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实务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一、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的理论基础
企业相对于市场的优势在于节约交易费用(Coase,1937),能以更低的成本发现市场中的要素价格,并在组织内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现代的合伙制企业,其存在与发展同样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要求。如何降低合伙人与会计师、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执行人之间的内部成本一直是事务所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向题。
现有的研究倾向于通过契约来描述事务所内部的委托关系:假定合伙人与会计师均为利己主义,雇佣合约反映了委托人所获价值与人所获补偿之间的均衡 (Eisenhardt,1999;Baiman,1990;Jensen and Meckling,1976)。合伙人从会计师提供的专业贡献中获得实物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会计师的专业贡献则受其业务专长、努力程度、环境因素及委托人的监督激励能力的影响(Gise and Davidson,1999;Libby and Lip,1992;Bedard,1991)。如果雇主支付的人力资本报酬低于市场价格,或人专业贡献的价值与委托人支付的薪酬存在不平衡现象,则契约会被中止。
在一个从私人投入要素变为企业资产,进而产生未来经济收益的过程中,事务所发挥了承载人力资本并实现其价值作用。会计师人力资本的累积与转化就是在事务所治理架构中,人力生产要素与非人力生产要素逐渐融合的过程。按照Alchain、Demsetz(1972)的“队生产”理论,事务所项目负责人发挥着企业内部信息中心的作用,可以减少“队生产”中的测度成本。但“合伙人―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人”之间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也加大了企业内部的成本。实物资本的所有者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减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不断谋求最佳的人力资本配置。借助人力资源市场,事务所能在广泛的视野中寻求最优秀的职业者,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的特殊性
会计师事务所和普通的专业服务公司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表现在对第三方责任、团队知识共享、团队层次监督、社会同化效应及项目时间约束等方面。这些差异决定了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的特殊性。
首先,注册会计师肩负对第三方的责任(包括公众),相比之下其他专业人士如律师或医生仅对他们的客户或病人负责。事实上,会计是唯一一种需对公众负责的私人职业(Russell Horowitz,2002)。这种公众责任意味着会计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面对来自客户、股东、监管机构及第三方的压力,必须综合考虑各方利益(Johnstone et al.,2001)。持续的压力会令会计师产生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职责目标、组织地位、价值道德丧失同一感,对他人和环境的认知产生紊乱。在需要职业判断的时候,出现回避风险的倾向,信奉“消极有理”或走向极端偏执的状态。这意味着事务所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会计师保持开放的认知视野,广泛听取他人建议,以维持职业判断的客观性。防止会计师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帮助他们平衡利益冲突、抵御外部压力。
其中,注册会计师通过与众多客户的接触,可以获得广泛的信息,建立超越审计技能的业务专长。项目团队有助于传播知识技能、执业经验和价值规范。关于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关注。组织良好的项目团队能够创造出其他企业无法具备的“知识共享平台”,这成为部分高级会计人才愿意选择在“四大”事务所执业的主要原因(Lee,2001)。知识管理在提高审计效能方面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多数实证文献的支持,在提供顾客价值,推动服务创新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分析对事务所市场营销效益的影响。事务所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先了解客户的需求。当事务所各部门的工作都服务于同一客户时,其结果就是整合营销(Kotler,2000)。
三、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激励的方式
最近几年,研究者从不同学科领域解构了古典理论存在的局限,并建议将委托关系扩展到包括复杂商业组织内部和更广泛的外部环境变量上。Indjejikian(1999)指出,“基于传统契约的人力资本激励模型,在现实世界中具有较低的解释力度,大部分经验研究表明雇佣关系和公司的补偿做法要复杂得多”。Eisenhardt(1999)则认为,如果研究人员考虑更广泛的合约,理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将会增加。她具体地论述了工作团队、非结构化的任务、专业人员和经理之间的目标冲突等使绩效评价复杂化的难题。Sharma(2007)呼吁将人力资本激励的内容扩大到更广的范畴之上,能够对雇员产生激励作用的人力资本补偿方案应是灵活而多维的。
