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社会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范文第1篇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同时又是人类的长寿时代。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把老龄问题概括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和涉及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前者包括老年人的保健与营养、住宅和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与就业以及教育。后者包括在老年赡养比日益上升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以及反过来对一般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影响。大会通过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既要处理各种影响到老年人的问题,也要处理同老龄化有关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人老龄社会,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家庭照料资源减少,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已经成为我们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老年人来说,提高生活质量的实质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即生存需要、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果说生存需要是指个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是指“满足由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生的一定需要”的话,那么发展的需要则是指每个人有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发展老龄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项积极的战略措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步伐。重点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指导原则是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进一步设计和发展老龄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发展老龄产业,为满足老年人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服务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提商其生活质量,既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保障老有所养,提高健康水平,延缓衰老,实现长寿;又要从其社会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一)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生存需要(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在工业社会里,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如果说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是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食、住和医疗支出的话,那么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就要依靠老龄产业提供。

世界各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养老院里生活,叫做机构养老;另一种是在家里过晚年,叫做居家养老。前者的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兴办的养老机构负责,后者所需要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提供上门服务。

国际社会和学术界主张居家养老,理由是家庭始终是人们互相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社会老年学家戴维·L·德克尔在《老年社会学》论述“老年与家庭”的一章中强调“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密切,我们可以退休,却不能退离家庭。”《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应举法使年长者能够尽量在其自己的家里和社区独立生活”。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区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尽管发达国家都建有一定数量条件良好的养老机构,但是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生活方式。据统计各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5、美国为96.3、瑞典为95.2、日本为98.6、菲律宾为83、新加坡为94﹪、泰国为87、越南为94、印度尼西亚为84、马来西亚为88。

为了解决老年号人居家养老的困难,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极力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福利服务事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再次强调“确认老年人有权享有追求和获得最高程度的健康的权利;随着增龄有些(老年)人将需要全面的社区和家庭照料”。

1999国际老人年的活动重点包括“吁请各国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制定综合战略,以满足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公共机构内,得到照顾和供养的更多服务。”人老体衰多病,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是老年人的必不可少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越来多,20__年全国一人家庭户中,6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口占27.71,超过1/4。在全国二人家庭户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户占13.41。统计还表明20__年65岁以上空巢家庭全国为22.0,北京市为24.9,上海市为29.3。

卫生部199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

北京市的抽样调查表明,20__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2.1,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的人口有42。

老年人慢性病和非传染病除了医疗费用高以外,还会导致患者长期失能和残障,带来沉重的护理开支和负责。北京市的调查表明,1997年老年人失能和残障率高达25.2,20__年老年人中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的有20,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依赖他人照顾的占5。

和国外一样,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也愿意在家里过晚年,北京、天津和上海关于养老方式意愿的抽样调查表明,90以上被调查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独立生活困难和多病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老龄产业满足其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的需求。

(二)丰富老年人的

闲暇生活,为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工作争取实现的六项目标。如果说“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话,那么“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就属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了。

1.发展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高文化水平服务

我国不少老年人的少年时期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历史原因导致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据统计,20__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47.54。在15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中,58.81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中,小学程度的人占36.82,初中程度的人占9.46,高中程度的人占4.12,大学以上程度的人仅占2.05﹪。大部分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希望有学习的机会,但是老年大学和文化活动设施不足,据统计,20__年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大学的占77.9,在农村占94.9。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发展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教学服务方面,老龄产业是可以大有可为的。

2.发展老年文娱体育活动,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服务

20__年的调查显示,不少地区由于活动场所有限,设备短缺,老年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47.7,没有运动场的占58.2;农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79.4,没有运动场的占85.6。实施“星光计划”以来,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设备和场所增添了不少,但是,各个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有待我们兴办文体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育服务。组织老年人参与发展,为实现“老有所为”和应对老龄化挑战服务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老年人参与发展,认为老年人是老龄社会的重要资源。《20__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老年人积极参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包含了努力使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目标。要承认和鼓励老年人为家庭和社区作贡献,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区发展和自我实现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人生价值贯穿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命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老年阶段。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他尽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说人们视老年人为宝贵财富的最根本的理由是对他们完成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历史功绩的肯定的话,那么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则要靠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参与发展既是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需要,又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是老年人最高层次的追求,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包括老龄产业在为组织老年人“老有所为”所提供的支持和服务。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把“老年人与发展”放在采取行动的首位。强调“老年人的潜力是老龄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能首先改善他们自己的条件,而且还能积极参与全社会条件的改善”。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为大会所采纳的“积极老龄化”,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大会在《行动计划》中还重申老年人必须成为发展进程的充分参与者,还必须公平享有发展进程的种种好处。建设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规定了努力使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目标。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范文第2篇

衰老是生理性的,而老龄是社会性的

《智慧城市》: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老龄化的问题?

