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饮食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食堂 食品安全法 劳动合同 食品安全
高校食堂为师生们提供一日三餐,饮食安全的程度直接影响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几年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不断,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从目前发生的高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力来看,更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极大促进了高校快速发展,但是把后勤工作完全的推向社会,减轻了高校办学压力但是增加了学生负担和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表现在饮食服务工作上,在饮食服务工作的好与坏、安全与否,直接影响高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影响到学校的稳定与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另外,有些高校的食堂,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实行完全的社会化改革,处在新旧食堂管理体制的过渡期间。如何利用发挥新旧食堂管理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食堂的服务和保障性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程度,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当前阶段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对高校食品安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对高校饮食安全的影响
2009年6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为高校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正式施行,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那些制假的、贩假的责任的人食品安全法规定给予严惩,对于净化食品市场提供了强大保障,对高校食品原料的采购及使用提供了保障,原来一些承包后的食堂出于追求经济效益目的,为降低成本而不惜采购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材料,对直接用于盛放食品的容器、设备、工具等采陋就简、随便对付的做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检查,导致食堂卫生管理水平低下。校园食堂承包之后缺乏必要的检查监督是造成校园食品卫生安全频频告发的首要原因。笔者认为,加强高校食品安全管理要加强承包经营单位的日常管理,要明确高校伙食是一项福利性工作,不能一包了之,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检查监督,杜绝食源性疾患是伙食工作的基本工作。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对于原料采集上提供保障,高校伙食原料采购关键是要实行集体集中采购制度,规范采购与验收流程,严把食品质量关。首先,有利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伙食质量,增加经营者收入,稳定学校饭菜质量。其次,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定点集中采购有利与出现问题后追溯食品源头,对于及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具有时间、空间优势,另外有利于统一索证,统一入库管理,防止食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质,杜绝因食品存放不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根据《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和标准,找出关系食品安全的关键点,采取合理有效预防措施与监控手段,减少食品安全时间的发生。我们总结以上法规要求,严格按照食品加工、销售环节的饮食卫生五四制度。即(1)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采购人员不买变质、过期食品;保管员不收变质原料;加工人员不用变质食品;营业员不卖变质食品。(2)食品存放实行“四隔离”,生熟隔离,成品半成品隔离,食品药品隔离,食品天然冰隔离。(3)食用具实行消毒“四过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4)环境卫生“四定”办法,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分片包干负责。(5)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针对以上提出的关键要点,严格执行,坚决杜绝饮食安全事故发生。
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行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影响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食堂管理流于形式,如何加强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教学为主的思想观念,提高员工地位,加强员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后勤社会化前高校食堂工作人员多数是在编的正式职工,人员比较固定,在食堂工作多年,经验相对丰富,并且经过多次的卫生知识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服务经验与管理经验。
劳动法施行后,餐饮公司为了降低人员成本,减少高校伙食成本,用人单位一般聘用文化层次较低、年龄较大临时人员,并且想方设法压缩用工数量,增加员工工作强度,极易出现工伤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由于高等院校学生上课相对较松,课余时间比较充分。假期多、假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炊管人员培养。大多数炊事人员都是临时工作人员,虽然有劳动合同但假期只能享受最低工资标准,好多地方是放假不工作就没有工资,完全没有保障,造成工作人员大量流失,伙食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新招聘员工在食品安全教育上跟不上,工作环境不熟悉、人员间配合不默契,有些甚至发生矛盾,造成极大安全隐患。有些高校食堂对外承包给个体商户,他们录用员工问题更加突出,更有因经营不善拖欠、抵赖员工工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首先,单位要建立健全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监督经营单位合法用工,保障员工正当权益,保障假期员工正常工资;其次,加强员工培训机制,强化食堂人员管理,提高食堂生产经营者素质,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委派员工到相关单位进修、借调打钟点工,即增加员工收入又进行技术学习与交流,通过单位间介绍减少了劳务纠纷,让员工收入稳定,安心工作。有利于保障学校食品安全卫生;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勤工俭学学生,在工作忙时(根据笔者经验主要是正常上课时间售饭紧张)干些辅工作,减轻员工作强度与时间,并且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和对后勤伙食的了解,帮助处理师生对伙食工作矛盾。
三、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饮食服务的监控体系,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记得在1970年代,市场上常见的软饮料品种用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柠檬和橘子汽水、盐汽水、酸梅汤等。到1980年,我国一年的软饮料产量还不到30万吨,而现在,每年要生产1.2亿吨软饮料。
现在的软饮料品种多得数不清。难怪有人说,眼都看花了,不知选购哪种好。其实,要选好饮料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也就是必须了解两方面情况。
首先,了解市场上的饮料有什么不同,各自的优劣在哪里;然后,根据自己或家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饮料。如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要喝无糖饮料,失眠患者要远离含咖啡因较多的饮料,老年人喜无糖茶饮料,年轻人最爱碳酸饮料,男人钟情于啤酒,女人偏好木瓜汁……下面我重点说说孩子和年轻人选择什么饮料最合适。
孩子,少喝点甜味饮料
买什么饮料给孩子喝最好?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谈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孩子都喜欢甜甜的饮料?