当我们抛开理论,认为个体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用,同时也追求非经济因素的效用时,则可供选择的激励点将大大增加。提升职业的威望、扩大控制环境是行之有效的非经济激励方式。从事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令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一个潜在的职业威望奖励。会计师倾向于相信他们的工作是有社会价值的,并能因此获得社会尊重。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奖励(如得到同事的尊重)与经济奖励一样可以提高职业者的效用。另外,会计人员为了保证工作的质量,必须保持对组织日常活动以及配套资源的控制。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对这些变量的影响和控制是很重要的,也许是他们期望回报的一部分。尤其是涉及长期职业效用评估的时候,大部分文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非经济奖励会提升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效用,而效用的增加又会强化正向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需要涵盖以下6个方面:
1.支付可协商的薪金和福利。薪金与福利是一个会计师业务专长、经验、努力程度的函数,事务所支付可协商的薪金福利能为雇员提供经济上的激励与约束。薪金和福利的协商重点在于如何设计递延补偿方案,递延补偿是一种可预期的补偿激励机制,当现有薪金福利低于会计人员的实际劳动付出时,会计师在未来能得到相应的薪金补偿。其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师的信念,即他通过先期的人力资本投入与经济利益牺牲,在未来获得更高补偿的可能性。通过提供广泛的递延补偿,可以缓解事务所“粘性”薪金与人力资本当期回报不足之间的矛盾。
2.建立会计师职业压力的化解机制。第三方责任所带来的角色冲突是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这主要表现在会计师的私人收益(如薪金福利、未来职业发展等)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操控,或无法取得客户信任与支持,或对审计任务的流程丧失控制权。为减少审计过程中的压力与干扰,事务所高层有必要积极接触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寻求他们对项目执行人的信任与支持。同时,应确保组织结构上的简化,减少侵权行为的指挥链,防止不相容期望和指令干扰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3.提升项目团队的知识共享效率。会计师通常有在不同项目团队工作的经历,成员间知识的共享对提升审计质量和执业技能大有裨益。高级会计人员应对低级会计人员的求助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聆听并作出及时的反馈。他们要保证新雇员可以得到任务所需的有关资料,对新雇员的职业判断加以尊重而不是压抑。此外,要明确正式的知识共享协调机制,当项目团队内部产生判断冲突时,应有明确的仲裁机制。不成文的协调机制在任何组织中,都是激发冲突的诱因或是阻碍知识共享。
4.保证工作流程与团队组织的灵活性。工作流程的灵活性对审计质量的提升有积极的贡献。因为在面对复杂交易事项时,灵活性使会计师不必局限于刻板的制度和既有的规章,职业判断质量因而可以大大得到提高。此外,灵活的流程安排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倦怠,使其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获得任务新鲜感与满足感。具有弹性的人员编制和任务安排亦可使会计师兼顾到个人偏好与业务专长,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交易事项,有助于技能的交流和相关经验的积累。
5.通过社会同化激发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扩大有业务专长的会计师的控制范围有助于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准。高层管理者不可能直接监督所有的专业人员,在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中,间接监督可以职业道德伦理、工作管辖权的大小、负责向上级报告的频率等形式出现。因此,与理论中以合约及财务信息为基础的监督系统不同,科层组织结构内部存在着一个基于非财务信息的监督体系。授权意味着监督与约束的融合,向下的激励与向上的约束同时并存,被授权对象在享有更高的工作灵活度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大的控制责任。传统的理论通常假设高层管理者不参与直接工作成果的创造,而专注于监督控制。相反,在事务所的生产/服务价值链中,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定制要求是无处不在的,并对最终结果承担风险责任。因此,控制权转移代表着一种职业道德上的互信,激励人为完成受托责任而更加努力地工作,职业道德从而得到了升华。
6.合理安排项目预算时间。会计师的工作满意度受情绪感知的影响,而情绪则取决于职业者对任务时限和超时损失的判断。要维持会计师情绪的稳定,就应合理安排项目预算时间,避免过大的时限压力。在项目规划阶段,项目负责人要分析团队结构、会计师能力、环境因素对项目进展的影响,确保项目方案的实施过程省时而高效,减少团队成员“最后一分钟”的压力和紧张,最终兼顾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诺思,威廉姆森,科斯.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6-9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6-160.
