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东方插花与西方插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与动物相依共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动物习语的使用频率极高,动物词语的运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动物习语占英汉习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它们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他们和英语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通过比较英汉动物习语可以具体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外阅读中领略到更多有意义的语言文化内涵。
一、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和弄清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讨英汉习语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知识。而学习英语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1.英语中的“马”和汉语中的“牛”
在西方,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马载人运货,功不可没。直到19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马的一些“苦力”才有所减少,蒸汽机最初叫作“铁马”(iron horse),功率称为“马力”(horse power),即一匹马的拉力,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语中“马”的习语的数量在所有动物习语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狗”。中国人早期用牛耕地,因此对牛的习性了如指掌,于是就出现了“像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牛脾气”、“吹牛皮”等成语,而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开展赛马等活动,所以在英语中更多的用马来比喻,如“work like a horse”(勤奋工作)、“b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
2.英语中的“狮子”和汉语中的“虎”
中国成语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凶猛的象征。基于这个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汉语成语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龙盘”等。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老虎的形象随处可见,小孩子的鞋上、画在盾牌上、绣在衣服上等。西方人很少有机会看到老虎,因为老虎生存的地方和少,大多在亚洲,特别我国边远地区,所以老虎对西方人来说除了是凶残的动物以外,联想很少,两个很著名的词是“Flying Tiger”、“paper tiger”。在他们眼里,狮子是万兽之王,在寓言故事里,狮子出尽了风头,只要狮子出现,老虎豺狼也要找个地方躲躲,所以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说。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在国徽上的徽章是狮子,传令官的盾牌上也有狮子的图案,英国被称为不列颠之狮。
3.英语中的“狗”和汉语中的“狗”
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然而汉语成语中的关于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在西方,狗也属于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开始饲养的第一批动物之一,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保护者,所以含有狗的习语常常含有褒义。比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但是并不是所有和狗相关的英语成语都是褒义的,例如“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等。但西方人虽然爱狗,但他们喜欢出尔反尔,在英语里有很多含“dog”的习语都表示了否定。例如,“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待在食槽那里,却不吃食。伊索以这样的狗比喻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人”。
二、形成动物习语的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被海洋环绕,水产品丰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也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汉语成语“守口如瓶”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却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为英国肯特郡产的“oyster”(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随处可见,英国人常用“fish”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cold fish”(无感情的人);“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poor fish”(愚蠢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讲究精耕细作。
2.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汉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栖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 wise as an owl”之说。“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它是倒霉的前兆。
3.来源于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包括的范围很广,寓言、童话、神话和其他文学作品,甚至包括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例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趁火打劫),出自《伊索寓言•击水的渔夫》,渔夫在河里拦河张网捕鱼,用麻绳缠住石块,再不停地打击河水,吓得鱼群仓皇逃窜,都钻进了他的网中。附近的一个人见到后,指责他这样把河水弄浑,大家都没清水喝了。又如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英美的文学艺术史上影响深远,又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来自圣经的动物习语很多,例如,“a lion in the way”、“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dove of peace”等。
三、结语
关键词:世界观,道德,文化特征
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以形象化”的过程,是后人记录前人流传下的关于人、神、半神的故事。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历史的演进时序不同,所以造成东西方国家在神化传说方面,尽管有不少共同点,但更多的是相异点,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世界观和思想伦理观点。
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大禹治水”是中国帝尧时期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帝尧时期,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但其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 “疏顺导滞”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传说。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免费论文。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把这两部传说相比较而谈,似乎相去甚远,因为两部神话既非同一国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感受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世界观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这二者从根本上体现的是世界观、宇宙观上的差异。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使我们的先帝将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铸造了一个治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二、伦理道德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东方疏导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异,而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从古希腊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艺复兴发展到极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的外儒内法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诺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三、文化背景不同
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洪水之灾,大禹不仅总结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而且“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史记·河渠书》)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而在西方,广为人知的是《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故事:诺亚受上帝启示,在上帝惩罚世人罪恶,要用洪水淹没世界、毁灭人类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对带到船上,躲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四、文化核心不同
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免费论文。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因此,上帝不用做整体思考,仅执一端就可以让人类重新繁衍,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中国文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底蕴,中国美学的阴柔之美成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处,有美丽的珊瑚,飘曳的海草,也有悠闲的海鱼,同波涛汹涌的海面相比,构成了一幅娴静多彩的图画。这就是东方文化的境界。免费论文。
综上所述,“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作为东西方神话传说的典范,对它们进行比较非常有意义,中国和希腊神话因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而两国神话有相似之处。而又因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它们在世界观、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色。东西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差异也是精彩纷呈的。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借鉴、彼此“扬弃”,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映,从而描绘出更为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当今世界,任何民族与国家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拒绝国外的先进文化。单一的固守某一方面的文化,是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所以,我们应当有机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人类长久与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南京:学林出版社,1997.
