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利益 审计质量 审计监管 信用成本 风险成本

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利益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从职业工作中应取得的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具有经济人的一面,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排他性,同时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是受公众委托,以公众利益为根本利益,只有保护公众的利益才能实现职业自身的利益。按照经济学原理,高质量的产品获得高收益。在完善的审计市场下,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产品质量越高,其在行业内的品牌地位越高,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其收益也就越多。审计质量与审计收益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在我国的现实中,审计质量与审计收益之间的冲突却显而易见,越是高质量的审计越是没有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虽然审计质量并不天然的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利益势不两立,但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面对着必须在二者之间选择一个的尴尬局面,甚至在职业声誉和职业利益中玩平衡。

一、民间审计职业利益与审计质量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证券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内在需求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取决于其供给和需求状况。从根本上讲,有效的市场需求是高质量审计最为有力的保证。我国上市公司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高质量审计服务便没有生存的土壤。(1)政府的过度介入难以造就对高质量审计的有效需求市场。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很多方面都带有非常强的政府痕迹,再加上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各地方政府片面地把证券市场理解为融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将其当成是国企解困的一种手段。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的,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管制机构的,即只要能符合或满足政府管制机构的要求,企业就可以取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取得上市资格、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获得配股资格等。在“取悦”政府管制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内在需要,而只是政府管制机构模仿“国际惯例”的一个附带产物。独立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数中的一个变量(刘峰,2002)。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所需要的是价格最低、“麻烦”最少的注册会计师服务。所以,现阶段以政府部门为主要需求者的独立审计市场缺乏对审计服务质量的高度关注,政府干预弱化了我国审计市场中审计需求者对高质量审计的自主需求。(2)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是独立审计自愿性要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内外部治理结构难以发挥作用,上市公司及其内部人对虚假审计意见有强烈的需求,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一方面流通股所占的比例较小,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少,投资者的投机倾向比较严重,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压力不够。其次,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企业管理当局大部分还是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产生的,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难以对企业管理当局产生足够的压力。最后,由于非流通股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60%以上,股权转让往往通过协议转让或协议划拨的方式进行,而非通过二级市场完成。因此,兼并、收购和接管市场机制也难发挥监督约束作用。此外,由于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监控失效、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以及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等原因,对上市公司及其内部人的约束收效甚微。在上述背景下。上市公司产生制造虚假信息的冲动、虚假审计报告的需求由此而生。

(二)独立审计行业高质量的审计供给失效(1)现行审计聘任制度严重扭曲。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所在。影响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财务利益、不相容的职务和角色,以及非审计服务等,但对审计人员独立性影响最大的是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的利益冲突,这一冲突模式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当中,是不可避免的。企业管理当局掌握着审计师的选择权和审计师对管理当局的经济依赖性。根据我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流于形式,来自于控股股东的经营管理者往往集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予一身,“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在这种“以经理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原本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的股东、管理当局、审计师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实质上已简化为管理当局与审计师二者之间的关系,审计关系由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变为直线形的失衡结构,即由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来委托审计人对自己进行审计,并且由其决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审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委托关系严重失衡,从根本上丧失了独立性,其与上市公司合谋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一种理性选择。(2)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衡量市场结构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指标是市场集中度,它是指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有关数值(销售额、资产额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显示:排名前百家的事务所业务收入为92.95亿元,占全国5370家事务所2005年度总收入的51%。而早在1984年的美国,当时500家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审计服务,“”分别占有了96.6%和97.4%的市场份额。如今的“四大”市场集中度比当年更高,但政府从未采取任何的反垄断措施。总体而言,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的特点,市场结构极不合理。由于市场占有率过低,使得事务所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与上市公司经营者搞好关系上,而不是努力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树立职业信誉上。更重要的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购买者不是真正的需求者),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掌握审计委托权的情况下,这种不合理的审计市场结构必然会使得上市公司选择的空间很大,导致市场份额反而向质量不高的事务所倾斜。(3)独立审计违规行为的法律约束不足。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在全国4403家会计师事务所(总所)中,有3701家选择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比例高达84%。总体而言,实行合伙制的事务所执业要比有限责任制事务所谨慎。因为在合伙制下,共同利益的驱动和风险因素的制约促使事务所及其合伙人更加注重审计质量,自觉防范审计风险,而在有限责任制下,股东仅仅以所认购股份对事务所承担有限责任,这就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弱化了审计失败所带来的民事赔偿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降低了注册会计师的败德成本。此外,审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关注程度与其降低审计质量后所将要承担的法律风险的大小密切相关。在美国,审计质量主要是通过高风险来保证的。我国有关法律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太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至今还没有一起成功的民事赔偿诉讼,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收益与违规成本严重不对称。

