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规划专业知识

土地规划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规划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规划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问题;对策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安邦立国之基。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近年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集约节约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作为协调各行业、各部门经济活动综合平台的土地规划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保障土地规划的作用充分发挥。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国民经济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土地利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总体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基础。亦即以区域内全部的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等方面所做的统筹安排[1]。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问题

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不高

土地规划是政府进行土地宏观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尊重。从规划的实施情况来看,各地规划指标被提前突破、先用地后规划、违反规划和随意修改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认为规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2]。这与一些地方领导规划意识薄弱,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轻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忽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法律的严肃性有一定关系。

2.2 公众参与意识薄弱

在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3]。究其原因,其一是政府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政府一样为公众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和条件,其二是公众对自身知识或者专业理念持有怀疑态度,从而导致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气氛不高涨。其三是公众误认为土地规划是国家或者政府层面上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干,因而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和心理,从而降低参与的积极性。

2.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不清,协调不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跟随城市规划走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往往都是编制了城市规划之后,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布局再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致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理不顺、理不清。与此同时,各地都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势必会导致农用地的转换,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将屈从于地方政府的局部利益。致使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抓紧出台《土地规划法》,并将其作为一部与《民法》、《刑法》等具有相同威慑力的法律固定下来。及时研究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整个土地规划法律制度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5]。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现象毫不姑息,提高违法成本,进而形成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完整的反馈机制。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约束、引导、影响地方的土地利用及规划管理。

3.2 提高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只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它的执行也与每个老百姓息息相关。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完全效仿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公众参与制度也不大现实[6]。但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公平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民主的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在制定、修改、实施土地规划的整个过程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监督渠道和环境,保证土地规划接地气,有人气,顺利实现规划目标。

3.3 理顺两规关系,加强两规之间的衔接,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整个区域的规划,城市规划是土地规划的一部分。从规划范围的角度来看,两者是面与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7]。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均服务于城市建设发展,只有做好两个规划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使两规协调一致,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立体的土地利用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前提下,也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解决吃饭问题需要保护耕地,但更需要通过经济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来根本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只有做好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使两规在指导思想、规划图件、基础数据等进行相互衔接,建立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的联动机制,才能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和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8],从而形成互利共赢、互补协调的格局。

4 总结

通过分析可知,只有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真正将规划当成法律,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都按照法律进行。并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鼓励倡导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为公众提供合适的渠道和机会,进而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规划的透明度。还要理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动,才能最终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建平,邓爱珍,赵小敏,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研究――以江西省广丰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5):42-48

[2]李龙浩,张春雨.加拿大土地规划制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6):38-42.

[3]张子桢.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5.

[4]黄薇.浅谈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J].低碳世界,2013,12:123-124.

[5]严金明.土地规划立法的导向选择及法律框架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1):4-9.

[6]李茂.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国土资源情报,2009,3:38-42.

土地规划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技能培养;《土地利用规划学》;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16-05

一、序言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的课程。它是“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现阶段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开设《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1-3],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探索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型、技术型、研究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及其应用,从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以及实验教学内容设置这三大方面对《土地利用规划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的课程理论体系建设、知识结构完善、技术方法应用等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参考,最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和任务的重要衡量标准,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形象化[4],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学》整体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础理论,从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思路,灵活应用相关技术和技能[5],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学》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学》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促进其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比较多,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融合各种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践的水平和本领。我们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特点、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以及综合了多年来在《土地利用规划学》上的教育教学经验,制定了适应专业培养特点的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实践目标这三方面来设置,促进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1.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以及研究内容,能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对基本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2)熟练地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原则以及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对土地规划的一般步骤以及相关规划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做详细了解。(3)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制图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编图和制图的能力和技能。(4)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流程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的自觉关注和学习相关规划流程的变化。(5)熟练地掌握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或是工作时能够灵活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规划上遇到的难题。(6)理解3S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关技术和软件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知识,灵活的运用GIS等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能力目标。(1)能够系统的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规划实施的步骤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促进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具有较强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规划方案制订、规划实施措施提出、规划文本的编辑以及规划技术的分析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掌握GIS的水平和技能,通过技术的提高和学习的深入来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3)能够利用GIS技术及其相关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规划布局、图件制作、技术分析以及数据分析制图等。在不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学领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GIS的操作和运用的能力,灵活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一名高技术的人才。(4)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土地规划现状存在合理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同时对编制的规划方案进行各种用地的分析和未来的数量预测。(5)能够初始模拟某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真正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思路及技术要领。(6)熟练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学、数据库等学科知识和方法,综合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完成对各类用地的分析和评价。

