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范文第1篇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动态管理,鼓励地方参照建立本级的振兴目录。对列入振兴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

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各地要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三)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

依托相关高校、企业,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组织优秀传承人、工艺师及设计、管理人员,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开展巡回讲习,扩大传承人群培训面。倡导传承人群主动学习,鼓励同行与跨行切磋互鉴,提高技艺水平,提升再创造能力。

(四)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

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帮助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教育水平。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单位设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提高产品整体品质,为传统工艺发展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撑,并切实加强成果转化。鼓励出版有关传统工艺的专著、译著、图册等研究和实践成果。

(五)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

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体系,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传统工艺从业者在自己的作品或产品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支持发展基于手工劳动、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手工艺。鼓励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注册产品商标,保护商业秘密和创新成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培育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依托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基地,推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设计等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大赛、技能大赛,发现、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

(六)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

鼓励在传统工艺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相关节会上设立传统工艺专区。举办多种传统工艺博览会和传统工艺大展,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鼓励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网络销售平台,帮助推介传统工艺产品。

(七)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鼓励地方成立传统工艺行业或同业组织。行业或同业组织要制定产品质量行业标准,组织或支持开展面向本地区或本行业传承人群的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并提供信息、权益维护等服务。

(八)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鼓励各地对传统工艺集中的乡镇、街道和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结合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注意保护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鼓励研发绿色环保材料,改进有污染的工艺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现有资源开展非商业性象牙雕刻技艺研究和传承,引导和支持使用替代材料传承以象牙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原材料的相关技艺。

(九)促进社会普及教育。

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电视频道、网络媒体等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类节目。拍摄和译制传统工艺纪录片、教学片和宣传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知识传播、普及和技艺交流,方便大众学习传统工艺知识。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或组织传统工艺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粘∷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成为普及推广传统工艺的重要阵地,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活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57-02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文化中心,伴随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其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原本依托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或逐渐被破坏殆尽。如何挽救长株潭地区濒危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活态”地保护与传承,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从“活态”角度研究其传承模式,不仅延续了历史与文化脉络,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

一、重构文化生态,打造传承载体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的存在和传承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有可供静态展示和流传的“有形”艺术品,还承载着诸多 “无形”的文化特征,如手工艺和民俗等。谈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延续,就必须考虑到这种精神性的存在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它不能脱离文化遗存原本存在的土壤,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空间”中生存。在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高速进程中,大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能否重构这种文化生态,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

长沙的“湘绣博物馆”馆藏了大量湘绣名家的绣品,但这只是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近年来,在杭州和江西等地新建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对“文化生态”整合与重构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此类博物馆一般分为:陈列展厅,用以介绍各类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色等;另设手工作坊厅及兴趣室,由艺人为参观者表演传统工艺,游人也能动手操作,现场体验同时兼有教学功能;此外还有配设有生产厂房和营业厅等。这正是“活”态保护的一种形式,长株潭地区亦可借鉴这种保护范式,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将展馆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并行,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在当代乃至未来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据2012年普查的情况,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类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为:长沙市26个,株洲市14个,湘潭市5个。①可将湘绣、火花、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望城剪纸、棕叶编、醴陵皮影戏、中国红釉上彩绘技术、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等内容遴选后纳入展馆,展馆不仅展示完成的作品,还同时展示制作过程和工序,如能以展示、教学、体验、生产、销售结合的形式呈现,则较之静态的实物、文字、图片更为全面,能让文化遗存保持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二)保护民俗文化,全民参与,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尽管以“活态展馆”的形式能呈现传统手工艺的部分形态,但毕竟是一种标本式的保护,已经全然脱离了民间美术的生长环境,且保护的种类有限,只能是挽救濒危文化遗产的权宜之策。“上导之为风,下行之为俗。形成习惯,世代传承,是为风俗。”②唯有形成风俗和习惯,民众才会自觉自发地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融入日常生活。在这个问题上,最关键且长效的办法是需要政府积极引领保护民俗文化,全面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全民参与保护与传承,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譬如在高度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依然中会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各类传统工艺品;在政府划分出来的历史街区和民俗村,工匠依然在手工作坊从事着传统工艺,生产和售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也唯有如此,各类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的保护和传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切中肯綮,我们当效法之。

