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诊断

康复护理诊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护理诊断

康复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的多发病,常见病,多数突然发病,病情较重且复杂,致残率高达80%,由于临床对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有所增加,为减轻残疾,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我科对脑卒中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52例患者均系 2003年 5月~2007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病例入选标准: (1)符合 1996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临床诊断和头部 CT或 MRI检查证实。( 2 ) 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3)生命体征稳定。 (4) 无意识障碍和认知障碍。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康复护理组:男 36例,女40例,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 61.5 ±5.6岁;其中脑出血 20例,脑梗塞56例。对照组:男38例,女38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 62.7 ±6.2 岁。其中脑出血 26例,脑梗塞 5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下系统的康复护理。

1.2.1 正确肢位的摆放 (1)健侧卧位:肩胛处于伸位,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一较厚软枕(厚度为 13cm 左右),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2)患侧卧位:头应有良好的支持,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撑。患侧上肢应前伸,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身后的枕头上,下肢是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3)仰卧位,身体与床边保持平行,不要斜位,可用软垫或棉圈垫支,身体与床边保持平行,不要斜位,可用软垫或棉圈垫支患侧的头、肩、臂、髋等,使患者肩部处于外旋、外展位,患髋处于略内收、内旋位。

1.2.2 床上被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 每天被动按摩患肢2~3次,每次15~30分钟,包括按摩、捏、按,按摩时应从肢体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慢到快。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开展床上主动运动,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主要方法有: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床上翻身等。根据病人肌力不同,动作由简到繁,由单一到整个肢体运动,负荷由弱到强,时间由短到长,循环渐进地锻炼。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交替进行,使全身肌肉不疲劳。

1.2.3 坐位、站位、行走训练 先取半卧位(抬高床头 30度),无头晕心慌等症状时取坐位(抬高床头45~90度),以防性低血压。床上能平坐,再进行床边站立,先健侧下肢负重,逐渐过度到双下肢负重。当病人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逐步达到独立行走。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脑卒中康复护理总的目标是预防二次损伤的发生,指导患者用残存的机能,完成日常生活中洗漱、穿衣、进食等训练,注意饮食早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高热量限制钠的摄入,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2.5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突然发病,使家庭经济、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受到了严重影响,让患者感到绝望。因此在康复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调动病人内在积极因素,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关心尊重病人,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鼓励患者克服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帮肋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

1.2.6 早期预防并发症 脑卒中因昏迷、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瘫痪、气管切开、鼻饲、留置尿管等多发并发症,必须树立全面预防意识。首先以最快速度入院治疗,6h内开始治疗致残率最低。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护理中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同时注意预防应激性溃疡、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的发生。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在住院时和住院 4周后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迪纳维亚量表(MESSS) [2]和 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MESSS评分是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通过对患者的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观察评分,是由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 MESSS修订而来,其目的是对脑卒中后患者所存留的或新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识别和评定,并进行疗效考评。Barthel指数是指对患者的大便、小便、修饰、用厕、吃饭、移动、活动、穿衣、上楼、洗澡项目进行评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评定时间 5~10分钟,广泛用于卒中,信度和效度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情况均经 MESSS和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4周后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入院时均有改善,但康复护理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1 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ESSS和 Barthel指数

3 讨 论

脑卒中后神经中枢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组和可塑性,在适宜的条件下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3],从而恢复区域性脑功能。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可在发病数日开始恢复,1~3月可达最大程度的恢复,3~6个月开始减慢。早期运动可改善肢体的功能,降低致残率。尽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可以预防关节的挛缩和畸形。坐位平衡和站立行走训练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异常模式,最大程度地恢复正常步态。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心理疏导可使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脑的可塑性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研究分析表明,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极其重要,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致残率,从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脑卒中后康复护理尽早介入。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 : 379-380.

[2] 聂 吉,李云波.脑卒中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7):494-495.