田兰宁:寿命是指在自然的情况下生物体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衰老是指信息的丧失和自由能的下降。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体的变化并非遵循着一致、单‘、确定的规律。在你的身体中,身体某一个器官可能已经开始衰老,但是你还很健康,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健康管理。

衰老是一个连续的、不易察觉的、渐进的过程,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我们常常说衰老确确实实是一个过程一一年龄不断增长,生活能力从高到低。在这个过程中曲线总体是往下走的,但是我们可以康复,我们还可以健康地生活。这就需要有介入的手段一一轻度、中度、高度的。

那么社会意义的老龄化是什么呢?老年人群又到底需要些什么呢。实际上,在生理老化和心理老化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个体老化以后就将退出生产领域,所以从个体层面来说,其角色是中断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爸爸,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会离开家,你会出现空巢,你的家庭角色就模糊了。社会角色也是这样的,你本来是总经理,一天工作12个小时,很多人都尊敬你,突然有一天你退休了,孤独等问题就会出现。实际上个体在社会老化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角色丧失的问题。

同样,老龄也是阶段性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老年角色会慢慢固化,而固化的过程中老年的特性角色也会中断。到了高龄老年,社会角色完全丧失。所以在谈养老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个体社会老龄化有一个特别大的特征,就是差异性。

《智慧城市》:那在老龄化巨大的差异性下,针对老年群体,技术方案应该是怎样的?

田兰宁:收入地位会变化,按规定大家都要退休,退休了社会角色就停止了。一般意义上,老年人的收入会明显减少,社会角色停止,就没有了社会价值,在社会上往往存在忽视老年人合法权益、忽视老年人价值和作用的现象。老年学常常说,当你忽视老年人口的作用,也就损害了社会的自我控制系统,老年人是整个社会大家庭大系统不可缺失的。

《技术的变革》一书中描述了人类的预期寿命一直在升高,技术的浪潮不断迭起更新,技术推动了人类寿命的延长,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好事。如果人类科技继续发展,人可能活得更长,会有更长的时间处于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逃避的。技术发明越多,大家的生活条件越好,科技进步越多、医疗技术越发达,我们的寿命会越长。而技术不应该只是带来寿命上的延长,更应该用技术去服务关爱老人,为他们健康长寿有质量的生活提供必要条件。

养老信息化之路是全新的,是循序渐进的

《智慧城市》:养老信息化到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田兰宁:人的一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都很健康,生活工作都可以完成的很好。而到了中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就开始退休,生活能力开始退化,发生角色中断。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寿命变长,角色中断的时间几乎与第一个阶段・样长。到了第三个阶段,大部分人町能会需要高度护理。我认为,养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角色中断的过程中起到突破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未来30年,我们的社会会有大批角色中断这个阶段的人群,他们是我们服务的人群,是我们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将是我们技术创新的动力。

社会老龄化遇到信息化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现有的很多IT应用会消失,因为养老信息化整个交互的过程、数据的形式、处理的方式会完伞不同。虽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社会老龄化遇到信息化会发生

什么,但是我非常确信,这将出现完全的、新型的模式,也希望大家在实践、在探索养老信息化道路的时候,要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去走这条路。

《智慧城市》:当下养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田兰宁: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很成功的医疗信息化方案,一般来说医疗信息化场景是围绕疾病治疗展开的。而养老信息化的场景是围绕老人要吃、行、穿衣、娱乐、购物展开的,从医疗信息化走到养老信息化,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2012年成立养老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以来到今天,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养老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养老信息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的阶段提高了服务效率。到了整合阶段,便出现了很好的养老机构管理软件,整合了社会的服务资源,表现为一种集成式的居家养老照护。

今天养老信息化正在走向一体化的阶段,这便是“互联网+养老”。目前,养老信息化是否能迈入一体化的阶段?能不能引领养老服务的模式,为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这些都有待于解答与尝试。

养老信息化“互联网+”新动态

《智慧城市》:“互联网+”的浪潮对养老信息化有何影响?

