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地规划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人们活动较密集的地区应是城市土地,它的载体是完全以空间集中的趋势让人们自行的生产以及生活消费。而且作为稀有的宝贵自然资源和拥有重要资产的城市土地。对于能高效利用已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保护耕地的现有资源以及对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
土地规划是指针对某一区域的土地进行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安排,规划的只是根据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土地的相关历史特性来实施对土地的资源分配以及对土地的合理组织的相关综合性技术方案。土地利用的基本点是对于城乡的建设以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整治等多项土地的利用进行管理规划,由此可见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土地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重要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五个点,一、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的前提就是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二、有效促进城乡合理建设主要方针的基础就是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三、积极的对市场的资源发挥有着决定性作用的重点就是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四、对于土地管理根本性依据就是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五、对于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核心措施就是土地的规划和管理
一、当前土地利用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一)动态经济和静态规划间的矛盾所在
土地的总体规划是具有战略性质的长期规划,规划的年限最少的为五年左右,最多为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在这个时间段,虽然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因为土地规划的性质属于静态所以具有指令性。所以说,动态经济和静态规划内容之间的矛盾就这样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若是对土地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是规划能快速适应形势需要,那对于土地规划不断修改会导致土地规划的严肃性逐渐的消失。若是没有对土地规划进行修改就会造成土地规划和实际发生脱节使得土地规划失真。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对于土地规划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缺陷.所以士地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就是怎样才可以让静态的土体规划更贴近动态的客观现实。
(二)土地规划缺乏稳定性,调整随意性很大。
在土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土地规划调整过于频繁,过于随意。我国很多地方的土地规划只是形式,随意对土地规划进行调整不但使土地规划权威大打折扣,而且很难达到土地规划的目的。
(三)农村居民点道路网的布局不够重视
农村产业的结构现在正是调整时期,农转非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要是经过土体的规划将把耕地和农村居民点调整以及道路网的布设进行结合,让这方面也成为土体规划的一部分就会得到相当好的效果。既对耕地的保护和用地的节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又将农转非带入了新的阶段。
(四)没有很好的保护耕地
在对县乡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会把条件相对比较好的耕地作为一般的农田,条件差的耕地作为基本的农田。这完全违背了土地规划对耕地进行保护的初衷。
(五)土地规划策略的滞后
对于土地总体的规划的制定大都使用传统的制定方法,也就是对于定性的研究方法。以经验的判断作为基础的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规划方案是以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分析。随后对于得到的各个数据进行推算,以求达到一个平衡的综合点。繁琐的客观事物表明土地问题不但属于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性质的问题。它自身就具有自然的属性特点,所以对于土地规划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牵扯到其它方面。因为传统的土地规划方法的性质属于静态,所以对于土地规划的年限越久远对于现实判断的误差概率也会随之增大,土体规划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
(六)缺乏灵活性,规划的制定与现实相脱节。
土地的动态进一步决定了土地规划灵活的性质,但是灵活性不是随意性。还是有很多地方的土地规划并完全没有按照现实中的情况,只是一味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肆的做文章。使得土地规划的实质没有根据现实状况进行改变,从而导致土地规划工作技术和进度的落后,规划制定和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七)对耕地实施相关的保护措施
在县乡、镇级别的土地规划中,都会把条件好的耕地作为一般的农田,把条件相对差一点的耕地作为基本的农田,使得“保劣不保优,保远不保近”的现象普遍的发生。而地方政府的最终目的在将来进行非农建设的时候,对于农转非的相关手续办理可以方便快捷。这种做法在实际上并不是土地规划对于耕地保护的初衷.也没有落实好《基本农田的保护条例》。
二、土地规划的改进措施
(一)了解实际情况对于规划适时调整
土地规划和现实不统一是我国在土地规划中非常突出问题。因为经济发展过于迅速,有些地方的用地规模已超越当前的土地规划。所以说,解决土地规划与实际用地的关系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在土地规划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进行整体的调整,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通过实行对农地、非农地的严格用途管制,使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城市、农业以及非农的用地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土地的用途管制核心是指通过土地规划对于农转非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对因为农业的结构调整使得耕地被大量占用的现象得到控制。
