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范文第1篇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得到了深入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幼儿潜能的重要性,幼儿艺术教育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幼儿园、中小学、家长都很关注这个问题。由于幼儿年龄的限制,家长在孩子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及角色就凸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对幼儿艺术特长教育中父母的观念态度及做法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 艺术教育 特长教育 家长 地位 角色

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各方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艺术可以使人更优雅,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进行艺术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气质,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升自信心。”3-6岁,是幼儿的身体、情感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这时开始接受艺术特长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幼儿群体成为了艺术特长教育的主力群体之一,周末及寒暑假,可在各种艺术兴趣班、特长班看到小朋友的身影。

由于幼儿年龄的限制,家长成为幼儿艺术特长教育的主要选择者,也是幼儿艺术特长学习道路上很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家长在孩子艺术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比老师还重要。家长的坚持和参与很大程度上能鼓励促进幼儿的艺术特长学习,但凡家长自己都坚持不下来的,孩子也很难继续坚持下去。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镇一也非常注重家长的参与,特别是母亲的参与,他提倡母亲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争取家长的通力合作是铃木体系在儿童早期艺术才能教育方面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家长有必要了解该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教育课程,知道自己在幼儿艺术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家长对艺术特长教育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最大程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家长对自己在幼儿艺术特长教育中角色的认识

笔者对昆明市七彩艺术培训学校世纪城校区和金马坊校区的120名家长进行了随机的问卷发放和访谈,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家长,基本每节课都能陪着孩子一起来,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练琴。在问及如果孩子不喜欢所进行的艺术特长培训,家长会如何选择时,有3个家长,占总数的2.5%回答没有考虑过,57人,占57. 5%会让孩子自己决定,27人,占27.5%会换一个孩子喜欢的兴趣班,37人,占37.5%选择继续让孩子学,直到课程结束。

图示:

从调查结果可见,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很民主,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可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和认识有限,仅仅凭一时的兴趣,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还是需要在家长合理地指引下进行决定。其次选择让孩子继续学,直到课程结束的家长占到了较大的比例,这部分家长比较客观,能站在一个较长远的角度看待幼儿的艺术特长学习,而艺术特长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27.5%的家长觉得只要孩子不喜欢就换一种兴趣班,这部分家长也占了不小的比例,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普遍比较宽松、随意,对孩子艺术方面的发展并没有太大期望,只是想让孩子学学玩玩,作为课后的娱乐消遣。

二、家长观点态度中存在的问题

家长在幼儿艺术特长教育中的角色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他的教学体系中尤其强调“母亲参与”的教育过程。笔者在对昆明市这两个艺术培训机构家长进行调查后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并不认为他们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懂,不了解孩子所学的,不能给孩子指导,孩子学艺术主要是老师的事,他们只是孩子学习的监督者。在与部分老师的访谈中,也发现,能积极参与配合老师,与孩子一起学习的家长,其孩子的学习效果、学习进度一般较好,到课率也很高。

三、对策及建议

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他的教学体系中提出,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提供给幼儿良好的环境。他认为每一个儿童,无论其先天情况如何,只要他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可以成长为有才能的人。其次就是母亲的参与,他提倡母亲要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进行音乐学习,母亲是孩子学习中的榜样,既是孩子的指导帮助者,也是幼儿学习中的激励者。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亲子活动;有效性

亲子活动是幼儿园亲子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幼儿园为幼儿和家长创造的共同活动空间,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搭建起了一条相互信任的交流桥梁。

一、发掘更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1园方比赛

由于场地布置的问题,大多数的亲子活动还是以幼儿园为根据地开展的。在园内可开设的活动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形式还是观摩和比赛,如早操观摩、自理能力竞赛、舞蹈演出、趣味运动会、亲子手工竞赛、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在加深家长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锻炼幼儿体能、增加幼儿的知识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效果。而像“亲子时装秀”这样的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设计制作自己的服装饰品,一起站上T台走秀,不仅能强化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其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胆量,同时也增强了亲子关系,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活动设计。

