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凭和学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评价 激励 价值导向 艺术性 教学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肯定性评价对学生有极强的激励作用
肯定性评价是对学生的直接肯定和褒奖。有研究表明,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影响。没有评价影响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普遍低于使用评价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儿童的学习如果能够得到教师准确、及时的肯定,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教学片断:在学完本课生字后指名当堂默写,平时语文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默写完全正确,书写较工整,于是笔者就表扬了他,并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比较大的"100",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把两个零加了一弯变成了一个笑脸。我发现该生的脸上露出了很灿烂的笑容。同学们也都笑了,并自发地为他鼓起掌来,课堂上爆出了灿烂的笑声。
二、正确使用否定性评价
1、使用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鼓励"为主
使用否定评价要慎重,防止否定评价的否定作用。否定评价要与尊重、鼓励联系起来。形式是否定的,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和人文关怀。要在否定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尊重,从而在否定中不断突破,逐渐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当练习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的一句话:"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个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很强,要么这除草剂就是假冒违劣产品,来,我再为你喷洒一点。"学生在师生的笑声中入情入境地读了一遍,这次读的效果就非常好。
因此,否定性评价也要体现"尊重鼓励"的原则。巧妙使用否定性评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融洽,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展示、人格魅力与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
2、使用否定性评价时要有爱心和耐心
否定性评价是评价的否定性指向。学生被否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准确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不利因素向有力于学生进步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被修正、调整的进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那么,即使是否定性评价,也会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时怀着爱心进行耐心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爱心和关怀。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这位学生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这一案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果仅仅草率地给予否定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学中,教师学会适时适度合理使用评价是多么重要。
三、教学评价要注意价值导向
语文教学倡导个性化阅读,但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要重视教师评价的正确引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评价要纠正非语文倾向,防止偏激评价和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蔓延,要注意正确的价值导向。
请看《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片断[1]: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这位教师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但课程标准也重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秦始皇造兵马俑不是为了创造艺术,而是为自己死后的统治。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百姓疲惫,民不聊生,这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劳动人民创造出兵马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富有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功劳应该归于劳动人民。
总之,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评价要讲究艺术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还要把握好评价尺度及评价艺术,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当然,教师要慎用否定性评价,使用否定性评价时一定要讲究评价的艺术性。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仅仅是评价的不同侧面,其目标是相同的。只有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魏星、朱学坤,莫让"发散"变"发炮".老百晓在线.[EB/OL]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发展过程化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要更关注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心学生个性;既关心结果,更关心过程。
2、主体多元化评价。我们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获得来自多角度的肯定,树立学习的信息。
3、内容综合化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我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学生自定目标学生努力实施计划阶段性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期末(或期中)自我评价小组评议教师收集评价信息用多元化评价标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写出鼓励性评语。
4、方式多样化评价。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的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动描述法、成长记录袋、口头测验、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在考试方式方法上,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操作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数不封顶与保底相结合。
5、标准层次化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在评价上要注意运用多把尺子,注意分层落实。首先,要抓好对知识、能力的单元形成性评价,并着重抓好单元测试后的分层次教学,对尚未达标的学生实施成功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延拓教学。
科学地实施发展性评价由于注重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了综合性、主体性、超前性的原则,因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综合效果,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收获:
1、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
(1)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调动。由于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注意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课堂上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情况少了,代替它的是“活”了的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
(3)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课前要求学生自己预习,独立读通课文,提出问题;课上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还给学生,先让学生各自再读课文深入思考自行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也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课后还让学生各自查找资料,做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的探究。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步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逐步改变了“只顾听,不愿说”、“只顾自己讲,不留空间给同学”和“不善于倾听同学发言”、“不善于总结同学观点”等现象,学会了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1)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文相关内容的查找、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了到图书馆、阅览室查询资料的检索方法,也学会了上网搜索自己所要的材料,还能向父母、朋友、相关人员咨询,他们查找的渠道宽了,方法多了,速度快了。
(2)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提高。之前,大部分学生所提的问题浅显、简单、杂乱、零散,不善于提问题,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了从“关键词句、文章的矛盾处、课文的疑难处”等方面进行质疑,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拓展了提问的广度和深度,并能对问题进行筛选,选择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和课文的中心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资料、伙伴研讨、集体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方法课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问题提出――方法剖析――总结归纳――应用探究.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核心要素,以此去思考和组织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下以黄河清老师“等式――解决不等式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学为例,就“四环节”的实施进行简要的解读.(注:教学过程有删减)
[课例]
一、问题提出
以下是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P97“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中的内容.