(三)建立土地规划师的职业资格制度
建立土地规划师的职业资格制度,首先要针对市场的机制资源配置方面发生失灵的状况,在微观的经济中是偏离帕雷托的表现。宏观经济的领域中同样也会反映出市场失灵的状况,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考察的指标为就业、物价的水平以及的经济增长情况。但是市场机制自发形成,并不可以向就业、物价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增长进行自行的趋向。在宏观经的济领域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及经济的波动、失衡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所以说,对于经济进行相关的调控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实的社会中市场失灵没有使市场的经济制度瘫痪,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中绝对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 其中,抛出应该由政府出来干预并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观点外,有的经济学家还提出通过对扩大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对市场效率的提高来解决市场失灵的状况,这些方法在现实中是无法进行实践的。西方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并分析解决市场失灵的多种方法之后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因为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需进行一定的干涉,这也表明了财政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存在。
(四)合理规划用地类型
土地规划不合理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对区域内的土地没有进行准确的考察。对土地不准确的考察会导致土地规划的目标不明确,规划随意性增大。尤其是以工业为主的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随意使得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压缩从而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保证社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前提就是合理的利用土地。在实施土地规划前,必须要对规划范围以内的用地进行详细考察和认真规划
(五)建立公众参与的体系
公众的参与并不是完全可以解决土地规划所出现的问题,但可以让公众对土地规划编制的过程进行参与才会使公众对于土地的规划实施有一定的感同身受感。公众在参与土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行使质疑和监督的权力。所有被土地规划影响到的个人和集体都可以参与到土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提出。在对土地规划进行修编前,必须通过媒体途径向公众进行公布。在研究的阶段,公众、专家以及政府部门对于问题的研究都可以进行参与,在确定确定土地规划大纲的阶段公众可以在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现状基础之上对大纲提出相关的建议,在土地规划确定的阶段,公众可以以对土地的用地的性质、布局和限制等条件提出相关的建议,在土地规划调整的阶段公众可针对调整的科学、合理和必要的性质提出相关的建议。同时在实施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社会公众要实施对土地规划的监管制度。
(六)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规划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特殊,在实施土地规划到时候比较的随意出现了许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规划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员流动大,而且城乡结合部的二元制较为突出,使得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规划更加的困难。二元制指的是城乡结合部会综合城市大工业的生产和小农业的生产,这对土地规划发起了了挑战,在土地规划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城市工业用地进行考虑,还不能忽视农村耕地的规划。要在土地规划达到城乡结合部合理规划土地的目的,必须使得城乡结合部尽快的城市化或是农村化,将城乡二元制的制度进行突破。
(七)对于土地规划的专门法规要尽快制定
如果要让土地规划的实施可以尽快的落实发挥真正的作用,法律的保障制度要尽快建立。我国当前土地规划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还有对土地规划的编制存在不重视的地方使得土地规划的实施出现土地规划随意等现象。
(八)合理规划用地类型
土地规划不合理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对区域内的土地没有进行准确的考察。对土地不准确的考察会导致土地规划的目标不明确,规划随意性增大。尤其是以工业为主的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随意使得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压缩从而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保证社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前提就是合理的利用土地。在实施土地规划前,必须要对规划范围以内的用地进行详细考察和认真规划。
结束语:
土地规划也叫土地利用规划。主旨是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将目标定为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社会经济区域性的发展、土地自然的特性为基础,对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整治工作。对土地将来的利用和发展的趋势进行预算过程是它的实质质是。
参考文献:
[1] 周少红.浅谈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1,(6):332.
[2] 焦淑珊.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
[3] 田纯 .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4] 李光斌.国土规划法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5] 覃国达.论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0,(21):157-157.
