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第1篇

一、情景式教育

为了增强孩子承受挫折能力,我们可以采取情景式教育法进行磨练孩子的意志,例如:创设障碍游戏、讲故事以及木偶剧等情景,使幼儿在游戏当中体验困难以及失败,从而将幼儿的意志磨练教育加以体现,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力。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在进行设置孩子的困难情景的时候,务必保持情景的难度,但是不能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可以经过努力就能够克服的。例如: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是礼物偷偷藏起来,然后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去寻找;或者是让孩子到比较暗的房子中去取东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批评;带领孩子去野外活动的时候,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行走关于勇敢者的道路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对孩子挫折教育。但是,要掌握好设置情境中的“两度”:一是强度,二是难度。不能超过孩子的理解水平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以免让孩子出现害怕、畏惧等的情绪,从而打击以及挫伤孩子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二、榜样式教育法

在学前幼儿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紧抓住孩子喜欢模仿以及易受暗示的特点,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种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必须保持冷静和勇敢。例如,成人在遇到孩子擦伤或者摔伤等状况时,老师应该尽量保持平静,对孩子说到:“孩子,不要害怕和担心哦,老师陪你一起去医务室,让医务室的阿姨帮你包扎一下就没事哦,记得下次小心点就可以了。”教师利用这样的行为给予孩子较好的暗示,让孩子顺其自然的了解如何面对挫折,应该怎样去解决挫折等,从而更加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式教育法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第2篇

单独家庭可以多要一个孩子的消息,往往先是在妈妈那里得到积极的反响,然后,则是和爸爸冷静地一起分析。

已有的育儿经验,的确会让想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妈妈增加不少信心。而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都普遍感觉到了独生子的孤单和无助。没有兄弟姐妹,也很少有叔叔、伯伯,阿姨、姑姑,那么,孩子将来就缺少了很多亲情的浇灌,也会缺少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但是,同样的另一个经验,又会让爸爸妈妈犹豫,就是孩子将面临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不用多说,仅仅是入托、上小学,就已经让很多家长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人脉、金钱。更不用说孩子接下来长大成人的全过程所需要的支持。另外,目前中国社会特有的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等的压力也让家长不敢多想。所以,如果再多一个孩子,这些压力势必更大。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爸爸妈妈的身体精力状况、年龄、生活、事业规划,甚至人生目标的情况。

说实话,第一个孩子从怀孕到出生再到哺育,几年折腾下来,好不容易可以稍微放松一些了,马上又要循环往复一次,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根据以上的情况,如果第一个孩子还不算很大,家庭状况平稳,身体精力跟得上,而且不会因为再要一个孩子而降低生活品质的话,可以考虑再要一个孩子。

生二胎 并不是简单的再来一次

父母第一次要孩子,多是“顺其自然型”。也就是说,既然结了婚,下一步自然是要一个孩子了,这样,一个小家庭就算是完整了。

但是,要第二个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有了经验,就是“生下来简单,养育却很难”。 西方家庭里,当父母和孩子闹矛盾的时候,孩子经常会理直气壮地质问父母:你们没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生出来了!

乍一听上去,是挺好笑,但仔细一想,还颇有几分道理。

其实,有一个很重要但很多中国的父母都没有想过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到底是谁的?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投资的产品――以往,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曾经太功利地去看待孩子。要么“养儿防老”求保障,实则为利,要么“光宗耀祖”求荣耀,实为名。当然,现在的很多家长已经很少有以上的那种养育观念了,只要孩子生活得健康、幸福就很满足了。但是,孩子的快乐成长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学习,帮助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能够健康成长!同时,还要用现代的育儿观念来对待孩子,就是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并帮助孩子追求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就需要父母有很多的付出――而且,还不仅仅是物质付出――要想让孩子能够体会到你的爱,就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文明程度和经济程度高的地区和国家,反而生育率越低的内在原因:养育孩子的责任,是非常巨大的,如果父母不能保证给孩子一个充满爱意的生活,最好不要孩子。

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才是“要不要生”的最关键一环。

Tips 大孩子也需要经常被表扬

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喜欢赞扬的。上一辈的人,大多不喜欢“表扬”孩子,认为那样就会带来孩子的“骄傲”。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真的很少听到父母在我们小时候的夸奖。在家里是这样,在面对外人的时候,也往往会说“我们家孩子不行,比不上你们家的”等等,以显示自己的谦虚。好在,现在的父母,大多都崇尚“赞赏教育”,愿意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信任。

赞赏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赞赏得泛,频率过高,譬如经常说“你真棒”、“做得好”之类的,一是显得不真诚,孩子其实会感受到;二是不珍贵,孩子不知道哪个地方好。所以呢,家长要特别细心地观察,看孩子在哪个地方取得了进步,然后“夸对地方”。譬如,“你很有毅力,独自阅读了半个小时”、“你很有创意,把月亮画成五彩的”。

新成员 能受欢迎吗?

