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式花艺培训

中式花艺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式花艺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式花艺培训

中式花艺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9月5日联合《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部署实施的,其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设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转岗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等三个项目。“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每一个子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及时改进,以确保“国培计划”预期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仅针对黑龙江省首批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批次的培训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实效性。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黑龙江农村幼儿园“国培计划”最早实施的两个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学员为抽样调查对象。学员基本情况见表1。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法、访谈法。问卷均在临近培训结束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为97.3%。访谈法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对象为1名“国培计划”组织者和5名学员。同时,本研究也对两个项目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培训学时等信息进行了描述分析。

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遴选培训学员把关不严

本研究从培训学员幼儿园所在地、幼儿园性质、职务、职称等自然分布情况中发现各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参培学员的遴选把关不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幼儿园教师分布失衡

袁贵仁强调国培计划要“以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要充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农村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但调查显示,来自地市县的幼儿园教师占培训学员总数的72.6%;来自乡镇的幼儿园教师仅占学员总数的27.4%;无来自村级幼儿园的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比例大大低于地、市、县幼儿园教师比例。

2.公办园、民办园教师分布失衡

教育部强调“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要重视新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参加两项国培计划的幼儿园教师中,公办幼儿园教师占98.6%,民办幼儿园教师仅占1.4%,比例严重失衡。

3.培训学员混杂

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设置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园长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等三项专项培训。这些专项培训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别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对每项培训的学员类别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培训项目中的学员职务较混杂,如表2所示:在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项目中,职务为园长的学员仅占50%;另外50%的学员为教师、教研员、转岗教师;在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务为教师的学员占86.5%,有5人不在教学岗位。培训对象异质性过大导致难以达成一致的需求取向和关注重心,从而导致培训目标不明、课程设置混乱,削弱了培训效果,造成培训资源浪费,教师培训后的“骨干示范”作用也值得商榷。

(二)培训前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农村幼儿教师是“国培计划”的直接受众群体,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对培训学习的需求,而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者的具体需求是“国培计划”制订的参考依据,也是我们考量培训方案质量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培训机构把握学员培训需求情况从客观条件、主观努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访谈。

1.客观层面

由于短期培训项目在申报期间对学员的具体层次尚不明确,无法得知学员个体的学习需求,也没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资料支持,对培训需求的分析主要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应然层面的理解。

2.主观层面

在分析的过程中,受组织者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农村学前教育实际等信息获取层次、数量和代表性的限定,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聚焦在一些基本技能的显性需求,例如,如何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而对教师、园所没有意识到,但实际需要的隐性需求分析很少,也未涉及对诸多培训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对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和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培训内容丰富,但实用性不足

在对两个培训项目的培训模块进行分析中发现,两个项目的培训模块数量都非常丰富,培训内容的重点也非常明确,但与学员的需求、农村幼儿园实际还有一定偏差。

1.培训内容与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偏差

“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共设置了8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幼儿教育教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模块是培训的重点内容,各占培训总学时的30%和25%,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课改前沿、教育科研分别占总学时的100%,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环境创设模块各占5%。而与本次调查的学员最希望学习的幼儿园教育教学(71.2%)、园本教研(46.6%)、儿童发展与评价(37%)等三个模块对照,后两个模块内容没有被重视,甚至没有被纳入培训内容,而不符合农村幼儿园教学实际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占了一定比例。

2.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缺乏实用性

培训内容缺少实用性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理论性内容难以实践转化,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科研、课改前沿等模块的内容虽然能拓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视野、构建专业发展愿景,但学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实现实践转化,正如培训学员回到岗位上的慨叹――“新鲜后是一片茫然”;二是观摩研讨主题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两个培训项目为学员安排城市优质幼儿园、优秀教师的主题活动进行观摩。优越的园所条件和优质课观摩的幼儿园活动让学员耳目一新,但由于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落后,甚至没有电脑,所以这些具有城市化倾向的培训内容对部分农村学员来说是中看不中用,看着很新鲜,回去根本用不上。也可能误导学员认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达到城市里的教育水平,盲目地学习,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

(四)培训方式实践性不足,难以实现“实践解困”

