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科普作家、中国亲子关系学学者、中国性格关系学学者、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特邀嘉宾、新东方家庭教育顾问。著有《幸福的香味――按照天性教育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妙用性格》《好父母是孩子的心灵导师》等。
张勤女士20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工作,经手了大量个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接纳孩子的天性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一直提倡对孩子进行天性教育,请问天性教育指的是什么?它在家庭教育中有何作用?
张勤(以下简称张):天性是孩子的自然属性,即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家长必须接纳孩子的天性,顺势而为,否则困难重重。比如,孩子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都想偷懒,能多玩一会儿就多玩一会儿,能少写点作业就少写点作业,能少做点家务就少做点家务。这是孩子的天性。家长指责孩子贪玩,学习不刻苦,没有家庭责任感,就是没有接纳孩子的天性,教育显得生硬,不会收到理想效果。
记:《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这里所说的“性”,指的是天性吗?
张:“性本善”的“性”多指人的品德,我所研究的天性,指的是人的性格,概念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人的性格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部分是后天培养的。所谓天性,指的是先天就具备的那部分性格,专业术语是“先天遗传性格”。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所说的“本性”,指的就是天性。
记:既然本性难移,我们研究天性还有什么意义呢?
张:当然有意义。比如地震不可避免,仍有研究的意义。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要伴随孩子一生,它有哪些特点?能不能分类?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有哪些?等等,都对家庭教育有重要意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深入了解孩子的天性,又怎么能施与有效的教育呢?
记:您对孩子的天性是如何分类的?家长如何判断孩子的天性类别?
张:笼统地说,孩子的天性分为内向和外向两大类。外向性格又可分为力量型和活泼型。所谓力量型,就是性格特别倔强,有主见,从小就逆反父母,而不是等到青春期。所谓活泼型,就是每天爱哭爱闹爱蹦爱跳,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就是活泼型性格。内向性格也分为两类:坚持型和和平型。所谓坚持型,指的是孩子的意志力天生超强,容忍度也很好,稍微有一些内向,考虑问题比较深入,能把一件小事想得很深刻。所谓和平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慢性子”,孩子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不争不抢,但实际上最后人家什么都没少得。
记:请问,性格有优劣之分吗?
张:天性只有特点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成功人士中,什么性格的都有。无论是内向型性格还是外向型性格,无论是力量型还是活泼型,抑或坚持型、和平型,都有最适合他走的人生之路,都可以获得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但是家长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有优劣之分,凡是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效果都好,凡是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效果都差。这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把家庭教育称为一种管理,那么它应该是“顺性管理”,即顺着孩子的天性,再加上一点点要求,在了解孩子天性类型的基础上为他规划人生之路,使家庭教育保持高效率,使孩子的人生少走弯路。这是家庭教育的理想模式。我认为,中国的家长都应该了解这些。许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盲目模仿别人,其实孩子的天性才是“家教地图”,了解孩子的天性,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倔强孩子须引导
记:有的孩子非常倔强,让家长无计可施。比如,有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喜欢把铅笔放在嘴里咬。妈妈见了,赶快纠正,可是孩子不听话,还放在嘴里咬。妈妈生气了,干脆把铅笔拿走。孩子不干了,大哭大闹,哭了半个小时都不收声,最后哭晕过去。请问,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张:您举的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这个男孩的性格属于外向性格中的力量型,和二战时美国的巴顿将军同类。这种性格的孩子非常要强,力量是他生命的支柱,“谁也不能跟我斗”。这是孩子的天性,基因排列所决定的,没有办法改变。如果打击他,强迫他改变性格,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对孩子的伤害。所以,与这样的孩子相处,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接纳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这样想,如果孩子将来用这股子倔劲去克服困难,去钻研难题,该有多好啊。其次,妈妈强硬地拿走他的铅笔不妥。铅笔是孩子的东西,咬铅笔对他来说是件快乐的事,别人随便拿走他当然不高兴,他认为自己没错,无端被大人侵犯。妈妈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找一个可以咬的东西,替换铅笔。孩子正在长牙,需要咬东西,不是吗?需要提醒的是,经常这样不经孩子允许就拿走他的东西,孩子可能会失去安全感,其性格中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因为他要保护自己。也就是说,妈妈这样做不是在纠正孩子,而是在培养孩子的倔强。
记:可是,有些孩子倔强起来让家长左右为难。比如,孩子在超市里看中一个电动玩具,要求妈妈给买,不买就哭闹,满地打滚儿。这种时候,家长该怎么办呢?
