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的措施

康复护理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护理的措施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第1篇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阶段,恢复(门诊)阶段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急性(住院)阶段康复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恢复(门诊)阶段康复方案。主要针对出院早期患者的康复,一般在病后3个月内进行。包括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周的运动治疗,如二阶梯负荷康复医疗方法。通常从心肌梗死后3~14周开始,以1周为单位制订康复程序,每周按1/2、3/4、单倍量、1.5倍量、双倍量顺序增加,均进行负荷后心电图检查。8周后,即心肌梗死11~12周,患者多能完成二级梯双负荷,相当于6.7Mets,即可进入社区康复治疗程序。在此阶段,护理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健康的维护,制订运动方案,安排患者定期进行康复运动,记录具体执行情况,评价提高康复效果等。康复运动的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康复运动时播放适宜的音乐,可提高运动的效果。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偏瘫; 综合康复护理; 干预措施; 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076-02

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发生率相当高,存活者中约有60% 8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障碍,约15%的患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2]。如何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备受关注,常规的护理方法并不能有效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综合康复护理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3]。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订的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无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4]。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59.1±2.8)岁,平均病程(5.79±1.13)d;脑出血12例,脑梗死28例;病变在左大脑半球17例,在右大脑半球23例。试验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58.9±2.9)岁,平均病程(5.80±1.15)d;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病变在左大脑半球19例,在右大脑半球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脑卒中治疗和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1)肢体训练:正确摆放患者的肢体并翻身,护士帮助被动运动患侧肢体,逐渐加大活动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练习腕关节和踝关节的背伸牵张;训练变化,抬高床头30°坐位,患者的最长承受时间达到30 min 后隔天增高床头10°训练,直到能维持90°坐位30 min后开始患侧、健侧起坐练习;训练站立平衡、坐站转移、步行训练,练习穿脱衣服、洗漱、梳头、用餐和处理便后等。迟缓期强调正确姿势,训练侧卧起床、翻身,痉挛期强调练习放松痉挛肌,抗痉挛手法及诱导训练分离运动,将训练日常活动能力作为作业治疗的主要部分[5]。(2)语言训练:若患者并发语言障碍则给予语言训练,清楚而缓慢地与患者进行对话交流,给其足够的回答时间,鼓励其积极与他人交流;播放影音来给予患者有意义的感官刺激;引导患者以聊天的方式与家属展开语言沟通、通过有声的方式阅读书报,逐步恢复语言交流、认知、沟通、思维等重要功能。(3)健康教育:教给患者基础的脑血管疾病知识,使其了解治疗药物方案,制定良好的作息计划,积极配合治疗时间,使睡眠质量提高;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整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6]。进行康复训练,教给患者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及辅助训练,在非治疗期间也可以使患者接受到部分训练,降低护理不当引起的再次损伤。康复训练45 min/次,1次/d,每周5 次。组织同病区的家属及患者通过小组的形式讨论,介绍成功经验,交流心得,彼此鼓励,每次30~60 min,每周2次。(4)心理辅导:护士要诱导启发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疾病,鼓励其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给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采用集体观看康复录像或发放宣教小册子的形式提供健康宣教资料。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帮助患者发挥其机体潜在功能和残余功能。加强对患者家属进行的心理疏导,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积极意义的环境支持,激发其康复的兴趣。护理前后利用Barthel指数(BI)评定并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1.3 疗效评价标准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BI)指数评价法评分:0~25分表示非常严重的功能缺陷,25~50分表示严重的功能缺陷,50~75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75~100分表示基本自理或轻度功能缺陷,100分表示完全自理[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但试验组提高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试验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表明给予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能够调动其脑组织内的残余细胞从而发挥代偿作用,促进细胞再生和组织重构,从而使机体功能尽早改善或恢复[8]。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能有效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肢体活动能促进相应皮层增加脑血流量,大大降低肌肉的萎缩,同时关节活动度增大,能防止发生萎缩、畸形等,这是药物治疗所无法替代的功效。利用病房的生活环境,将患者的肢体练习融入到护理及日常生活中,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9]。加强患者的语言训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被动训练逐渐转变为主动练习,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认识疾病的知识及采取的治疗方案,掌握康复训练的技巧,积极配合,改善饮食及睡眠,消除恐惧、悲观心理[10]。心理治疗能显著加速康复,护理时要注重患者的感受,以聊天的形式充分了解患者的述求,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综合护理中注重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采取早期康复行为,使患者的残余机能实现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中,试验组护理前后BI的提高比对照组更加明显,试验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2.

[2]霍瑞霞.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5-16.

[3]刘丹,陈红.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23-24.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血管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380.

