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诊治分析

作者单位:454000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以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刻板重复的行为为主要症状的严重发育障碍。Kanner于1943首次提出“婴儿孤独症”[1]。现将近10年来本院儿童心理门诊诊治中发现的92例孤独症患儿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门诊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的全部孤独症病例(92例)。男75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4.41:1;年龄1岁1个月~9岁6个月,其中5岁以内者86例,占93%;本组患儿75例为第1胎,17例为第2胎,父母大专以上学历56例,高中或中专23例,初中10例。小学3例,城市65例,农村27例,城市和农村比例为2.4:1,母内向21例,父内向4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 DSM-Ш-R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2]; 儿童行为检查表(ABC)诊断标准;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CABS)诊断标准。

1.3 辅助检查 ①脑CT检查:41例未见异常,3例轻度脑萎缩,2例轻度外部性脑积水,46例未作;②智力测定:采用儿童心理发育量表及韦氏智力测验,80~90分者2例,

1.4 相关因素 早产儿、足月小样儿13例,足月有窒息史7例,系抱养出生情况不明1例,多动综合征18例,多发性抽动症3例。

1.5 临床表现 家长回顾患儿最早出现异常时的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岁5个月。早期表现主要对人缺乏兴趣,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咿呀学语,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不合群和多动等。大多患儿在2岁后明显表现出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其中个别患儿在1岁半以后出现言语及认知能力倒退。特征表现:喜欢圆形或自转,爱好广告和天气预告,有明显自伤或攻击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行为刻板[3]。部分家长由于怀疑小孩“耳聋”而初次就诊。

1.6 治疗方法

1.6.1 心理治疗 让父母全面了解病情,树立信心,与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关爱儿童,让子女有安全感,经常带小儿户外活动及与同龄儿接触。同时对父母进行指导,提供专业的教育帮助,以帮助父母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行为治疗。

1.6.2 行为及教育矫治 48例患儿在本院接受ABA训练、行为强化治疗及图片交换沟通训练,根据患儿的核心症状及其相关特征,安排最有利的教学策略,同时应用行为矫治的原理,有计划地密集而长期的疗育,每周5次,每次1 h,回家后由家长继续巩固。

1.6.3 语言训练 在本院治疗的48例患儿中有35例语言发育迟缓或没有口语,通过辅助发音及口腔功能锻炼,建立自主语言。

1.6.4 感觉统合训练 在行为及教育矫治后进行,由一名专业训练师与家长陪同共同完成,促进患儿各种感受器官感受信息,增强运动的协调性,5次/周,1 h/次。

1.6.4 药物治疗 补充微量元素、赖氨酸等,个别患儿给予抗精神病药以改善其退缩、反复常同行为、多动、情绪不稳、生气和暴怒等行为。

2 结果

接受训练的48例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34例训练3个月以上,依恋母亲或训练师,听指令,有交往性微笑,目光交流增多,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其中18例无任何语言的患儿出现自主发音,能说出简单称呼,但仍存在刻板语言及行为,运动协调能力增强,能简单与同龄儿交往。14例训练1个月,在听指令上有所提高,言语增多,中止训练后很快倒退。实践表明,干预年龄越小(在5岁以下),训练时间越长越连续,家庭越配合,训练效果越好。

3 讨论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多在2岁前发病,现病因不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攀高趋势,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电磁辐射的广泛存在,某些环境毒素,饮食结构不合理,过食“酸性食物”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意识提高,有助于该病的检出。