3.实践能力。(1)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等土地利用规划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案例和事件当中能够充分的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相关规划方案,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能够通过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模拟某地市或乡镇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训练,增强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案例分析和模拟运用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或者是教师提供数据的方式让学生在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模拟和分析,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3)利用GIS技术能够对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进行预测与分析。在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更加需要在技术层面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分析和研究,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需求。GIS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在GIS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践目标上需要学习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GIS实际操作的水平和能力,掌握对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以及对土地利用未来的规划和土地供需的预测,真正适应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4)理解和掌握某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实践目标设置上,需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某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的方法和技术。在实践的层面加强对其的要求和分析,全面提高实践能力,适应发展的需求。(5)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土地利用规划学》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较广,同时十分贴近生活和日常的规划,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和技术,掌握分析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和步骤等。(6)培养综合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各种技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及结合教学的目标的要求,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归纳总结得出《土地利用规划学》建设的基本思路,来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和改革。基本思路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注重基本概念。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实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相关疑惑的基本点,进而有利于对学科精髓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重要理论保障和关键之处,只有打好基本概念学习的根基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以后的学习以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在于对土地利用在时空上实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实现土地的优化布局。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土地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知识,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一般方法和流程,从而为以后综合利用和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内容上,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功底,形成一套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在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灵活的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整体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可以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方法和技术。

3.灵活掌握GIS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灵活性要求高,技术性强,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的教学要求,以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需要建立新的高效率、高技术的课程内容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和需求的预测;基本农田保护以及规划建库;某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某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土地整治规划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离不开对GIS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随着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技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GIS技术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的要求,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实践价值。

4.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课程体系。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教育上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之前应从整体规划好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需要注意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同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灵活调整课程,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育教学以及培养的人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加强课程的管理体系建设,从不同的层次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把《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立足点放得更远、更全面,才可以真正达到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目的。

5.采用案例教学进行引导性教育。案例教学是一种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把知识和动手能力相协调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从案例中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和操作,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育上十分有必要增加案例教学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通过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让学生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精髓,将课程的理论和相关的知识通过案例学习较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利用一些土地规划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当一回规划师去真正动手规划某个区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去深刻认识规划学的相关内容以及在实践当中的操作要领,掌握相关的制图软件和制图规则,真正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是依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根据土地规划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土地资源优化分配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过程,涉及到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需要用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6]。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各级国土、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农业、水利设施、交通等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是不断提高[7]。在新的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教学环节建设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8,9],因此,在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上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10-12]。

1.实验教学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实验是以《土地利用规划学》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为基础,教学目标配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科知识应用层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实验课程由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组实验构成。其中基础性实验课内容紧紧围绕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中所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基础数据预测等重要环节而展开;综合实验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为主,采用ArcGIS为平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图件编制的工作能力;设计类的实验则结合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和设计。基础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关键技术环节,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项目,撰写实验报告。设计试验要求学生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要求和社会实践的需求,设计并合理调整、完善基本农田规划数据库,完成数据更新和发展,掌握数据库建设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综合实验要求学生结合项目全面的了解、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土地利用规划专业知识,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和管理,编制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图件,增强从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依据在室外进行调查的数据,在实验室内利用ArcGIS等相关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内容,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模拟法、DIY制作等教学方式。实验完成,随堂邀请学生对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和讲解,充分讨论和吸收优秀成果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成果内容,掌握先进方法技术,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杨小艳,雍新琴,陈龙高.《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119-120.

