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公益活动的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者是通过工作可以得到的,但后者大多数情况下却需要通过社会行为来实现。
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是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将这样的责任心传达给员工,而从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员工那里,我们听到了他们更多的赞许声:对自己组织的赞许、对团队的赞许,后者更为重要―企业需要人来建立坚实的文化,而不是靠强加的制度或奸猾的手段。
文*娄杨张瑶瑶
星巴克让“伙伴”觉得公益这事跟我有关
Emily从田间割了一把蔬菜,抖了抖根茎上的泥土,拿到不远处过秤的地方。傍晚时,她和她的伙伴们,会以高于市场的价钱把这些蔬菜买走。
这些蔬菜的主人是天津近郊太阳村里的孩子,一群因父母服刑或被父母抛弃而无人抚养的孩子。在两年多的时间里,Emily不用工作的时候,会过来跟孩子们一起干农活,坐在田埂上搓着手上的泥巴说说话。
她和她的伙伴们是太阳村里的志愿者,来自星巴克天津新安门店。
2006年,星巴克的企业社会责任团队在天津讨论可实行的公益项目。Emily记起报纸上读来的太阳村的故事,于是提议星巴克进入太阳村项目。由此有了文章开头的情景。
员工主导公益项目
在星巴克,这样的讨论和提议不是如“年末”般一时兴起的项目,而是惯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星巴克成功的几大因素之一”,财经类杂志、营销界人士对这家1971年成立于美国西雅图的咖啡商惯有如此评价。
在美国,“星巴克基金会”赞助文盲、学前儿童教育、防治艾滋研究、环境保护;在菲律宾建立学校协助贫寒失学儿童;在韩国成立孤儿院收容被遗弃婴儿;在新西兰则推行“伸出您的手”为主题的社区公益活动,允许店内员工上班时,拨出时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星巴克每一家门店都会尽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大多数时候,每年年初,各个门店就会计划好这年的社区公益活动计划。主题都是每个门店根据各自情况自己定的。”星巴克大中华区副总裁石东伟向记者介绍道。
从天津新安店调到北京后,Emily每周的社区公益活动就从去太阳村帮助孩子们变成了为一位住在门店附近、收留了大量流浪猫的奶奶做打扫、伺候流浪猫的工作。
来自北京另一家门店的男生Jerry,和他的伙伴们会在休息时间去给盲人讲电影。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曾带着几位盲人去现场,为其讲解比赛。
每家门店做社区公益的方式要看具体门店的位置,商业CBD核心地带,大型消费场所里面,社区周边,都会有不同的方式。
“比如,我们在社区附近的门店伙伴会把榨出来的咖啡渣包好送给附近社区的客人,让他们回家做花肥(星巴克把员工称为伙伴)。”星巴克中国公司公关负责人励静说。
“参与公益”,不考核无奖励
星巴克的美国员工享有高于同行的薪酬和福利,曾有调查显示,其员工流失率是同行的三分之一。员工每年工作满500小时(平均每周20小时),就可以成为星巴克的股东。“在中国,星巴克的员工流失率也低于同行许多。”
高薪酬、高福利、成为股东的可能性,让伙伴们与星巴克的利益高度一致。
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这个集体当成显现出了强烈的团体性,这也表现在这家企业一直以来从事的公益活动中来。在星巴克,每每做公益活动,都呈现出了员工积极参与的特征。
比如,日前,星巴克宣布在中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星巴克“共爱地球”平台,该平台旗下的“我参与!”项目也正式启动。这一活动正是号召顾客和星巴克伙伴投身到社区公益服务中去。
对于“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动力”这一问题,石东伟给出的答案则更偏向于星巴克企业文化的力量。
但是,对于员工而言,是否参加公益活动是否可能成为他们在这家企业团队中,是否合群的考核要素之一?员工是否可能因为脱离了参与公益活动这样的方式,而失去某些生存空间?
对话
《风尚周报》:星巴克如何让伙伴们如此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石东伟:积极参与公益是星巴克企业文化的DNA。在招聘员工时,我们也会选择认同星巴克价值观的人。如果在招聘时,我们发现这个人不认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他就不可能成为星巴克的员工。
《风尚周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伙伴,会有更大的晋升机会?比如高于同行的薪酬福利待遇?