田兰宁:在养老信息化领域,目前有很多IT公司开始做服务,很多的服务提供者也着于创建了自己的信息部门、信息公司,很多养老机构设置了信息处、信息科,这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在讲互联网突破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兴奋,那是因为“互联网十”让老年人有机会成为虚拟的年轻人。互联网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但如果有一个互联网真正把老年人连接起来,当现实的障碍消失的时候,老年人和社会的竞争将是头脑的竞争。有些老年人即使80岁了,头脑依然很灵活。如果“互联网+”能够把老年人的资源发挥出来,不仅对老年人来说是个福音,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还会变成宝贵的社会资源。

今后几十年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网络有关,我难以想象现在没有手机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要作好准备,“互联网+”一定是大浪潮,会冲击我们的社会。

《智慧城市>: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信息化?

田兰宁:福利司和发改委最近一起推出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相融合,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信息技术的融入会推进一体化、开放,一定会引领出新的模式,这也是构建理想老年社会的重要性。福利司推出了三个试点,对整个养老信息化道路有巨大的推进,重点项日、试点工程,在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养老信息化之路的建设必将加速进行。

在推进养老信息化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也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便是制定标准,标准先行,使得养老信息化建设有据可依。配合养老信息化发展需求,还需要养老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有了指南,会使得养老信息化道路走起来更有方向。

其次,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发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工具,以数据为主的服务模式已启动。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老年人照护服务的计划,以人为核心的服务。在实际的老人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看护和辅助。我们服务质量怎么样?老年人养老机构生活状况是更差了还是更好了?尤其是居家服务,是不是老人待在家里就是居家服务了?这些服务的质量都一定要有测评,由评估数据产生的质量指标和服务基点,对服务的改进是有客观依据的,非常重要。

利用评估的数据计算成本组合,到现在为止,每一个国家的老年人群都是成本巨大的、消耗社会资源的人群,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数据优化资源配置是非常大的课题。所有的IT系统一定要知道数据要服务的不仅是老年人,更要为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资源配置服务。统一的平台下要互联互通,要形成数据的重组,真正提炼出为政府来制定政策的依据。

养老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造福老龄社会

《智慧城市》:最后请您谈谈信息化之于社会老龄化的重要意义?

田兰宁:每个人的价值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含义,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相信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实现方式。手机现在就好像一个人工器官,由于身体能力的低下丢失了社会角色之后,长谷川敏彦先生退休三次也可以工作,他在家里工作,睿智的头脑、丰富的阅历被释放出来,这是信息技术时代给老年人带来的好处。信息技术会使老龄化社会更美好,当谈到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说人类进步了、长寿了,另一方面,现在是421的家庭结构,有这么大的社会负担,那么多的老人要养。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维持老年人的尊严,支持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生活的便利和照护。当然还有可穿戴技术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范文第3篇

人口机会窗口开启

20世纪70年代初是我国人口转变过程的重要分界线,主要表现为此前的高出生水平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人口过快增长趋势的扭转,形成了以少儿人口比重稳步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开始上升、劳动适龄人口供应充足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

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人口环境。当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社会抚养压力所形成的高储蓄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并由此获得超出稳态经济增长之外的额外经济成果,“人口红利”也就产生了,这一阶段也被称之为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成功地把握了人口转变的机遇,收获了“人口红利”,取得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2005年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目前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20.27%,60岁以上人口占11.03%,15―59岁劳动适龄人口占68.7%,社会总抚养比为45.56%。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而结束。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时期。计划生育的成功为我国带来了40多年的 “人口红利”期。

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主要是由生育水平的快速下降而产生的,人口转变过程必然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随着老龄化的进程,社会抚养负担会不断增大,并最终关闭人口机会窗口,形成人口负担。

城乡互动,充分收获“人口红利”

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只是收获“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兑现收获“人口红利”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并不会自动地导致更快的经济增长,而只是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机会。“人口红利”的收获不仅需要有一个相对年轻和丰富的劳动力人口,而且需要为这样一个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目前,越来越高比例的劳动适龄人口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成为社会被抚养人口,失业问题日益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城乡和地区间人口转变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这两类地区都常常面临无法同时满足收获“人口红利”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困境。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而无法兑现“人口红利”。城市地区由于老龄化的加速正在迅速地接近“人口红利”机会窗口关闭的时刻。

人口的合理流动迁移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地区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条件的实现,构建了上述两类地区都能收获“人口红利”的桥梁,为城乡地区带来了双赢的局面。在城市地区,来自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人口的流入,显著地延缓了老龄化的进程,延长了收获“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开启的时间。就农村地区而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人口与城市的就业机会相结合,在城市中找到工作,获得了收入,提高了技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真正的劳动生产力,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农村“人口红利”的兑现提供了经济机会。

