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美学价值

生态美学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美学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美学价值

生态美学价值范文第1篇

说来,廖佳琳至今不会画草图、制版型、裁衣服,却因对美怀有超平常人的敏锐而赢得“台湾制服女王”的赞誉。想来,她的经历也证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If You think you can,you carl!”(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你就一定可以)。她说,“我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做一步、走一步。”走过创业艰辛,廖佳琳缔造了全台湾最具专业水准的制服公司。谈起过往,她说自己最大的特质就是积极、热爱工作。“如果人要有些许的成就,一定要热情、积极、乐观,这些都是得之于我的父母,我的家庭教育。”

关于她的美学人生,还要从高雄凤山一个爱美的小女孩说起……

转身,梦想就在眼前

对于服装,廖佳琳有无人可比的热情。她感叹当下社会不注重穿衣文化,人们似乎对吃比较热衷,对穿却总有偏见。“其实服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个性、举止、言行,你相不相信?绝对是这样。”

廖佳琳从小在高雄凤山长大,父亲是军人,家规之严定是自然。她自述幼时父亲会拿竹竿训练自己走路要走一条直线,如果驼背了就要靠墙罚站一小时。那个年代的台湾生活并不丰裕,普通人家的衣服向来是老大穿旧给老二、老三再捡老二的穿。身为5个姊妹中的老幺,廖佳琳的爱美意识却格外强烈。“我比一般的女生更爱漂亮,爱穿漂亮衣服。那时候,大家都习惯一件衣服轮流穿到底,我就一直很拒绝。”她笑说那时过年没有新衣服穿、没有打扮到满意,就一定哭闹着不肯出门。小学六年级时大姐结婚要订做礼服,她竞随手涂鸦给大姐“设计”了一套。现在想来,竟隐隐昭示她未来要走的路。“我常开玩笑说自己好像上辈子就是做这行,这些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高中毕业后,一心想做空姐的廖佳琳,选择了观光科系就读。“当年空姐很热门,我第一志愿就考上自然很开心。”然而毕业前夕她不慎摔伤,脚上打了石膏,只好断了空姐梦,进入台北国宾大饭店当公关。或许当时的廖佳琳未曾想到,进入饭店做公关却让她离幼年的梦想更近了。入职不久,台北服装联谊社在饭店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服装秀。那天廖佳琳坐在台下,看着T型台上模特们所穿的服装,也激起心中幼年对服装设计的热情。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服装设计师。

最终廖佳琳辞了职,进入朋友创立的制服设计公司,但这份工作仅仅维持了半年。朋友只想倚重她的业务长才,对于她满脑子的服装创意缺乏兴趣,最终工作因“理念不合”而结束。离开朋友的公司后,曾经的老顾客拜托她制作专柜导购小姐的制服,那时的廖佳琳对服装业完全陌生,正靠着阅读相关书籍来累积专业知识,在客户的恳求下硬着头皮接下了工作。她重新学习服装设计的概念,与裁缝师合作将脑中的创意演变成跃然纸上的设计稿、躺在制衣间中的打版衣。凭着对服装的热情,她设计的成品最终因大方得体,获得了客户极大的赞赏。第一次设计制服就获得客户的认可,对廖佳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她决定拿出所有积蓄成立工作室,开始订制制服的事业。

采访中听她的助手讲,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北各大百货公司化妆品专柜导购小姐的制服,大多出自廖佳琳的设计。那段时间,她是老板兼工人,跑业务、量尺寸、发货出货全凭自己。当时,已经怀上大女儿的廖佳琳总是咬着牙,挺着大肚子接业务、量尺寸。“累到只能将一大包布料往肚子上搁,不知道女儿脊椎侧弯,是不是我害的。”和我说起当年梦想起航之初的艰辛,她眼眶泛红。

坚持,衣人合一哲学

对于一般服装设计师来说,衣服就是他们展现才华的作品,但对廖佳琳而言,如何通过衣装修饰身形、展现穿衣人的个人特色,甚至生发出不一样的韵味,才是她最关注的地方。

“所有的缺点都可以巧妙修饰,最重要的是衣服要穿出自己的味道,展现独一无二的特色。”用她的话说,当衣服穿到客户身上,绽放出画龙点睛的亮眼光彩时,作品才算完成。帮助客人找出最美的部分,找出自信,才算是关键。这就是廖佳琳“衣人合一”的设计哲学。

