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动症小孩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范文第1篇

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首先会怀疑孩子患了多动症,将他们视为多动儿。其实这些被“冤枉”的“多动症患儿”,他们经常“挤眉弄眼”,并不是真的患有多动症。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门诊:孩子“挤眉弄眼”不一定是调皮

爱眨眼的习惯,6岁的妞妞早就有。从两年前开始,妞妞的“抛媚眼”功夫就一直被家人看作调皮可爱的表现――遇上亲朋好友,妈妈就“调戏”妞妞:“来,给叔叔阿姨眨个眼!”

一向正常的孩子,突然会连续眨几下眼,或者使劲用上嘴唇向下拉动鼻子。刚开始,妞妞妈妈以为孩子是从其他小朋友那里学来的坏习惯,多教育就会改善。

可是,这一“可爱”的表现却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妞妞吃了苦。妞妞的班主任老师告诉妈妈,孩子可不是只有下课才这样,平时上课,她也经常对同学“挤眉弄眼”,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还弄得同学哈哈大笑,课堂纪律一度被破坏。

接受过批评后,妈妈发现,妞妞不但没改,“挤眉弄眼”的频率更大了,加上她从小性格活跃,喜欢东跑西奔,大家都以为她是多动症。于是,按照多动症治疗了几个月,妞妞的“挤眉弄眼”还是一直反反复复,不能治愈。如今,她开始害怕医院,性格也越来越闷,有时候叫都叫不应。

直到医生提醒妞妞妈妈,“孩子可能不是多动症吧,去耳鼻喉科看看”,她才带着妞妞来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检查,妞妞最终被确诊为过敏性鼻炎。而在这个科室,还有着不少跟妞妞同样症状的孩子。 数据:30%以上的孩子有过鼻炎困扰

据耳鼻喉――头颈外科的门诊数据显示,2015年接诊的9万人次中,有30%的患儿是鼻炎问题。也就是说,门诊平均每天要接诊六十多个鼻炎患儿。

严重的鼻炎患儿,如果延误治疗,很可能会导致鼻窦炎和中耳炎。妞妞后期不怎么“搭理”别人,很可能与听力下降有关,中耳炎导致听力受到影响,孩子不爱说话、不爱理人就是具体表现。

小孩得了过敏性鼻炎,主要有四大表现症状,鼻痒、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如果后两项症状没表现出来,很容易被家长误以为是孩子学了坏习惯或是多动症,其实这是因为孩子鼻子、眼睛不舒服,他们不会揉搓,下意识通过“挤眉弄眼”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 现状:高温来袭,流感性鼻炎患儿日益增多

从临床情况看,小儿过敏性鼻炎发病率约占整个人群的30%~40%,主要原因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遗传性过敏体质,二是反复多次的暴露和吸入外界过敏原或者流感导致。

过敏性鼻炎和流感性鼻炎是较多的。从发病情况看,大多数孩子是对尘螨过敏,还有一部分对柳絮、花粉、牛奶、动物皮毛等过敏。而到了高温炎热的夏天,因为吹空调过多,室内外温差大,流感孩子的增多也让鼻炎患儿越来越多。

对尘螨过敏的孩子可以每天用冲洗器清洗鼻子,家中保持干净通风,地毯、窗帘、枕头、床单、被罩常清洗晾晒;其他过敏原的孩子,也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另外,容易感冒的孩子应该增强体质,增强孩子运动量,少吹空调。

农村孩子延误治疗的概率更大,所以家长应该做到早发现。鼻炎患儿长时间延误治疗,很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比如小孩耳部结构特殊,稍有伤风感冒,过敏性鼻炎的小患者就容易并发中耳炎,严重的会导致听力下降;过敏性鼻炎能引发鼻窦炎、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呼吸睡眠综合征,很多孩子睡觉时打呼噜或翻来覆去,时间久了孩子白天精力不足,严重时还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引起智力发育障碍,影响生长发育等。

所以,针对治疗方法,除了避免过敏和感冒,家长还应该遵医嘱,配合一些鼻喷药物辅助治疗,帮助孩子尽早摆脱鼻炎困扰。 鼻炎和多动症有这样的区别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范文第2篇

由于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变化,多动症的孩子日益增多。与其他孩子相比,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主干学科而言,多动症的孩子都是老师的“问题学生”,成为他们心中的大难题。但他们在美术课上,都显出比对主课更强的兴趣,同时,由于智力并不输于常人,他们往往也能创作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因而,对于多动症的孩子而言,美术学科可能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一门“艺术治疗”学科。