2户外活动

幼儿的活动圈子很窄,适当地带他们到户外进行活动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能力。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去郊游,大家一起在“农家乐”里做饭、摘草莓、挖地瓜、摘橘子等,让幼儿体验劳动的快乐;亲子一起参观奶牛场、博物馆、美术馆等,增加父母与孩子在精神层面的交流;组织爬山、野炊、山上寻宝等休闲娱乐活动,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3常识教育

对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如安全教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都是需要幼师和家长的长期言传身教才能逐步完成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亲子活动时也可以将常识教育渗透其中。如围绕“安全用电”的家庭情景剧表演、亲子共同参与消防演习、看动画纠正动画人物的不良行为等,都是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有效途径。

4节日庆祝

幼儿都喜欢过节,所以幼儿园就可以结合节日气氛来安排亲子活动的内容,在进行亲子活动的同时,又可以给幼儿普及了一些节日知识。如重阳节敬老活动、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植树节组织植树、妇女节的“我为妈妈唱首歌”活动,等等。

二、提高家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1家长参与亲子活动设计

家长和孩子都是亲子活动的参与者,只有投其所好的活动才能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而家长不仅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所以幼儿园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在开学之初就先向家长们发放“亲子活动类型调查问卷”,让他们填写自己希望出现的亲子活动形式,并提出一些活动细节方面的建议。同时,让家长为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出谋划策,不仅能提高家长参与亲子活动的兴致,还能为幼儿园优化活动效果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亲子活动的良性发展。

2提供更多家长表现机会

在以往的亲子活动中,大多数家长都只是配合幼儿参与活动,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活动宗旨。所以幼儿园的设计活动环节时,应多给家长表现的机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父母的言行魅力,从而通过模仿提升自己。如在“变废为宝”的亲子活动中,就可以请每个家庭利用园方所提供的废弃物品共同设计制作手工艺品,家长先在“废品区”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然后和幼儿协商完成作品设计,制作过程由幼儿自己全权负责,家长只负责口头指导。那么在最后的展示环节就由家长各自介绍家庭工艺作品的设计理念,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在制作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碰到的困难等,让幼儿和家长的活动主体性都得到体现。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家长当主持人、表演自备节目等,让家长充分融入到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中来。

3利用家长资源开展活动

要举办多样、新颖、成功的亲子活动,仅靠幼儿园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若能取得家长在资金、人脉、场地、车辆等方面的支持,相信我们的活动能越办越好。幼儿园可以在每个亲子活动策划案敲定之后,将策划方案通过网络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在给出修改建议的同时填写自己能提供给幼儿园的资源。如在开展“我爱我牙”亲子教育活动时,我们就了解到一位学生家长从事的是牙医的工作,于是就直接邀请他参与此次活动的策划设计,在活动中向幼儿介绍了牙齿的分类,提供了不同类别的牙齿模型给幼儿观察,教幼儿如何正确地保护牙齿等。幼儿园也与该家长达成了每学期为在园幼儿进行一次牙齿检查的工作协议,实现了幼儿园与家长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强化活动的后期反馈1记录过程,及时反馈

幼儿园一定要将每次亲子活动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刻录成光盘送给每个家庭。作为纪念礼物,每每拿出来观看都是对过往美好的回味。这样也使得家长有机会察觉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从而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引起重视。而家长自己也可以单独录制自己家庭的表现,通过观察录像发现自己和孩子在活动中值得发扬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以达到亲子活动的教育意义。而那些拍得好的视频资料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可以在学校网页上公布出来,不仅能加强对学校亲子活动的宣传力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庭参与亲子活动的积极性。

2全面评估,合作探讨

教师在每次活动后也应及时对各班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估,主要可以从语言表达是否得体、行为是否规范礼貌、合作意识强不强、能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来进行。然后写出具体的评估分析,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等形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同时,与个别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提出孩子的具体发展建议,与家长共同探讨该如何引导孩子向优秀的方向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多平台交流,增强了家园沟通的实时性和频率,这也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新的尝试。