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廖佳琳都会针对每个人不同的身材与气质,在小细节上做足功夫,量身订制出专属的风采。同样一块布料,在细微处差异化处理,就能让不同的人穿出完全不同的风情。她说自己的严谨,全然来自父亲处事的认真负责对自己的影响,父亲的长官总对他说,“事情交给你,我看都不用看就可以直接盖章”。被人信任是一种荣誉,这也成了廖佳琳事业的信条。

团体制服订制从数十位到数千位,年龄差异广泛,身材比例更是多种多样,要让每个人都满意,谈何如意。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制服定制是吃力不讨好的丁作,但热爱服装的廖佳琳却乐在其巾。在她手中定制的制服,不仅最大限度体现个人风采,甚至还有售后服务,若是客户变胖、变瘦,都可以量身修改。尽管如此会增加成本,等同压低利润,但廖佳琳却始终坚持。她说:“朋友们常常说我不像在做生意,像在交朋友,不会想要赚多少钱,就是想把最好的、我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客人。”凭借这份理念,廖佳琳陆续接到花旗银行、国泰世华银行的制服订单,知名度也日渐升高。国泰世华银行的制服还曾被新闻界评比为金融界最为漂亮的制服,而花旗银行至今都是她的客户。

为了配合客户新推出来的商品,廖佳琳每一年总是挖空心思构思该以怎样的制服与之搭配。如她所说,做生意像交朋友,总站在客户的立场设想。为了找到合适布料,她用裁纸刀划布或用手搓揉,实验会不会起毛球。或是通过洗衣机多次洗涤,看会不会皱成一团。有时找不到合适的布料,就与各大纺织厂、化纤厂合作研制,为的就是更贴近顾客独一无_二的需要。

廖佳琳不仅将她的“衣人合一”哲学倾注于她的设计之中,也通过“一衣两穿”实践着她的美衣哲学。“虽然是制服,但下班后略作变化,穿去赴宴、逛街,也都能展现不同风情。”2007年,她就以一件裙摆方格花样的布块,拆卸后变成提袋的剪裁设计惊艳评审,夺得全台西服总会女装创意组冠军。2011年8月,在罗马荣获世界洋服竞赛女装金首奖的一袭红色女装,也是将第一层裙摆拆卸下来当成衣领或披肩。“一衣两穿就是要让人觉得穿衣服很有投资报酬率。如果可以帮助客人的,我尽量做到,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梦想,意味着去突破

和廖佳琳谈及创意的来源,她坦言自己是一个喜欢动脑筋的人,一切都只为了将自己的梦想实现。“我常常半夜灵感来了不睡觉,爬起来想象一块很漂亮的布料要怎么设计成一套衣服。我一直不断鼓励自己,一定要去突破自我。”

从零出发的廖佳琳,既没有服装设计的科班背景,也没有家族资金的来源后盾,她常跟自己的员工讲,“不能比别人只好一点而已,要比别人好很多,才有机会胜出”。她在服装界的成就不但在客户群获得了赞誉,也使她的作品展现在世界舞台之上。2007年与2009年,她蝉联两届全台西服总会创意的设计冠军,折服业界同行。2009年与2011年,在被誉为全球西服界最高荣誉的“世界洋服竞赛”中连夺两届女装设计首奖。今年8月,在韩国举行的第35届世界洋服同业联盟大会上,她再次取得女装组桂冠。那是一件鹅黄色的晚礼服,胸前是台湾岛屿的轮廓,混合着杜鹃花、兰花,还有蝴蝶,下摆深浅不一的蓝色犹如环绕着台湾的蓝色海洋。

生态美学价值范文第2篇

 

―、“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

 

作为我们党的新理念,解读“美丽中国”的关键是厘清其本质和价值。根据十报告的内容,可将“美丽中国”所追求的价值作出三种划分。

 