康复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药封包;康复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 R681.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93-0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硬剂脊膜或神经根,出现了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如有马尾神经损害者,可引起马鞍区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异常,严重者可致截瘫。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1,2]。从2003年起,我院发挥传统中医特色,使用中药封包结合康复护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病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40.2岁;病程1周~5年,平均3个月;均无明显腰部外伤史;CT检查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在L4~5的22例,L5~S1的8例;首次发病11例,复发19例。

1.2诊断依据

参照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依据[3],经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3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性别不限;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针刺有不良反应或不愿意接受针灸治疗;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马尾神经受压及有其他手术指征者;伴有椎管骨性狭窄者。

2 治疗与护理

以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训练配合中药封包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15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训练,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进行针刺治疗及常规的药物治疗。

2.1中药封包治疗法

细辛、制川乌、制草乌、附子、麻黄、桂枝、羌活各15 g,盐杜仲、川牛膝、独活、葛根、五加皮各30 g[4]。将中药1剂装入备好的20 cm×30 cm大小的布袋中,扎紧袋口,用清水将药包浸泡20~30 min,随后放入蒸锅中隔水蒸60~120 min取出。并用毛巾两层包好,药包温度掌握在70~80℃,将药包放于患者腰部用适当力度来回推烫,开始时温度高,采用提起放下,用力轻,速度快,到药袋温度降低,减慢提起频率,稍加用力,温度适合时敷于患处,待药袋温度变冷时更换药袋。烫熨温度以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烫伤皮肤为度,防止烫伤,每天2次,每次30 min。药包可重复使用3 d。使用中药封包前先评估患者皮肤完好程度,确保无皮损;糖尿病患者慎用中药封包;对于老年人患者,因其皮温感受力降低,可多加一层毛巾,在使用封包的同时,加强观察,避免烫伤。

2.2 康复护理

2.2.1卧硬板床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1~2周,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卧床休息时腰椎间盘压力降低70%,故卧床休息是治疗腰椎间盘出症,特别是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床面的高低以患者坐起时脚即可着地的高度为宜。症状消失后,继续卧床休息等于症状消失所需时日的1/2[5],这样,可以预防复发。

2.2.2 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心理负担重,压力较大,护理人员应视患者为亲人,多予关心体贴。

2.2.3 疼痛患者常因腰部疼痛影响睡眠和休息,护理中应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卧床的姿势与疼痛的关系,安慰患者,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必要时按医嘱给止痛镇静剂。

2.2.4 功能锻炼疼痛缓解后,直腿抬高>70°,指导并协助患者做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锻炼初始时,对患者进行示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同时向患者讲述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持之以恒,主动锻炼,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功能锻炼包括床上蹬足,抬头昂胸,五点式运动支撑法、飞燕点水法,以增强腰背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锻炼应避免疲劳,离开床活动时宜用腰围保护,并注意避免腰部突然受力。通过这种锻炼,达到理气血、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的作用,加强腰背肌保护功能。

3 结果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 对照组患者1周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例,2周后可翻身、下床活动7例;治疗组患者1周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9例,2周后可翻身、下床活动13例。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增加中药封包结合康复护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能提高腰椎间盘出症的疗效。

典型病例:患者,男,35岁,IT工程师,2007年7月5日就诊。患者从2007年3月起因长时间操作电脑,随后开始出现腰部胀痛剧烈,右下肢放射性麻痛,坐、立、行走时疼痛明显,咳嗽时疼痛加重,平卧时可缓解;既往无特殊病史。检查:腰椎CT示:L4~5、L5~S1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经针刺、中药封包配合康复护理功能锻炼及腰椎保养的指导,治疗1个疗程(7 d)后,症状明显减轻,3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腰痛”、“痹症”范畴,由肝肾亏虚、筋骨不健,加之长期受寒凉、潮湿或长期慢性劳损、外力损伤所致气血瘀滞、筋脉阻滞而成。其病机是肝肾亏虚、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治疗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为主。我院应用中药封包结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通过药包的温热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结合正确的康复护理方法增强肌肉的力量达到缓解肌肉紧张、稳固脊柱的作用,从而使疼痛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腰部功能逐渐恢复。

中药封包法又称汤熨,即热敷法,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这种方法是将药物加热后,在人体局部或一定的穴位来回慢慢滚熨,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6]。有调理气血,祛风散寒、通窍、活血、止痛、利水消肿之功,以及强筋骨、补肝肾等作用。中药封包直接将药物作用于腰骶部,对解除腰部肌肉的痉挛有明显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神经根受压,减轻和消除疼痛的目的。这样使用后,可感觉外敷处陪感轻松,疼痛缓解,受到众多患者好评。

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护理及功能锻炼时,血液循环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液发生明显重新分布,促进局部肿胀的吸收及神经肌肉活动功能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情烦躁,常表情痛苦,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患者尽快适应治疗方案的关键,护理工作的认真、仔细、到位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多关心、安慰、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参考文献]

[1]曾壮武.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200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42.

