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制瓷工艺

传统制瓷工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制瓷工艺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回族刺绣;中职学校;传承;探索

回族刺绣历史悠久,图案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长期以来在海原民间广为流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等因素, 回族刺绣在传承上也面临着严重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原始的手工刺绣工艺逐渐被现代机械工艺代替,由过去农闲季节"村村刺绣,家家做针线",变成了刺绣只有个别村、个别人会的现象,手工刺绣越来越少。根据我县手工刺绣优势状况,海原县职业中学特开设了民族手工艺《回族刺绣》专业课程,试图探索出一条以中职学校为主阵地,将回族刺绣打造成具有海原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品牌。

1 回族刺绣工艺概说

海原回族刺绣手工技艺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集我国四大名绣之长,结合地方民情习俗,构思精巧而独特,色泽艳丽而华贵,有着很好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深受广大穆斯林群众和收藏者的喜爱。

1.1 回族刺绣的构图

回族妇女在创作刺绣图案时,大胆创新,提高技艺,绣出新式样的绣品。由于受伊斯兰等文化的影响,当地刺绣具有独特的构思和风格,一般以素净的布料做底子,喜欢用山水树木花鸟以及阿拉伯书法等图案。刺绣作品主要是头巾、衣服、门帘、围裙、枕巾、鞋垫等日常生活用品。妇女在刺绣作品上很注意变化装饰,给人以整体美,有的回族姑娘或媳妇买回一块干净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净便请阿訇书写上阿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充分体现了回族妇女的审美心理。

1.2 回族刺绣的用色

回族妇女喜欢以黑、白、藏青、深紫色作为底色,将红、黄、蓝、绿等作为花色,在色彩上崇尚冷暖对比,用色大胆、新奇。在换色和变色上,追求大平面色彩对比,效果丰富而强烈,使作品饱含大自然之意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刺绣阿拉伯文字时,则以素雅为妙,如绿与白、蓝与白等,但也强调色彩对比,显得比较厚重。

2 回族刺绣的特点

传统的回族刺绣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2.1 严禁偶像崇拜

由于回族严禁偶像崇拜,故传统刺绣作品禁止出现偶像和动物,在纹样选材上,更多撷取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和叶,构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树木,枝与叶、花与蔓和谐统一,花卉以牡丹、茶花、夹竹桃、鸡冠花、梅花为多,图案概括简练,纯真自然,弥漫着悠悠的乡土情思。

2.2 艺术性地表现

回族刺绣中经常出现阿拉伯书法。无论在图案、色彩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回族文化的底蕴和回族的生活理念。回族妇女的刺绣,不仅表现自然美,也艺术地表现其。解放前,回族女性大多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可她们的绣品个个心思巧妙,技艺娴熟,再复杂的花蔓构图都无须设计、打稿,全凭了自己的心思和灵巧的双手,将色彩纹饰交织得恰倒好处,每一个绣片,都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一些图案还吸收了汉族传统刺绣的内容,如象征吉祥的“凤凰来仪”、 “百鸟朝凤”; 象征爱情的“蝴蝶双飞”、“蜜蜂采花”等;寄寓子孙厚望的“状元游街”等,但那仅仅是一种装饰,作为一种吉祥符号,把古老的文化信息传递下来,并非为了崇拜。

2.3 注重实用性

回族刺绣不仅注重装饰性,还强调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日常生活用品,有婴儿帽、盖头、裹肚、香包、钱袋、坎肩、枕头、帐帘、褥面、花鞋、鞋垫、嫁妆等,针针线线虽不能昭告伟大理念,其间却浸润着回族女性来自生活的感悟,既展现了回族妇女的聪明才智,也寄托着她们对亲人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2.4 回族刺绣的针法

回族刺绣的常用的针法有平绣、盘绣、结绣、扎绒绣、剪贴绣、垫绣、挑绣、环绣、珠绣等。无论哪种针法,都讲究针脚的细密精致、纹样清晰活泼。

3 回族刺绣在海原民间传承的现状

回族刺绣是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刺绣是海原县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内容。根据手工刺绣在海原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出海原刺绣的几个特点。

3.1 点多面广分散

海原县共有167个行政村, 5000多人的刺绣大军分散,但各类手工刺绣手工艺品,有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资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逐渐进入大众市场,成为艺术品,被众多消费者青睐。然而刺绣手工艺精湛的农村民间艺人却远离繁华,深藏山中,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手工艺面临着渐渐消失的危险,一旦消失将是一件令人十分惋惜的事情。