石东伟:我们在中国的员工流失率会低于同行许多,在星巴克,很多人是工作了7年、8年的。至于晋升机会,我们不会有特别照顾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伙伴,毕竟本职工作最重要,但是我想一个人他如果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工作上的表现,也不会差。
《风尚周报》:大企业做公益活动,最大的困难在于什么?员工都是被动行事?与财务预算有冲突?与员工的工作时间有冲突?
石东伟:最难的是把公益和员工结合起来,让员工觉得公司的公益活动跟我有切身关系,而不仅仅是被公司要求去做,或者觉得那只是公司决策层的事。
励静(星巴克中国公司公关负责人):我对此就深有体会。来星巴克之前,我供职于其他公司时,每次公司做什么企业社会责任的项目时,我总觉得,哇,都是动辄花费那么多万的项目,跟我能有什么关系,是老板们的事情吧。现在我会觉得许多公益活动,是我可以在休息时间和伙伴们身体力行的。
石东伟:至于与财务、伙伴工作时间的冲突,在员工参与公益事务这块是不存在的。做活动的费用他们自己掏,时间是利用业余时间。我遇到过的他们对公司最高的要求,就是给他们提供一套做公益活动时穿的、带有星巴克LOGO的帽子和T恤。
《风尚周报》:你观察到的星巴克的伙伴们,在参与公益事业后,有哪些变化?
石东伟: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上海总部的同事中午带饭时,以前总是用一次性筷子,现在都是自带筷子了。每周的周一“咖啡品尝时间”会议上,以前大家都是用一次性纸杯,现在都是用各自的陶瓷小杯子了。
《风尚周报》:这对星巴克有什么益处?
石东伟:这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因为他们会为公司的这项企业文化而自豪。
《风尚周报》:为什么成功的企业要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公益活动?
石东伟:我始终认为好的企业要能处理好员工、客户和股东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员工自然而然地接受企业重视的文化无疑很重要。而倡导环保是成功企业必须有的社会责任感。
对话
恒生银行“抽签”决定公益参与队员名单
在恒生银行,参加公益活动的流程是这样的:公司专责部门与外界联系,确定活动的整体方案,再告诉公司员工,鼓励员工配合方案,参与制定活动细节。由于员工参与踊跃,如果人数多,谁最后能参加,还要抽签决定――听上去,这像是在分配福利。
“如果当中有人是为了职场表现而参加,实际操作的时候参与热情并不那么高怎么办?”记者问到年轻的恒生银行(中国)佛山支行副行长容德怡。“能够得到参与的机会不容易,大家都很珍惜。万一真的出现,我就告诉他:‘你就当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吧,动起来感觉更好,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风尚周报》:恒生银行有着怎样的开展公益活动的传统?
关燕萍:自2001年起,我们就因为突出的社会公益表现,获纳入 “富时全球社会责任指数” 为成份股。
过去我们做了不少跨境的社会企业责任活动。例如,恒生银行过去两年出资在云南省兴建了500个沼气厕所,结合香港及内地的恒生员工的义工服务,令当地每年可减少砍伐1250吨柴,减少625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恒生银行在内地的众多高校设立了奖学金项目,为攻读商业,金融,会计,新闻和环保专业的品学兼优的高校学生提供奖学金,鼓励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发展。
《风尚周报》:今年恒生银行在中国的公益活动主题是什么?
朱颖佳:今年恒生银行中国地区的公益活动主题是“教育”,我们在全国范围组织各分支行网点的员工担任志愿者,在广深沪京四大城市及四川地震灾区策划安排捐款捐物及公益活动,去帮助有需要的孩童支持教育发展。受助群体中包括了当地的贫困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患有自闭症儿童及孤盲儿童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在地震灾区四川雅安荥经县建立了恒生银行希望图书室。
《风尚周报》:那么恒生银行又是怎么选择公益活动的呢?是否会考虑与公司业务结合?
朱颖佳:我们在开展公益活动中自然会考虑结合我们的优势――服务,我会从公司内部考量:恒生银行在中国内地开展公益活动的优势在哪里?现时我们能投入多少精力和资源?我们该在公益活动上四处撒网、寻求宣传,还是踏实做好一个项目,真正帮助有需要的群体?
我们的选择是,采取专注的态度,目前集中于“教育”,让员工的参与度更高一点,大家在这个方面也能做得更专业一点。
《风尚周报》:你在恒生工作了30多年,是否一直参与公司的公益活动?
咸顺生:是的,我在恒生从香港,到新加坡,再到恒生中国,到北京分行,一直参加公司的公益活动。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是到老人院进行探访,我还给他们唱了歌。
《风尚周报》:这一年给你印象最深的活动是什么?
