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学科评估

纺织学科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学科评估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

高职院校里作为面向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向学生开展理论教学,它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同高职院校的党团组织、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开展的理论教学也与其它课程不同,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1.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的内涵及建立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评估是指依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某事物或活动作出“评述”与“估价”。“评述”侧重于定性描述,“估价”侧重于定量描述,评估就是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事物所作出的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来自教学对象――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和对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评判的一项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进行的评估还和其它课程一起沿用同一个评估系统,这一系统突出了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则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测试的办法来检验教学效果,它无法反应学生的思想变化,更不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反应,因此它无法反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也无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出完整、全面评估,为此,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改革势在必行。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评估,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且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将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从教学的过程与效果两个维度出发,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

2.对教学过程与效果二维度评估三级指标体系

第一,教学过程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教学过程评估是指考察各个教学环节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和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它包括的主要指标应有(二级指标)政治性(A1)、准确性(A2)、规范性(A3)、时代性(A4)、创新性(A5)、艺术性(A6)、职业性(A7)等。(三级指标)政治性(A1)指标包括:A11政治立场、A12党性原则、A13思想观点;准确性(A2)指标包括:A21教学深度、广度和进度、A22教学材料使用、A23原理运用;规范性(A3)指标包括:A31授课计划、A32教案、A33课堂语言和板书、A34学生成绩考评及作业批改;时代性(A4)指标包括:A41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念、A4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程度;A43教学设备使用;创新性(A5)指标包括:A51授课方式、A52授课方法、A53授课手段;艺术性(A6)指标包括:A61授课整体风格、A62构件组合、A63创意水平、A64感染力;职业性(A7)指标包括:A71职业道德、A72行业特点、A73就业观念。

第二,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教学效果评估指考察学生经过学习后在认识、认同方面有哪些程度的提高,在行为上如何表现,即从“知行台一”的维度去考察。它包括的主要指标有(二级指标)认识程度(B1)、认同程度(B2)、行为表现(B3)等。(三级指标)认识程度(B1)指标包括:(B11)基本原理、(B12)基本原则、(B13)基本立场、(B14)基本观点、(B15)运用方法;认同程度(B2)指标包括:(B21)世界观、(B22)人生观、(B23)价值观、(B24)思想、(B25)情感;行为表现(B3)指标包括:(B31)遵纪守法、(B32)遵守校规、(B33)向党、团组织靠拢、(B34)参加各种公益活动、(B35)参加各种文体活动、(B36)与同学和老师相处。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评估的方法

以上提出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的具体指标是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而设定,这套指标体系同时具有评估的客观性、结果的相对性和作用的导向性的特点。同样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评估,应综合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卷调查法。就是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全面了解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及理论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同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调查方法。这样的方法面向的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也可是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开展的时间应该是在教学开始前、教学过程中及教学结束后,其内容可涵盖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认识程度(B1)指标和认同程度(B2)指标等。

2.座谈法。就是教学检查的主持人与学生、任课老师及相关人员直接面对面交谈,以获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方法。座谈采用统一设定问题、提问方式、提问顺序等的结构式座谈和与会人员海阔天空、畅所欲言的无结构式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与资料,其内容可涵盖教学过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规范性(A3)指标、时代性(A4)指标、创新性(A5)指标、艺术性(A6)指标、职业性(A7)指标等。

3.测验法。指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特定的程序,用一套(或若干套)题目,来检测或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和方法。测验法是我们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内容可涵盖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认识程度(B1)指标和认同程度(B2)指标。

4.同行互评法。指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教学督导教师等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议的方法,它是从同行和教学督导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的方法,其内容可涵盖教学过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全部指标。

5.学生评议法。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学生,根据事先给定的的指标和评分标准,对授课老师的教学进行评分,其内容可涵盖教学过程的全部指标。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第2篇

根据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人员要素的相关内容,依据纺织实验室在检验人员培训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纺织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阐述了纺织实验室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过程中,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纺织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