—是经济价值。“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存在—个基本前提,即“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既然是实现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经济价值的追求也必然是题中之意。这清楚的表明经济发展是“美丽中国”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只是发展的模式、路径“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_的原则”开展。换言之,“美丽中国”并不是排斥经济发展,而是要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环境价值。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报告还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也就是说,“美丽中国”其中的突出内容在于对环境价值的追求一将环境保护、自然恢复置于突出地位。十报告中专门对环境价值追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足见环境价值对于“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三是美学价值。从对“美丽中国”的字面解读不难看出“美丽”二字的特殊意义。正如党的十报告中所指出的,要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些表述无不彰显着“美丽中国”对美学价值的追求,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恢复,更要将所追求的价值水平提升到美学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既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判断、新思考、新要求,也是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

 

通过从价值层面对“美丽中国”的解读不难看出,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更高的价值追求。该理念整合了对于已有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美学价值的追求。同时,这三种价值之间不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而是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二、“美丽中国”与环境保护的契合

 

中国发展进程中一直伴随着环境问题。“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十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执政理念的新发展,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驱动力,必然要与时俱进地适应执政理念的发展。因此,研究“美丽中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美丽中国”之要求重新解读环境保护,十分必要。

 

(一)以“美丽中国”引领环境保护

 

其一,“美丽中国”是环境保护的新目标。环境保护通常被认为是对环境要素和功能的恢复、改善和维持,是对环境的“医治”。“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不仅要求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还增加了“美化”环境的目标,这是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二,“美丽中国”是环境保护的新标准。“美丽中国”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正确的解读“美丽中国”,将其转换成可操作性的标准,进而引领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是其应有之义。环境保护各项体制机制均需按照“美丽中国”的标准进行梳理、整合、重构,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其三“美丽中国”带动多元价值的整合。经济价值、环境价值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价值。“美丽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等基础性价值与高层次美学价值之间的完美整合,并且在整合的过程中提升了基础性价值的“品味”,促进了环境保护与其他诸价值的融合以及对更层次价值的追求。

 

(二)以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其一,彰显美学价值。“美丽中国”理念对于价值的追求没有仅停留在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上,它还关注了更高层次的美学价值。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环境的美学价值一舒适感对人类的影响重大。正如世界银行对美学价值的重要性的表述:洁净的风景点或清静的居民区会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怡好印证了“美丽中国”的相关表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其二,共同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其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模式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环境保护的目标,或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对人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重构。二者都是对传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这一模式的批判,力图探索或重构新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其三,促进多元价值整合。要实现“美丽中国”对经济、环境、美学价值的共同追求,环境保护必须改变单纯追求环境价值的传统理念,以追求环境价值为基础,以整合环境、经济、美学价值为手段,以实现三种价值共赢为目标的新理念,以环境保护促进多元价值的整合。

 

三、“美丽中国”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新审视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扭曲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中有明确的阐述。我国法律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定为“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这种定位是基于以往的实践与认知,即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因为只有矛盾双方才是对立统_、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与“美丽中国”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统_而非对立的关系判断存在认知上的差异。

 

在“美丽中国”理念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且应当共同实现的。从本质上讲美丽中国”所要实现的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与文明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通过对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目前,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问题,同时还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也在结合旅游、房地产等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和运作。

 

(二)环境保护中美学价值体现不足

 

“美丽中国”中“美丽”二字是彰显美学价值的—个印证。环境除能给人类带来环境价值之外(如清洁的空气和水),更能带来“舒适感”(如青山碧水给人带来的舒适,这种“舒适感”即美学价值的体现。尽管我国环境保护中也有保护美学价值的考虑,但从总体上来说体现仍不充分,特别是没有将对美学价值的追求置于重要位置。

 

然而,对环境价值的追求并不必然同时实现对美学价值的追求。美学价值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和改善基础之上的。从本质上说,人应该追求生活经历的深层次和丰富性,以目标的多样性和精神世界的高度充实为生活意义,实现物质的和精神的综合生活质量和幸福价值。美学价值作为_种“舒适感”正是对精神生活质量和幸福价值的体现,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此,“美丽中国”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环境保护也不能单纯停留在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的水平上,美学价值也应成为环境保护中重要的内涵和目标予以体现。