咸顺生:是和北京的同事陪盲童看电影。我过去是无法想象盲童的世界的,当我坐在他们身边,小声告诉他们电影里的故事时,让我也很感动。
《风尚周报》:参加公益活动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什么?
咸顺生:我们平时的工作非常严谨,但走出办公室,参加公益活动的时候,大家变得更容易沟通了,每次做完活动都会很开心,由衷地感到满足。另外,公益活动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平和,看见更多个人价值,也更认可公司文化。
《风尚周报》:你们参加这些活动是公司出钱,还是自费?
容德怡:在恒生参加的公益活动都是公司出钱。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这类活动如果让我自费,我也愿意参加的。
过去在香港我们除了参加恒生银行的公益活动外,个人也经常参加需要自费的义工组织活动。
《风尚周报》:如果参加公益活动却占用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会不会觉得不合算?
容德怡:报名的时候大家就都清楚,多半是要用到周末的,心里都有数了才报名,所以不会有不乐意的想法。
一、在体验中得到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快乐
今年的五月四日,恰好是星期六,学校大门口不像往常那般寂静,而是熙熙囔囔的,七(12)班的部分学生聚集在校门口,将代表学校参加与市质检院、市计量院、市特检中心、市标准化院联合举办的以“传承‘五四’精神,共促社区和谐稳定”为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是我们班两年来第一次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每个学生都佩戴印有学校标志的文明礼仪绶带,满怀自豪地迈出校门,朝着活动地点出发了。到达目的地后,学生很快分配到了任务: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十精神、民生计量法律法规、民生计量常识及电梯、煤气瓶和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知识。从早上一直到中午将近3小时都在街道上步行。初次集体离开教室连续地步行,体力消耗比较大,但学生的表情却是不亦乐乎。当教师寻问他们的收获时,他们说这样的活动收获很大。
二、在奉献中寻找真情,在行动中得到温暖
今年九月七日,由温州商报、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慈善总会、温州市人民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百名爱心人士结对百名贫困单亲儿童”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我班的学生积极报名争当志愿者,并在此次活动中以出色的表现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组织部门的高度赞扬。学生再一次在爱的奉献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成长。那天早上八点,二十一中的校门口人潮涌动,我班学生早早集中在此,之后由温州商报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前去开幕式会场。一进会场,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手头的准备工作。不久,时针指向九点钟方向,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也陆续到达会场,我班学生身披红绶带,整齐地站在门的两侧,迎接他们的到来。我们分工详细,何人负责接待,何人负责带领嘉宾到达座位,经过多次公益活动的实践锻炼,学生显然老练了许多,我们的热情给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单亲孩子送去了一份暖意。活动中,各位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了贫困单亲家庭孩子生活的艰难,更体会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与孩子结对帮助他人的爱心人士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大爱无疆,他们的爱让世界变得温馨美好,他们的善举在我们的心里播撒下爱的种子。因此,学生更是拿出了百倍的精力参与这次活动。
三、在关爱中领悟情感,在交往中滋长知识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同时也有着特殊的含义,主办方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加入公益活动中。当主持人说:“许多的水晶宝宝(早产儿),仅仅是因为家里没有钱,父母们便放弃了这个本来可以救活的小生命。”我们心如刀绞,也更加坚定了要加入这个公益活动中来的决心。
学生很快就分配到了任务,协助工作人员义卖,我们摩拳擦掌,拭目以待,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些学生,也从腰包里拿出了几百块,来资助这些可怜却又无辜的小生命。很快,有更多的人加入了我们这个公益活动中来,女生也是奋力地介绍产品,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献上一份爱心。紧接着,学生颁发资料、推销产品。有的端着盛着瓯柑蜜茶的杯子,穿梭在大厅两侧。这杯子装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心啊!虽说学生的热情高涨,但有几次,学生微笑地前去向人们颁发资料后,有些人竟然拿资料垫坐在椅子上。有些学生看不下去了,前去劝说却被冷眼相待,这是对水晶宝宝、对脆弱的生命的漠视。
活动推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编辑们都有些担心:“怎么一直没有收到书?同学们会寄书来吗?”直到5月23日,我们收到了一份收件人为“《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编辑部”的快递。拆开一看,是永嘉第十一中学的陈浩云同学寄来了《老人与海》《绿野仙踪》以及《飞碟探索》杂志。那一刻,编辑部沸腾了,这不仅是给山区孩子的一份爱心,也是给我们的一份鼓励,使我们相信这次捐书活动一定会圆满成功!