本资料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各层次家庭中呈梯度分布但这并不能说明高层次的家庭是孤独症的易发因素,这种梯度分布可能是由于家庭文化层次越高,越易及早发现本病。93%的患儿集中在5岁以内,其中高峰年龄段为3~4岁,男女比例为4.41:1,发育商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水平,小部分患儿有明确的窒息史,微量元素检查普遍缺锌,大部分缺铁,个别有铅超标。绝大部分患儿以语言障碍就诊,在2岁以内已表现出明显异常,但因家长存在侥幸心理,使首次就诊时间至少延误1年以上。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最佳时期,延迟就诊,直接影响了训练效果及预后。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越密集,效果越好。Luiselli和Sisson进行的研究比较了3岁的患儿干预的结果,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说明4岁是获得改善的足够小的年龄[4]。因此孤独症的早期确诊至关重要,应广泛开展孤独症的早期宣传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强基层儿童保健工作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对所有可疑的婴幼儿,尤其是出现语言发育落后者,都应进行孤独症的筛查,对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又具备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互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及反复同一和局限的兴趣)者,均应纳入孤独症疑似病例,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

在我国,教育干预,行为训练已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主要手段,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要老师、家长、医生的紧密配合,还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多为民办机构,几乎都在省会城市,并且数量十分有限,费用高,大多数患儿家长只能望而兴叹。要满足广大孤独症儿童的治疗需求,应该在基层建立康复中心,培训更多的训练医师。孤独症的治疗不能依赖药物,本文中,笔者对孤独症儿童制定具体、个别的治疗方案,主要采取ABA训练、行为强化、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早期诊断,持之以恒的训练,是训练成功的关键。由于训练时间长,显效慢,父母工作忙以及经济等原因,多数儿童中途停训,使训练效果有限。如何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能够接受康复训练,这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4-185.

[2] 杨玉凤.DSM-Ш-R关于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5,3(3):215-217.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矫治方法;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764

一、对智力障碍学生常伴有的心理问题和矫治方法

特殊教育是指对那些需要的教育的学生而言的,而本班特殊教育学生是属于智力障碍学生这一类的。有智力障碍的特殊教育的学生后,教师首先应了解一般智力障碍学生常伴有的心理问题和矫治方法。

智力障碍学生心理问题

(一)情绪问题

1.抑郁情绪由于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困难、学习能力低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挫败,特别是自尊心较强的轻度智力低下及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因为经常处于失败的处境中,长而久之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常表现为敏感、合作性差、不安、闷闷不乐、自卑、孤独感,还有些产生厌倦情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2.害怕情绪智障学生与正常学生一样有害怕情绪,但智障生对事物害怕的程度要比正常学生高得多。他们往往对那些超自然的现象表现更为害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惊恐及回避反应。

3.发脾气在智障学生中较多见。他们由于身心发育迟缓,当自我愿望遭受限制时,常常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来发泄,不管时间与地点允许否,出现大声哭闹、喊叫,坐在地上不起来、违拗,甚至打滚、自伤等过火行为,常常无法劝止,一定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肯罢休。

(二)行为问题

1.多动、注意力缺陷智障儿童大脑发育迟滞,自控能力差,大部分都表现有注意力缺陷,也有部分伴有多动,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指向某一事物,特别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做事不能坚持始终,有的智障儿童甚至连3、5分钟的不开小差也难以做到。伴有多动行为者,则上课时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不能静坐,喜欢多嘴,常常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2.退缩行为退缩行为在智障学生中较为常见,如胆小、害羞、低头、说话声音小、不敢与人交往、害怕见陌生人、过分依恋亲人等,有的则采取面墙独处、躲避等方式。

二.对本班特殊教育学生言行的观察与分析

本班学生陈某,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有自闭症状,自言自语,在校园中独自游逛或独坐楼梯。喜欢和同学玩,但与同学相处会产生矛盾,上课的注意力易分散,东张西望,语言有一定障碍,书写较工整,在回答问题时有答非所问的现象。有了这种现象,就必须慎重考虑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

解决策略的方法:

(一)在课堂中渗透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进行个别辅导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教师抓住机会,积极主动的关心智障学生,与陈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多的渗透情感,让他感受到平等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爱,让他更愿意与教师交流。

