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东方插花与西方插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与动物相依共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动物习语的使用频率极高,动物词语的运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动物习语占英汉习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它们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他们和英语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通过比较英汉动物习语可以具体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外阅读中领略到更多有意义的语言文化内涵。
一、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和弄清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讨英汉习语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知识。而学习英语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1.英语中的“马”和汉语中的“牛”
在西方,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马载人运货,功不可没。直到19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马的一些“苦力”才有所减少,蒸汽机最初叫作“铁马”(iron horse),功率称为“马力”(horse power),即一匹马的拉力,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语中“马”的习语的数量在所有动物习语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狗”。中国人早期用牛耕地,因此对牛的习性了如指掌,于是就出现了“像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牛脾气”、“吹牛皮”等成语,而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开展赛马等活动,所以在英语中更多的用马来比喻,如“work like a horse”(勤奋工作)、“b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
2.英语中的“狮子”和汉语中的“虎”
中国成语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凶猛的象征。基于这个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汉语成语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龙盘”等。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老虎的形象随处可见,小孩子的鞋上、画在盾牌上、绣在衣服上等。西方人很少有机会看到老虎,因为老虎生存的地方和少,大多在亚洲,特别我国边远地区,所以老虎对西方人来说除了是凶残的动物以外,联想很少,两个很著名的词是“Flying Tiger”、“paper tiger”。在他们眼里,狮子是万兽之王,在寓言故事里,狮子出尽了风头,只要狮子出现,老虎豺狼也要找个地方躲躲,所以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说。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在国徽上的徽章是狮子,传令官的盾牌上也有狮子的图案,英国被称为不列颠之狮。
3.英语中的“狗”和汉语中的“狗”
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然而汉语成语中的关于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在西方,狗也属于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开始饲养的第一批动物之一,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保护者,所以含有狗的习语常常含有褒义。比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但是并不是所有和狗相关的英语成语都是褒义的,例如“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等。但西方人虽然爱狗,但他们喜欢出尔反尔,在英语里有很多含“dog”的习语都表示了否定。例如,“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待在食槽那里,却不吃食。伊索以这样的狗比喻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人”。
二、形成动物习语的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被海洋环绕,水产品丰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也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汉语成语“守口如瓶”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却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为英国肯特郡产的“oyster”(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随处可见,英国人常用“fish”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cold fish”(无感情的人);“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poor fish”(愚蠢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讲究精耕细作。
2.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汉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栖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 wise as an owl”之说。“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它是倒霉的前兆。
3.来源于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包括的范围很广,寓言、童话、神话和其他文学作品,甚至包括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例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趁火打劫),出自《伊索寓言•击水的渔夫》,渔夫在河里拦河张网捕鱼,用麻绳缠住石块,再不停地打击河水,吓得鱼群仓皇逃窜,都钻进了他的网中。附近的一个人见到后,指责他这样把河水弄浑,大家都没清水喝了。又如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英美的文学艺术史上影响深远,又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来自圣经的动物习语很多,例如,“a lion in the way”、“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dove of peace”等。
三、结语
关键词:世界观,道德,文化特征
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以形象化”的过程,是后人记录前人流传下的关于人、神、半神的故事。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历史的演进时序不同,所以造成东西方国家在神化传说方面,尽管有不少共同点,但更多的是相异点,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世界观和思想伦理观点。
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大禹治水”是中国帝尧时期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帝尧时期,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但其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 “疏顺导滞”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传说。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免费论文。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把这两部传说相比较而谈,似乎相去甚远,因为两部神话既非同一国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感受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世界观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这二者从根本上体现的是世界观、宇宙观上的差异。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使我们的先帝将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铸造了一个治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二、伦理道德的不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东方疏导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异,而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从古希腊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艺复兴发展到极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的外儒内法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诺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三、文化背景不同
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洪水之灾,大禹不仅总结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而且“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史记·河渠书》)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而在西方,广为人知的是《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故事:诺亚受上帝启示,在上帝惩罚世人罪恶,要用洪水淹没世界、毁灭人类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对带到船上,躲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四、文化核心不同
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免费论文。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因此,上帝不用做整体思考,仅执一端就可以让人类重新繁衍,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中国文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底蕴,中国美学的阴柔之美成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处,有美丽的珊瑚,飘曳的海草,也有悠闲的海鱼,同波涛汹涌的海面相比,构成了一幅娴静多彩的图画。这就是东方文化的境界。免费论文。
综上所述,“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作为东西方神话传说的典范,对它们进行比较非常有意义,中国和希腊神话因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而两国神话有相似之处。而又因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它们在世界观、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色。东西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差异也是精彩纷呈的。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借鉴、彼此“扬弃”,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映,从而描绘出更为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当今世界,任何民族与国家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拒绝国外的先进文化。单一的固守某一方面的文化,是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所以,我们应当有机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人类长久与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南京:学林出版社,1997.