《财务成本管理》在历年的注会考试科目中总体上通过率适中,这也基本上反映出了本科目的一些考试特点和规律。许多考生都参加过中级职称考试,习惯上都会按照中级财管的学习方法去应对该科目的考试。但事实上,一经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差别很大。概括地讲,中级职称考试综合性较弱,解题路径明确;而注会考试无论是大题还是小题,综合性均强,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及运用。想真正达到正确判断、科学分析及熟练运用,就首先要求扎实地把握基础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理解透”,也可以说是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记忆都不能模糊,思路要非常清晰、肯定,对很多知识点的模糊记忆比对个别知识点的错误记忆更糟糕。
第一章财务成本管理总论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环境,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具体来说,本章的题型主要是客观题,分值较小,一般在2―3分左右。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即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的优缺点,特别是股东财富最大化需要重点掌握。
二、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一般掌握)。
三、股东与经营者、债权人冲突与协调。重点掌握协调方法。
四、现金流转不平衡的原因分析,特别是理解折旧对现金流转的意义。
五、财务管理的原则。这是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常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一定要理解含义,注意把握原则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形式,读透教材,但不要死记硬背。
六、财务管理的金融市场环境。主要掌握金融性资产的特点以及利率的构成。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本章在历年试题中各种题型都有,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个别指标(特别是上市公司相关指标)的理解;大题在历年考试中计算分析及综合题均出现过,考生可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判断,一般难度不大,容易得分。但考生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能力的训练。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等基本财务比率中各项指标所反映的财务信息。
二、杜邦分析法。重点是结合杜邦等式所进行的因素分析,另外也要注意与第三章可持续增长率计算与分析的结合。
三、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该类指标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可以与其他章节内容结合,一定要熟练掌握。
四、现金流量分析。这是财务分析的重点,因为它体现了现金流转的观念,可结合教材60-64页例题来掌握。从考试规律来看,这应该是今年考试的重点。
第三章财务预测与计划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进行财务预测与计划,编制企业预算”。本章的重点是可持续增长率分析,历年考试反复出现,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特别应该认识到可持续增长与融资之间的关系。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外部融资需求的计算公式以及销售增长与外部融资的关系。这是可持续增长率的引子。
二、区分内含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不同。
三、可持续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及如何从经营效率、财务政策的调整上保持可持续增长,如何调整融资政策以满足实际增长的资金需求。这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四、财务预算。主要掌握现金预算的编制原理,要搞清楚预算表中每一项数据的来源,特别是资金的筹措与运用。
五、现金预算表编制与投资决策的综合命题。这种题型综合性强,难度大,以前年度没有考过。基本思路是:利用项目投资的决策原理在备选方案中选优(可参照第五章掌握);根据所选方案在预算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填列现金预算表。其实,这种题型关键是分开掌握项目投资决策原理及现金预算编制原理。
第四章财务估价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原理,正确运用证券估价的基本方法”。本章是财务成本管理教材最重要的章节之一,是历年考试重点,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各种题型均会出现,特别是综合题型,要引起高度重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这是学习财务管理的基础,必须非常熟练,否则财务估价、投资管理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等重要内容都无法透彻地掌握。
二、证券内在价值的含义。这是债券估价以及股票估价的基础。
三、债券估价模型及到期收益率计算。主要掌握基本模型以及纯贴现债券估价模型;到期收益率计算主要结合基本模型利用插值法求得。
四、股票估价模型以及股票收益率的计算。主要掌握零成长股票模型、固定成长股票模型以及非固定成长股票模型,事实上关键是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股票收益率的计算关键是理解股利收益率及股利增长率。
五、证券组合风险报酬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部分关键是理解透证券组合风险和报酬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相关系数、标准差、协方差、有效集、资本市场线、市场组合等:在此基础上理解B的含义并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特别是要注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股票收益率、普通股资金成本计算公式之间的关联。
第五章投资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投资决策的原理。正确计算和使用投资评价的各项指标”。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计算题和综合题上,题量大、难度大、分值高,失误率高,得分低,约占10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指标的对比及优缺点。这是投资项目评价的主要指标,也是基础,一般命题都与它们有关。
二、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的计算(包括经济寿命的估算)以及折旧的抵税作用。一般来说更新决策问题都与此相关。
三、注意本章内容经常与其他章节内容(如要求用本量利分析原理先计算出现金流量,然后再按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来进行投资项目评价)结合起来,综合性很强,要注意这方面的命题和解题思路。
四、简单掌握风险的处置调整方法。一般不会出大题。
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现金、应收账教和存货的决策分析方法”。本章内容在试题中约占10分左右,易出计算题。主要集中在最佳现金持有量、信用政策及存货决策三个
方面。具体地:
一、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掌握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
二、应收账款决策主要掌握信用政策决策的程序。
三、存货决策主要掌握本订货量模型及相应假设。并了解基本模型扩展。
第七章筹资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各种筹资工具的特征和使用方法,制定营运资金政策”。本章相对比较简单,计算题较少,分值一般为5-6分,主要考点集中在客观题。本章涉及不少法律规定,不过只要求从财务的角度去理解法律规定,不需死记硬背。
一、熟练掌握不同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另外可对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转换比率及转换价值重点关注。
二、计算题角度重点掌握融资租赁与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对比。
三、掌握不同融资政策的资金结构安排。
第八章股利分配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股利政策”。掌握本章的关键是要树立股利政策是企业融资政衰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本章虽然文字较少,但出题时经常与股票估介、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等内容综合起来,加大计算难度。从万年考试情况看,本章客观题也较多,约占7―8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两类股利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是容易出客观题的地方。
