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报告

课程建设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建设报告

课程建设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精品课程建设;启示

以精品课程带动特色专业发展,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手段、方法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近两年来,上海市中职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广受推崇。为加快我省示范校的建设步伐,提高示范校的建设质量,2012年3月8-11日,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组织广东省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示范校创建学校代表,到上海调研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调研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调研的范围与重点。

这次到上海进行调研,主要是了解当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重点调研上海中职学校在创建示范性学校中和企业如何合作,建设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通过调研,借鉴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经验,深化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有我省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促进我省职业学校信息化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健全课程建设实施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二)调研的组织与方式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由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组织,全省11所在建示范校的正、副校长、教研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和专家一行39人参加了调研活动。

二、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政府重视、科学引领,为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保障。

本次调研的三所学校都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开设专业的学校,学校不大,都能体现上海中职学校的海派特点,即学校小而精,专业少而专,与广东中职学校规模庞大、学校专业覆盖面广形成鲜明对比。三所学校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教学程度高,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多个竞赛项目中拔得头筹。三所学校是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缩影,办学各具特色,在特色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开放的教育眼光、科学的发展思路、领先的教学质量、快速的发展步伐、现代化的教育装备,应该得益于上海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据了解,上海市在2009年出台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该《行动计划》中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本建立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同时,将“加强专业品牌建设”和“发挥课程改革实验校和职教集团的作用”列入保障措施。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上海课程改革的推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目标是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即建立反映上海特点、时代特征、职教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上海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而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引领,更是做出了上海的特色——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精品课程。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上海市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流程图》等规范性、技术性文件。由政府出资,组织由学校、专家、企业等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开发的这些专业建设标准全部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以工作任务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课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引领型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景来设计课程,同时以立项拨专项经费的形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开发精品课程,调动中职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是以任务引领为导向、资源建设为中心、质量提高为目标。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开发适用、易用的建设平台,让大部分教师都能参与课程建设,建设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形成校本课程,第二步是针对有特色、难度大、已立项的精品课程,由企业和教师合作共建,教师出设计方案,企业通过信息化去实现,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给予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上海长期坚持课改的必然结果。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具有示范推广作用,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优秀课程。

(三)产教结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得到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大力支持,比如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与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融合模式,体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共赢。产教结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创新点体现在:

(1)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教法创新,积极探索“融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企业及行业标准以真实商战环境进行实践教学。(2)师资双向培养:学校教师进企业,以技术团队的身份参与项目;企业技术骨干在真实项目中带学生实习实训,参与厂商培训项目。(3)学生实训:直接使用行业标准培训,将工作服务过程渗透进学校实际教学,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真实的管理与服务。(4)教学产品合作开发: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和发展规划开发新产品,来源于教学使用于教学,并通过实际使用推进产品优化(5)合作成果推广:目前已把合作开发的多个软件转化为商业技术成果,11项产品获得软件产品登记证和著作权证书,并在上海及全国范围内几十所学校得到应用。

在校企融合模式下,企业产品理念先进、贴合用户需求、服务响应及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了收益;专业教师团队技能得到了锻造提升;学生在真实的商业实训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式创新、开发出了系列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程;这些共同促成了学校、企业、客户、教师、学生、家长六方受益的喜人局面。

(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了学生技能竞赛。

从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竞赛规格一年比一年高,参赛人数和项目设置一年比一年多,社会影响一年比一年大,“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形成。

上海市中职学校近年来在全国技能大赛的成绩一直名列前矛,与上海市对技能竞赛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上海市由市教委、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学研究室等部门每两年组织一次中职学校全员参与的“星光计划”技能大赛,要求初赛全员参与,决赛随机抽取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由学校指定推荐。这种面向全体的做法既保证了学校能挑选到优秀选手去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同时也促进上海各职业学校全体学生技能的提高。其次,对于在教学法大赛和技能大赛中有优异表现的学校给予承办大赛的奖励和建设精品课的奖励,对于承办大赛和建设精品课的学校,给予设备的投入和训练费用的支持。据上海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介绍,他们每年有三千万的设备投入,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该校在全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三、启示与对策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必须承认,粤沪两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上海中职学校两年前已启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尤其是示范性学校,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有体会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提高,通过这次调研,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笔者认为,在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做好:

课程建设报告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28-03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1],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新的仪器设备、先进手段的应用,尤其是细胞生物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及交融,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商洛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就该课程建设实践与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如下。