1.范围
讨论x2a2+y2b2=1(a>b>0)
方程中x、y的取值范围,可以得到曲线在坐标系中的范围.
由标准方程可知,椭圆上的点的坐标(x,y)都适合不等式
x2a2≤1,y2b2≤1,
即x2≤a2,y2≤b2,|x|≤a,|y|≤b.
这说明椭圆位于直线x=±a和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略)
问题1: 在椭圆方程中,变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这个限制条件除了上述的方法外,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求出吗?
问题2:方程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含有“平方项”.你能否据此去讨论得到的取值范围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y2b2=1-x2a2≥0,得x2a2≤1|x|≤a,同理得|y|≤b.
问题3:“判别式法”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解题方法,我们能否将椭圆方程化为关于某一变量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通过方程有实根化为Δ≥0来求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a2y2+b2x2-a2b2=0(a>0),
有Δ=0-4・a2(b2x2-a2b2)≥0,
化简得x2-a2≤0|x|≤a,同理得|y|≤b.
问题4:我们知道,函数、方程、不等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能否在椭圆方程中,将要研究的变量解出,化为目标函数,再通过对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求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x2=a2(1-y2b2)=-a2b2y2+a2≤a2|x|≤a,同理得|y|≤b.
二、方法剖析
问题5:你能归纳出以上几种方法的特征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问题2的解法特征――通过“非负项”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3的解法特征――利用“判别式”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4的解法特征――通过构造目标函数研究其性质化为不等式解题.
三、总结归纳
问题6:上述问题的解决中,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评析、总结归纳:
由学生的发言中可以发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了“等式”,就有了“不等式”,这种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即“等式”“转化”(思想)为“不等式”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去实现.同样,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它们既是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
四、应用探索
1.通过“非负项”构造不等式解题
(1)在条件极值问题中的应用
【例1】 x,y∈R,且2x2+y2=6x,则x2+y2+2x的最大值为 .
解:由2x2+y2=6x,得y2=6x-2x2,由y2=6x-2x2≥0得0≤x≤3,
x2+y2+2x=x2+6x-2x2+2x=-x2+8x=-(x-4)2+16.
当0≤x≤3时,u=-(x-4)2+16单调递增,故当x=3时,u取最大值15,
故原式的最大值为15.
评析: 如果不注意从条件等式中去构造“非负项”求出变量x的限制条件,就会得错误的答案16,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错误.
(2)在不等式证明问题中的应用
【例2】 已知x1、x2是函数f(x)=a3x3+b2x2-a2x(a>0)
的两个极值点,且|x1|+|x2|=2,求证:0<a≤1.
解:f′(x)=ax2+bx-a2,x1、x2是函数f(x)的两个极值点,则
f′(x1) =f′(x2)=0,
Δ=b2+4a3>0且x1+x2=-ba,x1x2=-a.
将|x1|+|x2|=2平方,得(x1+x2)2-4x1x2=4,
即b2a2+4a=4,①
有b2a2=4(1-a)≥0,a≤1,由题设a>0,0<a≤1.