(三)行业监管尚未理顺 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不当行为的约束,保证审计质量,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按照政府对行业管理的介入程度不同,目前国际上有关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一般可分为行业自律型、政府干预型和独立管制型三种。我国实行的基本上是财政部领导下的行业协会管理模式。这种监管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定位模糊。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并依法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协会既然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团体组织,理应由注册会计师“当家作主”,并实行自律化运作,但我国行业协会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而是集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于一身,亦官亦民,既是“政府”又是“民间”。一方面受政府部门委托,对行业履行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又收取会员的会费,对行业进行自律管理。这种职能定位本身是自相矛盾的:既要体现政府利益、维护国家的意志,又要代表行业利益与政府各部门同政府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做好服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利益与行业利益往往不尽一致,有时甚至会形成完全相反的对峙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注协既行使不好政府职能,也无法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更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2)多头监管、重复检查。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基本上属于政府监管为主,其中主要有证监会、审计署和财政部三个部门,但这三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不是很明确,实践中经常出现几个机构对事务所就同一内容进行质量检查的现象。这种多头管理且职责不明的状况容易引起监管市场本身的混乱,各机构间协调不当,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又人为加大了监督成本,影响了监管的效果。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对策

(一)思维模式治理 摒弃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模式,运用经济手段与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会计师事务所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即会计师事务所不是“合资”企业而是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它既不象国有企业那样具备天然的垄断优势和传统的指令性特色,也不同于一般民营企业那样可以比较单纯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独立审计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基本原则。诚信是注册会计师的本份,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本。但诚信不是空中阁楼,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未完善,而且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及管理思维模式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色,从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制约着各项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改进和“迂回曲折”甚至舍本逐末式的完善。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运作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即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础。市场经济的思维和手段就是把会计师事务所当作独立的、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来看待,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机制来进行治理。

(二)外部环境治理 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政府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会计监管,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一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不够完善,上市公司对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仅仅是基于政府管制性干预所产生的名义上的审计需求,政府的过度介入导致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淡漠。因此,当前政府对审计市场的监管的正确理念应该是以市场化替代行政化:凡是审计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由审计市场解决;凡审计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创造条件由审计市场解决。为创造一个宽松的高质量审计市场环境,政府监管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监管政策对公司盈余操纵、政府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审计需求者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诱发程度,使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由政府选择走向市场选择。在这种理念下,政府的首要责任是制定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游戏规则”用以规范审计市场各参与者的行为,并对违规者实施严厉的处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不是不相融的,自律监管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监管应得到自律制度的配合。我国的审计监管在以政府为主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发展自律监管制度。我国的协会组织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体制上和智能上应该有所改变,成为注册会计师利益的代表者,同时负担起自我监管的责任,形成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相互配合的监管体系。行业协会应尽快建立起包括风险管理、同业互查、诚信档案等各项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真正成为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律性职业团体。