[2]黑格尔美学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埃及神话传说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关键词:英语新闻 翻译 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新闻以其内容新颖,语言现代,传播的时效性强,为社会生活提供了获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英语新闻翻译时,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新闻的受众与原媒体、原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甚至误解。因此,英语新闻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胡文仲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模式,也涉及支配这些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
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的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确指出:“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由此可见,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精通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知道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新闻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才有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任何对原文的不理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最终导致翻译的失败。比如,在英语新闻中频频出现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国人尊敬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这个词才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国际政府官员。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作出恰当的行文翻译。
英语新闻翻译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地域环境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水和渔业有着较深的感情;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上,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鱼的习语,说某个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语就用鱼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汉语中却用“牛饮”这个词。又如,说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一则新闻中说,微软日前敦促其用户立即登录微软的网站下载并安装一个免费的补丁程序。专业人士称“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对于美国人来说,理解这句话非常容易,原来瑞士产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这里指视窗操作系统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自由进出服务器。可是对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没有吃过瑞士奶酪的读者而言,要把这种从生活中走入新闻报道的词汇理解正确还是需要一定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
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西方国家和中国风俗习惯差异通常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关系、友谊、义务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了解风俗文化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准确的目的语。如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例。尼克松说: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这句话如果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译成: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两者中的差异可想而知,虽然前一种译法看上去更让人愉悦,但未能真实反映出原意。事实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当于“besides”。
差异。中西方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许多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狱去)一类的说法。
历史典故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经成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历史典故体现了该国的文化色彩,它们的意义往往是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的,如“9•11”事件发生后,某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处如果仅仅将“black sheep”一词翻译成“黑色的绵羊”,中国读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实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即“害群之马”。其实,该报道无非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亲戚拥有的商业集团均怕受其牵连,纷纷表示要与本•拉登这一害群之马划清界限。
词语内涵的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红色”表示喜庆、热闹的气氛,但西方文化认为“red”与人的血液颜色一样,所以“red”一词则表示愤怒、气愤等意思。此外,英语中有些词含有丰富的关联意义,“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词典中注释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准确表达的,它还具有以下关联意义:吃苦耐劳、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大量词语看上去与某些汉语词相似,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运动,而是竞选运动。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内涵,根据结构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国新闻报刊中“两岸”一词专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对外国受众翻译“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时,其中的“两岸”应补译成“台湾海峡两岸”,可译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结语
总之,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是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译文文化,争取把两种语言文化贯通起来,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
参考文献:
1.卢思源:《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卢云:《浅析英语新闻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关 键 词:欧洲油画 艺术 东方基因
迄今为止,人们在研究东西文化的格局时基本上沿袭着两种途径:一是纵向探索彼此之间的继承关系,二是从横向观察各民族艺术发展中相互间微妙的相似之处,寻找人类艺术的相同发展规律。本文从东西方绘画艺术交叉融汇的角度谈一下油画艺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方面:即基因互传、艺术变异的问题。