[2]黑格尔美学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埃及神话传说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语言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过程的积累,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了解其遣词造句的方式,而且要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英语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中学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学校和社会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但是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只重视对词汇、语法、阅读等的教学,而忽视了语言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不同,东西方文化差异是非常大的,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称呼语有差别。在中国,我们在称呼家庭成员的时候,往往是“大伯、叔叔”“小姨、姑姑”“大姐、小妹”等,这样能体现人们之间的辈分或年龄,但是在英语中的称呼只是“uncle” “aunt” “sister”等,甚至是直呼其名。另外,在中国,我们往往用“姓 + 职业”的方式称呼某种职业的人士,例如,李老师、张医生等,而在西方一般都是用“mr、 miss + 姓”的方式,例如, mr green等。第二,问候语有差异。在中国,我们碰到人打招呼时往往会问“你上哪儿去?”、“最近干嘛呢?”之类的话,但是在英语中打招呼用的多数是“hello!”、 “how are you!”这样的话。如果问“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觉得那是自己的私事,别人没有知道的必要。第三,礼貌用语有差异。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的表扬和夸赞的时候往往是谦虚的,一般会说“我做的还不够。”之类的话,但是西方人都能很坦率地接受表扬,一般都是说“thank you.”。 第四,禁忌语有差异。在西方国家,人们对年龄、婚姻等的问题比较敏感,一般是不做回答的,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隐私。第五,提建议的时候用语有差异。在中国,我们在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往往会说“我觉得你应该……。”,但是在西方,人们往往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建议,一般都会说“如果我是你,我会……。”
二、 东西方文化差异下应该如何开展初中英语教学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非常大,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正视这种差异。但是从当前我国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学来看,教师使用的仍然是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能写、会读,但是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重视不够,从而也就对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往往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与文化知识相关的问题时,就直接跳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西方文化这块跳板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并且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真正将初中英语教学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
1. 调整教学目标
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重的是学生词汇的积累,语法的学习以及在考试中成绩的提高。但是在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以此指导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2. 教师要树立初中英语教学新观念
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英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思想观念对英语教学的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重视文化差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中,没有意识到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教出来的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未来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能将跨文化交际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而使学生能主动接受西方文化,提高交际能力。
3. 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是文化交际中的一种,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在进行非语言交际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别人讲话的时候,中国人往往认为沉默是对别人话语权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国家,需要点头表示认同,不然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还需要重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语交流中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采用这些技术,加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学生展示一些西方国家人们生活的片段,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开展各种讲座和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同时可以举办小型的情景剧演出,穿插一些文化因素,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b)-0148-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vestigation of vaccination grid management for floating children.Methods The vaccination of 5000 children aged 0-6 years in Longdong Community from September 2016 to April 2017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census methods,300 cases were