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简式运动功能评分法;LOTCA量表
脑梗塞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1],由于该类疾病可引发患者在肢体、语言、记忆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以致干扰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本研究采用早期康复锻炼干预对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患者进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接受治疗140例脑梗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者,无意识障碍及精神性疾病。其中男76例,女64例,年龄61~78岁,平均(68.1±5.2)岁;在认知障碍程度方面,轻度患者58例,中度患者62例,重度患者20例。根据随机分配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n=7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有药物治疗、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认知康复护理:出些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并告诉患者答案,让患者反复记忆,2次/d,锻炼患者的计算能力;让患者花费10 min熟悉单张卡片内容,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若回答正确,可添加卡片数量和内容,1次/d,锻炼其记忆力;可将一个硬币放入手心,在患者注视下变化放入手的位置,让患者猜测硬币在哪个手中,1次/d,锻炼其注意力。②肢体康复锻炼:?K床上训练:运动前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由远及近的手法按摩,循经络做头部、上下肢、背部按摩。按摩的同时给予循经点穴。采用安抚性按摩手法缓解肌张力高的肌群。在患者清醒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自行按摩。床上训练主要对患侧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等进行关节屈伸、各方向运动。?L被动运动:待患者病情逐渐平稳,从第3 d开始实行早期康复训练,昏迷前患者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被动运动,上肢的运动为前臂后旋,让肩关节上抬呈“敬礼”姿势,肘关节呈90°,要让患者从近端关节开始运动,一直运动到远端关节,还要先运动大关节再运动小关节,每个动作做10次为1组,随着病情好转从每天1~2组到多组。?M主动运动:待患者肌力一定程度改善后,除了进行被动运动外,还需要加上主动运动,比如说:桥式运动、练习在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等,对于一些患者还可以进行站立训练:无法站立患者进行电动起床训练,学习站立平稳,逐渐延长时间,必须有护士陪同,先在搀扶的情况下靠墙站立,护理人员需要询问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昏、恶心症状,如果一切良好就可以继续站立。如果站立一段时间后患者无不良症状就可以让其自己站立,以5 min为单位,如果患者反应情况良好,耐受能力强就可以适当延长站立时间,站立20~30 min/次,训练2~3次/d;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生活自理训练方案,使患者学会吃饭、穿衣、排大小便、洗漱等,训练1~2次/d,10 min/次,帮助患者逐步进行独立生活。
1.3观察指标 ①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可以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进行评判。②患者脑损伤认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进行评定,包括7个方面,26个子项目,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8.0实现全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定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和LOTCA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Fugl-Meyer评分、LOTCA评分分均低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机能紊乱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常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3],导致认知障碍主要原因为:脑梗死后患者出现急性缺血症状,导致其脑组织软化发生坏死;较长时间的慢性缺血会引起患者的脑白质受损,进而损伤轴突运,引起信息传递障碍[4]。脑梗塞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重新组织、重塑其结构和功能,对于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规范康复治疗能够帮助神经侧支循环、神经轴突或突触建立联系,从而一定程度改善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5]。本次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肢体和认知功能训练,目的是使患者每个关节的控制能力、身体的协调能力、稳定性和认知能力尽量不受影响,随着恢复情况不断好转,患者肌力不断提高、病情逐渐稳定就可以进行主动运动了,要不断鼓励患者使用健侧帮助患侧运动,并逐渐进行独立生活,达到生活完全自理。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FMA和LOT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其运动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琴,李晶,魏文霞,等.分型个体化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252-7252.
[2]王清,陈湘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5,32:38-40.
[3]宋小静.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窗临床探讨[J].淮海医药,2015,33(1):66-67.
关键词: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效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伴随有肢体功能障碍,为了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为了明确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我院对50例急性脑梗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康复护理对比研究,发现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现将本次研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神经内科在2015年3月~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当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为48~78周岁,平均年龄为(55.4±10.5)岁。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50例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每个组有25例患者。患者入院以后,即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和生活功能检查。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两组患者的在临床研究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资料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必要时可给与患者吸氧治疗。保持患者顺畅的呼吸,并预防患者出现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进行翻身、扣背护理,防止患者出现褥疮。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现将康复护理的方法介绍如下。
1.2.1心理护理 很多患者在发病以后,日常行动受到较大的影响,心理上无法适应发病以后的生活状态,导致患者出现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会自伤甚至自杀。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做心理疏导。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进行耐心解释。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同时介绍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2.2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的2~3d以内,即可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和刺激康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也可主动为患者进行按摩肢体。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患者存在肢体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应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希望,让其树立起进行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勇气。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训练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的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而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越高,则生活能力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P
2 结果
肢体功能改善效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都有明显的改善,治疗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会导致患者的脑部出现缺血性缺氧,进而形成肢体功能障碍,甚至致残。在临床护理当中,常规的护理方式虽然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改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仍然需要加强研究,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特殊护理,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情况,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进行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方式,除了基础的护理内容之外,还包括专门的护理技术,以减轻患者由于疾病等造成的机体不便,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68±4.25)明显比对照组(3.46±4.91)低,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恢复较好。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85.14±16.4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69.46±15.68),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更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的方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彭丽丽,陈芳,朱正刚,等."品管圈"活动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5,09(09):93-94.
