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当前,课程建设正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不可否认,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长期以来深受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思路的影响。由于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与差异,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差异、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尽快走出实践误区的藩篱。在此,笔者不揣简陋,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做一简要分析。
一、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何谓行动导向教学法?实际上,单从称谓来看,其名称是一个舶来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职教新模式,它是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内核而开展教学活动,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教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而开展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师、学生等方面呈现如下特征:教学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或者一个复习单元,多为结构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学习;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多以小组进行,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和实践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专业知识的对话伙伴,应促进并习惯让学生采用独立学习的工作方式;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知识迁移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积极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课程建设应用中的若干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
德国教育家福尔克曼曾说:“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充分认识到“行动导向”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积极意义,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自觉地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使教学变成助学或帮学。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授”转变为“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指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在角色定位上,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问题的策划者、方法上的引导者、活动中的组织者、形式上的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讨,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原有基础上和现有的制度条件下调整课程的内容、形式,构建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体系——“一二三”教学内容体系。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前教育岗位的职业技能为主线;“两大基础”: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知识,二是先进的课程理念;“三大关键能力”:按照学前教育岗位的职业需要,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大关键能力,即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的组织指导能力、课程的评价能力。针对行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引进了多元智能游戏、蒙特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亲子教育课程等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将来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期待一些优秀毕业生能在未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事实证明,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
(三) 优化教学资源
1、教材建设与选用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环。我们选用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教材(国家级),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专门的辅导材料及配套的实验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学生推荐了《三岁决定一生》、《卡尔威特的教育》等优秀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准备不同版本的幼儿园课程实验教材、幼儿故事,要求学生认真熟悉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练习设计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并大量组织试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际训练,达到培养从教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另外,我们还购置了系列光盘《北京著名幼儿园素质教育》、自行摄录《幼儿园优质教育活动》等音像资料来辅助教学。
2、实践教学条件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实践教学的场所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接受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课程训练。我们注重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实训基地融为一体的教学条件体系。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四十余个教学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见习、实习,架通学院与幼儿园对接的桥梁,使理论与实践相融,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利用已建的模拟实训室,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为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岗位练兵提供条件。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及相关产业的需要,更好地完善教学条件,力争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我们还制定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改、扩建了模拟实训室,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
3、网络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法所倡导的各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不能缺少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适时更新网络教学内容,把部分教案、自制课件、参考书目、习题、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程表、课程建设规划等挂到网页上,供学生上网点击、查阅,建立课程互动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 师的在线答疑等提供方便。
(四)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理念与思路的探索,更注重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训环节。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时根据专业、课程、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合作式教学组织原则。学生和教师以团队形式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要求学生整个过程全部参与,使他们对每一具体环节有所了解,通过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我们选择合理的案例或项目作为载体,模拟学前教育实践情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五)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高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技能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实行考试改革,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核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即学生根据指定的幼儿园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模拟教学;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作为成绩构成的一部分。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成为学生再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组成部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一体。