[2]鲁巍,孙国绍,孙长山,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椎体间终板下镶嵌植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1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1.

[4]金远林.中药穴位注射加热敷治疗难治性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临床康复,2004,8(5):960-960.

[5]余庆阳.中医骨伤科护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25-125.

康复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的康复护理对手法复位与中药熏蒸治疗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促进效果。方法将200例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康复护理。 结果 20天后,进行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干预组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统的康复护理配合治疗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叠加,对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 缓解期 系统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之一[1]。由于长期负重导致腰部椎间盘发生退变,纤维环破裂及内层部分的核向外突出,髓核脱出后卡压后方椎骨或椎管内神经根,刺激相邻组织发生病变,从而出现腰痛,下肢一侧或双侧放射痛、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困难,甚至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目前,治疗的方法较多,其疗效各异,临床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系统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病情恢复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3-4]。我院对急性期过后进入缓解期的患者的保守疗法为:手法复位、中药熏蒸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笔者实施系统的康复护理配合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很好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了康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参照《中医病症诊疗常规》[5]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诊断为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③经CT扫描或MR检查确诊;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针刺有不良反应或不愿意接受针灸治疗;②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伴有椎管骨性狭窄者;③怀孕;④合并有不可好转的疾病,合并有心脑血管、精神病患者。

本研究遵循患者自愿原则,按病例入选的顺序,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1.65±7.27)岁;按突出分型:侧突型 64 例,中央型36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 例;平均年龄(60.96± 6.98)岁;侧突型60例,中央型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及病情、腰椎(JOA)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较性(p>0.05)。见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提腰复位和定点复位)、中药熏蒸治疗、神经营养药物及止痛治疗,保证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及饮食等一般常规护理,不实施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以上治疗及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系统的康复护理,具体为:

1.2.1手法复位后护理手法治疗后2~3 d内绝对卧床休息,观察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及效果,避免起坐及下床站立、行走,下地活动戴腰围。

1.2.2中药熏蒸护理采用院内自制中药配方熏蒸患者腰、臀部、腰骶部,每次30 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患者过度出汗,使局部温度保持在40 ℃左右,防止烫伤;治疗后,要注意保暖,可适当多饮水,以利新陈代谢。

1.2.3用药指导指导患者神经营养药物及止痛治疗护理应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防止产生药物依赖,督促患者遵从医嘱,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1.2.4心理疏导采取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用药指导,进行心理疏导,树立康复治疗信心,特别是功能锻炼前,应向患者说明其重要意义,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1.2.5自我康复功能锻炼缓解期患者经手法复位、中药熏蒸等综合治疗后,疼痛减轻,患者应进行适当功能锻炼,以改善腰腿功能,增加背肌力量, 降低腰肌劳损发生率。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锻炼,先作腰部的前曲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直腿抬高等动作;再进一步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和力量锻炼,先易后难,动作要循序渐进,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一疗程10 d。 选择功能锻炼项目:①挺胸:俯卧,用双手支撑床,抬头用手逐渐支撑起上半身并尽量将头昂起,重复5~10次。②燕势:俯卧,双手后背,上身和双腿同时后伸成反弓状,尽量维持一段时间,重复3~5次。③ 蹬足:先屈膝关节,足背勾紧,足跟用力向斜上方蹬出,每次3~5 min,每天1~2次。④伸腰:站立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上举做伸懒腰动作,重复8~10次。⑤五点支撑法:仰卧位,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使臂离床,腹部前凸,稍倾放下,每日由20次增至100次。⑥三点支撑法:仰卧位,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抬起臀部,每日由50次增至200次。治疗中严格掌握操作程序,因人施护,注意患者的反应,若有不适及时调整。