3深化教育,提高质量

幼儿园是提供幼儿专业化教育的场所,其对家长的教育活动应该要起到一个规范作用,所以在开展亲子活动中还应配合进行对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儿技能。如在活动间隙,可以召开简短的家长会,告知家长下一环节的活动规则,并提醒他们在该环节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以提高家长在亲子活动中对孩子的教育示范作用。平时也应通过开展家长学校中的妈妈学堂、幸福家庭课程以及定期家访、组织家长参与教师的课程研讨等形式来实现对家长的教育,努力提高活动质量。

亲子活动是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载体,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让幼儿感受到亲情和关爱,能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促进家园共育,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各幼儿园一定要优化亲子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园互动;微信;家庭;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79-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的合作……要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1〕现代技术的发展衍生了很多新媒介,使得人们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微信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因其用户多、方便快捷,成为很多幼儿园开展家园互动的技术手段。本研究对基于微信的家园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有关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家园是如何通过微信进行互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幼儿园通过微信更有效地开展家园互动有所裨益。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某公立幼儿园的班级微信群为研究样本,截取近五个月来该微信群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班级微信群中的聊天信息,具体有文字资料、图片、视频、语音等。该微信群共75人,其中老师4名,家长70名(其中有父辈家长和祖辈家长),加上研究者本人。研究者在对该微信群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又从微信活跃人群、普通人群、冷淡人群中各选取一名家长和一位主班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主要分析两方面内容:互动关系分析和互动内容分析。互动关系分析主要包括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关系类型和互动关系主导情况,互动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互动内容主题和互动呈现形式。

2.访谈法

作为内容分析法的补充,笔者对三位家长和一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期进一步了解该班级家园微信互动的现状,具体内容有家长对家园互动的看法、重视程度、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以及教师对家园互动的态度和对家长配合的期望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家园微信互动关系分析

1.家园微信互动关系的类型

研究者按家园双方参与互动的积极程度将家园互动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冷漠旁观型、被动配合型、主动参与型和积极组织型。

冷漠旁观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关心微信群里与自己无关的信息,更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被动配合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完全由教师主导,家长被动配合,教师主要一些通知、活动安排、幼儿的园内活动视频,家长仅仅对这些信息作出回复,某些询问也只是对教师提问的应和。

主动参与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问题及时提出并展开讨论,教师更多地向家长提供一些育儿经验,家长及时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回应,还会向教师提出建议。互动双方都是积极主动的。

积极组织型是指在互动过程中,经常主动提出一些话题并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提出这些话题的人一般是教师或者微信群里的活跃分子。

研究发现,家园微信互动关系较多为被动配合型。家长和教师的互动类型与他们在微信群里的互动行为呈正相关。教师更熟悉那些与其经常互动的家长,会给他们更多的指导,而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会更高。而且,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越高,家园双方的互动就越深入,效果也会越好。〔2〕

2.家园微信互动关系的主导情况

(1)信息的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和家长几乎都在微信群里过信息,几乎都有过互动。从下表可以看出,74人中仅有一位家长从未过信息。同时,教师人均信息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家长,约为家长的7倍。而且,大部分教师信息的数量都在50条以上,大部分家长信息的数量在10~29条。

(2)信息的主动权

研究发现,家长在信息时有较多顾虑,他们会考虑自己的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以及大家对自己的看法,教师相对较少这方面的顾虑。〔3〕在信息主题方面,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信息是围绕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的,而围绕家长提出的话题展开的信息数量不足十分之一,围绕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的信息数量约为家长的8倍。从以上两点看,教师在信息时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二)家园微信互动内容分析

1.家园微信互动内容的主题

统计分析发现,家长的信息主题占前四位的是请假、节日祝福、对教师的内容的回应、询问幼儿在园情况(见图1)。教师信息的主题占前四位的是幼儿活动情境再现、回复家长询问、通知、教学计划安排(见图2)。对家园双方信息的主题进行比较发现:家园双方在互动内容上存在非对称性特点。教师发出的信息大多围绕教育教学展开,家长发出的信息大多围绕孩子生活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家园微信群中把握着互动的主题和方向,而家长做得更多的是对教师的配合和回应。总的来说,家园双方的微信互动更多的是由教师引导的,互动的质量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及加深。