一、“让学生做我的先生”,虚心请教

陶行知先生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

例如,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多动生:上课满地爬、下课追逐打闹上蹦下跳。我尝试过许多办法,如把他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批评教训,让他做“擦窗小班长”、“奔跑管理员”等等都不行。于是我就开始观察这个孩子并和他聊天,从接触中我了解到他非常喜欢美术课。当他在创作作品时,他注意力非常的集中,而且整个人很安静、很认真!多动症儿童最大的问题在于注意力无法集中,但通过绘画、捏陶、剪纸等活动,可以帮助其稳定情绪,并从中学习如何专注地做一件事。

二、唤起兴趣,问题一一攻破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来激起这些孩子的上课兴趣,促使他们在无意中训练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班的小杰是个多动生,在语数外老师眼中他就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可真不少,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下座位,严重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当老师对他严厉批评时,他一脸茫然,对学习也完全不感兴趣,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次美术课,我教学的内容是剪纸。我发现小杰整节课都听得非常认真,剪纸的作品也做得相当棒。最值得欣慰的是,整整一堂课下来他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我想试试能否利用这一点,先帮他改掉上课下座位的坏习惯。于是我制定了剪纸计划:我拿出一本厚厚的精装笔记本,告诉小杰,以后这就是他的剪纸作品集。只要有好的剪纸作品,他就可以贴在上面。我还特意告诉他只有他才有这份特殊的待遇,让他一下课就可以到我办公室来剪纸。唯一的要求就是他上任何课都不能下座位,一旦这节课下了座位,那么下一节课间的剪纸特权就自动取消。自实施以来,小杰上课真的做到了不下座位,而且一下课就很积极地到我办公室,这也避免了他下课与人打闹,之前也是弄得我非常头疼。这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他,也许他身上有许多缺点,但当孩子忘我地投入地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就是天才!

三、互帮互助,我们都是小老师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是最好的老师,而这个老师就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那些孩子。可见,学生也可以做老师,能者即为师。

首先,建立多动生之间的“小先生制”。在我的美术课上,根据他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要互相合作学习,让相对画得比较好的多动生去帮助画得相对比较差的孩子,这样更加具有共同语言,学习起东西来接受得更快,提升得更快。与此同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部分孩子也能集中注意力,更加拥有自信,也能培养起自己的责任心。对大学科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其次,建立多动生和综合能力不错的学生之间的“小先生制”。虽然某些多动生在表现有些美术作品时有些薄弱,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甚至是有些综合能力不错的学生所不能及的。因此建立多动生和综合能力不错的学生之间的“小先生制”,既能让他们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也能增加同学间的感情,提高多动生的自信心以及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四、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生活即教育”,即要供给学生人生需要的教育。他还提出“社会即教育”,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在生活中去获得知识,受到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多动生一般由于生理的原因,容易急躁,冲动,也容易冲撞同学,在与同学交往时也会遇到超出常人的困难。然而,与他们接触越多,我越发现他们其实内心都非常脆弱敏感,更加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夸赞。对于生活,他们也有比一般孩子更多的理解和体验。在上“大家一起画”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我强调了“家庭”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我让同学们把教室当作自己的家,小组分工各自确定主题来对教室进行布置,要求是要突出家的感觉。这样孩子就能够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不但学会了学习,更体验了生活。最后布置的结果让我感到惊奇,部分多动孩子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他们对家的理解比一般的孩子更加地细腻精准。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范文第3篇

原本以为,小孩子很容易对付,可当我在XX年年9月第一次走近四(1)班的教室却发现:小孩子们已乱成一团。不是我不够严肃,不是没有叫“停下来”。而是:我原有的对待中学生的那一套教学方法在这里根本行不通。

“从零开始”我下定决心。首先是积极地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组织及教学;接着便是主动拜师学艺,向师傅钟老师取经……

知识的课堂是冰冷的,情感的课堂是人文的,知识的教育是传统的,人格的教育才是健全的。在我学习的过程中,在完成美术学科知识的教学后,我思索着、也寻找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在编辑校报的过程中,我看到,刘华玲老师这样写道:我曾多次批评教育过学生,也见过同事批评教育学生,但批评教育之后,学生还能笑着走出办公室的不多。反倒发现,一直被批评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而且越批评,他们就越“需要”批评。刘华玲老师总结说:也许是“狂风暴雨”、“苦口婆心”、“讽刺挖苦”等批评教育的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难以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念头。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每个孩子都会在犯错误中成长。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可以传递出或善意或严厉的批评,但都可以是甜的。

