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护理的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骨科病人 康复护理 意义 策略
康复医学的兴起是医学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而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多,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契机和新的要求。康复护理就是护理功能向健康保健服务方向的发展,是和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发展进步及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骨科病人的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专业人员而对骨科病人所实施的护理技术。本文针对骨科病人实施康复护理现状及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以促进康复护理的健康发展。
1 康复护理在骨科病房的现状
1.1 康复护理专业教育明显滞后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并开办了康复医师培训班,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正朝着良性轨道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临床护理人员主要是来源于中专卫校或护士学校的护理专业,而目前我国从事康复医学工作的康复护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大都未经过岗前康复基本知识的培训,也未曾系统学习过康复专业知识;在职护士也没有机会接受康复知识教育,对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匮乏,使得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以以前所学到的临床护理模式开展工作,从而影响到康复护理的良性发展。
1.2 护理人员缺乏康复护理意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在各地亦极不平衡,对康复的内涵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康复护理的知识更无从谈起,加之护理专业教育又没有设置相应的康复护理课程,使得在职护理人员对康复的认识不足。其次是由于受既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影响,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常常忽视患者的功能问题,其任务仍只是简单地完成各种治疗医嘱,执行打针、发药、测体温及测量血压等简单的操作,而以功能维护与促进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在这种模式中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康复护理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意识,给康复护理工作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康复护理事业的正常发展。
2 在骨科实施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够使护士及时充分了解病情,有效地避免护患矛盾,护士在工作中只有不断把握好各种不同的沟通契机掌握沟通技巧,才能真正让护理成为科学和艺术。
2.1 有助于受伤心理恢复
随着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目前意外骨折病人呈上升趋势,对这类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心理障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伤残者常有“心里不快”的影响,如“欲想不能”、“欲速不达”、“理想破灭”的心理,突然的创伤、意外事故的发生,造成了终生的残疾,后天的肢体残疾造成了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观厌世的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抑郁、轻生的念头,护士要经常关心并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使患者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2. 2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积极的康复护理是达到病人康复目标的保证,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康复护理是一切疗法的延续,这就要求康复护理人员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做好康复护理的治疗、评定,积极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康复工作中的作用,协调好患者的内部因素 (生理状态、情绪、现实理解力等) 和外部因素 (康复治疗、生活环境、家属支持等) 的关系,扮演好
照顾者、健康教育者、督促继续康复治疗的执行者、患者与家属的咨询者等重要角色,推进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 3 能让病人更快重返社会
骨科病人,尤其是因工伤、交通事故致残的骨科病人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卫生经济负担,病残者要求尽可能扩大活动范围和生活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因而,护理要结合社会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对病人实施康复护理,重建病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平等的资格重返社会。因此,加强针对性的护理很有必要,使病人能面对现实、振作精神,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良好的姿态回归到社会中去。
3 对骨科病人实施康复护理的针对性策略
3.1 理论指导策略
3.1.1 更新观念
首先要加大康复护理宣传。转变观念是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不仅护理人员要更新观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护理,而且护理人员要强化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让他们懂得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以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康复人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新进展、提高护理科研水平,派护理业务骨干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参观培训,以提高自身的康复护理水平。
3.1.2 知识宣教
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因为康复科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对康复基础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可以通过对在职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让她们尽快掌握相关的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和康复护理技术,以便在工作中能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科普读物向社会宣传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工作规律、特点、技术和方法,让人们知道康复这一科别,明白其必要性和实用性,使康复医学、康复护理深入人心。
3. 1.3 规范操作标准
主要指护理内容与行为。统一规范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熟练掌握各种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康复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努力学习康复护理新技术,建立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做到每一康复护理技术都必须有循证医学依据,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康复护理方案。在康复护理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各项康复护理常规。
3.2 具体实践策略
3.2.1 心理护理
经常对病人进行有关康复知识的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自己的伤残程度,消除或减轻心理障碍,打消顾虑,增加康复信心,树立实事求是的生活目标。 对在功能锻炼中病人的每一细微的进步成绩都给予及时肯定,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信任,为以后的锻炼打下基础。
3.2. 2 做好病人亲属的指导
骨科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负担重,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病人非常重要。护士在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病人亲属的心理指导,鼓励他们多关心体贴病人,满足其需要,介绍同类病人康复的经验。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时,亲属可以起到积极参与、督促、协助的作用,有利于病人在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3.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早期和恢复期肢体运动基础上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方法,以上肢练习为例,首先学习用手提物、放下,练习各种捏握方法,在学好抓握的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刷牙、进食等,随着训练的加强和病人体质的恢复,使病人获得了归属和感情上满足以及生活自理的成就感。
结束语
实践证明,自从开展康复护理工作以来,护理人员树立起了崭新的职业形象,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称赞和社会的好评,医院的信誉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康复护理已在各国普遍开展,如日本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一切由护士承担。其护理以心理、社会及生活护理、健康宣教为主。但我国目前的护理仍未摆脱以疾病为主的护理模式。因此,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将是21 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忠平,梨敏. 成年正畸患者的心理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刘春荣,谢发连. 骨科病人的心理康复护理[J] . 福建医药杂志.2006.6
[3]孙爱芹,毛秋云. 护理病房在提高护士长业务水平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6.9.
