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零食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生 零食 零食安全 分析与建议
1前言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了解广州市小学生对于零食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中的缺陷,分析造成这种缺陷的因素,在丰富小学生及家长合理营养的知识,减少儿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1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调查问卷方法对研究对象(广州市罗家桥虹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1.2变量的定义
本研究的结果所获得的资料为计数资料,知晓率一对问卷中问题回答正确的人数/有效回答该问题的总人数,形成率一持久拥有有利健康行为的人数/受调查的总人数态度,正向率一持有利健康态度的人数/受调查的总人数。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总人数156人,其中男生共82人,占52.6%;女生共74人,占47.4%。五年级学生共87人,占55.8%;六年级学生共69人,占44.2%。
2.2.1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知晓情况
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调查报告的知识内容,参与人数,知晓人数,知晓率情况详见表1。
2.2.2小学生选择零食时的态度
小学生选择零食态度的调查的态度详细情况详见表2。
2.2.3小学生的零食行为
小学生零食行为调查行为内容,参与人数,该行为形成的人数及其形成率情况详见表3。
2.4受调查小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零食消费的态度和行为的情况
家长对孩子零食消费的态度以及调查情况详见表4。
2.5受调查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行为
2.5.1性别及年级与态度的关系
性别及年龄与态度的关系调查情况详见表5。
2.5.2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小学生在是否会用零食来代替三餐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小学生是否会用零食代替三餐上的差异调查情况详见表6。
2.6受调查小学生家长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行为
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在孩子吃零食上的态度差异调查情况详见表7。
3讨论
3.1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结果分析
3.1.1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知识的掌握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接近八成小学生知道食品色彩不是越鲜艳越好,食品不是味道越好越对身体有利,零食配料中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一定是安全的;但是,能后理性看待零食对身体健康影响,知道造成零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存在着生产商、销售商和自身原因这三方面因素的综合,知道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品的小学生较少,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如此低的知晓率是有待提高的。
3.1.2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选择的态度是正向的
虽然在前面我们分析发现小学生对于零食食品安全的知识掌握不够,但是,调查显示,小学生在选择零食时普遍能持正向态度,超过八成小学生买零食时会看厂家及品牌的相关信息,会认准了食品安全标志(Os)才购买零食,会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能够注意到其中的食品添加剂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但是我们发现,还有少部分小学生不会在意这些问题。
3.1.3广州市小学生在零食行为方面是有喜有忧的
行为指人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饮食的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喜的方面,调查显示,82.1%的小学生不会用零食来代替三餐: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广州市的小学生从路边摊购买零食的形成较低,仅有2.2%。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广州市有89.7%的小学生的家长只允许孩子偶尔吃一下零食,这就会导致孩子不会有习惯去路边摊买零食;另一面,62.3%的小学生的零食来源是有家长的参与;第三,广州市经济发达,72.3%的小学生会从专门的零食专卖店或大型的连锁超市。
忧的方面,仅有48.7%的小学生在口渴时会选择喝水。
3.2广州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分析
3.2.1性别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通过对男女性别态度的卡方检验,得到X=2.478,P=0.298>0.05,可以认为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零食对身体健康影响的态度上没有差别。
通过卡方检验,得至X=7.731,P=0.021
3.2.2年级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态度的卡方检验,得到X=0.298,P=0.682>0.05,可以认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零食对健康影响的态度上没有差别。
通过卡方检验,得到X=5.564,P=0.018
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知识上的知晓率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形成率上五年级的小学生要高于六年级的小学生,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
3.3广州小学生家长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结果分析
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认知的形成有赖于家长的正确的引导,调查显示,2.7%的家长对儿童零食持支持态度,6.4%的家长持反对态度,89.7%家长持允许偶尔吃一下的态度。
4结论
(1)广州市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的总知晓率为51.3%,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知晓率没有差别。(2)有89.0%的小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持有正向态度。(3)广州市小学生对健康的零食消费行为的总形成率为69.2%,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小学生对零食上瘾和解渴方式的行为上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零食代替三餐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此方面就有显著性差异。(4)有89.7%的家长允许偶尔吃一下零食。
