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课程建设

信息化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化课程建设

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会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创新

新时期,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才能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的创新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创新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o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的创新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创新

(一)“教”与“学”的创新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趣味性且深刻的学习体验。该学习模式要求我们关注“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对应人们需要知道什么、如何学习、何时在何处学习,以及谁需要学习这一系列的问题。它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学习中,来赋予所有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并激发、启迪他们。它借助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取代了“一刀切式”的课程、教学节奏和教学实践。

(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要求下,计算机教学将转变成主要教学手段,而“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将成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所讲授的知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会计信息化教学不仅要进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要加强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教学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避免纸上谈兵。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时,应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极限,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会计信息化考核方式的创新

教师要采用新的、科学的方式来测量真正重要的内容,在还有时间改善学生学习的时候找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让更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设计、实施和使用评价的过程中来。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技术化的评价能够为有效的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这些决策的出发点在于考虑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持续改善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唯一答案,如基础理论等;另一类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如基本理论的运用以及决策等。对于考试题目,前者可以通过试题库的形式固定下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程度;后者由教师联系实际出题检测,考核学生的能动性。当然,考试不是检查学习情况的唯一方法。会计学科的技术性特征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及实验心得体会方面来进行。实际操作与运用方面的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为50%比较适宜。或者把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进行分离,理论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实验成绩采用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来进行评定。

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本质上就是教学资源形式、教学实施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网络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既是信息化教育中网络教学的主体资源,又是教学实施的一个有效手段。军队院校承担着为部队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其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网络课程教学效能的发挥,关系到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甚至影响军队的信息化进程。

2 军队院校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剖析

目前,军队院校网络课程仍采用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均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供学员课后自主学习,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教学效果显著。但由于军队院校强调统一化管理,纪律和制度都非常严明,可供学员自由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因此,网络教学原本自由而开放的“土壤”在此变得非常贫瘠,教学效果不显著。并且当前军队院校的大多数学科都如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一样,处于建成并投入教学应用的初级阶段,网络课程发挥的效能低。

鉴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其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固然不能全盘套用地方院校的一些经验,还必须结合个性特征摸索属于自己的教学应用方法。

军械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网络课程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教学使用,并于2008年入选了军队网络精品课程。教师在进行自动控制理论网络课程教学时打破常规,围绕“究竟什么样的授课内容适合进行网络教学?什么样的时机适合开展网络教学?什么样的任务要求网络教学的配合?以及什么样的能力需要依托网络课程来培养”等问题边教学边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总体包括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模式研究两部分。

3 网络课程内容构建

在进行网络教学之前,首先要对课程知识的内容、重点难点、课程要求以及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初步确定网络课程教学的内容;其次,结合网络课程特点、功能以及资源环境条件,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具体考虑和设计,确定网络授课的具体内容。

判断课程内容是否适合网络教学原则如下:

1)知识内容简单、脉络清晰、容易理解,学员能够通过自学或在教员的简单引导下就能独立获取新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

2)针对部分授课内容,网络教学现场有比课堂更好的授课条件,能获得更佳的知识展现效果、授课效果和学习效果;

3)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便利的学习环境以及自由而开放讨论交流平台等特有功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 网络课程模式的研究

4.1 认清课堂授课和网络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适时做到灵活变通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初期,很难一下子完全扭转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因此当前仍应继续坚持“课堂授课为主,网络课程为辅”的授课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继续沿用“课堂讲授、网络课程课下”的旧模式,也要为它注入新内涵,如加强网络教学的使用频率和力度,将网络授课直接引进课堂,成为传授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4.2 以“兴趣”为激励,“有用”为牵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外在的激励,“有用”则是一种内在牵引。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使兴趣得以持续,还要让学习者体会到课程的实用性,使之转化为促使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如收集和制作一些趣味丰富、形象直观的视频和动画;更新学科发展动态,展示学科领域的一些先进理论及成果,精心设计一些富于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以及制作一些贯穿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和设计整个过程的控制系统典型实例等。