当食物溶解在水或唾液中,并作用于舌面、口腔黏膜和咽喉上的味蕾时,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即会引起味觉。婴儿一出生味觉就相当敏锐。研究发现,动物的味蕾数为1万~4万个,婴儿有1万个以上,而成人只有9 000个。
有趣的是,婴儿对于酸、甜、苦、咸这四种基本味觉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吸吮盐水后,会出现轻微的呼吸抑制现象;对酸味或苦味则做出皱鼻子、撅嘴和不规律的呼吸等拒绝性反应;但把甜味液体放到嘴里时,婴儿的表情轻松愉快,并满足地吸吮起来。这是因为母乳天然的甜味在婴儿的大脑了留下了味觉记忆。
孩子的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期最发达,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机体的防御能力越来越强,味觉也逐渐衰退。
所以,喜欢甜味饮料可以说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孩子对甜味没有抵抗力,对过量的甜味更无法抵挡。问题是,过多的甜味饮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绝大多数甜饮料含大量糖,而糖摄入太多是当前儿童肥胖的主因。因此,家长不能溺爱孩子,任其过量喝含糖饮料。
另一方面,孩子爱喝饮料也是受到广告宣传影响的结果。各种饮料广告对他们有着巨大的诱惑,家长也被“营养又好味”的宣传语迷惑了。面向儿童的饮料大致分为矿泉水、纯净水、果汁饮料、乳饮料及碳酸饮料等,其中,口味酸甜的饮料最受孩子欢迎。酸酸甜甜的饮料喝下去,是否真的有助于孩子的健康?
果汁饮料
果汁饮料的成分主要是水和糖,水果香味主要来自外加的水果香精,纯果汁含量通常只有10%,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果汁饮料提供的主要是糖分,摄入过多糖分会降低孩子的食欲。常饮果汁饮料而喝水少的孩子,常常食欲不振,多动,脾气乖张,身高、体重不达标。
碳酸饮料
可乐等碳酸饮料不宜给孩子多喝。一是含糖量高,长期饮用非常容易引起肥胖,并给孩子肾脏带来很大的负担,也不利于牙齿健康;二是磷酸对孩子的骨骼健康会造成威胁;三是咖啡因虽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但不适合儿童。
纯果汁
相对来说,纯果汁营养比较丰富,有的果汁还含有少量果肉沉淀,能够适当补充维生素,比较适合儿童饮用,但不能每天喝,也不能一次饮用过多。
矿泉水
天然矿泉水可补充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孩子健康有益。不过,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矿泉水质量良莠不齐,购买时应注意选择。
含乳饮料
各种含乳饮料蛋白质含量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少,与牛奶不能划等号。有些含乳饮料添加了防腐剂,长期食用对儿童健康无益。鲜奶营养丰富,孩子不妨放弃果奶等乳饮料,直接饮用纯鲜奶。
新鲜果蔬汁
新鲜果汁、蔬菜汁营养丰富,家长不妨在家里用榨汁机自制果蔬汁。要注意将蔬果清洗干净,将残留农药的危害降到最低。
年轻人,可乐不能当水喝
碳酸饮料
虽说碳酸饮料有种种不是,但年轻人还是对它情有独钟。聚餐时点饮料,他们首选碳酸饮料,上快餐店也少不了买可乐。或许他们喜欢一口气喝下冰可乐带来的畅觉吧。
年轻人爱运动,体力消耗大,喝点可乐也不打紧。但要有节制,如果成了“可乐控”,那早晚要出问题。如果是缺少运动的宅男,体重又超标了,那还是忍住吧;实在忍不住,可选无糖的碳酸饮料解解馋。
功能饮料
功能饮料是对人体具有某种保健作用、能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产品,大致可分为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和保健饮料三种。
凡是做过实验、经过审查批准上市的功能饮料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包装上都有明显的“保健食品”标志,二是包装上都有批准文号,写有“卫食健字×××第×××号”。市售的大多数含营养成分的饮料还没有获得国家认证,严格地说不能算功能饮料,但它们也有营养价值,对人体有一定益处。
此外,有些功能饮料只针对特定的人群,选择时一定要先看清说明。比如,能量饮料针对的消费群是18~24岁的男性,儿童、孕妇或者对咖啡因过敏的人群不宜饮用。
[关键词]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营养知识;干预;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89-04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知识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食品安全法》定义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王亚娟等[2]认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餐饮业处于食品生产链的末端,因此餐饮业的安全对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在餐饮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整体文化程度层次偏低、食品安全知识淡薄、营养知识缺乏及存在一些不良的从业行为问题,而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其R抵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良好手段[3-7]。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在职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基线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干预,旨在通过培训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水平,并把培训作为在职餐饮从业人员教育的常态化手段,以期减少食品安全发生风险,保障就餐者的身体健康。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5~7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我院各区餐厅内包括服务员、厨师、厨师长、采购员、洗碗工、管理员等岗位的在职餐饮从业人员共63名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使用封闭式统一问卷调查方法获取资料,问卷参考有关文献[7-8]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岗位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获取知识途径、接受培训后的感受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问卷评分采用赋值法,知识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知道均计0分,满分为20分(按百分制计算≥12分为及格)。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填完后检查无缺选、漏项当场收回的方式收集资料。
