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要点

康复护理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护理要点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冠心病介入治疗能够恢复血流,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它只能解除冠状动脉机械性狭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无明显影响。现在虽然有了药物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药物支架不是万能的。介入治疗后如不加控制,冠状动脉的支架部位甚至其余血管仍有狭窄的可能,还会引起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因此,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病人的护理要点主要是:(1)术后24h内严密观察心电及血压波动情况,每小时测量血压并记录。(2)穿刺肢体护理 拔管后需按压止血15~20min,无出血后进行加压包扎,再压2kg左右的沙袋,并嘱其肢体制动6h,观察患者足背动脉的搏动,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以便及时发现股动脉血栓形成 [1] 。在此期间患者的所有行动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防止因患者的改变,肢体的移动而导致穿刺部位的出血。(3)24h后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渗血,血肿,大面积的瘀斑,异常搏动,震颤和皮肤的温湿度等,并注意有无下肢肿胀,疼痛及体温升高情况。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康复教育:吸烟的患者必须要戒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血脂控制更应严格,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分别降至180mg/d1和100mg/d1水平以下,甚至更低。要达到以上的要求,患者必须要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饮食宜清淡,低脂、低胆固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鸡、鸭、兔、鱼肉和豆制品、奶制品等。不宜常吃或大量吃动物内脏、鱿鱼、蟹黄、蛋黄,以及煎、炸、烧烤等食品。要适当运动,锻炼有助于心功能的恢复,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来说,术后活动水平应根据术前的身体状况、活动习惯、手术后的心脏情况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定,提倡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生活要规律,特别注意不能熬夜,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术后的患者必须定期到心内科门诊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必要时服药控制。介入治疗后一定要根据医嘱口服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服用中药调理身体最好请专科医生指导,根据身体情况适当服用,切莫滥用。病人若有胸闷、胸痛等症状或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时,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尽早发现血管有无狭窄,必要时应做进一步治疗。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为200万左右[2]。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复发率达40%[3]。其较高的致残率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参与社会工作和活动,患者日常生活起居受到很大影响,给社会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逐步改善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是减轻家庭社会压力的必要途径。由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身心各方面障碍的特殊性,在常规护理工作之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等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我院康复医学科在多年的康复护理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于近期开展了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乐都医院康复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病程≤3个月,生命体征平稳,认知情况可,配合治疗和查体,年龄20岁~80岁。

排除标准:原先有脑血管疾病且留下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原发性疾病的患者;文盲及严重听力视力障碍者;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及其他无法配合治疗患者。

1.2方法

1.2.1分组及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7岁。其中脑梗塞21例,脑出血9例。右侧偏瘫12例,左侧偏瘫18例。语言功能障碍10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其中脑梗塞17例,脑出血13例。右侧偏瘫10例,左侧偏瘫20例。语言功能障碍9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

1.2.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医院常规护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进行康复护理,在参与康复小组评定后制定相关方案,增加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娱乐康复护理及肢体康复指导,并以入院首日、治疗4w为时限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变化情况。对照组相关心理疏导及床边活动指导由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宣教。入院首日、治疗4w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情况。

2结果

2.1 评定标准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5]。

2.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Fugl-Meyer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0.37,P>0.05;MBI评分:t=0.2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MBI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提高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3.04,P

3结论

康复护理的干预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4讨论

康复护理延伸了康复医学科日常护理工作的内涵。心理护理、床边的坐、卧、站位指导和病区内的转移和患者住院期间日常生活动作的现场指导均是对系统康复训练的强化和补充。在目前的康复机构中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专门的心理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与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紧密接触,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正面的肯定鼓励,对促使患者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复治疗完成后,对于不同障碍程度患者的患者,在病房中的休息和生活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如处于软瘫期且坐位平衡尚未有所改善的卧床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指导、定期的翻身和适当的抬高床头起坐训练,可以减少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对抗痉挛出现、保护肩关节等功能[6]。除了每天适当的康复训练,患者大部分时间是在病房中度过,因而针对患者卧床、坐位、转移及床边活动的护理指导是康复治疗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因患者在脑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及情绪心理障碍,在缺少他人指导和鼓励的情况下,往往无法正确地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及康复练习,加之日常陪护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且未进行过相关康复治疗及护理的培训,无法很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因而在缺少康复护理的患者群体中,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不及康复护理组的患者。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床边活动的指导对于预防并发症,纠正不良姿势,提高坐位站位平衡等都有良好的帮助。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3,24(3):236-239.

[2] Langhorne P, Stott DJ, Robertson L, et aI. 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 central study[J].stroke,2000,31(6):1223-1229.