[5]甄君,欧建英,朱华.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8):1-2.

[6]付娟,罗婷,张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4):2999-3000.

[7]王维治.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

[8]谢见欢.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2-14.

[9]宋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2012,12(2):17-18.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 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 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 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 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 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 坐位训练;⑥ 站位训练;⑦ 步行训练[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观察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 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此期间我院妇科择期手术共计 1960 例,腹腔镜手术 1109 例(56.6%),常规进腹手术 460 例(23.5%),阴式手术 391 例(19.9%)。均于术前半小时在手术间内静脉滴注抗生素,于麻醉开始前完成。患者年龄 21~76 岁。

1.2 不良反应情况 出现不良反应的 15 例(0.8%)。皮疹9 例(9/15),其中应用头孢呋辛钠 4 例,头孢美唑 2 例,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依替米星各 1 例;恶心呕吐 4 例(4/15),应用头孢呋辛钠、头孢美唑、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各 1 例;咳嗽 1 例(1/15),应用头孢美唑;心悸和胸闷 1 例(1/15),应用氯唑西林钠。

2 护理措施

2.1 严格查对制度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认真、仔细查对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等,特别要仔细核对所带入的抗生素名称、剂量、皮试结果,并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和其他过敏情况。

2.2 做好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担心手术是否疼痛、能否成功等,多有紧张、恐惧和忧虑情绪。若在手术开始前出现不适,则会加剧患者的紧张情绪,生理机能产生变化,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手术室护士不仅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安全、无菌的医疗环境,还要态度和蔼、语言可亲,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若术前因用药出现不良反应,一方面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对患者做好解释和安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确保手术顺利开展。

2.3 单独滴注抗生素 术前抗生素必须单独使用,不能在其中加入任何药物,也不能与物同时使用,避免相互作用而影响病情观察。

2.4 严密观察使用情况 滴注抗生素过程中,手术室巡回护士要坚守岗位,始终陪伴患者身边,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一旦患者有不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延误手术治疗。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病康复患者;效果

精神病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患者产生思维、情感、感知异常的疾病[1]。治疗精神病患者属于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对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9.6±4.3)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经CCMD-3诊断标准予以确诊[2],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脑部肿瘤者,未出现意识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患者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常规入院登记,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症状,安排常规出院等。

观察组31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

1.2.1 建立良好就医环境

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清静、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温馨休养环境,保证室内的适宜温度与湿度;保证患者的睡眠规律,虚心接受患者意见,更换床上用品的软硬度,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室外活动场地增添运动设施,还可进行花草与树木种植,美化室外环境,适当增修走廊与休闲桌椅,开设健康教育园地,鼓励患者多开展户外活动,游戏等。

1.2.2 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开展关于精神病相关医疗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宣传精神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所需的药物和用法用量、用药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内容。患者心情抑郁时要注意放松与集中注意训练,以便患者正确了解疾病,改善不良心理。还可向患者讲述相关成功实例或者邀请已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2.3 心理护理

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友好护患关系,以轻柔的话语安抚患者,促进患者缓解或消除焦虑感与抑郁情绪,用正确态度面对睡眠。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职业背景与文化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培养患者利用心理调节法克制烦躁等不良情绪,主动寻求帮助。

1.2.4 非语言沟通辅助护理

用微笑迎接患者,用笑脸面对患者,能让患者具有轻松感[3]。采用相关示范动作对语言进行补充。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巧妙运用手势等动作,注意与患者的眼神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安慰与亲切感。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敏感患者,避免患者产生反感[4]。

1.3 评判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康复效果。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包括基础护理满意度、健康宣教满意度、心理护理满意度、康复内容满意度等内容,每项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75分以上;满意为50~75分;一般为25~50分;不满意为25分以下。问卷由家属或患者自行填制,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以P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74.18%,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

多数精神病患者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体现为患者出现异常行为动作、意识情感等[5]。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相对漫长,其精神活动日渐衰减,加上脱离社会环境的时间过长,患者的社会功能难以恢复,使得无法及时回归社会[6]。因此,如何增强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他们衰退的速度,成为精神科研究的重点[7]。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临床上对于患者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视。人性化护理指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主体,重视人的价值、自由与发展的护理模式[8]。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为患者着想,围绕患者展开护理。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与生命价值、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为中心,注重护理的个性化、全面性及创造性。其根本目标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临床护理的最优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问卷调查对各项的满意度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还能提高患者康复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芳.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07-108.

[2]王菊华.如何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4):245-246.

[3]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8-258,259.

[4]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139.

[5]蒋红.人性化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69-170.

[6]刘永艳.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3):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