评析:学生在解题时常感到无从下手,原因是无法建立起要证不等式与题目条件间的联系.而从等式出发,通过“非负项”去寻找限制条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在解析几何确定参数范围问题中的应用
【例3】 如右图,已知点A(a,0)和直线
L:x=-a(a>0),P为L上一动点,过P作L
的垂线交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于Q.已知
Q点的轨迹方程为y2=4ax.若点B到L的距离
为4+ a,ABL,且A、B在L同侧,过B作直线与y2=4ax
交于M、N两点,且以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A,求a的取值范围.
解:设直线MN的方程为x=my+4,代入y2=4ax,消去x,
得y2-4amy-16a=0,
Δ=16a2m2+64a>0恒成立.
设M(x1,y1),N(x2,y2),有y1+y1=4am,y1y2=-16a,
x1+x2=m(y1+y2)+8=4am2+8,
x1x2=m2y1y2+4m(y1+y2)+16=16,
则AMAN,即(x1+a)(x2-a)+y1y2=0,
x1x2-a(x1+x2)+a2+y1y2=0,
16-4a2m2-8a+a2-16a=0
,
得m2=a2-24a+164a2≥0.
a∈(0,12-82]∪[12+82,+∞).
评析:解析几何问题中,由于条件比较复杂,解题时要先设法根据题意建立等式,再利用 “非负项”转化为不等式求解.
2.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式解题
构造以某一变量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方程有实根化为Δ≥0来求解,这是化“等式”为“不等式”的又一重要“转化”方法.
【例4】 求使函数y=x2+ax-2x2-x+1的值域为(-∞,2)的a的取值范围.
解:令x2+ax-2x2-x+1<2,x2-x+1>0,x2+ax-2<2(x2-x+1) ,
即x2-(a+2)x+4>0,此不等式恒成立当且仅当Δ=(a+2)2-4×4<0,
-6<a<2.
评析:将问题直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Δ求解,具有一般性.
【例5】 在已知抛物线y=x2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点M、N关于直线y=-kx+92
对称,求k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知,k≠0,设M(x1,y1),N(x2,y2)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则MN的方程可设为y=1kx+b,代入y=x得x2-1kx-b=0,且Δ=1k2+4b>0.①
又x1+x2=1k,中点x0=12k,y0=12k2+b,
(x0,y0)在直线l:y=-kx+92 上,
12k2+b=-k×12k+92,b=4-12k2,②
将②代入①得1k2+16-2k2>0,
1k2<16,即k2>116,k>14或k<-14.
评析:先建立等式,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后再用判别式求解,是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例6】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它们所对的边a、b、c满足a+c=kb,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A、B、C成等差数列,A+C=2B,B=60°.
又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即b2=a2+c2-2accos60°.
又由a+c=kb得a=kb-c,代入上式得b2=k2b2-2kbc+c2+c2-(kb-c)c.
即(k2-1)b2-3kbc+3c2=0,(k2-1)(bc) 2-3kbc+3=0.
由Δ≥0得9k2-4×3(k2-1)≥0 , k2≤4,解得-2≤k≤2.
又a+c<b,kb>b(b>0),k>1,于是可得1<k≤2.
评析:在等式中根据条件确定好主元,就能构造判别式求解.
在例2中,得出等式b2a2+4a=4①后,也可用判别式求解:先化为关于b的一元二次方程b2+4a3-4a2=0,由Δ≥0得0-(4a3-4a2)≥0,解得0<a≤1.
3.构造目标函数利用不等式性质解题
在等式中,将要研究的变量解出,表示为其他变量的函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所构造的目标函数进行研究,从而求解.
【例7】 对于函数f(x),若存在x0=f(x0),则称x0为f(x)的不动点.已知函数f(x)=
ax2+(b+1)x+b-1(a≠0),对于任意实数b,函数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若函数f(x)的图象上A、B两点的横坐标是函数f(x)的不动点,且A、B两点关于直线l:y=kx+12a2+1对称,求b的最小值.
解:由于对于任意实数b,函数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故方程ax2+(b+1)x+b-1=x有两个相异的实根,即 ax2+bx+b-1=0有两个相异的实根.