[3] 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

[4]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存活患者仍有70%~8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康复治疗护理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足下垂等继发障碍,使偏瘫肢体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恢复,是减轻和预防致残的关键[1]。我们对脑卒中105例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护理,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105例为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经头颅CT或MRT检查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系首次发病,均有偏瘫侧肢体功能障碍,筛除精神意识障碍者。其中脑出血45例,脑梗死60例。其中男65例,女40例,年龄35~85岁。

2 康复护理

2.1 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最快,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发病48~72 h)。

2.2 康复护理的内容 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接受神经内科治疗及早期良好肢位置摆放,生命体征平稳,缺血性脑卒中第1~2天、出血性脑卒中第7~14天,对照组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康复组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要求动作平稳轻柔,次数因人而异,以患者稍感疲劳为度。康复护理训练4周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ADL及患肢运动功能综合评定。

2.3 护理要点

2.3.1 仰卧位 头部放在枕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合,胸椎不能出现屈曲。患者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出,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砂袋,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2.3.2 患侧卧位 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患者的重心保持前倾,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同时也用枕头使患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的。

2.3.3 健侧卧位 躯干与床面成直角,偏瘫上肢前屈90~100°度肘关节伸展,放在枕上。偏瘫下肢向前屈髋屈膝,用枕头支持,这种可使患者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得到很大防治效果。

2.4 瘫痪肢体的康复护理

2.4.1 按摩 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20 min/次,对患者的上肢从手背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柔的按摩。

2.4.2 翻身动作 患者平卧屈肘,健手托住患肘,健腿插入患腿下方,躯干旋转,由健腿抬动患腿转向健侧。一般每2~3 h翻身一次,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及仰卧位交替。翻身可改变血管内压,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形成,也可以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4.3 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穿脱衣服、进餐、沐浴、拧毛巾等,积极训练患侧上肢及手的功能。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学会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向轮椅,再从轮椅移动到厕所的技巧动作。

2.5 心理护理 患者情绪直接影响肌体的免疫系统,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的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出现异化,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可充分挖掘康复潜力,让患者树立坚强意志和信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功能锻炼。因此心理康复贯穿于早期康复护理程序的始终。早期康复护理训练需要关心和耐力,使患者易于接受和学习,患者由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由替代护理逐渐过渡到自我护理,最大限度发挥患者自身的生存功能。

3 结果

痊愈:两项评价达到正常;显效:两项评价提高2个等级以上;有效:两项评价提高1个等级;无效:两项评价变化不明显。康复组在康复护理训练过程中,未出现肌肉损伤、关节脱位、病情加重等不良情况。本组全愈50例;显效45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

4 小结

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可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畸形,缩短患侧卧位时间,避免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按摩、被动运动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刺激肢体感受器调节新陈代谢及神经营养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减少伤残程度[2,3]。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可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后遗症,避免了继发性损伤,改善了患者的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荣东.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4)6.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治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健康需求也越来越多,这都体现出护理服务的价值。脑卒中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很多,例如行动不便和情绪受到负面影响等等,这些都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得患者病情加重,从而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1]。本文就是对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以下就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的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此次研究的患者都符合有关规定的诊断标准。通过将10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进行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5~80岁。通过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发现他们之间不具有很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两组患者均给予普通的康复治疗,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普通的护理服务,也就是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还应该给予良好的康复护理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护理计划,让患者感觉到被呵护、被关心的感觉;其次,各个病房要派专门的护士对其复杂,以便出现任何突况时,能做到及时治疗和护理;再次,深化医院的护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制定相应的基础规范;最后,确认患者可以出院后,还应该经常进行家访或者是电话访问,以让患者感觉到医院对他们的关心[2]。

1.3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治疗之后,通过对患者恢复能力的调查和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对比,对患者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通过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康复治疗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医务人员可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3]。

1.4统计学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到SPSS16.0统计学软件,在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时,需要采用到χ2检验,如果P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3个月康复护理工作,发现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当中,日常活动能力恢复较好的有38例,较差的有12例,通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满意的有47例,不满意的有3例。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当中,日常活动能力恢复较好的有31例,恢复较差的有19例,满意的有41例,不满意的有9例。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就可以发现,对患者实施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患者根据医生的要求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执行能力,而且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医生的吩咐,而是通过和专业护士的沟通,从而取得两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这不仅能促进护士工作的效率,还能使得患者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4]。

在本次研究中,因为对观察组的患者给予的是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对对照组的患者则采取普通的护理服务,从而使得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和满意度要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将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仅仅进行单纯的嘱咐治疗是没用的,还应该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特定的治疗。脑卒中患者大多都为老年人,这种疾病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的影响,不仅因为这种疾病的致残率高,而且由它所引起的不良症状也很多,所以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5]。在进行口头和文字说明治疗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知识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变得更加完善。医务人员在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同时,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使得护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效,让患者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治疗。

参考文献:

[1]任玉花.持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 (8):121-122.