一、商洛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追溯商洛学院的办学历史,它经历了专科和本科两个阶段。在专科教学阶段,商洛学院创办的生物类专业先后有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细胞生物学”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学共设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被动地认知信息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潜在能力和理解知识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知识的创造性。这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中统一了大纲,确定了标准,规范了教学制度,但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同时更名为商洛学院,2011年起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随着商洛学院学科发展、人才能力培养需求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冲击,原先知识体系、师生互动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兴趣要求。伴随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也出现了调整,教学重点从过去对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定位的描述,转移到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这种课程内容结构的转变和对新时期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致使“细胞生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商洛学院生物类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共设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研究性教学课程论文18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特别是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更新更加迫在眉睫了。

二、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3]。而商洛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的是面向地方,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商洛学院自升本以来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保障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基础之一[4],而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著名科学家E.B.Wilson在1925年就曾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5],因此,建立好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的学科基础,从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从细胞系统化、动态化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生物科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只知道听、记、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呈现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不能紧跟时展等问题。同时,本课程内容多、抽象难懂,又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又要尽可能地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好地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解决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有必要建立“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创新了教学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也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注重从知识的传承向能力的培养的转变[6]。“细胞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在近七年的教学中,课程组成员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成员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合作研讨教学环节,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并将其作为合作讨论式教学的论题,如线粒体与阿尔兹海默症、p53与衰老的关系、细胞膜与癌症等,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改革分别以商洛学院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五轮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尝试。教学过程分两部分,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在大班上课中,由教师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而针对一些具有共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前沿动态进行小班讨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其他高校生物类专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和其他专业课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以“教学奠基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融入教学实践,才能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以教学奠基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近年来,课程组成员能结合地域资源特点,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动态融入教学。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近年来,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与该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每年平均占该专业的26.7%,整体上反映了学生良好地掌握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研情况来看,以该课程作为专业课的学生平均每年占考研上线率的46.7%。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支撑产业”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商洛学院响应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这一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依托商洛学院生物学优势学科和GAP科研工程中心,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特点,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基金项目,利用“细胞生物学”中的核心技术开展了五大商药、秦岭野生兰花、秦岭高山杜鹃等研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同时,这也是商洛学院面临转型发展,根植地方行动的重要举措。

(四)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2014年,商洛学院成立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为促进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我们对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造传统的以依附和印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7]。课程实验内容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并实施。如:学习完细胞融合知识后,完成鸡血细胞计数与PEG诱导的细胞融合实验项目,使学生明确细胞融合的原理及方法。学习完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后,进行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明确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学习完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知识后,让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论文。

教学方法上采用统一模式、开放模式和导师模式等多种方式。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使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陆续上网。建立多种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严把毕业论文关,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

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近年来,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细胞生物学”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细胞生物学”属于生命学科领域的课程,授课内容和知识点存在客观、微观和抽象等特点,因此,国外许多教学机构很早就开展了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需要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8]。该技术以其大信息量、文字、图像、声音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许多细胞和亚细胞精细结构,功能原理复杂、抽象难懂,尤其缺乏动态的机理解释,这使得原本客观实际的文字介绍,在初学者眼中变得抽象而枯燥,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不高。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包括其中,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专题视频形象生动,使学生对细胞的微观构造产生直观的认识,如细胞内部结构视频、细胞功能动画、细胞重要生命活动相关图片、视频等。“细胞生物学”课程组通过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积累,已完成全套“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及收集到相关章节的视频及动画,使“细胞生物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由静态变动态、由微观变宏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细胞生物学”网络课件就是用于辅助学习的网络资源。近年来,课程团队致力于相应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和专题视频的收集、制作与更新,补充完善和充实了课程网络资源。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熟悉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把握学习重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网络平台还专设了研究性教学单元模块,包括研究性教学题目来源、近年来小班课组织形式、学生汇报ppt、自主学习报告等内容,便于师生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历年来生物技术专业部分学生的考研复习需求,网络平台还增设了考研专题模块,涉及相关学校的考研信息、电子图书、历年考研真题等资料,反响良好。为了便于自学和师生交流,不断提高课程网站建设质量,拓宽服务面,网站系统开通了信箱答疑和在线沟通平台。

四、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

课程建设报告范文第3篇

虽然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乡客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农村客运发展十分明显,全市151个行政村,已有131个村通车,但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场站建设滞后;运力仍显不足;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线路调整不够及时;公交化改造进展不快。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年度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围绕到2012年我市一主两副城区和主要集镇公交运营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大投入,彻底更新破旧车辆,增加车辆数量,逐渐将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提高到与马鞍山、芜湖相当的水平,及时调整线路布局,加快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争取东部城区早通公交车,农村公交逐渐向钟鸣、东联、胥坝、天门、灰河等5个主要集镇延伸。