[2]王娜.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对其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5(65):239-240.
[3]庞贺春,刘向荣.银杏达莫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业,2014,12(21):5-7.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91-01
我院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对62例脑梗死患者实施了综合性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4例,其中,男83例,女41例,患者年龄56~79岁,平均65.8岁。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2例,早期康复护理组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56~79岁,平均66.0岁。常规护理组中,男41例,女21例,患者年龄58~74岁,平均65.6岁。入选的124例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均不超过72 h,均经CT检查确诊,患者无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损害,无严重的意识障碍。两组患者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对策
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早期康复护理。
1.2.1早期康复护理对策
1.2.1.1心理护理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社交功能受损,可感到无望、不幸、自卑,导致抑郁状态[1]。护理人员此时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2]。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2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利用听觉和语言刺激进行训练[3],可使用单词卡片、短文卡片、录音机、录音带、报纸书籍等器材[1]。可让患者听单词作反应,读单词、单句或短文;并可进行单词听写训练。
1.2.1.3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①仰卧位:头部、患侧肢体均垫一枕头,上肢伸展,患肢膝关节轻度屈曲;②健侧卧位:头部、患侧肢体均垫一枕头,上肢伸展,髋、膝关节半屈,患足与小腿保持垂直。功能锻炼,①协助患者分开患手五指,对应交叉,尽量伸直肘关节上举。②患者平卧,双足抵于床边,双膝尽量并拢,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压住双膝关节,使患者尽量抬高臀部[4]。③患者坐位,抬头,挺胸,收腹、伸腰、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五指交叉尽量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逐渐向双下肢转移。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起立[5]。④如患者下肢肌力达到4级,可下床进行锻炼。护理人员对步法、频率、起立、下蹲等进行指导。还可让患者进行双手交替拍球训练,增强其协同功能。
1.2.2并发症的预防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床单整洁、定期翻身叩背、并进行皮肤护理,活动患肢,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1.3 疗效评价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①神经功能缺损降低8 分以内判定为无效;②功能缺损分数降低8~20 分判定为有效;③功能缺损分数降低21 分以上判定为疗效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软件处理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疗效比较。见表1。
表1早期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护理疗效比较(例)
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由于缺血可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药物仅能挽救部分神经组织细胞。有资料证明,在发病初期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6]。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亚华,胡桂玲,齐亚杰.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190.
[2]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3]张春霞.脑卒中致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20.
[4]谭小婷.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114.
[5]刘丽,王丛杰,葛薇.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4(36):205-206.
[6]胡洁莹.脑梗死的康复护理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7):56.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近年来,康复医学和实践证明,恰当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机体受损功能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笔者对124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住本科的脑梗死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且符合:①首次发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③发病72 h内接受治疗者。男98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1.7岁,接入院先后顺序住院单双号分为早期康复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瘫痪程度、部位、平均住院天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评定方法 入组后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相同,A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即行康复训练,B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在发病14 d后开始康复训练。在患者入院时和完成康复训练后,对两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 6期评定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运用修订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1次,2次评定由同一人完成。
1.3 康复护理训练方法:
1.4 方法 ①被动运动: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关节,3次/d,20~30 min/次;②主动运动:患侧上、下肢负责练习,选择性活动,步行功能再学习,行功能锻炼等;③推拿按摩:运用按、揉、拿、捏、搓、摇等手法,结合上,下肢穴位依次推拿按摩患侧手关节、上肢、下肢,2次/d,30 min/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 d,对瘫痪肌给予按摩揉捏,对拮抗肌给予安抚性推拿按摩,使其放松。
1.5 具体训练内容 制定5周3阶段康复护理计划。第1阶段:发病后1~7 d以内,以卧床训练为主,训练关键是保持各关节的正常功能,预防废用综合征。以被动运动为主。肩部垂直上下抬举运动,向前向后旋转;肘关节屈曲、伸展;腕关节垂直上下活动;指关节分别做垂直水平的屈曲;髋关节做上下抬举活动;膝关节做伸展活动;踝关节做垂直上下运动,由左向右,由右向左。健侧肢体嘱自行在床上做同样运动。当能进行翻身后,可逐渐训练卧位转坐位,为防止性低血压,床头高度应逐渐抬高。
第2阶段:发病后8~12 d,以患者的站立和步行训练为主,每天上、下午各1次,包括坐位耐力训练,起立训练5~10次,站立平衡训练10 min,步行训练20 min站稳后让其交替伸屈膝关节。针对患者存在的功能缺陷如足内翻畸形,尖足步态有膝关节控制差等障碍,应及早使用下肢矫正等;针对平衡障碍可使用四脚拐,“T”型拐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以促步行,防止畸形。
第3阶段:发病后22~35 d,训练以走出室外为主,包括上、下楼梯训练,走出户外活动,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不少于1 h。
另外:心理康复贯穿于始终,以良好的语言沟通及丰富的综合知识,了解患者心态,消除悲观消极情绪,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
2 结果
A组与B组康复训练后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表1。
3 讨论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治疗方案缺乏康复措施,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变形,造成不可逆的继发性残疾改变。通过关节活动、按摩、良好肢体摆放、运动诱导等,可抑制痉挛,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又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通过翻身坐、立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6];早期康复以患肢被动运动为主。以后逐渐过度为主动运动训练。同时注意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神经系统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心理防御机制直接影响着康复的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因此,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表明积极、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辅助治疗脑梗死,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显著优于恢复期进行康复护理,而且早期康复可以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降低了病残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了经费,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早期康复训练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患者病情恶化,复查颅脑CT示梗死面积扩大,考虑为缓慢进展型脑梗死,与早期康复护理无关。总之,早期康复护理训练有利于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海宇.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06.[2] 司惠芳.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实用护理杂志,1999,5(3):12-13.
