许多外资并购事件中,中方都是处于被动地位,跨国公司很轻易地将合资企业纳人其经营系统,并通过收购剩余股权,从合资走向独资。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排挤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49-03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FDI在中国经济中已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增长的1/3、税收的1/4都来自于外资,中国国际贸易持续性大幅增长的2/3产生于国际直接投资。另外,外资企业的进入所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所产生的关联效应,资本积累的直接效应及间接的外溢效应,如技术扩散、人力资本提高和制度变迁的效应,都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肯定积极效应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FDI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有着良好的人力资源、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优势,大量FDI的流入推动了江苏经济的发展,199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江苏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江苏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如FDI的资本形成效应仍然不强,来源也不尽合理,地区分布差异巨大,技术溢出效应在部分地区仍然很弱,FDI企业挤出了一部分内资企业,产业投向不平衡带来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压力,等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FDI对苏南、苏中、苏北投入不均等,与江苏经济发展需要不一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FDI的投入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江苏实际利用FDI为1.41亿美元,到2006年增加到174.31亿美元,每年增幅达20%。利用FDI发展对外贸易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但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严重,其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因素、地理区位、区域发展策略、人口数量与质量、全球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
为了更好地揭示江苏省苏南(苏、锡、常)、苏中(宁、镇、扬、通、泰)和苏北(徐、淮、连、盐、宿)三大区域内部及其之间的差异。
从下页表1中可以得出:江苏省的三大区域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苏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苏北的3-4倍。而苏北的占地面积却是苏南的2倍。可以看出,苏北的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FDI对苏南、苏中与苏北的投入也相差很大,以2007年为例,苏南引入的FDI是147.97亿美元,而苏中是47.43亿美元,苏北是23.51亿美元。这也导致了江苏省的区域经济越发不平衡。
FDI区域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的各项指标都能看出区域结构不合理。我们从江苏省的开发区分布也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国家级开发区是13个,其中苏南有9个,分布在苏州、无锡、常州;苏中有3个,分别是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北1个,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经济整体看,区域结构不合理。在从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我们可以看出:苏南为53.5亿美元,苏中为6.3亿美元,苏北2.2亿美元。图中可以看出FDI对三大区域经济开发区的投资额的差距,也正是这种差距,更加剧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分析其原因是:1.地理位置优势。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接壤;苏中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次中心区域。沿长江下游北岸排列,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苏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边缘和辐射区域。距“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2.政府政策和环境。苏南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抓住了市场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机遇,苏南的当地政府为吸引国外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平台,制定了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各类优惠的政策。目前,苏南地区以及苏中地区政府提供了科技产业和创新的环境和平台,如吸引科技人才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产学研结合的机制。相比之下,苏北地区政府行动较为迟缓,虽然近年来苏北地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政策以及投资环境建设方面有较大进步,但是,相比较苏中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而言,苏北无优势可言,所以与苏中和苏南一样的投资政策对FDI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些因素也导致了FDI在江苏区域分布的不平衡。
(二)FDI的产业投向不平衡,对第二产业的投向明显高于其他
FDI在江苏省的产业投向极不平衡。其中,在第二产业的投资高于投向第一三产业的量,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外资投入中第二产业为14 417.66亿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和。
产业投向江苏的经济结构从总体上来看还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制造业技术水平亟需提高,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特别是技术结构。从表3的数据中我们看出,2007年江苏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行业排在第一位的是制造业,为3 011.2亿美元;第二位为房地产业,为303.1亿美元;第三位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105.2亿美元。从数据中我们进一步看出江苏省吸引外资在不同产业中仍然很不平衡。三大产业的各个行业中,FDI对于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短缺行业,如科技服务业、教育文化业和农林牧渔业等未能给予积极的资金补充,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于微电子、移动通讯、制药、轿车等行业。具体见下页表3。
江苏省的FDI对各个区域产业分布也有不同。近年来,苏南地区由于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吸引了较多的国外资金。工业部门FDI呈结构性增长态势,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中FDI投入数量逐渐增加,电气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产业成为重点投资行业;FDI在第三产业服务业投资比重逐渐上升,旅游、金融、商贸、中介行业成为投资热点;苏中地区FDI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等产业;比较而言,苏北地区FDI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层次较低,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占绝对优势,而资本密集型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比较少。一些比较敏感的领域,如电信、银行、保险等行业外商投资极少。
(三)内资企业竞争力不强,受到外资排挤
跨国公司具有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垄断优势,一般的内资企业与之相比竞争力极弱。FDI对内资的挤出效应,是指如果跨国公司的投资“挤出”了国内投资,那么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非但没有增加一个国家的总投资或资本形成,反而挤掉了部分国内投资,即外商直接投资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加上各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外资进入的激励政策,使外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比内资企业享有更大的自,具有原材料供应、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种种优惠待遇,享有更灵活的进出口经营权等,内资企业更不能与外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内资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排挤的主要表现为:
1.在技术拥有方面,内资企业明显不如跨国企业。很多内资企业不仅不能学得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甚至被外资企业吞并,或者生存状况不良、关门歇业、破产倒闭。跨国公司的投资多集中于家用电器、电子通讯、医疗器械、通用设备、软饮料、合成洗涤剂等,一些发达国家均为成熟产业的产品,即使一些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但在江苏投资的项目也大都是一些在母国已相当成熟甚至落后的型号、品种。他们只需把国内的成熟技术搬来就可运用。而这些产品对于许多江苏省的企业来说还属“高新技术”领域,不仅需要支付大量的技术开发成本,而且由于技术不成熟,在产品质量上也难以与他们的成熟产品进行竞争。
2.在经营规模方面,跨国公司占有绝对优势。跨国公司已经具有完善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环节。他们有相关的配套行业,进行一体化投资,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价值链,从而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有些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和高薪水的待遇,也影响了内资企业的就业量,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这些“新竞争者”相比较,江苏省的内资企业无论从生产、经营,还是销售方面规模都小了很多。只有被跨国公司纳入上下游产业链的内资企业在FDI的带动下得到了良好发展,但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高附加值行业多被大型跨国集团垄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江苏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内资企业制度相对落后。