课程建设报告范文第4篇

今天有幸听了 老师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课,现在就这课做一些简单评价。

就本节课来看,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新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能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教学方法方面: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实际;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方面: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梁老师基本功扎实,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控课堂能力强。

课程建设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取得有效的成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本来就是一门涉及全面的应用性学科,其自身具有长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而高职的就业指导课更具有面向其对象特点的职业性,要切实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切合高职学校实际的、具有前瞻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本文主要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拟就这一机制的构建做一定的探索。

一、高职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一)对课程建设的认识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其设置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相比而言,整个广东省,还是比较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给予的课时安排相对比较多,一共40个学时,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各10个学时,以此来看,在课时的安排上似乎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就实践来看,仍然存在其他问题。因为目前学校还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课题组或者教研室,无法很好的综合各位上课教师的意见,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从而使得无法整体统筹各位教师的教学进度,不能整体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二)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技能不高

就业指导课对我国高职院校,算是一门新的课改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这门课程因为其专业性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比较高,不但需要了解基础的就业政策、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知识,还需要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很多方面。而如今,担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思政部、学生处或者社科部的教师兼任的,缺乏必要的系统知识。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整

高职是重视其专业实践的院校,而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这种实践性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其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上,理论性的知识教授太多,不能很好的结合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造成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从而不能引起对其的重视,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正因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不具备一定的市场化、信息化,使得课程的内容还仅仅围绕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指导等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体系。从很多学校的探索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在学校的全部阶段,从刚入校就应该进行分阶段的、有重点的开设其职业生涯规范的辅导,以就业指导课为主,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与专业教育、职业测评等结合起来。

二、如何建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长效机制

(一)转变课程理念

要想建立课程的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更新课程教育理念,从上至下的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一方面,是要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是其成长、成才以及顺利进入社会的客观需要;对学校而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就业指导课程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就业是学生本身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校应以高职人才培养、开设就业指导课为基础,进行就业知识的传授和就业技能的训练,提倡学生创新就业,将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与学生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紧密结合,从学生入校即开始谋划人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对社会而言,更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以上认识的引导下,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要改变以前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观念,不能将其仅仅当做毕业生阶段的突击教育,不能仍然沿用现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要切实从当今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入手。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其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心理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进一步推动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进程。

另一方面,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保障机制的构建,还需改变那种短期突击性,必须健全机构,以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确保课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我们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各院系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教师、以及相关的心理辅导、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为组成成员,提高其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现在学校应该在重视课程时间安排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其课程的专业化体系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一定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对其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试考核,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健全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健全,不仅仅只包括上述的纳入学科计划、增加教学评价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完善面向于学生本身的教育体系。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设计了一套课程体系,课时相对固定,教材选择到位,教师数量得到保证,如此还存在的问题,我们就需要从课程内容本身来进行改善和提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在这些课时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灌输性讲解,使得大一的新生对其没有太大感触,而毕业生又觉得其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作用,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效果。目前的就业指导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应全程化,将全程化指导与链条分解法相结合,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进行。一方面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提高其思想想意识,使其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这主要面向于低年级学生,应对其详细介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相关知识,使其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测评,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也帮助他们了解教师职业并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关合理的计划,采取必要的行动。另一方面,相对于高年级即将实习和面临毕业就业的学生来说,则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设见习,让学生未出校门先有在岗位实际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增强感性认知,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同时,使学生通过见习,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目标、计划,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落实其实习保证效果,加强学生对于职业世界的进一步认识,规划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及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强个性化指导的力度,从而进一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就业市场的资源,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以创新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将案例教学和理论指导联系在一起,组织一定的模拟式训练,使学生可以及早感知就业形势,在实践中锻炼就业能力,深化其就业指导教育,使其达到最有效的结果。还可以结合如今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召开一些校友交流会,或者邀请成功人士和专业人士举办相关的讲座和沙龙等等,来激发学生自我感受和感悟的能力,教育学生更好的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增强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双重保证,由于课程的全程性、内容模块的多样性等原因,要求在就业指导教师的遴选上综合考虑,以构建立体化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总体上包括三大部分的力量:

核心的就业指导力量。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负责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各院系负责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及部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两课”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增进教学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辅助的就业指导力量。各院系的专业教师大多能够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市场,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相关的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而言也较为信服,可以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校外的就业指导力量。许多企业的老总可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给出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人力资源部经理可以提出对大学生求职面试的注意事项等等。因此,可聘请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为客座教授或就业指导顾问,建立一支校外的就业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王舜华.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