[3]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122.
[4] 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出版社,1994:159-161.
【关键词】
早期康复;脑梗死;老年
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因此如何降低生存下来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提出的早期康复的理论,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介入康复的治疗,大大减少了由于康复不及时而留下的废用综合征,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关于早期康复治疗在老年脑梗死的影响报道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老年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5例,其中男62例,女43例,年龄66~75岁,平均(68±10.5)岁。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定,全部患者均属于颈动脉系统供血区的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或既往有发作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病程在1周以内,并伴有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以下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出现新的脑梗死灶或脑出血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以及严重感染等。将符合上述人选条件的10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R组)及对照组(S组)。R组患者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60~75岁,平均(67.9±11.0)岁;S组有患者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60~75岁,平均(68.1±10.5)性。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梗死类型、尿失禁、吞咽困难等临床病情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1.2 康复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处理,主要包括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等治疗。S组于发病生命体征平稳3~7 d后进行日常康复训练;R组患者入院当天即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康复治疗如下:
1.2.1 心理干预 给予患者的心理辅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具体病情,并告知可能的预后,给予患者积极安慰、支持与鼓励。并尽可能安排患者与恢复疗效较佳的患者在一起治疗、训练、交流,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从而促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1.2.2 Brunnstrom分期训练 对患者进行康复干预,患者卧床期间,Ⅰ、Ⅱ期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定时更换及进行瘫痪肢体按摩,四肢各关节被动运动,即进行床上训练;Ⅲ、Ⅳ期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主动运动训练患者握力或让患者从卧位到立位的改变; Ⅴ、Ⅵ期进行起立、立位平衡,迈步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30 min/次,2次/d。
1.2.3 ADL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穿衣、洗漱、进食、排便等ADL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患者神经功能评定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IHSS) 评定;ADL评估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法,正常总分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 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系统统计结果。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数据t检验或t′检验, P
2 结果
治疗前R组和S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经过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后脑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3 讨论
大脑的同侧支配理论,大脑两半球之间既存关系理论,以及神经再生和大脑的可塑性理论,为康复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研究表明康复过程中的肢体活动能引起脑组织内某些信号的变化,对大脑半球的功能重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因自然发生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并且某些神经细胞损伤并不能再生,致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再通,因此运动功能的恢复就有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证明了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对患者最为有效[3]。
早期康复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通过早期康复治疗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了废用综合征,说明发病早期患者的自然恢复能力是很强的[45]。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实施康复训练2周后的康复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进一步证明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另外,关于早期实施康复的时间,以往普遍把在发病6月内开始的康复治疗归属于早期康复。WHO推荐的脑梗死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因此,将脑梗死发病后3 d内开展的康复定义为早期康复较为恰当[6]。本研究中即在入院当天实施康复训练,并没有出现病情恶化或死亡以及急性事件的发生。Bernhardt[7]等人对71例脑卒中研究也证实发病24 h内站立并下床不会增加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和急性事件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一般认为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 %的患者恢复达到顶点[8]。另外,由于早期康复训练并不需要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本研究提示早期康复训练可于医疗技术相对差的社区医院广泛开展,改善老年脑梗死的预后。
综上所述,老年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即实施早期康复是安全的,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
参 考 文 献
[1] Langhorne P, Lewsey JD, Jhund PS, et al.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stroke unit care in a whole population: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using routine data.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0,81(12):13015.
[2] 张迎,钮竹.功能磁共振对脑卒中患者拇指运动时大脑活动的初步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34(4):234.
[3] Bernhardt J, Chitravas N, Meslo IL,et al.Not all stroke units are the same:a comparison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Melbourne, Australia, and Trondheim, Norway. Stroke, 2008,39(7):205965.
[4] Petruseviciene D, Savickas R, Krisciunas A. Evaluation of sensorimotor reactions during early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stroke. Medicina, 2007,43(12):942946.
[5] Mahler MP, Zuger K, Kaspar K, et al. A cost analysis of the first year after strokeearly triage and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may reduce long term cost. Swiss Med Wkly,2008,138(3132):459465.
[6]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10, 02 (45):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