2015年5月上旬开始基线问卷调查,在5月下旬~7月上旬进行干预,包括请疾控中心专家和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员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集中讲授食品安全知识与营养知识各1次,集中授课间隔时间约1个月,其间印发食品安全知识、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要求及操作规范的宣传材料1次,现场讲解主要在基线调查和学习宣传材料时进行。上述干预方式结束后再次填写问卷。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2 干预效果评估
调查对象干预前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及格率为68.3%(43/63),干预后及格率为96.8%(61/63),干预后及格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正确回答率除“餐饮从业人员工作时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3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余其他各项干预后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调查对象对培训后感受
63名调查对象中,66.7%(42/63)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很有必要,30.2%(19/63)认为有必要,只有3.2%(2/63)认为无所谓或没有必要。
3 讨论
3.1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一般情况分析
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应该是对餐饮从业人员的一般职业要求。有研究表明,目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距保证食品安全的客观要求还很不相称[9-10]。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是普遍存在现象。本调查显示,我院餐饮从业人员主要为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5.2%,与徐建华等[11]调查结果一致。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有时会制约他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理解,导致工作时忽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品安全意识差。因此,开展对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培训,并定期考核培训内容,加强对从业人员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与管理,以弥补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本调查对象的从业时间主要分布在4年以下和10年以上,占77.8%;而从调查对象的岗位分布来看,服务员和厨师占74.6%,他们是餐饮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也是培训的重点对象。
3.2 重视食品安全的源头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是指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发生,应对食品生产加工时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能有效地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危害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对和补充[12]。备餐时间是服务员应掌握的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点,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是厨师应掌握的知识点,这两点的掌握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备餐时间和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这两个内容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干预前正确回答率分别为28.6%和11.1%,而干预后为55.6%和57.1%,干预后正确回答率虽有所增加,但仍有近二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未掌握,应引起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餐具消毒是为了把好“病从口入”的关口。何庆明等[13]和彭国芳等[14]研究表明,餐具消毒的总体合理率分别为62.75%和73.25%,由此说明餐具消毒状况不容乐观。而餐具消毒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餐具消毒效果的直接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掌握情况在干预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调查前正确率为69.8%,调查后为68.3%,即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还未掌握该内容。分析原因可能与实际工作中不经常使用煮沸这种消毒方式有关。而对于“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这个选项正确率调查前后虽差异不显著,但掌握率较高,特别是干预后达100%,可能与调查对象平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重视,认识到扁豆、豆浆在制作时应烧熟煮透道理和危害。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如果失去控制都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全过程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基本原则[15]。
3.3 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
据研究调查显示,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微生物食物中毒居多,占历年总中毒人数的58%~72%;食物中毒的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食物中毒的时间从2月份开始逐月升高,9月份达高峰[16]。提示管理者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如从每年的4~5月份开始安排培训)可强化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并从思想上引起对食物中毒的警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保障就餐者的安全。