(三)审计信用成本管理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精髓。中介服务机构既然是为促进信用交易、维护市场的信用关系服务。其自身就必须诚实守信,行为必须公正。然而,守信也是有成本的。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必然要将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后果、将个人利益的损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的盈亏、将自身物力、财力和智力的投入与最终效益的产出结合起来,全面权衡利弊得失。这种利弊比较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成本核算,对这一道德行为的分析就是成本-收益分析。会计师事务所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在具备“社会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又满足“经济人”的条件,在追逐“自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信用”的缺失,从而形成信用成本。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水平不仅关系到其本身的职业质量问题,更关系到行业的社会全信誉,决定着该行业的生死存亡。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信用有价”的原则,让提供高质量服务,诚实守信的会计师事务所得到超额收益,至少使高信用水平下的收益大于为创造高信用水平所支出的高于同业水平的信用成本。反之,应尽力挤压低信用水平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理想的结果是使它们在低质量、低信用水平下提供服务所付出的成本加上因低质量、低信用水平所带来的惩戒成本付出,再加上因停业整顿等处罚‘所丧失的客户产生的机会成本大于其所获得的收益。这样的机制一旦形成并付诸实施,相信,低质低信的会计师事务所自然会被逐出审计市场之外。李树华(2000)的研究表明:国内“十大”、国际“五大”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显著高于其他事务所。尽管国内事务所是否具有品牌声誉尚待进一步研究,然而,普遍一致的观点是,国际“五大”在中国证券市场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国际“五大”具有品牌声誉。但从我国行业整体来看,由于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需求不足,行业内部压价竞争非常严重,影响到审计收费明显偏低。此外,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仍处在诉讼度低、诉讼成本大的阶段,投资者直接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很大难度。而“四大”会计公司的预期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明显大于较小的会计公司。因为,小会计公司赔付能力较差,而大会计公司有“深口袋”,在同等条件下,审计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关系人更可能只对大会计公司提讼,这样,大会计公司的预期诉讼审计费用就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投入的审计资源越多,越容易形成优质的审计服务,而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以高审计收费作回报。高质量审计服务一方面能够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府审计;民间审计;期望差距;审计需求;审计供给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审计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按照民主政治的原则,人民有权对国家事务和人民财产的管理进行监督。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在受托管理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同时,还要受到严格的经济责任的约束。这种约束方式就表现为政府审计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因此,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

民间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形成应运而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定义中均可看出,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菲尔特所认为:“17世纪公司的出现,使有利害关系者对与账簿分离的独立的财务报表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债权人和股东均需要得到与他们的投资有关的资料。但是,由于公司管理部门与股东之间潜在的利害冲突,股东对公司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常常抱有怀疑,因此需要进行审查,以证实其可靠性。”

一、审计的微观需求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的基础上,目前有三种假设来描述审计的微观需求,分别是论、信息论和保险论。

在关系中,委托人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将人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一方面会激励人更积极地履行管理的职责,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使人产生粉饰财务报告,虚报经营业绩的动机。如果将人的报酬固定,人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必然受到削弱,势必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如果用有刺激的报酬安排再配以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既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又能遏制他们虚报业绩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要求。

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投资者可利用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不可靠或不完整的信息常常导致投资者决策的失败和损失。投资者可以通过审计判断财务报告的真伪,从而纠正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错误,进而牵制企业提供虚假信息,防止财务报告的人为偏差,减少噪音,提高投资决策的精确度。

保险论认为,审计是分散风险和保险的手段。由于财务信息的非直接性、信息提供者的偏见和动机、信息量庞大以及交易复杂等原因,投资者可能得不到可靠的财务信息,或者说他们要承担很高的信息风险。为了防止信息提供者提供虚假信息而引起灾难性的损失,投资者需要审计。如果审计人员因失职而未察觉财务报表中的虚报情况,他们有责任赔偿因失职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分担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于监督的目的,获取更多信息的目的,还是保险的目的,投资者对审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财务信息的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二、审计的宏观需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两个方面。

(一)市场自我控制机制的目的就是确保市场自身运行的有序性。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如果没有作为第三者的审计师为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唯利是图的企业管理者就会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那就很有可能产生无政府状态,从而引起经济危机。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畅通、可靠的信息系统,外部审计的出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信价值,促进市场得以有效运转。

