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茶道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道路,检查井,井圈,加固 , 钢纤维 , 钢筋混凝土
Abstract: urban road in use process, inspection Wells road sinking, damaged and all round covers the phenomenon such as fractured everywhere, for road use, vehicle safety driving and city beautiful, caused a major influenc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have inspection Wells more, besides the reason of design, mainly for the inspection Wells in circle road base and covers strength enough to meet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etc reasons. Combining with the project examples discussion of city inspection Wells of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inspection Well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inforc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road, inspection Wells, and the well circle, reinforcement,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中图分类号: U21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按照排水规范要求每隔25-30米要设一座检查井,以便于日后随时检查、维护,确保城市雨污水排水畅通无阻。检查井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道路的板块整体性、结构稳定性、外观美感及使用寿命。城市道路中检查井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检查井与路面不顺接致使车辆多次行驶后现有道路的破损首先出现于检查井周围;②、检查井不平导致行走(车)时很不舒服且难以根治,也影响道路的整体美观;③、检查井周围路面破损后对车辆行驶带来了安全隐患,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养护部门虽然对检查井病害经常维修,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病害,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要从源头上清除病害。本文主要讨论在城市道路整治中,对检查井井圈、盖及井周基础彻底进行加固改造,从根本上清除病害。
2 城市道路中检查井的种类
城市道路中机动与非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种类众多,主要包括雨水、污水、自来水、煤气、电力、电信、有限电视、强弱电等,由于各种管线隶属于不同的产权单位,在工程施工中可能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来完成,从此导致检查井施工中对井周的路基处理不尽相同,井周路基强度与道路整体强度存在偏差,在以后的使用中易产生病害。检查井盖有方有圆,在加固时需针对不同的形状进行处理,本文将讨论以上各种检查井井盖的加固技术。
3 检查井井周路面的切割与破除
城市道路检查井加固前为保证沥青路面的整体结构、强度及接缝美观,对要加固的检查井井周沥青路面进行切割,不论方形还是圆形的检查井,一般沿检查井井盖边缘60厘米处用墨斗弹方形框线,然后采用道路切割机沿墨线切割,切割深度为6-8厘米,切割完成后,人工用风镐进行凿除切割线内沥青混凝土及基础结构,严禁使用机械破除,机械破除产生的振动力对检查井井身砌体结构及井座钢筋砼盖板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对检查井周围的路面也会产生影响。人工破除时严格按照墨线内范围施工,不得将线外路面破坏,影响道路美观及整体结构稳定性,破除深度为28厘米,检查井加固结构为:24厘米钢筋混凝土(掺钢纤维)+4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人工破除完成后,检查井基底松散层及垃圾清理干净,进入下一道工序。
4 模板
根据检查井井盖形状不同,分为圆形模板和方形模板两种,考虑到拆模比较困难和成本费用,一般不采用钢模板。混凝土倾倒时对侧模产生的侧压力以及振捣时产生的荷载,使用带支撑的木模板足以承受,圆形模板支撑采用方木十字支撑,方形模板采用方木对角支撑加横向支撑。模板不可以重复利用,遇到拆模比较困难时,模板可以不予拆除,模板采用竹胶板进行切割制作,旧模板亦可,模板厚度为2厘米,支撑方木为5厘米×5厘米,模板制作安放完成后,检查模板顶部高程是否满足要求。模板尺寸根据检查井盖尺寸确定,圆形模板一般为Φ70厘米~Φ80厘米之间,方形模板有正方形和长方形,模板形状支撑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5 检查井盖座
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导致车辆大幅增加,再加上车辆超载严重,使得城市道路中的检查井盖座材料必须要坚固耐劳,才足以应付繁忙的交通状况。根据规范及设计单位的要求,本文讨论采用的检查井盖座材料为:雨水检查井井座采用重56kg球墨井座(方型);污水检查井井座采用重46kg球墨井座(圆型),检查井井盖均采用钢纤维复合井盖,其他配套检查井由产权单位提供相应材料的检查井盖座。检查井盖到使用时养护期要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卸货时要注意不要损坏井盖座,对质量、外观不合格的检查井盖座一律不得使用。检查井座安放时要平稳,不得损坏模板,安放好后及时调整盖顶高程,采用拉十字线方式调整,使井盖与路面高程保持一致,并用钢尺测量井座外边缘与模板外侧的距离,一般应为7.5厘米,使得井座座在混凝土上的宽度为7.5厘米,确保检查井加固质量。井盖座安装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6 钢筋加工与绑扎