在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有序的人口流动将在整个国家层面上将人口机会和经济增长机会结合,解决城乡劳动力供需矛盾和充分就业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城乡人口转变态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巨大的人口迁移流动,可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红利”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就具体的地区而言,利用各地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采取相应的错位发展的策略,有可能使得各地区都能延长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时期,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口红利”。

各种预测表明,我国人口机会窗口将在2025年前后关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会关闭得更早。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社会政策,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以巨大的代价所取得的人口控制的成功所带来的好处,及时顺利地收获“人口红利”,将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充分转化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

合理投资,善用“人口红利”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一个必然结果,我国在2000年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国家总体而言,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随着生育率下降而形成的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机会窗口的关闭是必然发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今天的优势在不久的将来会转化为沉重的老年负担或“人口负债”。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风险,即我们在还没有充分收获因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红利”,还未就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必要的准备就迎来了老龄化加速的时期,我国人口控制取得成功的长期效益将由此而大大缩水。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人口老龄化 对策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并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一、未来趋势预测——我国未来面临人口增长三大高峰

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已相继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的“三线交叠增长”的非常时期:总人口继续直升,估计到2050年将达16亿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达94100万人,所占比重将增长至2010年,大约占67%左右,届时从属年龄人口比下降至50%以下,社会赡养负担最轻,即从现在至2020年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最佳时期,随后从属比上升伴随着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未来一二十年我们在面临劳动人口比重和绝对量增长的同时,还将面对失业人口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作出劳动就业战略决策的合理选择,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丧失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国家财力和自身养老金积累的“黄金时代”;更为严峻的是,我们还面对着人口年龄加速老化的挑战。如下表所示,未来16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届时老年人口将逐年递增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9.96%;此后30年间将进入快速人口老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32.73%,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

2001-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7%,2000年上升为15.6%,预计到2025年上升为29.46%,2050年上升为48.49%。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上升得更为迅速,2025年达到59.5%,2050年达到76.8%。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2.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3.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一是由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养老;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三是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和意愿必将进一步扩张和强烈。事实上,年轻的一代也已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老年人口超速增长,又进一步表明社会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积累难度更为加大,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强列的掣肘作用和后续影响。

4.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据从中国老龄人协会和劳动保障部获得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65岁的老人中,有64%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这一比例在农村显得更高;而在老年妇女中,65岁至79岁的有67%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相比之下,80岁以上的则有80%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他们对自己后代的经济依赖也更强。

5.人口老龄化使完成脱贫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

据统计,5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和80%左右的农村老人在银行中基本上没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供养。老年人口的储蓄水平低于全国人均储蓄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核心家庭比例上升,世代同堂比例下降。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至今我国尚有500万贫困老年人口,他们有的处于老少边穷地区,有的身为孤寡,有的染病在身,有的身患残疾。在人生的晚年仍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病痛的折磨,他们成为社会最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和脆弱群体。

6.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帮助

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尊重和帮助。

四、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波及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1、做实“个人帐户”,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基金累积制养老金拥有许多优势,它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资与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它能让劳动者分享经济改革成功的果实,并且拓宽和拓深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当前国企处于战略重组阶段,经济效益不佳,养老金替代率又不断提高,因此现在的“个人帐户”实际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满足当期的支付,“个人帐户”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作用,基本是“空帐”。

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职工实际工资每年只递增0.38%,到1978年职工的货币工资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储蓄额仅有21.88元。而国民收入的积累率却由1952年的21.4%增长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达43.8%,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18.9%。所以国有资产的存量是政府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制成本,将“老人”和“中人”的空帐填实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关于这笔转制成本的估算,国内外专家的测算不尽相同。据世行1994年测算,大约有19170亿元,只占当年GDP的40%多一点。据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1997年的测算,大约在27628亿元—108260亿元之间。笔者认为,如果剔除1997年提前退休者集中以及投资回报率不高等因素,这个成本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水平。另外,这个转制过程将经历30年,因此分摊到每一年大约只占GDP的3%左右。尤其是在2000年至2020年之间,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而总抚养率相对较低的时期,应当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增加积累,将空账填空,顺利完成转制的历史性任务。

2、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老年人中享受公费医疗的只占全区老年人的38%,大部分老人患病时,医疗费全要自己出,那些退休金少而又不能按时足额拿到手的老人显然是难以看病的。至于农村,合作医疗未能普及,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农村老人看病更难。