(二)宏现调控机制主要是控制市场的发展方向,以达到供求总量平衡和产业结构优化。政府进行宏现调控的措施主要是建立能全面迅速反映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网以及能正确分析、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管理信息系统。制定相应的调节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并制定有利于市场朝着想要的方向运行的有关法律和制度,政府要制定出正确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都必须依靠完整、真实的信息,审计正是一种可增加信息价值的活动。

我国市场经济能否运行良好,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是直接与全体社会公众利益休戚相关的。鉴于审计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社会公众需要高质量的审计。

三、有关审计供给理论

(一)公共资源理论。对于信息而言,公司的财务报告一经便成为一种公共信息,公司的管理者无法避免非购买者使用财务报告,未持有公司证券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也可以从公司的报告中获得信息而无须为信息付出任何代价。由于公司的管理者没有得到非购买者对使用信息的偿付,他们在无管制状态下提供的信息便不会考虑这些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或者,如果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因为考虑了非信息购买者的需要而对公司产生消极影响时,公司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披露这些信息,信息必然会“生产不足”。因此,为避免披露信息不充分和不可靠,必须通过制度管制方式强制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

(二)沃勒斯的理论。沃勒斯认为,当财务信息不接受审计时,市场会出现逆向选择,即投资者没有可靠的信息来判断每个企业的价值,不得不使所有企业的证券价格平均化,导致高质量的企业证券退出市场。但是,如果审计能附加可靠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做出应有的判断,那么高价值的企业愿意接受审计。这样市场会对接受审计的企业证券定较高的价格,对未接受审计的企业证券定较低的价格。最终未接受审计的企业也不得不接受审计,因而通过市场可以保证审计的供给。

沃勒斯的理论显然需要建立在市场有效的基础之上。当市场并不那么有效时,自然无法保证审计的“自发”供给。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的确存在对审计供给的制度管制,比如政府审计机关必须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重点审计。有时政府出于加快市场效率化的考虑,强制要求进行审计,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培育初期,资本市场刚刚建立的时期,规定比如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必须经由审计师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自愿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以向市场传递信号。

四、民间审计的期望差距

从上述的审计需求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假设出于何种目的,都能推出公众期望的高质量的民间审计,保证的财务报告公允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

我国的资本市场属于初创时期,政府对上市额度、配股资格、保牌资格等都有很强的管制。在企业“取悦”政府管制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供给不是一种自发的来自如沃勒斯所说的市场需要,而只是满足政府管制要求的产物。企业只需要提供一份监管部门能够接受的审计师报告,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企业或已经上市企业成本效益函数中的一个变量。

在企业不需要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前提下,审计师追求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审计成本,甚至失去市场份额。因此,审计师只能通过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审计服务而生存,即降低审计质量。这样就形成了巨大的民间审计期望差距。公众不能通过审计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从审计中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可靠的。当公众希望从审计的保险功能中得到应有的保护时,发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制度下,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风险,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风险近乎于零。进而低质量的审计不仅不能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现调控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使得资本市场变得没有效率。这样又进一步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五、政府审计的期望差距

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从审计需求分析中可以知道对政府审计的需求也应该是强烈的,尤其是我国国有资产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较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计民生。公众理应对政府审计有更高的期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众习惯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很少有监管政府的意识。同时,从产权理论来看,全民财产不能很清晰地划分到个人,这些财产所带来的利益相比较投资者对企业的直接投资利益要间接得多,因而公众对这部分的利益得失较少关注。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公众对政府审计的期望很低。

从政府审计的供o来看,前面阐述的公共资源理论应该更合适解释。但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已经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建设项目得不到审计,大量的非法收费项目得不到检查和制止。很多种审计还开展得不够,特别是一些特别项目审计和常规审计,如预算外资金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

虽然政府审计的供给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由于公众对其期望较低,因而期望差距并不显著。当国家审计署开始将审计报告公布于众时,这一行为大大出乎公众的意料。报告中列出被媒体称之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更是使公众震惊。

六、研究结论

从对民间审计期望差距的分析看到,政府必须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事务所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并在法律上保证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将带来巨大的赔偿风险。政府也应该p少一些不必要的管制,让企业向市场负责,而不是一味地“取悦”于政府;让市场来区分不同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使事务所的高质量声誉与高市场份额挂钩。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新会计准则良性互动国际趋同决策有用观

今年2月15日,通过会计准则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对外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完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实现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从此我国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实现的.