[2]张培琴,熊江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进修杂志,2010,25 (8):1472-1473.

[3]王美霞.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7 (7):55-56.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皮穿刺内窥镜下胃造瘘术 康复护理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6; 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5-0018-05

据文献报道,40%~73%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1]。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如何解决和改善社区康复护理中的患者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社区中中枢性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经皮穿刺内窥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后胃肠营养方式下[2-3]接受12周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以探讨规范的康复护理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功能状态的影响及意义。

1 对象

本文观察对象为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康复治疗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系在社区中临床诊出的新发脑血管意外或颅脑外伤患者并已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的确诊。

1)入选标准:首次发病的脑血管病或颅脑外伤患者;病程为发病后4周~24个月;意识清醒;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在18~80岁间;有中、重度的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分)。

2)排除标准:活动性肝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进行性高血压患者;痴呆患者;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昏迷者;首次发病4周以内或大于24个月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病或颅脑外伤史且遗留吞咽困难症状者;原有其他疾患导致吞咽困难者;居住外地无法随访者;既往有精神病史患者;聋、哑人;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本研究得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2 方法

2.1 康复护理

2.1.1 PEG术前的康复护理

PEG置管前应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同时注意患者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消除患者对病情及手术的疑虑和悲观情绪。术前8 h起需禁食、禁水[3-4]。

2.1.2 PEG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

PEG术后应在患者的护理记录中记下置入体内的造瘘管的品牌、型号、管径和长度以及置管医师的紧急联系方式。置管后6~8 h内应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脉搏率、呼吸和血压)。这些参数可以提示有无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术后6~8 h内造瘘管可连接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袋内容物的颜色和量,如颜色见红、量多要及时告知医师。术后24 h~1周内应每天消毒造瘘创口处、更换敷料,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出血、肿胀、硬结和过敏反应等,同时轻轻旋动造瘘管外固定装置180°,确保PEG管至少有5 mm的移动空间,避免其与创面挤压过紧而导致创面缺血或发生“包埋”综合征。术后48 h内造瘘管固定应较紧以防出血,以后可稍放松以防止皮下组织缺血坏死,但需固定好以防止胃内容物渗漏入腹腔;术后2周后因窦道形成,可适当放松。不应在置管后10 d内去除造瘘管,而须在胃腹壁窦道形成后才能将管去除。8~10个月后可用内窥镜检查造瘘管内侧管口的状况及位置[2-9]。

术后要根据医嘱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3~5 d,同时积极祛痰、经静脉补足液体量。

2.1.3 术后营养供给与给药护理

术后6~8 h内禁水、禁食,防止误吸和呛咳。术后喂养宜在置管后6~8 h后开始,最好在24 h后滴入营养液;管饲喂养前后至少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且应至少每8小时冲洗1次以防止管道堵塞。营养液的配制应选用易被肠道吸收的营养物,原则上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及微量元素为主,如“能全力”营养液等。营养液的滴入应遵循先慢后快、先薄后浓、先少后多的原则。瓶装肠内营养液悬挂滴注的时间不应超过8 h;袋装营养液悬挂滴注的时间不应超过24 h。窦道形成后每天的营养液可使用50 ml注射器推注,每2~3小时供给1次(从早晨6:30~晚上21:30),每次可推注入200~300 ml(不要超过400 ml),推注时间应大于10 min,推注前后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而营养液的温度以保持37~40 ℃为宜。管饲时患者应采用30°~45°半坐卧位,这有利于食物进入小肠;管饲结束后应保持半坐位30 min,以避免返流。每当连接新的一袋(瓶)肠内营养液(匀浆)或对管道是否位于正常位置有怀疑时都应使用pH试纸来确定管道的位置,pH应

术后6~8 h后可以给药,但要确认给予的所有药物必须是液体或可研磨成细的粉末并与净水混匀,可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推入管道;每次给药前后都要用25~30 ml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对不宜(易)碾碎使用的缓、控释片剂和胶囊药物以及较易引起管道堵塞的药物,建议少用或以针剂替代[4-5]。

2.1.4 术后沐浴护理

患者可在置管24~48 h后或7~10 d后经医师复查确认无异常后再淋浴。造瘘口完全愈合后,造瘘口周围皮肤用肥皂水清洗就可,但冲洗前需去掉敷料,彻底冲洗以祛除残留的肥皂水并保持局部皮肤干燥[5-6]。