二、赓续文化薪火,构建传承体系

(一)传承人、后继者、民间协会共同构成的传承队伍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另一个关键是保护“人”,作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是极其珍贵且濒危的文化资源。要解决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和激励提升民间艺人和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使全社会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价值,将他们等同于“艺术家”而非“工匠”来对待。此外,还需要定期向公众开放手工作坊,吸引公众注意,提升艺人自豪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要求传承人不断研修、学习以促进技艺的提高;再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他们掌握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分阶段、有计划地征集并保存他们的作品,制作成教材和宣传片,以电子媒界的形式传播等。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要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还要注意艺人工艺技术的继承与改善以及“后继者”的培养。尽可能为艺人提供活动空间,定期组织手工技能表演,以展览或竞技等形式供艺人交流、施展和拓展技艺等。提升年轻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技艺的兴趣;通过媒体传递授徒信息,在全国范围开展拜师学艺活动、组建民间协会等都有利于“传承人队伍”的形成,能确保该项遗产后继有人。

(二)将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结合,持续培养有生力量

培养民众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自觉自发地参与保护与传承,需要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使民众从小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成为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渗透和熏陶。通过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民俗活动;在幼儿园设立民间美术体验教室来欣赏作品,培养儿童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和美感意识;选取能进行实践操作的民间美术样本进行临摹和创作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传统艺术的热爱。

小学阶段,长株潭地区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与校内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如蓝印花布、火花设计、剪纸等易于实践的内容等,都是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过程并举办展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此外,还可以以“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为主题,定期举行全省绘画和作文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对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中学阶段,注重拓展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本土的民间美术的关注,了解地方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当地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地方民间艺术造型特点、审美特征、工艺流程等。在日常教学中以“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方式培养保护与传承的后备人才。

地方高校应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绝活”,鼓励美术教师向老艺人拜师学艺,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列为必修或选修科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民艺系,培养有志从事民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肩负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

三、振兴传统工艺,摆脱传承窘境

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且分散,除“湘绣”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外,其他多属于规模极小的零散作坊,处于无序发展和自生自灭的状态,因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濒危窘境。要避免单一以“遗产”或是“馆藏”的方式存在的局面,就应该让民艺作品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被生产和销售,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真正的“活态”存在方式。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具体而有效的工作。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市场,为该地民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信息,再设立长株潭地区工艺品信息网,搭建艺人与消费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其次,对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大力培养后继者以及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第三,对学习民艺品制作的年轻人发放生活补贴,保障其生活,能专心致志从事民艺传承工作。第四,定期举办民艺作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让民间艺人彼此交流和展示技艺,以促进技艺的提高。

振兴传统工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摆脱传承窘境的有效途径。要建构合理有效的手工产业,长株潭地区应该将经济价值较高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加以利用,如重点扶持和建立湘绣、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展示与宣传民间艺术的窗口;帮助长沙粽叶编、石、醴陵皮影、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制作等民艺品走向市场,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民艺产业等。

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既能为民间艺人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状态,又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又能推动民艺品与市场结合。从“湘绣”的保护来看,在产业化后得到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长沙市经济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还使“湘绣”本身找到了存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性,使活态传承成为可能。

四、尝试创新思维,实现传承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由于民间美术作品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被视作粗鄙俗气的物品而遭到疏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作品融入现代社会,既满足民众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并最终成为现代化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民艺品的使用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倘若两者能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经济和文化奇迹。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求变革与创新,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一味只依靠政府投入来保护,那注定只能是苟延残喘,逃不过湮灭无形的命运。更何况“持续变化”本就是活态美术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正是一代代民间艺术家们的继承与创新,才使得遗产本身不断增值。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民间美术之所以逐渐淡出时代潮流之外,其主要原因依然是维持固有形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就像长株潭地区濒危的遗产蓝印花布,其图案的依然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二方连续、吉祥图案等规整的纹样。如果能在图案的设计上寻求创新,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传统与当代艺术,立刻就能拉近与世界流行时尚的距离,从而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能在蓝印花布的功用上做文章,比如设计整合含蓝印花布元素的坐垫、抱枕、腰靠、汽车内饰、包装盒、旅游纪念品等等,都能引领时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旧邦新命”,“旧邦’是应当保持且珍视的文化传统,“新命”当指随时代而变,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推陈出新。也唯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增加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参与现代化的构建,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1c0096)

注释:

①徐美辉著.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艺术中国,2012年第10期.

