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工科课程建设

新工科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工科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工科课程建设

新工科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应突出其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尤其是在当下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应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需要。鉴于此,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实践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课程教学非常的关键,其质量的高低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这都为工程测量课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一大环境下实现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成为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加强课程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其在课程定位上也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它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需求。正因如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程的基本定位应当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做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岗位胜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设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目标的时候,各院校也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注重教训内容的先进性为主要教学目的。

二、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实践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要求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与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工程测量课程应当尽可能的压缩知识量,解决由于学时压缩而知识量、信息量反而增加的矛盾。除此之外,还应当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充分利用现今发达的信息科技技术,使其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2]

(二)教材建设

众所周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教学内容,并为学生课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伴随着测绘仪器的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优化,工程测量课程的课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在教材内容上,应当根据专业学科的发展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将那些已过时的以及不必要的内容删简,强化施工测量方面的知识,建立完备的教材体系,使新编教材的内容更为新颖,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3]

(三)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工具,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讲授课程内容,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基础课,该门课程内容中涵盖了众多的概念和公式,这些概念和公式枯燥乏味,往往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很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学习非常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谨记工程测量课程应当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将课程的讲授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概念,进一步提高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当前,工程测量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已在网上,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宿舍、图书馆、办公室、教室接通互联网,使其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网上进行相关学习资料的下载。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教师之间亦可进行相关课程成果的共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教师的需要。网络教学环境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拓展教学范围,因此必须对其予以高度的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人对网站进行维护,实时更新课程素材,为网站的进一步发挥作用奠定基础。还要征求学生对网站的意见,不断的创新网站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

(五)规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建设工程测量课程的同时,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当根据测量的特点,来改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条件。总之,只有在深入了解该门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场地,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够满足实践的需求。

(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实施者,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在建设工程测量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程建设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高水平的测绘学科带头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可以通过课程进修、新知识培训等形式来不断提高工程测量学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使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除此之外,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来实现教师水平的提升。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搭建教师沟通平台,使教师能够在该平台上实现课件课程以及新知识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帮助教师解决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态。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工程测量课程应实用为导向,注重其实际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确保工程测量课程的共建与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应当充分意识到罗马非一日建成,工程测量课程的搭建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步走向成功。

作者:鱼彩彦 林凯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玉振,王郑睿.信息技术条件下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0(6).

新工科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2],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CDIO大纲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满足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专业地图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课程地图扮演著学生的学习导航工具,旨在提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指引,让学生能够依据未来的职涯目标与兴趣,按课程地图可以地从学校开设的通识及专业课程中,清楚所学专业的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地图,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规划,可以更有系统性、目标性地完成学业生涯。根据市场调研,专家访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定位进行明确后,按照多元化培养的目标,对我院的电信专业设置两个方向,其中一个是信号处理与控制方向,另一个方向是智能电子方向,同时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在满足学生在对硬件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扩大知识面,进一步学习java语言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知识。通过建立专业课程地图,协助学生以职涯发展为导向进行学习规划,建构出具有层次性、完整性之学习流程。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大四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安排,同时课程地图与培养方案的核心能力相互对应,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化。

三、实施措施

1.按照专业岗位群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根据市场调研和学生的特点,在培养方案建立时根据岗位需求分析设立课程,建立了岗位群的地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岗位主要有嵌入式工程师、PCB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岗位,通过建立每个岗位的课程地图,学生可以根据地图的介绍清楚专业的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有的放矢。其中电子工程师主要是进行系统分析、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电路测试等工作,同时具备电子线路分析设计能力、电路仿真设计能力,因此根据该岗位的能力分析,以硬件电路学习的基础上,从大一到大四都有相关课程的设置,首先学习相关的EDA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与测试仿真,然后通过单片机的应用学习系统的设计。

2.学科专业导论的建设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间断地学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设立了学科专业导论课程,该课程分四个阶段进行,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实践课程体系、考研和职场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阶段的需求对专业更深入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3.实践课程的建设根据CDIO工程理念培养的大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实践应用能力,除了在课程上进行贴切得设置外,更是加大了实践环节的实施,在大一进校阶段,让学生在对应的电子企业进行企业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感官上的认识,在大二阶段进行电子产品的流水线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电路的知识更清楚地学习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实际使用及注意事项,为后续的电子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利用寒暑假再进行电子市场调研,了解专业动态,清楚市场需求,明确自己的方向。从大三开始利用单片机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同时开放实验室,通过第二课堂,聘请企业人员进行指导实践,加大课程设计的系统性,题目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通过团队分工协作,既能对系统设计的方法进行实践,又能锻炼和培养团队精神,为学生后续的就业做好铺垫。