2.1.5 防止导管堵塞的护理

当营养液输注速度很慢或冲洗管腔有阻力时,可能系营养液或药物在管壁沉积、使导管堵塞所致。此时可以用30 ml温热净水冲洗管腔并用50 ml注射器及时反复抽吸,以促使管腔内沉积物或凝结块松脱[4-6]。

2.1.6 防止导管脱落(断裂)和拔管时的护理

PEG置管后,如护理不当,偶可出现导管脱落或断裂。此外,因临床治疗安全性需要或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良好,也需要拔管。为预防导管脱落或断裂,应妥善固定导管,在导管上做好标记以便及时发现导管脱出;另外,可在患者衣服上缝个小孔,导管从孔中穿出,用胶布或夹子将导管相对固定在衣服上,避免牵拉、折叠和弯曲导管以及由于导管晃动或牵拉等而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一旦出现导管脱落或断裂,要及时施行PEG置管更换术。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良好需拔管时,应使用内窥镜于胃腔取出造瘘管蘑菇头。拔管后用凡士林纱布加压覆盖瘘口,2~3 d后即可愈合,但拔管后需禁食24 h[4-8]。

2.1.7 护理中应观察的其他异常问题

在对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和记录,同时还可能发现以下异常情况:①造瘘管管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渗液或有脓液等现象;②管口有血液渗出或大便发黑或有红色血液,考虑内出血可能;③导管滑出、插入深度变浅或皮肤出处刻度改变2 cm以上;④管口局部出现肉芽组织;⑤患者出现8 h以上的反复呕吐或持续24 h以上的恶心或腹泻、或胃肠积气或积液24 h以上,影响营养液或匀浆的摄入;⑥便秘3 d以上或大便干结5 d以上;⑦体重1周内下降1 kg以上或增加1 kg以上、或出现眼睑和(或)足踝水肿;⑧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或虚弱。如在护理过程中发现上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与主管医师联系和沟通,从而及时查明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2-9]。

2.1.8 出院回社区后的护理指导

患者病情改善后可以带着PEG置管回家,但需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切实掌握造瘘管的护理及其技能:①应选用新鲜、高营养、温度适宜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制成匀浆以利消化,避免过于油腻、过冷、过热或过硬的食物;②推注用品应保持清洁;③指导推注的速度、量和温度,推注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管腔,每次推注入食物后应让患者坐起30 min以防返流致管腔堵塞;④指导患者休息、活动或沐浴时应将造瘘管固定在胸腹壁上,尤其是在沐浴后应该保持造瘘口皮肤干燥;⑤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与相关医务人员取得联系。长期置管后PEG管会出现老化或渗漏,一般半年到2年需在原位更换造瘘管[5-6]。

2.2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社区中的中、重度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同意接受PEG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通过联系消化内窥镜诊治中心、由急救车转诊至消化内窥镜诊治中心施行PEG,术后病情平稳后再转诊返回社区康复病房,开始接受规范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患者接受康复医院自制的营养均衡匀浆以保证营养和热量,同时接受为期12周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其中,前8周每周指导训练5次、每次30 min,后4周每周指导训练1次、每次30 min;其余时间指导患者家属或护工进行康复护理和辅助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吞咽功能基础训练、进食训练、部分联合间接训练方法和代偿策略[9-12]。随访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且体温大于38.5 ℃并持续2~3 d,则暂停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2.3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13],对每例患者在入选时(w0)以及入选2周后(w2)、4周后(w4)、8周后(w8)和12周后(w12)的临床吞咽功能分别进行测评,同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吸入性肺炎和PEG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等相关指标。

3 结果

10例患者于发病(9.2±5.5)个月后入选,其中脑血管病7例、脑外伤3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3.2±16.8)岁,入选前共计发生过23人次的吸入性肺炎。无病例失访。10例患者在w0、w2、w4、w8和w12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分分别为5.0、4.7、3.9、3.1和2.4分,在w2、w4、w8和w12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平均改善值分别是0.3、1.1、1.9和2.6分;在w0、w2、w4、w8和w12时的平均体重指数分别为20.32、20.29、20.45、20.74和21.04,在w12时的平均体重和体重指数分别改善2.1 kg和0.72(表1)。

在整个随访期,仅有1例患者因吞咽功能改善而成功拔除了PEG置管,但共发生5人次肺部感染、1例PEG造瘘管管口轻度感染、1例PEG术后胃出血、2人次因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而堵塞肠管、1次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

4 讨论

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对社区中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提高其生存质量是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应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14]。