(二)通过老师陪同陈某一起进行参与篮球运动,让他从其最喜欢的活动开始,帮助该名学生逐步发展粗大动作,语言和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三)通过家访,与其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特征,并根据此学生的发展水平的缺陷和发展水平的需求,向家长指出哪些需重点培养,哪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建议多带孩子出门走走看看,与外界多一些接触,推动学生发展。

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陈某的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的孤僻、胆怯的心理正逐渐消退,渐渐变得合群、开朗,喜欢和人说话。

三.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得特殊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作为特殊学校的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走进这些孩子们中间,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

(一)、老师应尽量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特殊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人格特征及优点特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走进这些特殊孩子中间,了解每个孩子的优点,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真正尊重每个孩子独立的人格,并在不同场合认可、赞扬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及对集体的作用,让他们感受"自己是集体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辅导、纠正,促进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智障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其教育方式的特殊性,教师只能针对学生自身出现的问题或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感知、目睹具体事实后,在产生具体的经验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讲清问题利弊,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灵活地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引导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心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及时搜索有针对性的事例,有教育意义的案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活教材,而避免宽泛空洞的说教,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智障学生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在这一方面,他可能很一般甚至很差;在那一方面,他可能就是佼佼者。如果我们仅以一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以一样的教育手段去教育他们,以一样的尺度去衡量他们,那只是极少数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在班级这片"星空"里闪烁光芒;而其他的学生犹如被云层遮住的星星,发不出光来。其实,当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有了包容每一个学生的心,懂得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个学生时,每一颗星星都会闪闪发光,尤其是那些残缺的星星。

参考文献: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主题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76-02

我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0多年的经验,其中教育对象是伴有各种残障的儿童,如:自闭症、多动症、唐氏综合征、肢体残疾和智力低下等儿童。他们在学习、接受能力、行动方面都远落后于普通的孩子,作为特殊教育的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对他们进行各方面引导和帮助。生活教育是他们发展不可缺少的目标,也是特殊儿童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所以,要想更好地促进这些特殊儿童群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就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发展特点、成长环境等,围绕他们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主题教学模式是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与总结中较容易被特殊儿童接受的教学模式,儿童可以在主题教学的学习中更多地了解生活,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促进其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解读

“主题教学”顾名思义,是以一个主题为主要内容开展的教学。一个优质的主题应当和不同时期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相吻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将主题深入到其中,促进儿童身心成长的发展。

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主题教学模式在主题选择中要注意主题的突出性与可操作性,主题教学也可以以一些特殊的教学法作为主题进行教学,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主题教学所设定的教学活动目标要明确、全面、具有针对性。主题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大方面――认知、情感、技能。特殊儿童在主题教学的学习中要做到使其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要注意在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每个环节间都要注意其中的环环相扣和连接自然性。否则,会造成主题讲授不明确,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不能促进特殊儿童身心综合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二、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学内容

1.杜威教育在特殊儿童主题教学中的应用。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中开始了。它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陶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所以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上,采用杜威教育法,让特殊儿童参与到体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既是保姆、良师,又是心理辅导师。多重的身份与对知识的传承,让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杜威坚持“儿童中心主义”理论思想,在以杜威教育为主的特殊儿童主题教学中,强调生活中的一切素材都可以成为儿童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这样的主题教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活动兴趣,并能在以生活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活动中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这种形式的主题教学活动很适合特殊儿童群体进行活动,这样他们会在快乐的主题游戏中忘掉自己的不足,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同时,也体现出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培养特殊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绘画主题教学在特殊儿童教学中的应用。因为特殊儿童往往存在反应能力较弱,智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语言发展迟缓等,会造成儿童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但是,在绘画主题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描绘自己心里所想,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景象时,能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就算自己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也可以烟消云散,让自己充分投入到绘画的世界中,在绘画主题教学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例如:在人脸的描绘中,儿童在画出自己的笑脸时会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在他付出自己努力后得到的,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还可以让儿童明白,自己的努力付出可以得到美丽的回报。所以,绘画主题教学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群里多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绘画教育是特殊儿童接触世界的一个触角。