两个项目打破了传统短期培训的专题讲座的单一培训形式,培训形式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特点。但是,受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规模影响,专题讲座仍是短期集中培训的主要方式,培训内容多以理论讲授、方法技能的训练为主,辅之以参观或观摩,而学员喜欢的观摩研讨、实践指导、案例研讨所占比例并不高(如表3所示)。

这样的培训形式可能很难帮助学员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技能解决实践工作的问题。关于“培训的最大收获”的调查显示,有78.1%的学员选择了“理念更新”,有58.9%的学员选择了“知识扩展”,只有39.7%的学员选择了“实践解困”。虽然学员的“理念更新”和“知识扩展”的收获看起来较乐观,但是如果这些收获不能有效地实践转化,终将失去意义。

(五)培训者团队资源失调

教师培训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优秀的培训者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两个培训项目的教师团队主要由高校教师、教研员、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组成,但各类培训者资源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一是培训教师中理论研究者颇多,一线实践者较少。承担培训的高校教师是培训者团队的主体,占培训者总数的62.2%;幼儿园一线教师和园长比例较小,占培训者总数的37.8%,且人均承担学时不足2学时,明显低于高校教师的人均承担学时。二是来自幼儿园的培训教师城市化明显,培训者团队中的一线教师、园长全部来自城市优质幼儿园,在培训中的实践引导和理论阐释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六)培训绩效评价形式化

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对政府、组织培训的机构、院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国培计划”的培训效果的评价调查主要从评价者、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三个方面展开。培训的组织管理效果主要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委派专家进行评价,主要检查内容为培训学校在培训期间的工作简报、培训光盘、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汇总表。从上述检查内容来看,黑龙江省教育厅的项目评价侧重对承办培训单位的培训组织工作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者为组织培训的高校,评价内容主要是显性的知识技能,评价方式主要是书面总结、汇报展览,组织者在培训过程中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有研究提出,这种做法会使评价的作用失真,表现为培训学校对教师、培训者对自己的培训均不负责。

四、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实施建议

(一)加强培训项目的资源共享,促进培训项目的多元合作

“国培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培计划”的实施不能靠项目承担机构孤军作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在培训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培训资源等方面共享协作,形成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组织合力。

1.加强“国培计划”项目宣传与资源共享

农村幼儿教师是培训学习的主体,“国培计划”必须要调动广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主体性。本调查发现,教师对参加“国培计划”的需求与对“国培计划”的了解显著相关(r=0.279*,p=0.017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一是要明确国培学员的选派要求,制定出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园长的评选标准、条件,明确他们的责任与义务。二是要明确申报办法、筛选原则、培训的任务与要求,适当增加乡镇、农村幼儿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比例。确保学员选派的引领性、需求性、广泛性、均衡性。

3.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学员培训需求的合作调研

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方案的重要参考,要借助资源共享平台,以一线教师、园长、教研员、教育专家为调查对象,全面分析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问题与困惑、培训需求,使培训项目既能有效回应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又能实现对学员培训需求的专业引领。

4.为教师培训成果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国培计划”要求参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积极进行培训成果应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幼儿园应当积极为教师培训成果的运用提供各种有利环境和实施条件,鼓励参培教师带动全园教师结合园所实际开展各种园本教研活动、进行改革实践。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跟踪实践指导,以便真正发挥参培骨干教师在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园所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

培训方案是培训实施的参照,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方案的适宜性要以农村幼儿教师职业需求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发展需求为指导;以适合幼儿教师学习特点为根本要求;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在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者等方面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大胆创新。

1.课程内容结合农村幼儿园实际,重点明确

从培训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实践”趋向来看,培训内容尤其要源于教学实践。各类指导性文件也都明确强调培训内容应“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所以,培训内容要注重从农村幼儿园的案例中提出核心问题,由核心问题生成培训内容、聚合培训模块。最好以学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的讨论为核心内容建构培训的内容模块。

同时,在培训内容中严防“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和切实有效,为此,对于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而言,应以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在以后的园本培训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等为宗旨,引领他们把握适合农村实际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以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的园本教研为培训重点。