【关键词】 饮食习惯;对比研究;知识;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51.4+1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5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膳食模式和饮食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童吃零食的现象十分普遍[1]。零食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但是零食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不如正餐均衡、全面[2]。有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地区儿童少年的营养知识水平、价值观以及对零食种类的选择、食用频率等都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了解齐齐哈尔市城乡小学生零食行为的现状与问题,为探讨零食行为的干预措施、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齐齐哈尔市三至六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16个班级小学生724名,其中城区三至六年级人数分别为143,154,146,164人,农村分别为30,26,31,30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小学生近1 a的零食行为。由调查员和班主任在班级统一发放“齐齐哈尔市小学生零食行为调查表”,调查员说明零食的定义、零食分类及填表要求后,由小学生当场填写,独立完成,即时收回。
1.2.2 零食的定义 参考国内外资料,将零食定义为“三餐之外时间食用的各种食物和/或饮料(不包括水)”。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零食种类
2.1.1 最喜欢的零食 前3种最喜欢的零食,城区小学生分别是饮料/冷饮(54.86%)、膨化食品(42.67%)、糖果(38.55%),农村小学生分别是膨化食品(40.17%)、糖果(37.61%)、饮料/冷饮(36.75%)。
2.1.2 经常吃的零食 前5种经常吃的零食,城区小学生分别是饮料/冷饮、奶及奶制品、膨化食品、糖果、水果蔬菜,农村小学生分别是糖果、水果蔬菜、方便面、膨化食品、饮料/冷饮;城乡小学生经常吃的零食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9,P
2.1.3 经常喝的饮料 以果汁最多,占50.00%;其次为果奶类(25.55%)。城乡小学生经常喝的饮料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7,P
2.2 零食的购买地点 城区以超市(63.59%)、食杂店(30.48%)为主,农村以零食摊(52.99%)、食杂店(34.19%)为主,城乡小学生购买零食的地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49,P
2.3 零食行为的影响因素
2.3.1 家庭 有56.35%(408/724)的小学生其零食由家长(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购买,由家长购买零食的小学生每天吃零食的比例低于自行购买零食者(χ2=5.43,P
2.3.2 学校 大多数学生(73.76%)在学校吃过零食;学校对零食的态度与学生是否在学校吃零食有关(χ2=27.78,P
2.3.3 其他因素 在选择零食的依据上,城乡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36,P
2.4 营养知识 农村小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为24.79%(29/117),低于城区小学生(48.93%,297/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99,P
3 讨论
与国内一些调查相似,吃零食亦是齐齐哈尔市城乡三至六年级小学生普遍的饮食行为,但其零食营养质量不高,经常吃的零食与国内的报道有所不同[1,3-5]。城区小学生经常吃的前5种零食以饮料/冷饮、奶及奶制品排在前,奶及奶制品的比重较高,提示城区小学生的零食结构发生了良性变化;水果蔬菜排在第5位,可能与齐齐哈尔市地处高寒地区,水果偏少、价格偏高,以及经济条件、饮食习惯等有一定关系。农村小学生常吃的零食排在首位的是糖果,水果蔬菜位居第2位,提示农村自产的某些蔬菜(西红柿、黄瓜、萝卜等)可作为水果的补充,而奶及奶制品未进入前5位。
农村小学生购买的零食多数来自零食摊,选择零食时偏重于口味、较少考虑营养,选择明星代言零食的比例高于城区,营养知识的正确率低于城区。农村小学生是零食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最喜欢喝的软饮料是果汁[6]。本次调查城乡小学生经常喝的饮料仍以果汁最多,果奶类次之。值得注意的是城区小学生经常喝碳酸类、茶/咖啡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常喝白开水的比例则显著低于农村,亦低于马冠生等[4]1999年在4城市调查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零食多来自家庭现有的食物,吃或有时吃“父母认为有营养的食物”的小学生占79.28%,每天吃零食的比例也可因家长干涉或家长购买零食而降低,家长对零食的认同会影响儿童的饮食行为[7]。因此,加强家长的健康教育是改善小学生零食行为的关键。
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吃早餐或早餐食物品种单一、营养质量较差[5],而小学生的胃容量小、活动量大,单位体重的热能消耗量大,适当的零食可以作为能量消耗的补充。完全不让儿童少年吃零食不切合实际[8],严格禁止在学校吃零食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学校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该对学生进行零食的营养教育,让他们学会选择营养相对均衡、全面的零食,减少和改变不良的零食消费行为[9-10],可以提供新鲜、易消化、有益于健康的零食便于学生选用,以减轻家长的负担或避免学生从周边零食摊购买质量低劣的零食。
4 参考文献
[1] 刘婧,曾果,代旋,等.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893-894.
[2] 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1.零食.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1):32-34.
[3] 黄中华.2 457名城镇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现况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8,15(2):454-455.
[4] 马冠生,胡小琪,吴瑾,等.我国4城市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现状调查.营养学报,2001,23(2):177-180.
[5] 杜琳,林月桢,任亚琦,等.广州市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现况调查.中国校医,2000,14(5):325-326.