[4]王月,宋娟. 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的重要责任[J] .中国医院管理.2004.8.
[中图分类号] R743.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84-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组脑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头痛、头晕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病情凶险,常需急诊手术,术后常有失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CT等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神经科抢救和诊疗水平提高,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存活人数增多,但随着而来是致残和致残者人数明显上升。因此积极正确功能锻炼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43例;年龄在38-79岁,平均年龄58.5岁;其中治愈率58.3%(63/108),好转率37%(10/108),死亡率4.6%(6/108)。
2 康复护理目标 1)抢救生命、积极配合治疗所需护理。2)预防并发症及二次损伤。3)培训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技术和能力。4)实施自我健康合理指导和教育,使其获得回归社会的健康保障条件。
3 康复护理内容、方法
3.1 意识障碍阶段的康复护理 根据需要及时吸氧、吸痰或行气管切开,随时保障静脉通畅。昏迷病人应平卧头偏向一侧,有痰及时吸出,防止误吸致吸入性肺炎,定时更换,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以防压疮及肺部感染,吞咽困难一般术后1-3天给鼻饲保证营养供给,待神志清楚,应鼓励经口饮水、进食,吞咽后清洁口腔。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意识障碍病人应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尿管护理,当病人活动和自理能力取得进步时拔除尿管。其间做好尿道口护理和尿管、尿袋定时更换。
3.2 坐位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坐起是直立的基础,直立是人类日常活动的基本。患者意识障碍减轻或消除,病情稳定,可由卧位转入坐位训练,逐渐抬高病人头部和上肢从30度逐渐到90度,并逐步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坐位训练应逐步进行,应先练下肢屈曲和抬起,使身体从卧位转坐位,坐位训练须护士守护,注意身体平衡以保证安全,另一方面协助患者的下肢至于床沿下以利于从卧位下坐起,同时逐渐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①饮食训练:在确认无吞咽和咀嚼功能障碍,无呛噎时进行饮食训练,进食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②利于交换训练:如果偏瘫为利手侧,可发挥对侧残存功能作用;③排泄动作自立训练,病人养成按时排便习惯;④清洁个人卫生的训练时,协助并指导用健手进行洗脸、刷牙、拧毛巾,洗漱前后准备好药;⑤穿脱衣训练,衣物选择要求宽松透气性强,易于穿脱,鞋子以松紧口为宜,穿时先患侧后健侧,脱时先健侧后患侧,训练时必须有护理人员在旁守候,必要时给协助。
3.3 从立位到步行训练的康复护理 立位训练时,先以健侧下肢负重,逐渐过渡到双下肢,立位训练并具有身体平衡能力者进入步行训练,嘱病人在步行训练中抬头向前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用拐杖助行的护工家属应位于病人对面或健侧,为了保障病人安全,可在腰间系一宽布带,以便于给患者助力,为了防止足下垂或者足内翻、被动运动和按摩患肢防止手足挛缩、变形的神经麻痹,早起应给与硬底绑的布鞋,同时注意松紧度适宜。
3.4 预防坠床、跌伤、二次损伤的护理 ①在意识障碍阶段应加床档;②坐位、立位、步行时应注意保护,家人或护理人员进行陪护训练,避免因护理不当发生坠床、跌倒,造成外伤、骨折或二次损伤。
3.5 失语症的康复护理 多用数字配合音乐节律由简到繁刺激,请患者家属提供患者最爱听的音乐,反复播放,音量适度。护士与患者对话应配合手势或实物,要求说话时速度要慢,并且尽量使用失语前的习惯语言,以易于理解,听不懂时重复原来的话,声音不可过大,态度不可生硬,与病人说话时语言力求简单、易懂,患者说话时要认真听,并且随时点头表示理解,以减轻心理负担。
3.6 回归社会、家庭及自立生活指导护理 经过在住院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后,在回归家庭、社会前应向患者进行生活自立能力指导,在住院期间让患者适应院外生活,在家适当制定一些康复训练的目标和责任,让家属监督完成,并将训练效果进行反馈,以便于医护人员进一步实施康复训练。
4 心理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除了有效功能锻炼外,心理护理将尤为重要患者因为自己某些部位功能障碍就自暴自弃,对功能锻炼丧失信心,医护人员掌握和了解患者心态,主动关心病人与家属,耐心介绍病情及预后,消除紧张、焦虑、悲观、忧郁等不良心理,保持病人及家属情绪稳定,认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尽早恢复各项功能,达到生活自立能力。
5 体会 康复目标是最大限度减轻残疾,改善功能,帮助患者适应社会,早期康复介入及正确康复治疗,对减轻致残的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要加强康复意识宣传,争取家属及社会其他力量的配合,康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在病人康复训练,要把观点和方法输给病人家属及陪护,以其待最佳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偏瘫; 康复护理; 早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03-02
脑卒中系脑血管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脑损害。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为150/10万,而生存的病人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脑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疾病[1]。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少医学学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康复护理介入越早,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恢复,重返社会。现结合文献,对其早期康复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理论
评价是康复护理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的依据。脑卒中康复的评价:包括初期评价、中期评价和末期评价。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标: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 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2]。
2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3],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4]。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5]。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恢复自我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社会。因此,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着重要作用[6]。
3 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选择
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有学者认为[7],从发病至24h内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梁光霞和张向辉等[8]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无论脑出血患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甚至超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72h)。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体征不再进展后48~72h。
4 脑卒中单元和康复护理
脑卒中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措施[9],康复是卒中单元中重要的一环。Indredavik和Bakke等[10]通过对206例患者6周的观察研究,发现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只有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和稳定的舒张压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卒中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减轻长期病残,减少长期医疗费,对患者进行组织化管理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在操作流程上,患者进入脑卒中单元即开始病因诊断和功能评价,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护理、康复和预防方案,脑卒中单元内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
5 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1]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 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 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12]。脑卒中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 可分为3期:即卧床期( 急性期, 早期) 、离床期和步行期。
6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6.1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常表现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13]。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护理此类患者时应有同情心和耐心,通过接触与交流逐一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尊重和体贴关心患者,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康复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表扬,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功能锻炼[14]。早期康复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不仅能调动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15]。
6.2 注意营养和休息护理 因康复训练需消耗较多的能量,患者应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并摄入足够的水分。可嘱患者自己进食,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已经独立了[16]。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单次,单日训练量过大。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