extracted for parent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the influence factor of vaccination grid management were explored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The inoculation rate of BCG,Hep B×3,OPV×3,OPV④,DPT×3,DPT④,MV①,MV②,Meningococcus A×2,Meningococcus A+C①,Hep A were 99.56%,95.56%,94.35%,61.47%,95.69%,86.19%,89.42%,88.89%,96.93%,87.37%,92.71%,72.64%,87.82%,respectively.Whether or not to enter the kindergarten or enter the school should be confirmed by the vaccination certificate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whole coverage rate of "five seedlings" (P
[Key words]Floating children;Vaccination;Grid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流佣童预防接种管理是目前预防医学工作中较为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流动比例较大,人口构成复杂,文化水平普遍相对较低,预防保健意识淡薄,缺乏统一性的管理,已成为困扰政府的全国性预防保健问题[1-2]。此类问题出现在免疫规划领域,主要表现是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主动性、依从性较差,有一定的免疫空白,漏种疫苗现象普遍且严重,无法为流动儿童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另外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简陋且拥挤,卫生条件和水平较差,如果有传染源出现,很可能造成传染病的爆发,给预防接种和传染病控制带来较大的风险性[3-4]。本研究通过调查和掌握2016年9月~2017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0~6岁儿童底数及其预防接种情况,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新模式,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的5000名0~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30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180名,女120名;1岁70名,2岁60名,3岁50名,4岁70名,5岁30名,6岁20名;出生地:本市130名,省内其他市70名,外省100名;出生具体地点:医院出生260名,基层卫生室30名,私人诊所或者家里10名;家庭孩子个数:1个孩子120名,2个孩子130名,3个及以上孩子的50名;家庭年收入:
1.2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的300名0~6岁儿童进行免疫接种情况调查。采用大数据库,包括“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综合管理系统”“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深圳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智能比对软件,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网格信息录入人员通过统一的培训,将流动儿童信息建立档案,做好预防接种登记,对于未建档儿童进行及时建档,并且建立联网系统,保证流动儿童离开本地后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其预防接种情况;对于未种和漏种儿童,要做好补种工作,尽最大限度提高流动儿童相关疫苗的接种率。将流动儿童、监护人个人信息录入档案,并且耐心向其讲解预防接种、免疫服务的目的和意义[4-5]。
1.3观察指标
观察5000名0~6岁儿童疫苗接种率情况,对其中的300名0~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是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知识、预防接种态度等问题的问卷调查,每个问题答案为是或否。对300名0~6岁儿童的“五苗”全程接种率进行多因素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 5000名0~6岁儿童的疫苗接种率情况
卡介苗、乙肝×3、脊灰×3、脊灰④、百白破×3、百白破④、麻疹①、麻疹②、乙脑①、乙脑②、A群流脑×2、A+C群流脑①、甲肝的接种率分别为99.56%、95.56%、94.35%、61.47%、95.69%、86.19%、89.42%、88.89%、96.93%、87.37%、92.71%、72.64%、87.82%(表1)。
2.2 300名0~6岁儿童的问卷调查情况
是否知道入园或入学要凭接种证开查验证明、是否知道乙肝会传染、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会感染乙肝、接种疫苗对于儿童预防传染病是否重要、接种疫苗是否安全、接种疫苗后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均是影响0~6岁儿童接种率的可能影响因素(表2)。
2.3 300名0~6岁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的多因素分析
是否知道入园或入学要凭接种证开查验证明是影响“五苗”全程接种率的主要因素(P
3讨论
近年来对于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的报道层出不穷,很多是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来完成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但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建立起统一的、高效的模式[6-7]。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质量也不是十分理想,这给一些地区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决策造成了不良影响[8-9]。相关数据显示[10-11],截止2015年4月,龙岗区目前人口达到382.5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7.92万人,非户籍人口334.61万人,流动人口类型发生了变化,从起初的“单身外出”逐步向着“家庭化”改变,流动儿童比例明显升高,这增加了龙岗区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压力。我国各地免疫规划管理部门都在有效地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在各地实施效果甚微[12-13],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流动儿童信息掌握不全面,由于流动儿童自身特点,其姓名、居住地、预防接种资料掌握不全面;②流动儿童比例较大,无法进行逐一身份核实,且流动儿童居住变化性较强,存在时间上、地点上的可变性;③龙岗区外来人口比例较高,流动人口素质不一,相互之间较陌生,防范意识较强,同时地域性生活习惯、语言的差异,造成入户调查困难,语言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以往研究显示,以上海的长宁、卢湾两个社区作为试点进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2004年,北京东城区创建万米网格单元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网格管理法,也收到了一定的好评[14-15]。