1、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需求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会计准则变革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用途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世界上会计准则最健全最完善的美国,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在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1300多家,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对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了会计准则变革的迫切要求.

2、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参与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是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得到充分披露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机制,它直接导致了充分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含量,它能够将相关的信息从公司内部传递给外部,这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运作.

二、国际趋同与创新发展相协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趋同,建立了一个国人认可和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突出了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同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减值处理原则,所有这些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对有效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准则,先后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合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的出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现实的“土壤”.

2.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保障了资本市场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的指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3、具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观,缩小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操作的空间

新准则的实施,将可以有效的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将使给投资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客观.

三、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资本市场参与群体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适应了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会计目标方面,从满足政府为主实现了以满足投资者为主;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从强调内部使用转为公开披露;在会计选择方面,从政府宏观选择需要为主向企业微观选择转变,所有这些创新和变革,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将会给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系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了修正,更重要的是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以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为基础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是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目标的.新会计准则有效的借鉴了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明确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要求,构建了完善的报告体系,解决了会计信息在信息结构与信息量上的不对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创新为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资本的重要来源,没有投资者的资本供给,资本市场将成为无水之鱼不能运转。只有充分保障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推出和执行,可以确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保护自身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会计准则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为中心,要求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的会计准则不只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只着眼于可靠性,更着眼于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仅着眼于确认与计量,更着眼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避免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树立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执行,监管层面临的挑战

在资本市场运行中,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只有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和监管者的监控下,资本市场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作出的历史性变革,是加强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监控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重要表现.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增强个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有利于提高其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能力.

四、结论

新会计准则的和推行将会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树立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积极稳定的发展发展.同时,会计准则毕竟只是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一个规范,它只能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该如何办"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加强准则的执行力度,提高投资者识别会计信息的能力,,最终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对策

引言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又是辅助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帮助者之一。因此,帮助交通运输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既是幫助市场经济不断良性发展,又是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面参与到市场运作当中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仅要提高速度,更要重视质量,只有坚持科学的经济管理,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保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1低碳经济视域下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路径探索的意义

低碳经济实质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打造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随着时展变化打造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传递一种自然生态和环保、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公路运输经济之间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扩大发展规模,同时,还应当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注重生态能源的科学利用,减少对大气造成了污染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一方面,紧密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对公路运输系统整体的发展规划进行统筹设计,对相关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化利用进行全面统筹安排,进而有助于不断降低废气污染等排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科学的利用模式,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现低碳运营和低能耗发展,降低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路径探索,也有助于创新发展理念,结合目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制约因素,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统筹生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等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好地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2交通运输行业如何进行经济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想要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国家生产力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就必须积极进行科学的经济管理,以经济管理制度来保证自身的发展质量,并保证自身的发展符合国家前进的方向。因此,如何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就成为了行业内部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此,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2.1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应当坚持以市场经济、经济手段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不能一味地以市场经济或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初期,行业内部一味地以行政手段来管理自身的发展,这样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听从国家的调配,为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服务,但是却不能适应国家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行业应当积极以经济手段,也就是市场调控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不能以行政手段作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首先,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中,政府应当弱化自己的调控地位。例如在一些大型交通项目的建设投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其他行业的招投标制度,加大其他企业的参与力度,弱化政府的参与度。政府虽然具有公共职能,但是在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中一味地以政府的财政投资为主会导致项目审批周期过长,无法真正切实有效地提升项目的完成率,这会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同国家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其次,虽然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应当以市场调节、经济手段为主,但是依旧应当坚持行政手段在经济管理体制中的重要辅助地位。交通运输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之一,因此,它同其他市场行业发展也有所不同,政府也应当在该行业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行政管理地位。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合理的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合规发展、合理竞争和良性竞争。