主筋采用Φ16螺纹钢,箍筋采用Φ8的线材。钢筋在加工场内集中制作,运至现场安装。钢筋加工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尺寸进行下料、成型,钢筋安装时控制好间距、位置及数量。钢筋保护层采用提前预制与井圈加固混凝土同等级标号的混凝土垫块,底面和顶面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为5.5厘米,侧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为6厘米。由于配套检查井的尺寸各有不同,安装时根据设计要求的箍筋间距进行增加或减少,确保钢筋数量及间距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筋安装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7 钢纤维混凝土浇筑
井圈加固混凝土采用C30钢纤维混凝土,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增加了混凝土的牢固性,同等条件下比普通混凝土坚固,不容易断裂及破损,采用的钢纤维的种类为:钢纤维长度为3.5厘米,断面尺寸 0.6×0.8毫米,每立方混凝土中掺量为 45―50 Kg/m³,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钢纤维在拌合楼搅拌时掺入,与混凝土搅拌均匀,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为10±2厘米,混凝土浇筑前要先将基坑内松散层及垃圾清除干净,并洒水润湿,对发电机和振捣棒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浇注过程中,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作用半径约为振动棒半径的8~9倍。振动棒振捣时与侧模保持5~10厘米的距离,避免振捣棒接触模板。对每一振动部位振捣至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平坦、泛浆为止,避免漏振或过振,每一处振完后应徐徐提出振动棒。混凝土收浆抹面后进行人工拉毛,采用钢丝刷横路向拉毛,深度控制在1~2毫米。要掌握好拉毛时间,早了带浆严重,影响平整度,晚了则拉毛深度不够,一般凭经验掌握,在混凝土表面用手指压时有轻微硬感时拉毛为宜。混凝土养生采用土工布覆盖洒水养生,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养生时间不少于14天。
8 结合工程实例讨论检查井加固应用
某城市市容未整治前多处检查井下沉、破损、井盖断裂,井周路面下沉、裂缝,影响城市整体美观及交通安全,本工程包括配套管线检查井共约750座,均采用上述技术进行加固,加固结构为24厘米钢纤维钢筋混凝土+4cm细粒式沥青砼。经过3个月施工,750多座检查井全部顺利完成,细粒式沥青砼铺筑完成后,整个路面焕然一新,通过检查井加固技术提高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并为交通安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9检查井加固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对于新建工程来讲,通过对检查井结构的重新设计,不存在检查井加固的应用,但在城市道路整治中,既要保证通车,又要对检查井进行加固,就不能采用新建工程的检查井处理方法施工(大开挖施工),在不断交通的前提下,上述的检查井加固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检查井加固,使用可移动的简单围护就可以保证施工安全,保证了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了检查井的质量。
加固后的检查井在使用过程中,本人发现加固的钢筋混凝土上的沥青路面与原沥青路面接缝处存在细微高差,经研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刚性路面与柔性路面之间强度不同的关系,柔性路面比刚性路面有较大的下沉量,在接缝处就出现不平整现象,也是因为加固的钢筋混凝土上面只有4厘米沥青混凝土的缘故,所以本人建议,检查井加固施工中可以将加固厚度调大,在钢筋混凝土表面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之间再增加一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约8cm),这样加固结构变为24cm钢筋混凝土+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可以保证刚柔相接处自然过渡,平整。
10 结束语:
关键词:临床观察;系统护理;低位结肠癌;肠道造瘘口术
结肠癌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多为老年男性,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结肠癌的发病与大肠腺瘤、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1]。结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临床治疗为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多进行结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有研究指出,对低位结肠癌行肠道造瘘口术进行术后系统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效果确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低位结肠癌行肠道造瘘口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6.7±4.3)岁;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肿瘤科学会分会制定的低位结肠癌的诊断标准[3];经相关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低位结肠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6.7±4.2)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6.6±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进行术后系统护理,包括以下方面。