Δx=b2-4a(b-1)>0,设A、B横坐标为x1, x2,则AB中点的横坐标
x0=x1+x22=-b2a,AB中点的纵坐标
y0,又A、B两点是y=x与y=f(x)图象的交点,又A、B关于直线l对称.k=-1.y0=-1×(-b2a)+12a2+1=b2a+12a2+1.
又AB中点在y=x上,即y0=x0,即-b2a=b2a+12a2+1
,有
b=-a2a2+1=-12a+1a≥-122=-24.
当2a=1a(a>0),即a=22时,bmin=-24.
教师总结: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了“等式”,就有了“不等式”.这几种转化的方法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大家应该很好地学习和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黄河清老师“问题导学”的教学风格,问题的设置“联想丰富,转化合理”,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解决问题过程的表象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构想和创造让人大开眼界.
一、问题提出“平中见奇,立意深远”
首先, 由“讨论方程x2a2+y2b2=1(a>b>0)
中x、y的取值范围”出发,敏锐地抓住“非负项”、“判别式”、“函数定义域”也可以推出x、y的取值范围这样的解法,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正是黄老师教学功底和教学创造力的体现.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分散式、螺旋式的,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较为分散,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从数学内容中去发现、发掘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就谈不上引导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认识、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其次,问题的提出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精心设置“问题链”,使每一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朴素的感知变成有意识的发现、理解,提高思维的能力.在该环节上黄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中,各有不同的思考点:“问题1” 重在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2”、“问题3”、“问题4”通过适当的铺垫,让学生既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又有足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问题起到了“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诱导点拨而不灌输”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诱导而不灌输,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施教若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就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
二、方法剖析“特征明确,重点突出”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方法剖析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方法剖析这样一个教学载体,让学生认识方法的合理与必然性,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一环节上,黄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剖析各种方法的基本特征:问题2的解法特征――通过“非负项”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问题3的解法特征――利用“判别式”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4的解法特征――通过构造目标函数研究其性质化为不等式解题.这样的剖析目的有三:
一是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任何一种解题方法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这样解是合理的?思维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方法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需要教师的引导、分析.如“非负项”为什么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分析出方法的本质特征,就知道了方法产生的来龙去脉.
二是促进学生学会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方法课的重要抓手,知识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关联性,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无法更好解决问题时适时派生的,它不断促进着数学的发展.如 “判别式”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方法,但“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式解题”却是学生无法想到怎样沟通联系的.因此,引导学生将它们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法在解决新的矛盾认知中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类比联想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等”与“不等”,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方法的剖析,让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中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学会比较,这对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归纳“画龙点睛,内涵丰富”
数学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和蕴涵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两个组成部分.知识是数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着数学事实的发现和繁衍,决定了数学发展的脉络.但“方法”与“思想”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人们习惯上把那些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办法称为方法,而把那些抽象的、涉及范围较广的或框架性的办法称为思想.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总结归纳.
黄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强调了“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将数学思想显现化,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思想的层面,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把“方法”与“思想”的内涵表述得十分到位,即“等式”“转化”(思想)为“不等式”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去实现,让学生对“方法”与“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有直观的了解.同时,对问题进行了拓展: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它们既是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这种对数学思想方法基本内容和形式严谨、深刻的介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据可遵、有法可循,学会观察、感受和思考这些数学思想的特点与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它来解决相关问题.