2.2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要求企业内部应当以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来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有效性和合规性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正常、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减少交通运输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工作也是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科学、合理、高效的预算,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重大建设项目的有效落实,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向前发展。因此,在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不断提升领导层的预算管理意识,加大对于预算管理的关注度,并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培养具有前瞻性的预算管理人员,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在培养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大员工的内外两方面的培养层次。在内部培养中,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座谈会或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不断强调预算管理在员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培养中,企业应当积极聘请具有预算管理意识的员工,保证这些员工作为工作骨干能够为企业的预算管理带来更加科学的改变,能够提升企业整体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企业应当依据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并按照预算方案进行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

2.3政府部门也应当积极发挥在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行政手段的作用

以更加严格的稽查管理来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缺乏对交通运输行业必要的行政管理,将会导致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进而无法提高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坚持以更加严格、科学、高效的稽查管理体制来进行行政管理,使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有重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支持,严厉打击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可能存在的扰乱市场正常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合理性和良性,确保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志;功用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拓宽服务领域是志书实现功能的前提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志书既是传统的“官书”,同时也应视为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商品,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因此在编纂志书时,必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这一功能。唯有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才能资治、利民。

地方志是“官书”,这就说明我们编修的志书具有权威性。如果一个地方在新一轮的修志工作中把这一权威性著作,引向社会公众,这样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编纂的志书,就不会束之高阁“养在深闺人未知”。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要把志书工作从以往的案头工作发展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服务工作。”朱佳木同志的这一指示,对我们启迪很大。用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志书出版后的用;二是在编纂志书过程中的实用性(这里所说的实用性并不是一贯去追求实用性强而忽视他原有的属性)。我们当今编修的志书不应仅局限于为政界、企业、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服务,而应向着为全人类、全社会所广泛服务这一方向努力。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这是地方志书的必由之路。改革志书传统上的编纂内容,使之面向大众,必然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同时扩大地方志的知名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以市场为导向,编纂一些实用性、大众化的志书,把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编入志书,提高志书的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对地方志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志书既是文化产品,又是物资资源的双重属性。把志书这种精神商品充分挖掘出来,通过对地方志这座丰富的地情、国情资源宝库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应在思想观念上改变以往的思想意识,破除单纯的“事业”观念的束缚。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把编修的志书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根本,适应社会发展为需要,实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新一轮的修志工作中,要旗帜鲜明地为社会主义立言,为人民立言。用详细的史料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进步、发展、繁荣的根本道理。作为地方志人,始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不仅记述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辉煌成就,也要客观如实的记载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中中受到的一些不良干扰,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各项工作的失误。不隐恶,不护短,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曲折前进的轨迹。只有这样,志书才能真正起到“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与进步。

二、严格的科学性是志书功能的保证

朱佳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政府各部门和整个社会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地方志编纂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不是一家之言,不是专家的专著,不是史料汇编、资料大全,也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个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实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国情资料。”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地方志。必须按照志书的这一体例要求续修志书,既要把志书编得有较强的实用性,又要切合实际保证志书的科学性和高质量。

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是志书的生命。质量不高的志书是不可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的,经不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续修志书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在保持志书的科学性的前提下,使其内容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如果盲目追求扩大志书的实用性,而忽视志书的科学性,不从实际出发,偏离志书所涉及的领域,就会误入歧途。

三、志书走向市场其功能得以发扬

编修志书的目的是为了用志。志书应用的广泛性取决于其高质量和实用性,但离开对志书的宣传,志书的发行市场其功能仍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难以实现与推广。志书出版后,必须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将志书推向市场,引导社会用志,才能充分发挥出版志书为社会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

志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和历史价值理应远远超过一本普通读物,然而这一事实却不为大众所熟知。只有读过志书的人,才会真正意识到志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