3.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抢占了许多自主品牌的市场,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入中国市场后,使得很多的民族饮料工厂倒闭。江苏省也存在这一现象:自主产业基础薄弱,部分产业不配套、不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外商纷纷选择与江苏的一些品牌合作、合资,利用其原有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以及实际经营中强大的销售技能和广告宣传,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生产销售本公司产品,旨在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并抢取市场份额,逐步消融江苏的自主品牌产品,这一现象在洗涤剂、感光材料、饮料、计算机等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曾经的苏州四大名旦香雪海和孔雀、南京玉环、无锡红梅、常州星球等品牌都在合资中受损,被外方买断,束之高阁,品牌严重流失。其中引进外资最多的苏州地区也是外资对我国自主品牌挤压最严重的地方,外资的大量进入造成了苏州地区本土品牌的覆没,转而成为世界各大知名品牌的加工厂。这使人们不得不对“苏州模式”这种外资主导型经济进行反思。
(四)FDI对江苏环境的负面影响
FDI给江苏省的经济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江苏省有较大的人口基数,使江苏的人均土地、水、矿产等资源平均占有量不高,而FDI的大规模聚集,加剧了原有矛盾,特别是重化工业的聚集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破坏,持续了若干年的水污染问题就与此不无关系。FDI企业在区域内制造业的集聚,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自然和环境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关键词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达到54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资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投资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外商投资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
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北京GE航卫的CT机令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生产水平前进了30年,上海英特尔引进了全球性能最优的台式机微处理器封装与测试生产设施。这种情况不仅在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而且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较为普通,在轻纺等行业中从事外来加工贸易的企业,其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远远高于原来的国内企业。
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IT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外商来华投资于IT制造业,其中既有INTEL、IBM、NOKIA等著名跨国公司,也有大量“隐姓埋名”为跨国公司从事OEM生产的台资企业,使得我国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外商投资促使了出口产品种类增多,结构优化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过去10年,我国外商投资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早期我国外商投资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来华投资,机电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外商出口机电产品1169.93亿美元,占外商出口产品总额的65%,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74.3%。外商出口产品中,计算机、通讯设备、视听产品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外商出口高新技术产品606.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6.2%。
3外商投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技术进步
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通过三种途径促进了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第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外资企业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就是明证。第二条途径是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国内增值率和国内采购不断提高,形成了跨区域的采购网络,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产业特征明显的产业聚集带。第三途径就是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广东省通过与外资合作,结合广东的实际,建立了一条依据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使大部分科技活动进入企业的科技体制改革之路。这种科技生产一体化适应机制开始与发达国家现行机制相接近,成效显著,使广东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的科技活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外商投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外商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8~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超过24%,高出全部工业产值15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25%左右。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值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677亿美元,增长45.7%,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达23.4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3,占出口值的3/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
5外商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升级换代
产业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产业内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即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低级、僵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外资的大量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已越来越符合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其具体表现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工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且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导、90年代加快基础工业的发展以后,轻重工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不协调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提高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广东省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首先成为了香港密集性产业外迁的首选之地,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即生产在广东,决策、销售、设计在香港等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来一补”则成为广东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电业。与此同时,广东依托港资成为全国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90年代中期以后,广东承接全球信息技术浪潮,大力改造原来的工业结构,在台资的带动下,一些地方如东莞等地迅速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转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脑外设生产基地。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30%为外商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经济占到整个地区经济的80%以上,外商投资成为了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重要原因。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据统计,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每增加100亿美元,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0.2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下降2.9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上升3.12%。
近年来,江苏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大有赶超广东之势,这与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是有密切关系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江苏省许多地方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成为吸聚外资的典型。一些港台企业移资北上,台湾的几大电脑以及电脑相关设备厂商都开始在江苏投资,从1991~2001年,台商总共投资江苏427.6万美元,其中投资电子及电器产品制造业166.9万美元,占总投资的39%。有人预计,三年之后苏州可能取代东莞成为世界电脑硬件生产的首要中心。与此同时,许多跨国公司进入江苏,进行投资,带动了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如菲利普、西门子、富士通、东芝、爱立信、三星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江苏电子行业投资了31家企业,协议外资金额达5.85亿美元,仅荷兰菲利普公司就投资了5家企业。
综上所述,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以湖北省为例,近几年来,湖北省吸引的外资大量增加,2000年达到了9.4亿美元(直接投资),但与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促进力量,湖北省要想提高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硬软件措施相配套,加强吸引外资,使外资输入的规模和质量上一个档次和台阶,以促进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J].统计与决策,2004(4)
2田素华.外资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