张:首先,家长要知道,这样的孩子特别有主见,会为自己做决定,是好事。如果孩子没有主见,到了十六七岁,早上出门穿什么衣服还要问妈妈,岂不是更让家长发愁?这样想,家长就有理由接纳孩子的天性。其次,孩子性格属于外向类型中的力量型,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把这股力量用得是地方,用得合适。孩子要买那款电动玩具,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家长买给他也可以,让孩子享受一下自己做主的乐趣,有何不妥呢?如果家长认为不能买,也不要斥责孩子,而应该与孩子沟通。
记:怎么沟通呢?很多家长对此束手无策,因为孩子根本不讲理。
张:孩子都是讲理的,不讲理的恰恰是家长,确切地说,家长没有摸到讲理的门道。所谓倔强,说白了就是要“立刻我说了算”,当然有无知、莽撞的成分在里面,为了避免孩子吃亏,家长的干涉是必要的,但不可强制。既然孩子有主见,希望对自己的事做决定,那不妨让他再决定一次。家长可以用温柔的语气跟孩子沟通,摆出三个选项,分别得到三个结果,有好有坏,让孩子自己选择。比如,如果马上买这款电动玩具,这个月就不能再买别的玩具;如果放弃这款电动玩具,就能省下钱来买许多别的玩具;如果迟几天再买,或许能等到新型号上市,等等。家长比孩子更有生活经验,对事情考虑得更全面,有些选项以及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孩子想不到的,这种时候,孩子一定会思考,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孩子最终选择最好的选项。
记:这办法好!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不过,如果孩子犯了倔脾气,非选择最不好的选项怎么办呢?家长能否顺着孩子,让他尝尝失败的滋味,用事实教育他呢?
张:如果后果不严重,让孩子知道后悔的滋味也不错。但是,如果后果特别严重,家长不可袖手旁观。其实,只要在给出选项的时候把结果讲清楚,有意地引导孩子,孩子多半不会跟家长对着干。试想,孩子都是想取悦家长的,既然家长和颜悦色地跟他讲道理,这么尊重他,让他自己选择,他当然不会再胡闹。
记:孩子上了中学就进入了青春期,有的性格变得特别倔强,甚至故意跟家长对着干,让家长非常烦恼。有家长问,孩子喜欢读课外书,屡教不改。碰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张:首先,喜欢读课外书不是坏习惯。如果孩子在阅读中获得了乐趣,那么家长要做的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其次,家长应该跟孩子沟通,问孩子这本书好在哪儿,哪些方面吸引人,是人物有魅力,还是描述特别美。根据孩子回答,家长可以进一步与孩子讨论,了解孩子的审美取向,矫正孩子可能存在的认识偏差。您看,这样的聊天不正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吗?
内向孩子要鼓励
记:相对来说,性格内向的孩子比较乖,好养活,但是家长也担心,害怕孩子太懦弱,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下风。
张: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善加利用,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会取得成功。性格内向的孩子有许多优点,比如比较安静,不吵闹,家长忙的时候,给他一本书,他可以一个人读很长时间,不缠人;再比如,孩子撞到桌子角,哭也好不哭也好,都会在内心建立防范意识,不会反复撞桌子角。
记:内向的孩子胆子小,五六岁了见生人都不敢打招呼,直往家长身后躲,许多家长对此很发愁。
张: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急躁,因为急躁意味着不接纳孩子的性格。当家长不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更害怕。孩子会想,反正我不好,妈妈不喜欢,再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家长接纳孩子的性格,认为孩子不敢与生人打招呼只是孩子不擅长,而孩子不擅长的方面正是需要家长帮助的,那一切都好办了。家长可以蹲下来温和地对孩子说:“叫阿姨。阿姨是很喜欢你的。”如果孩子不配合,继续朝家长身后躲,家长也不要勉强,而应该大大方方地替孩子道歉。家长这样做,既让孩子得到了尊重,也让孩子意识到,与生人打招呼没那么可怕,后果没那么严重,他就不那么紧张了,因为家长很放松,没有大惊小怪,就会为他下次打招呼做好意识上的铺垫。
记:这是一种耐心,一种等待。
张:是的。对内向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耐心是对孩子最有效的鼓励。
记:有的教育专家说,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不妨鼓励他养小动物,以此锻炼他的交际能力。请问,这办法可取吗?