6.3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肢体康复训练应根据病情,当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无进行性卒中发生后,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17]。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每日的训练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1次/d,每次30~45 min[18]。
6.3.1早期良肢摆放位护理[19]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方向;培养模式
在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各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据统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没有就业的往届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护理专业作为“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到目前也存在由于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培养的高职护生在未来几年就业压力增大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经过市场需求调研发现,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岗位人才需求较大,就业前景较好。笔者根据兴安盟卫生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提出在培养通科护士的基础上,发展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构想。可以设想既具有通科护士的临床护理技能和素质,又具备现今稀缺护理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具有就业竞争力的。
一、稀缺护理岗位市场需要现况分析
1.院前急救。目前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一些已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重新抬头趋势,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常见传染病的威胁;全球新发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群体性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以及因有毒化学品泄露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核辐射源分布广,应用数量增多和强度不断增大,存在着核辐射和核恐怖的威胁;频发的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装备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实施着把病员从突发事件或突发疾病的现场到达医院之前抢救和诊疗的全过程,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护理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的后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一大批从事现场紧急医疗救护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于紧急救援中心和医院急诊科。
2.康复护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危害着病人的身心健康,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也给其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给社会增添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现代医学以及现代护理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每年因车祸、疾病等原因新增加的残疾人数量达100多万。再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社会对康复医疗应该有巨大的需求。能否接受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对病人生存质量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全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那么如此大的缺口,如果能有护理专业学生通过一定康复技能的学习,掌握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技术,以补充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缺口,将可以部分解决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
3.老年护理。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700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和人员严重不足,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以700多万张床位来配备相应数量的护理人员,那么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口是非常巨大的。同时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还存在着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二、“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设想”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
“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设想”可概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紧缺护理岗位市场调研结果,以教育部提出的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提出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实现后期分流培养,重点向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培养,拓宽专业方向培养人才。
1.拓宽专业方向,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护理专业把培养“高质量、基础宽厚、具有关爱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根据我国近年护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护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广、定方向、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通科护生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培养人才,按照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主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实现多专业方向培养,使其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要体现医学知识基础化,护理知识专业化及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基本包括三个模块,具体课程结构设置为:一是注重《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与法规》、《护患沟通与礼仪》、《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文课程的教育,以提高护生的文化品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二是在逐年增加护理专业课程的同时,精简与融合医学基础课程,以突出强调护生临床护理技能的熟练与精准;三是在第四学期加大专业方向模块的学时数,重点强化紧缺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分专业方向把《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定为必修课,在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基础上,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增加课程内容,康复护理学专业增加康复医学基础、康复护理技术、疾病康复护理方面的课程教育;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增设老年医学、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营养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内容。院前急救专业加强重症护理、重症监护的教学。并要求教学中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至少占50%。同时进一步减少必修课,必修课学时压缩在周学时26学时以内,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选修课,并通过限定选修课体现专业方向,突出院前急救、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空间。
3.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把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通过进一步优化组合,并适当购进新设备来补充,完全可以实现各专业方向培养的实训教学要求。例如基础护理实验室可以兼具老年护理实训室功能。基础护理实验室作为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实验基地,是护理学院的主要实验室,分设基础护理操作示教室、操作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治疗室、实验准备室等相关科室,承担不同层次基础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购进老年护理人模型等,即可为老年护理提供教学所需设备。
通过以上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资源的修订和优化组合,使宽口径的多专业培养成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
三、效果预测
在“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广、定方向、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按照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通过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教育,构建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后期分流培养、专业培养。相信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多个护理岗位的临床实践能力,能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护理人才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Z].〔2003〕82号.