自闭症障碍儿童是社会关注度日渐提高的特殊群体。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自闭症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已成为目前特殊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领域入手对自闭症的康复治疗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对自闭症障碍儿童的美术教育,促进自闭症患儿心理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通过美术绘画课堂教学,对自闭症障碍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的思路。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美术教育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思想性、实践性的统一。并且真诚地希望在今后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美术教育对自闭症障碍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增强、情感的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增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蒙台梭利主题教学在特殊儿童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蒙台梭利认为,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使自己沉静、谦虚和慈爱。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关系,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领导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指导,从精神上做好准备,理解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并掌握教育的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教师。但是,蒙台梭利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避免评价儿童,或者我们必须赞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我们可以忽视他心理和情感的发展。相反,教师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以及自己的使命就是教育。”

蒙台梭利主题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例如:一些针对培养特殊儿童交通安全、性知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内容,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生活常识的增强和自身保护能力的提升。

总之,主题教学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主题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中得到证明,同时也是很适合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的。主题教学可以活跃枯燥的教学氛围,挖掘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学素材,拓宽特殊儿童的视野,使其掌握更多且更全面、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同时,主题教学还有助于缩短儿童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主题活动的场地也是儿童接触社会的初步演练场地,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全面地促进特殊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全面推广的特殊儿童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志华.儿童音乐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也日趋突出。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1]。对于学前儿童,其心理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其将来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其心理行为问题应受到重视。行为是心理现象的一种反映,行为与心理及发育密切相关,所以行为常常与心理行为或发育行为并提。中国现阶段农村与城市无论是文化背景、家庭经济状况,还是生活方式,均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的心理行为方面有何异同呢?既往对儿童行为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以往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或是针对城市儿童,或是乡村儿童,城乡比较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旨在对城乡5-6岁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出他们的共性与差异,以期为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等提供事实依据或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中城市和乡村儿童分别指出生及成长均在城市和乡村的儿童。在襄阳市城区随机抽取了两所幼儿园,然后在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了六个大班,并在每个班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符合条件的5—6岁学前儿童10名,再将调查问卷发放到其监护人手中,总共测查120人,回收有效问卷91份(男生41人,女生50人);由于乡村人口分散,无法集中进行问卷调查,所以直接在乡村寻找符合条件的5—6岁的学前儿童,采用目的抽样法调查其监护人,总共测查62人,回收有效问卷55份(男生30人,女生25人)。

1.2 测量工具

采用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作为测查行为问题工具[2][3]。该问卷由适应行为和行为问题量表构成。适应量表分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3个部分,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城乡5—6岁学前儿童,所以剔除了不适合本研究的学校情况部分(其中针对6岁以上儿童的部分)。行为问题量表包括9个分量表,113个条目,问卷采取3级评分制,“从来没有”计0分,“有时或很少”计1分,“经常发生”计2分。并以粗分分布为基础,以社会能力总分第10百分位作为划界分,凡得分低于此分者为异常;以行为问题总分第80百分位作为划界分,凡得分高于此分者为异常[4]。

1.3 施测程序

城市:将统一印制的量表发放给幼儿园老师,并由项目负责人强调注意事项,再由幼师发放给各位监护人并向监护人强调要按量表上注明的填写要求、注意事项等认真填写,最后由每个班级负责发放的幼师统一收回问卷。

乡村:项目负责人对愿意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了调查目的、调查实施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由于乡村多为留守儿童,其监护人大多不识字或书写存在困难,所以由调查员按照问卷上的题目逐一询问监护人,并记录下监护人的回答,对监护人可能理解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详细解释说明,以确保搜集到的信息真实有效。