1.2.6日常生活的指导保持病房的清洁安静,空气清新。指导患者起床、下床、站立、下蹲的正确姿势,下床应配戴腰围;治疗前后,注意自我调节,观察腰背疼痛、双下肢运动、感觉变化及大小便情况,强调卧硬板床休息、放松肌肉,改善不正确的姿势,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椎间盘压力并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避免长期做反复固定动作致脊柱过载反而促使和加重椎间盘疾患:如弯腰拾物、久站、久坐、咳嗽等。

1.2.7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蔬菜,增加高纤维食物摄入,忌食油腻或辛辣食物。

1.2.8延续性护理患者出院时要做好健康指导,增加自我保护知识,要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功能练习计划,患者出院后按计划逐步完成康复训练。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腰部的保暖,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椎间盘压力并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

1.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的相关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前后腰椎(JOA)功能评分进行比较:JOA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治愈:改善率为100%,腰腿痛消失,活动机能恢复;显效:改善率大于60%, 疼痛减轻,活动机能有效完善;有效:改善率25%~60%疼痛减轻,活动机能尚不完善;无效:改善率小于25%,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出现加重倾向。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腰椎(JOA)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和系统的康复护理两个疗程后(20 d), 腰椎(JOA)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干预组腰椎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有及显著性差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患者治疗效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2=10.86、p<0.05)。 干预组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人体椎间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主要有3种学说:①机械压迫学说:认为是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根而产生坐骨神经痛症状;②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突出的髓核组织使神经根局部充血、水肿、粘连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根性疼痛症状;③自身免疫反应学说:髓核基质糖蛋白和β-蛋白成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出现腰腿疼痛症状[9]。

笔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保守治疗与护理重点是:纠正解剖异常,降低盘内压力、神经根压迫和周围组织粘连,从而达到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治疗中手法复位可使椎体产生微动,调整脊柱力学平衡,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运用得当时,会立见奇效,疗效好。中药熏蒸使局部血管扩张,减轻该处深部组织的充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松弛,从而缓解疼痛。营养神经药物和止痛药物: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临床资料表明,在治疗过程中系统的康复护理配合尤为重要,系统的康复护理是直接影响病情恢复及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10]。通过系统的康复护理,护士给予患者:①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一般常规模式护理只重视治疗需要,不重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系统的康复护理中,护士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指导,能加强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和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掌握,可消除患者因疾病和疼痛引起的紧张、焦虑、 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树立康复治疗信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治疗依从性。②自我康复功能锻炼:一般常规模式护理缺乏自我康复功能锻炼指导,系统的康复护理重视向患者提供正确的自我康复功能锻炼指导。自我康复功能锻炼对骨骼肌肉系统有良好的作用,运动改善了骨、关节、韧带的血液循环,增强了新陈代谢,使骨骼的有机成分增加,无机成分减少,使骨的强度、韧性增加,延缓骨质的退行性变;而腰背肌功能锻炼能扩大椎间隙,使神经根移位,减轻脊神经根受压,预防腰背肌废用性萎缩,且强有力的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避免出现下背痛、肢体麻木等;腹肌和肋间肌锻炼可增加腹内压和胸内压,有助于减轻腰椎负荷,防止背部软组织的损伤,减少疾病复发;正确的脊柱活动站、立、行、卧姿势和卧硬板床休息,可改善脊柱小关节承受的异常压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能有效地促进患者病情恢复。③用药指导:一般常规模式护理中只提供日常用药和药物产生的副作用的护理。系统的康复护理中重视日常用药和药物产生的副作用的同时指导督促患者应遵医嘱正确用药,观察、防止药物产生依赖,减少止痛药的使用,提高疗效。④生活护理指导:一般常规模式护理中只提供日常生活护理需要,不重视正确的生活指导。系统的康复护理重视正确的生活指导,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养成正确的坐位、站立或携带重物的姿势,合理饮食,正确锻炼,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可有效防止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10]。

笔者采用上述系统的康复护理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果20天后,两组腰椎功能评分与临床疗效比较,干预组腰椎功能评分已明显高于系统康复护理前,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68例患者出院半年后随访症状无复发。综上所述,说明系统的康复护理是配合手法复位和中药熏蒸治疗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手段,疗效叠加,对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包世成,周先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理疗加医用臭氧介入治疗的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1):6-7.