2005年7月,建设部《关于公布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选择了包括深圳市在内的10个城市(区)进行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目前网格化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铺开。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是以大数据的信息技术作为核心,以每一个社区网格作为一个单元,在网格之间也就是社区之间进行资源、信息共享和交流,促使城市化管理工作从定性变为定量,从一个静止状态变为动态监测,从一个单一的社区变为多个社区联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些基础设施的效能,从而优化整体资源,提高各个社区的管理效率,进而促使城市的社区向着多元化管理方向发展和进步。网格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在医学相关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包括慢性病管理、精神/心理疾病的管理、HIV母婴阻断、计划生育管理等。本研究利用大数据库开发智能比对软件,对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0~6岁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社区组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效率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本研究采用普查方法对龙东社区5000名0~6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调查,抽取其中300名进行家长问卷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卡介苗、乙肝×3、脊灰×3、脊灰④、百白破×3、百白破④、麻疹①、麻疹②、乙脑①、乙脑②、A群流脑×2、A+C群流脑①、甲肝的接种率分别为99.56%、95.56%、94.35%、61.47%、95.69%、86.19%、89.42%、88.89%、96.93%、87.37%、92.71%、72.64%、87.82%;是否知道入园或入学要凭接种证开查验证明、是否知道乙肝会传染、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会感染乙肝、接种疫苗对于儿童预防传染病是否重要、接种疫苗是否安全、接种疫苗后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均是影响0~6岁儿童接种率的可能影响因素;以“五苗”全程接种作为因变量,分别取值“0”表示未全程接种,“1”表示全程接N,将0~6岁儿童的性别、年龄、出生地点、家庭孩子数、年收入、父母籍贯、文化程度、对于疫苗接种态度和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知道入园或入学要凭接种证开查验证明是影响“五苗”全程接种率的主要因素,提示通过应用大数据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内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解决了目前社区基层卫计人员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查漏补种效率,精确掌握漏种儿童预防接种及其居住地等信息,更好地进行入户核查并宣传发动,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力量在流动儿童发现和管理上的优势,提高了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网格化管理可以改善儿童接种率,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家楷,李克莉,许涤沙,等.中国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22(2):125-137.
[2]Loughlin AM,Marchant CD,Adams W,et al.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events reported to the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VAERS)[J].Vaccine,2012,30(50):7253-7259.
[3]邱泉.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进展及设想[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5,21(4):281-285.
[4]Alicino C,Merlano C,Zappettini S,et al.Routine surveillance of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monitor vaccine safety[J].Hum Vaccin Immun?鄄other,2015,11(1):91-94.
[5]林少杰,刘渠,张诗军,等.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3):459-461.
[6]曾莉,杨汝沛,张量智.成都市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8):1405-1408.
[7]Cheng DR,Perrett KP,Choo S,et al.Pediatric anaphylactic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in Victoria,Australia from 2007 to 2013[J].Vaccine,2015,33(13):1602-1607.
[8]严共旭,刘渠,林少杰,等.基于网格化管理下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1):1944-1947.
[9]Wu WD,Liu DW,Li KL,et al.Analysis on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surveillance in China,2010[J].Chin J Vaccin Immunization,2013,19(2):97-109.
[10]林琳,黄飚,程涛,等.吉林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22(1):52-55,60.
[11]Shimabukuro TT,Nguyen M,Martin D,et al.Safety monitoring in the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VA?鄄ERS)[J].Vaccine,2015,33(36):4398-4405.
[12]唐政,黄嘉,庞秀然,等.广西防城港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 27(2):90-92.
[13]Moro PL,Arana J,Cano M,et al.Deaths reported to the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United States,1997-2013[J].Clin Infect Dis,2015,61(6):980-987.