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新技术;土地规划;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土地规划与管理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3S技术的集成化利用是当代测绘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3S技术是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统称,是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存储、传输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RS遥感技术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面各种地表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处理,从而对各类地表物进行远距离控制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援时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它可以直接获取各类地表物的信息,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解决遥感信息的定位问题。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用来采集、测量、分析、存储、管理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和信息。
1 测绘新技术分类
测绘是一项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测绘使用仪器的科技和技术含量很高,在国民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化产业。测绘使用的3S 技术是高度集成的对于空间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存储、处理、传输和应用的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指从外太空或者较高的地方接收来自地表产生的各种电磁波信号,通过相关仪器的处理,从而对该地区地表物体进行识别或者控制的一技术。目前,国内使用遥感技术对土地进行动态的检测和分析,这样保证能够及时地掌握土地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并更好的为土地的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空间信息系统,主要用来采集、分析、存储和管理与地理分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与传统方法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测量时不会受到天气、地形、视力以及其它条件的制约,工作效率很高;第二,数据的采集和编辑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样能够保证标准和规范一致,能够做到资源的共享和数据质量准确。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建立土地数据库,做到对土地利用的数据建库、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等等。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定位、导航系统。它具有非常好的抗干扰性和准确性,可以直接获取该地区地表的信息,为用户提供该地区的三维坐标、时间和速度,帮助解决遥感定位的问题。
2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2.1应用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在原有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实行更新调查,可凭借卫星定位系统、航空摄影摄像技术等,遵循土地调查的相关规定,实地调查区域内的土地状况,并将获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和影像库中,保持土地利用的数据与现状相同,全面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发展。在我国农村土地调查或者城镇土地调查中,已经成功应用了测绘新技术,具体分析如下:其一,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真实的影像资料,制作基础图件、正射影像等,再利用遥感影像完成外业的实地调查;其二,完成内业处理过程,包括信息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等;其三,构建并完善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系统,发挥GIS、RS、GPS等技术的综合作用,完成土地数据的调查、分析、收集、整理、利用等系统性过程,通过RS获得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GPS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地获得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位置;再通过GIS技术对采集的数据实行自动化分析与管理,极大改变了以往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环节复杂等难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精确度,更利于成果的输出与利用。
2.2 土地规划设计
对于土地的管理工作来说,土地的规划设计设计是其中的主要工作,其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在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首先应该完成的就是对土地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操作,在为土地规划的后续工作提供数据基础的同时,还可以对土地的质量、性质进行更加清楚的明确,这样,就可以对未来的发展中可用或者不可用土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并对具体的范围进行精确的划定。
在土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基于3S技术的测绘新技术对可以对必须的数据收集通过自动、实时和准确的收集。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遥感来获取土地信息,进过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就可以得到待规划土地的精确图像和属性信息,对该土地的信息进行及时和准确地反应。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土地利用的空间信息
进行建模,为土地规划的具体实施提供资料,此外,还可以借助
于GIS系统的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对土地现状进行具体分
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土地利用的状况数据库。
2.3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及归档阶段四个主要阶段。在土地勘测定界中,无论是外业前端数据采集,还是内业图形数据处理,均可广采用测绘新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工作中,可使用 GPS RTK 技术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 GPS 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该测量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并且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内业工作中,采用GIS 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和土地征收数据进行管理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保证从外业到内业数据处理的一致性,能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4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
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其目的是准确而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获取变化的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传统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利用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被动的了解变化,并且获取数据的精度也相对较差。在测绘新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GPS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从而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故采用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测绘新技术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RS快速主动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第二,利用GPS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v第三,利用GIS实现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实施土地动态变化成果制图。如郑泽忠等利用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数据,在野外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验证并更新解译的数据库,利用GIS提取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达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11]。
2.5 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可以帮助土地
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现场,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巡查、核查、违法违规处罚处理以及结果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其流程如下:
首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利用便携式GPS接收设备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快速准确找到疑似违法用地。某市至今已经进行了8次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了一大批土地违法案件。这些违法用地大多数是位于偏远的郊外或隐蔽的园区中心,在日常动态巡查中是难以发现的。测绘新技术的成功用于土地执法监察,有助于形成“天上有眼睛、地上有巡查”的全方面立体式的监督。
3结语
当今的我们正在经历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对于土地规划以及管理就是每位公民都应该关心的事情。土地的利用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设计到的数据非常庞大,工序之繁琐也让人瞠目结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使得土地规划与管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虽然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才刚刚开始应用,新技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解决,但是这仍然不能够忽视它的作用,进一步的完善和解决新技术存在的问
参考文献
[1]丁莉东.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