这以后,几乎每天,编辑部都能收到快递和邮局的包裹领取单,各种课外书、工具书从全省各地涌来。
举办公益活动,我们早已预备好会被爱心感动,但当读者出现在编辑部时,我们还是激动得无以复加。6月的杭州已是骄阳似火,16日早上,萧山第三中学的任芝同学和她的妈妈一起,送来了满满一箱书;中午,编辑部又迎来另外两位满头大汗的“送书客”――萧山第十一中学的谭佳樱同学和金玲柯同学,她们捐出了11本书。读者亲自送书过来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有幸得见几位漂亮的女孩,让我更深地体会到“美丽来自心灵”。是的,献出爱心的同学们,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我相信你们一定是最美的!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一直倡议,希望大家能多捐赠《新华字典》。由于缺乏字典,黔东南山区孩子们的识字水平普遍很低,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新华字典》,却是他们最需要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黄昕润同学、姚怿恒同学、齐莎莎同学、许益静同学和海盐高级中学2011届17班的全体同学,谢谢你们捐赠的字典!加上编辑部购买的字典,山区将有更多的孩子摆脱识字难的境遇!
我们的读者不仅有爱心,还很细心。不少同学在书里夹了信件或是纸条,上面写着对山区孩子的祝福和鼓励。还有同学在书里夹了自制的树叶书签,希望山区孩子在阅读每一本书时,都能有书签相伴。短短的几行字,薄薄的一页书签,承载着浓浓的关怀之情。这份情我感受到了,相信山区的小朋友也一定能感受到!
捐书第一站:从江县第三小学
这是从江县城里的一所小学,建在半山腰上。要去学校,必须经过一条满是黄泥的山路。而教室的窗外,就是冷冷的山岩。虽然如此,这已是我们此行见到的硬件设施最好的学校了。
捐书第二站:从江县雍里乡大洞小学
大洞小学位于从江县下属的雍里乡。这里的环境比从江三小差很多,但同行的志愿者告诉我们,这样的条件在贵州山区算得上中等了,在偏僻的山村里还有条件更差的学校。我们来时,恰逢一些志愿者在这里举办夏令营,不少孩子是第一次参加夏令营,说起假期里还要到学校上课,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开心的事。
在这里,除了捐书,我还当了一回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朗诵课。我教大家朗诵的是《我多么希望》:
我多么希望这几行诗,
忘记它们自己是一些字,
而成为湿润的林荫道上的
树木、天空、清风和房子。
但愿翻开书页,
就像打开一扇窗,
能听到鸟鸣,
看到阳光,
闻到生活气息的芬芳。
当整齐的朗诵声响起,看着一双双闪着光的大眼睛,我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些孩子中,有人也许永远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那么,就让这些爱心书籍带他们遨游山外面的世界吧!
捐书第三站:黎平县肇兴乡平团小学
由于分身乏术,我们委托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的志愿者将同学们捐赠的字典送到黎平县肇兴乡的平团小学。这里也在举办夏令营,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学习,捐赠仪式设在晚上。
除了去小学捐书,在从江的几天里,我们还参观了该县下属的一些村寨和学校。汽车在前往各个村寨的山路上盘旋,透过车窗,我不时看见在烈日下赤着脚赶着牛羊的孩子。这样的暑假,怕是发达地区的孩子永远都体会不到的。
一路上,我们还见到不少宣传教育的口号。当地政府很重视教育,但是由于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建设比较落后,所以,目前只能保证人人有学上,从小学到初中学费均免。课外书对这里的孩子来说,就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不亲身体会,无法感受山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渴望知识,渴望书本,渴望走出大山!这份渴望,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把“我们‘书’不起”爱心书籍捐赠公益活动一直办下去!如果非要给这个活动设定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书’不起”爱心书籍捐赠公益活动需要你的支持!