在考试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设计的基础知识来设计课程、编写教案,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灵活,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三、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推动了职教模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且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还需要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教学组织协调难度加大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教学过程打乱了传统的教学秩序,如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择、教学实践分配等,都要求学校突破常规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保证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有效进行。
(二)教学成本大大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法往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小组人数过多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教学配套软硬件资源的投入,从而使教学成本大大提高。
(三)缺少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对理论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实际经验也要十分丰富;教师不仅要投入过多的备课时间,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学校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将不利于激励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质量评价上缺乏统一的、认可度高的标准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待于今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和课程的评价标准。如果评估体系不完善、不统一,将无法检测推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近期发展动态概述,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2]陈启深,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3]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职教论坛,2006年1月
【关键词】学前教育 兴趣 美术活动
一、学前教育中开展美术活动的现状
1.教育目标
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
2.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多数儿童失去了其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教学方法
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教师为了寻找大量的模式给孩子临摹,简笔画也就应运而生,它的影响几乎涵盖全国,为灌输法大开方便大门。现在,关于简笔画的功过,还在激烈争辩之中。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简笔画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画面内容丰富,但是,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孩子潜在的创造力,摧毁其自我创造意识。
二、学前教育中开展美术活动的问题
1.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两种倾向
第一,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一般往往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将要学的画画出来,然后再让幼儿依照老师做的画机械地模仿,是以幼儿习得美术技能为目标,只重视临摹训练,把幼儿视为被动的学习者,教师教的重点是一个一个的机械图像,以模仿得像不像作为衡量幼儿学习情况的标准,这种方式叫作“框架式”。这种教学方法必然会产生消极影响,扼杀幼儿的兴趣,甚至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话,通过幼儿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就成为无稽之谈。
第二,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其享受过度的自由。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完全不受老师的管束和制约,幼儿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去作画,这种方式称之为“涂鸦式”。这种教学理念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幼儿缺乏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艺术表现技能和技巧,难以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因此,幼儿会逐步失去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这就使得教育者错过了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
2.幼儿美术教育现存的误区
2.1 忽视幼儿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性别差异
幼儿个性和性别的不同,对绘画对象的兴趣也不同。一般而言,男孩子多喜欢画汽车、飞机、大炮、机器人等,女孩子则多喜欢画花、小鸟、鱼、人物、房子等。个性强的多喜欢色彩鲜艳或粗犷有力的飞机、高楼、狮子、老虎等,而个性弱的幼儿则偏爱表现较为细腻的鲜花、小动物,而我们一些教师不去分析、研究幼儿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性别差异,一味地强调统一,强调成人化,强调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灌输法”,使幼儿画失去了自然、童真和童趣。
2.2 忽视幼儿兴趣,强制其学画
有些家长急于求成,强制幼儿每天每周画多少幅画,而且必须画得像,否则重来。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其坚持性较差,比如做游戏时,一会玩这个,一会又去玩那个,需要不停地调换玩法。学画画也是一样,画一会就不想画了,强制他画下去,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幼儿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厌倦感。无论学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因此,家长下功夫不应该在强制学上,而应该在培养兴趣上。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启发幼儿去观察,去想象,去自由地创造,对其创作多给予及时的鼓励而少给一些指责,学会看好幼儿的作品,使幼儿把对美术的兴趣内化成一种心理需要,自觉主动地进行美术创造。
2.3 忽视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
绘画是幼儿的天性,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十有八九的幼儿都酷爱绘画。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形象具体,因此他们喜欢借助于绘画来沟通语言,表现自我,理解事物。他们既不受时空的束缚,也不受客观理性的制约,在绘画过程中自由地表露情感、表达愿望和认识世界。然而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入美术兴趣班,不少美术兴趣班由于自身对儿童身心发展不了解,或为了迎合家长所谓的“成效”,采用的多是一种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脱离了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生活的实际,死背技法程序,压抑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幼儿产生依赖性,不教就不会画,使家长认为孩子容易成才。可事实上幼儿并不具备真正的造型能力。
三、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美术活动
1.端正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认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使之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当指导。
2.要充分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也是孩子保持注意力的关键。低年龄段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好动,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引入新的刺激源。教师在绘画活动时,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肯定其成绩,让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1)选择生活性、游戏性强的作业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儿歌等形式引导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3)引入动手性强的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4)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兴趣,用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让他们快乐地投入到游戏中,用心感受,仔细体会。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把从游戏中所感受到的大胆地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使作品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反映儿童的不同体验,儿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逐渐形成。