本调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3个方式给予干预,即集中授课、印发宣传材料及现场讲解的知识培训,结果干预前后的知识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及格率有所提高。干预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待进一步尝试其他方式,如参与式的、情景再现、角色互换、知识竞赛、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加深餐饮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长期掌握,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参与性。
定期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责任意识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保障[17]。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关于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k法规定每年有不少于40 h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培训。把培训和考核(包括相关内容和技能考核)作为每年在职餐饮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议与年终绩效考核、经济效益、晋级等挂钩,对在职餐饮人员积极参与培训、考核是一种激励。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调查结果显示,有96.9%的调查对象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有必要。
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食品安全风险往往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和不可逆的损害,为避免这种结果,不少国家都采用了预防性原则[15],如欧盟、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将预防性原则作为食品安全基本法[18-22]。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也是提倡预防为主的原则,餐饮加工与服务相关知识及要求的培训等即是预防食物中毒、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体现。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培训,是在职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降低食品安全发生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实践证明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加强监管都是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应不断优化我国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细化餐饮服务行业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经常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对不按要求操作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加大惩罚力度,推动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卫生防疫中心.食品安全知识[J].食品安全导刊,2014(9):17C23.
[2] 王亚娟,蒲芳芳,李晶晶,等.四川省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初步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4):321-324
[3] 余淑军.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123-125.
[4] 金伟,顾沈兵,华盛荣,等.上海市某地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3):257-264.
[5] 李香亭,陈道ィ俞爱青,等.上海市虹口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行为、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769-773.
[6] 张振奎,高强,姚明解,等.汝阳县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 24(3):200C206.
[7] 法规应用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一本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8]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8.
[9] 张兰发,李云蕊,赵杨艳.2011年诸城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13, 19(1):41C45.
[10] 范秀红,黄旭,朱锦华,等.广东省清远市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482C1485.
[11] 徐建华,李荔,刘安,等.广州市白云区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4):484C487.
[12] 蔡东联.营养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3] 何庆明,艾君涛.2012-2014年锡林浩特市餐饮业餐具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5):487-488.
[14] 彭国芳,王士花,安世慧.餐具消毒在餐饮服务行业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37.
[15] 任瑞平,文静,任波.新食品安全法的十大亮点(一)[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7):1-6.
[16] 罗海波,何来英,叶伟杰,等.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1):43-49.
[17] 张文,雷月萍,张慧丽,等.北京市大兴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调查[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5):34-36.、
[18] 王磊,伍丹,刘淑君,等.营养个体化供给对母婴体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6):68-70,93.
[19]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基本法及其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0] 陈燕辉,匡庆贵,朱三玲,等.饮食营养护理结合健康宣教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 6(7):121-123,191.