10月19日,以“生态・健康・孩子”为主题的“2016森林中国・绘美家园儿童艺术作品公益巡展”在北京隆重启幕,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作为战略公益合作伙伴对这一公益艺术展进行了赞助支持,并直接参与了展出。有包括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林学会、光明日报社、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政府及社会团体领导和特邀艺术家、各大媒体人士百余人参加了本次巡展的仪式,通过展会中各类生动的生态保护题材作品,以及绿色公益行动精彩记录照片,大家一起回顾了斯巴鲁与森林中国在倡导森林生态保护的共同目标下所作出的切实贡献以及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而为期5天的公益艺术展也以丰富的展出内容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绿色生态视觉盛宴,让人们在缤纷的展品中体会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本次“2016森林中国・绘美家园儿童艺术作品公益巡展”采用了开放展出的独特形式,展览内容也相当丰富,其中包括:斯巴鲁今年赞助的“森林中国・绘美家园儿童艺术作品展”活动历时半年从全国儿童生态题材参选作品中甄选出的优秀画作;斯巴鲁“31座森林星之旅”第四季松花湖公益写生活动邀画家的写生作品;前不久与斯巴鲁一起参展联合国总部生态保护主题艺术展的中国知名画家作品。
而斯巴鲁“31座森林星之旅”四季活动的精彩记录照片也成为了展览中的一抹亮色,并与现场展示的Forester森林人、Outback傲虎、SUBARU XV等精品车型一同向现场观众传达了斯巴鲁所倡导的生态保护、和谐自然、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理念,以及自身对健康户外运动和全新生活方式的探索和追寻。在本次公益巡展中,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山野达也先生也亲临展会,并在开幕式的发言中为大家回顾了斯巴鲁近年来的生态公益行动,同时表示斯巴鲁今后还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森林中国的公益活动,也将继续对森林生态保护进行更加切实有力的投入。整个公益艺术展展出内容丰富、生动,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本次公益巡展通过开放的展出形式、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让参观者对斯巴鲁与森林中国所宣传的生态保护理念及森林保护行动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斯巴鲁希望能以这些形式丰富、内容精彩的生态保护公益活动吸引更多生态建设,参与生态保护。接下来至11月底,斯巴鲁还将继续赞助“2016森林中国・绘美家园儿童艺术作品展”在南通、广州的巡展,斯巴鲁期待有更多朋友加入绿色行动,携手护卫美丽家园。
(一)常态化自主参与的志愿服务路径
调查显示,73.4%的调查对象曾利用业余时间,以志愿者的身份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参加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从志愿服务内容上看,大学生参加较多的大致有6类,一是城市文明建设服务,例如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参与文明执勤等;二是便民利民生活服务,例如“四点半学堂”帮助双职工家庭看管孩子,“与你同乐”陪同社区老人郊游休闲等;三是困难群体帮扶服务,例如针对学习障碍或问题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志愿帮教活动;四是新莞人融合服务,例如工业园区文艺义演和新莞人子女学业辅导等;五是青少年成长服务,例如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六是环保低碳生活服务,例如少用垃圾袋、自带瓶子装水、空调26度等。随着志愿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逐渐增强,注册的大学生志愿者人数稳步增长,现已达到4.3万人,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志愿服务项目也逐步向常态化、纵深化发展。
(二)寒暑假规模参与的社会实践路径
本次调查中,62.3%的调查对象表示曾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平台走进社会大课堂,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基层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这一活动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居住地集体回乡开展活动。镇街团委与高校团委相互配合,假期统一组织各高校大学生集体回到本镇街,共同参与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等与社会管理创新息息相关的活动。二是按项目自由组队开展活动。各高校将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在假期前在本校范围公开征集活动项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跨年级组队,配备指导老师,按项目要求到基层一线进行社会考察、咨询与服务、支教扶贫等。因为寒暑假期时间跨度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近三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2014年参加人数为2.6万人,社会实践也成为了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对接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路径
在选择参加过并且体会较为深刻的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活动载体时,公益活动被选比例是59.1%。这些公益活动主要由高校的公益社团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近年,随着东莞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很多社会组织因为与基层联系密切,掌握较多群众需求,而且凝聚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地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但因为专职工作人员有限,他们也需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加项目。而东莞高校的400多个公益社团尽管社团成员众多,公益热情高,但恰恰缺乏社会服务项目。近年,东莞的公益社会组织和高校公益社团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把不同类型的学生联合起来,把校内和校外资源整合起来,初步形成了社会组织引领高校公益社团发展,大学生协助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格局。
(四)传递社情民意的社会调查路径