我们先来看看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一位妈妈给我的来信中是这样倾诉的:

我生完小儿子后,上幼儿园中班的大女儿变了,变得没有安全感,突出的表现是特别黏我,胆子小,怕被小朋友和老师说,不愿意和小朋友玩,变得越发不自信了。我按你文章中提出的方法也给孩子买了绘本,也知道锻炼孩子坚强的性格是个过程,但怎么锻炼呢?刚有个弟弟的姐姐受到无意识的冷落,怎么帮她摆脱烦恼呢?我不想因为我的忽视影响到她的心理健康,求解!谢谢!

另一位妈妈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最近女儿情绪很不好,经常跟小她3岁的妹妹抢东西,例如:喝牛奶时她的那杯少一点都要生气,心爱的钢琴书被小妹折一下要生气。在这时我不知如何处理,说她小气她又委屈。唉,要哄很久,天天都发生类似的事,感觉不会教她了,怎么办啊?

其实,这两位妈妈遇到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这都是孩子嫉妒心理导致的争宠行为。事实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的。

在西方国家,当父母决定多要一个孩子的时候,往往要先对即将当哥哥姐姐的孩子,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和引导。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家里要增多一位新成员”,“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甚至周围的亲戚朋友,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小孩子身上”。并且,最好让孩子自己感觉很想要一个弟弟妹妹。这样,孩子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比较容易接纳“新人”了。

不过,孩子终究是孩子。当真正成为哥哥姐姐的现实一步步来到,已经有了“领地”意识的大孩子,自然会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当孩子感觉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自己的房间和玩具,要被分去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黏人、争抢东西的行为。那,到底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很多人都看过法国的著名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吧,电影中,小尼古拉以为父母生了小弟弟以后就会抛弃他了。于是,尼古拉纠集了一众小伙伴,用了送花、大扫除,甚至找罪犯领养种种荒谬的方法,想阻止弟弟出现在自己家里。结果,父母生了小妹妹,尼古拉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成为“哥哥”的角色!

是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爱两个孩子的平衡法――不是给谁多点给谁少点,而是让大孩子承担起责任,从而调动起了大孩子积极去帮助小孩子的动力――每个孩子其实都想当英雄,有成就感,被表扬,被奖励!

那么,当很多父母为了照顾新生儿,又想补偿对大孩子的疏忽时,或许应该换一种思路,充分肯定大孩子“存在的价值”。千万不要小瞧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动能力。一旦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感,孩子往往会做出令父母惊喜的表现和成绩来――只要你放手,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永远比你认为的更成熟,能力更强!

具体在生活中怎么做?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游戏,爸爸妈妈分为一队,两个孩子是另一队。通过游戏逐步确立大孩子的责任感――以此来引导大孩子,让他知道弟弟妹妹其实和他是一个团队的。这样,他就会从弟弟妹妹的角度想问题,就会主动去维护弟弟妹妹的利益。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很多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经常闹得不可开交,可一旦有外人来袭,他们往往又会立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我们再来一起重温下电影中生动有趣的一幕吧:

叔叔问:“尼古拉,你喜欢你的妹妹吗?”

尼古拉:“现在不知道,等她长大再说。她现在没牙没头发的。”

叔叔:“但还是很可爱啊。”

尼古拉:“可爱?整个红彤彤皱巴巴的,像个干掉的橘子,两眼无神,口吐白沫……说真的,我宁可要只小狗。”

是的,这就是调皮的尼古拉,一个孩子对新出生的弟弟妹妹的真实想法。爸爸妈妈不用为之过度紧张。因为电影结尾处,尼古拉已经推着妹妹的婴儿车,到处向同学夸耀自己可爱的妹妹了!

理清思路,做最合适的决定

请你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再决定自己是否适合再要一个孩子。

1.我们的身体状况能否保证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

2.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足够陪伴孩子快乐地成长吗?

3.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因为新宝宝的到来,而产生巨大压力、影响生活质量?