2.家园微信互动内容的呈现形式

统计分析发现,家园双方信息的形式依次为文字、文字加表情、视频、表情、图片、语音(见图3)。其中,文字和表情总计达72%,视频17%、图片9%、语音2%,家园双方在信息时更多的是使用文字和表情。

访谈发现,家园双方认为表情符号使用方便,并且形象生动,可以拉近和互动对象的距离。符号互动论认为,使用表情符号能够增加交往对象对“客我”的亲近感,清晰表达“客我”的情绪,减少“客我”与“主我”之间的差异。〔4〕表情符号能够减少表达的偏差、拉近与交往对象之间的距离,因此,人们在交往中会较多选择表情符号。

另外,研究发现,教师通知、家长请假、育儿经验分享、询问幼儿在园情况,这些内容大多以文字形式呈现,它们大多比较重要和复杂;节日祝福、感谢、赞美这些内容大多以表情符号或图片方式呈现,具有趣味性和轻松感;而幼儿在园的表现大多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呈现,具有情境性和直观性。

三、讨论与建议

(一)家@微信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参与不足

家长参与不足表现为参与次数少和参与过程流于形式。统计分析发现,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70位家长中有17位家长在微信群里的信息不足10条,仅有4位家长信息超过30条,而且的信息大多与教师的引导有关。访谈发现,一些家长还仅仅停留在接受教师的通知、安排这一层面上,他们不信息,也不参与讨论,只是关注是否了新的通知。这些家长认为自己是旁观者,认为促进孩子的发展主要是教师的任务。

2.双方地位不平等

家长和教师作为微信家园互动的主体,双方都有自己的角色认知。访谈得知,在教师的心里,家长是伙伴、是合作者,但在家长的心里,教师更像是一个领导者,自己是服从者、配合者。〔5〕双方都愿意共同合作,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家长很多时候是被动的,他们觉得配合教师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当双方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家长基本会保持沉默,不管自己是否认同教师的观点,他们都不会进一步去追究这个问题。同时,家长也表示,在微信群里面,大家更多地会对教师的内容或主题进行讨论,参与的人也较多,对家长的内容或主题讨论就比较少,得到的回应也较少。总的来看,家长在微信互动中比较被动。有家长说,“老师说,我们跟着做就行了”。

3.互动内容层次低

家园微信互动内容层次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微信群中提供的育儿经验较少,双方对育儿问题不易展开深入的讨论。研究者发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用微信通知、请假、致以节假日祝福、告知幼儿在园的活动表现等信息,而针对育儿问题的讨论较少。而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家长实际上非常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更多关于科学育儿方面的内容,用以指导自己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二是家长反馈缺失。大部分时候,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向教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也会特别乐意接收微信群里分享的图片和视频。但是,家长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却很少会通过微信群再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或发生的变化。家长在整个家园互动过程中大多只是一个单向的信息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交流者。

(二)改善家园微信互动的建议

1.家园双方应改变观念

(1)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参与微信家园互动的重要性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家园微信互动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树立平等的角色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家长应该有合作者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园微信互动中和教师是亲密的合作者,而不是服从者。家长应及时告诉教师自己的育儿需求或者需要得到的帮助,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找最优的教育方式。最后,家长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信任,全力支持和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家长的信任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

(2)教师应给予家长足够的尊重,坚持地位平等

作为教师要有礼有节,注意沟通方式,与家长在微信群中互动时应该多说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可以和家长私下里交谈。教师也应该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园互动环境。教师在微信互动中还应该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对所有的家长一致对待,让每一个家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让每位家长都愿意和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充分的交流。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更多的家长参与家园微信互动。一方面,教师应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家长充分体会到家园微信互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让人们持续做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在微信群里可以更多家长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幼儿的活动视频、成长记录、育儿经验等。教师应充分考虑家长的需要,在家园微信互动过程中对家长的需求尽可能给予满足。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对家长良好的互动给予积极反馈,以充分发挥那些积极参与微信家园互动家长的榜样作用。事实上,家长能经常得到教师的正面回应,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参与的程度也会更好,家园互动也会更有成效。