②顾禄著,王昌东译.图说古风俗:清嘉录.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粤绣 产业现状 发展计划

一、粤绣产业的基本现状

粤绣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凭借其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历史成就,被列入2006年5月3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然而,近年来粤绣产业面临着潜在的发展困境。虽然粤绣制品的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但是粤绣绣品的单价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相关资料显示,在2008年,粤绣平均拍卖成交单价高达16.9万元;而到了2010年,粤绣的成交均价出现了回落,为12.692万元,同比下跌24.8%。在市场没有扩大的情况之下,成交单价出现下降,导致了粤绣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市场前景令人担忧。同时,粤绣行业市场前景不佳使得越来越多的刺绣工人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粤绣行业的人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二、导致粤绣文化产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1.粤绣产品与现代脱节

目前,粤绣制品主要是绣画,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只有传统的的香包,绣花鞋等。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格调与现代社会的表层文化存在隔阂,绝大多数粤绣制品的艺术风格与现代家居风格不匹配,购买绣品的消费者可能会遇到传统绣品摆设与现代家居环境难以融合的苦恼。于是,粤绣的产品虽刺绣精美,手工精良,但是却见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2.传统粤绣工艺本身的局限

传统粤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粤绣手艺技术难度高。从一个普通劳动者成为一个熟练的绣工,至少需要一年的学习时间,这使得从业人员大多难以坚持,粤绣劳动力数量下降。其次,手工艺生产的粤绣绣工精细,完成一件作品耗时较长。再者,粤绣的绣种单一,目前绣种图案大多承袭传统,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3.外部冲击粤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轻工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包括粤绣在内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受到冲击。相比起手工产品,机器化生产的产品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符合一般消费者对工艺品的价格要求。近年来,传统的手工刺绣也出现了被机器刺绣逐渐取代的迹象,手工粤绣的生产一度陷入困境。

再者,作为广东省文化产业之一的粤绣日渐衰落,发展明显不如苏绣等绣种。苏州市政府对苏绣的大力扶植使苏绣占据了刺绣行业更大的生产和销售份额,一度压缩了粤绣的利润空间,粤绣产业前景堪忧。

三、粤绣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2005年2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第94号令提出了振兴繁荣瑶绣·粤绣的思路和方略:(一)将粤绣从现代化大都市转移到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原乡去,与扶贫工程相结合在贫困山区建设创新型的刺绣文化产业。(二)彻底改革2000多年来,中国刺绣“口传手授”的落后传承方式,创建现代刺绣艺术职业教育,填补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中传统民间手工美术教育的一个空白,开中国刺绣高级艺术教育的先河。(三)把振兴粤绣与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相结合,建设岭南著名粤绣文化旅游景点和粤绣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据此,我们可以制定如下的粤绣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1.追求多元化发展

在保留原有的工艺标准下,谋求创新,将粤绣工艺品定义为多个等级多元化发展:针对日常消费的粤绣工艺品定位在中低级别,运用机械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物美价廉的特点吸引更多的普通消费者;针对投资收藏的粤绣工艺品则将其定位在高档精品,采用纯手工制作,提高其收藏价值。

2.谋求跨行业合作

与其他行业合作,扩大粤绣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粤绣知名度。进行行业整合,改变孤立的小作坊生产,推动粤绣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开发。

3.加强粤绣文化推广

在学校中开展粤绣普及教育;在社区开设粤绣体验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粤绣文化。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制定对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粤绣产业,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粤绣文化得以传承;强化粤绣载体建设,通过建设粤绣基地、引进粤绣加工企业、建立粤绣大师工作室等多种途径不断夯实粤绣发展基础;打造粤绣工业产业园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领形成粤绣的品牌效应;依照《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将粤绣从现代化大都市转移到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原乡去,通过与扶贫工程相结合,建设创新型的刺绣文化产业。

5.拓宽营销渠道

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在国内开设粤绣手工艺品专营店;建立网络定制、扩大海外市场等多渠道的销售模式;利用粤绣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促销,通过电视媒体、明星代言、商业电影植入、广告植入、官方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宣传,提高粤绣知名度;开通专业网站,提供免费教学视频,为粤绣爱好者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