1.2.1基础护理 确保病房的湿度及温度在合适范围内,对病房通风开窗,确保病房内空气流通新鲜,病房内应保持安静及清洁。
1.2.2术后监测病情 术后6 h内嘱咐患者保持平卧位,予以心电监护,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水平。
1.2.3呼吸道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后需及时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除,定时为其叩背翻身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必要时可予以吸氧,改善血氧饱和度。
1.2.4手术切口护理 注意监测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对于手术切口感染、渗血、或出现分泌物者、愈合缓慢者需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1.2.5造瘘口护理 对患者的造口进行密切监测,注意监测造口是否出现皮肤坏死、出血情况;定时对造口进行温盐水冲洗,造口进行适度扩张,以便顺利排出粪便。
1.2.6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会降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讲解低位结肠癌的相关手术知识、预后、并发症发现情况,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术后需注意事项、低位结肠癌的相关护理知识,如规律饮食、造口袋正常更换、处理并发症、规律饮食、复诊延续等。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护理及监测病情。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后的并发症情况;比^两组对于低位结肠癌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1.3判断和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4]: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自我能力、情感状况、社会活动、身体状况、生活状态等,共计20项,每项5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相关病症知识掌握情况包括造口袋正常更换、处理并发症、饮食规律、复诊延续;并发症包括造口狭窄、造口回缩、造口感染、接触性皮炎等。
1.4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自我能力、情感状况、社会活动、身体状况、生活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对于低位结肠癌的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于造口袋正常更换、处理并发症、规律饮食、复诊延续等低位结肠癌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发生造口狭窄、造口回缩、造口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结肠癌多发生与机体结直肠消化系统,中老年人发病较多,居我国恶性肿瘤的前5名[5]。低位结肠癌患者大部分为出现肠壁炎性水肿及严重的肠梗阻等情况时而就医,临床多对低位结肠癌患者进行肠道造瘘口术,降低因肠壁炎性水肿及肠梗阻导致的临床症状,待以上症状全部消失后再予以结肠癌根治术[6]。肠造口为治疗结肠癌等肠道病变在患者腹壁部位开口,部分肠管移出开口外,在腹壁翻转缝合的人工管道,可替代排便,出院后结肠癌永久性肠造口为不能恢复排便的肠造口,通常在腹部左下侧,主要为利用灌肠方式维持定时排便,常为乙状结肠造口[7-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自我能力、情感状况、社会活动、身体状况、生活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低位结肠癌行肠道造瘘口术进行术后系统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张燕琴,唐志红,等.低位结肠癌术后肠造瘘口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04):126.
[2]张静.探讨低位结肠癌患者术后肠造瘘口系统护理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42(25):242-243.
[3]赵莉,杨方武,李军.整体护理模式对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8(z1):162-163.
[4]李婷.结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护理研究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8(17):186-186,187.
[5]罗爱静,毛平,杨金福.激励干预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永久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05):465-470.
[6]黄细平.延续护理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18):213-214.
[7]霍明娜,单松,林瑶.心理护理干预对结肠癌造口术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7(06):3693-3693.
[8]许海明.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86例围手术期处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29(30):229-230.