四、总结

新工科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设备检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实施工学交替。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核心实践技能课程《化工设备检验》教学进行了课程设计和改革。

1 《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化工设备检验》这门课程是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胜任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特种设备检验员岗位工作。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掌握下料检验、卷圆检验、组装检验、接管开孔检验、水压试验、涂装检验、焊接检验等内容。

长期以来,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不少弊端。最初是“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强调知识的连续性,存在理论推导过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浓厚;本来要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在讲台上示范,师生互动环节少,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后来引进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对课程教学有所变动。利用校内实训室的现有资源,通过化工设备拆装等项目试图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气氛也较以前活跃,但存在理论和实际融合度不高,实践内容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 以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必须注重满足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造就他们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职业情境,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与职业关系密切的现实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化工设备检验》教学小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对教师队进行了培训和学习,利用相关教师派往企业培训学习,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加入教师队伍等手段,同时通过调研和座谈,加大了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和设计是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创设若干个教学情境来完成整个教学。为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参与,亲自动手操作,教学项目以数量众多的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为载体,课程教学形式以一体化、模块式的项目化展开。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表:

项目名称 子项目名称 任务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

编制检验工艺 编制检验工艺 能编制钢瓶检验工艺流程图 压力容器结构;压力容器材料;压力容器标准规范

检验准备 外观初检 能识别钢瓶制造参数和检验参数 水环式真空泵原理;阀门结构与原理

残气残液回收 能操作真空回收装置

钢瓶附件拆卸与修理 能检修瓶阀

外观检验 钢瓶除锈 能操作抛丸设备除锈 腐蚀与防腐知识;凹坑与凹陷的区别;封头直边纵向皱褶原因;

外观检验 能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外观检验

几何参数测定 壁厚测定 能使用仪器定点测壁厚 超声波测厚原理;水容积测定原理

容积测定 能应用水容积法进行容积测定

压力试验 水压试验 能使用电动试压泵进行水压试验 水压试验原理

气密性试验 能使用气密性试验装置进行气密性试验 气密性试验原理;密封知识

3 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讲授式和启发式,这在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学习基础、素质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心听老师一言堂般的授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授课方式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理论推导繁琐、课堂气氛单调反而更加滋生学生厌学情绪,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在吸取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方法多样性就是打破章节顺序和教学模式,以职业素质教育的生产性实训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穿插知识能力传授,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主导变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随之加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采用项目化的模块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魅力。如课程的第一次课在安全生产教育后,就直接让学生参加钢瓶检验实践,获得钢瓶检验的整个工艺流程。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会使用工器具进行焊缝检测、几何参数检测等,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4 教学创新的效果

创新的《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方法并不忽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在每一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都包含有预习、提问、讨论、复习等互动内容,考核环节学生也包含有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学变得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最显著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变到了以引导、指导、讨论等互动的教学中来,教学相长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信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赵志群.对职业技术专业教学的理论思考[J].职教通讯,1997(12):6-8.

[2] 王华金.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拖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2):222.

[3]王凤基.如何切实加强高职实践教学

新工科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立体构成 形式法则 材料工艺

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立体构成以三维空间为构成环境,以形式美法则为构成规律,以各种造型要素为构成对象,将点、线、面、体等各种造型要素组合,并赋予肌理、色彩、质感等视觉特色,构造出具备美感、形式感或各种语意的立体形态。立体构成是对空间和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

立体构成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立体构成的课程成果以三维形态为载体,这就需要接触各种材料,运用各种形式法则,结合各种表面处理与连接工艺来塑造。从制作方式与过程看,这与工业产品设计极其相似。但相对立体构成的塑造要求而言,工业产品的设计要求又更为复杂,除了形态的视觉审美与艺术张力等感性要求基本一致外,产品设计还需要强调理性的人机关系,由产品尺度的合理性来引导产品使用的便利性与愉悦性。