4.3 以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促成能力培养为检验标准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第一要务,凡是有利于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应该大胆地灵活使用;其次要围绕“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上下工夫。如针对“基于MATLAB的控制理论建模、分析和设计”部分的知识,传统做法是在课堂内由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甚感枯燥,难于理解、动手能力差,授课效果不佳。现在将授课地点选在了网络教室,这样学习者就具备了实时仿真的环境,能够亲历亲为,体会“操作即见所得”的学习感受,因此印象深刻,学习效果显著增强,而且动手能力以及软件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

4.4 注重课堂授课与网络课程的配合

课堂授课与网络教学虽有主次之分,但联系紧密,将二者巧妙配合起来教学效果更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课堂授课和网络教学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对课程内容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统计课堂授课对每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思考还存在的不足,以及怎样在课下通过网络课程来弥补;其次,开始着手课程设计,综合考虑课堂和网络授课的有效配合和互动的问题,如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练习、小型设计或留思考等任务,驱动学习者课下利用网络课程学习,途中又可以在关键点设置一些难易适当的小障碍、留些疑问,激发学习者思考和探索;再者,要充分利用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实时指导教学。教师要及时批阅网络课程作业,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做好记录,要在“讨论交流”板块上与学习者多交流,及时回答学习者的问题,并针对学习情况及时对课堂授课的内容和进度做出相应调整。

4.5 网络教学要有计划性和阶段性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主要采取了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授课内容分为建模、时域分析、复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系统设计综合五部分。网络教学也是按着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每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就及时对其进行复习和测试;在每一模块内,又按着“章—讲—知识点”的顺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因此,整个网络课程教学和课堂配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而有序、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5 效果评价

网络教学的效果究竟好不好,还要看它对提高授课质量、改善授课效果是否有帮助,并且有助于学员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检验效果的方法有网络作业、定期性阶段性测试、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但最后还要结合课堂授课以及期末考试最终给予综合性效果评估。

6 总结

军械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网络课程自2006年建成就投入到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网络课程与课堂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运用效果也是逐步攀升。并且近些年来,为了进一步增进网络课程的授课效果,正在摸索着将课堂授课搬到网络虚拟教室。调查表明:85%以上的学生都非常赞同网络课程是一种非常特别、有效的学习手段。尤其对于“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网络课程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统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网络课程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起来,不仅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工程能力显著增强,让学生感觉确实有用。

网络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必须大力推进。特别是军队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它关系到部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能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增添了砝码,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网络课程的教学效能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笔者认为,必须破除常规,勇于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玉容,冉鸣.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教学设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涂成波,刘英杰.浅谈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对教学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报,2011(27).

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职教新干线”空间课程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场所,使学习资源由教材、教案扩展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在空间课程的引导下,一步步学习、思考、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形成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空间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了一种交互式学习方式,更新了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信息化。本人通过两年多的空间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对空间学习平台的建设有以下几点感悟:

空间学习平台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没有空间课程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黑板加投影仪,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够广泛,讲解不是很深入,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消化和吸收不够充分。空间课程建设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开创了空间学习平台。空间学习平台的建设,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做充分的解析,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构课程架构。比如,教师要先收集课程资料形成该课程的教案库、案例库、图片库、影像库、习题库、课件库等,然后将这些教学资源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的学习单元并上传空间,将这些学习单元按照学生学习习惯,由浅入深的重新排序,运用超链接技术做出电子导航。这样既方便教师的授课,又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

空间课程充分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保障,空间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途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室的局限,使空间课程变成了“永不下课的课堂”。

空间学习平台的建立创新互动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局限,“教”与“学”往往是脱节的,在“教”的过程中,“学”很难切入,在“学”的过程中,“教”又已经下课。“教”与“学”配合太少,教学效率不高。空间课程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搭建了学习平台,使“教”与“学”交替互动,灵活转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自由的学习空间,相比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空间课程形成了“教”与“学” 互动式学习新模式。这种互动式学习新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互动式学习模式注重交互性