引言

检测机构是以技术为依托,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技术机构,即提供的数据除了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外,还具有合法性。检验技术人员水平及检验室检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测机构的职能作用[1]。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日益关注,对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巨大的挑战。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检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支行业前列的检测队伍显得尤为重要[2-3]。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技能、标准、信息、信念传递以及管理训诫的行为。为达到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作业,通过规划设定目标、传递知识信息、技能演练、评估作业达成及公告交流结果等现代化信息化的流程,使员工通过一定技术手段的训练,达到预期水平以提高目标,是使员工技术能力水平提高的一种重要方式。

检验技术是检测机构发展的基石,专业技术人员又是检验技术的载体,因此急需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保证技术能力稳定及实现提升。

1 建立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1.1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其中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党的十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1.2 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纺织以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纤维检验机构的工作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和扩展。近年来,纤维检验机构的检验范围已经从棉、麻、毛、茧丝、化纤等纺织纤维产品扩展到纺织品、服装、皮革、鞋类、毯类、汽车内饰等多类产品;检验项目从简单的物理指标检验扩展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及功能性多领域;检验手段也从常规检验、理化分析、显微镜等仪器增加到生化、LC/MS/MS、ICP/MS、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大型精密仪器分析,检验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快检验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确保人员的全面发展,以满足实验室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

1.3 检验技术提高和实验室建设的需要

检测机构保证 “科学、高效、快速、准确、及时”的十字方针,就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内强素质,打造一支技术领先的检验团队,才能树立机构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另外,由“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 17025:2005(CNAS-CL01)可知,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的因素很多,“人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标准的5.2.2中规定:“实验室管理者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 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应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检测机构要严格按照ISO/IEC 17025规定,设计和开展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机构的持续有效运行[4]。

2 实验室培训需求分析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测试方法、测试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培育第三方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计量、认证技术服务。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认证型服务向提供综合检测服务延伸。”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的检验技术专家,支撑未来检测机构的转型。

(2)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人员能力、工作性质等因素,差别化地开展工作。其中,重要的分类依据是岗位设置。实验室的岗位由下至上可以分为检验员助理—检验员—高级检验员—主检(分实验室负责人)—检测中心副主任—检测中心主任,培训工作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展。例如,检验员助理主要进行操作层面的工作,在对该岗位人员的培训计划进行设计时,应重点关注试验技能的提高,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能按照标准操作规范(SOP),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使用,尽快进入角色。

(3)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按照科学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开展工作。现在的纺织实验室已经是涵盖纺织、皮革、物理性能、染整、分析化学、微生物、机械等多学科的综合实验室。学科间存在天然的差异,虽有共通之处,但是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结合实际检验工作所需,合理地设计培训工作。

3 建立实验室培训体系

3.1 新进人员

新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是面向检验员助理和检验员两个岗位的。检验员助理是在检验员的指导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下达的检验任务,协助检验员完成扩项、能力验证及相关科研工作;而检验员则是检验技术的负责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主检下达的检验任务,并进行相关扩项和科研等技术研究工作。新进检验员助理的培训目标是:1.帮助新员工对检测中心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认识并认同检验工作的性质,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理解并接受检验人员的共同语言和行为规范。2.帮助新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按照标准操作规范(SOP),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使用,尽快进入角色。3.帮助新员工适应工作环境;鼓励新员工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对于检验员新进人员,则要求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试验原理,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原理与使用,要求要高于检验员助理。

检验员助理的培训内容主要包含:检验基础知识、试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室安全知识。检验基础知识包括检测中心实验室设置及岗位介绍、标准体系介绍和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内容介绍;试验基础知识包括试验主要器具及仪器介绍、纺织纤维定量检验、纺织品色牢度检验和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实验室安全知识包括试验及实验室安全介绍和注意事项。培养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岗位实习两种方式。集中培训是将所有新进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基本知识的培训,主要以检测中心内讲师授课为主;岗位培训是针对新进人员各自面向的实验室,由相关人员指导,进行相关项目的实际操作,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岗位知识,熟练操作。检验员助理岗位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为12周,其中包括8学时的集中理论学习及12周在岗实习,而检验员岗位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为24周,其中包括8学时的集中理论学习及24周在岗实习,培训流程如图1。