1.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1)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两种。理工类工业设计学生出身于工科背景,普遍不具备美术功底和审美能力,在手绘表现和三大构成等基础课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应用形式法则来塑造具备一定美感或语意的立体形态,对于习惯通过逻辑推算来获取严谨结果的理工类学生而言,具备认知和实践上的难度。立体形态的塑造需要借助感性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来发散拓展,如何让理性的工科背景学生在教学中匹配发展审美意识和增强构造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立体构成与后续课程联系有所脱节,衔接不紧密。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需要将基础知识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1]。在立体构成课程之前,平面构成用来进行二维造型元素组合及培养其美感,而色彩构成则强调学习表面色彩配置的合理性与美观性,这些都为立体构成的教学奠定了元素组合方式与色彩配置方案的形、色基础。照理说,立体构成是设计综合形色考量之后的“形态”,是为日后的产品形态设计夯实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很难将在立体构成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换言之,立体构成的课程内容,只是注重基本内容的传授,承袭了包豪斯以来的三大构成的基本理念,而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有机结合,缺乏教学体系中相关环节一脉相承的嵌套融合,反而有基础课与专业课割裂的意味,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效果。例如,在设计具备美感的产品形态、制作产品模型等方面,学生始终无法结合立体构成中的形态设计与模型制作等教学内容,顺理成章、触类旁通的开展与完成。

(3)工业设计专业需要加强对各类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的教学力度。许多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产品设计方案获得通过,但无法准确定位模型制作和产品打样所需材料,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事实上,在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立体形态的塑造本身就牵涉到各种材料工艺,囿于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实验条件所限,学生多利用纸张、木材和塑料等材料来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甚至有些院校依然只利用纸张材料来塑造传统的板式、柱式和仿生作品。虽然有不少结构巧妙、创意出色的作品呈现,但总的来说,材料与工艺的应用范围仍需扩展,毕竟产品设计牵涉到的材料种类更为广泛。在其他与材料及加工方式相关课程较少的前提下,如果能结合立体构成课程,更重视材料和工艺的认知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在后期的专业课中,增强产品形态塑造与功能实现的可行性。但同时,立体构成的课时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将大部分材料的加工方式全盘授尽,也无法提供更多材料和加工设备让学生构造立体形态。如何培养学生在短期内重视材料的作用、深研材料的加工特性,值得思考。

2.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针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上述问题,立体构成课程与工业设计专业的邮寄融合,可以通过如下三条途径来有效开展:

2.1 结合产品设计的角度,加强、加深针对形式法则的理论讲解

在讲解形式法则时,注重由抽象至具象、由虚体至实体的分步骤、分层次的描述。形式法则包括单纯化、渐变、韵律等基本构成原则,通过各种加减组合的构造手段,这些原则既可应用在最简单的几何抽象元素如直棱体、曲面体、线材和点材中,也可映射于源自实际生活的各类产品形态上。基于三维造型元素来构造立体形态,在各类教材和实际教学中已多有涉及,而结合产品形态的形式法则的运用将是教学重点。搜集和整理应用了这些原则的产品形态,将其所包含的三维造型元素分为点材、线材、面片和实体,根据细节布局与轮廓造型两方面,分而析之:

(1)点材、线材多以按钮、按键、滑块、散热孔(槽)、扬声孔(槽)、防滑纹、装饰线等细节形态出现。这些部件多以群体、系统出现,其排列组合绝非随意安置,可以结合骨架、对称、发射、旋转、异同、强调和一致等构成细则来详细讲述。所以,融合产品细节的布局排列讲解,有利于基础知识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相嵌,可以有效地避免两者脱节。

(2)包括各类电器、家具家居用品在内的不少产品,其基本造型元素可以是线材、面片、直棱体或曲面体[2]。多数产品为了丰富形态层次、营造活跃感受,也将各种造型元素加以组合混搭。针对这些产品形态进行分解剖析,可以发现其形态均脱胎于最简单的几何抽象元素,并对其进行加减组合。在其构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应用了对称、层叠、单元体集合、整体与细节统一等形式法则,以有序设计稳定的构造和美观的形态。针对产品形态,从复杂、具象的结果分析至简单、抽象的起源,有利于学生在塑造自己作品时,对其可能的构成途径进行发散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在后期进行产品设计时,有依有据的利用形式法则来塑“形”和造“态”,即通过“造型”来展现视觉与心理的美的“态势”。

2.2 加强与后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结合度

立体构成理论讲述与工业设计专业结合,只是从认知层面上加强了基础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以往的课程训练多以系列命题形式出现,如基础2.5维的纸张图案构成、板式构成、柱式构成、线材构成和块材构成等。将这些命题训练全部取消,而代之以与工业设计专业联系更为紧密的产品形态设计大课题为主,将有利于与后期的形态设计、专业设计等课程内容前后承袭。由于所选主题是以产品为对象,学生所构造的产品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学生的产品设计“处女作”,甚至可以成为实际可使用的产品对象,这将极大提升学生的设计主动性与制作积极性。