6.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相关的人才培训机制,缓解当前粤绣技工日益减少的局面。抓好粤绣的技能培训,开设专业化的粤绣初级技能培训班和中高级技能提升培训班,同时开展粤绣刺绣手艺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7.建立粤绣文化专属档案

打造粤绣艺术馆藏,将粤绣按年代、主题的不同分类收藏,建立完善的粤绣档案资源,使粤绣能够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反映广东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同时推进数字化档案工程,建立粤绣档案数据库,拓宽粤绣的宣传形式,既展示了我们上千年的粤绣文化,又能促进粤绣工艺品的销售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瑜。广绣艺术价值之剖析[J].包装世界,2011.

[2]刘永勋.在广东建设新瑶绣粤绣民族文化产业方案[J].清远职业技术学报,2011,(04).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范文第4篇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文化底蕴深厚,现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宣纸的技艺传承及市场推广有着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营销的角度,对宣纸进行“SWOT”分析,明确宣纸营销现状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宣纸的创新营销策略,以顾客为导向,进行故事挖掘、体验式营销、品牌建设、产品组合及网络营销。将宣纸的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从而扩大其影响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宣纸;营销;文化

近年来,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扶持传统工艺项目在创意文化产业中至关重要。安徽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原产地宣城有着多家宣纸企业。虽然如此,但是宣纸的保护仍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与威胁。如何更好的对宣纸进行传承和推广,值得我们思考。

1宣纸营销“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宣纸起源于唐朝,发源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作为徽文化的名片,文化底蕴深厚。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传统宣纸质地优良,做工精致,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等特点,耐老化、不易变质、寿命长。宣纸制作要经过100多道工序,传统制作技艺复杂精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纸发源地泾县具有宣纸生产制造的资源与自然优势。泾县位于皖南山区,水源充沛,光照良好,其独特的地貌与地势利于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的种植,获取成本较低。现今国内市场上宣纸企业众多,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生产优质高档宣纸和宣纸工艺产品。其“红星牌”宣纸被誉为“国宝”,远销海内外,质量上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收藏价值高,品牌影响力大。[1]

1.2缺陷(Weakness)

尽管对宣纸的生产技艺实施了各种保护,但是宣纸生产属于手工技艺,实行“现代学徒制”。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且待遇不是很高。工作枯燥反复,环境较差。从年龄层次来看,从事宣纸生产的人员逐渐老龄化,年轻人对此兴趣并不是很浓,继承人较少,传承受阻。[2]宣纸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和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会产生一些废弃物,甚至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造成资源浪费。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宣纸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发展循环经济,把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3]宣纸主要用于书画创作和古籍保护、收藏,产品形式较为单一,附加价值低。作为实体产品,围绕宣纸的相关服务并未很好的开展。且产品销售以厂家直销为主,渠道较窄。宣纸品牌虽有很多,但是仍有一部分品牌未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企业文化与形象建设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价格策略不合理,市场价格体系及相关制度不健全。“红星牌”宣纸有“纸中茅台”之称,因其生产周期长,从原材料制作到整个产品的完成要花将近三年的时间,而且每年产量有限,具有稀缺性,使得价格不断上涨。宣纸包装感官效果差强人意,在造型、结构的设计与色彩的选用上比较单一,整体缺乏美感,墨守成规。不具有鲜明的识别性,未及时跟进市场潮流。应在突出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时代性,体现整体包装系统的文化意境。[4]

1.3机会(Opportunity)

政策支撑。“十三五发展纲要”中提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扶持传统工艺项目在创意文化产业中至关重要。宣纸制作技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技艺,它的发展与传承受到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位于泾县的多家宣纸企业受到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地区鼓励。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宣纸产业的发展,2015年在泾县乌溪建成并对外开放中国宣纸博物馆,包括技艺展示、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等区域,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及参观者现场观看宣纸制作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宣纸产品的推广和宣纸文化的传播。且泾县对外旅游品牌的形象为“红色泾县,宣纸之乡”,拥有桃花潭、查济古镇、江南第一漂等旅游景点。可将宣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与该地区其他旅游景点相结合,把宣纸的经济价值扩大为当地的文化价值。将宣纸作为一种旅游文化产品进行塑造,更好的吸引目标消费群体,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与发展空间。出口机遇。泾县先后形成了以“红星”、“红旗”、“汪六星”、“汪同和”等为代表的宣纸品牌与企业,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其中日本的宣纸进口量最大。随着书画行业的繁荣,宣纸的收藏价值也在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前景乐观,总体发展潜力大。