关键词:土地规划;村镇规划;现状图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规范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为先导和基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地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现状特点,突出发展生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综合部署,逐步完善新农村规划的有关内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规划体系,科学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已成为当前各级规划与管理部门面临的核心工作之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在现状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底图的内容对于规划图的完备性、对比性具有重要影响。以现状图作为规划底图,既可以为各种规划内容在图上转绘提供控制基础,又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规划内容与现状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直观地看出何时、何地将进行何种建设,使规划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要测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所用现状底图,为科学规划提供保障和依据,首先要分析和理清规划的内涵、底图规范等问题。本文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中的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简称“两规”)为例,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论述。
1 两规的内涵及联系
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土地,使用土地不能没有土地利用规划,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先行进行土地规划;另一方面,通过村镇规划,可以合理制定村镇布局体系,有效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以更好地节约、集约用地,完善村镇基础设施,积极促进村镇经济和其他的建设合理发展。
1.1 乡镇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又称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又可将土地利用规划相应地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乡(镇)等五级[1]。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需要,要在做好县级以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重点安排好耕地和基本农田、村镇建设用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划定土地用途区,合理安排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依据规划对象的层次和工作深度,通常可将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划分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在总体上的宏观控制和战略安排,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区域性和指导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单位使用的土地作出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也是在土地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2 村镇规划
村镇规划,是为确定村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布署和具体安排。由于我国村镇一般包括村庄(基层村、中心村)和集镇(一般镇、中心镇),因此,在规划体系上,村镇规划通常可相应地区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2]。
村镇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布署,其中村镇体系规划具有“准区域规划”性质。村镇建设规划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镇区或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村镇建设规划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区或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分为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
两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二规分属于两种规划体系,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主体目标、规划期限、统计方式、管理机构和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一致;另一方面,两大规划的编制都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以土地合理利用布局为核心,规划成果都落实在“地”上,用“图”加以表示,但在用地方式、分类标准、评价系统上又不尽一致。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两规之间脱节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比较普遍,迫切需要统一认识、使二者互相协调、有机衔接、彼此制约和互为补充[3,4]。
2 两规底图规范及要求
为规范规划的编制工作、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规划的质量、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对两规现状图的要素构成、成图比例尺等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现概括如下:
2.1 乡镇土地规划底图规范及要求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底图,要求既能反映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又能显示出项目区地形地貌,以满足土地利用项目规划设计之需要,符合空间直观性、可量测性、概略一览性等基本要求。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5],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主要由以下三类要素构成:
(1)基础地理要素:包括行政界线、政府驻地、高程特征点、等高线与等深线、其他重要地物等。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要素转绘的骨架;二是指示专业要素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专题要素:包括土地现状用途、大型工矿企业等的范围和名称、乡域及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民用机场、重要港口码头、重要水利设施等。
(3)整饰要素:主要包括注记、图名、图例、比例尺、方位坐标、编图说明、拼接合图表等。其作用是使整幅图要素完备、说明清楚、图示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目前,各地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一般采用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作为规划底图。事实上,这种比例尺的现状图很难准确、清晰、客观地反映出地块的实际变化和规划情况,达不到按图审批用地、画出用地红线的要求,仅为示意图,在规划的实施中较难操作[6]。因此,有必要重新规定乡镇土地规划图底图的比例尺大小。
为了能在图上把实际变更的最小面积清晰地表示出来,在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1:1000和1:2000两种比例尺的工作底图。与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相比,1:1000比例尺的图件虽然图面更详细,但同时图面荷载量也大大提高,而且变更修改也更频繁。这不仅使测量工作量大大加重,而且也使财力、物力的负担加重,并影响成图时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适宜在我国各乡镇推广。况且就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制的要求和作用而言,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荷载的详细程度已完全足够。因此,我们建议以1:2000作为乡镇土地利用底图的首选比例尺。
2.2 村镇规划底图规范及要求
为规范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建设部于2000年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该办法在种类、要素构成、比例尺等方面定义和规定了村镇规划现状图的内涵以及有关的绘制技术要求。村镇现状图是用图的形式表示规划范围内村镇建设的现状,分为乡(镇)域现状图、镇区现状图、村庄现状图等三种基本类型:
(1)乡(镇)域现状图:主要包括乡(镇)域行政辖区内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河湖水系、绿化等土地利用和分布情况;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规模及其服务范围;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在现状图表示的内容。
(2)镇区现状图:主要包括行政区和建成区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各类建筑的分布和质量分析;道路走向、宽度,对外交通以及客货站、码头等的位置;水厂、给排水系统、水源地位置及保护范围;电力、电讯及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和规模;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占地范围;其他对建筑规划有影响的,需要在图纸上表示的内容。
(3)村庄现状图:可参考镇区现状图所应包含的内容,适当简化。乡镇域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间选择;镇区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间选择;村庄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1:2000之间选择。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形成统一的规划现状图精度标准。因此,在测制各种规划现状图的实践中,各地要以能满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参考已有相关国家测量技术规范(如《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等),灵活设置和规定各种比例尺现状图的精度指标[7,8]。
3 结束语
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是统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蓝图,而现状图是编制这张蓝图的底图。没有现状图作为底图,规划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快速测制形成高质量的规划现状图,积极发挥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障服务作用,本文尝试论述了规划现状图测制的若干问题。当然,这些内容只是初步的和描述性的,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41-44.
[2]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S],2000.