3.2 商品观念淡薄

几千年的历史,固化了大山里农村女性独有的刺绣手工艺,民间刺绣艺术静悄悄地在丰富文化脉络中传承,她们纯真地停留在先祖的饰物作护身符,绣山花浪漫展示自己的美好心灵,绣鞋垫送爱友,绣马褂点缀夫君,绣图腾崇拜教儿女传承,在人情友好、环境友好中延续。精湛的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还停留在自然的文化圈里,难予走出大山,更没有体现出民族民间刺绣工艺的自身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久居在大山里的农村女性,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刺绣手工艺的最大价值。

3.3 整体发展困难 刺绣市场萎靡

虽然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可艰苦的生存环境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大山绣娘”。由于受大山的阻隔,遥远的市场严重制约着民间刺绣手工艺的规模发展。开设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专业我们在看到乐观的时候,同时面临危机,我们发现,妇女们对刺绣越来越没有多大的信心,她们觉得做刺绣花了她们很多时间,所以宁愿在街上买也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做;青年一代,会做刺绣的越来越少;缝纫机的普及手工刺绣面临挑战;农村妇女都普遍认为,刺绣工艺没有给她们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搞刺绣上。民族刺绣手工艺品无人炒作,没能进入发达城市、发达国度的仿古艺术追求大潮,传统与艺术、民间与大众的壕沟是制约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规模发展的主要障碍。

4 刺绣手工艺在中职学校的传承

海原县职业中学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是一所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我县手工刺绣优势状况,我校自2011年开始,在学校开设了民族手工艺《回族刺绣》专业课程,探索通过职业教育渠道,让民间手工艺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具有海原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品牌。通过几年的摸索,这门专业课程在学校的开展显得红红火火大有起色,为了了解这门课程开设的现状,笔者对刺绣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跟踪分析。笔者对34位刺绣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实际收回问卷34份,回收率100%。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现阶段回族刺绣专业的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掌握刺绣技艺的情况不容乐观

据调查,超过半数的学生还没有具备独自进行刺绣创造的能力,这些学生以前也没有亲手实践过,有的还没有见过刺绣,她们上刺绣课感到没有基础,认为刺绣比较难绣,针法难以掌握,她们认为十字绣针线均匀,还带有方格,容易学会,比较简单,学校老师应该从最简单的十字绣开始让她们练习,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刺绣。这样她们在绣刺绣作品的时候会感到作品整齐度好,针法也不缭乱了。

4.2 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偏见

学生在思想上对刺绣课程存在成见,她们说她们到学校是学文化课来的,不是学刺绣来的,刺绣是农村人在闲暇时间消磨时光的,她们对刺绣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这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她们认为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才是她们应该学的课程,在这些学生的心中,她们要学文化基础课,因为她们的家长要求她们以后上大学,而花时间学刺绣会耽误她们的学习,因此,这些学生就不好好的学习刺绣课程,她们在上刺绣课程时不听老师讲课,在刺绣作品时不负责任,乱绣一气,随意性很强,经常在绣布上乱涂抹。

4.3 刺绣课程时间偏少

现在的刺绣课程上课次数比较少,因为刺绣是一门手艺活,所以在上课时就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基础文化课一节课是45分钟,有的学校是40分钟,这种情况不适合刺绣课程,我校根据刺绣专业的特点把刺绣课程安排在晚自习,学校晚自习的时间共有两个小时,一周一次,这样有利用学生进行刺绣技艺的学习。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课题组发现学生练习刺绣的次数不够,近80%的学生认为刺绣课程应该一周开设两次,有利于他们对这门技艺的掌握和提高。她们说刺绣这门课应该多实践,一周一节课不能满足她们的实际需要。

4.4 缺乏刺绣教师

尽管学校招聘了两名刺绣教师,这两人都是被确认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在教学方面还是缺少经验,没有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绣作品,导致部分学生因没有基础,绣不好而产生抵触情绪,单个学生三年时间下来,连一件完整的作品都没有绣完,课题组通过访谈对话,认为这是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仓促开课导致的,随后课题组建议刺绣教师对刺绣课程进行了修改,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作品开设,如先让学生自己绣鞋垫、香包等小件绣品,绣完后教师对她们的作品进行打分,让刺绣差的学生继续这种练习简单的作品,对绣工好的学生进行更高级别的练习,可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多传授些刺绣技艺,然后让这些学生对班上其他学生进行传帮带式的“师徒制”教学方式,制定了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从易到难的刺绣课程,