[6] 马文军,马冠生.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4、饮料.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27(4):218-221.
[7] 邹延峰,张亮,唐根富,等.合肥市部分儿童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4):314-315.
[8] 孙文杰,高永清.合肥市部分幼儿零食行为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16-217.
[9] 苏宜香,王玲,陈超刚,等. 营养教育对广州市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47-648.
所谓“五毛零食”,就是“辣条”“辣片”等调味面制品以及果脯、饮料、膨化食品等。这些零食名字五花八门,味道以甜和辣为主。因为价格一般是每袋5毛钱到1元钱,故被称之为“五毛零食”。“五毛零食”又因口感好和价格低廉,受到儿童和部分中小学生的喜爱。
可是,近年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和抽检中,屡次发现调味面制品等“五毛零食”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菌落总数超标等安全隐患问题。此次北京市公布的油盐甜三高的“五毛零食”,罪魁祸首同样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儿童、学生倘若长期食用油盐甜三高的“五毛零食”,很可能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到健康和发育,甚至还会引发各种疾病。
不可否认,近年来,各地食药监部门都将校园周边的“五毛零食”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并多次开展专项整顿,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五毛零食”仍然像赶不尽杀不绝的“小强”,盘踞在学校周边,蚕食着孩子们的健康和家长们的钱包。因此,要想让违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五毛零食”绝迹,或要防止或减少“五毛零食”对学生的伤害,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长显然还有许多事可做,也应该去做,且必须要做好。
首先,必须从生产源头抓起。政府监管部门要对生产零食的企业严格审核、严格把关,对生产、认证等进行严格管理,尤其对违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必须及时进行查处,从而把好“五毛零食”的生产关;对“三无”企业和黑作坊,必须零容忍,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取缔一起,决不让“三无”企业和黑作坊逍遥法外。
其次,必须确保流通环节不出现问题。要加强对食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凡食品进货证明文件不齐全、食品标签和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不符合规范的食品,一律不得进入批发市场,已进入的必须下架、停止销售,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还要加大对学校周边小卖店的巡查力度,禁止出售违规的“五毛零食”,对出售无食品进货证明或证明文件不齐全的,以及对食品标签和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不符合规范的食品,必须及时没收和处罚,严把售前最后一关。
最受儿童欢迎的小零食,正和“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添加剂一起,危害着孩子的健康,但人们对儿童零食的关注度却远不如成人食品高。为此,食品安全、营养等方面专家向社会疾呼,儿童食品添加剂问题更需要引起重视!
记者调查:3袋小食品竟含有25种添加剂
下课铃声一响,成群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跑出校门,其中有一半都涌向了张师傅开的小食品店。记者在北京海淀区某小学门前看到,放学后几乎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小零食。与严肃的学校相比,小卖部仿佛一个童话世界。大罐子里插着五颜六色的棒棒糖,货架上堆着包装鲜艳的膨化食品、干脆面等。记者请张师傅拿了三种孩子们最爱买的零食:番茄味的“乐事”膨化食品、日式牛排味“奇多”粟米粒、“口力”小披萨橡皮糖。
记者刚打开“奇多”粟米粒的袋口,一股浓郁的牛肉味扑鼻而来,但在食品配料表中,并没有看到任何和牛肉有关的成分,只有“日式牛排味调味料”几个字,它是由白砂糖、淀粉、食品添加剂,包括谷氨酸钠、焦糖色、食用香料、二氧化硅、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等成分调和而成的。记者数了数,在这三种食品中,共包含25种添加剂。尤其是小披萨橡皮糖里,配料表中仅着色剂一项里,就包含了柠檬黄、诱惑红等6种。
另一家超市,记者在一袋号称“添加果汁和维生素C”的草莓味QQ糖配料表上,同样没有看到任何和新鲜草莓有关的配料。实际的草莓味,来自草莓香精,还有明胶、果胶、柠檬酸、山梨糖醇等各种添加剂。还有一种“亲亲”情人果冻添加剂达到了14种,其中各种口味的香精和色素就占据了8种。
孩子爱吃零食是天性,但老师家长们都对零食的安全性忧心忡忡。一位老师透露,学校已经多次向孩子和家长宣传不要随意购买校外小零食,但很难控制。一位家长表示,他8岁的孩子特别爱吃小食品,浓郁的香味连成年人都难以抵挡。另有调查显示,仅北京农村地区就有超九成的家长不放心儿童食品。