二、各项股利政策的特点。这是本章命题的重点,一般地,计算题均要表赖某一种股利政策命题。
三、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以及对股东价值、股权结构的影响。
四、重点关注股利政策与股票估价、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等内容的综合。
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计算个别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资本结构”。根据历年考试情况,本章客观题和计算题都不少,尤以计算题和综合题比较复杂。分值也比较多,一般可占12-15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熟练掌握个别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原理。
二、特别注意普通股资金成本与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将其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结合起来。计算股票价格。
三、各类杠杆原理及其反映的风险衡量。主要指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计算并用标准离差(率)衡量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各类资本结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容易出选择和判断题。
五、重点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含义、运用及其与最佳资本结构之司的关系。该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每股收益最大,借助于市盈率,股票价格最大,但没有考虑财务风险。 六、运用最佳资本结构的含义(即使公司总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但不一定是EPS最大),确定最优资本结构。该方法中体现了MM理论的命题及运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用多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常以计算、综合的形式出现,在历年考试中分值比例较高,可达15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认真区分、牢固掌握各类价值观念,明确价值评估的对象。这是本章掌握的基础。
二、重点掌握企业价值评估的各类模型及运用。这是每年出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地方,基本上每种方法在各年间隔着命题,应重点把握。
第十一章成本计算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每年均有计算或综合,分值一般不少于10分,重点内容是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分步法,难点是平行结转分步法。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特别是约当产量法以及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适合出计算题。
二、重点掌握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法主要是区别理解完工产品与在产品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与逐步结转分步法下的不同。由于分步法出题的频率较高,可对分批法加以重点关注。
第十章成本-数量-利润分析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本章是管理会计的内容,单纯命题很容易得分,一般分值较低,为5分左右,但也不排除综合命题难度提高的可能。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注意管理会计采用的是变动成本法的观念,与财务会计中的制造成本法观念不同,特别是该部分的分析是不考虑财务费用的。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边际贡献(率)、盈亏平衡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等基本指标计算及重要关系式。
二、利用利润基本计算模型,分析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有哪些(基本的方法有销量增加、价格提高、成本降低)。
三、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特别应注意到销量对利润的敏感系数也就是经营杠杆系数。同时要注意以盈亏平衡为标准计算各项指标的临界值。
四、注意成本-数量-利润分析原理与求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时的利润(或收入、销量等)问题的结合。
第十三章成本控制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运用标准成本、弹性预算等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本章的核心内容是三个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两个因素(量的因素和价的因素)。标准成本的制定也好,差异分析也好,都是围绕上述三个项目和两个因素展开的。本章分值约为5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重点掌握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分析的计算。一般地,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可按照连环替代法的顺序来替换计算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但固定性制造费用例外,要结合预算进行分析。另外,上述的各项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一定要在实际产量下进行。
二、标准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这一点应该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
三、掌握弹性预算的编制原理,它体现了成本性态的思想,很容易出计算题。可作为本年考试重要的关注点。
第十四章业绩评价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评价”。本章是财务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内容看相对比较简单,除成本中心涉及的概念较多外,基本没有难点。多出客观题。偶尔结合投资中心评价指标出小型计算,容易得分,分值为5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摘要项目代建制是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实行代建制也是顺应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其代建制财务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有所差异。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代建制的会计核算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字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代建制
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越来越市场化,政府投资的加大客观上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利用资金,建设合格、优良的建筑项目,但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涌现出来的浪费和三超等问题,使政府重新审视基建项目的管理,并于2004年提出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使代建制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基建管理的视野。代建制是建筑市场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进行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投资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代建制实施过程中,由于参与方的增加,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基本建设投资代建制的必要性