四、应用探究“目标明确,路径开放”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方法课也不例外.在应用探索环节,教师要注重针对本节课重点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和外延,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本环节黄老师的问题设置有几个特点:
一是再现性问题.学生对方法的学习,总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力图实现解题的类化.因此,所有例子的设置黄老师都紧紧抓住“三种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三种方法的解题特征和方法步骤,这对提高学生对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一法多用”的训练容易让学生形成解题技巧,达到“多题归一”“万变不离其宗”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对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丰富性、多变性,激发思维的能动性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黄老师设置的例题虽然目标很明确,但是知识的背景却不同,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多种多样,为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充分去展开探求活动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关键词:差异;个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58-01
激励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如何把激励性评价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尊重个体差异,让评价成为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
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激励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1、“沙里淘金”,消除自卑。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为落后学生或学生学习中暂时落后的方面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可以运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法,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只要教师提供激励学生发展的反馈信息,使“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就可以为学生今后如何发挥强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也充分开发了儿童的发展潜能。
2、以“我”比“我”,激发自信。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所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那些少数的优等生。而学习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学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如果能够引导他们以“我”比“我”,从纵向比较中,他们将会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前进的动力。如:课文朗读正确、流利,体会作者感情准确到位,遣词造句新颖独特,作业书写工整漂亮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填写随堂记录卡的方式进行评价。
3、找“岔”挑“刺”,消除自满。教学评价中应避免“廉价的表扬”,对于较轻松的学生,频繁的激励式评价会使他们飘飘然不知所向,助长他们的自高自大的情绪。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和平日的学习表现,展开生生互评或自我评价。找缺点,寻不足,让“优生”心服口服,使他们真正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激励他们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二、关注学习过程,让激励性评价成为开启艺术殿堂的金石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这种激励性的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大大地改善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1、评价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智育得到发展很重要。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
2、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维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等方面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激励性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才是更有利的。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如一位教师在即将下课时对全班同学的学习作如下评价:“今天一堂课,同学们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懂得了寓言两则的深刻含义,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真值得嘉奖。”这种带有激励色彩的评价,体现了教师评价对学生通过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肯定,有利于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三、关注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让评价成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激励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激励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学 渗透 英语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特别是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教师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英语国家的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蕴。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语言学习过程中渗透文化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得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得渗透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宗教等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那如何提高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呢?
一.渗透英语文化知识,增加英语知识的积累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逐渐形成了喜欢尝试用英语的习惯。农村学生在生活中会碰到一些事和人,特别想用英语表达出来的,但是怕讲错,怕被别人嘲笑的时候,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会适当的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事和人,可是书本上没有的英语知识。例如: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可以把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出来。
在牛津英语9A第二单元colour中,教师可以在教授颜色代表不同意思的同时,适当的渗透一些文化知识。除了课本上简述的颜色的分类以及给不同的情绪之外,我在课堂上还把颜色与姓氏结合起来,适当的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例如:White(姓氏:怀特)Green(姓氏:格林) Black(姓氏:布莱克)等,还可以把颜色与饮料联系起来,例如: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不加牛奶的咖啡)等等。不但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而且使课堂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
二. 渗透英语文化意识,消除交流障碍
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牛津英语7A第一单元Greetings 在问候的时候,英语国家的问候和我们国家的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我们经常要问:“您去哪儿?”如果在中午,就要问一声:“您吃了饭吗?”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国家的人,我们如果问他 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不高兴,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们习惯说:What a lovely day,isnt it?如果你问他 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午饭。在这个时候,教师借此进一步的渗透文化意识:不要随便打听别人的隐私。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从而消除交流障碍。
又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表现的非常的谦虚,总是说 “没什么”“我做的不好”等等,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国的方式来回答,对方会感到你自卑或无能,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让学生有这样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才不会出现交流障碍。
三.学以致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通过打开和接触文化这个窗口,让学生在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学到一些交流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文化差异和冲突造成误会和尴尬。
在学习牛津英语中7A第三单元Let’s celebrate,刚好是圣诞节的前夕,我就特别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关于Christams的风俗习惯,还组织学生提前准备好过节的东西,例如:之前准备好一棵圣诞树;挂在树上的一些卡片和小礼物;圣诞节当日自己的活动等等。利用一节课和学生一起过一个有浓浓西方特色的圣诞节。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和过节时,亲身体验一下Christams的风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节日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开展 “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在不同西方节日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过节,尽量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就教材教教材。应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在实际英语的训练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适当的渗透和补充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胡文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