以笔者所在浙江工业大学的立体构成教学为例,课题是以坐具形态为构成内容和成果,学生将在六周内,利用各种材料,结合各种表面加工和连接工艺,运用各种形式法则,或者指定以单元体集合的形式法则作为必须使用的设计思路,来塑造各种不同风格、包含不同语意的坐具。但是,立体构成毕竟不像专业设计那样,注重产品形态的易用性与人机性,所以,立体构成所塑造的坐具形态,强调形式美感,以风格化和个性化为评判重点,而有意忽略构成形态的使用愉悦程度。

2.3 加强教学中材料与工艺的认识与实践力度

没有材料,产品无以实现;没有材料连接工艺及构造,产品无以成“形”;没有材料表面工艺,产品无以传“态”。在座具课题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必须针对材料进行尽可能深的挖掘,这对以后产品设计时其形态风格的可塑性与材料工艺选择的正确性方面,大有裨益。

(1)材料与工艺应用的合理程度。基于优化更新的本校模型房条件,针对材料的选择面较之以往更宽广。学生在课程前期,会学习材料的表面工艺与连接工艺的基本知识。在对材料的特性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制作坐具形态所使用的材料,分为木材组、塑料组、金属组、玻璃组、油泥组和其他材料组。在这里,基于材料分类的组别,不代表其所制作的作品必须全部都由该材料塑造,而只是以此种材料作为主要应用对象。每一组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全程拍照或拍摄,以记录制作流程,并形成庞大的资料库。在课程的作品阶段,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本组和其他组的记录存档,来了解各种材料与工艺,在制作坐具形态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实施的加工步骤。

(2)加深对于材料及其加工特点的认知。每一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硬度、强度等特色,都有与其特色相适应的加工手段。木材可以通过榫卯、胶黏、螺栓等方式相加,可以通过钻孔、开槽、切锯等方式消减,可以通过涂刷、喷漆、打蜡和描绘等方式进行表面加工。当然,有些院校的实验室尚无法提供热弯等方式来进行更高难度的加工。所以,在现有制作方式与条件下,各种材料能塑造的形态会有所区别,也能因之而体现不同的形态风格,进而衍生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作品时,同样的产品种类,却因为不同的构成方式,展现出迥异的形态风格,这将加深学生对材料及其工艺针对产品设计所起到的影响的认识,有利于以后在专业设计时进行正确的设计构思和创意发散。

综上所述,在立体构成中,从形式法则的理论讲解、设计课题的创新改革、通过材料及其工艺的实践来加深认知这三个方面来结合工业设计的专业特色,有利于立体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形成一脉相承的工业设计专业链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立体构成的作品阶段,将学生成果集中展览,通过同一产品不同风格的展示,与后续的形态设计课程相关联;通过不同材料与工艺所塑造的不同形态,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及模型课程相关联。由此,立体构成课程的创新实践,将有利于学生摆脱纸上谈兵的桎梏,加深和拓宽对于立体形态的构成方式以及材料工艺的正确认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反证理论的实践教学观。

参考文献:

[1]农素玉,庞新维.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7

[2]顾宇清.产品形态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新工科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泄洪孔及消力池抗冲耐磨混凝土采用低热水泥,以减少水化热,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向家坝水电站工程于2004年3月开始筹建,2006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2008年12月28日二期工程截流,2012年10月下闸蓄水、2012年底首批机组发电,至2014年7月10日8台80万kW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建设管理体系与机构设置

向家坝工程建设部是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派出的现场管理机构,代表三峡集团公司履行工程建设方的工作职责,对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施工区环保和工程投资负总责,并实施全面的现场控制管理。向家坝工程建设部在不断总结三峡工程及国内同类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以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为中心,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使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始终处于受控、可控状态。向家坝工程建设部下设厂坝项目部、地下工程项目部、升船机项目部、交通运输项目部、机电安装项目部等专项专业部门,对各项目实施全面建设管理;并设技术管理部(下设试验中心、测量中心、工程监测中心)、合同管理部、物资设备部、财务结算中心等职能管理部门,为工程项目部提供职能服务与专业技术管理保障。在质量管理方面,从筹建期开始,即成立了由参建各方组成的质量管理委员会,从总体层面进行检查与协调。各级质量管理机构有:

①向家坝水电站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

②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部及其质量直接责任部门、质量总监办、试验中心、测量中心、工程监测中心等;

③各监理单位的技术质量机构;

④各施工单位的三级质量检查机构。在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等方面,采用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控制抽检、工程建设部聘请的专业质量总监与项目部及各中心质检人员组织的监督、检查、复核;此外,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还派专家在工地开展巡视检查和评价,以及水电水利规划总院对工程质量、安全与工程验收成果的复核、评价。上述各层次、各环节构成了向家坝工程建设的完整质量管理体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还成立了由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金沙江水电开发质量检查专家组,定期对工程质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与各级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共同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形成了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检查指导与复核评价相结合的“1+5+2”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具体的控制管理内容详。