4.我们的人生规划是否会因为两个孩子而被迫放弃或修改?

思考了以上的几个问题之后,请拿出一张白纸,分为两列,一列写出自己想要孩子的理由,另一列写出不应该要的理由。然后,看看哪边的份量更重。

最后,我想说,在要不要、如何要以及如何养的这些问题中,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旦你被这个因素填满了内心,那么,你就听从内心的最真实、最迫切的呼唤吧。这个因素,就是:爱!真心地祝福所有想要第二个孩子的父母,以及你们现在的孩子、未来的孩子!

既然决定了要两个孩子,就要同等地尊重他们。中国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传统教育观念,就是“把小孩儿不当人”。最典型的,就是在公共场合直接命令孩子,训斥孩子,要求孩子给陌生人打招呼,当着客人表演节目等等。孩子在公众场合遇到一个相对陌生的成年人,其实是很难“叫出口”的。因为,在孩子的心里,每一个“爷爷”、“叔叔”、“伯伯”、“阿姨”、“姐姐”都是家庭成员。现在,让孩子突然就叫人“爷爷”,孩子会想,这个人和我是什么关系,和我家的爷爷是什么关系……但父母一般不会给孩子解释,看孩子还在犹豫,就会训斥:“这孩子,这么没礼貌!”

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不要有蔑视孩子的称呼,不在公众场合命令孩子做不愿意的事情;要尽量降低自己的身段,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当你在孩子面前蹲下身子,你的形象也就在孩子的心目中高大了起来。

Tips 延伸阅读:兄弟姐妹绘本

《不一样的卡梅拉》

系列之“我想有个弟弟”

【法】约里波瓦 著;【法】艾利施 绘

超级爱搞怪的卡梅拉,突然想要一个弟弟啦。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弟弟呢――卡梅拉带你走进一个令人惊叹的奇妙旅程。这个故事如同精彩的电影镜头一样,让“有一个弟弟”成为了有趣而又很酷的一件事情。

《我会有个弟弟吗》

【美】邦廷 编;【美】斯皮格尔 绘

在孩子的眼里,多一个弟弟妹妹,是和多一个玩具一样的事情。所以,大孩子就会按照玩具那样想:要一个弟弟吧,女孩子都娇气爱哭;给他起什么名字呢?穿什么衣服呢?玩什么游戏呢?其实,很多父母生第一个孩子时,也大多是这样的心理。但是,当孩子一旦呱呱坠地,无论和之前设想的有多么大的差别,在父母的眼里,都是那么美丽,都是小天使。

《隧道》

【英】安东尼・布朗

兄弟姐妹的关系很有趣,既充满了亲情,也伴随着争执。作为哥哥姐姐,会有一种天然的“我老大”的心理优势,但也因为父母对弟弟妹妹的关注,而有一些失落和嫉妒心理。兄弟姐妹间,会争吵,会打架,会生气,但往往成年之后,带给你最多和最大帮助的,正是那个小时候抢你东西的人。

《在那遥远的地方》

【美】桑达克

每当看到这种姐姐哥哥保护弟弟妹妹的图书,我就想起了我的两个哥哥。小时候我瘦弱娇小,往往上学的时候,就让两个哥哥一边一个陪着我去,威风得不行。这些情感和信任,是人生特别的财富。当我们遇到困难、危机的时候,你能想到的,给你帮助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第3篇

每天面对一帮孩子,每天都要处理大大小小的“纠纷”。但由于老师们经历和经验的差别,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但究竟怎样的处理方式既能够化解矛盾,又不至于伤害双方孩子的自尊心呢?