[3]张明锋,鲁成树,费罗成,吕军.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6):517-519.
[4]梁湖清,沈正平,沈山.村镇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比较及协调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67-70.
[5]国土资源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S].2009.
[6]欧海若,吴次芳,高宏伟.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的底图规范和成图方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2):453-456.
关键词:理性、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同时进行,传统的农业社会模式不复存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随着城镇化的持续,产业结构也不断做出调整,以跟进社会发展步伐。国家产业调整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规划利用等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规模发展工业建设,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由于土地规划利用的不合理,而导致了环境污染加重,土地地力消耗加剧等不利局面,大大增加了土地规划利用的不确定性。面对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规划的前期分析工作不到位,土地利用战略水平研究落后,已明显无法应对局面,这就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城市在理性发展规划方面开始借鉴国外先进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概念性城市发展规划。概念性城市发展规划弹性高、实效性强,同时分析角度广阔,备受政府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目前国家开始着手将概念性城市理性规划的理念引入土地利用战略中,为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新思路,以达到土地利用规划结构布局的合理优化。
一、中国土地规划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轮的编修正在进行中,由计划到定性规划再到弹性规划,逐步成熟稳健,制度也趋向健全。2000年以来,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了土地规划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国家也将之列入政策重点课题中,土地规划利用理论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方面,综合评价利用条件,全面分析土地利用资源和条件,重点研究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人口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构等关系,客观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时对土地开发市场状况充分了解分析,根据土地现状和潜力,结合行业用地规模、土地利用规划布局规模等条件,明确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事项。在土地利用条件具备。土地供需状况分析完整的基础上,着手进行土地规划利用的章程,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等。
由于国内土地规划研究战略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足。由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土地规划利用方面仍然偏重于耕地保护研究,忽略了城镇发展需求,导致了地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和耕地补充指标偏离本地实际情况,影响了战略目标实现。另外,当前土地规划利用研究时,过于偏重数量平衡,忽视了土地空间布局,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大大降低。同时,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农村城镇化,金融风暴之后又制定了扩大内需政策,调整农业结构,用地需求和建设用地供给的局面逐渐紧张,传统的“定量控制原则”式的规划过于刚性,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土地利用问题缺乏足够的应变手段。
二、国内外城市土地规划研究对比分析。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环境建设、交通市政等,都离不开土地。中国很早就开始确立全国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城市发展和土地规划利用相结合,切实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
在国际上,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上都是采用发展导向型。德国重要城市如柏林、慕尼黑等,对城市经济等各方面情况全面分析,作为规划依据,根据城市发展趋势预先安排各项用地计划,但规划本身具备一定弹性,并不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约束作用,规划本身通过投资计划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城市用地规划都讲究科学用地,城市用地有各自特色,具有较为明确的意向性和指导性。
三、美国城市理性发展与国土规划相结合实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其城镇化规模也是最大的。在最初的发展中,美国也曾经面临城市蔓延的局面。所谓城市蔓延,是指在服务和城市就业核心区以外的一种低密度、跳跃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将人们居住与其它工作生活方面分离开来,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发展模式,它破坏了土地利用的平衡局面,增加了城市运行成本,将人们强行隔离开来,促使社会阶层矛盾加剧。
面对此局面,美国开始施行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保护农用土地,复兴城市已有社区,实行多种交通方式,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美国政府官员和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城市蔓延引起的后果一致予以认同,并积极接受新的理念。美国在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上,包括了以下几方面考虑:1、尽量减少环境影响,兼顾可持续发展战略;2、通过有效全面的规划,使不相容的土地类型冲突减至最小;3、保证城市阶级之间的就业与收入差距在可控范围内,促进城市健康发展;4、控制地方政府收支与当地实际需求相符合。
四、中国国内城市发展概念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借鉴意义和启发。
美国城市理性发展理念是根据美国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国情制定的,与中国国情实际并不完全符合。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的不是美国城市理性发展的内容,而是美国在这发展中的理性思维。例如美国由于市场的影响,居住和就业处于分离状态,服务业和服务对象偏离太大,因此美国城市在土地利用规划上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混合使用来解决上述问题,并试图减缓交通拥堵等问题。但土地混合利用规划却未必适用于中国国情,因为中国城市发展长期奉行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单位式住房便成为城市居民主体居住状态,就业和住宅在微观上高度混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另外,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市场发展需求,一座城市的行业分布相当松散,整个城市的宏观表现像是无数个散落的板块拼图一样,每块拼图就是住宅--单位的混合体,这样做甚至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中国在快速建设城市化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向美国等先进国家学习理性规划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经验,这的确实有必要的,但切忌罔顾国情一味照搬,更应注重他国做法背后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如何将国外城市理性建设经验与我国国土利用规划实际相结合,正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
五、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国土利用规划已成为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上述土地规划研究和结论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但我们必须积极向他国学习理性发展规划的理念,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形势,作出正确的国土利用规划,促进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刚,欧名豪,张全景,张效军. 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J]. 中国土地科学,2005,04:56-60.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建设