3.提升家园互动的内容层次

家园互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家园双方应加强育儿观念方面的沟通。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为家长提供更多育儿方面的知识或经验,使家园微信互动发挥积极作用。家长应该提供更多与教育幼儿有关的信息,家长不仅要做微信信息的接受者,更要做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家长可以把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有趣的语言、对一些主题活动的感受以及自己对教师的建议等,及时在微信群里。这一方面可使家园微信互动内容更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可让教师感受到家长参与互动的诚意,进而推进更深层次的家园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静.基于网络的家园互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范文第4篇

摘 要: 家庭规则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家长的被动地位与专业知识的缺乏,家规教育中出现了随意性与不稳定性,论文对家庭规则教育中的初中生生理、心理、规则本身以及家长自身四个方面探求误区产生的原因,对家长在实施家庭规则教育时给出相应的建议与指导。

关键词: 规则教育;初中生;误区;建议

规则对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来说是一项基本要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于教会孩子遵守规则,健康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规则,《辞海》中的解释为“制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大多数学者认为家规教育是指在家庭中主要有父母实施的对孩子学习规则的教育[1]。家规教育在我国自古就有,封建社会中皇族以及士大夫都有家规教育的记载,有名的有颜氏家训,以及家书等,而在平常百姓家里虽然没有太多的此类记载,但也有一些故事流传下来,如“曾子杀彘”。家规教育大多以家训,书信等成文的形式以及口头规矩、训诫等不成文的方式进行着。“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出孝子”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家教方式,当今社会的大多数父母对此进行身体力行的同时发现,祖先传下的家规教育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大多数孩子出现了在外一套在家里又一套的面目,特别是在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很多家长都感觉和孩子越隔越远,亲密关系有时候还不如孩子的普通朋友。固执、敏感、反叛是家长教育中最头疼的问题。而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家规教育怎样顺利的进行下去?此类问题就成为长期困扰家长的难题。

一、家长进行家规教育误区的表现

(一)专业知识缺乏,家规教育出现随意性及不稳定性

现阶段的中学生的家长大多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由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原因,他们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很多家长在进行家规教育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专业的学科知识。多数家长进行规制教育的方式仍然遵循传统的“大家长式”, 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随意性及不稳定性。

(二)家长处于被动位置,解决问题时丧失了教育的主动权

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许多家长无法正确判断自己处于初中的孩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无法适应孩子成长的转变,往往以老眼光来看待孩子出现的新问题,在面对新问题时又不知道该怎样正确的去处理,采取棍棒,打压的结果往往使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远,以致可能会走向敌对。比如,在学校合作中,家长长期的角色就是聆听老师教诲的被动局面,大多数的家长在家长会上都会被老师通知学生的劣迹,要求严格管教,而家长在学校里受了老师的“教训”后回家往往拿着孩子出气,而对于事情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许多家长要么不听,要么是无法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

二、影响家规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 初中生生理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初中生一般是指处于十一岁到十六岁之间在学校接受初中教育的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典型特征是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生理特征表现明显,身高,体重等外形开始变化,心脏,肺,大脑等内部机能也迅速的发展,第二性征开始迅速发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外貌的变化引起自身心理的变化,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更关注与自己的外貌,更注重别人对自己外貌的尊重与评价。对于家长来说,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这种身体变化,并尊重孩子的这种变化,并对于自己的家教方式要注意作必要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而不要有任何不恰当的方式[2]。比如,对于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由于外形的变化会带来许多相应的行为的发生,开始爱照镜子,喜欢欣赏自己的体型等,A女士突然发现最近自己上初二的儿子常常会长久的照镜子,并且对于自己脸上起的痘痘特别着急,在说了几次没有效果之后,A女士便说:别臭美了,再照也不会消失的。什么时候见你对学习这么上心啊。过了一段时间后,A女士逐渐发现儿子对自己充满了敌意,经常顶嘴,难以管教。