5 刺绣手艺传承任道重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回族刺绣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回族刺绣也面临着在现在社会经济冲击下传统文化传承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民间刺绣已日渐稀少,很多回族刺绣工艺已经失传,民间的优秀回族刺绣艺人已凤毛麟角,所剩无几,有的年事已高,眼花手颤,难以胜任传承技艺的重任。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新一代人对刺绣工艺完全陌生,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回族刺绣这种优秀的传统手艺将在民间中消失。目前的刺绣品大多手法单一,工艺粗糙。原有的丰富多彩的回族刺绣种类及风格几乎不复存在,传统工艺严重萎缩。

海原职中将回族刺绣工艺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教育传承,实现回族刺绣传统工艺的保护。学校成立了海原县民间手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现有的早年回族刺绣资料,研究并复活其工艺,通过学校这一传承文化的阵地,系统地、科学地将回族刺绣工艺完好地传承下去。同时让刺绣艺术走进市场,实现刺绣艺术经济化, 使人们从事刺绣活动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在利益的带动下使刺绣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不仅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回族刺绣不但使山区学生学会了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一宝贵的民族手工艺技能得到了传承,也使的民族刺绣手工制品产业成为海原山区妇女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朱光潜.谈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龙叶先.苗族刺绣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2005.

[4]杨正文.复兴与发展黔东南苗族社区变迁态势[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5]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苗族服饰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7]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2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陶瓷馆与东风瓷厂合作仿制一批馆藏青花瓷器,拉开了现代仿古瓷业的序幕。到 1993年,仿古瓷专业户多达千余家, 1996年前后又增至近2000家,到现在已经有 3000余家。其中如华弘陶瓷和佳洋陶瓷更是成为仿古瓷业的典范,成立了颇具规模的公司。仿古瓷业在迅猛发展,但市场管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却没有衔接上,往往出现低端臆造的仿品多,小作坊多,以及作坊之间缺乏交流相互闭塞的情况。因而仿古瓷业也造成了一定的乱象,而其中最受人们关注也是人们最误解景德镇仿古瓷业的便是仿古瓷等于假古董。

许多人一听到景德镇的仿古瓷便立刻会联想到一个名词“假古董”,大有谈虎色变的感觉,更有买过赝品的收藏者大呼景德镇的仿古业应该被取缔。诚然,很多仿古瓷最终都会被当做“假古董”来进行销售。但是真正了解景德镇仿古瓷业的人都知道,景德镇仿古瓷业的生产商本身并不会将仿古瓷当做“古董”进行销售。真正将仿古瓷拿去鱼目混珠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销商们,既有来自港澳台的,也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从本质上来说,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只是承担了制造者的角色,而购买者拿去谋求正当或者不正当的利益,那是购买者的问题。

另外,许多从事多年仿古瓷制作的人员一般都热爱古代陶瓷艺术,而且对古陶瓷的研究往往都很深入,是陶瓷文化和技艺的传承者。如上文提到的佳洋、华弘般形成规模的仿古瓷公司,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在仿古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的弘扬做出了不少贡献。因而,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并非洪水猛兽,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市场。

二、传承制瓷手工艺

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这意味着人们开始重视手工制瓷,而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危机来源于景德镇制瓷业生产工艺的现代化,许多行业已经摒弃了原来传统的制瓷方法。

而仿古瓷业基于其需要惟妙惟肖地模仿古代陶瓷艺术的特殊性质,恰恰成为了当前景德镇传承和发掘传统制瓷手工艺的主力军。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先生说:“想要做好仿古瓷,就要对古代东西有透彻的了解。我面对一件件真品,仔细地琢磨它们,就好像他们在同我讲话。它们告诉我那个时代制瓷工艺的各种信息,严格按照当时的程序做,就一定可以做好。 ”真正的高精仿古瓷业往往需要完全地再现当时制作工艺,使现代人能充分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因而,现代仿古瓷业可以说是最为直接与传统制瓷手工艺发生关系的制瓷行业。通过仿古瓷这个媒介,传统手工制瓷工艺作为一种对历史的回归,其意义显得特别重要。具体说来,要仿制古代器物并使之到位,其胎釉原料和装饰材料就要采用与同时代相同的配制方法而不是现代标准化配方;其成型工艺就必须是手工拉坯、修坯或印坯、泥板成型而不是机械制瓷;其烧成最理想的窑炉还是柴窑,而现代煤窑、气窑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每个朝代之间的制作工艺特点都是有着区别的。如,宋代的青白瓷以拉坯成型为主,而到了元代则以模印为主,优秀的仿古瓷器都会考虑到这之间的差别。因而,通过仿古瓷业生产的这一过程来说,其在传承和发掘传统制瓷手工艺这一方面上是功不可没的。