 

(三)价值整合能力不足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美学价值尽管能够整合,但三者如何整合,以及在整合中环境保护应当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思考。显然,仅以目前常用的处罚、许可、收费等单纯着眼于“医治”环境的体制机制无法实现价值整合;仅以目前单纯的环境修复、污染治理工程无法实现价值整合;仅以单纯的“禁止性”保护亦无法实现价值的整合。唯有反思环境保护自身的定位与价值,进行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环境保护整合多元价值,实现多元价值的共赢,才能真正契合“美丽中国”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目标、新标准。

 

四、“美丽中国”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思考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尚不足以完全适应“美丽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新判断。“美丽中国”的提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和转折点。以此新理念的提出为契机,我国必须对环境保护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以此作为新起点,使环境保护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

 

(一)环境保护的重新定位

 

解读“美丽中国”不难看出,环境价值必须与人类追求的其他价值统_、整合,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对多元价值的追求。经济强大但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单纯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也不能实现“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也不是“美丽中国”。经济、环境、美学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将这三种价值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决策和考量才能实现“美丽中国”。

 

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否意味着“保护优先”是将环境保护置于各类目标和价值的优先地位?笔者认为这需要结合报告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保护优先”提出的目的在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环境价值减损这样_个我国基本现状判断下,要实现经济、环境和美学价值的共赢和统_显然需要优先考虑和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保护优先不意味着对经济价值的拋弃,而是在对三种价值共同追求的前提下,为扭转我国目前环境恶化、环境价值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应对现实的价值取向判断,是实现“美丽中国”对三种价值共同追求在现阶段的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和结果。

 

(二)环境保护价值的转化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在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6]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审视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从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作用来看,环境保护应当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环境与人口、科技、资本等同样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核心要素来经营,即“经营环境”。也就是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方式、模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7]

 

(三)美学价值的实现

 

“美丽中国”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其对于美学价值的追求,要在环境保护中实现美学价值。首先,要通过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等环境保护规范对美学价值的追求进行宣示,将其落实为一项相应的程序。其次,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变过去单纯的“医治”环境的理念和做法,将环境“美化”置于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突出位置。再次,研发实现和体现环境美学价值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技术要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美学价值的体验和实现问题,不仅要研究将污染治理好、生态修复好的问题,更要将如何使环境进—步“变美”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最后,建立美学价值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指标考核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将美学价值通过量化的形式加以表现,通过一定的量化标准对美学价值的水平进行衡量。通过量化指标反映的情况,来评价环境保护诸领域的实践对美学价值实现的程度。

 

注释:

 

[1]孙秀艳、贺勇等:《美丽中国:执政理念新发展》,《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2日。

 

[2]汪劲:《环境法律的解释:问题与方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3]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4]吴明红、严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一以黑龙江省为例》,《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6期。

 

[5]罗勇:《低碳创新——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新契机》,《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

 

[6]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求是》,2012第19期。

 

[7]周生贤:《构建共同参与大格局》,《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5日。

 

*本文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招标项目(HBZC-2012-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课题(2012B05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佳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3。

生态美学价值范文第3篇

虽然艺术美学中的哲学问题为艺术美提供原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艺术美也影响艺术美学。但美又是客观的,美不似人的意志改变,人们心中的美不会完全从人的审美意志中跳出很大的范畴。美会在客观与主观里面统一,也就是说,美在心和物关系上,当然我们心中的美也会从一定的价值中体现。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随着全球变暖,生态被破坏,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视的话题。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化的大环境下,城市中的生态的绿色以及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提高生活水平要求的一个媒介,生态公园的建成,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使用价值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审美价值的需要,为了引入审美价值的高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生态园被建成。什么是美,怎样才算是美,对于人类而言,当一个物品或者是一种现象再或者是其它,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物质上或者情感上的满足,就会产生美。