【案例】

小孩子天生喜欢玩具,有时候为了争抢一个小小的东西,往往会闹翻脸,甚至大打出手。这不,在昨天的秋游过程中,两个孩子为了争抢一个小口哨,打了起来。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这两个孩子都是我们班平时非常老实腼腆的男生,关系还比较不错,怎么会突然说翻脸就翻脸了呢?于是我把他们俩叫到一边。因为两个人打架,既耽搁了队伍前进的速度,又影响了班级形象,我的第一反应是比较生气的。于是我的语气也是带着个人情绪的:怎么回事?什么事犯得着打起来?似乎我的这两个问题更加激怒了他们俩,谁也不肯让谁:“是他先打我的”,“你先打我的好不好!”“是你抢我的哨子的!”“我也有一个一样颜色的哨子,就掉在哪个地方的!”……听到这里我基本上知道事情的缘由了:因为一个小哨子。而此时的我还是稍带一点情绪地试图劝解:不就一个哨子吗?又不值钱,至于这样吗?然而拿着哨子的小杨的举动让我心里一颤:“干脆扔掉,我们谁也不要!”我的心里顿时很不是滋味,本来是化解矛盾的,现在不但矛盾未化解,反而使之升级了。还好我及时地稳住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这件事,才能让他们双方都“服气”。“小杨小徐,我理解你们各自的心情,谁丢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着急,都会不高兴。首先这个哨子原本就不值钱,而且也不确定到底是谁的。如果你们俩起初能够为对方考虑一下,很可能结果不是这样的。小杨,老师知道刚才你很生气,但如果你刚才把哨子扔掉了,首先你们谁都得不到这个哨子了,这太可惜了;其次,这样做显得你一点都不大度,如果传到同学们那里,人家也会说咱是个小气的人,但老师眼里的小杨不是这样子的;第三,你有可能失去了和小徐之间的友谊,再也做不成好朋友了。你看因为一个不值钱的东西而失去这么多,多么不值得呀!”说到这里,小杨似乎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一向腼腆的小徐也有些脸红了。看到有效果,我继续开导他们:“小杨,如果起初你把哨子让给小徐,小徐可能会很感激你的。而且小徐看到你也非常喜欢这个哨子,他也可能会让给你玩的。这样,你们既能同时玩这个哨子,又能加深友谊,多好啊!”等了几秒钟,小杨不好意思地把哨子递给小徐,“给你玩吧”,小徐刚想伸手去接,接着又收回去了。看到这里,矛盾基本化解掉了。“小徐,你看小杨都这么有诚意了,你也应该表示表示吧,赶紧拉着小杨一起追上我们的大部队吧!”

【反思】

一、摆正位置,置身事外

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情绪化,于是将自己也卷入这场风波当中,非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有时还会把事情越描越黑,最后以强制手段解决。这样的方式,一方面不能让学生心服,另一方面也会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一块阴影,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二、善于观察,勤于分析总结

可以说,在处理小杨和小徐的这件事情中,起初的失败,经验是起到比较大的作用的。正是缺乏类似的观察,类似的经验,才导致起初的情绪化的处理方式,我想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肯定会泰然处之。

三、勤于学习,主动出击

积累经验,不能一味地等事情发生后,再去总结积累。这样自己永远会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深谙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征,遇事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第4篇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学前教育专章单列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对这些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蓄积已久的一些问题显得愈发亟待解决。大理州洱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其位于云南的滇西,距省会昆明398公里,距州府所在地下关69公里。洱源县下辖6个坝区乡镇和3个山区乡镇,有县级机关幼儿园1所,乡镇民办幼儿园53所,在园儿童6976人①。

 

本文选取洱源县西山乡这个贫困山区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西山乡个案的调查研究,带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走访了有学前儿童的家庭,走访了民办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学前班,走访了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研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访谈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乡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或策略。

 

一、西山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现状

 

(一)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西山乡这个边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家长文化程度低,由于自身的“补偿心理”,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家长们观念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都认同“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观念重视和实际行动重视是是两回事,很多家长都有繁重的农务活要做,大部分孩子更多是处在一种“放养”的生存状态,没有受到有计划和有目的性的教育和培养。父母大都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一些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把孩子托付于父母亲和亲戚照顾。

 

贫困山区家长对如何教育小孩并没有完整体系的认识,是“碎片化”的认识,他们教育小孩更多的是凭经验、凭直觉。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小孩就是要严格严厉教育,认为“小时偷针大时会偷金”、“棍棒底下才能出人才”、“棍棒教育出孝子”,他们对小孩的教育以训诫和警告为主。

 

贫困山区的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不够。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要身体好,玩的开心快乐就可以了,不重视启蒙读物的教育。父母认为读书画画是上学后的事情,读书是学校教师的职责。一些家长简单的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幼儿园老师就是保姆。一些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学习认字、算术、绘画唱歌跳舞,希望小孩在步入小学的起点上基础好,家长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心理愿望。

 

贫困山区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投资并不算高,主要是物质消费。家长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但农村的消费环境有限,没有形成孩子培训教育市场,家长对孩子的支出更多是食物和玩具的支出,文化的支出较少。大部分家庭没有专门供孩子看的书,也很少给孩子买儿童读物,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就是玩具。在教育行为方式上,侧重儿童的“玩耍”和感官快乐,而轻视“智力开发”和文化熏陶。