2.依托农村培训实践基地丰富培训形式,讲求实效

幼儿园教师培训实践性、操作性、参与性特征要以优质的培训实践基地为条件保障。教育部重视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提出“要遴选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建立‘国培计划’教师实践基地,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但是城市幼儿园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不能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有效的示范参照,所以,有必要在农村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幼儿园,通过前期的专业引导,使之成为农村幼儿园改革的前行者,并把这些幼儿园作为培训的实践基地。借助培训实践基地资源,在培训方式上就可以打破纯粹的专题讲座形式,加大实践研修和小班教学的比重,开展探讨式学习、观摩式学习、案例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多种学习形式。这种基于农村幼儿园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效果等的实践性示范能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作用。

3.着力培养本土培训者,加强示范引领

按照“建设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学”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等相关要求,可以重点培养一批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长期深入农村学校的各级教研员,充实培训者团队。因为,对农村教师来讲,根植农村幼儿园实践的教育理念、成功经验最实用;他们也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困惑,理解农村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准确地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让他们在“国培”师资中唱主角,更能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三)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高培训项目的有效性

1.建立专项评估组进行过程评价指导,促进培训过程改进

在“国培计划”项目的评估与绩效考评上,既要避免培训机构身兼教练员和裁判员,又要避免形式性终结评价,否则难以推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绩效改进。如果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各培训基地派驻培训评估专家小组进行现场监督和具体指导,既能体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国培计划”项目的监管和专业指导力度,帮助培训机构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又能有效剔除终结评价资料、汇报中的虚假信息,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2.培训跟踪指导与延迟评价相结合,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教师培训的效果具有延迟性,在培训过程和结束时只做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仍是不够的。对于培训后的评估验收工作不仅应当采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而且还应当对于参加培训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实际表现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实地服务,以便真正地体现出国家级培训所要求的促进培训学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的培训初衷。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特别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实践学习、示范引领的指导。在培训结束后,要通过培训学员QQ群、公共邮箱、教师博客等形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员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后续分享交流、解疑释惑,或者采用定期定园个别追踪指导,持续帮助农村幼儿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实现专业发展,实现“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的宗旨。

中式花艺培训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新医改方案实施背景下,住院医师不断强化规范化培训工作,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临床技能,已成为了必然趋势。目前,在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医学史教育,加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熏陶,规范培训阶段医学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引导住院医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医学人文精神,对深化规范化培训内涵、提高规范化培训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角度,深入探究医学史教育培训作用、目标及方式,旨在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率,深化其内涵,指导其临床工作。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医学史教育

在国内医师继续教育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住院医师在进行规范化培训时,应重视医学教育史学习,通过医学史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定位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进而完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现阶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加强医学史教育已成为了关键改革措施,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医学史教育的作用及方式,旨在指导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国内医学院中医学史教育缺失现状

现阶段,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大约有33%的西医院设置了医学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医学教育史未被重视。目前,医学史教育仅为多数医院的选修课程,具有非限制性;而伴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增多,多数学生未选择这门课程。此外,于在校学习时期,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水平低下,知识掌握不全,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基于教学方式单板、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医学教育史教学工作不理想。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大医学教育史培训力度,住院医师于规范化培训时期重视该课程的开展,可深入其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育作用

目前,卫生部颁布了有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涵盖临床能力、专业外语、医德医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理论及政治思想等,其中实践技能培训已成为了规范化培训中的关键措施,而以全面提升住院医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保证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医学史教育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医学史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已成为了连接人文科学与医学的桥梁,虽无法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但可为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精神支持,具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便于理解现实与把握未来

哲学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而医学史作为不断总结前人检验教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立足于历史角度,纵观医学的发展史,明确其内在发展规律。基于全面掌握医学发展中的失误与成功前提下,可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超越历史,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医学史将所有的医学知识整合成一有机整体,其中既有战胜各类疾病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掌握医学发展的艰辛历史,理解每个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伟人,进而领悟其中的奥秘,可加深对医学事业的感情,对职业道德准则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属于医学思想与精神的有机载体,其中注入了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伟人,他们的崇高的医学精神追求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思想觉悟,深入其思想意境,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3.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科培训中积极融入医学史教育,从各个专科实际疾病出发,深入分析其发病机制认识历史,并就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剖析,可提高住院医师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4.掌握事件与人物的核心医学思想,树立批判精神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的发展注入了前人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教育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与任务,同时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与任务所传递的医学思想进行系统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并树立批判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深化自身内涵与品质。