基建项目代建制的实施就是通过招标、直接委托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政府基建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待项目完工后移交使用单位,这种方式改变了投资、建设、监管、使用集于行政事业单位于一身的管理模式,因而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基建项目市场的公平竞争,打破传统的竞争格局。代建制下始终贯穿着招标方式,选择最优的代建单位、最合算的材料供应商,突破了传统体制下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的限制,建立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并且竞争的充分化能够有效的降低政府投资项目的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是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资金的利用效率。代建制明确了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和代建单位的责任,委托单位和代建单位分别建账核算政府资金收支情况,使投资、建设、监管、使用相互分离,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了行政事业单位自建下浪费和超支的发生,强化了对投资资金与运营的监督。
三是有利于提高基本建设工程质量。项目由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承建,这些公司具有专业的人员,在建筑公司选择和施工规划、材料采购上更富有经验,因而可以提高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更好的保障工程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代建制会计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项目会计分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尽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项目会计分别核算可以清晰的反映基建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可以为基建项目投资管理和分析提供依据,但是这种分别核算容易形成两套会计核算体系的错误意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它将单位的经济活动人为的划分为两个部分,影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不能全面反映单位整体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如委托单位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需全面体现基建项目的收入数,而支数却因工程实行代建,在工程未竣工结算之前,不能列支,形成账面的虚结余。
(二)会计监管意识不强,会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代建制的引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基建项目的建设参与积极性降低,忽视了单位在基建财务管理上的责任,只关注基建项目资金的投入控制,而不重视对基建项目进度与项目质量的监督。会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代建项目核算的一个障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都缺少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工程进度中的各种财务问题,对建设项目资金构成情况、项目总投资情况和相关合同了解不够,与代建单位缺乏沟通,局限于记账、核算,仅仅是依据财务制度审核各项开支。在遇到特别情况,尤其是一些项目变更事项时,难以有效判断会计收支的变更是否合理,从而处于会计核算的被动地位。
(三)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
一是会计核算凭证不规范,在建设过程中要求委托单位和代建单位严格按照建设进度进行核算,但有些项目合同管理不严,报账凭据不完整,履行手续不规范,工程进度审查表并未按要求审查签字,出现会计责任漏洞。二是核算方法不规范,如合理损耗的处理,代建制下委托单位发生一些资金使用是正常的,但是由于没有与行政事业单位其他部门独立出来,致使一些费用趁虚而入,将与项目无关的费用开支列入建设费,挤占专项资金。三是代建费用的提取不规范,目前国家对代建服务并没有设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各个单位有一定的选择权,带来了会计核算的不统一问题。
(四)委托单位与代建单位的成本核算、往来账的衔接问题
基建会计,衔接是核算的关键。虽然委托单位与代建单位都对基建项目进行会计核算,但是由于所处角度不同,委托单位更注重基建项目资金预算的控制,而代建单位更注重盈利的成本控制,两者的目的有所区别,反映在会计上就会出现核算方式、方法的差别,影响收支、结余的会计衔接。与代建单位往来账项清对的及时与否也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代建单位在项目建设时不能及时与委托单位对账,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债权债务无法及时结清,基建项目完工后,不能及时提供有关资料上账,基建支出长期挂在在建工程,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正确核算收支余,导致账实不符等,这些账务往来的不及时处理会产生后续的一系列核算问题。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代建制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出善的代建制会计制度
目前的会计制度无法给代建制会计处理一个准确的方法。建议将基建会计并入单位经费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障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构建统一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防范会计风险的必然选择。因此建议统一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和基建开支,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进一步探索两者合并的途径。首先要从会计制度的完善入手,理顺现有财务核算体系,然后在财务体系中设置基建会计专项科目,或者以辅助账的形式逐渐过渡,将基建会计核算内容融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进行整合,增加明细科目的核算,并以基建专项报表形式详细反映基建项目收支,力求改变两套账、两个主体的核算现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强化会计监督
首先,要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在代建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凭凭据记账。要规范入账程序,凡是与项目无关的费用开支一律不得计入相关科目,凡是基建项目专项资金必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基建资金;要规范支付程序,主动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严格工程项目审核程序,无合格的票据和结算凭证就不能批准支付,切实提高审查力度。其次,强化会计监督。代建项目由于多方参与,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建设责任转移,但不能因此放松警惕,其承担的监督责任不可忽视。要规范资金出入,建立基建工程事前、事中、事后全阶段的监督,大额资金支付要进行会审,对各项费用进行定额控制,密切关注基建资金的去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强化基建项目程序的监督,制定基建项目变更的复核审查程序,并根据审查结果及时调整账面数据,保证会计核算真正反映工程施工的真实情况。
(三)做好会计及时对账,确保账务衔接
及时结清会计事项是保障基建会计核算真实性的重要一步,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一是尽量保持与代建单位的一致性,减少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下产生的会计差异;二是要及时结清本部门的基建账面,确保会计核算无错账乱账,保持账务处理的顺畅;三是要定期与代建单位进行对账,要求其按期提供工程进度会计资料,并进行核对,工程开展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及时结清,工程完工后及时结转账项,保证基建会计资产账实相符。
(四)重视会计人员培训,培养高素质的队伍
基建项目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能局限于现有的财务知识,而应主动学习工程核算的会计知识,熟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掌握基建项目建设程序和环节。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短期培训等多种办法,有计划的培养会计人员的高素质,对他们进行基建项目概算、预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等教育培训,以使他们更好的胜任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丁炯.建筑施工企业代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会计核算探讨.福建建设科技.2012年第6期.