据了解,市面上的儿童食品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规厂家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另一类是“山寨品”,大多隐藏在学校附近小店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三无”小食品。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教授表示,正规产品的添加剂基本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但长时间、大剂量地吃也会对身体造成累积的隐形伤害,而那些没有质量监督的“三无产品”,甚至会用面制品加大量添加剂冒充肉制品,最值得担忧。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博士黎景气指出,儿童食品的卖点就是颜色鲜艳,味道浓郁,越吃越上瘾。正规的儿童食品本身就会加入大量的添加剂,更不用说定价较低的“山寨”小食品了。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表示,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专门加人的物质。现在最重要的是度的问题,特别对儿童食品来说,过量添加的现象确实应该引起重视。
揪出祸害儿童食品的5大“元凶”
“看着漂亮、闻起来香,孩子们才喜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商家往往会使用更多的添加剂。但过量食用添加剂对孩子的身体、骨骼、神经系统乃至智力发育都会有影响。”马力平教授表示,家长要特别留意以下5种添加剂,特别是“山寨品”基本都会用到。
鲜艳的“外衣”――人工合成色素。零食、果味汽水、糖果,甚至肉类食物,都可能被加入色素。由于天然色素价格高、着色能力差,商家一般选择人工合成色素,它在提炼过程中会混入苯胺、砷等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由于儿童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不够健全,容易导致慢性中毒。长时间食用含有色素的食物,还可能引起代谢紊乱。科学证明,儿童多动症和过激行为,也与长期进食含合成色素的食品有关。英国食品安全局已于去年禁止了6种食用色素添加剂的使用,分别是:日落黄、柠檬黄、淡红色素、丽春红、喹啉黄及诱惑红。
香味的诱惑――增香剂。打开包装袋,香味迎面扑来。卤制食品和香辣食品通常通过香味勾起人们的食欲。马力平表示,虽然还不清楚增香剂具体成分,但肯定由多种添加剂人工合成。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但对孩子长期的影响值得关注。
人造的甜蜜――阿斯巴甜。它是一种人造的糖替代品,比蔗糖甜200倍,被作为增甜剂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儿童食品中。有研究认为,它会引发多种健康担忧,如导致癌症、癫痫、头疼以及影响智力等。虽然国际上对它是否影响健康争议不断,但对孕妇和儿童来说,最好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不坏的法宝――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等都具有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功能。它已经被欧盟儿童保护集团确认为不应该用于儿童食品中,特别是过量使用。
美味熟肉背后――亚硝酸盐、甲醛。香肠等袋装熟食肉制品,往往都含有亚硝酸盐,它主要起到着色和防腐的作用。也有不少商贩用甲醛来泡制食物,起到防腐、灭菌的目的。大量食用亚硝酸盐,不但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除了以上5种,马力平强调,膨松剂、增味剂、酸味剂、香料等都是儿童食品中常见的添加剂。虽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使用添加剂并不违法,但对于儿童来说,“加得越少越好,离得越远越好”。
学习日本“食育”,让孩子爱上天然食物
在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儿童食品除了注重食品的花样和包装外,更要注重营养与安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表示:“目前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还是重视程度不够。”马力平教授则希望国家“应该为儿童食品单独立法,其安全标准必须比成年人高。”
日前,爱地球环保机构的《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显示,儿童食品普遍添加食用香精、色素等多种食品添加剂,其中对儿童夏日食用频率最高的零食冰激凌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市面常见品牌中的37款不同口味雪糕,100%使用了食用香精,86%添加了各种着色剂。配料表中总计共出现近百种不同的添加剂,主要包括15种着色剂、12种乳化剂、11种增稠剂、8种甜味剂、7种酸度调节剂等,此外还有37种食用香精,其中一支雪糕少则含有6种添加剂,最多的达15种。“孩子总是会被色彩鲜艳、味道诱人的食品吸引,不少商家为了迎合孩子对于颜色、味道的感官需求,在儿童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着色剂。”爱地球环保机构有关人士介绍,以某品牌某款口味雪糕为例,其包装上配料表标有15种食品添加剂,其中仅着色剂就含有5种,分别是焦糖色、胭脂红、朱红、亮蓝、姜黄。此外,还含有黄原胶、角豆树豆胶等5种增稠剂,单二脂肪酸甘油酯等3种乳化剂,以及甜味剂、山梨糖醇和食用香精。
滥用色素危害多
“各类零食经过生产加工导致一减一加,”卫生部营养与健康项目组专家冯磊教授认为,零食经过生产加工减的是原材料中的营养物质,而加的是各类添加剂。专家介绍,目前市场上鲜艳的食品都是着色剂所致,常用的食品着色剂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色素包括两类,即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