(二) 初中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面对生理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有心理发展带来的更大的影响。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的个性意识高涨,反抗意识较强,情绪表现出现了狂躁于细腻,可变与固执并存,并且开始构造一个独特的自我[3]。比起小学生来说,与社会的接触有较大的拓展,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思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问题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但是很多时候表现出片面以及不成熟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做事容易偏激固执,爱出风头以期待引人注意,以及喜欢对规则进行挑战。而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并没有很好的从小学家长到初中家长角色的转变,在进行规则教育时往往还是按照以往的站在对立的角度进行管教,这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反抗意识,激化了矛盾,最后事情大多在暴力中结束,但是在心理上却是两败俱伤。B女士抱怨道,我不知道上辈子欠了我儿子什么了,一天到晚跟个仇人似的,不停地跟我顶嘴,气得我一天不打他他就无法无天了。

(三) 规则本身的影响

规则可以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规则以及可变的规则三类:不变的规则指的是制定出来必须长期遵守的,不可改变的;适应性的规则是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制定的规则;可变的规则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调整的规则。在家庭教育中不变的规则指一些社会规范的培养。适应性规则更关注与孩子的成长变化,有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变化作逐渐的调整。

(四) 家长本身的因素

家规教育中家长的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家庭规则教育的成功实施不仅要求家长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现有的家规教育中首先是家长对于家规教育的没有重视,没有规则教育的主动、长远的意识;其次家长对于家规教育中规则的内容不懂,没有很好的明确规则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重要;第三,家长进行家规教育的方式不多,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第四,家规教育中没有意识到家长也要遵循家庭规则,更多的要起到示范作用。

三、家规教育中给家长的建议

(一) 家长应该认识到初中生成长的变化,不仅包括生理,还包括心理方面的,要尊重这一事实,并必要时加以引导,但是对于因专业知识缺乏而感觉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应咨询有经验的老师或者专家指导,而不应该自己采取粗暴手段解决此类问题。A女士应该告诉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候脸上长痘痘是正常现象,这表示你已经开始长成男子汉了,不用过分的担心,过了这一时期自然会消失的,对于要经历的正常的阶段,如果因此耽误了学习就得不偿失了。如果孩子的痘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心态了,就应该积极的看医生已解决这一问题。

(二) 对于家庭规则的制定方面,家长应该分清哪些是不变的规则,哪些是适应性规则,哪些是可变的规则,对于不可变的规则最好制定成书面的制度张贴上,对于适应性以及可变的规则,注意的是平时的生活中的坚持,以及对中学生的合理解释。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自身的成长,对父母往往由小学期间的仰慕转为怀疑阶段,关系也从以来变得逐渐的要求独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是孩子大多以自己的父母为模仿对象,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在家规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孩子的榜样,没有比言传身教更好的教导方式了。H先生很苦恼的说,自己为孩子能付出的都付出了,但是孩子一点都不让人省心,成绩不好不说,在家里根本没有规矩,作业从来不按时完成,制定的学习计划也经常一拖再拖,甚至家里来了客人一点基本的礼貌都没有,顶嘴吵架更是家常便饭。后来老师了解了发现,H家原来是麻友的固定地点,经常打到半夜,为此孩子也像父母反映过,但是没效果,结果孩子就逐渐出现了这种情况。此种教育岂能教育的好。

(三) 大多数父母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知识教育,在家规教育中往往是问题繁多,但是又不知从何做起,但是又不知何处求助,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1.要利用好家校合作,主动的联系老师,寻求专业的帮助。