图1 新进员工培训流程图

3.2 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

实验室中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已经成为检验工作的中坚力量,保证着各项检验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但是,在检测机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他们也需要持续地培训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其中,专业技术类的培训主要适用于检验员助理到检验员、检验员到高级检验员提升的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要确立“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尽快培养”的原则,利用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方式,为每位或几位受训者定制培训计划。例如,化学分析实验室的检验员助理往该实验室检验员的方向培养,根据实际检验和工作情况定制培训计划,内容可以包括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内标法和外标法)、GC/MS的操作和维护等,没有必要进行诸如物理性能项目或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培训;实验室的检验员按照高级检验员的要求进行培养,内容则可以包括检验关键控制点分析、不确定度评价等。

老员工的培训方式要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各级别的科研项目、共同研究等实际工作,对具备一定能力的员工进行定制培训,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升,类似体育训练中的“以赛代练”。对于简单或要求较低的检验项目,可以以实验室级别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培训;而难度和工作量较大的项目可依靠单位级别或国家级的科研课题进行培训。

4 培训效果评估

4.1 培训考核方式

培训考核分为基础知识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两个部分:1.基础知识考核由检测中心组织,在集体授课培训完成后三日内进行。基础知识考核以试卷形式为主,主要为授课的相关内容。2.实际操作考核由考核项目所属实验室组织进行,在每项试验操作实习结束前完成。考核形式可以为操作过程演示、盲样测试、加标回收等。

对于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分析仪器操作和维护、检验关键控制点分析、不确定度评价等进阶检验能力培训,可以用撰写项目总结或发表科研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工作一定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4.2 培训有效性评估

4.2.1 新进人员

考核结果应反馈至员工个人,作为员工考察的重要参考资料,相关实验室应及时就员工的疑义给予答复;对基础知识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决定是否对其采取补考、重新培训、上报办公室劝退;对专业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由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约谈,掌握原因,并决定是否重新培训或上报办公室劝退;考核完成后,对培训内容的效果、合理性等进行评估,作为培训不断优化调整的重要参考。

4.2.2 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

在单位内部进行公开授课,并考察授课效果。这样能锻炼技术人员的口才,增强思维条理性。考察是否从学习培训中受到启示,并把启示转化为智慧带到工作中。另外,也可采取学习(项目)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对受训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5 结语

检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通过全面和系统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估、退出机制来满足科技的发展和快速提升的检测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建立符合ISO/IEC 17025的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只是庞大人员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合理高效的技术人员培训体系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内各种资源,目标明确地定向培养检验人员。人是机构运行的关键要素,提升人员素质,完善体系管理,是实现“检得了,检得快,检得准”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邹春艳,聂红. 浅谈检测机构人员培训及管理体系运行[J]. 财经与管理, 2012年,6月(中):255.

[2] 张倩,王菲菲. 国防理化检测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J]. 化学分析计量, 2011年,第20卷增刊:129-132.

[3] 腾南雁,桑彤. 建立检验实验室人员长期培训体系的实践与体会[J]. 标准科学, 2009年第10期:93-96.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相关概念与广西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概况

(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概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而且这些院校培养了许多掌握较好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那么,什么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笔者认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是指以社会民间团体或个人为办学主体、以公共财政之外的社会或个人资本为主要办学经费来源,以主要面向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高等教育。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市场和行业的需要进行定位,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也应根据这一定位进行。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以下述定义为较具代表性,也能较全面地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它主要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管理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要素构成”。这一概念不但准确地概括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种构成要素,也体现了模式的固定性、可效仿性以及可重复使用性等特征,反映了这一概念对理论的抽象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广西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概况

截止2015年,广西区内共有本科院校32所,其中应用型学院28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87.5%;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11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3所,附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9所,占广西区内本科院校总数的34.3%;占应用型本科学院总数的39.2%。这些民办本科院校每年为本地区提供以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分布在经贸、电子、教育、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众多行业领域,较好地促进了北部湾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紧密相关的。