1.4威胁(Threat)

“大品牌,小产业”局面制约发展。据了解,在泾县,有约300多家宣纸生产企业,但获得宣纸生产资质的不过15家,年产宣纸约800吨左右。宣纸行业龙头企业“红星”产量占比90%以上,一家独大。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且大多企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宣纸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5]宣纸的品质非专业人士难以分辨,近年来,宣纸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普遍存在,价格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正当手段的竞争,使“仿冒之风”盛行。只顾眼前利益,不管长远发展。不利于宣纸品牌形象在国内外的塑造。据资料显示,国外一些经济情报人员千方百计搜集宣纸传统生产技艺的情报,企图仿制,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获取生产技艺的精髓。这给宣纸的保护带来很大的威胁与挑战。[6]

2营销创新策略

2.1故事营销

人的一生是在故事中度过的,而戏剧是故事的高度提炼与表现。因此,将产品所具有的戏剧性注入品牌,使消费者在故事的戏剧性情节中被吸引、被感动。任何产品,不管其历史长短,经历如何,都蕴含着其自身的故事,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品牌的核心价值挖掘积极有益的故事情节,并运用到营销之中。宣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底蕴深厚,应用“故事营销”这一方式,将故事分为古代与现代两个部分。古代部分可包含: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宣纸珍品——“澄心堂”纸;《旧唐书》和《宣州府志》中关于宣纸的记载等。现代部分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场中央的画轴由宣纸制成;2011年上海世博会上对宣纸的运用;现当代作家和书画家关于宣纸的文学作品及书画作品、宣纸世家的传承等。在初期策划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故事素材,融入徽文化的元素,设计关于“一张宣纸的故事”,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利用线上线下的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消费者,同时也有利于宣纸的品牌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塑造。

2.2体验式营销

随着体验式经济的到来,不仅需要对用户深入和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还应把对使用者的全方位体验和尊重凝结在产品层面,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体贴。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义、设计,突破传统的局限,树立顾客导向的观念,增加顾客参与度。这一方法可与选址发源地——泾县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将宣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产品来打造,对宣纸进行文化形塑。位于乌溪的中国宣纸博物馆有部分为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但该区域具有环境嘈杂,位置指示不够明显,工作人员服务引导不到位等缺点。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体验再设计,细化体验程序,优化环境与周边交通,提高人员的服务意识。还可针对游客、小孩等群体进行体验分类,将最终制成的纸张加入一些专属的个性化符号、图形、文字等,进行精美的包装,丰富体验环节。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顾客体验到宣纸的生产过程,发掘宣纸的文化价值,扩大影响力,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7]

2.3品牌营销

尽管宣纸企业数量多,但是品牌影响力大的却很少,价格浮动大,且宣纸市场因难以分辨品质优劣,“仿冒之风”盛行。因此,需要进行品牌建设。最重要的莫过于产品质量,设立防伪标识,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价格机制,合理定价,防止价格在一定时期内极限浮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充分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之上,全面检视品牌现状,了解品牌的竞争力与健康程度,进行品牌识别设计。包括品牌的“Loge”、“Slogan”设计,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个性化定制,例如将“文房四宝”进行组合营销,建立良好的品牌视觉形象。使宣纸企业在市场上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形象。利用线下实体店及线上互联网平台进行宣纸品牌的传播与推广,维护和提升宣纸品牌的形象。

2.4产品组合与网络营销

安徽宣城被誉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指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多数宣纸企业位于宣城,具备原产地理优势,且宣纸、宣笔、徽墨和宣砚之间的关联性极强,是最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因此,宣纸企业可针对不同顾客对于产品的需求,对“文房四宝”进行产品组合。例如设计文房四宝礼盒,将徽文化特有的色彩、图案等要素融入到礼盒的包装中,还可在其中附有小册子,内容可包括徽州故事、企业文化等内容。该礼盒可作为礼品,也可作为当地的一种旅游产品,与宣城的旅游资源相结合,赋予礼盒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产品组合销售可降低企业用于营销推广等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推动宣纸企业品牌的打造。前文中提到,当前宣纸产品销售以厂家直销为主,渠道较窄。现今科技水平发展迅速,宣纸企业应充分利用淘宝、京东、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加快网店建设,进行在线销售与产品宣传,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从而扩大信息覆盖面,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

作者:刘惠佳 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符平,董沁烨.商品价格形成的文化路径——以红星牌宣纸的价格现象为例[J].学术研究,2016(6):56-62.