张:当然可取。其实,无论内向的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都非常适合养小动物,只是养的时候侧重点不同。内向孩子养小动物,主要是培养他的爱心和沟通能力。比如孩子喜欢小猫,买一只回家养,孩子平时少不得要跟它说话。如果小猫做坏事了,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小猫交流。孩子会说:“小猫呀,你又偷吃东西了,记住啊,以后不要再偷吃了,要做个好孩子。”这样的交流当然是单向的,但对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沟通能力大有好处。但是,单单养小动物是不够的,对内向的孩子,家长应该做得更多。
记:家长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张:性格内向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害怕面对陌生环境。入园、入学、小升初,只要突然面对新环境,性格外向的孩子适应得非常快,新奇感会刺激他们的探索欲,让他们兴奋异常,很快跟同学打成一片,但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很害怕,害怕老师,怀念以前熟悉的环境,思念以前的小伙伴,等等,陌生感让他们手足无措。一般来说,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需要两周到两个月的适应时间。由于不适应新环境,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或成绩下降现象。家长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多陪伴孩子,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缩短适应时间,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记: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出现安全感缺失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防范?
张: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孩子的性格类型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3岁以前是完全霸占妈妈的,饿了就哭,尿了也哭,瞌睡了找妈妈,他认为妈妈必须24小时属于他。一直到5岁,孩子都是在建立亲密感。所以,我强烈建议家长,孩子5岁以前一定要自己带,因为亲密感一定要跟父母建立,别人不行。孩子5岁以后,性格外向的孩子开始探索外部世界,而性格内向的孩子仍需要父母的拥抱,因为他的安全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他需要父母的保护。
记: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的父母们都在职场打拼,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上全托幼儿园、读寄宿制学校。您赞同这种做法吗?
民乐县现有“留守儿童”13157人,占在校学生的27.5%。其中学前儿童126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62%。农村的“留守儿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父母亲中的一方外出打工,留下另一方照顾孩子,形成“单亲孩子”,这类占40%左右;另一类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邻里、亲戚,形成“孤儿”,占60%左右。这类儿童由于长时间亲情的失去,加上孩子早期教育的不完善,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不健全的状态。㈠性格内向,与群体格格不入“留守儿童”的通病是心理孤独。长时间没有人管制,他们的行为处于没有限制或者限制不合理的情况,大多数幼儿缺乏一定的社交行为能力。这些孩子中,有的缺乏热情,不合群,对他人冷漠;有的性格孤僻,很少说话,独来独往。这类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忽略了与孩子进行交流,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㈡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很强,对抗情绪极其严重,不遵守日常的活动规定,喜欢和别人吵闹、打架、胡作非为;不听管束,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代管人如果教育失当,孩子容易形成毒霸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㈢缺乏学习榜样“留守儿童”正处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需要父母在各方面为他做出表率,成为他们的行为榜样,例如在性格、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缺失,会给孩子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农村父母缺乏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造成幼儿的家庭教育不足。㈣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的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溺爱现象严重,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精神需求、道德习惯养成缺乏关注。由于缺乏有效地管束,造成孩子道德失范的现象严重,不遵守规章制度,甚至成为失足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家庭和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一个原因,整个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宏观原因。㈠家庭教育不健全由于长期的外出务工,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不能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教育水平、思想观念等的限制,使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着忽视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情感支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的心理,使得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限制。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由此,学校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品德的培养,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部分农村学校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紧缺的情况。㈢配套政策不完善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但是现行制度和机构设置的不完善是留守儿童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原因之一。首先,社会分层使得农民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影响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其次,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还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保障、子女的教育问题监管力度不够,他们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保障。最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陷入思想误区。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㈠增强
“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幼儿园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例如某些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展示他们的作品,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幼儿教师应当为这部分儿童多创造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强化其沟通交流能力。