3工程质量控制方法

(1)注重原材料质量控制。向家坝水电站工程使用的水泥、粉煤灰、钢材等原材料由业主统一供应,公开招标采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试验中心对进场材料严把抽检关,对原材料生产、运输、仓储、调拨、供应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砂石加工系统由业主招标建设,统一供应、配置使用。

(2)严格混凝土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向家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部门通过实行混凝土施工现场值班制度,加强现场组织与协调,特别是做好由业主提供的水泥、粉煤灰和砂石骨料等原材料的组织协调,目的是加强原材料质量的“源头”控制。业主方试验中心、测量中心、监测中心等部门,加强对关键项目的质量检测和监督控制,定期检测质量月报,及时通报施工质量情况,并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整改与评估提供专业数据和分析意见。监理单位在混凝土施工现场配备了专职质检人员,负责检查施工程序,建立监理人员“盯仓”制度,对于重要的混凝土浇筑仓号和关键工序实行全过程旁站监理。委托试验中心,见证承建单位检测等监理方式监控施工质量,以保证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施工单位配备了专职质检人员,严格执行“三检制”,并建立检测试验室,开展原材料检验控制,以及夏季温控、日常冷却、冬季保温等监测工作,提出抽检仓位的计划安排,同时加强止水(浆)片及预埋管道检查等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南设计院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工地,保证施工图供应,认真落实设计技术交底;另一方面,参与现场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具体的技术处理意见。

(3)强化混凝土质量全面检查及缺陷处理。向家坝工程专门制订了《向家坝水电站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详细界定了参建各方的职责和管理范围,统一制定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和评定标准,明确了质量事故的处理程序及事故责任划分。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遵循“三不放过”原则调查处理。各标段建立工作例会制度,研究解决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工作进展,使质量检查和缺陷处理工作按计划展开,监督落实整改措施。

(4)加强驻厂监造和现场安装质量控制。加大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驻厂监造力度,建立健全预拼装工艺环节质量控制,把质量缺陷控制在源头。采取这一管理方式和办法,不仅保障了现场安装的工艺质量,而且加快了设备安装进度,也为安全施工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建设管理与科技创新

4.1建设历程

向家坝水电站自2004年3月开始筹建。至2014年7月左岸最后一台机组提前发电,历经了10年零4个月的建设历程。向家坝水电站除右岸3×45万kW扩机外,原设计的8×80万kW机组是当今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该机组系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安装,并通过了无水及有水各种运行工况调试,顺利完成72h试运行,首次实现了80万kW级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顺利安装投产的宏大目标。标志着我国在三峡工程32台70万kW机组运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投产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通过向家坝8台机组的建设安装和运行投产实践,解决了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科研试验、安装与调试中的许多难题。

4.2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三峡集团公司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实施金沙江下游水电能源建设“滚动开发”以来,逐步建立了:

①总工程师技术负责、重大技术问题专家咨询审查的体系和制度;

②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和科研院校,对工程重大设计和施工技术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和咨询;

③建立了现场室内试验和生产性试验体系;充分发挥施工科研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先导作用。具体做法是,在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设置科技创新处,统一组织集团公司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实践、检查指导与申报奖项及奖励等工作;大力鼓励和推动参建单位和广大建设者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集团公司强有力的领导和精准策划下,在向家坝工程建设部的具体组织下,向家坝工程建设者们针对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开展了一场持续的全过程的科技创新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进程中,开展了超过100项的科研实践。破解了包括高坝底流消能建筑物设计与施工、高掺粉煤灰常态与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塔带机的高效利用、长30多千米的骨料皮带输送机运送混凝土、将大型沉井群应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基处理等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此外,依靠科技创新作支撑,使右岸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支护和大坝基础处理与渗流控制等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取得了数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正式获奖的主要科技成果如下所列。面对工程建设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工程建设者弘扬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攻坚克难精神,逐一突破,有所创新。同时,向家坝工程建设者在不断总结三峡工程及国内同类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以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为中心,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合同管理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据统计,从2004年工程筹建至2012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仅向家坝工程部制定的建设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等就多达300余项。向家坝工程建设部还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在建设管理中大力推行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使工程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在现场管理工作中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不留隐患。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就像两支腾飞的翅膀,有力地促进了向家坝水电站工程高质量的胜利建成。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