 

山区农村父母在亲子互动方面内容少、频率低、质量低。亲子之间在共同绘画、讲故事、听音乐、阅读、做游戏等方面的时间都非常少。大多数家长没有主动去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意识。而由于亲子关系疏忽,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缺乏理解,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家长对儿童的异常行为和反常心理不知道怎么教育和引导。

 

山区农村在儿童的饮食卫生、口腔保健、饮食结构合理方面都没有很科学的认识。西山乡的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都还是落后地区。农村儿童饮食卫生和儿童医疗保健显得落后。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生活在不太干净的卫生环境里。但农村儿童的健康状态不差,农村儿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整天都在嘻哈打闹,身体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对于贫困山区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忙于生计和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西山乡是以农作物经济为主要收入,种植包谷、大白芸豆、小麦、苦荞等农作物,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低。山区的种植业以人工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农民得耗费绝大部分的时间在田地里耕作,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看来,好好的耕种农作物关系到养家糊口的生计问题,而小孩只要安全不生病,其它都可以灵活。农业劳动的辛苦和繁忙挤压了家长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时间。

 

第二,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低,家长普遍没有系统学习和形成一套完整的育儿知识和育儿理念,教育更多靠直觉和经验,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是碎片化的。对45位家长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例较少。家长给孩子买的最多的是物质消费东西,如衣服、玩具、零食等。家长大都不愿意买书教育孩子,因为买书意味着家长要做老师,要耐心学习并教导。在家长看来,知识文化传授主要是学校老师的职责,自己知识水平有限,无能为力。孩子对看儿童读物不感兴趣以及看书看不懂在农村是普遍现象。久而久之,买本儿童读物都很难买到,因为没有销售市场。(二)贫困山区学前儿童教育中幼儿园办学的现状

 

幼儿园数量不足,难以覆盖全乡,上学不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西山乡在云南属于高寒特困山区。西山乡的地理地貌属于山高地险坡陡谷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村庄零散的分布在相对平坦的盆地或山半中腰,各个村庄的距离相对较远,人口分布不集中。这些天然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致使儿童上幼儿园非常不方便,很多村庄的学前儿童到附近的幼儿园有3-8公里的山路导致西山乡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幼儿园开办的条件。

 

龚正华在调研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中也说到:“山区不仅人口比较分散,而且交通不便,即使能够办园,其规模也很小,办园的利润回报慢且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本运行。因此,很难吸引民间办学力量的介入。”交通距离问题影响到了儿童的入园率,加之国家对校车的整顿和规范,已经开办的民办幼儿园的学生生源出现了退减。目前,西山乡有民办幼儿园2所,无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覆盖的范围主要是人口集中的大型村庄,如胜利村。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人员配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较差,房屋建筑质量有安全隐患,没有消防系统,没有配备校车,也没有配备有专业资质的的保育员,部分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资格证书,班级课堂超标,师生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幼儿园没有没有疾病预防和报告制度,没有实行食物采购、烹饪、保管和取样留证制度。存在饮食卫生安全隐患。幼儿园的儿童读物较少,教具、学具、玩具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经济原因,有人愿意开办民办幼儿园本身已经值得鼓励,不能要求幼儿园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否则成本太高而无法办下去,贫困地区办学只能是低起点,然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幼儿园的教教师数量不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300多元左右,而当地的物价水平并不低。80%的幼儿教师没有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偏差,教师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民办教师没有职称晋升的平台。大部分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都想着跳槽到小学,或想着有朝一日能考上公务员,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就会辞职走人。大部分幼儿教育老师仅仅把幼儿教学工作当作自己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对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没有强烈的追求意识。

 

教学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倾向严重。调查地区的幼儿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教学内容侧重认字、算术、音乐,而手工制作、游戏教学非常薄弱。幼儿园和附属学前班的教学效果如何?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学校不重视教学的质量,看重的是管理的安全性。小学化”倾向恰恰是家长和学校共同认可的理念,老师和家长认为,大多数农村小孩在家里没有人教授文化知识(如识字、算术、拼音),而上学最大的担忧就是一开始就落后别的同学,一开始就自信心不够,导致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最关心的是小孩子是否学到实用的显现的知识,至于情商、想象力等的培养,认为那些比较虚渺。

 