一、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完善
第一,重总体规划,轻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上不具备强制性,是总体规划的补充,有利于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和落实,编制该类规划的驱动力来自于行政命令和用地调整的需要。第二,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现行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应该说我国土地规划体系在层次上是完整的,但每一级的控制指标和口径基本上是一样,上下级规划之间,大都是有战略到战略的简单重复。
2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完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等具体管理上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陷。
3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
首先,土地规划不科学。我国土地总体规划特别强调土地利用,对总体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然而对于专项规划却只作为一种补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样就会出现,在实际过程中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缺乏明确分工,导致土地规划太过于片面,缺乏战略性和协调性。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偏轨”情况,提升了农村土地规划难度。其次,机构设置不全面。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由县、乡(镇)国土管理部门负责,而在落实上主要有县级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样造成了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在城乡土地规划利用收益上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差异将更加明显。再次,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规划管理上应用也非常广泛。但在大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信息化管理现状令人堪忧。最后,土地利用率较低。农民对拥有土地只能承包使用,不允许出让或用于非农业建设。这一模式导致土地市场配置作用无法发挥,土地资产价值得不到体现。
4土地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来说,土地资源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强的话,那么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自然也难做到位。目前国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并不高,专业知识也有待加强,这是当前我国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二、完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1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发达地区是土地规划管理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的土地整治资金相对充足,应制定长远的规划目标,把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工作作为重点。其整治方向应放在农村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导村民向中心村靠拢,形成产业园区,对建设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
(1)迁村并点。农村宅基地占有大量土地,在整治工作中,尽量将分散居住的村庄迁移到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基础的中心村。在迁移之后还要进行复垦工作,从而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统一的住宅布局、完善的配套设施,复垦带来了更多的耕地,为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2)整村搬迁。对地处偏远、居住环境差的村子整体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地理条件较差、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配套设施较差,改造起来成本较高。然而,如果进行整村搬迁后,原地点的土地还可以整体规划,提高了耕地使用率。
(3)旧村改造。在原村地址上进行旧村改造,提高闲置空房的利用率。
(4)建立城镇化社区。将农村土地规划与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部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城镇化转变,使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
2 次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次发达地区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而稳定的粮食生产是国家稳定生产的基础。在农村土地规划过程中,要采取以下方式:
(1)农田改造。对较好的农田进行改造,同时健全相庆的配套设施,提高产量、质量,形成标准化农田。
(2)农田产品发展。通过农村土地的整治,给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平台,从而可以为地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创造便利的条件,并且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土地整治方面,一定要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形势发展相适应,符合现代化土地规划及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3 落后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3.1 特色农业。为特色农业提供配套设施,基础平台。比如有的地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灌溉条件,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保障。通过土地整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使农作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光热资源和养分,为优质农业奠定良好资源基础。
3.2 生态保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整治,在地质环境脆弱区以及城市生态隔离带等不同地区制定相应的整治规划方案,进行分类整治,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4加强规划可操作性及个性,深入规划体制改革
土地规划要高效有序与编制实施空间规划密切相关,无论从规划的定位还是规划的内容、编制程序等都有比较清晰的界定,规划数量少而精,规划之间不存在交叉重叠和矛盾,因而实施起来比较顺利,操作性提高。有效解决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革规划体制,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力和综合管理力,减少规划数量,严格界定各类规划的范围,建立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以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补充,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5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实施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实施”。编的再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强有力的实施措施,很难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建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实施监管制度,不但能对违法用地起到震慑作用,更能体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严肃性。加大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改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试试效果,改变行政监管为主的方式,实现从行政监管为主向社会管理为主的转变。
综上所述,如何在农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土地规划与管理,以实现农村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目前应当探讨的重要课题 ,“珍惜方寸土,留与子孙耕”,身为国土资源执法人员,保护好土地是我们的责任,要“忠于职守、通晓业务;秉公执法,热情服务”为搞好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