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管理和教育,加上受委托监护人能力有限,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难题,现以陇南农村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1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

1.1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经调查,陇南农村无稳定职业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其中有50%以上是已婚青壮年,46%左右的已婚青壮年生有子女,87%的青壮年子女处于未成年并且留守在农村,留守儿童中56.40%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0%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0%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0%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44%的营养状况良好,27%的营养状况一般,29%的营养状况不良。外出务工父母每年见孩子1次到2次的占87.30%,1~2年见孩子1次的占32.70%。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是母亲们最担忧的事情。

1.2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在陇南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60.70%。其中5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2%是差生。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 13.70%;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 27.70%;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 28.90%;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 15.40%。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有厌学情绪, 对老师的批评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逃课现象较为严重。个别儿童不尊敬师长,喜欢攀比,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趋向,具有喜好乱涂乱写和背后伤人之举等不良行为的实践冲动等。

1.3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对西和县洛峪镇新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88人属易怒性格,107人有抑郁症状,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说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0%,有攻击行为的占30.60%。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思想道德建设突现危机,越轨行为日益趋多。

2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家庭经济的贫困迫使家长淡化子女教育而谋求经济发展

由于陇南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纷纷外出务工。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并解决子女受教育等问题。所以农民工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他人照看,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就随之产生。当外出务工与子女受教育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家庭生活的压力、教育意识的淡薄等原因,迫使他们会选择前者。而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一个需求父母为其做出各方面的行为榜样的阶段,比如性别角色化、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形成。而当这种必需的父母教育缺失的话,就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心理阴影。再加上农村父母本身可能就没有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更是造成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2.2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可农村学校又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

2.3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一方面监护人教育能力的低下不能满足孩子教育的需求,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远远不够,甚至依然用“三句好话不如两马棒”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形[1]

溺爱型由于现在多数是单亲家庭,并且留守儿童一般情况下由其祖父母照看,而祖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地位,有错误也不予以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放任型有些监护人出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加干涉,顺其自然,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

专制型有些监护人始终担心孩子出问题,总是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意愿来管教孩子,孩子的言行不合意就遭到呵斥、责备或禁止,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不愿也不会于他人交往。

冷淡型有些监护人不关心孩子,正常的要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妒嫉心强,不愿与别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漠。

3对策与建议

3.1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

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措施。

3.2父母要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学会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养须教,教有方。父母最好有一人留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即使外出打工,也要适当回家看望孩子,给予孩子关心和温暖。另外,要多与临时监护人和老师及时联系,了解孩子的动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及时疏通孩子的郁结。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活生长的每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2]。由此来看,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实施理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3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3.4学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思想品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自身健康成长。

3.5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逐步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克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的行为,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杜绝黄、赌、毒等违法现象,废除迷信,崇尚科学。通过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教育行政部门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波动和行为差异,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对“留守子女”进行情感疏导,对留守儿童进行更多的关爱和人性化管理。同时,建立农村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使学生在教育环境之外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并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进一步转变农民的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前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是对国家人才储备的最基本保障,教育是对人一生最具影响的一件事。所以良好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即使如此,农村的生活水平仍然不及城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的选择城市就业机会,因为他们受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就学,使得农村出现留守儿童这一类未成年群体。农村的教育条件有限,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及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受各界人士专注。虽然近几年针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相关政策,但是其根本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

(一)学费负担

根据我国的政策法规,小学阶段所受教育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仍然需要缴纳一定的教学费用。其中各项杂费相加每学期每个儿童需要交纳少则一百,多则不定的资金。按照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这种费用虽然能够承担,但是考虑的实际开销情况等因素,很多家长仍然会感到经济压力巨大。

(二)上课情况

贫困山区的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语文、数学为主,部分条件较好地区设有英语、美术和音乐课程。而在山村的山斗小学,一共就只有两间教室,十几名学生,可见教学艰难程度。据调查显示,贫困地区的小学小,设有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为20到50不等便算是规模较大的学校。但是由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遇到恶劣天气,又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很多学生无法或是不愿上学,更有顽劣的学生因父母不在,疏于管教直接逃课。如此一来实际上课人数并不稳定,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无法面面俱到。

(三)师资力量

民建学校师资力量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显示,一般民建学校主要靠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几个老师代课。虽然每到暑假寒假,各地均会有来自全国的大学生支教团给这些小学代课,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师资还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同时在读书资源上,民建学校并不能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孩子们不能从小养成阅读的爱好和习惯,课外时间多数将学习之事抛之脑后。良好的基础对其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然而师资薄弱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各方都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与帮助。

(四)安全教育

农村是与自然接触最为密切之地,相较于城市的钢筋水泥,农村的稻田,山丘,河流均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虽然学校在醒目之处接贴有“不准下河游泳”、“不准下课窜马路”之类的“六不准”行为守则。但是,调查发现,儿童对于这些准则抱着忽视态度,经常能看到学生坐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栏杆上,甚至有的同学爬到屋顶,半个身子几乎悬空。其次,学生下课放学到河边嬉戏,游泳成为了必备的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学校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安全教育,但是它们仅仅存在表面上,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况