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位于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眼及其附属器官疾病。身体机制的退行性改变以及疾病导致了老年期伤残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76、7%的60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听、语言、智力、肢体等功能方面的残疾,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6倍。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可根据情况先从高龄老人开始逐步进行),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有其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其次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均表明,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较短时期内,即实现健康的老龄化,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龄化社会的期望。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会(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3、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

据报道,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8.9岁,高于世界平均63.2岁的水平①。健康寿命延长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将成为可能,总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会下降。在德国从1972年起就已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凡年满63岁男性,可自行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并从2000年起,把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3岁提高到65岁;意大利已准备把退休年龄从男性60岁、女性55岁分别逐步提高到65岁和60岁;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我国实行性别、职业差异的退休年龄制,与那些预期寿命与我国同水准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从而两种现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隐性就业;二是退休时工龄越长养老待遇往往也就越优。前一现象使我们无法真实地了解、反映和掌握当前的就业状况;后一现①《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比较》,《上海证券报》1998年3月11日。

象也就意味着求学时间越长退休时比同龄人的养老金会更低,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因此,我们建议考虑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其好处至少有五:一是老有所为,于健康有益,延年益寿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传授、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有条件的老龄工作机构可帮助把退休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组织起来,让他们为企业界充当顾问,提供咨询服务。三是变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不新增就业压力,又能客观反映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及就业状况,实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的过渡,以促成整体国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四是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则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发掘新费源,实现保费的潜在收入水平。

4、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

据民政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部分省份农户进行的调查表明,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0.52%的农民选择了“养老”。因此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日显其重要与紧迫。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

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这项保险在辽宁、福建等地试点以来,全国累计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超过4500万户,投保金额在40亿元以上,受到这些家庭的欢迎,他们由养儿防老走向投保养老,观念得到很大转变,今后还应继续加大推广商业养老保险的力度。从80年代兴办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整顿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已经停办了2年,现积累基金184亿元。对于这项制度下一步向何处去?移交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其不愿意受理;维持现状,则现有的管理人员继续消耗着管理成本,长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决断。笔者建议,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时建立中国农村保险公司,性质定为政策性保险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行商业化经营,接管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社会养老保险转化为商业养老保险,继续承保。另外,该公司还可以开展全国农作物财产保险业务,填补我国在这一业务中的空白。在组建完毕正常运营之后,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养老保险司的功能转移到保监会去。

5、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随着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发挥社区助老功能,不以盈利为目的,有社会公益性质;但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合理收费,维护良性循环。一方面,开展邻里互助,组织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义务为老人服务等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项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有偿服务。这既可以补充街道、居委会的经费,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岗职工就业。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区组织和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有的国家还建立了“日托中心”(Day Center),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6、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人口老龄化呼唤老龄产业。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首先,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其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第三,我国地区间差异大,需求层次多,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第四,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据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的丧偶率为33、4%,独居户为25%,独生子女政策继续执行,“4—2—1”家庭结构普遍出现,独居户比例还会增大。众多的独居老人对服务需求会日益增大。第五,城市老人的消费能力不可低估。

老龄产业作为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人们通常说的老年事业,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年事业中的政府负责供养“三无”老人等仍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还有一些为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事业,要转向从产业角度考虑生产、消费、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可见,经营老年产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市场专家指出,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的购买力没有实现,换句话说,老龄产业现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而这些服务产业和岗位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再看看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很难买到合适的服装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开发,老年药品、老年保健护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种老年商品都处于匮乏状态。

参考书目:

①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1期。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人年金保险;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5-0043-06

一、人口老龄化挑战

(一)世界人口统计趋势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06年订正本》提供的统计与预测数据,到201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7.2亿,在假定生育率继续下降的条件下,预计2045-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5.4亿。图1为1950年到2050年问世界不同地区的出生人口预期寿命的统计及预测趋势。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出生人口的预期寿命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足以反映出世界范围内人口寿命普遍延长的情况。

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同时,成年人的死亡率也在降低。生育率降低带来的人口缓慢增长和成年人死亡率的降低导致了人口的老龄化,即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图2是世界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2005年与2050年在年龄组百分比的对比图。国际上通常的定义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从全球范围来看,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增加约两倍,将从2005年的10.3%增至21.8%。在同一时期,预计欠发达地区老年人所占比例将从2005年的8.1%升至2050年的近20.1%,而较发达地区老年人所占比例则会从20.1%升至32.6%。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及人口普查资料,在过去的50年里,我国的人口总量与老年人口总量都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从表1可以看到,中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总人口增长速度。