[21] 王贵松.日本食品安全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匮乏
医学类高职院校拥有设备齐全、品质精良的各种化学实验室,并且针对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类专业学生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医用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易燃、易爆、有毒、具腐蚀性等危险化学试剂,如若缺乏相关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容易引发实验事故,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丰富学生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保障安全,构建和谐、稳定、平安的校园,维护自然环境,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一、存在的问题
从近三年来基础化学课程从教经验来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极度缺乏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前
学生不提前预习,对实验目的、原理、内容一知半解,经常出现看一次教材做一个步骤的情况。相当数量的学生着装不规范,部分学生不穿实验服;女生披散长发进实验室;夏季身着短裤、短裙、拖鞋,将大部分皮肤暴露在外;冬季将棉服穿在实验服外面,帽子、手套、围巾不取下就做实验。
2.实验过程中
偶有学生带饮料、食品进入实验室,边做实验边进食;不按要求佩戴护目镜、使用通风橱、摆放药品和仪器;态度不端正,边做实验边聊天,甚至出现追逐、打闹的现象,实验室环境嘈杂;取用药品的方法、用量不规范,抛洒滴漏;操作不规范,时常损坏仪器,并且不及时清理和报修;遇到紧急情况,第一反应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询问,不懂得独立思考、及时处理,且不清楚实验室的应急处理设备的具体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
3.实验结束后
学生不及时整理实验台面、药品试剂架和水槽里的残渣、水渍、废物等,随意处理实验废弃物,时常造成下水道等管路堵塞,对环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不及时关闭各种仪器,既耗费能源,又减少仪器使用寿命,还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课后很少反思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以上问题,在医学类三年制、五年制学生中均有发生,五年制学生更易犯此类错误。
二、原因分析
1.抵触情绪
近年来,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化学这一门学科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人们谈化学色变,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科。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庞大、繁杂,题海浩瀚,高职学生不免会对化学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在药学、检验和护理专业中,由于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部分学生更是产生了抵触情绪,只满足于课程考核过关,不愿意去了解化学实验的相关安全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异地就学,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同,学生接受实验教育和训练的程度不同,造成入学后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在新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高职院校校课程体系缺乏对化学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
在高职化学课程中,一般不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往往将其作为辅技能训练穿插在理论课程之中。由于课时限制,在实验课程编排中,教师更注重实验内容的完成和主要操作技能的培训,并不系统讲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只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每次实验的具体项目和潜在危险有针对性地做提醒和示教。采用此方式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是零散、不全面、不连贯的,因此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差。当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惊慌失措,不能及时联想、调用过去所学及时处理。
4.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占课程考核比例低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考核,对实验课程的考核在课程总评中所占比例较低,约为10%~20%,其中对于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考核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是造成高职学生化学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三、对策
1.深化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加强实验考核过程性评价
为了让高职医学类专业学生增强化学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力求够用、实用,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考核评价纳入实验考核范畴。对于高职新生采用系统培训的方法教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对于老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定期强化安全意识。在实验考核的过程中,从实验态度、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仪器使用熟练程度、安全设备的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实验结束后的清洁工作、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反思总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提高考核结果在总评中所占比例。
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更是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科学。教师应联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力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减少课程讲堂讲授、笔试这种传统的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教学考查模式,多邀请国内专家进院校开设化学实验安全知识讲座;与院团委、学工处等部门联合举办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给予优胜学生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利用学校的微博、网站、微信等公众平台和推送相关化学安全知识;定期和院校保卫部门开展化学实验事故安全演习。
3.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德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高等职业学院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理论和实验教师定期培训,从药品管理、实验准备、实验规范、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理等各方面进行强化训练。适当增加实验辅带教师的数量,提高师生比,消除主带教师和实验教师在实验课程中无法照顾每一位学生情况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岳玮,吴琼.化学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J]. 考试周刊,2014(70):143-144.
[2]单贺年.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1):42-43.
[3]赵良厅.情感教育如何促进化学教学效果[J].学园,2013(35):124-125.