二、中国-东盟背景下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类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这一区域包括中、越、泰、菲、缅、印尼等11个国家,总人口达19亿人,是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的第三大自贸区,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GDP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自贸区建成后,对泛北部湾地区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等国家;在我国则以广西区的影响尤为重要:“据GATP模型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106亿美元,与自由贸易区建立前相比,出口增长55.1%。其中对菲律宾、泰国的出口增加最为显著,分别增加31亿美元……。东盟对中国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长48%。其中主要获益国家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中,从行业和产品结构看,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加最多的将是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对菲律宾和泰国的出口将有显著增长;制成品在菲律宾市场增长将达12亿美元。东盟对中国出口增加最多的产品类别也主要表现在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制成品对中国出口增加13亿美元,新加坡的机械电子产品对中国出口增加13亿美元,泰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对中国出口增加17亿美元。由此可见,在泛北区域的经贸合作中,影响最大的行业领域和产品结构主要是纺织和服装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制成品,而这些领域对广西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也将是需求最多的。另据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需的人才类型主要有以下一些:保税物流人才;经贸人才;本科层次会展策划与运营管理人才;商务英语人;熟练掌握中国和东盟各国语言人才;熟悉中国和东盟各国事务人才等。特别是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上,由于自贸区的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以及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市场对东盟小语种的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近年来,随着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广西每年对泰语、越南语、老挝语、印度语、柬埔寨语人才的本科需求量每个语种在600人以上”。但在2009年,广西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的6所本科院校,每年能提供的东盟小语种本科人才仅有200人左右,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广西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根据上述情况,广西区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不仅应在应用型人才的提供数量上有所增长,而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该做出某些改革,从而为泛北部湾经济区提供更多更好的适用人才、创新人才、专精人才、特色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途径

考虑到广西区内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和泛北部湾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与形式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健全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上,往往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弊端,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种不健全的运行机制虽然也能根据培养的目标要求完成各种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但却不利于高校发展和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因为:由于轻视科研或科研条件相对不足,不但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教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尽管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但却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到科研当中,这不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也就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广西区的12所民办本科院校中,科研立项和经费获取较多的是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当年该校共获立项83项,加上校内经费支助共获科研经费145万元;其它民办本科院校立项数目一般在50项左右,经费一般在几十万元。这不仅与大学类型的高校相比差距巨大,即使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如广西财经学院在2011~2015年共获取科研项目880项,年均176项;梧州学院立项102项,获校外经费670多万元;较少的贺州学院也有74项,其中国家级2项。大学层次的高校一般都有几百项,广西大学为1437项,科研经费达3.10亿元;广西民族大学为510项,科研经费为3180万元。[6]由于科研立项数目少、级别低(国家级项目极少)、来源单一(主要为纵向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也很少),因而在科研成果利用、转化、专利申请上也就十分有限。这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明显是有影响的,也不利于学生接触企业、参与企业实践。当然,民办高校在运行机制上也有一定优势,因为民办高校办学一般是与企业资金相结合的,投资方可提供高校学生一定的校产企业实践机会,这相比于没有任何企业支撑的高校而言,是有可利用之处的。基于以上分析,应用型民办高校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在“产”“研”上做文章,拓宽与企业合作的路径,多争取科研经费和项目,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平。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课程设置