任何美丽的事物都离不了艺术美学。我们可以从精神世界出发来探究美的本质,当然也可以从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出发来探究,又或是从人类社会生活角度来探究,随处可以发现美的痕迹。一切美的源头,大多是从这几个角度出发,离不开艺术美学的本质。一些建筑的设计,虽然现在很多建筑都在不同层次发生了一些变化,基础功能的更加的完善,要求人们建造出更高水平的满足人们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体现,好多人都模仿大师的作品,其实有些奇形八怪的作品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本质。人的审美虽说是会有变化,艺术美的表现也不会脱离艺术美学。

我们再来看文化生态园这一块。随着房价的增高,房地产这块仍然很受大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不仅仅局限于楼盘的建成,更加注重楼盘的周围环境,一个好的环境,好的绿化更加会让人感觉舒适,提高层次和水平。当然文化生态园的建成,也会为周边的房价提高一个很大的档次。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的审美在不断的变化,各方面也逐渐成熟起来,新的东西在不断得发展,符合当代的艺术美也在不断的变化,艺术美的变化也为艺术美学的不断完善起着作用。新的事物在不断发展,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先人所传承下来的一些有一定影响的文化。这些文化的创作所付出的艰辛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在人们心中是美的。当然,文化生态园中所呈现的关于文化的元素,就是在园子的媒介之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都属于艺术美学范畴之内。

一个好的文化生态园,对我们来说,生态是至关重要的,植物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整体植物景观质量高,为一个好的生态公园加分很多。植物的种类、种植形式以及植物的层次度都会为人们的审美享受提供一定因素。当人们觉得舒适,觉得冬暖夏凉,适应了自己的基本身体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得感觉到美。再加上,很多人现在追求一些大自然的东西,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会给人增加一种自然美的享受。文化生态园,大多会植入很多品种的植物,还有很多种颜色,植物之间的高低错落,以及层次的变化,还有之间相互的习性的不同为文化生态园提供了不一样的色彩。这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来探究美的本质。在艺术层面上,人们会对一些植物的摆放,还有修剪的形状上,以及搭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及在一些植物的搭配当中,要与它的真正作用,或者当地的文化,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美。从艺术美学的层面上出发,创造出符合实际的真正的艺术美。设计契合当地的文化需要,契合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才是好的园子,才能体现真正的审美享受与艺术美。如果做出来一个好的作品可以达到真正的美,是需要花很多心血的,不能随意的做出来的。要达到真正的艺术美,不能脱离美学的本质,也不能脱离人们心中的艺术,美是要做出努力的。

生态美学价值范文第4篇

我国从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开始了我国文艺学与美学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重要的转型,由此也直接影响到文艺学与美学的变化与转型,出现诸如网络文艺学、消费文化文艺学与生态美学等一系列新的文艺学与美学的理论形态。我这里着重谈一下新时期之“新”与当代生态审美观之“新”的必然联系。

首先是新时期为生态美学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时代的需要。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了学术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经济社会与时代的需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具体讲就是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的产物。新时期三十年,特别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发生了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这是没有疑义的。尽管对于这种转型如何理解与阐释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国已经由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向新的生态文明也是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2004年4月,我国学者又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是经济社会转型的标志,而且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原则与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它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与指导原则将逐步地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整体,由“战天斗地”转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由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等等。正是在这种重要的经济社会与理论原则转型的背景下,才使传统的以“人化自然”为其特点的美学观愈加显示其局限性,从而使新的生态审美观得以应运而生。