专任教师的学历偏低,但年龄合理,流动性不大。教师以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为主,本科学历的教师稀少,业务专精尖的幼儿教师更是稀缺。但教师的年龄还是比较合理,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适合幼儿教育的大环境要求。教师的稳定性相对城市幼儿园较高,很多教师都是当地人,都已经把家安在家乡,不打算再出去谋生和打拼。稳定性高的原因主要是重新选择职业和选择发展的机会比较少。对于当地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能够引进来和留得住,就应该优先和大量招聘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并加以培养。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接受培训机会少。幼儿教师基本不从事科研工作,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档次较低。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培训,非常有必要建立分层次(园长、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分档次(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定期和常规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应该涵盖民办学校所有幼儿教师。

 

当地属于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但并没有开展学前双语教学。当地的儿童能够大多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但也听懂一些当地汉语方言。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是普通话。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应该好好学习汉语和普通话,以后不论是学习和工作,能够熟练掌握汉语是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

 

(三)政府对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政府在积极主导和寻求学前教育的发展,但资金问题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和省级的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大多已经到位,但由于州、市县级政府的学前教育配套经费缺乏,致使许多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工程没有得到落实。

 

二、对策与建议

 

西山乡是一个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难度是巨大的。针对西山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一)加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和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事业关系国家下一代的成长,也是一个公益事业,可以间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来看,教育经费主要投入高校和九年义务教育,而学前教育长期没有得到重视(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后得到政策上的重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家庭收入不高、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不够、教育经费投入少、没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教育孩子,这些原因都和经济收入密切联系。

 

如果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找到发展致富的道路,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幼儿园,从师资和教学上支援贫困地区幼儿园办学,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免学费,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提供免费营养餐,那么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就处在一个真正的教育“福利时代”。一旦国家“砸重金”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容易形成热爱和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措施来如下:中央政府应该设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家也可以制定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农村处境不利地区的学前教育法案来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庞丽娟(2010)指出:“对教育条件、文化背景处境不利的地区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其与其他学生的教育成就尽量接近,缩小差距”。龚正华(2015)对大理州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如下意见:增加政府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学前教育经费专项财政计划制度,即不仅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且在教育经费中单列,实行专款专用和专项督查审计;

 

第二,实施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配套制度,即州、县市政府从国家和省政府获得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后,就按照一定的比例(如1:1或1:0.5)拿出配套资金,以支持学前教育项目工程的进行;第三,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地各级教育的具体规模重新计算其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重;第四,每年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政府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要把学前教育纳入考虑范围,为穷人的学前教育保障“兜底”,如为低收入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的儿童、五保供养儿童、一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让他们平等的接受学前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合理的非营利民办幼儿园也应该给予公共财政补贴,在土地使用、税收等非方面给予优惠照顾。

 

(二)加强本土化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质量,是全局限和基础性的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求,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且具有稳定性的幼儿师资队伍。西山乡学前教育教师本专科学历少,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且专业对口率低,大都是“半路出家”从事幼儿教育,在职后很多没有系统学习幼儿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加之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低,教师跨行业流动现象严重。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难以扎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西山乡学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一,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对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学前教育教师,甚至包括其他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如给边疆补贴或高原补贴。对幼儿教师在考核、评奖、提升学历、职称评定、培训机会方面都给予倾斜。

 

第二,优先从当地院校选拔学前教育人才,优先考虑当地户籍的毕业生,并给予优厚的工作安置待遇。幼儿教师的流动线很大,本土大学生很多不愿意回原籍工作,回原籍工作的大学生跨行流动或跳槽现象严重。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到地方管辖的高校中去选拔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对愿意在本土贫困地区从事幼教事业的毕业生,可以减免助学贷款、提前发放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和培训机会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培训体系,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可依托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或专业化培训机构,建立常规性的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政府要拿出培训经费,定期对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分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除了“走出去”培训,也可以“引进来”培训。教育部门要推行“送教下乡工程”,如邀请高校教学名师、示范幼儿园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地区,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研讨、现场教研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

 

(三)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西山乡贫困山区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地广人稀、居民分散居住,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制约学前教育在地理空间布局,幼儿园不能够惠顾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前儿童,出现了没有幼儿园可以上,上幼儿园交通不便的困境。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主张“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参与办学。

 

王冬兰(2014)认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游戏辅导点、季节班、周末班、走教、送教下乡、城乡对口支援、专业人员入户指导等多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与手段,丰富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提高普及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多学者提出要利用“大自然”课堂教育学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直接去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河流山川的变化。但这个通常不具有可行性,家长希望学生接受的是文化课程的启蒙,而不是大自然的启蒙。