图3是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从2006年到2050年对中国人口发展的预测数据所作出的各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比例图。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1.3%,已经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10%的老龄化标准,从图3还可以看到在未来的四十多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与世界较发达地区的情况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第二,我国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多重压力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

人口的老龄化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影响,对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一)老龄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对于个人来讲,长寿是一种风险,意味着由于寿命的延长而可能发生的没钱养老的风险。由于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在退休年龄没有同等延长的情况下,个人的退休后余命以及退休期都会相应延长,以致不能维持原有生活所需要的开销。特别是退休后用于医药、护理方面的费用大幅增加,社会保障的基本养老金收入难以满足个人退休后的种种需求,这就迫使退休老人必须调整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以承担其长寿的风险。

英国最近的研究表明:人们平均低估了自己的预期寿命大约5年,如果人们知道自己的预期寿命延长,将更加重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在年轻时工作期间就开始储蓄和投资,并对现有的消费模式作必要改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老金计划都有一个很大的缺口。

在美国,人们的退休收入有五个主要来源,依次为: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养老金、雇主和企业年金提供的养老金、个人储蓄和个人年金保险、退休后受雇、私人的代际转移。我国老龄人口的退休收入则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私人的代际转移即子女的供养。从表2中可以看到中国老龄人口主要生活来源的一些特点:一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于子女;二是女性老龄人口的生活来源较多的来自于子女,男性则更多元化一点,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退休金;三是城乡差异较大,农村老龄人口的生活来源绝大部分是来自他们的子女,而城镇特别是城镇男性老龄人口的生活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自己的退休金。

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传统方式,但伴随着人口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中国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四二一”家庭结构已渐渐出现。城市里,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昂贵的医疗保健费用和照护成本使中年人负担沉重;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经商,“空巢家庭”和无男家庭增加,供养老年人的能力日益削弱,这些都表明长寿风险已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根据曾毅的预测,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在1990-205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等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与日本的2.7、1.9、2.6、2.5与1.8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经济能力要差一些。从图4可以看出,由于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导致抚养比上升,预计在2045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从而会给青年劳动力群体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

第二,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第一代独生子女正逐渐变为劳动力人口的主力军,年轻的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的能力正逐渐降低,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正不断弱化,代之以对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体系、医疗体系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第三,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需求,用于老年社会保障费用的大量增加,将给政府带来沉重负担。在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制度下,由于人口的老龄化,支持越来越多的老年退休人员的青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将使得国家给付的养老金越来越少,甚至可能会导致养老金的支付危机,从而会产生养老金的缺口。根据麦肯锡公司研究报告估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到2010年中国将面临1100亿美元的巨额养老金缺口。

三、西方国家利用个人年金保险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经验

美、英、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养老方面都大同小异地提供了三个层次的保障:一是政府养老金;二是雇主养老金,是在雇员工作期间由雇员、雇主分别缴费的退休计划,也称为企业年金。这一部分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国外老年人退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个人养老保险即个人年金保险,即保险公司提供的年金产品。最近几年,雇主特别是小企业主提供的退休保障正逐渐从雇主资助的退休计划转向

更具自由选择权的退休储蓄工具,如年金产品和万能寿险产品等。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西方各国近年来年金保险的保费收入都呈上升趋势。

(一)国外个人年金保险市场现状

由于年金市场的规模、产品结构、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税收制度的不同,不同国家年金市场差别很大。从图6中可以看出,一些国家,如德国,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家的基本养老金,而另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则有更发达的个人养老年金市场。

从图7可以看到,美国的年金保险市场从1970年开始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这是因为自个人理财和财务规划风行后,特别是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经营出现困难,为了保障老年退休收入水平,人们纷纷转而购买个人年金保险。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美国的税收税惠政策也鼓励个人购买年金保险,这也是年金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年金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

年金是一种重要的退休保障计划,大多数国家对个人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购买个人年金保险、参加退休年金计划都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支出可以从应纳税的收入中扣除,投资收益可以延期纳税,以鼓励人们通过购买年金保险为自己提供养老保障,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

按照美国国内收入税法(Internal Revenue Code),如果年金属于个人退休储蓄计划,这部分支出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这些计划称为节税年金(Tax-sheltered annuity)计划。在计算联邦所得税时,个人在节税年金计划中的缴费(通常规定上限)将从薪水中扣减,该项收入不计入当年的应纳税收入,因而降低了当年的应纳税收入,也将相应的联邦所得税延迟到从退休账户领取退休收入之时,而且退休账户的投资收益也在领取退休收入时才课税。