[2]张卲华.针刺加正骨手法辨证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52-153.

[3]黄汝英,周庆云,陈汝文.自我管理教育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2-13.

[4]彭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与康复护理依从性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1082-1083.

[5]陈园桃.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414-415.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7]周萍.3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250.

[8]羊健中,杨坚,绅俊,等.脊柱手法结合腰腹肌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9):45-46.

康复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给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人数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康复护理 早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9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42-02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多发性脑血管疾病之一,一旦患病后轻者残留后遗症,重者危及生命[1]。目前,仅仅依靠单纯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早期给予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康复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因此,本研究为全面探讨和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急性脑血栓早期治疗的技术水平。故笔者特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6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为52.36±8.74岁。全部入选患者均经急性脑血栓临床诊断标准明确诊断,通过影像资料结果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痴呆患者,并经入院后的病史询问和常规体检而彻底排除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并且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其两组患者均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两组急性脑血栓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给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①心理康复护理:通过讲解使患者认识功能锻炼对自身基本康复的重要意义,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等心理康复措施,全面调动家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家属在患者心理康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语言功能康复护理: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张口、闭唇、鼓腮、伸缩舌等一系列口面部动作,从而使口面部的肌肉得以充分的运动。此外还应进行发音训练,首先从单音开始,到短词、短句,再逐步过渡到较长甚至较复杂的句子。

1.3 评价指标。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其中临床治疗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即基本痊愈:改善达80%以上;明显好转:改善达60%~80%;好转:改善达20%~60%;无效:改善为20%以下或无改善。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明显好转、好转之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即基本自理为60分以上;生活需要帮助为40~60分;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为40分以下。运动功能采用Fegl-Mevyer积分评定:即I级50分以下;Ⅱ级为50~84分;Ⅲ级为85~95分;IV级为96~99分。

1.4 统计学处理。临床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人数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Fegl-Mevyer积分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转,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栓塞主要是指人体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其血管,而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则会进一步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进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现象[3]。而急性脑血栓则更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危重的特点,故应重视疾病早期的系统性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本研究特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显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同时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转,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 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58-159

康复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针灸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效果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且患者年龄在不断降低。虽然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鉴于该病症本身的特殊性,在治疗后出现偏瘫等后遗症现象的可能性仍然很高[1]。为了对采用针灸康复护理对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使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症状特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护理的更好方法,使该类患者的机体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改善,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68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治疗后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针灸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这四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8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8岁,年龄最小者47岁,平均年龄64.8岁;B组患者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6岁,年龄最小者45岁,平均年龄66.2岁。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

将抽样中的6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临床传统方式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后在A组基础上进行针灸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评价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Brunnstrom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大于两个级别;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在一到两个级别之间;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小于一个级别[2]。

1.4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3 讨论

对该类患者进行针灸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的具体程度,对其进行系统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良姿位训练,床与轮椅之间的转换,转换,被动运动,气压治疗,神经肌肉功能治疗,负重、平衡、步态训练,桥式运动等。在进行训练时康复治疗师通常要与患者“一对一”进行,每次一小时左右,每日进行一次,并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使其掌握训练的正确方法,并每天不间断的帮助患者进行训练,具体锻炼强度更具患者实际情况而定,不可使其感到疲惫[3]。在针灸时,主要取穴包括:肩俞,劳宫,内关,合谷,伏兔,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每次留针半小时左右,并采用神灯进行照射,每日进行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针灸治疗法主要可以取得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在针灸后,会感觉肢体更加轻便灵活,但部分患者对针灸过程中所产生的酸、胀、麻等刺激难以耐受,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耐心解说和安慰,保证针灸顺利完成[4]。

总而言之,采用针灸康复护理对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后的相对机体功能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且不会引起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治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7(13):266-267.

[2]王济红.早期康复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8(15):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