5.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培养教、医、研能力

在医学史教学过程中,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积极培养住院医师教、医、研能力。具体而言,就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可采用自主授课或自主学习等模式进行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其文献检索能力;积极阅读相关的外语文献,可保证其外语水平;科学制作幻灯片,推行情景教学,可培养住院医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学方式

住院医师在接受医学史教育时,可采取教师授课的方式,详细讲解相关医学发展史,并剖析关键历史事件与任务,讲授各个专科疾病的发展史。待住院医师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其设计题目并积极寻找资料,经书写教案进行自主授课,同时融入专业探讨、专题展览等内容。此外,还可经问卷调查、座谈、考试等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估。考虑到医学史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故针对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必须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其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强化医学史教育,是提升临床医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保证临床工作质量的关键手段,亦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实践工作中,需全面分析医学史教育现状,把握其教育目标,领悟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可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养,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2]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3]施萍,何旖旎.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10):1360-1362

[4]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5]段链,陈红,路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4-26

[6]王美堂,瞿小英,梅冰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急诊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方法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71-472

[7]陈丽芬,王亚军,赵妍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2-455

[8]戴娟,蒋平.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81-182

中式花艺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实践 腹腔镜 规范化培训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4211C07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0-02

2015年度医改热词仍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建立全国统一的住培制度,实现临床医师水平同质化,成为解决医改众多矛盾中的一剂“良方”。我院作为全疆首批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逐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外科住培医师通过腹腔镜规范化培训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培训经验。

作为微创外科的技术核心,腹腔镜外科技术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1],占用医疗比重小获得了外科医师、患者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由于该项技术对外科医师操作技巧要求非常高[2],故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价值。我们结合腹腔镜外科医师“学习曲线”[3],通过腹腔镜模拟培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奥林巴斯微创培训中心进行腹腔镜培训的住培医师(包含专硕规培)40人,共学办培训班4期,每期10人,每期培训10天,平均每天训练6小时。培训人员平均年龄28(26-32)岁,其中男性32人,女性8人;普外科专业19人,泌尿外科专业15人,妇科专业6人;既往均无腹腔镜经验。

1.2 培训方法及步骤

1.2.1 腹腔镜基础理论学习

采用视频及现场观摩式的集体授课形式,授课时间为2天,其内容包括腹腔镜技术发展史,腹腔镜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腹腔镜手术原理及使用方法,以及腹腔镜器械的日常维护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外科适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常见病种,明确手术适应症及并发症,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各种腹腔镜器械的使用,腹腔镜下“分离、结扎、缝合”等手术技巧,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进一步区别与传统手术的差异。利用视频教学的优势,反复观看手术录像,熟记手术操作步骤和细节。

1.2.2 体外模拟箱操作训练

在模拟训练箱中,遵循渐进式模拟操作训练,主要是模拟人体腹腔镜手术的环境,依靠显示器成像进行手眼协调操作,做到器械使用熟练、定位准确。训练时间为4天,同时进行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包括:转移瓶塞、拾取瓶塞、剪手套三角、缝合与打结训练。

1.2.3 腹腔镜下动物组织 ( 猪大肠) 操作训练

通过体外模拟箱操作训练考核合格学员进入此阶段,培训时间为2天。在腹腔镜模拟操作系统下,对动物组织(猪大肠)进行切开、缝合与打结训练,可以真实的再现手术环境。以两人为一组,“术者与助手配合”训练模式,轮换进行。方法是将猪大肠固定在平板上并置入模拟箱中,启动腹腔镜监控系统。操作者双手分别持钳、剪刀,将肠管剪开或离段以此训练“切开术”。然后把切开或离断的肠管进行缝合及打结,将持剪刀的手改为持针器训练缝合打结。合格标准为腹腔镜下3分钟内缝合一针并打3个结。通过2天的时间完成该阶段内容的训练,同时进行考核。

1.2.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SPSS 19.0处理,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P