北部湾地区的民办本科院校一般是在2000年之后建立的。由于建立的时间较短,在办学条件上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往往不利于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这些高校虽然在二级学院或教学单位上一般都有10个左右,学科门类数达5个以上;但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较少,加上经费短缺,因而在学科建设上缺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难以争取到重点学科建设的机会。譬如在广西区现有的3所独立设置的学院和9所独立(附属二级)学院中,基本上没有省级重点学科,更不用说国家级重点学科。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设置结构单一,跨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的数目不多;专业设置的重复率高;趋向于设置电子、经管、工程类等热门专业;不同专业在招生上存在失衡;与社会需求关联程度低……。当然也不排除部分院校由于走特色化、多样化、优势化道路,因而在专业设置上取得较好的成效。至于课程设置,除了一般存在的内容陈旧、结构单一、不同类型课程开设不平衡等问题之外,对通识课程不够重视、实践实训课程质量不高也是突出问题。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给予重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争取建立一些重点学科、实验中心和研究基地。在泛北部湾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中应根据人才需求类型和本校实际情况,在专业设置上即要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一定量的适用专业,强化经贸、管理、财会、电子、机电、服装、纺织等行业领域相关的专业设置,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形成一些交叉专业、跨学科专业和专业集群,突出东盟小语种等特色专业,并建设一些重点专业、优势专业,以有利于适用人才、特色人才、创新人才、专精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使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比例应科学、适当,对通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也应予以必要重视。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该校早在升本之前,就已经开设了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应用柬埔寨语、应用缅甸语、应用外国语(印尼语方向)等东盟语种专业,并成功派出2500多名学生赴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学习,在快速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构建了“双体制、双校园、双教材、双课程、双教师、双基地、双学分、双证书、双文凭、双就业”的“双轨”模式。这种“双轨”模式不仅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诸多构成要素,培养了许多具有综合技能和能力的毕业生,能将所学小语种充分应用到经管类职业中;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特色、优势、跨学科的理念,也是值得学习的。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构成方面,狭义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方法。国内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外联合培养: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或相关部门合作办学,在资源上合作共享,先在国内完成专科或本科的数年教育,然后到国外完成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也即我们常提到的3+2、2+X等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要在课程、学分、证书等方面进行改革,如提供双联课程、教育凭证互认;而且还涉及到办学方式的改革,如国外高校与国内高校联合办学、办班、办学院等;或是合作办学方在教师、学生方面进行交流、资源共享。2.校企结合:即前面提到的产学结合,是指高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持,企业对高校提供经费支助和学生实践、实训的机会和场所。这种培养方式对高校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各种企业文化、提升就业能力是有帮助的。与校企结合相联系的另一种形式是企业化办学。此种培养方式在国外早有先例;但它又不同于完全独立经营、管理的企业化大学如美国的凤凰大学。3.协同培养:是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进行的协作培养。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师资、科研和实验设备等方面,一般不能同条件更好的其它类型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相比。因此,加强校际与科研院所之间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创新,有助于改变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短板”,学习到各种教学和科研经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建立分校:这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5.校际合作: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我国大陆地区高校与台湾地区高校就有许多在人才培养上合作的典型例子;广西大学与区内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有合作培养的范例。

(四)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依然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必须途径,因此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也仍然是必要的。在当前的应用型院校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即与应用型院校的教学环境有关,也与教师在教学上的熟练程度、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关。在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时,宜从以下方面考虑:重视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根据问题或教学主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进行启发讨论式学习,使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性、互动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讨论课、习明纳、讲座制、分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都是是较好形式。教师应了解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合作教学理论等应有较好掌握,并能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五)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广西区内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而言,多为新建高校,因而在质量保障上面临着更大的任务。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做好各种评估工作,如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高校层次的教学评估和院系评估等;二是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监控和管理,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形成一些精品课程;三是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进行全面、完整的评价,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四是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产生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好教学质量的教师。

参考文献: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背景;Blackboard;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29-03

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授课教师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教师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面授流于形式等诸多缺点,导致函授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传统函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有助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可以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自学方便,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若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使传统函授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可辅助完成传统函授教育的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能够最大限度缓解成人函授教育的“工学矛盾”,弥补了传统函授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函授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助推当前函授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1]。

因此,建设、完善适用的教学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可充分弥补函授教育自身教育资源的弱势和不足,从而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了根本的保证,也是今后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所开展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一、基于网络的Blackboard平台简介

Blackboard教育软件(简称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一个支持百万级用户网络教学平台,它以课程为核心,具备很多可独立运行并且支持二次开发的模块结构。它包括了学习管理平台、门户社区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评估平台等,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BB平台具有成熟、稳定与可支持大用户量访问、交互能力强、多种语言支持等突出特点。目前BB平台正在各大高校兴起,但是BB平台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网络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其所提供的功能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在BB平台上开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平台上设置作业等[2]。

BB平台是交互式教学系统,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有五大功能模块,即课程内容模块、课程工具模块、课程选项模块、测试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突破了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可快速构建网络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用户同时学习,能够满足建构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需求[3]。