3.举一反三以激发其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要教会孩子举一反三,不能会画圆就只会画圆,对于同样一个主题,要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将学到的技法能够运用到以后的绘画当中去,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促进智力的健康发展。孩子在美术创作中往往是大胆的、天马行空的,他们无拘无束,单纯地涂抹着自己认为美好的画而,因此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教师要引导孩子,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想法。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创作绘画环境,要鼓励孩子乐于动脑,画出自己的想法,让每一幅画面都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内心思维。
四、结论
总之,学前美术教育不只是孩子的美术教育培训,更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综合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前儿童的特点,综合各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成果,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红星.从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看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笔者旁听了广西恭城县一所农村幼儿园的语言活动并对该课例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为提高广西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 学前教育 课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 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后,学前教育更是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学前教育仍是整个国民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在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尤为突出,其原因复杂多样,总体而言,农村学前教育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比较薄弱,再加上师资水平整体不高,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010 年笔者跟随课题组到广西恭城县一个乡级中心幼儿园调研,旁听了中班一堂语言活动——《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笔者根据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该课例做出简要的分析。
一 语言活动全程
活动名称:《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活动目标:(1)幼儿对雪花有一定的认识并会朗诵诗歌;(2)
幼儿喜欢冬天,进而热爱大自然;(3)幼儿能够创编诗歌。活动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并制作纸质雪花。活动过程:(1)导入:调动幼儿原有经验,请幼儿说说冬天的特征。(2)教授诗歌:①教师反复教读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诗歌内容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河里变成一滴水珠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微笑?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幼儿反复跟读。②教师和幼儿一起理解诗句的意思。③教师请幼儿发挥想象,“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要飘到哪里去?”并把想到的画到画纸上。④教师请个别幼儿交流并展示成果。⑤教师给幼儿分发纸质雪花,让幼儿到户外游戏,进行课堂延伸。
(3)活动结束:幼儿拿着老师分发的雪花到户外游戏结束活动。
二 课例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组织该活动时教师做了详细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有需要改进的部分。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该课例的活动名称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但是恭城很少下雪,大部分幼儿只能靠教师所提供的挂图和教具来认识雪花,因而教学内容脱离幼儿实际生活。当教师问幼儿“雪花有几片花瓣?”时,幼儿一脸茫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知道中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幼儿认知的主要特征是认识事物需要有具体的实物为参照,当教学在幼儿完全没有见过雪花的情况下进行时,幼儿不能调动原有经验,所获得关于雪花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系统的,因而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2.教具利用不充分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已准备了纸质的雪花,每个幼儿有一片,但是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该教具体现为利用不充分。
教师在开始活动时所呈现的是准备好的教学挂图,挂图涉及的是诗歌的内容,当教师让幼儿想象雪花是什么样子时,应该给幼儿出示雪花教具以帮助幼儿加深对雪花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教具是在活动结束时作为活动延伸来使用的。教具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教师语言素质不高
农村幼儿教师一般都是中专或专科学历,没有接受过严格的语言训练,加之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农村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幼儿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理,幼儿能对他周围的事物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同时幼儿期的幼儿存在语言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幼儿语言习得的速度和质量是惊人的。农村地区的幼儿长期生活在以当地方言为主的语言环境中,在幼儿园所接触到的是非标准的普通话,因此当地幼儿所习得的普通话也常常带有生涩的方言音。
4.教学目标实现不全面
语言教育的目标有认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行为目标。该课例中的认知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初步建立了对雪花的认识,也会朗诵诗歌,但在行为目标上,由于幼儿自身发展和活动时间所限,幼儿基本没有达到创编诗歌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想象“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要飞到哪里去?”并把自己想到的画到画纸上,有的幼儿画了房屋,有的幼儿画了大海,有的画了森林,但在口头表达上存在困难,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只能给幼儿充分的提示,这使幼儿达不到创编的要求。
三 对策和建议
1.因地制宜,编制园本教材
在课程设置上,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开发园本课程,选取幼儿能实际看到、接触到的教学内容,发挥民族特色,对那些幼儿不常见到和接触到的事物应该创造条件让幼儿认识,可借助图像、声音、教具等。教师只有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2.幼儿园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随着20 世纪法国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传遍全球,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幼儿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吸收借鉴优秀的教育思想,以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建立科学的幼儿观和教育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而作为幼儿教师的管理者,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职后培训或者组织教师相互观摩,促使幼儿教师取长补短,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3.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投资