2.结果

四期培训班均顺利完成,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所有培训学员均合格毕业。与培训前相比,四期培训学员接受培训后,完成转移瓶塞、拾取瓶塞、剪手套三角、缝合与打结训练等同样的操作用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3.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日趋成熟,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微创诊疗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为了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病人诊疗的安全性,外科医师应首先经过腹腔镜模拟器的训练。对于外科住培医师来说,具备腹腔镜操作初级技能是住培期间必须具备的。然而,传统“传、帮、带”培训模式周期长,如何进行高效科学、系统地针对腹腔镜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通过举办四期外科学住培医师腹腔镜培训班,利用集中授课,强化训练的培训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住培医师理论知识薄弱,临床操作机会欠缺的不足。

首先,腹腔镜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训的基础,只有了解和熟悉腹腔镜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认识腹腔镜设备和基本手术器械才能更好的实际操作腹腔镜[4];通过视频录像观看手术演示,才能了解常见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腔镜下解剖特征、手术入路及腹腔镜器械使用时进行分离、结扎、缝合等手术技巧。

其次,体外模拟箱操作训练是腹腔镜培训的关键。腹腔镜外科手术对术者的外科技能要求甚高。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其区别在于:视觉焦点差异,触觉感知差异,手术器械构造差异,手眼协调差异、手术团队配合差异等。外科住培医师通过转移瓶塞、拾取瓶塞、剪手套三角、缝合与打结训练能够较好的熟悉乃至熟练掌握腹腔镜主要器械的不同握持方式,适应手术器械的杠杆操作原理,逐步适应双手触觉改变和视觉二维平面感的转变[5]。

最后,腹腔镜下动物组织 ( 猪大肠) 操作训练是培训的升华。我们在进行动物组织 ( 猪大肠) 操作训练前,记录外科住培学员完成考核内容的成绩与培训后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运用腹腔镜系统对用动物组织(猪大肠)进行切开、缝合与打结训练,能够基本完成模拟腹腔镜手术下的各种操作,从而达到比较真实的训练效果。在应用价值方面,不仅缩短了培训时长,增加了培训强度,满足了学员真实模拟操作的愿望[6],更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模拟箱训练的单调乏味。虽然腹腔镜下动物组织操作训练无法达到活体动物实验的效果[7],但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培训成本。在本组资料中,培训前模拟箱的各项考核用时的标准差较大,分析原因是为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包含外科住培医师和专硕规培研究生;阶段性培训结束后,各项考核用时均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操作技能接近,标准差值相差不明显。

因为腹腔镜模拟训练是基础训练,是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必备前提[8],因此诸如气腹训练、放置套管、各种止血设备的使用等技能还需更进一步的培训。但是就此次腹腔镜培训经验来看,该腹腔镜规范化培训在外科住培医师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Miskovic D,Ni M,Wyles SM, et al.Learning curve and case selection in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systematic review and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analysis of 4852 cases. Dis Colon Rectum. 2012; 55(12):1300-10.

[2]Flemming Bjerrum,Jette Led Sorensen,Ebbe Thinggaard,et al.Implementation of a Cross-specialty Training Program in Basic Laparoscopy[J]. JSLS. 2015;19(4): e2015.00059.

[3]黄小虎,蔡小勇.腹腔镜初学者如何缩短学习曲线[J].微创医学,2012,7(2):194-196.

[4]杨飞,湛海伦,卢扬柏,等.重视腹腔镜下动物组织模拟训练在腹腔镜培训中的作用[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2):10-13.

[5]钱峻,汤黎明,朱杰等.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中的团队配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9):781-783.

[6]Stein S,Stulberg J,Champagne B.Learning laparoscopic colectomy during colorectal residency:what does it take and how are we doing?[J].Surg Endosc.2012;26(2):488-92.

[7]Celentano V.Need for simulation in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 training[J].World J Gastrointest Surg.2015;7(9):185-9.

[8]Bardakcioglu O,Khan A,Aldridge C,Chen J.Growth of laparoscopic colect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f region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over time[J].Ann Surg.2013;258(2):270-4.