刘华玲老师的这段感受也是我近一年时间以来教育小孩子时的感受。我们班上的涂身杰同学算是一个典型。他生性好动,也爱说话,在课堂上总能成为亮点。教师私下就说:这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吧,当然,这样的谈话没有恶意。可我却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个小孩子,多动是他的天性,把他的多动看成是“症”无疑是把他看成有病的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作为教师要给予每个孩子一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的”心理暗示,这样他们的人格才能健全发展。我分明发现:涂身杰同学的好动是那么地天性使然,眼光闪烁着质朴和智慧;笔下的每一幅画都有他独到的理解,甚至自己画的每个细微处都能自我娱乐地哈哈大笑。每次看到他,我的心也随之快乐起来,是的,小孩子就应该那么快乐。哪怕是犯点小错误,也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范文第4篇

一、“大自然缺乏症” 的产生

学生的世界是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彼此交融构成的整体。但是,近十余年,自然在学生们的世界里越来越缺失了。

首先,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电子产品,不愿外出接触自然;其次,城市离原始的自然生态越来越远,更多的人工环境取代了自然环境,城市里的学生远离了大自然中的树林、小溪和草地;另外,高悬的学生安全之剑,使学校不敢轻易将学生放出校门、带入郊外,家长也不敢轻易把孩子放入大自然。

儿童因为缺乏与大自然的交流而产生了种种身心问题,如多动症、自闭症、过敏症、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本文的“大自然缺乏症”,指的就是人类因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不良“症状”,尤其是少年儿童人群,可能还会有抑郁、无聊或孤独感。目前,很多小学生只会在虚拟世界里玩,却不会在现实世界中玩,更不懂得如何跟自然打交道。而在西方国家的教育界,一场“让孩子重返大自然”的运动已经悄然展开。

二、开设大自然课程的意义

美国儿童与自然网络的创始人和荣誉主席、震撼全美教育界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的作者理查德・洛夫 (Richard Louv)认为,散漫的户外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需要宽松的、没有条条框框的梦想时间,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体验大自然”,“当我们身处户外的大自然时,除非戴着iPod,我们所有的感官都同时处于工作状态”。

佛蒙特州明德学院心理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大自然的剂量”可以用一种安全、廉价的方式帮助管理儿童多动症。研究表明,同样的时间,与其他环境相比,公园里的一次20分钟的个别指导参观,更有助于增加年龄介于7岁至12岁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自然可以成为一门“课程”。

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少年儿童,是否宁可待在家里上网,也不肯到户外走走?是否去了户外还带着耳机?是否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否不懂得与人分享?是否过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抑郁倾向?如果是,他们可能患了大自然缺失症;如果是,应该让他们回到大自然,与大自然重修旧好。

三、开发大自然课程资源

为了改善和逐步消除城市小学生“大自然缺失症”,使他们从自然中获得成长的经验与快乐,课题组及相关实验学校根据认识、保护自然生态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校园和郊外的自然环境资源,研究设计了各类自然观察与体验的主题活动,为学生开设了大自然课程。

课题组将“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内容确定为:在人口集中、自然生态相对较弱的城区小学开设动植物观察、水文气象观测、自然生态体验与探究、农作物种植、珍爱自然、环境保护与宣传等一系列关于大自然的系列活动课程,并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倡导家长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而不是把孩子困在各种培训班里。

四、实施大自然课程

除了专题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之外,课题组还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嘉和苑小学、翠庭园小学、乐农新村小学、恒盛幼儿园等六所学校(幼儿园)作为实验学校,选取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试验基地,分别承担了“城区小学观鸟课程”“大自然科学微电影实践”“躬耕种植课程”“苗、朵、果的课程”“自然环保调查体验课程”“校园养殖体验课程”等相关子课题的研究。

1.校内实践

嘉和苑小学把大自然搬到了学校。校长亲自带领师生充实、创新了学校的模拟湿地池塘系统、科学植物园、科学长廊、芭蕉园,策划并设置了六要素气象站、太阳光伏发电系统,用标志介绍牌为校内植物挂上“身份证”,把一部分大自然搬到了校园里。科学课、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等有了见证实物的场景,学生得以借此体验、感受和领悟大自然。

侯店小学设立了种植园,带领学生在躬耕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协作能力。学校还在躬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编了躬耕课程校本教材,把农艺知识写进课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躬耕文化,体验躬耕的乐趣。

南门小学长期开展养蚕科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到农场参观桑园、采桑,在校园内、在家里亲自养蚕,观察蚕的一生。

2.校外实践

近两年来,名师工作室暨课题组先后多次组织大批学生带着课题到湿地、山区、湖边,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认识植物、夜观两爬、欣赏蝴蝶、观鸟、生态保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如到安庆升金湖开展冬季候鸟观察与保育活动,到巢湖数块天然湿地进行考察与研究,到龙眠山观鸟,到岳西鹞落坪进行动植物调查活动,组织科技小组走进黄山浮溪进行蝶类、两栖类动物调查活动,等等。

每次活动,除了本校教师辅导,还有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授随队进行讲解。活动的开展保护并发展了少年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他们逐渐养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范文第5篇