[5]杜国明,雷国平.“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任务与内容[J].中国农业教育,2011,(2):63-65.

[6]陈银蓉,梅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100-103.

[7]吴大放,曾娟,刘艳艳.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145(4):55-59.

[8]吴大放,杨木壮,姚漪颖,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4,7(19):101.

[9]吴大放,姚漪颖,冯艳芬,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38-139.

[10]吴大放,刘艳艳.浅析《土地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2013,(16):111-112.

[11]吴大放,刘艳艳,林媚珍,等.《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实践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270-272.

[12]吴大放,刘毅华,曾娟,等.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77-78.

[13]欧名豪,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4):24-25.

[14]汤江龙,李大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115-117.

[15]付梅臣,王金满,王广军.“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8-92.

[16]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第八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7]王占歧,张丽琴,刘建华,等.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3-24.

Based on GIS of TCM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Land Us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LIU Yan-yan 1,YAO Yi-ying 2,WU Da-fang 1,LIN Mei-zhen 1,YANG Mu-zhuang1

(1.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土地规划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

一、概况

为了切实保护耕地,进一步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整理利用规划方案,加强政府对土地的管理的监督,引导全社会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二、土地管理规划方案的基本含义

1.土地管理规划的种类。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和资源的情况不同,其土地管理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和保障系统都不相同。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里,土地管理规划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在人口众多但是土地资源紧缺的发达国家里,其土地规划具有较强的干预性,规划的权责划分也较为明晰,土地的规划和管理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约束。第二类是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里,政府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土地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第三类是在地广人稀、土地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采用地方自主管理的制度,中央政府对土地规划不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而是通过法律法、法规进行规范和引导,对土地的总体规范的权利大部分集中在地方政府,并且相关的实施工作也由地方政府负责。

中国采用的是和西方一样的土地规划许可证制度,如开发利用土地必须得到政府的规划许可证,如果得不到相关许可证明则不能开发利用土地。在德国也采用了建筑许可证,开放土地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在日本,未经规划的土地不得利用开放,盲目开放未经规划的土地都属于违法行为。

2.土地管理规划的含义。土地管理规划方案是进行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进行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制定的规划,同时也是土地资源的一次统筹配置。根据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按照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分类,土地管理规划一共分为5级。下级的土地管理规划应该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划进行制定,下级的耕地保有量和建筑用地的比例不能超过上级规划的调控指标,同时,上级的规划还应该保持区域内的耕地总量的稳定,下级规划应该充分划分土地的利用区,明确土地的功能。

3.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利用规划方案的目的。①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我国耕地资源的整体动态平衡。②根据土地的供应情况,来引导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③统筹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④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4.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利用规划方案的意义。①土地管理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资源进行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土地管理就是根据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之间的需要进行一种平衡性统筹。土地管理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好的制度依据,所以说土地管理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这种土地管理规划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②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已经建立了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也肯定了土地管理规划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还是存在着有法不依,或者擅自更改规划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土地管理的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法律地位,同时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度。在土地管理规划批准之前,相关机关严格加强对规划的指导和监督,同时通过公示等程序,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加强民众对土地规划的知情权。

三、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

1.协调土地管理规划与城市规划直接的关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土地的无秩序扩张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城市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超出土地管理总规划的现象普遍的存在着,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严重超标用地的问题特别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土地管理规划的权威性是一种威胁和调整。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可以分为国家级规划、省级规划、市级规划、县级规划和乡镇规划。按照规划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各级规划需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保护一致。