日本茶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规矩多。时间控制、流程安排、动作要求、言谈对答等处处顾虑。其繁缛、隆重而似乎缺乏实质口腹内容的茶事活动,在不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魅力的人们看来,堪称“枯‘水厄’”。然而,这些拘束的表面现象传达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正是日本茶道强烈的仪式感。如何去理解这种仪式感的存在,是理解日本茶道的重点之一,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推广方式,也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所谓“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仪式”之所以成为“仪式”,是源于它控制的是人们思想层面的象征意义,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实用价值。“仪式感”则是近年来网络上的流行语,“好生活需要仪式感”、“应设立国家阅读节,用节日唤起阅读仪式感”等创意性网文标题,暗含着“仪式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潜台词。那么,具体到日本茶道,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仪式感存在的意义呢?
1977年,古川彻三在《茶道美学》一书中,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他指出:所谓艺术的隔离性是有意识地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离开,以此来确立艺术世界自身的独立性。这个定义既可以用于对茶道文化的阐释,也可适用于各种艺术性活动。如京剧需要夸张的扮相、身段和唱腔;交响乐需要明亮的舞台和观众的盛装。就连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也要借助道具和超乎想象的夸张创意,来将自己的艺术与生活闹剧相区分。
在日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正如同中国的“开门七件事”一样,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世俗饮料。日本惯用语中,用“日常茶饭事”一词来形容生活的琐碎庸常之事。甚至有字面意思为“用肚脐煮茶”、“茶叶袋子压咸菜缸”这样的俗语存在。可见饮茶习惯,贯穿着日本人生活的各个细节,茶在日本民众生活中也并不是高高在上。
那么,一直定位于贵族化的交际与修养方式的茶道文化中,又是如何将茶与现实生活相区隔,赋予茶事活动以应有的艺术性呢?如同书法前要静心研墨,礼佛时要上香跪拜……这些用固定的仪式性步骤来调整心态,进入境界的手段。它们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审美取向甚至生理科学。
同样,一场茶事活动中,从客人们开始步入主人精心设置的茶庭,便已经进入了暂时脱离俗世生活的心理准备阶段。进入了一个只有主人、客人、各种等待着被鉴赏的珍贵茶道具、茶饮食所组成的小世界,融入了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去感受彼此之间平等敬重、珍视诚意的氛围之中。当客人进入主人精心设计的、清幽雅致的茶庭中,曲径通幽,欣赏了处处别致的景致,再进入茶室特意设置得非常低矮的小门,以示放低身姿之后,眼界另开,茶室内各种和风精妙的道具,禅意的挂轴,庄重奉客的主人,尽在眼前。一系列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后,大家都完整地进入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中。
茶事活动的进行中,有很多看似无端的规矩。细细深究,均有其背后的深意,也参与了这种仪式感的造就。如主人撤污水罐要从身子左侧进行;并排而坐的四名客人,位首的主要客人离席时要左转身,其余两名次要客人转身时要向右转身。左右之别令人迷惑。其实这皆出于“代表脏污或隐私部分要尽量少停留在别人的视线中”这一原则罢了。欣赏茶碗、茶勺、茶罐等茶具的时候,要先向茶具鞠躬致礼;有图案的茶具摆放的时候。要将美丽的正面图案面向别人,让茶具的背面朝向自己;用有图案的茶碗喝茶时,应避免在茶碗有图案的一面“下嘴”;吃小巧而精美的茶点心时要一口吃尽,不可把咬得破败的点心放回盘中……只要你能以一颗体贴而敬重的心,把茶具茶点也当做灵物来敬惜,将它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给别人,避免将它不美的状态曝露于众,那么就会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习惯。
至于点茶的手法、拿茶具的方式、甚至主客在茶席上行走的步伐、品用茶汤茶食的具体步骤……这些环节,是在长久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为稳妥有效的路径和程式,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消弭人们的慌乱、避免拿递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手,防止自己的行动干扰了下一个步骤,将自己的所有举止都包含在一个最为配合默契、行进顺畅的、有效率的流程中。
类似的“规矩”,在茶道活动中数不胜数。茶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按部就班的加以演练,习惯成自然后,不明就里的人们会忘记了他原本真实的用意,而当做机械的规矩来学习。一方面,这增加了学习与演练的难度,但是,一丝不苟的仪式感,也增加了人们对茶事的敬畏之心,而将茶道中的茶,与浸泡在日常凡间生活中的“茶”形成了有效的区隔。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什么是茶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第2页)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第2页)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第2页)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第2页)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其它的说法:
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第2页)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第2页)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第2页)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第2页)终极追求。
研习茶艺,一路艰辛
童启庆现场要为我们表演一套“九曲红梅”茶艺,就在她从幕后整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很难想象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浓妆淡抹,低眉浅笑。尤其是那抹鲜艳的口红,那般正红也许是年轻人都不敢尝试的颜色,但是我们觉得刚好很自然地映衬上茶席边的那株红梅。
在童启庆如水般流畅的茶艺表演背后,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她告诉我们,最初她爱上茶艺茶道,开始创作一些套路在舞台上表演,虽然收获了不少认同的掌声。更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作为一名教授,她应该时刻站在讲台上。而不是在舞台上做着花里胡哨的表演。讲到这里,童启庆并没有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反而很自豪地说:“其实,他们不了解,国外的很多茶艺师年龄都比较大,因为姜还是老的辣嘛!”
也对,如果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也不能完整而优美地诠释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茶艺表演的创作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和支持,童启庆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表演道具,自己慢慢摸索着,然后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表演免费传授给学生。她说了一句话让我们都深有感触:“做人啊。该使劲的时候就应该使劲。”这是深刻而有力的人生哲理,这位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
用茶艺表演来诠释茶文化
童启庆编著过《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她对茶文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很好理解,包括茶的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学科有制茶、种植栽培等;狭义的茶文化则偏重茶对精神社会的影响。”
看着我们一脸疑问,童启庆巧妙地用一个例子为我们解释了狭义的茶文化。“茶艺表演的过程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狭义的茶文化。”回味着刚才童老师的茶艺表演,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有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她把滤出的茶汤重新倒回紫砂壶里再分到茶杯中,这一番反复还有说法。因为古人泡茶没有用到茶海。茶汤直接倒在杯中,能让第一道的茶香留在杯底。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要把茶汤均匀地分到每盏茶杯中,在没有茶海测量茶汤多少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两次分茶。
童启庆说,茶文化在广义与狭义上的结合,便要求一个人既是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又能泡一手的好茶。童启庆老师从茶叶的种植栽培到爱上茶艺表演,她的这一生或许也是茶文化在广义和狭义上的结合。
在日本人面前表演茶艺
童启庆到过日本,听人说:日本有茶道,中国没有茶道。她不服气,中国一直是有茶道的,只是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过去,日本的妇女都在家里学习茶艺,招待客人;在中国,到了现代社会,不论男女都不能像古人一样写诗作画喝酒,逍遥自在地生活,要保证有生活的来源就必须外出工作。,日本的茶道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并形成流派:在中国,子女并非要继承父辈的事业,也许茶道的传递过了三两代人就中断了。
童启庆原本到日本去是要和当地人进行茶叶自然科学的交流,对方对童老师的茶艺表演到日本交流早有耳闻,便提议让童老师在会议上表演茶艺,童老师也不推辞,大方接受对方的邀请。这一次的表演特别出色,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华茶艺茶道狠狠挣了一回面子。童启庆老师很自豪地说:“这几年,日本反过来向我们学习茶艺表演。”
按照童启庆的理解,茶道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综合的艺术,通过插花、器皿、音乐、背景等元素的艺术搭配。把一套茶艺中所传递出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她说,茶馆是最好的传播茶文化的窗口,因为茶文化要在民间扎根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