更为重要的是新时期为生态美学建设在内涵上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新时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理论观念。而且,十分重要的是党的所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掉了一切“左”的禁锢,为我们在包括美学与文艺学在内的学术领域的创新与借鉴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天地。正是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理论界的同仁共同努力,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和更新生态审美观的内涵。事实证明,生态审美观的确具有不同于以往美学观的崭新内容。其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理论”,以此区别于传统的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第一,从哲学观上实现由机械认识论到现代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转型。深入发掘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实践论中的生态内涵并对其进行唯物实践存在论的阐释。并借鉴海德格尔等西方存在论哲学家有关人与世界的机缘性在世关系的理论,代替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在世关系理论。由此克服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与绝对的“人化自然”的理论对美学的束缚。第二,在美学的研究对象上,克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将自然审美排除在外的“美学是艺术哲学”的传统观念,而将“生态系统”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这里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与人对立的“自然”,而是充满生命的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这样的研究对象是与传统的“自然美”不同的。也是与西方环境美学中有可能外在于人的“环境”有明显区别的。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在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的前提下,运用生态现象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与对自然过渡掠夺的物欲加以“悬搁”,回到人的精神的自然基础这个事情本身,扭转人与自然的纯粹工具理性关系,并导致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适度承认。由此,进入人与万物平等对话、共生共存的审美境界。第四,在美学观念上,明确提出生态审美本性论。一改完全从认识的角度对审美的阐释,而是认为人对自然的亲和与审美是人的生态审美本性的表现。它包括人的生态本源性,正视人来自自然并最终回归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以及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这样的事实;人的生态环链性,说明人只有在生态环链中才得以生存,人与自然万物生态环链须臾难分;人的生态自觉性,也就是人是生态环链中唯一有自觉意识的物种,人应该具有维护生态环链平衡与稳定的自觉意识,而且也只有人类具有破坏与保持生态环链平衡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态人文主义。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是优于传统的主体性人文主义的,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得以长期美好生存的法宝。第五,在美学内涵上,与传统的“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相对,提出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观念。诸如,诗意的栖居、四方游戏、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参与美学、生态美学批评等等。这些美学观念的特点在于不是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来阐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而是主要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不是以认识的完善而是以人的生存的美好来界定审美,因而将人与自然的因缘协协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所以在美学范畴上是全新的。第六,生态美学强烈的实践性特色。所有的现代生态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品格,而绝不是离开实际的坐而论道。这是生态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生态美学的实践性品格首先表现在它将生态审美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认为生态美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人们的文化立场,使人们确立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的观念,确立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身的观念。诚如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伊所说环境问题归根揭底是一个文化态度问题。由此说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而生态审美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其特殊的作用。众所周知,环境教育则是1972年联合国通过的具有国际法律地位的教育形式。由此彰现生态审美教育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同时,生态美学吸收环境美学的某些内容,努力对于人类的生产实际、特别是生存环境的建设提出某些有价值的理念。 转贴于

新时期使中国生态美学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我国的生态美学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于新世纪,目前仍然处于建设完善阶段。它尽管吸收借鉴了大量西方资源,但总体上还是产生于中国自己的土地之上,因而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当然生态美学具有国际对话的通约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种通约性与特色性的共存正是生态美学的特色和我们的努力方向。其特色性具体表现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紧密结合中国现实生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通常所说的“硬道理”。而且我国也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生态美学建设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为此,我们在生态美学建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整体观的指导。力主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与环境以及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双赢。我们放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放弃“战天斗地”与“人定胜天”的口号,走环境友好之路。同时,我们也不同意生态中心主义,不同意无限制地夸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在对待西方的“荒野哲学”的态度上,我们承认“荒野哲学”的价值意义,力争“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但具体到中国环境资源空前紧缺的情况下,这种“荒野哲学”一般只具有哲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而难以变成现实。而在生态美学的理论建设中,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提法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一般不使用西方盛行的“环境美学”的提法。因为“生态美学”更加强调其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万物共存的“生态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有可能外在于人并与人对立的“自然”。事实证明,环境美学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同时也比较复杂的美学理论形态,对西方当代美学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也是我们建设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参照。但不仅“环境”一词的模糊性容易产生其外在于人的主客对立的理解,而且“环境美学”也有“如画风景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自然全美”论的生态中心主义倾向。而这两种倾向的美学理论都是理论上不完善的,也是不适合于我国的。所谓“如画风景论”完全将自然环境看作人观赏与游玩的对象,甚至可以任意破坏,许多著名景点在所谓“度假环境周”所遭到的难以修复的破坏就是明证,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而“自然全美论”则从任何自然存在物[包括细菌]都是合理的着眼,论证自然的都是美的。这当然是对于自然“内在价值”的全面肯定,但自然全美与内在价值都是在保持生态环链稳定平衡的前提之下的,并非是无条件的,这才是真正的生态共生理论,而不是无条件的“生态中心主义”。这种“自然全美论”如果在已经完成现代化并且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还可以说说的话,在我国则是行不通的。我们的立场是生态整体论。第二努力吸收融合中国古代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首先应该对于中国古代的生态审美智慧给予足够的认识与充分的估价。应该说,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的文明古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于生态审美的体悟的确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并逐步形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美学形态。如果说,在我国古代像西方那样以“模仿”与“感性认识的完善”为其特点的美学难以找到的话,但却独具以“天人之际”、“生生为易”为其特色的生存论与生命论美学,其中包含非常丰富的生态审美资源。《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居位正体之至美”;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位育中和”;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佛家的“法界缘起”、“善待众生”等等都包含十分丰富的生态审美内涵。可以作为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生态审美智慧毕竟是前现代的产物,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需要现代的改造与扬弃。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的大地之上,同时又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国际与国内的学术对话当中,生态美学的建设一定会更加健康,并逐步走向繁荣。