2.加强横向纵向规划。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横向与纵向规划,才能提高土地管理规划的前瞻性。所谓的纵向规划是指处理好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土地管理的总体规划中,国家级规划与省级规划以及城镇规划过程中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所以,应该建立起一种下级规划对上级规划负责,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监管协调的制度,每一级规划都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所谓横向规划就是指土地管理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直接的联系。在我国涉及到土地利用的部门不仅仅是国土部,还有一些其他行政部门的项目会涉及到土地的利用,如城市规划、水利规划等等。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这些部门在职权范围存在着交集,关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手续和审批程序也需要一个较好的衔接,简化相关手续完善相关法律,将区域内的土地用途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3.优化土地管理规划的制定方法,提高规划的执行效率。当前,我国制度土地管理总体规划的方式和方法比较落后,采用的往往是比较常规的方式,如手工绘制图表等等。在规划的图表中,比例尺要求为1:1万,这种方式不仅达不到审核的管理要求,而且精度差距也较大。很多土地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很难显示出其形状。因此,为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必须改进土地管理规划的制作方式,采用现代的设备和作图设备,或者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来读取图形的相关信息。同时,对原有的图表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升级,对信息不完整的图表进行填补相关数据,利用数字扫描仪器实现图形向数据的转化。建立起土地管理系统和土地利用监测系统,使规划与数据相匹配。在采用现代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对设备的熟练程度。通过这样的技术改造,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总体规划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为土地使用的监管提高相关的技术支持。

4.加强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的落实。①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一定制定并得到通过后,就必须严格执行,以保障耕地资源的总体平衡,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确保耕地资源不被侵占。②增强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在土地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以合理的补偿,增强群众对土地管理规划的了解。③加强土地的节约意识。在落实土地管理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优化土地结构,节约土地资源。④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制定土地管理规划方案前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在规划的实践阶段,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后的处理恢复工作。

参考文献:

[1]邹自力.基于MO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

[2]董祚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0(6)

[3]高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理念及方法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李永树.许懿娜.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绘2009,32(6)

土地规划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34-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开始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截止至今,全国有80多个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问题。

据调查显示,自2006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在降低。而该专业对口的部门却表示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主要的原因有:(1)一些院校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解片面,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本专业,陷入了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困境;(2)在教学中往往以教育者为中心,缺乏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3)自金融危机后,大学毕业生盲从考研,影响了研究生、博士生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意义

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必须实现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2]。本文主要探讨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问题,以期达到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设置科学;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实践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发展。

二、正文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

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过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独立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具备专业素养、从事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

因此,我们在培养时须处理好专业的刚性要求与弹性要求。在实现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发挥各个院校本专业中的优势,培养具有相关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达到加强本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性。以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学、法学等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3.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政策性、时间性较强的专业,有关理论和方法受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我国特有的年轻专业,相关的理论发展在摸索发展阶段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和方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

(三)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时代特征、学科特点、地域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要求,教学课程改革以“整体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个性[3]、创新型人才”为立足点,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学生观,将学生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成主动的执行者。

1.横向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指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提高整个专业人才基本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各院校的地方特色,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包含国家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国家课程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培养水准,由专门机构硬性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相关的课程。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专业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是专业设置的规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内容包括:(1)德、智、体、美等方面修养的培养有关的课程以及社会调查实践课程;(2)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3)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基本的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则是以“以学生为本”,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学术上、地域文化等),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特色[4]:一是院校特色。各院校以原有学科为基础,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湖南师范大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地理科学背景中创立,形成了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主,与房地产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则偏重于农学类,像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等,而湖南农业大学位于长江以南,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因此其偏重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土地开发与保护等。