[14]伟,李永成,骆晓艳,等.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现场调查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21(1):88-91.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创新;创业;融合
一、文化的概念、层次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及层次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包含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和作为社会一员的人这个个体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等人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对群体内人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首先,文化具有群体共性和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的各个层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种长久的历史积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响全面、深刻而且长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它是群体中人们判断是非与优劣的标准。[1]
社会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一个民族的行为,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物质化。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同时,文化的内容是不能遗传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来。人们习惯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交往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总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其他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妨碍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沟通与交往。
研究者们对文化的层次划分有各种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葱模型”:表层称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建筑,语言等,人的肉眼易见,就像洋葱的皮;中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该文化大多数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层是核心层,即价值观(Values),指人们所理解和相信的关于真、善、美的观念,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2]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1.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区别,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则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结合体,强调人控制自然;对于时间观念,中国文化珍惜过去,西方则重视未来;在社会活动,中国文化重视身份,西方文化则重视所作所椋辉谏缁峁叵捣矫妫中国文化讲究上下等级观念,而西方注重个性和个体性。
2.思维模式的差异
上文提到东方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表现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就是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和垂直感,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先因后果、从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体再到具体和局部。
西方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崇尚“人物分离”,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较讲究理性。西方思维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维和重形式逻辑的思维以及求精确的语言观,在语言表达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总结后列举,从结果追溯到原因。
二、东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为世界其他文明学习和借鉴。兼容并蓄、和谐思想、人本精神、辩证思维等,这些都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有积极作用。[1]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传统文化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态度;传统文化崇尚诚信经营,重视构建公平竞争商业准则,对今天创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丰富了其内涵。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义轻利”、“重士轻商”等思想严重影响阻碍了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同时,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挫伤创业动力意志。长期封建历史条件下,某些价值标准和核心追求带来的影响是泯灭个性和扼杀创造性,从而形成了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等封建专制意识浓厚的就业观念,对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
(二)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严格的制度、理性决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等。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国的文化为例,主要内容有强调创新、创业和主张积极尝试的文化;容忍缺陷、宽容失败与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诚信基础上的合作创新文化等等。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个人财产的保护和利益为上的宗旨,在创业时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而忽视了创业风险,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文化建设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国家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的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而东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重视家庭和群体的利益。
表现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领导不足”的情况;而东方化体系下的管理,缺乏规则,失去了管理的科学性。[3]两种思维和管理体系各有优势,侧重的角度不同,他们是互补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全球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为融合创造了条件。因为差异导致的互补性产生了融合创新的基础,而差异越大,在客观上存在着互补性和融合的倾向也越大。
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规融入到东方的文化中,使东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规范;西方也把东方文化中的对群体利益的关注和关系的协调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规范中更加人性化,这样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能适应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研究者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的。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文化是各种层次创新体系的灵魂,具有最终的影响力和决定力。长期看,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包含制度建设在内的优良创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1]随着我国踏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大学生们受到来自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熏陶,作为创新创业群体的中坚力量,如何顺应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加强思考,从而为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启示
(一)文化传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问题
文化作为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业活动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异的创新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中,研究者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巴斯丁(2014)指出传统的中国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价值观中的诸如“尊重权威”、“顺从”等思想的影响,与典型的企业家思想价值观不相契合。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与有效的企业创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中,现代化的思想和理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有逐渐淡化的倾向;同时,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将其内化为行动。
反过来,西方企业在东方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性下的特定文化环境。巴斯丁(2014)指出,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必须紧紧围绕对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联系和探讨。若无对中国消费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国本土企业成功的模式在中国是无法被轻易复制的。[5]
张骁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识的创新来源于不同知识的相互碰撞一样,如果不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融合创新的根源及动力。文化冲突的发生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因此为了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直面文化冲突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中的冲突和矛盾。[4]
(二)东西方文化融合对创新思想的启示
1.“取长补短”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途径
研究者指出一国的创新文化与传统和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发达国家在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应在扬弃的基础上大胆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遵循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炼,螺旋上升的原则来逐渐优化我们的创新文化。[1]
对于可取之处应积极借鉴,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整合,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思维出发。而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则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约束人们的行为,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执行体系,缺乏契约精神。所以若将西方的理性思维与东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结合,加强对人的研究,应该会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倾向和趋势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现尤为显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制度、理性决策,重程序、重法理。而东方文化中,管理则是以“情”为主,注重发掘人的内在的价值和积极性,对制度管理较松懈,重态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西方企业很注重社会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稳定,而东方文化下的企业也重视强化竞争机制,强调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会使得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升。
五、结语
Y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应加强思考,把握好创新文化的关键环节,即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性质及类型的认识,判断其发生领域、涉及层面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正确选择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对策,为自身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1-152.
[2]孙洪义.民族文化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的元分析[J].创业创新管理国际期刊,2009(10).(3/4),353-360.
[3]张浩.东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南都论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