一
商业的流通、交通的发展可谓各民族之间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的中介。东西方文化交流早在汉、唐两代便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到宋、明之时,尤其是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中国的色丝、瓷器及漆具已大宗运入西欧和东非诸国。
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上述工艺品主要通过西部伊斯兰教国家输入欧洲,对西方的艺术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到了18世纪,由于中国与欧洲建立起直接的贸易关系,因此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工艺美术品逐渐打开市场,在法、德、英等国家的上流社会受到赞赏和重视。望门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阔人之家在室内陈设中国的瓷、漆工艺品,悬挂中国书画也蔚然成风,一时间模仿和复制的赝品也充斥市场。
中国的色丝质地纯良,陶瓷品工艺精微,均富有独特的装饰性。而且绘画和建筑风格与西方迥异,纤巧轻盈、飘逸典雅。法国画家和建筑师纷纷模仿这种风格,如法国画家布歇的油画与巴黎的苏比斯府第的建筑等就具有明显的东方风格。这种吸取中国的以曲线构图、色彩淡雅柔和为特点的造型艺术,被称为“罗可可”风格。罗可可艺术在法国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9—1774年)达到了顶点。从此开始,西方的艺术胚胎中便接入了东方的基因。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彻底抛弃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而完全无保留地接受外来影响。换言之,各民族的艺术胚胎在形成的过程中,只能吸收与之相适应并有利其发展的基因。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不能轻率地将欧洲的罗可可艺术风格称之为“华式”遗风的缘故。
最初,欧洲的画家主要是通过中国的漆具、壁纸和装饰品上的山水画受中国绘画艺术陶冶的。法国宫廷画家华托的油画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又带有—种东方的悠闲、超然物外的朦胧感觉。他的代表作《发舟西苔岛》可谓东西方绘画艺术结合的范例之一。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指出:“凡时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
在欧洲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中,尤其对法国后期印象派的诞生有过重要影响的是富有色彩感和装饰性的日本浮世绘版画。日本浮世绘版画直接从中国古代绘画脱胎而出,内容清新活泼,一般表现田园风光、耕织狩猎和楚楚动人的宫女形象。它强调水墨神韵、丹青传神,这给欧洲现代油画艺术在发掘色彩的秘密时以极大的启示。保尔·高庚在绘画中提倡光的和谐,反对使用传统的固有色,主张运用新的造型语言突破欧洲传统的油画观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摈弃了所谓的固有色及单一的轮廓线的变化,而转向形体与形体、形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给人造成一种脱俗的意境。这种新奇的朦胧色彩使人们拓展了无限的想象力,观者可以通过画家笔下富有质感的物象捕捉到它们蕴含着的抽象意念。这个时期的一些画家大胆地采用中国绘画传统中曲线构图或平面构图及多点透视的手法,并以其幻想性的内容来充实装饰性的画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种兼有东西方艺术特点的新的油画语言。它对于培育其生长的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美的变异,含有一种从异国的母源吸收来的特异风采。
二
东方艺术具有一种与西方艺术迥然不同的发展传统。这一点不仅与典型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思想基础和不同的文化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文化艺术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而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以孔孟之道为基础的讽谕传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叛逆传统和以佛家思想为基础的虚无传统却是三大重要的影响因素。佛教的影响通透并融入到整个的东方艺术体系之中。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是相对立的,后者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以虚幻的方式来反映客观的物质世界,强调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美的境界。一个民族的艺术思维要受到科学思维的影响,但它更接近于宗教思维。人们没有理由否定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他的艺术情感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宗教意识。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是不相信宗教的,但他从创作的情感分析也承认:“艺术本身便是一种宗教。”(《罗丹艺术论》)我们在研究东西方的文化艺术时,要对其质的根本不同规定性作出历史的解释。香港学者袁翔说:“粗浅的比较不仅会歪曲一种民族的文化精神,破坏其完整性及固有的长处,而且会引起对其美学价值的误解。将陶渊明的道家自然状态同华兹华斯笔下的浪漫主义自然等同起来,亦是一种误解。陶渊明着重描述如何通过自我到忘却俗尘的境界,无需把思想与肉体、个人与环境割裂开; 而华兹华斯则以实际脱离现实世界为先决条件,然后才能达到生存的极乐世界。”(《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之可能性》)这也恰好说明东方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分歧。
18世纪初,法国的宗教改革及新专制体系已失去维系人心的力量,君主政体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法国的贵族经过一番颠沛之后,遂与国家及教会绝缘,坐享余荫、寄情花鸟之际,探得东方佛家超脱尘世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罗可可之风才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说一种艺术基因的传入,绝非意味着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对其文化传统有选择地吸收和审美心理的改变。
欧洲油画艺术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个漫长的将东方的精神融入肌体的过程,使其逐渐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兼有东方特色的创作思潮和风格。欧洲油画艺术重视写实,这是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便开始形成的传统。而东方的绘画艺术却重视写意,这种传统大约从公元7至8世纪就由伊斯兰教教徒从波斯、埃及、北非传入西班牙。东方地毯的新颖图案、富有想象力的工艺品对欧洲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英国著名的学者冈布里奇在论述东方艺术时说:“这要归功于穆罕默德使我们了解了东方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他使艺术摆脱了受真实世界形体的束缚,而进入了梦幻式的线条与色彩的境界。”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宗教色彩更为浓厚,冈布里奇发现,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石雕均带有一种超然物外、飘逸脱俗的美感。这种新奇的美感无论在古希腊的艺术中还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都是前所未见的。
中国古代具有佛家思想的艺术家强调“虚境”的描绘,而道家学派的艺术家则崇尚“静思”。这与西方历来注重直观的感觉不同,要求艺术反映内心的感觉。欧洲油画艺术的审美观念建筑在直观之上,早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开始,便强调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在许多艺术家看来,只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透视法才能真实描绘形体。达·芬奇认为油画艺术是以“透视学原理为基础”的。但欧洲现代印象派画家们对传统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排除心理感受的真实达不到审美的更高层次。新印象派画家保尔·西涅克和乔治·修拉突破了旧式的框架,在作品中表现出东方注重“神似”的魅力。他们说:“一幅在线条与色彩里的画,被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所制出,是比那按照自然的偶然形象所临摹的东西,表示为较多思考的造型。”