[2]潘政悦,汪琪.基于SWOT模型的宣纸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151-153.

[3]蔡玲.运用市场营销理念促进宣纸企业发展[J].财贸研究,2006(4):148-150.

[4]徐青.安徽地域性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研究——以宣纸包装设计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4(9):1288-1291.

[5]范克龙.走出“大品牌,小产业”的尴尬.安徽日报,经济视点[N].2016-9-12(009).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族传承;非遗保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邵晨霞(1972-),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非遗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86-03

2014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提到:“彰显苏南文化风采,要充分发掘苏南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文化内涵,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作为今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家族传承又是非遗传承的主要途径。所谓家族传承,是指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中间进行技艺的传授和修习,过去的手工技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承和延续的,然而,现在这种家族传承却面临人才缺乏而传承困难的窘境。

一、家族面临传承人才匮乏困境

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常州的留青竹刻从业人员总共有几十人,其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族传承、家族对社会招收的学徒、留青竹刻爱好者。在这些人员组成中,家族传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常州有三支家族传承着留青技艺。家族传承对留青技艺的保护与延续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容置疑的,如果没有家族的传承,技艺又如何能延续百年不断而流传至今?然而,从家族成员参与家族的实际人数来看,家族传承正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在非遗的传承中,传承人是非遗传承链中最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道者,他们是精湛技艺的掌握着,是文化遗产“活”的宝典。因此,传承人的数量及质量将直接影响着非遗的生存与发展态势,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2]

如果没有了传承人,传承链就会中断而产生后继无人的现象,如果本来从事非遗的人数就少,再加上下一代接班的人数又在减少,只要每一代传承基因消失5%,过不了几代技艺就会灭绝。留青竹刻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产生的时间也长,对于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来说,耐不住寂寞,看不到近期经济收益,是他们不愿传习非遗的最主要原因。家族作为一个传习所,不仅是技艺传授与交流的地方,也是积蓄人才的蓄水池,如果这个蓄水池积不到水源,技艺就会干枯衰竭。高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校非遗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家族成员走进课堂传授“核心技艺”、设置课程内容与编写“留青”教材、参与工作室项目及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

二、职教家族“非遗”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而常州留青竹刻是一项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技艺,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符。传统的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在职业学校产生以前,这种以父子相传或师傅带徒弟、“做中学”的学徒制逐渐成为技艺传承的主要形式,成为几千年来手工业发展薪火传承的主要方式[3]。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培养非遗传承人,不仅可以解决家族传承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

(一)家族成员走进课堂,传授“核心技艺”

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对留青竹刻的定义为:“留青乃用竹之青筠,留作微微高起之花纹,而以去筠之竹肌为地。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则年愈久而色愈深。盖利用质地及色泽之差异,分为纹与地也留青刻画本,极饶变化。因青筠可全留、可多留、可少留、可不留。留愈少,竹肌之色愈外泛,故可假全留、多留、少留、不留,而生褪晕,分层次。明晦獾,因景而施,于是变幻诡谲,而色彩纷呈矣。”[4]留青竹刻作为一门小众艺术,并不为诸多人所知悉,在历史上的竹人名字也难见经传,而且历史上的竹刻作品多不署款,留青竹刻也是如此。过去,手工技艺只在家族内部进行传承的保守思想,源于手艺人“安身立命”的本能反应,不立文字,选用“口传心授”,是手艺人出于自身生存考虑而采用的不得已的措施。然而,要“活态”地保护非遗,就得打破原有家族观念,多招收学徒,传承“核心技艺”。所谓核心技艺,学者邱春林说:一项传统工艺的特色有时被材料的独特性所决定,有时被神秘的工艺流程所决定,有时被奇异的风格样式所决定,有时则全凭手艺人高超的技艺、技巧而决定。在材料、工艺、技巧、装饰背后,还存在着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那些能够跨越百年甚至千年而不衰的手工技艺背后,一定有人文价值的支撑,邱春林把这种决定某项手工技艺的特色以及形价值的技艺称为“核心技艺”[5]。留青竹刻的核心技艺包括刀具的磨制及“青筠五色”技法的表现,留青竹刻的刀具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出售,只能靠艺人自己打磨,不同的刀具表现不同的技法;常州的留青竹刻以写意为主,写意注重竹筠的褪晕处理,画面生动、感染力强,通过到与竹所产生的自然肌理,表现出不同的墨韵。家族成员走进课堂,将核心技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精湛技艺的掌握着,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设置课程内容,编写“留青”教材