农村学前教育之所以薄弱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要保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固定经费做保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最好是把学前教育纳入国家强制义务教育范围,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指出到2020 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但在实现之前必须保证农村幼儿园经费来源通畅。国家应在农村、贫困地区运用以直接拨款为主、地方政府管理和筹集资金的投资方式,确保农村幼儿平等地共享教育公共资源。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殷艳娟.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5)
[4]骆小燕.规范农村学前教育管理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j].管理论坛,2009(1)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动教学 ;学生素质
《九年语文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包含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板块。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多种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的必要延伸和拓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它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合格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和意义
为了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在新课程计划中增设了活动课,使“学科”与“活动”共同纳入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二者相辅相成,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活动课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传统的课外活动的课程化。课外活动是指学校课程以外,学生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它可有可无,而活动课是属于课程范畴,它必须是有目的、有内容、有程度和时间规定的计划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体现教育经验体系,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完成的。这就是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区别。将课外活动课程化,主要使学科教学以外的活动更加有保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活动课程”的概念。他主张课程与教材内容必须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依据,提出了一系列与儿童活动有关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作为他提倡的“活动课”的基本成分。活动课程强调儿童兴趣与动机在课程设置方面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学得主动,这些观点与实践在克服传统教学造成学生被动学习方面而起过积极作用。
我们的活动课和杜威的活动课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点,如重视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实际知识的获得、重视某些生活能力的训练等。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而存在的,是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的的。
语文活动课是一种主张通过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获得成功,因而学生的主体活动是身心统一的活动。
2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特点及教学原则
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小学语文活动课主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地、独立地去完成课业。
活动课的又一特点,就是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实践、去做,从“做”中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300多年前就曾讲过:“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
活动课的作业不应要求一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考虑每个儿童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鼓励儿童敢于标新立异,发现他们的独到见解和具有创造性作业,应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3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及方法
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活动课主要有口头表达类活动、阅读类活动、书面表达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等4部分组成。
3.1 口头表达类活动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收看电视新闻联播等为内容,浓缩成一句简练而又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话,在早操后向全班或全校同学介绍。开展此项活动,在内容上要新鲜,这样才能有吸引力;在组织形式上要灵活,一般情况下,一天安排一两人,但必须要有安排表,以保证活动正常开展;同时应允许和鼓励每次有1人随机发言,以积极参与为活动增添活力。长期坚持开展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水平逐步提高,还可以促进课堂片段教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的效果。
3.2 阅读类活动
为满足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我们应让学生走进阅览室,去涉猎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有益的图书,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打基础。
3.3 书面表达类活动
汉字是书面表达的凭借,写好汉字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因此,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不可忽视书法小组。在活动内容上教师指导应重点放在习字格式、执笔方法、间架结构要领等方面。形式应坚持先临后摹、先硬笔后软笔、以楷为主的原则,同时应以重在激发学生爱好书法的兴趣和打基础为指导思想,不宜过高要求。
小学生常以自己的成就被别人知晓为自豪,故可开展为校园广播站投稿活动。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为校园文明建设作贡献。广播稿的内容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读者文摘,也可以是自己满意的习作。
不会操作电脑将是新世纪的现代文盲,小学将不可推卸地要承担起普及电脑初步知识的责任。鉴于目前教育的现状,小学语文须先开展电脑汉字输入活动。对于城市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汉语拼音输入查寻汉字法、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为主,逐步使学生从熟悉键盘向上机操作打印汉字发展;农村及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可仿制键盘图,以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为主,进行指法模拟训练。
3.4 社会实践类活动
组织学生游览家乡,以绿草翠柳陶冶学生情操;游赏家乡的名胜景点,以源远流长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参观家乡建设的新成就,让学生切身感受,了解家乡在变化,祖国在前进。这里强调认识家乡,不仅仅是使活动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热爱祖国”转化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游览活动还可为写作搜集、积累素材。
3.4.1 活动内容要有趣味性
如果儿童的活动没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动没有提供给儿童发挥精力的余地,儿童就不
会感到有意思。因此,活动课必须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活动,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3.4.2 活动内容要具有内在价值
要引导儿童具有持久的兴趣,目的明确的兴趣,有理智参与的兴趣,活动内容必须具有内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即知识本身的价值,也就是知识的实用价值,知识的教育价值,知识的智力价值。
【关键词】 彝语;口语教学;帮教带学;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时,教师才能做到把情感教育与口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口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彝语日常用语的听、说、译三方面的能力。彝语口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适合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身为一名中师彝族口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彝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实践运用效率,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帮教带学”的教学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知识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客观的教学环境促使彝族口语教学中的“帮教带学”活动的形成