2.纵向课程体系。纵向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的特征和专业定位,其基本结构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1)课程教学。①公共课课程:着眼于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国家课程重要组成部分。②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是本科教育国家课程的核心部分,要求掌握与专业相关的重要领域的重要理论以及创造过程、应用方向。各大院校必须以国家课程为参考,并适当的增设一些与院校特色课相关基础课程。③一般专业课程:依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制订一个科学的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④专业化课程:是课程设置能动机制的主要部分,包括专业方向的新技术、新理论方面的有关课程。课程的设置应是在在一个良性的社会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开设市场需求的新课程,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学生,其主要体现在能不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较为充分的市场需求,实践能力高低是市场经济下人才需求的依据[5]。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①课程实习: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探讨、高年级学生讲述经验和体会、专家作报告、组织专业知识竞赛等形式。②专业实习:各院校与国土局、勘测规划院、土地房地产评估等相关部门、中介公司进行人才、技术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和专业交流等合作。③科研项目:各大院校发挥本院校的优势,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科研项目以及各院校老师承担的重要项目。④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能够反应学生综合技能,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校内外“双导师”[6]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的企业和单位,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成实习任务。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采用“集中式”实习和“分散式”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6],侧重提高专业能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则重点培养科研基础能力,为今后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最大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的同时顺利的完成了学生的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的综合培养新模式。

3.横向课程体系和纵向课程体系的关系。横向课程体系与纵向课程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是纵向课程体系的基础;纵向课程体系是横向课程体系的具体化。因此,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综合两者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才能够得到科学地发展,实现专业的定位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应当严密组织,务必使每年、每月、每日都要环环相扣,务必使每节课程都有相应的课题,不致失落了主题或颠倒了顺序。”[7]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构建已经实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实现突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裴斯泰洛奇说过:“技巧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的应用才能发展”。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大学生专业实践的黄金时期——寒暑假,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科学实践。

1.大学一年级。大一的学习在沿袭高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加以自主学习的引导。以教学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和实践内容(寒暑假课程设计)为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

2.大学二年级。以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为主,学生统性的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行业情况。该阶段的课程教学: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实践内容:在校内,优选和整合本专业的实习设施和场地,满足专业新发展的要求。在校外,企业合作和交流是关键。鼓励一线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特别要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尤其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在意义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3.大学三年级。课程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专业化课。采用情景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毕业后从事的方向并选修相关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专研专业问题,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项目研究或者自主申报课题研究。

4.大学四年级。大学四年级是学生角色转变的转折点,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面向社会为主。教学课程主要有专业化课,实践教学就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度,广泛地与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与地产估价公司、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的进行合作指导。

三、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地管理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自本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来,土地资源管专业向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与社会化发展,培养创新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土地管理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着手,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参与课程制定的过程,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革新机制。一方面,大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绘画自己的未来,增加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与学生沟通的纽带作用。以改变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现状,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巧灵,李玲,路婕,薛晓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0):169-170.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2005.

[3]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君,林瑜.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沿革特色及学科建设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8,(9):78-80.

[5]杨小艳,陈龙高,等.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发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9,(4):74-76.

[6]徐红丽,张宇.浅谈当前形势下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的出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89-91

[7]钟启泉,张华.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行发教务字[2010]87号)

土地规划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目前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以公共管理和应用经济学学科为基础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在学科发展上依托学校在财经类学科的优势,侧重于经济管理领域,因此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作为一所地方财经类院校新开设的年轻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该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以一年级公共基础实验,二、三年级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四年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为基本流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图1)。根据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图1 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专业定位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庆工商大学是地方财经类高等院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

第二,课程设置中实践课学时偏少。由于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背景为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实验课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重较小;

第三,师资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重庆工商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为新开设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组成,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高等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根据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出以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充分调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级人才客观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由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向“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创新意识形成”的实践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在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研究创新实验,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对中心的硬件设备和专业软件进行更新和升级,并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结合现阶段的就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编写新教材或实验讲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四)推行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提升师资力量。

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是通过职业导师对学生“一对一”的从政治思想、学习方法、专业实践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并协助学生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这种导师制度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及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从而促进师资结构优化调整和提升师资水平。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薄弱环节。针对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通过推行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提升专业师资力量,形成“基础-综合-创新”3个层次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付梅臣,袁春,周伟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5(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