㈡提升
“留守儿童”的能力、意志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能力、意志的发展。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小老师”的办法,鼓励有进步的“留守儿童”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才能和个性的机会。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表达能力,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关爱,降低他们由于教育断层带来的不良影响。适当的活动也有助于儿童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和同伴一起活动、做游戏,通过交流、沟通与其他伙伴建立友谊,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充分感受到集体活动所带来的温暖。通过交流、沟通与其他伙伴建立友谊。
㈢做好与家庭的联系工作,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
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定期走访家长,通过教师的努力,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方法,与家长一起探讨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像性格孤僻的小孩,教师应及时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告知监护人孩子在校的情况,并且教师需要掌握孩子在家庭的日常表现,与家长共同配合,采取最好的教育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父母外出打工回家的时间召开家长会,与孩子的父母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掌握他们的联系方式,以便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家长或者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
㈣转变临时监护人的错误观念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一般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只要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吃饱穿暖就算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不然,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上,还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意志,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精神和心理需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㈤建立
“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要及时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对其进行观察、记录。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性格特点,区别对待,对于家庭教育的误区要及时纠正,有效地发挥幼儿园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评价”无处不在,有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一句短短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应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没有评价,孩子就不知道对与错、好与坏……然而要做到“科学有效评价”却并不容易,科学有效评价需:评价要适时和适度,评价要“积极”,即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要正确处理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关系;以精神奖励为主,两者适当结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运用奖励的方式也应不同。如对胆子小、能力差的孩子,只要有点滴进步就应大大地肯定与表扬,使其提高自信心;对有自满情绪或能力较强的孩子,运用表扬、奖励的方法要有节制。
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表扬和批评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倾听、观察、分析孩子产生行为的原因。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既要看孩子的优点,又要看孩子的缺点,根据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是纵向比较而不是横向比较,我们要看到每个孩子的进步。表扬是为了肯定孩子,促使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批评是为了避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为了使孩子发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便于及时改正,纠正孩子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每一个孩子的性格是不同的,对一些比较沉静、内向、胆小的孩子,更应该讲究评价的艺术。这些孩子会因为老师的批评长时间放不下,表现为情绪紧张、抑郁、对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失去兴趣。教师运用先扬后抑的评价,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班里的一位学生小冬,她午餐吃饭的时候特慢,但是做练习、画画时却很认真,也完成得很好。于是,我经常会说:“小冬,你画画真不错,要是吃饭也快一点就更好了。”没想到她还真进步了不少。我想,这种方法,更能引起这些内向孩子的注意,而且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对那些性格外向、活泼的孩子,可以采用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行,但也应注意语言的选择。有些孩子能力强,经常受到表扬,教师要注意防止这些孩子产生骄傲情绪,教师可少表扬或不表扬。
评价应采用孩子适合接受的形式。 教师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批评时,应引起孩子的重视,使之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在教育教学和日常活动中,我们还为孩子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孩子学会判断。如两位小朋友位争夺玩具打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及时引导孩子讨论这两位同学的做法对不对,应该表扬还是批评,这就使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认识。同时表扬、奖励孩子,应该不拘一格,应因时因事而异,以充分显示出表扬的真正魅力。在表扬、奖励过程中,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使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对其进步给予肯定奖励和评价时,让孩子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我们老师在对孩子的评价活动中,应始终以有效促进孩子发展为宗旨,客观反映孩子的实际状况。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过程,使教师和家长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也伴随着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八零后、九零后甚至羽翼未丰的零零后,一个个新锐的词语代表着这些个性鲜明的新生代群体。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所以总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管了。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就连我们成年人都应接不暇,何况这些个稚嫩的孩子们呢。如果父母还用那些旧观念、老思想对付现在的孩子们,自然感到有心无力,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需要远在当年的我们之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奇怪的例子,某某的孩子小学学习成绩还非常优秀甚至品学兼优,怎么慢慢地变成了学习困难学生直至一个问题青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小学教育的重点不是在于对小学教纲上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就我这些年的执教经验而言,当今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父母等家庭成员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任由其自由发展,学生本人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困难。