关键词 社区康复护理 脑卒中 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58-02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with stroke
LIU Xiuzhi1, JIN Lei1, CHEN Feng2, LIU Yuchang1(1.Longba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3, China; 2.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and physiotherapy, Shanghai Armed Police General Hospital, Shanghai 2011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74 stroke patients in the filing management of this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from Jan 2014 to Dec 2015 and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37 cases each. The community nurses implemented the management 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rehabilitation nursing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follow-up. The scores of motor function, life ability and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six months. Results: The baseline survey showed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the thre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but the scores of three indicato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six months of intervention(P
KEY WORDS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
社区康复护理是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围绕康复计划和目标,进行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坚持康复训练,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是社区护理的补充和延伸,对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至关重要[1-2]。由于脑卒中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危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3],在目前康复资源有限以及综合医院病床紧张的情况下,社区康复愈显重要。针对本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运动护理-康复训练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达到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社区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建档管理的脑卒中74例,其中脑出血21例,脑梗死53例;男51例,女23例;年龄48~75岁(54.2±4.3)。将其中37例在随访过程中有参与“社区一级”康复治疗意愿者列为干预组,37例接受常规随访者为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干预组由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康复护理、康复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①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由于语言表达及肢体功能方面的原因,往往存在负性情绪,如焦虑、烦躁、郁闷、悲观等,社区护理人员介入沟通、心理疏导,并借社区康复成功的案例予以鼓励,树立其乐观的态度和康复信心,从而提高康复的依从性。②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家庭环境改进,包括防摔、家庭用具方便性改造;健康宣教包括指导合理膳食,防止并发症如压疮、便秘、肌肉萎缩等;指导严格遵守医嘱用药;指导或帮助测血压、血糖,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③康复治疗和锻炼:对不同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式分阶段地进行关节松动、运动疗法、电子生物反馈、气压治疗、低频治疗、作业疗法等康复治疗,治疗期间注意血压、心率的变化。④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由康复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做拿起小物品动作、穿衣动作、洗漱动作、进食动作、开关门动作、解便动作等。
1.3 评价指标
入组时及干预6个月后分别评估两组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和功能独立性指标:①运动功能评估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包含33个上肢指标和17个下肢指标:正常100分,轻度障碍96~99分,中度障碍85~95分,明显障碍50~84分,严重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异表示,干预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时的FMA、MBI、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 FMA、MBI、FIM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8、0.04,表1)。
3 讨论
由于脑卒中的高致残特性,势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增加其心理负担,也给家庭甚至社会带来多方面的负担,因此,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尽可能回归其正常生活状态和社会角色,具有多重社会价值[4-5]。虽然有些患者有康复意识,但缺乏康复训练的系统性、计划性以及康复护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6]。康复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模式中一个主要功能部分,社区康复护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将社区护理组合到社区康复中,形成基础护理-心理护理-运动护理-康复训练的模式,显现出积极的效果,统计分析显示,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FMA、MBI、FIM与基线时比较有显著的改善(P=0.015、0.004、0.03),而且改善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0.018、0.04)。综上所述,社区康复+护理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姚伍. 社区护理学[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232.
[2] 唐佩琴.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6): 9-10.
[3] 张敬, 刘世文, 李贞兰, 等. 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10): 946-949.
[4] 马爽.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