一幅画的写实性、写意性都是通过画家巧妙的构图再现出来的。构图是一个复杂的从“立意”到“对象”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有多少艺术流派,就有多少构图观念,就有多少构图体系。在这些观念和体系之间,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贯穿着的话,这个东西就是把构图作为构成画面的决定性因素来认识,把构图作为传情达意的绘画语言的枢纽来认识。欧洲油画艺术从近代的写实语言到现代的抽象语言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整体构图方面,我们从以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也可以发现这一变化:
第一,东西方古代绘画都是以线构图的。欧洲近代绘画艺术多以面构图为主(主要表现在油画方面),而东方基本坚持了原始的表现方式。不过,原始的方式是以直线构图,这不仅在西方如此,在东方的埃及也如此。中国国画有如书法,历来讲究“意在笔先,笔开意到”。由于追求一种超然的意境,而逐渐采用曲线构图。曲线既简洁明快,又更富有表现力。欧洲现代派油画吸收这种特点是为了表达他们内心潜在的动力。 就线与面的造型特征而言,前者显然具有一种动态之感,而后者却表现为一种静态。乌叔养曾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中国)文人画的线条变化较多,不仅能够画出物体的外形,同时在断断续续虚虚实实中还能画出物体的质感和量感。如曹不兴的线条画得柔软无比,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贴着身子似的,所以叫‘曹衣出水’;吴道子的线条飘逸轻快,画出来的衣带简直像风,像吹动似的所以又叫做‘吴带当风’。”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创新;创业;融合
一、文化的概念、层次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及层次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包含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和作为社会一员的人这个个体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等人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对群体内人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首先,文化具有群体共性和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的各个层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种长久的历史积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响全面、深刻而且长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它是群体中人们判断是非与优劣的标准。[1]
社会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一个民族的行为,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物质化。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同时,文化的内容是不能遗传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来。人们习惯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交往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总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其他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妨碍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沟通与交往。
研究者们对文化的层次划分有各种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葱模型”:表层称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建筑,语言等,人的肉眼易见,就像洋葱的皮;中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该文化大多数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层是核心层,即价值观(Values),指人们所理解和相信的关于真、善、美的观念,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2]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1.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区别,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则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结合体,强调人控制自然;对于时间观念,中国文化珍惜过去,西方则重视未来;在社会活动,中国文化重视身份,西方文化则重视所作所椋辉谏缁峁叵捣矫妫中国文化讲究上下等级观念,而西方注重个性和个体性。
2.思维模式的差异
上文提到东方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表现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就是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和垂直感,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先因后果、从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体再到具体和局部。
西方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崇尚“人物分离”,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较讲究理性。西方思维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维和重形式逻辑的思维以及求精确的语言观,在语言表达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总结后列举,从结果追溯到原因。
二、东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为世界其他文明学习和借鉴。兼容并蓄、和谐思想、人本精神、辩证思维等,这些都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有积极作用。[1]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传统文化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态度;传统文化崇尚诚信经营,重视构建公平竞争商业准则,对今天创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丰富了其内涵。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义轻利”、“重士轻商”等思想严重影响阻碍了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同时,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挫伤创业动力意志。长期封建历史条件下,某些价值标准和核心追求带来的影响是泯灭个性和扼杀创造性,从而形成了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等封建专制意识浓厚的就业观念,对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