空间课程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优势在于交互性。空间课程资源丰富,但是如果没有交流沟通,再好的资源也会被束之高阁。因此,交互性是空间课程重要属性。空间课程的交互性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前的预习开始,教师就会发帖,提出课前思考问题和要做的准备,在课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空间授课,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与学生互动,在课后学生可以进入作业提交区提交作业,教师点评,还可以进入讨论区交流学习心得。空间课程通过交流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通过交流平台与课堂教学的配合,能够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相辅相成,通过平台将理论传授与实践练习联系起来,将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化为互动学习。

2.互动式学习模式符合学生的交流习惯

在网络世界里,社交软件很多,从最早的博客、论坛、QQ,到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相比这些人们熟悉的交流方式,空间课程的交流平台对大家还是个陌生的事物,但是空间课程的交流平台同样具备以上的交流功能。比如同QQ空间一样,教师和学生要先建立个人空间,教师的空间有完备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空间里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成果,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空间留言,使大家交流起来无障碍,借助空间交流平台形成的互动式学习模式符合学生的交流习惯,让学生使用起来能够得心应手。

3.互动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导”,即指导、教导和引导。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中心,而是教学的设计者,主要负责的是:开发空间课程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成果的评估者。

空间学习平台建设仍待解决的问题

(1)空间学习平台的学习内容要精简适用。空间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时求多、求全,往往课程内容设计繁杂冗长,使初学者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利用空间进行互动的热情。

(2)空间学习平台的课程导航要设计简捷易懂。课程导航是学习的路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由浅入深的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不要将导航界面做的很花哨,分散学生注意力,不要求全责备,导航设计太复杂,在寻找路径时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3)交流互动要追求质量。在空间群体讨论过程中,虽然学生们都能够做到踊跃发言,但就大多数发言质量不高。在空间讨论区,教师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命题,巧妙设计答题环节的次序,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 信息化建设

中药鉴定技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药及相关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考核课程,又是执业药师(中药师)资格考试的考试课程。在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课时少而需要识别鉴定的药材多”、“课堂教学中很难呈现职业真实工作场景”和“贵重、稀缺药材标本难获得”三大难题。为解决以上难题,教学团队拍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中药材(饮片)图片,摄制了中药鉴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环境和操作程序,创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了解中药鉴定的职业环境,认识常用及贵重、稀缺药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上难题迎刃而解,不但降低了教学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说明了课程信息化建设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教学的迫切要求及发展趋势。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进行的,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搭建“中药博物馆”网站专栏

中药的鉴定首先要建立在对药材(饮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谈课程之前并未接触过中药。由于该课程需要掌握的药材数量较多但课程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学习过的中药无法产生相应的实物识别映像,学习中存在印象不深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药材的识别技术难以加强和巩固,对药材容易混淆,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药材的感性认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药材真实彩色图片分类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在授课中进行展示。一方面,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药材的整体、细微特征和鉴别要点,避免了单一教材黑白插图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药材图片讲解鉴定要点,解决了贵重、稀缺药材标本因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难以获得的困难。

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药用植物园”中的药材资源,结合昆嵛山野外采药实训的机会拍摄了大量药用植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通过多年的积累,多途径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出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三千余幅,视频资料百余个。

基于此,在学院网站上开设了“中医药博物馆”栏目(网站地址见文末)。栏目共包括“中医药名家”、“药用植物图集”、“中药材图集”和“中药饮片图集”四个学习板块,除上述视频、图片资料外,还包括两万多字的相关文字材料。通过搭建此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不仅充实了课余生活,更弥补了课时相对不足的缺陷。

二、构建项目化课程学习网站

项目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实践性和职业性,这既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课程组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程整体方案和单元方案的设计。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职业性,校企双方加大了合作力度,教学团队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录制了大量中药鉴定岗位工作相关的视频,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将课堂知识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使学生更清楚将来从事的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结合中药鉴定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教学素材,构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网站共有“课程简介”、“教学方案”、“学习任务”、“教学资源”、“习题库”和“在线交流”六大学习板块,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项目设计方案、任务实施方案、参考教案、多媒体课件、中药图片集、习题集、在线答疑等内容。该学习网站是对课程改革的全面展示,同时也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一次全面整理。