 

农村小孩处在熟人社会,村落就是他们游戏和社交的大本营,他们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经常也被家长带到田间地头、森林里去玩耍。他们从小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很有灵气。在调查的一户人家里,2岁的一个小男孩,能够模仿狗、大公鸡、猫、水牛的叫声,而且是没有人特意的教他的,是耳濡目染后自发的学会,大自然对农村的小孩是再熟悉不过了。

 

(四)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和风俗习惯,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征。而语言符号背后承载的就是一套文化体系,不同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生障碍。谢应宽、田兴江、吕晓(2014)三位学者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少数民族幼儿在进行本民族语言与汉语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语言习惯影响着少数民族幼儿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与文化困扰”。西山乡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镇,白族占70%左右,日常生活用语大部分以白族话为主,他们有自己的白族语言却没有白族文字。西山乡学前儿童在入学前大部分小孩是以说白语为主,夹杂一些汉语词汇,有部分小孩汉语和白语都会说。

 

学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使用的教育局统一规定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又是在城市儿童生活的经验上编写的。另外,教育局也有要求教师授课要说普通话。很多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其它地方开拓眼界,家长都希望孩子掌握普通话。而现实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入园阶段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因此,在儿童进行以汉语为主的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能够让学龄儿童实现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平缓过渡。使用双语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第5篇

电视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让孩子接受电视是为今后求知奠定基础。

多媒体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而电视教育更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4~14岁的少年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为2小时22分钟。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时间里,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长达1万多小时,远远超过他们学过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时间。

未成年人所受到的来自电视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视。在未成年人的团体中,婴幼儿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所有能力、技能、情感、行为习惯发展的基础,是今后学习求知的基础。

反驳 中国的儿童电视教育依然是一种不成熟的教育手段,不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自从1929年在英国试播电视,迄今仅80年左右。而中国儿童电视节目出现的时间则更晚,1958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电视节目,中国儿童电视节目也随之诞生,迄今仅50年左右。相比传统的书面阅读、口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中国的儿童电视教育无疑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从节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来看,中国儿童电视教育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婴幼儿电视节目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沃土。

虽然随着世界儿童电视节目和教育多媒体的引进,如《巧虎》、《小小爱因斯坦》系列,丰富了婴幼儿的电视教育市场。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凿的数据显示电视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哪些明确的作用。可见将孩子交给一种尚未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手段,又未得到深入开展理论探索的手段来开展教育行为,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电视教育能拓展孩子的眼界,增长孩子的见识。

首先,孩子的成长需要大量的信息。一般而言,信息的获得主要靠两种方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是人这一辈子可以直接感受的经历是有限的,人主要是靠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而电视恰恰具有大信息量的特点,并且它获得信息的速度要比书本方便、快捷,不受识字能力的约束,尤其适合于尚不识字的婴幼儿进行学习。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对儿童的视野和见识的要求较之以前高了许多。而儿童电视节目可以从小帮助孩子接受大量信息,培养儿童看新闻、懂新闻、从新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其次,电视能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开展教育,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中得到教育。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马维尔・赖斯博士同心理学家达夫纳・勒密希一起观察了12~18个月的孩子同他们父母一块儿看电视的情况,他们证明了看电视有助于孩子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反驳 电视教育恰恰在束缚孩子的大脑,减退孩子的能力。

首先,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取决于其信息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如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确实让世界变小,各地的人们都从中受益,可以说获得信息已经不是难题。但是当信息输入达到一定程度,收益递减法则就开始起作用了。信息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不再有所帮助,反而开始制造混乱,增添压力。目前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筛选信息而不是获得信息。

其次,电视教育效果的获得是以牺牲孩子大脑发育为代价的。

如果用被动性的看电视活动取代了儿童主动的参与活动,会使孩子的脑部缺少刺激发育。生理和心理学告诉我们,电视本身对脑神经和所有感官有麻木作用,它与吸毒有相似之处,因此看电视也会上瘾。因为看电视时脑波是Alpha 波,比平常的Beta波慢,左脑尤其没有反应,只有右脑接收画面和情感的信息。广告利用这个弱点来推销产品,因为它不必以理由来说明,只要借着生动的画面和简短的句子来吸引人,小孩、大人都会像被催眠一样地去买。