1.特殊的客观环境
笔者从事的是四川省大凉山唯一的一所民族师范学校彝语教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尤其是彝族学生占的比例比较大。一直以来,为了让彝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把彝语基础较好的彝族生称之为“甲类生”,不会说彝族话的彝族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称之为“乙类生”,根据学生的彝语基础分班上课,而对所谓的“乙类生”教学目标主要培养他们听、说、译三方面的能力,对“乙类生”的口语教学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虽然教师还是按计划要求布置了许多课后练习的内容,但学生总是完不成预设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口语,因课后缺乏具体的语境中去练习、运用,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口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学校的搬迁,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彝语教学不能再像过去,分成甲、乙组上课,而是基础参差不齐的各民族的学生都在同一个班级上课,虽然这样对彝族生进行系统化教学带来了影响,但对其他民族生的口语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可以因材施教,促成良好的“帮教带学”活动。
2.彝语口语教学中“帮教带学”活动的特征
第一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彝语基础,把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几个彝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组成,并由彝语基础好、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口语最标准的彝族生担任组长,要求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还要加强课后的辅导,并强调学习要结合具体的实物,事件进行对话练习,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学习彝语日常生活用语。第二利用“捆绑制”强化帮教带学活动。把帮教带学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通过阶段性的考核、检测“乙类生”的口语水平提高程度来评定本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如果“乙类生”口语水平提高了,不仅学生本人有加分,帮教带学的彝族生和所在组其他成员均有加分,反之,如果“乙类生”的口语成绩下降了,帮教带学的彝族生和所有本组的其他成员均要受罚扣分。在学习过程中将双方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较好的调动帮教带学双方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帮教带学”活动中要加强活动的即时评价。即时检测、即时打分(每学期考核四次左右)。评价是口语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在活动中即时的评价,搞好学习过程的评定制度,累计综合起来的这个平时成绩占学期末总成绩的40%。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发展学生听、说、译的各项能力。
二、帮教带学活动将帮学的双方的学习回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表现是判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是说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著名的叶教授新基础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和精华部分。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放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彝语口语教学中的帮教带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互相讨论,给学生个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的能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活动去联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权利,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给他们自信尊严,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尤其是帮教带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其他学科上基础比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帮带学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们成就感,自信心。二是在帮教带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学习任务,阶段目标,帮带生既要自己作主,自我规划、主动努力地学习,去摸索、积累和构建知识,获得自我发展,正如宋儒朱熹倡导读书治学主动自觉的精神态度,他们在无意中事事都让自己去理会,自己去体察,自己去涵养,书用自己去读,道理由自己去究索,体现出现代教育更重视“学”的价值。同时,他们还要为其他被帮带的学生作主,在帮学的过程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使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能使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口语对话实践的能力。三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帮教带学活动,因自主学习不是孤立地一个在学,往往是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的,自学加同伴互助,或者自主探究加上小组研讨,最后把共同探究整合成学习共同体的共识,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养成具有鲜明自主合作特征的班级学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团结和谐的班风,把情感教育与口语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
三、“帮教带学”的口语训练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语言是作为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口语训练,不能仅停留于课堂教学中进行词法,语法,句型的训练,要通过帮教带学活动丰富课堂外的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对语言学科来讲,不能限于讲几个动听的故事来导课,或者放几段精彩的视频画面来刺激学生专注,而是实实在在地深入民族群体,现实生活中吸收和体验彝族的语言文化,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对词法、语法,句型虽然作了全面,系统地讲解,进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渗透,遇到一个新词语时,学生总是习惯于找个相应中文词来帮助记忆,而彝语是表音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汉语意思不一样,彝语词的内涵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如果词语不能找到统一的汉语词汇去翻译,学习时就不能只靠词语的字面去理解,要充分理解文化内涵,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用语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经济、政治制度,日常生活等文化背景知识,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究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帮教带学的口语教学活动中,笔者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深入人们生活中去进行情境化的语言实践。途径一是认真利用平时在校园生活中的时机,以分好的组为单位经常开展交流活动。途径二是规定假期任务,帮乡村小朋友辅导假期作业;或者帮身边农民工的子女进行家教,途径三是跟随校团委组织的到各民族小学组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从而扩大对本民族的了解,在母语语言环境中体会语法,收集词汇获得最直接的知识,这种在情境中去学会学习的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践了教育先辈们说的那句话“我们的知识,不是被人注入而来,而是由自学而得来的”,自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倡导学生一直好学、真学、自己学文化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
总而言之,凉山州是个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群众日常使用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绝大多数彝区日常使用汉语的频率几乎为零,目前基础教育仍然滞后,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全面,深入地开展好彝汉双语教学,让彝族聚居区只懂母语并直接进入小学学习的彝族儿童受到良好、有效的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是凉山教育的职责,因而把非彝族的其他民族的教师(凉山职教师资专业的学生)彝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好母语导入双语教学,逐渐过渡是凉山基础教育是希望所在,而帮教带学活动是在彝语口语教学中最为快速提高其他民族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蔡泽华《全国教育论文暨教案选粹》
[2]《中国教育科研与创新》2010.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