[2]梁远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科学咨询.2012年第7期.
会计属于管理类或者财经类公务员。
会计学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知识与素质、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方面建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师资队伍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给予保障。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两大变化:一是劳动力就业需要具有专项技能,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蓝领高级工。基于此,我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高专的发展尚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层次,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现在高职教育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设置的课程不是中专课程的升级,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简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较为模糊、笼统,更多地重复着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2004年教育部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所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种教育层次,它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要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而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而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过分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有悖于高职会计教学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又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二是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本文就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知识够用。传统会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但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的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育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教育时间较短,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
2.技能扎实。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因为会计实务能力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技能上,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
3.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
4.获取职业资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合理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知识与素质
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三年里能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只能精选一些有用的、必需的、并有助于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来讲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基础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包括:(1)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比较严格和特殊的。作为会计人员,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2)计算机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人员要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要,就要把计算机作为一项基本知识来学习。(3)财经应用文。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会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写作常识。(4)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还要辅之以英语等知识的学习。
2.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基本素质,了解专业基础理论,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有:(1)会计学原理。这是学习会计知识的第一步,是基础。(2)经济学知识。会计工作要与诸多经济部门进行各种业务往来,学生要学习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会计理论和提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3)管理学知识。会计不仅具有核算的职能,而且现已延伸到具有为管理者提供预测和决策信息的管理职能,学生要学习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分析能力。(4)市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3.专业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是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关键,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在整个知识与素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1)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是学习会计实务的最基本的知识;(2)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是与会计专业知识关联最密切的相关知识。
(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
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训练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学院适应市场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主要措施,也是区别于传统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性,需要较高的实务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应重点掌握以下操作能力:
1.书写技能。书写技能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功。会计整天与数字和文字打交道,而且会计的数字和文字经常作为重要的档案长期保存。因此,写一手漂亮的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字是对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很少写字,也忽略了这项技能,这使得学校在这方面开设书法和数字训练等课程成为必然。
2.会计核算技能。会计核算技能是专业会计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到以后能否适应岗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会计核算技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核算内容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掌握会计基本核算内容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大量实务训练,特别是会计模拟操作课程的配合。
3.会计簿记技能。簿记是会计实务的一项操作技能,是会计核算能力的具体体现。
簿记技能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结账、试算平衡、编制报表、凭证装订、归档等一系列会计“流水作业”。这些技能的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起来,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地熟悉工作做好准备。这些技能的训练主要依赖于会计模拟实验室课程的开展。
4.编制会计报表。财务报表是会计工作最综合的成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料,能不能编制会计报表是检验一个会计专业学生能不能综合利用会计专业知识,有没有较高的核算能力和簿记能力的关键。报表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对会计核算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在会计综合实务操作课程方面下功夫。
5.会计分析技能。会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簿记、编制会计报表,也要具备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这是检验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程度的一个方面,也是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因素,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对会计知识的系统掌握,依靠于案例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
6.电算化技能。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适应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这方面的技能包括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多种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按照以专业为龙头的思路进行,也就是确保专业课,安排好专业基础课,适当安排为专业服务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课。同时,可重点强调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助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2.实验室配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除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与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大量的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会计的操作性最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以加大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成为会计类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计模拟实验室一般由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组成。
3.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还应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在一线工作的财务经理、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4.实训基地(校企联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基地是校内实验室的延伸,具有业务需要的真实资料,真实的职业环境,并通过教师的一线指导,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到位,提高学生思考、创新意识和实务能力;也可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有实践经验的内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