在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完成了大量的文本编辑、PPT课件制作、图片编辑处理以及视频录制、编辑、剪辑工作,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三、集成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项目化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情况,充实课下教学资源,课程组摄制了教改后的课程录像,并上传至学习网站。

中药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为中药的来源鉴定和性状鉴定提供了直观地学习资源,相比之下中药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学习内容更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直观地展示中药的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现象,课程组利用显微摄像技术拍摄了50余种中药的显微结构图片,以及典型药物的水试、火试现象视频及典型中药理化鉴别实际操作和鉴别结果的视频,一并上传至学习网站。另外,考虑到毕业生和社会上本行业从业人员进修或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在学习网站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拓展资源”和“职业资格”两个学习栏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学习网站,经过三年的使用,效果良好。

为了更全面地阐述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说明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课程组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完成了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的建设。申报网站全面阐述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等内容。经过专家评审,该课程最终被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的教学难题,促使校企之间更深入地合作,提高了教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源源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Flas、三维动画等技术,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蔡中齐.中药鉴定技术实训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0 引言

 

所谓金融信息化,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在金融领域内广泛应用智能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实务物理性空间的金融活动构架,变革为虚拟信息性空间构架,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创新过程。金融信息化是交叉的学科,使计算机领域和金融领域相结合,培养现代金融领域的实用、复合、技术性的信息化精英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对金融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储备。因此,设计金融信息化专业的课程将是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将是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1 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探讨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能力较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因此,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和方法应有别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的构建方法和过程。首先,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的课程体系、途径和方法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区别比较明显。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为目的,学生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职业性。而职业教育和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无视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和学生的文化基础,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础需求相结合,确定岗位技能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的预期成果,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最后制定学习成果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这使得课程既能够紧密与实际相结合,又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理想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在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上,一方面需要掌握企业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情况,两者相结合,确定学生的能力、态度、知识和理念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向教育规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的预期成果,根据预期的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 以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招聘网站中职业岗位描述分析和职业能力描述分析和专业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需求,通过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状况的调查,掌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职业基础能力目前状况,最后将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态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按照教育规律向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和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最后形成以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

 

3 以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程序和方法

 

3.1 企业调研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为深度的专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职业技能分析。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除了需要对企业人才专业和技能进行充分调研外,还需要对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并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和对比。因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首先,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包括行业背景调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企业调研、行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调研等。其次进行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包括学生基础知识调研、学习能力的调研、学习兴趣调研、专业基本知识要求调研、职业基础技能要求调研、职业经历要求调研。通过两个方面的调研,可以较为确定的分析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雏形,进而为课程体系构建服务。

 

3.2 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3.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频次表和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态度三方面的学习要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4 创建成果为本金融信息化专业知识技能矩阵

 

金融信息化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兼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现代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掌握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银行核心业务处理过程、银行产品的运作流程,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维护管理流程,熟悉软件开发周期和软件工程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金融应用软件开发商、金融信息系统提供商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金融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方面的研发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根据金融信息化专业特点将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思路为:根据金融信息化相关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技能目标;将技能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列出可考核的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根据学习成果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经考核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使目标课程与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了良性的闭环。

 

5 总结

 

以预期成果为本的方法构建课程体系即为根据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的需求与课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方法,课程群有针对性的完成不同的预期学习成果,课程与相关企业岗位职责的需求紧密联系,全部课程完成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专业需求,并对应不同岗位群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使课程设置企业岗位职位需求有机结合,实现毕业到就业的良好过渡,体现技术性应用型教育的优点;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使学生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成果一目了然,而且对学生了解学习完全部课程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也是了然于胸,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是经过有效的企业调研和学生情况调研而设置的课程设置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对专业知识重复学习和对专业技能的重复训练,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适用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