现有的家校合作包括家长会,家长信函,打电话以及家访的形式进行,在这种模式中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而这些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而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牵涉到规则方面的教育更少[4]。老师由于教的学生比较多而不能每一个学生都照顾的到,所以,对于家长来说,更应该主动的与老师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并且积极反映在家的情况,听听有经验老师的解决方法,并且还应充分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更好的进行家规教育。坚决杜绝孩子在校在家两个人的情况。C先生发现上初中的儿子对于自己制定起床计划总是不好好执行,自己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去咨询老师,结果了解到学校对于上课迟到的学生会有较为严厉的处罚,所以C先生回家就告诉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以后自己掌握时间,自己不再叫他起床,结果儿子第二天迟到,被老师罚了后回来自己对C先生说,以后请他多定几个闹钟,并监督自己按时起床,从此后,C先生在也没有叫过儿子起床,而儿子一次也不再迟到了。

2.要充分利用孩子的朋友圈子,利用朋友的影响来进行规则教育。

初中生由于思维以及人际交往的变化,这时候的朋友往往从以前的单纯玩伴变成倾向于互相可以交流互相可以帮助的朋友,而这种朋友对初中生的影响也逐渐的增加,与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的密切起来,他会更注重与朋友的关系以及注重朋友对自己的评价[5]。而对于家规教育中对于孩子屡次犯错的事情家长可以有选择的利用孩子的朋友来进行规则教育会有很好的效果。I女士的儿子初中二年级了还是很不注重整理自己的房间,说了多少遍都没有效果。刚好马上儿子就要过生日了,I女士就让儿子请了一些朋友到自己家里聚会,结束时就请朋友到儿子房间去玩,结果看到桌子上凳子上到处都扔着一些臭袜子,有两个女生当场叫了起来,看着儿子脸红的表情,I女士说;“打扫卫生不仅是讲究卫生,还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不仅自己干净了,还能让其他人看到你的品德,以后记得定时打扫,不要再拖了。”结果儿子房间里再没见过臭袜子了,屋子变得干净多了。

3.要注重社会的教育功能

在家庭规则教育中注重引入社会中鲜活的事例来进行规则教育,对于社会上很多由于触犯规则而造成的后果,家长要以事实为引导,积极引导孩子对规则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体会到不管是在社会还是家里,我们都有我们必须要做的事[6]。只是此类教育要把握好时机,还要注意教育的方式以及家长对于事实的解释程度。这些都是能否成功的影响因素。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科研处)

参考文献

[1] 李国强.家庭社会资本.家校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9.4.66

[2] 吴 波,方晓义.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2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134

[4] 刘绍高.教育论坛.[J]谈谈中学生的规则教育,2009.8.40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范文第5篇

幼儿层面:因身体发育不完善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且容易出现受伤情况。

教师层面:教师安全责任意识不全面。教师只重视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安全,而忽视了幼儿在被家长接走后的安全教育,缺少对幼儿和家长在这方面的安全教育。

幼儿园层面: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如大型玩具的质量保障、安装保障、定期检查和维修制度,幼儿园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不足等。

家长层面:家长的安全意识薄弱,忽略了幼儿玩耍时的照看。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不够,不能完全遵守幼儿园的离园制度,而当安全问题出现时有些家长会把责任推到幼儿园的身上。

据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教师方面。

一方面,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会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如游戏时的安全规则,当你在玩滑梯时要注意前后有没有其他小朋友,以免碰伤其他小朋友。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醒家长注重安全教育,请家长接到孩子后立即离园,避免孩子在离园时人来人往的高峰期发生意外,更不能与其他家长一起聊天,而放任孩子自己玩耍。

2.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要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要落实执行。如定期检查围栏、护栏、大型玩具等;在大型玩具旁边写上游戏规则,告知正确的游戏方法;在家长接孩子时提醒家长游戏时的安全问题。此外,幼儿园园长必须多学习法律知识,通过法律的途径保护幼儿园和幼儿的合法权益。请一些法律专家或律师,给教师、家长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分析幼儿离园时发生的伤害案例,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

3.家长方面。

家长要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学会给孩子定规矩,离园时当孩子坚持要玩时,家长要和孩子定好玩耍的时间,到时间必须回家;当孩子玩耍时一定要照管好孩子,消除不安全因素;一旦出现意外,家长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幼儿园,要与幼儿园一起协商,妥善解决问题,以避免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

孩子的安全是头等大事,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需要教师、幼儿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理解。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观点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