(二)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严格的制度、理性决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等。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国的文化为例,主要内容有强调创新、创业和主张积极尝试的文化;容忍缺陷、宽容失败与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诚信基础上的合作创新文化等等。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个人财产的保护和利益为上的宗旨,在创业时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而忽视了创业风险,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文化建设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国家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的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而东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重视家庭和群体的利益。
表现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领导不足”的情况;而东方化体系下的管理,缺乏规则,失去了管理的科学性。[3]两种思维和管理体系各有优势,侧重的角度不同,他们是互补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全球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为融合创造了条件。因为差异导致的互补性产生了融合创新的基础,而差异越大,在客观上存在着互补性和融合的倾向也越大。
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规融入到东方的文化中,使东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规范;西方也把东方文化中的对群体利益的关注和关系的协调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规范中更加人性化,这样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能适应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研究者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的。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文化是各种层次创新体系的灵魂,具有最终的影响力和决定力。长期看,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包含制度建设在内的优良创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1]随着我国踏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大学生们受到来自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熏陶,作为创新创业群体的中坚力量,如何顺应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加强思考,从而为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启示
(一)文化传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问题
文化作为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业活动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异的创新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中,研究者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巴斯丁(2014)指出传统的中国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价值观中的诸如“尊重权威”、“顺从”等思想的影响,与典型的企业家思想价值观不相契合。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与有效的企业创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中,现代化的思想和理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有逐渐淡化的倾向;同时,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将其内化为行动。
反过来,西方企业在东方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性下的特定文化环境。巴斯丁(2014)指出,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必须紧紧围绕对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联系和探讨。若无对中国消费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国本土企业成功的模式在中国是无法被轻易复制的。[5]
张骁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识的创新来源于不同知识的相互碰撞一样,如果不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融合创新的根源及动力。文化冲突的发生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因此为了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直面文化冲突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中的冲突和矛盾。[4]
(二)东西方文化融合对创新思想的启示
1.“取长补短”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途径
研究者指出一国的创新文化与传统和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发达国家在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应在扬弃的基础上大胆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遵循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炼,螺旋上升的原则来逐渐优化我们的创新文化。[1]
对于可取之处应积极借鉴,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整合,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思维出发。而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则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约束人们的行为,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执行体系,缺乏契约精神。所以若将西方的理性思维与东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结合,加强对人的研究,应该会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倾向和趋势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现尤为显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制度、理性决策,重程序、重法理。而东方文化中,管理则是以“情”为主,注重发掘人的内在的价值和积极性,对制度管理较松懈,重态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西方企业很注重社会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稳定,而东方文化下的企业也重视强化竞争机制,强调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会使得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升。
五、结语
Y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应加强思考,把握好创新文化的关键环节,即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性质及类型的认识,判断其发生领域、涉及层面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正确选择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对策,为自身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1-152.
[2]孙洪义.民族文化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的元分析[J].创业创新管理国际期刊,2009(10).(3/4),353-360.
[3]张浩.东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南都论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