个人享受个人退休储蓄计划的延期纳税的好处是:由于个人所得税率是超额累进的,在工作期间的收入会高于退休后的收入。将这部分收入存入税收优惠账户,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作期间的应纳税收入,另一方面当退休后从该账户领取收入时,由于退休后收入低于工作期间的收入水平,就能够在退休后以较低的税率纳税了。

在美国,可以享受联邦税收优惠的个人退休储蓄计划有个人退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和自营事业者退休金计划两种。联邦法律对建立个人退休账户的个人规定了特定的要求和条件、存入的最高限额以及提取现金时的课税规则。自营事业者退休金计划是对自营事业者个人设计的,允许自营事业个人建立的一种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退休计划,可以将年收入的一定百分比存入自营事业者退休金账户(通常规定上限),并抵减当年的应纳税收入。对于这两种享受优惠的个人退休计划,若在59.5岁之前提取年金价值,除了要缴纳一般所得税外,还要缴纳10%的惩罚税。

自1986年,美国对未加入雇主退休计划或者加入了但年收入低于某一最低水平的人给予优惠,在每个纳税年度可以从个人收入中划转2000美元存入个人退休账户,这部分资金可以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其投资收益可以延期纳税。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个人存人个人退休账户的资金不能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但投资收益可以延期纳税。对于这种所谓的罗斯个人退休账户(Roth 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只要开户在5年以上,59.5岁以后提取得资金就可以完全免税。

因各国的文化背景、养老金制度和保险制度的差异,年金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各不相同。例如,法国政府规定,在投保人所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费中,25%可享受抵扣应纳税所得的优惠,若保险合同存续期超过八年,保单收益还可以免税;而英国政府还允许居民将其在社会保障部门的基金提出,用于购买个人年金保险等。

(三)年金保险的现金价值

年金保险的购买者时常出于某种原因而自愿终止保单,他们通常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若中途退保,能否拿回从前的保费或部分保费?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法律都有保护保单所有者条款,称为不丧失价值条款(Non-forfeiture Provision),当保单所有者退保时,在扣除退保费用后,仍然可以得到一定的金额,这是保单所有者的权益,称为退保现金价值(Cash Surrender Value),或现金价值。退保费用一般为总积累价值的一定百分比,往往随着合同存续期的延长而降低。

有一些保单的未来预估价值是十分诱人的,由于保险公司之间以及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在争夺消费者储蓄方面的激烈竞争,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提高年金产品的价值,此趋势的一个表现就是,前期费用很低或没有前期费用,当年金合同退保时,保险公司会收取后端费用,即退保费用。大部分年金合同都提供一个免费退保限额,在限额部分之内退保时(比如退保部分小于现金价值的10%)免收退保费用。有的年金合同含有财务援助条款,如果年金的利率低于某一水平时,退保不需要支付退保费用。

(四)年金产品的开发创新

年金保险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保险产品,年金购买者可以享有保险公司提供的投资管理好处,这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他们不必为投资管理而操心。由于未来收入有保证,年金领取人不必为寿命过长、没有生活来源而担忧。年金保险的投资收益和产品设计对投保人有极大的吸引力,保险公司非常清楚这些挑战,通过让投资者分享其投资收益、开发新产品以及提供保证、可选给付等附加价值吸引投资者。

1983年在美国首次推出的年金凭证(Certificateof Annuity)保证:在约定的年限内保证固定利率,所得利息收入可以延期纳税,但在利率保证期间不允许提取现金价值。当利率保证期间结束,可以续保年金凭证,或者选择一种标准的年金选择权。这种年金产品的利率通常较高,因此非常适合接近退休的人,他们一般不需要动用年金保险中的资金,也更希望获得同定利率。这一类的年金产品如今在国外仍然很畅销。

具有收益保障又能够得到较高的额外回报当然对投资者有极大的吸引力。权益指数年金(Equity-indexed Annuity)于1995年在美国问世,它提供最低的利率保证,通常为3%,同时将当期的年金利率与股票市场收益指数――如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相联系,投资者可以获得升值分红。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利率较低而股市上涨的环境下,权益指数年金因其向下保证收益底线,向上提供升值分红而备受青睐。

如果年老而没有足够的生活来源,那是很难过的事,最近几年出现反向年金抵押贷款(Reverse Annuity Mortgage)的产品为有固定房产的老年人提供了这种需要。老年的房屋所有人可以与一家金融机构,如银行达成协议,将自己没有债务的房产作为抵押获得一笔贷款,用部分或全部贷款换取终生的每月