为了解公众对某些公共政策的反映、态度或评价,掌握民情趋势,政府经常组织各类民意调查。数据显示,76%调查对象曾参与开展社情民意调查。他们参与的这些调查一般由党政机关或受政府委托的研究机构来组织。调查类型涉及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方面面,很多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参与社会调查的大学生以自主报名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如东莞理工学院专门组织一批素质高、功底好的大学生专门成立调查队独立承担任务。在这些社会调查中,大学生主要负责问卷的发放、回收及初步的分析。他们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政府及时了解公众的意愿和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参政议政的网上建言及会议旁听路径
调查显示,68.5%的调查对象表示大学生应积极地参政议政,而且认为网络是首选。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和平等表达的特性,有助于公众快速获取政策信息,增强平等、独立参与的意愿[1]。近年来,“90后”东莞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通过“莞香花开”政务微博和微信、“微访谈”、阳光热线等问政平台,把自己的见解以及对政府的一些监督意见发表出来,有的意见还颇为深刻。部分大学生“网络达人”,更是经常在网络论坛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为城市发展建言,主动为东莞发声。调查还发现,各高校的学生干部和大学生党团员也很重视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每年都积极申请旁听地方的“两会”,申请到旁听机会的代表都能自觉针对议题提前广泛收集意见,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现有路径的不足
东莞各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以上多样化路径,既能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具体的参与方式,也能让各组织方根据大学生的能力特长,贴近群众的需求做出合理安排,较好地实现了资源与需求的配置。但这些路径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不足。
一是过于倚重组织安排,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发挥。目前,直接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取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的信息、参与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的渠道仍有所欠缺,让大学生主动设计新颖活泼、实用有效的服务项目的机会不多,客观上使得大学生从信息的获取到活动的具体安排都只能倚重于组织的安排,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中间环节复杂且易变,不便于大学生自由参与。除网上建言路径较为方便快捷外,其它路径往往不是长期而且固定地让大学生直接到某一服务领域服务特定的群众,而是每次都需要各方多次协商,每项活动都要单独招募、培训、分配等。中间环节复杂而且易变,使得大学生参加社会管理创新不是那么“易得”。这不便于大学生自由参与,也不利于活动的专注与深入。三是参与学生分群化明显,广泛性有所不足。大学生参加社会管理创新的活动基本依托各高校团学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社团来组织,在相应组织担任骨干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取信息,参与意愿也更强,他们身边的室友、同学受其耳濡目染,参加也会积极一点。这样造成参与各类活动时,往往是团学干部、志愿者骨干和社团成员及其好友参加的多,普通同学参加的少。四是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系统性和长效性仍然欠缺。大多数活动仍停留在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上,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程度不高,技能型、科技型参与项目较少,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服务需求。同时,各高校在校地对接、教师指导、时间安排、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这使得整体工作不够系统,参与领域仍然有限,部分活动缺乏深度和连贯性。
三、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优化建议
(一)集约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志愿服务路径、社会实践路径、公益活动路径、社会调查路径、网上建言以及会议旁听路径,分别由志愿服务组织、团组织、公益社团、研究机构和党政机关来组织。这些路径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相同、动员的大学生群体相近,组织的各个环节相仿,在目标群体的需求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动员聚集、项目活动的设计策划、专业服务能力培养等方面有许多工作可以联合开展。各部门、各组织合作起来,集约各方资源,共同开展活动,可以避免重复性工作,从而形成合力。
(二)创新中间环节,增强吸引力
目前,除了网上建言能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外,其它都需要借助中间环节来让大学生走进基层一线参与项目、服务群众。如果将各个路径中一些平淡无奇的中间环节进行创造性设计,转变为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也会让大学生喜欢这些路径、参与这些活动。例如在动员环节,可通过视频推介服务项目、学长分享参与收获和社会服务点体验等生动方式,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在运作阶段,借助网站、QQ群、微信等平台提前预告信息,公开接受报名,在线互动交流,实时展示成果,就能很好地发挥新媒体高效、开放的优势,让大学生感觉到活动的丰富和充实。此外,把大学生的特长融入到服务里面,多用关心、鼓励、赞赏的语言肯定和赞赏其参与行为,也能增强大学生温馨的感受,让活动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建立活动基地,促进常态发展
如果有了固定的场所,活动的开展就有了稳定的平台,这样就不至于每一次开展活动都要费时费力去联系部门,选择场地。再考虑到立足社区有利于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提供有深度的服务[2]。因此,各高校应积极主动与镇、街道联络,商讨联合建设社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及公益活动的基地,并建立健全大学生到活动基地开展服务的考核、奖励、学分计算制度和指导教师工作量制度,引导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定期深入活动基地,服务民生改善。建立相当数量和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既能保证活动的深入持久发展,又能在发现需求、规范服务、拓展项目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发展积累。
(四)推进专业化发展,提升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