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始教学活动。”[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7]然而,留青竹刻至今没有一本教材。最早写关于竹刻书是民国时期竹刻家金西写的《竹刻小言》,虽然只是一本小册子,但却是史上第一本竹刻的专著;之后,王世襄又在金西的基础上写了《竹刻艺术》、《竹刻鉴赏》等书,而留青竹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简单介绍了一下,而要传习留青竹刻,必须要有一本专门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可以参考家族传承培养人才的固有模式,常州的徐氏竹刻传承人数最多,而且作品的精品数也多,根据徐氏竹刻第三代传承人徐雪草回忆,他上初中二年级时就开始学习留青竹刻了,学习具有固定的套路。首先,学习挑选竹材;其次,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再次,学习刀具的磨制与技法的表现;最后,进入自己创作阶段。因此,在高职校应设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如国画线描、国画花鸟、国画山水、国画人物、书法篆刻、刀具磨制、雕刻技法、美术史论等。此外,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很重要的,要成为大师型的传承人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学校教育在非遗文化传承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习与培养,使高职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传承链中的接力者,以保障家族以及民族技艺的延续。

(三)参与工作室项目,拓展社会实践活动

工作室是家族传承“非遗”的主要场所,常州的几大留青竹刻家族都建有自己的工作室,这也是一个传习所,是培养后代传承的场所,后代在这里汲取营养,耳濡目染,锻炼技艺,成熟成才。工作室主要做两类作品:一类礼品,一类精品。高职学生可以参与到礼品的制作中去,礼品的制作并不复杂,定价也较低廉,高职学生通过做礼品,一方面可以了解市场需求,一方面可以有经济收入。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展览会,例如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精品展、江苏省文联举办的工艺美术博览会等,博览会除了展示留青竹刻作品外,还有玉雕、陶瓷、刺绣、木雕等,高职学生通过接触其他门类的艺术品,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审美。2015年常州的徐氏竹刻在溧阳南山竹海旁的古松山庄建立了“采竹教育培训基地”,为采竹提供了场地,留青竹刻的选材很重要,因为选材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最终效果。选材以江南地区常见的毛竹为主,一般选用3-5年龄的阴山竹,此类竹子竹青竹簧厚而坚实,所制器物牢固,而且竹青厚也适宜表现多种刀法和画面效果,选3-5年龄的竹子还应以节疤小而平、节距长而竹筒圆、色泽洁净的竹子为佳。竹子砍下后,要随即用山泉水清洗,并且立即放在锅中加明矾煮,新砍的竹子不会马上死,立刻煮熟就是将其纤维素收缩、凝固,如果不及时处理,没死的竹子还在呼吸,进行氧化,而它那时还在消耗营养,竹子的品质就会变差了。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参与和实践活动,能够引导高职学生参与到其中,并从中感受与体验留青竹刻艺术,也增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更趋于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什么呢?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呢?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8]。由此可见,“传”与“承”是多么重要,没有传承又何谈进化?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就是“口传心授”。如果没有了传承人,传承链就会中断而产生后继无人的现象,因此,要活态地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在家族以外广招弟子,高职校充足的生源能够让家族传承吸纳更多的人才,只有参与的人数多了,才越能够出精品,也就越能够保护和延续好留青竹刻技艺。

参考文献:

[1]孟繁玮.手工养民――吕品田谈“振兴传统工艺”[J].美术观察,2016(4):5-9.

[2]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Z].2005:11.

[3]唐利群.传统师徒相授与现代学徒制融通的湘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79-180.

[4]金西,王世襄.竹刻艺术[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38.

[5]邱春林.守住核心技艺――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例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7):11-13.

[6]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index.php/styles/item/998―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