生态美学价值范文第5篇

作者:董晓磊 单位: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

白天,这些挺拔高耸的建筑轮廓就像跌宕起伏音乐节奏在律动;夜晚,高层建筑流光溢彩,霓虹闪烁,整个城市就像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高层建筑实现了建筑垂直方向的立体化发展,这使得建筑面积大大增加,节约了城市土地,这样可以把更多的土地开辟为公园和绿化场所,使得城市绿化率大大提高,净化城市空气,让城市实现生态化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层建筑体现了多方面的科技美学价值“科技美学是以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审美价值形态及其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是美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它肯定科学技术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科技美学由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两部分构成。”[2]高层建筑本身就是物理学、力学、化学、材料学、数学、结构学、建筑学等科学发展的综合结晶,蕴含了极高的科技美学价值,显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使得高层建筑的科技美学价值有了更高的提升,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价值,逐步地鉴赏科技美学。高层建筑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任意一种科学的发展都会引起高层建筑在内部构造或者外观形式上的改变。材料的改变会引起高层建筑整个材料及其审美价值的改变,玻璃材料和现代钢结构的出现使教堂从幽暗封闭转向了明亮开放,美国洛杉矶的水晶教堂就是最好的例证。整个建筑不再肃穆阴森,变得轻盈飘逸,晶莹剔透,甚至连砖石结构的钟塔也被玻璃塔所取代。可见科学美学散发着它非凡的魅力。技术是建筑发展的原始动力之一,高层建筑更是通过技术在其内部构造以及外观造型方面的运用,达到技术与造型的完美融合,展现新的美学价值。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所展现的技术美学价值是与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的。最早的高层建筑侧重于工程技术与建筑功能的运用,现代高层建筑极力表现技术在艺术创意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层建筑到了一定的高度,其节约用地将不会太明显,但是其造价将会成倍地增加,极其昂贵。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曾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就是其中一位,他对高层建筑的奢侈提出来强烈的谴责:“摩天大厦将永远是空想,它们永远是昂贵的,它们永远是额外的。在我们的时代当然能用摩天大厦的众多实例去庆祝文化,我们注视的生活方式由摩天大厦最好地表达出来了。摩天大厦在美国文化中有伟大的方面,但他们已经停止建造高层建筑了。”[3]高度是高层建筑引以为荣的特征,同时也是它自身的一个弊病所在。在面对地震、飓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时,由于高层建筑内部构造极其复杂,再加上其内部容纳的人员多,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对人员进行安置和疏散,相较于底层建筑会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美国“9.11”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当时两栋主楼和旁边的5栋裙楼在1h内先后倒塌,在其内部的各国工作人员,约3000人死亡或失踪,参加救援的300多名消防人员遇难,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其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生态美学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同样和谐也是高层建筑生态美学价值所在。这种和谐不仅包括高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含了它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和谐,并且要体现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自然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所以两国的人文居住环境不能相提并论,各自有各自的环境特色;就中国国内各个省份而言,气候不同,居住的民族不同,其建筑特色也各有千秋。陕西、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与重庆等山城地区的高层建筑,其地基不同,使用的原材料不同,呈现出的整体风貌也尽然不同,但各自的建筑又与当地的黄土高原或山坡环境相交融,有意识地对当地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呈现了很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实现了高层建筑的生态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