我为何无缘无故脱口而出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我为何感到愤怒;我为何心不在焉;我为何忘记了手边正在做的事;我为何在如此固执地思考,而某个瞬间却想起童年时被亲爱的父母或慈祥的老师说:“你真是个问题小孩。”就像一场缠身的梦境,即使是巨大的成功也不能遮挡的迷惘。很多人在阅读爱德华・豪罗威尔/约翰・瑞特所著的《无辜的挣扎》之前,并不知道世界上有ADD这个名词。

ADD是一个名称缩写,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学名叫作“注意力失调”。最主要的症状是频繁地、不自觉地走神。比如:情绪冲动、注意力分散、精力过剩或精神萎靡。ADD患者并不是在绝对意义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只是不能决定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和场合。人们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多动症就是这种疾病,而实际上患ADD并不意味着过度活跃。正好相反,ADD患者往往可能是相当安静甚至是严肃的人。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男孩子会患这种病,但事实上,女性也可能是ADD患者,而且往往表现为文静、乖巧的女性。据可靠资料显示,以生活安逸舒适的美国为例,约有1500万人患有ADD,其中包括一些成年人。试想,如果美国有1500万患者,那么人口和压力都是美国数倍的我国,会有多少人有几率患上这种不事张扬的隐疾?

《无辜的挣扎》以种类众多的实例分析了ADD患者可能表现的种种症状,犹如一部电影,一幕幕画面闪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交织着熟悉与陌生的回忆冲击着读者的思维。原来曾经遭遇过的小小伤心――被朋友戏称、被家长教育、被老师训话,那同样的理由对于童年的自己,是多么的无辜。

人们对于ADD的最初认识来自于儿童。据保守估计,大约5%的学龄儿童患有ADD。为何如此高比率地扩散在人群中,这样的病症依然不被公众所了解呢?最大的原因是ADD的典型症状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正常儿童当中。谁没有动来动去表达的热情?谁不是拉着妈妈咿咿呀呀?由极大的基因因素带来的ADD患者,与其他的孩子一同成长,一同遭遇这样的事,一同接受批评和教育。可是“多动”、“懒惰”、“古怪”的标签一旦落在他们身上,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如果说ADD患者比其他小孩更敏感易受,正体现了《无辜的挣扎》真正的意图:这些敏感又聪颖的孩子,往往有着异常的天分。却因为不熟悉甚至不知道ADD的存在,把本不属于自己的痛苦背负在身上,失去一个快乐的童年。甚至于,延续到他的成年之后。

有些顽固的人群,不承认ADD症的实际存在。既然每个人都有走神的时候,那么判断自己是否患有ADD就需要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简单地说:从7岁以前即开始(最宽的标准从10岁前开始),并持续至成人期,如果在6个月的时间内较为频繁地发生以下情形的人群,基本可以认为患有不同程度的ADD。

①在日常活动中健忘,在工作或生活中不能注意细节或经常犯粗心的错误

②别人与你讲话时,你没留意听,经常走神

③在日常活动中健忘,无法维持长久的精神集中

④难以组织好工作和活动,很多计划总是难以付诸实施

⑤逃避、不喜欢或不情愿参加需要持久保持注意力的工作或活动

⑥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多因外界刺激)

⑦在工作中,对有很大挑战性的事非常专注,但对乏味枯燥的部分,则兴趣缺乏;家里更是搞得一塌糊涂

ADD症带给人们肉体上的伤害并不深刻,但在认识自己的心灵上,却埋藏了一个陷阱。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能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但却无法认识到这是由于患病而不是自己天生愚笨。之所以作者抱着疼惜的心情写出《无辜的挣扎》,正是因为这挣扎何其无辜。饱受冤枉的孩子,如果等到他们长大成人还受到ADD症的干扰,更是何其无辜。

ADD症因何形成,是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讨论焦点。有专家认为主要来自于遗传,有专家认为取决于幼年时的言传身教。无论理论界最后接受了哪种说法,患者的无辜才是最致命的伤害。无论是漠然忽视还是过分苛责,都会给他们带来更严重的心理压力。拯救他们的过程,就像一场艰难的自我反省。最关键的是,要真正知晓ADD的存在,正确面对它,不要忽视也不要矫枉过正,不要偏激地对待,哪怕孩子还是大人。了解与正视,是对自尊最大的承认;宽容地对待,是真正的不歧视。怜爱和疼惜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发挥优势,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会。

正如《无辜的挣扎》中所说:“但我也知道你在挣扎,试图弄明白你是谁,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任何你这种年龄都会面临相同的境遇。我知道你不会放弃,而且永远不会。”

(责任编辑/曹磊)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心理卫生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儿童保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