二、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机遇

我校成人教育从1987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学校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为首的大批纺织服装专家学者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学校的纺织、服装专业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声誉,面对目前纺织行业对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学校应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同时,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也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样的重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纺织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上等,基本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没有很好结合与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仍沿用传统函授教育模式组织教学,即学生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师生间以信函、电子邮件及电话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4]。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的要求,成人教育发展面临困境,学校的特色纺织服装专业在成人教育中丝毫体现不出特色和优势。

另一方面,现阶段纺织行业的职工队伍的成人教育工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整个纺织工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校的纺织专业来讲,也是其自身专业改造、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纺织工业也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部分需要企业选派进修来实现,这无疑为我校成人纺织教育事业重新崛起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发展好学校的成人教育事业。

学校于2006年就已经购买和陆续使用Blackboard系统平台,逐步实现了网络资源优势与高等教育完美的融合,BB平台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学校也积累了很多应用和开发网络教学系统的经验。这一切为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开展网络教学配合完善成人教育提供了思路、基础条件和经验支持。因此,为了摆脱我校目前成人函授教育的困境,探索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我们先以纺织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学改革,即借助学校现有的BB系统平台开发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将纺织函授教育传统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以函授教育多年形成的办学网络、成熟的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为基础,结合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使网络教育作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形成高等函授教育以自学、面授为主,网络教育为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局面,这是对我校成人函授教育改革进行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形成我校纺织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全面带动我校成人教育新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探索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5913(2007)10-0065-03

1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内容[1]。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规范管理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以及毕业设计选题质量的问题,等等[2]。选题质量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源头,应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教育部于2004年4月发文通知,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与标准,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

但是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人手不够,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课题来源不足等因素,影响了毕业设计选题质量。如:有的专业毕业设计选题陈旧单一,个别题目甚至几届学生不变;有的专业一题多人,造成毕业论文雷同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不足;有的专业部分毕业设计题目脱离生产实践等等。

基于上述现状,本文提出了“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独立学院的“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步骤

2.1确定试点学科和试点课题

我们把工程与计算机作为学科交叉的切入点,在计算机、纺织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毕业班进行试点,并制定了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标准。选题质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科学性。选题符合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

(2) 实践性。选题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科研、生产的结合,具有研究价值、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3) 综合性。选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创新性。选题是科技领域、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刚刚出现的新课题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涉及比较先进的技术,综合性很强,进入了崭新的交叉学科领域;

(5) 针对性。选题具有适宜的工作量和难度,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

SS根据质量标准,我们确定了“羊毛衫CAD系统”,“羊毛衫企业生产管理系统”,“CASIOfx_4800P计算器测量计算软件包的设计”等若干个选题作为此次试点课题。这些选题都来自于企业的技改项目,也是指导教师在研的课题,学科交叉特点明显,能形成阶段性成果,有利于转变为生产力,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2.2人员组织

各试点专业公布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试点题目(见表1)以及每个选题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确“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任务;学生自主申报、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导师在申报的学生中择优选用。

试点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位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3]。

3新模式的特色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特色是:

(1) 能拓宽毕业设计选题渠道,可在设计课题来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通过这次试点,我院已与湘潭三利羊毛衫厂、常熟羊毛衫厂、湘潭市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毕业生也深受欢迎。

(2) 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参加这次毕业设计试点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100%。

(3) 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自相应的多个学科专业。学生通过多学科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拓宽了知识面,从而获得多学科专业知识,达到优势互补,使毕业设计(论文)更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更好地体现了科研团队精神。

(4) 另一方面新的模式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生双方都是挑战。因此,既丰富了毕业设计(论文)内涵,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这种新模式易于形成阶段性成果,有利于转变为生产力。参加试点的指导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经进一步总结、提高和完善,已取得下述阶段性成果,如表2所示。

4结论与展望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已取得前期成果。它能拓宽毕业设计选题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实际课题,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是:

(1) 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增大试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型题目,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2) 研究出新模式的系统、科学、规范的运作方法和管理机制,全面推广实施。

(3) 将“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高教司编.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颖强,祁随元. 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9-72.

[3] 冯志刚,陈明明. “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3,(4):95-97.

收稿时间:20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