三、弘扬陶瓷文化

上文提到要想做好仿古瓷业,传统制瓷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掘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另一方面,真正发展仿古瓷业还需要对古陶瓷的内涵展开深入的研究,包括陶瓷文化的交流。因为一件好的仿古瓷必定是出自古陶瓷研究专家和陶瓷美术家之手。要仿得几可乱真,除了有过硬的传统制瓷工艺水平,还要具备对古陶瓷的鉴赏能力,包括对器物形态、构图、形象、笔意及神韵的超强把握能力。因而诸如黄云鹏、向元华、杨国喜等知名的景德镇仿古专家,都是古陶瓷的鉴定、鉴赏专家,并且对古陶瓷的文化内涵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如佳洋公司在 2003年就注册了“景德镇国际陶瓷交流中心 ”,开展过不少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如2006年就承办了国际元青花会议。并且每年都会聘请国内知名古陶瓷学者或者鉴赏专家来景德镇讲课。另外中心还建立了“景德镇古陶瓷标本馆”和“陶瓷艺术博物馆”,为陶瓷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实物资料。并且现代景德镇具有规模的仿古公司也基本都会建立标本馆、研究中心等等。因而仿古瓷业实际上也是陶瓷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途径。

从器物和欣赏者的角度来说,一件优秀的仿古瓷器能够满足人们的对古代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因为真正优秀的古代陶瓷艺术毕竟只占少数,高端仿古瓷的出现能使更多古陶瓷爱好者有机会体会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并且会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即欣赏者开始鉴赏仿古瓷的仿真程度,研究仿古瓷和古代器物的差别。而这样的鉴赏培养和审美需求恰恰促成了陶瓷文化的升华和延续。

四、仿古瓷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文物、古玩、艺术品收藏的兴盛,国内外学者对于古代陶瓷艺术的鉴赏和研究的深入,爱美、慕古、尚古的心理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懂并且欣赏古代陶瓷艺术。而优秀的古代陶瓷艺术品稀少且价格高昂,少则数十万上百万,多则千万过亿。可以说大多数喜者都难以购买或拥有,甚至难以见到。一件可以乱真的仿古瓷器,既具有和真品相似的价值,又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且可以是多数人可以消费得起的。因而这种满足人们尚古情结又适合大众消费的仿古瓷自然会有市场需求。

再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上各代的仿品瓷,如今都成了有价值的文物。文物界所谓的唐仿、宋仿、明仿、清仿等历代仿制品中的杰作,目前也都成了价值连城的藏品,现在就连民国仿、六七十年代仿也一样成了收藏的热门。而很多高仿制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其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了。如 2003年国家博物馆首次限量仿制 30款馆藏国宝,其中有 10件瓷器仿制品,全是景德镇出产,完全复制了清代烧瓷的全套工艺——手工制坯、手工绘画、柴窑烧炉,可以说除了烧制的年代不同,其余与原品几乎没什么不同了。由于仿制的是绝世珍品,请的是当代最优秀的工艺师精心制作,并且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监制、绝版限量发行,所以 2005年4月份仿品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展出时极受玩家推崇,一个星期内所有样品被购一空,并且市场销售价格一路飙升,仅几个月涨幅就达 25%以上。

但是总的说来,景德镇的仿古瓷业还是有着很大提升空间的。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大陆衍生品产值超过 500万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这和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年 3到5亿的销售额有着巨大的差异。这说明了,包括仿古瓷业在内的艺术品衍生产业还是属于初级阶段的,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的衍生品市场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而作为国人收藏的一大热门陶瓷,仿古瓷业作为衍生产业在将来也必将有着更大的提升。

结语

景德镇仿古瓷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到现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兴旺的原因与收藏热以及市场需求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因为收藏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很多收藏者对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景德镇的仿古瓷业是洪水猛兽。但事实恰恰相反,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对于传承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传承传统制瓷手工艺和古陶瓷内涵研究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因而,正确理解现当代仿古瓷的文化内涵,对于景德镇的仿古瓷业以及陶瓷文化的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黄窑说瓷》,黄云鹏,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3篇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来源:文章屋网 )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4篇

公司的注册商标“耀陶”、“耀瓷”均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在耀瓷行业中影响深远。公司于2010年获评“中国当代十大名窑”殊荣,为耀州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传承·创新是耀州窑唐宋陶业公司的发展路线,传承优秀文化、传承唐宋陶业技艺,展示历史瑰宝创新研发思路,创新设计理念,唐宋陶业与时俱进。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热诚欢迎您参观游览、休闲品鉴、精挑细选!