作者简介:

王文光,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防治。

中式花艺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汽车驾驶培训;一体化教学;策略

汽车驾驶培训是帮助受训者直接感受驾驶技术、学习驾驶技术的一种实训教学课程。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不断加强受训者职业技能培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一体化教学是在教学改革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将技能培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汽车驾驶培训教学效率。以下对汽车驾驶培训一体化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高参考。

一、汽车驾驶培训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建立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是当前汽车驾驶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但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照本宣科,对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状况关注不高;而许多实操教师又只注重实操教学,对于受训者的实际理论知识状况关注较少,这也直接引起了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操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1]。实施一体化教学时,首先需加强对教师教学思想的改革,在教师中开展一体化教学内容研讨,促进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为受训者提供一体化教学环境,促进受训者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大对一体化教学的投入

实现一体化教学是保证受训者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结合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一体化教学,受训者能更加了解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之间的联系,促进受训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操训练中,提升实操能力。因此,相关驾驶培训学校需加强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视,加大对一体化教学相关内容的投入,不断加强实训场所的建立,不断推进驾驶培训学校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三)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一体化教学时,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要求更高。一体化教学教师需将理论知识与实操训练相结合,将实理结合,成为综合性教师。因此,驾驶培训学校在提高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时、理解时,还需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理论教师进行实操培训,提高教师对实际操作技能、经验等的提高;对于传统的实操教师,多数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掌握充分,但其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为缺乏,为了提高实操教师的理论知识,可组织实操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促进驾驶培训学校教师向实理兼具方向发展,保证实际教学效果。

二、汽车驾驶培训中一体化教学实例

在汽车驾驶培训中,某汽车培训中心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运用一体化教学策略,总结出适应该汽车培训中心发展的教学模式,使得该培训中心的教学培训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物车辆教学与汽车构造理论一体化教学

该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将实物车辆教学与汽车构造理论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汽车构造理论是理论教学中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且其对受训者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要求较高,学习不认真极易导致受训者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佳[2]。随着汽车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广泛,该汽车培训中心每年培训的学生越来越多,学员的素质也存在差异,直接引起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培训中心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学员难以在教学活动中理解汽车构造,使得教学效果受限。因此,该汽车培训中心将实物车辆与车构造理论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以实物车辆为主体,根据学员汽车构造知识掌握状况进行针对性汽车构造讲解,在实物车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使得学员对实际车辆构造状况更加了解,为后期实操训练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实际操作与车辆常识一体化教学

在传统实操训练中,学员在操作过程中常需听从教师的指导,常被告知什么不能做,应该怎么做,传统实操培训方式使得学员在操作过程中常出现难以理解实操内容,难以掌握实操技术的状况,因而导致培训时间过长、学员的实操技术不高等状况的发生[3]。该汽车培训中心在面对上述问题时,将实际操作培训教学与车辆常识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实操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指导学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相关车辆常识,提高学员的认识。如,在进行起步学习时,实操教师会讲解离合器半联动操作的相关原理,从而促进学员平稳起步,在换挡操作时,教师可向学员讲解变速箱齿轮传动的相关原理,从而促进学员有效控制车辆速度,提高换挡学习效果。

(三)道路驾驶与考试项目一体化教学

在汽车驾驶培训中,考试是检验学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传统驾驶培训内容常针对考试项目进行训练,使得学员仅能在培训中学到考试相关内容,对于其他不在考试范围内的操作技能了解不够,导致许多学员学习结束后仍然难以独立驾驶,道路驾驶技能欠缺。不仅影响了培训中心的教学效果,也使得道路交通安全难以保障[4]。该驾驶培训学校根据上述状况,将道路驾驶与考试项目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如在学习侧方停车时,教师会教授学员将选择点进行分点处理,车边线当做车身位,头灯、尾灯等分别选取合适的选择点代替,从而促进学员学会代换,提高学员操作感觉,在入库练习时,也可将在这种代换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提高学员的回转练习效果。

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是当前汽车驾驶训练的必然发展趋势,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还需要许多条件作为推力。各汽车驾驶培训学校需不断提高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不断加大对一体化教学的投入,提高教师教学综合水平,从而为学员提供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根据驾驶培训学校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改革,不断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慧,刘卫平.试论汽车驾驶培训中的一体化教学[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27(2):92-93.

[2]孙奇.浅谈汽车驾驶一体化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家,2012,(10):310.

中式花艺培训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面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的理念,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并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现状和模式。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