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成绩差、书写不认真、经常不写作业甚至靠撒谎来逃避作业和学习。第二种,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管教过于严格,使学生不能形成自主的学习习惯,而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学习,自然也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此类学生表现为成绩中上偏高但是对于开放性题目则不知从何下手,也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三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类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常常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在课余时间也能主动阅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丰富自己。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养成的影响
如今,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已经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良好的性格养成才是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当然,性格缺陷在少年时期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某些性格问题在小学时代往往也会显露出来,比如过于胆小、害羞、容易急躁、在语言和肢体上有攻击性等等。当然,这些只是小问题,并不一定成为性格缺陷。这些问题的发现与处理就主要依靠父母的家庭教育了,因为它的产生多半也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很多心理学家都说,内向与外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种,没有优劣只差。但是中国的父母却总认为内向是一个贬义词,内向就意味着孤僻等不好的字眼。因此,对于孩子的害羞多有嗔怪,有时还会说:“你看看谁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 这些看似无心的责备,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并且有关研究表明,少年时的心理阴影往往难以抚平,在成年后还会影响更为严重。这样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加深了恐惧感,甚至会使孩子躲避与人接触,造成成年后的交际障碍。对于孩子的急躁与言语动作的攻击性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使孩子内心中缺乏安全感,因此急于证明自己。这时,如果父母还认识不到教育的失误而采取体罚责骂等错误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加重性格缺陷。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教育方法
我在偏僻的乡村中学从教十年,历任班主任工作。在每接到一个班时,我都想方设法地去培养良好的班风,但往往是收效甚微。班中经常会出现几位调皮捣蛋的学生,搞的我焦头烂额,后来我发现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留守儿童。于是我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入手,发现只要用爱心“拿下”这一群体,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现将我的几点认识总结如下,共同参考(文中所涉及人名均为化名)。
一、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中的几种典型
1.固执、对抗型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与周围的人有一点固执和对抗,留守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就拿我班的段尧同学来说,父母长期在外,他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刚升入七年级时他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学生。但是到了八年级,他却变成了一个“小顽石”,开始和自己的教师、家长对抗了起来。
2.自私、内向型
这个典型人物就是我们班的李耀。他的情况有点特殊,他不但是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单亲家庭。他一直和父亲相依为命。七八岁时,父亲外出打工,他由隔壁的爷爷照顾。长此以往,他因缺乏家庭的温暖形成了内向自私的性格。
3.积极、表现型
张禹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寄宿爷爷奶奶家。他把老师当作父母一样,急于在老师面前表现,但他的行为过于偏激。因为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急于表现,且得到表扬后会心满意足,得不到表扬就会垂头丧气。
4.软弱、自卑型
李琴父母长期在外。有同学欺负她时,她也不敢告诉老师。每当孩子在外受到伤害时,总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从而使孩子感到在别人面前低人一头,形成了软弱自卑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我从教的这个偏僻山村人多地少,因此,出外打工成了本地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方式。许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时,将他们寄养于爷爷奶奶家。这样,他们对孩子的监管就少了很多。因为这些孩子的年龄小,得不到父母的帮助,以致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偏差。
三、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措施
1.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造成这些问题儿童的首要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家长。由于他们文化水平较低,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让孩子背上书包上学就可以了。因此,我们教师应承担起这份责任,通过家长培训班、家长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指导家长们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教师要用诚心与留守儿童沟通
在我们对留守儿童所做的一项调查中,问孩子们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走进他们的生活,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教师和家长要互动
作为班主任,应该做好与每一位孩子家长的沟通,特别是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做好互动工作,从而在做这些孩子的工作时,才能做到恰当到位,获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