[4]陆璐,柯世怀,洪素丽.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3):89-90.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起火原因;火灾危险性;消防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新建、扩建、改建、装修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由于建筑行业具有临时性强,作业条件变动大,现场环境复杂等高危行业的特点,容易引发各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期,建筑施工现场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央视配楼火灾、上海静安路教师公寓火灾等都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全国建筑施工现场起火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工作实践中发现的建筑施工现场火灾危险性,提出了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和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开展对建筑施工现场起火原因分析,一方面有助于从源头上了解建筑施工现场起火的原因,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避免发生火灾;另一方面对火灾过后有针对性的开展火灾原因调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建筑施工现场火灾危险性分析
(1)建筑物密集且耐火等级低。由于施工现场局限性强,人员多,现场内的办公室、员工休息室、职工宿舍、仓库等建筑相互毗邻或者成“一”字形排列,并且这些建筑大都为临时性,而且都是三、四级耐火等级简易结构的建筑物;还有一些职工宿舍与重要仓库和危险品库房相毗连,甚至临时建筑物相互间隔只是用三合板等材料简易隔开;也有的职工宿舍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一旦失火,势必造成严重后果[6]。
(2)易燃、可燃材料多,火灾蔓延速度快。由于施工工艺的要求,工地上往往需要使用、存放大量的易燃易爆及有毒材料、如木材、刨花、油漆,乙炔瓶等。特别是近年来新型建筑装修装饰材料的不断应用,使得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增加。加之一些建筑工地雇佣外来民工,吃住在工地,生活用品中很多都是易燃可燃材料。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猛烈燃烧,迅速蔓延。
(3)明火作业多。建筑施工中普遍采用电、气焊割、电炉、喷灯等明火设备,极易引燃工地上存放的易燃材料。更有甚者,部分施工现场存在违章使用明火的现象。例如,进行电焊、气焊的工作人员无证上岗,操作时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甚至在火灾危险场地没有事先办理动用明火审批手续,特别是一些改扩建以及建筑内部装饰装修工程,没有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甚至边营业边施工。
(4)用电设备多,用电负荷大。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机械设备如塔式起重机、井架、龙门架、搅拌机,电焊机等种类多、用电量大,且随着便携式电动工具的普遍使用和临时照明的需要,若安全用电措施不当,线路超负荷,容易造成导线绝缘层过热或短路形成电火花。引燃周围可燃物。
(5)施工现场消防设施不足。施工现场,建筑物处于已经开始建设但仍未竣工的阶段,消防设施不完善。一旦发生火灾,建筑设计中的消防设施往往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对高层建筑,其发生火灾后,一般主要依靠建筑内的消防设施进行火灾扑救,而施工中的高层建筑,其消防设施尚不完善,因此其火灾扑救就更为困难。
(6)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虽然大部分施工工地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但也只是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7)施工人员安全素质较低,消防安全意识差。部分施工企业负责人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素质较差,不知道自身的消防安全职责。在进行施工现场检查时,大部分施工负责人认为一切都是建设企业的事,根本与自己无关,消防部门不应该管,主观上舍不得投入资金,购置必备的消防器材。同时施工人员多为临时性职工,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建筑企业中从业人员约3500万人,其中大约有2500万人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专业人才占职工的比例只有5%左右,大量的没有经过全面职业培训和严格安全教育的劳动力涌向建筑业成为施工人员。他们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了解基本的消防知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困难。
2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1)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一要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将火灾危险性大的区域布置在施工现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侧风向[7,8]。
(2)加强对明火的管理,保证明火与可燃、易燃物堆场和仓库的防火间距,防止飞火。对残余火种应及时熄灭。
(3)加强对电焊、气焊操作管理。电、气焊作为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操作时应将工作点周围的可燃物清理干净,并配备灭火器材派专人看守,作业完后,应认真检查现场,防止阴燃着火。
(4)加强电气设备管理。建筑工地电气设备虽多为临时性的,也必须由电工进行安装和修理,经专业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通电使用。严禁将电线敷设在可燃物上,检查中发现可能引起火花、短路、发热和绝缘损坏等情况,必须立即修理。
(5)加强对生石灰和易燃物品的管理。生石灰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点火源,当生石灰遇水发热时形成的高温足以引燃附近的可燃物,因此生石灰附近不可堆放可燃物。
(6)施工现场应严禁吸烟,吸烟应在吸烟室或安全地点。
(7)施工现场留出必要的防火间距加强现场道路的管理,保证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辆通行。
(8)临时工棚应单独设置,并配备消防工具和器材有条件的应设蓄水池。
3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