从科学的角度看待教育问题,从而能够得出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教育已经远远超过了适龄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属于孩子培养基础阶段,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从而造成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无从谈起。第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留守的老人成为劳动力,在繁忙的劳作中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第三,虽然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但是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而言,工作做得并不到位,部分家庭孩子众多,父母对孩子也‘不在意’。第四,大部分父母都将孩子的教育放在学校,认为学校可以将万事处理妥当。观

结语:农村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基本上形成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的加大,针对农村产业结果调整也逐渐加快,外出务工,经商成为农民靠天吃饭之外,另一条出路。大量的贫苦地区的青壮年选择离乡发展,随之而来留下了大批未成年儿童,形成留守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失去直接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生活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孩子不能如同龄儿童那样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应当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与帮助,让他们在小小年纪能够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以贵阳市少数民族乡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1(01).

[2] 田学林立足校本,提高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职业道德[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9~16岁中小学生为被试,与父母分离时间至少为一年,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儿童为农村留守儿童。发放问卷805份,回收有效问卷643份,有效回收率79.8%。本研究重点考查双亲在家儿童132人、双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249人。

1.2 方法

采用心理测验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自编主观幸福感量表为测验工具。MHT量表是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量表修订而成,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中该量表信度为0.86。

2 结果

2.1 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1.1 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总的阳性检出率、各因子分比较

在心理健康总的阳性检出率上对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总的阳性检出率上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c2 = 0.026,df = 1,p>0.05)。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与非寄宿留守儿童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寄宿留守儿童的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分均高于非寄宿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等因子分上寄宿与非寄宿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1)。

2.1.2 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与非寄宿留守儿童在当前幸福感、三年前幸福感和三年后幸福感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但寄宿留守儿童的当前幸福感、三年前幸福感和三年后幸福感得分均低于非寄宿留守儿童。

2.2 寄宿儿童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2.1 寄宿儿童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量表因子分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儿童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但留守儿童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2)。

2.2.2 寄宿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考试成绩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儿童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当前幸福感、三年前幸福感和三年后幸福感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但非留守儿童的当前幸福感和三年后幸福感得分均高于留守儿童。

T检验结果表明,寄宿儿童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但非留守儿童的考试成绩得分高于留守儿童。

3 讨论

3.1 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的阳性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别,除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分上寄宿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留守儿童,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外,寄宿与非寄宿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其它因子、主观幸福感和考试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状况上寄宿与非寄宿农村留守儿童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与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

3.2 寄宿儿童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表明,寄宿儿童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分、主观幸福感、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化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现状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普遍化,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推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二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1) 农民家庭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政策的导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家庭子女数量偏多,家庭负担较重。农村传统重男轻女理念造成农村儿童数量多、性别比例失调。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

2) 农村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据接受笔者调查的学校教师反映,在辍学学生中有近70%属留守儿童,这些辍学的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与当前我国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3)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不重视、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2.2学校因素

1)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 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学负担重,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区别。

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是导致留守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师额外的关照,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消极部分家长确实无能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维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提高了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内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将围绕“从留守到进城”、“从失衡到平衡”、“从监护到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四个层面提出。

3.1从留守到进城

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在于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时空分隔,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进城,保障儿童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在短期内,建议实行如下对策:

1) 适当拓展城镇的义务教育规模。

2) 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

3) 针对农民进城儿童予以少量非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学名额。

3.2从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变了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为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寻找合法、合适的监护人。

2) 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日常联系。

3.3从监护到教育

完全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双外出由监护人代为监管。针对监护人“重监护轻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 建议完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监护家长教育学校”。

2) 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3.4从家庭到学校

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成立专人负责的留守儿童管理和教学、心理辅导机构,在完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4总结

最近两年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在提出上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思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儿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日前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达28.29%。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一)亲情关怀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这种长久的亲情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有些子女不愿张口叫其父母,有些甚至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心理问题骤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将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

(三)学习兴趣减低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四)道德意识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五)安全问题频出

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认真分析研究。

(一)社会因素

政策性壁垒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由城乡二元制结构衍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不仅人为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现阶段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和羁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生活。

在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关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档案,也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

(二)家庭因素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这些老人一般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为溺爱,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加管教。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在亲戚家中,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这种溺爱或放纵性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极端性格。

家长观念的偏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进步。部分外出父母因无法长期照顾、陪伴孩子,于是更多地采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用金钱弥补愧疚,使得留守孩子手中零花钱过多。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这种监管不力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三)学校因素

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提供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二)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分割体制,逐步弱化或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体制,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合理均衡流动。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三)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法制观念,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眼于学生的长远进步,适应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深入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生理、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要建立齐抓共管、师生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四)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