大美耀州瓷、大美铜川欢迎您!

青釉倒装壶莲叶牡丹纹加湿器

器型以五代耀州窑国宝级文物—倒装壶为主体,飞凤为梁,壶流为哺乳母子狮,水流注入三层莲叶之上层层流下;盘托一周装饰缠枝牡丹纹。

整体构思巧妙,匠心独具,把耀州窑传统造型、装饰与现代器皿完美结合。飞凤提梁,凤首高昂,象征事业兴旺腾飞;狮子暗喻“太师”,有加官进爵之意;缠枝牡丹纹寓意富贵吉祥、连绵无尽。通体观之,该产品釉色如翠,造型大气自然,三层莲叶和牡丹纹交相辉映,水流潺潺,雾气氤氲,真可谓境由心生,情由境造,不禁令人心旷神怡。

该产品运用电子科技和物理学原理,与陶瓷造型融为一体,使水流自动循环,同时通过雾化器的蒸化原理产生水雾,起到加湿空气的作用;既赏心悦目,又具有实用价值。

该产品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亦彰显了人文艺术情怀;其奇巧的构思,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是一件传统造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实用器和艺术品,曾荣获2010年9月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2010年6月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优秀作品奖。

青釉龙凤如意

规格:45×11.5×12厘米。如意是中国古代供玩赏的吉祥器物,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人们相互馈赠、祝愿生活美满的佳品。该作品两端以灵芝云纹相呼应,长柄上雕塑龙凤对戏,三层元宝居中,柄两侧装饰印花缠枝牡丹纹。构思精巧,装饰布局合理,题材富贵吉祥,釉色晶莹剔透,整体艺术效果极为精美,表达了人们对万事如意、幸福美满的追求。

该作品是匠心独具的一件耀瓷新品,运用耀瓷传统制作技艺,吸收其他工艺品的特征,突破了耀州瓷传统的器型范畴,是祝福美好愿望的独特而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青釉镂空龙凤呈祥瓶

规格:27×27×41.5厘米。瓶通体施青釉,颈部缠绕腾龙,周边饰以祥云纹,肩部对称贴塑两只喜鹊和两枝梅花,寓意喜上眉梢、好事成双。瓶腹正、背面用镂空手法装饰有“凤嬉牡丹”图案,腹两侧饰以镂空连环钱纹,象征大富大贵、财源滚滚;下腹部雕刻一周莲瓣纹,隐喻圣洁高雅。

“龙凤呈祥瓶”使龙和凤的神性对应并且互补,力与美共生。一个变化飞腾灵异,一个美丽高雅神圣,二者巧妙结合,表现出吉祥、富贵、祥瑞、和谐的美好愿望。

青釉仕女雕塑“乞巧”

青釉仕女雕塑“乞巧”,以中国古代仕女为题材,表现一位正值豆蔻年华的古代少女,在“七夕节”皎洁的月光下,焚香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及向往。正如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仕女通体施青釉,采用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大胆结合耀瓷装饰的刻划手法,并以耀瓷传统图案缠枝牡丹纹为衣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仕女线条流畅,釉色如玉,高贵幽雅,突破了耀州瓷缺少人物雕塑作品的现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上乘工艺品。

青釉牡丹纹盖罐

此作品采用高温矿物质原料,手拉坯成型、直口、圆腹、底敛收外撇,造型古朴典雅;圆腹寓意心胸开阔,容纳百川之量;腹部饰耀州窑传统牡丹纹,纯手工刻、剔花、罐盖为一片展开的荷叶,象征祖国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和谐。

青釉貔貅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第5篇

摘要 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陶瓷艺术作品出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今天,传统的艺术精华已经成为宏大的资源,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关键词:陶瓷艺术 中国 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陶瓷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世界各地的史前文明都已出现了原始制陶工艺,不同的民族与地域,都选择了泥土――这种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材质,以实用为目的,经过烘培烧制,成为器皿,满足生活需求,也体现了原始的审美意识。继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众多的陶瓷中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且带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今天,传统的艺术精华已经成为宏大的资源,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一 当代陶艺与传统陶瓷艺术的关系