电视节目为孩子们提供交流的话题,有助于增进孩子与人沟通能力。

电视活动已经成为当前一代成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人与人沟通的有效进行需要以共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为基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0~3岁的婴幼儿不仅开始接触电视,而且看电视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他们成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4年我国学者在南方某幼儿园以询问的方式对300位3岁左右的小班儿童进行了收视特征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0%的儿童每天有1~2个小时玩耍,同样有近30%的小朋友表示每天有1~2个小时看电视的时间。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每天玩的时间,主要选择“看电视”这一活动。

由此可见,我国0~3岁的婴幼儿,基本上是对电视充满依赖、信任和喜欢的群体。因此,给孩子看电视和动画片,无疑会提供孩子沟通的话题,增进孩子沟通的能力。如果您孩子的朋友都在谈论“巧虎”,而您的孩子却因为不知道、不了解而无法加入那个交流团体,并感到孤独时,您难道不会感到担心和自责吗?

反驳 沟通能力的建立主要是靠练习,而不是看电视。

首先,儿童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培养孩子与人沟通能力,关键是练习,而不是看电视。研究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与人沟通能力,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而语感和语言的获得,主要是多听,多说,多交流,这就恰恰需要孩子走出家门,离开电视。不错,电视可以给孩子话题,但是很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给孩子看电视的结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更可能是前面第二点所说的,电视让孩子上瘾,结果把孩子束缚在电视前,失去了大量演练沟通能力的机会。

其次,孩子间沟通的话题不可能局限在电视。

很难想象孩子间除了电视里的节目之外,不存在其他的话题。比如,糖果、玩具、一次有趣的经历,包括父母,相信都可能是孩子有趣的话题。

最后,看电视并不是目前中国孩子“玩”的主要内容,很大程度上孩子看电视与否与家庭有关。各种资料显示,父母的习惯影响和决定着孩子的习惯。孩子看电视多少还与家庭居住条件和经济收入有关。

看电视可以给家长腾出自由时间的同时,减少0~3岁孩子的危险机会。

许多主妇抱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没有自由的时间,或者部分家长说自己实在无法解决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料理家务的矛盾,并且如果一直让孩子保持活跃状态,家长无法在体力上胜任照顾孩子的角色。最后,这些家长又不约而同地发现当孩子看电视时,往往会非常专注,可以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因此给孩子电视后,家长就可以获得大量自由的时间,孩子也很安全。

反驳 家长的自由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 。

首先,电视伤害孩子视力发育。研究表明,电视的荧光闪动每秒50~60次,超过我们神经系统所能跟上的每秒20次,同时因为光线是直射光,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反射光,眼睛自然停止反应,眼球是在止静状态,视力完全靠眼球的频动来调整焦距,看电视造成视力衰退可想而知;德国某些医院已有专门治疗被电视伤害的儿童部门,一般父母不会想到孩子的睡眠不安、消化不好、心脏跳动不规律、情绪暴躁、疲倦、做事玩耍容易厌倦、吸毒、饮酒、学习困难、手脚不灵活、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与看电视有关,欧美的一些父母已找出这些问题所在,开始“戒”电视。

其次,电视大大减少儿童的想象力。因为儿童是借着“假想”的游戏和听故事时的想象来促进想象力,同时,儿童的肢体活动促进意志力的形成,如果缺少活动,则到少年期会觉得生命无意义且没有目标,做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专家点评

比较上面这些观点,你一定已经对于“是否要给孩子电视?”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如果你依然想要给孩子看电视,我只能引用一些专家的话给您建议:

第一,美国儿童教育学家麦德里奇曾说:“我们虽然不能肯定,看电视这件事对于儿童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它的确不是一个教导‘社会人’的适当工具,也不是使用时间的最佳方式。更进一步来说,我们虽然找不到太多证据来证明电视具有不良的影响,但是反过来看,我们也看不出它有什么好处。那些看电视的时间,可以用在其他许多对孩子们身心都更有意义的活动上。”

第二,如果您真的打算给孩子看电视,那么史丹勒博士所创的沃道夫教学系统认为也许十四岁以后可选择性地看一些特别节目。

第三,如果您坚持现在就要给孩子看电视,那么儿童心理学家在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问题上提出如下建议:

有计划地收看电视节目。

教育小孩子分辨电视节目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不要让孩子以看电视为借口而不参加其他的活动。

利用敏感性的电视节目主题引导孩子讨论提高理解能力。

拆穿电视广告的欺骗手法。

帮助儿童学会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将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

帮助孩子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家长最好陪着并作适当讲解,看完之后让孩子重复一遍看到的内容,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