对经临床治疗后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但若采用补偿性吞咽手法或通过改进食物性状等方法仍然不能经口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的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患者,PEG是一种较好的经导管输入胃肠内营养方式[2-4,15-16]。本研究观察了在PEG这种胃肠营养方式下的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效果。

本研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体重和体重指数等相关指标来衡量患者在康复护理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前后的相关功能和指标变化。从患者各阶段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以及12周后的体重和体重指数的改善值可以看出,规范的康复护理联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然而,因PEG置管这种胃肠营养方式在国内应用不多且多用于危重患者或在重症监护室内应用,故相关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和护工对PEG造瘘管的管理和护理都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本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团队的医护人员也有一个从最初不了解PEG置管相关康复护理知识到逐步熟悉的过程,所以在研究初期出现了1例PEG造瘘管管口轻度感染、2人次因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所致肠管堵塞以及在研究中期出现了1次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通过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造瘘管管理和护理水平,这些现象可相应减少、甚至完全避免。

PEG置管后的康复护理相当重要。对康复护理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护工)甚至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普及基本的PEG置管后的护理要点、营养和药物供给方法、沐浴护理等康复护理知识非常重要,能够帮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16-18]。例如,本研究中的2人次PEG造瘘管内置蘑菇头脱落至十二指肠球部所致肠管堵塞就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导管皮肤处刻度改变2 cm以上引起的,而造瘘管外部橡皮管断裂也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营养供给前后应常规以25~30 ml净水冲洗、导致管腔堵塞和护工在每次给予药液或营养液后都会折叠橡皮管并用橡皮筋固定而最终导致管子折断引起的。这些异常情况在加强康复护理后均未再发生。

此外,在本研究初期有1例患者在造瘘术后出现了胃出血并发症,但因康复护理人员发现较早并及时采取了处理措施,未导致严重后果。另外,在PEG置管营养方式下,由于免除了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刺激以及胃贲门口处于自然开合状态,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次数减少、仅发生了5人次的吸入性肺炎,有利于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也有利于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19-23]。

参考文献

[1] Deborah JC, David G, Kalra L. Early assessments of dysphagia and aspiration risk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J]. Stroke, 2003, 34(10): 1252-1257.

[2] 徐雪, 朱京慈. 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8, 22(9A): 2268-2271.

[3] 舒建昌, 庞春梅, 聂丽芬.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肠内营养的ESPEN指南[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16(5): 177-180.

[4] 闭献梅, 崔革兰. 瘫痪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行经皮胃造瘘术后的护理[J]. 内科, 2012, 7(2): 205-206.

[5] 巫织娥, 梁艳娉, 郑丰平. 内窥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整体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 18(11): 107-108.

[6] 周红, 李咏梅, 王际容, 等. 脑卒中患者经皮胃镜胃造瘘术的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 18(11): 13-15.

[7] 张岖, 吴雪飞, 皱群招, 等. 护理干预在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7): 870-871.

[8] 陈冬梅, 梅彤林, 李随新, 等. 28例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后病人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7): 63-65.

[9] 周燕琴, 谢宝榕.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 2010, 32(1): 152-153.

[10] 姜从玉, 胡永善, 吴毅, 等.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联合吞咽训练改善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12): 940-944.

[11] 方丽波, 王拥军.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5): 404-405.

[12] 韩瑞.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学, 2009, 30(12): 1381-1386.

[13] 胡瑞萍, 蔡德亨, 胡永善, 等. 吞咽困难的康复评定与治疗[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22): 3115-3117.

[14] Ma RH, Wang YJ, Qu H,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arly effectiveness of a stroke unit in comparison to the general ward [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4, 117(6): 852-885.

[15] 陈思曾, 朱景法, 刘森峰, 等.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口术与外科胃造口术的对比研究[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0, 17(3): 147-149, 152.

[16] 朱季军, 朱美玲, 林爱华.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 15(3): 167-168.

[17] Friginal-Ruiz AB, González-Castillo S, Lucendo AJ. Endoscopic 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an update on the 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nursing care [J]. Enferm Clin, 2011, 21(3): 173-178.

[18] Richter-Schrag HJ, Richter S, Ruthmann O, et al. Risk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a case series of 1041 patients [J]. Can J Gastroenterol, 2011, 25(4): 201-206.

[19] 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7): 443-445.

[20] 曾进胜, 李华, 范玉华, 等.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部位的神经可塑性[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7(2): 69-71.

[21] Liepert J, Hamzei F, Weiller C. Lesion-induced and training-induced brain reorganization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 2004, 22(3-5): 269-277.

[22] Ward NS. Neural plasticity and recovery of function [J]. Prog Brain Res, 2005, 150: 52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