当代陶艺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体现在传统材质和工艺的直接运用上。传统的陶瓷材质的广泛运用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日本的陶艺家八木一夫运用黑陶材质,美国的理查德・诺金运用中国的特有的陶泥――宜兴的紫砂泥为主要材质,法国的让・佛朗索瓦・富尤则善于发挥传统青釉材质特征。

中国的黑陶泥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被制作成陶器使用,并且运用了烟熏的烧制方法将大量的炭渗入坯体,出现了表里墨黑、光亮如漆的黑陶器。直到今天山东淄博一带仍然是以制作黑陶为主的著名陶瓷产区。紫砂是一种陶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好,产于江苏宜兴的丁山镇。由于紫砂泥料可塑性极好、造型细致、细节生动而广泛流行开来。当代陶艺家运用紫砂进行创作,为其注入新的观念,延承了传统工艺。

通过上述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很容易看出陶瓷材质的沿用是界定陶艺这门材料艺术的前提条件。尽管随着科技进步,新的材质不断地被发现被运用,但传统材料依然不可取代,由此亦可看出传统陶瓷艺术在今天的延展。

二 当代陶艺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陶艺源于西方,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当代陶艺的样式在当代艺术中被归为材料学科艺术,材料是陶瓷艺术的主要体现。一部分当代陶艺家以探寻材质形态、突破材质常态为出发点,积极倡导黏土的独特表现力;一部分着眼于形式的创新,充分地运用新的媒介和新的表现形式,使艺术观念在黏土制作的雕塑作品中得以展现。

在当代艺术思潮的涌动下,各门类的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动。陶瓷艺术的迷人魅力吸引了诸多门类艺术家的参与,这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创作样式,也为现代陶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以独特的专业的绘画装饰手法创作陶艺作品,热衷于陶瓷成型与烧制过程的艺术家们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孜孜不倦地投入了创作实验。各门类艺术家的参与创作的成果,使当代陶艺拥有多元的艺术样式。

艺术观念的传达与表现是多样的,传统的艺术语言诸如绘画、雕刻、音乐、戏剧在今天由于新观念融入其中而呈现出新的面貌:

“文化的全球性迁移带给艺术家们丰富的创作资源,便利的全球通信使艺术家之间交流的信息大大超过以前。现代陶艺家们互相借鉴众多的富有哲理的见解及工作方式,随时随地及取任何富有启发性的知识,由信息带来发展新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观念以及当代艺术最新的思潮作为一种启示性的创作动力。在互相观照中造就出成熟的富有生气的新视觉语言。”

这是黑格比的描述,也是世界陶艺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陶艺创作的现状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几个分支。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陶瓷得以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也促进了工业产品的设计水准不断提升,陶瓷产品的设计日益精美,更加人性化,加之大工业化带来的先进的科技成果,工业陶瓷产品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典型。其次,传统手工艺在今天仍然薪火相传,并续写着新的篇章,中国有著名的陶瓷产地景德镇、宜兴、德化等,这些地区的手工艺人保留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与艺术样式。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陶瓷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只因它盛产的优质青花瓷器出口到全世界,所以景德镇成为世人所晓的著名瓷区。景德镇沿着传统的陶瓷样式与传统工艺发展至今,单今天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远远没能超越元明清。但是传统制瓷工艺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以师傅传承给弟子的传统教授方法也延续至今。在瓷区小有名气的娴熟技艺手艺人在作坊或工作室从事工艺美术的创作,延袭着传统。最后,中国现代陶艺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融入到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之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陶瓷材质创作艺术品,且逐渐受到更广泛的认同。

从世界各国陶艺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当代陶艺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现象存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沿着传统的发展轨迹,以瓷区为中心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西方的艺术观念影响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陶艺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随着陶艺教育的进步,艺术院校培养了新生代的陶艺家,这样,陶艺的重心慢慢由瓷区转向当代艺术发达的地区,而瓷区依然沿袭传统的艺术形式,并续写着工艺美术的新篇章。同时,由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辉煌,当代陶艺显得很弱小。与国外发达的陶艺国家相比,中国的当代陶艺受到传统陶瓷艺术的影响远远大于当代艺术形式的影响,这是中国陶艺所特有的状况。

在中国,随着陶艺创作的繁荣,传统艺术资源逐渐受到创作者的关注,传统艺术语言融入了新的时代风貌。所以,传统语言转换既是中国陶艺的发展契机,也是对中国伟大艺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为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柳宗悦:《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白明编:《世界陶艺家工作室》,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