固定收入。当房屋所有人死亡或因其他原因出售房屋时,房屋出售所得就用来偿还贷款。有人认为,反向年金市场的前景将是很广阔的。

产品的设计创新仍然是年金承保商的重要挑战,在控制风险和考虑盈利性的同时,提高保单的灵活性。满足个性化需要是国外年金产品设计的主要特点。

(五)年金保险产品的销售途径

人寿保险产品的分销主要有三个渠道:人、经纪人和金融机构。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的迅速发展,银行在寿险产品的分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年金是银行销售的主要保险产品,在全部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中所占的比重接近70%。

在欧洲,为了鼓励人们寻求个人养老保险和较高的储蓄收益作为养老保障,欧洲各国纷纷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由于人寿和养老金产品特别是年金产品的税收优势,特别是投资收益不必纳税,而银行产品却必须纳税,很多投资者将银行的储蓄产品转为具有税收优惠的年金产品来避税,由于产品比较简单,银行职员无需多少培训就可以销售,银行保险已成为最重要的销售渠道。

为了促进寿险产品的供给,各国对保险公司通常也有相应的税收优惠,包括营业税和所得税。银行以合资、发起设立等方式加入保险业的,也可以分享税收优惠。银行保险比传统的人和经纪人渠道具有成本效益和客户优势。在投资者看来,银行的销售渠道,无论是金融产品的知识、理财建议的客观性还是服务的专业水准,都比对保险公司的信赖度高,因而对于银行的投资建议、理财规划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

国外银行保险的成功之处在于大多以银行网络为产品销售的主渠道,辅之以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专员等不同的渠道,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在渠道间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发挥多渠道销售的整体协同效应。

四、对我国发展个人年金保险的启示

(一)我国个人年金保险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大寿险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个人养老年金产品,已开发经营的个人养老金类产品有多种,产品形态包括传统的定额年金保险、有保底收益的分红类年金、无保底承诺的投资连结类保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阶段保险市场上年金类险种共有100多种,虽然名称各自不同,但其保险责任、缴费方式、给付方式却大同小异。表3的数据显示了2001-2005年间我国个人年金保险的发展状况。总体上来看,规模较小,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养老保障的第一、第二支柱都不足以提供养老保障的情况下,个人年金保险作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重要性,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似乎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二)对发展我国个人年金保险的启示

1、产品的开发设计与精算定价

年金产品的设计对灵活性和收益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像变额年金,其精算定价和现金价值的计算都是非常复杂的,对精算人员的水平要求也较人寿保险要高。

正确估计死亡率是年金定价时的重要因素。由于年金业务存在着逆向选择的效应,即身体健康、预期寿命更长的人会倾向于购买年金产品,因此,在产品定价时,需要充分反映预期死亡率和被保险人群之间的差别,以消除逆向选择的影响。具有最低死亡给付的年金也可能招致逆向选择,精算人员在定价时,必须预见到这些可能,并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年金保险合同的持续期通常很长,一般为20年到30年,有的甚至持续50年。年金业务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保单的最低利息保证和实际收益回报之间的差价,基础假设的错误会对产品的回报产生杠杆式作用的后果。错误定价的年金保单会使保险公司陷入无回报的合同达数十年之久,而良好的定价保单则可以保证回报达数十年之久。

年金的销售对税收环境、养老金政策、监管制度等宏观因素的变化极其敏感,因此,对宏观经济因素的预测也是年金保险定价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税收优惠

采取正确的税收激励政策,在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保险的税收优惠之间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有助于个人年金保险的发展。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下,能够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大都是优势性行业,其收入本来就较其他企业高,由于各地区政策的扶持,企业年金能够享受介于4%~12.5%的税收优惠。但在我国现有的产业经济下,更大部分的是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对这些小企业购买的个人年金给予与企业年金相似的税收优惠,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退休保障的目的。

能够推动个人年金发展的是保险公司和一些金融机构,对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也将促进个人年金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增加保险市场的竞争,以开发更公平合理的适合退休保障的年金产品。

对于购买个人年金保险的个人,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即使对于积累期的投资收益也没有税收方面的优惠,这极大地消减了个人购买年金保险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社会保障三个支柱的发展是一条成本低而收益高的道路,能有效地减轻政府用于社会养老保障的财政负担,因此,借鉴国外发展年金保险的经验,在年金保险的购买期、累积期和领取期分三个阶段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个人对年金保险的需求,以鼓励个人为自己提供养老保障,从而减轻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压力。

3、风险管理和保险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