1.4 数据处理

调查结果经审核编码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进行城乡差异的t检验和卡方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城乡5—6岁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的比较与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城乡5—6岁学前儿童社会能力问题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面,乡村儿童显著高于城市儿童。这可能与城乡学前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同有关。城市学前儿童有条件参加各项运动、活动,但城市空间更封闭,使他们交到的朋友有限;而乡村学前儿童能力培养的客观条件不足,但因为乡村淳朴的民风和环境,他们的朋友很多、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在社会能力问题的检出率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由于乡村儿童的教养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儿童教育的观念有偏差,更关注儿童学习知识的获得,忽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即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也认为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对孩子的管教多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此外,乡村儿童接受的学前教育有限,乡村儿童一般只在5-6岁上学前班,之前没有接受过有关行为方面的规范与教育。而城市儿童的教养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在教养方式上多为沟通交流。此外,城市儿童的学前教育条件较好,一般2—3岁就开始在幼儿园学习,因而在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上乡村儿童显著高于城市儿童。

2.2 城乡5—6岁学前儿童社会能力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表2显示,在社会能力方面,城市儿童在“活动情况”“社交情况”“社会能力总分”得分上,显著高于乡村儿童,而在学校情况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乡村儿童在社会能力上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受的幼儿园教育水平有关。很多乡村学前儿童在家庭里面临着个人空间不足、学习环境差等问题,甚至有家长会要求孩子帮忙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通常也缺乏健康的个人休闲项目,大部分休闲时间用来看电视。而且乡村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因而对儿童的教育投资相对缺乏,乡村学前儿童参与文化培训、艺术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接触到的伙伴及成人有限,不利于其社会能力的培养。同时,农村学前教育不太正规,许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心理,争取生源,加之幼师素质低下,在教育上严重违背学前教育和儿童成长的规律,热衷于儿童识字、拼音、写字、算术等内容的教学,却不关注儿童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而在城市里,儿童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好,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个人爱好,他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文化培训、艺术培训,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发展社会性,加之城市学前教育较正规,注重他们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在社会能力上城乡学前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学校情况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可能与5-6岁学前儿童知识学习任务轻,不涉及考试等有关。加之问卷中剔除了不适合本研究的部分学校情况(其中针对6岁以上儿童而言的部分),所涉及的学校情况较少。

2.3 城乡5—6岁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2.3.1 城乡5—6岁学前男童行为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表3结果表明,在行为问题方面,乡村男童在“违纪”因子上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其带养人的精力与教养方式有关。5—6岁正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特别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年龄阶段,男童的表现欲望更甚。由于乡村儿童带养人以体力劳动为主,他们劳务繁重、精力有限,所以可能疏忽孩子,因而孩子可能以违纪的方式来引起他们注意的心理。另外,相比之下,男童更为调皮,乡村儿童带养人可能更多地以打骂来管教孩子,孩子因此也习得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导致违纪行为增多。城市男童多由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带养,他们在平时的教养过程中有更多的精力来与孩子沟通交流,能及时发现他们的行为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有利于孩子的行为健康发展。

2.3.2 城乡5—6岁学前儿童女童行为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在行为问题方面,乡村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残忍”“行为问题总分”上显著高于城市女童,乡村女童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这可能与农村带养人缺乏对行为问题的正确认识和乡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更严重有关。对于大部分行为问题,乡村家长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社交退缩会被认为是内向,违纪被简单定义为不听话,抑郁被认为是懒惰,多动是活泼,攻击性、残忍是胆大等,当女孩子出现这些行为苗头时不会引起家长或监护人的注意,认为这不是问题,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此外,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更严重,女孩不被重视,她们的内心无法得到倾听,更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而出现行为问题后,父母容易忽视或者干脆不闻不问。而城市带养人对行为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加之城市的婚育观更开放,生儿生女都一样,且独生子女居多,女童能得到充分的关注,所以城市女童表现出更少的心理行为问题。

3、建议

要减少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从社会、幼儿园、家庭、儿童个性特点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5]。

3.1乡村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3.1.1家庭方面

慎重选择外出。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更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

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心里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特别是节假日,一方面利用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及时解决孩子必要的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再则父母要与老师定期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多与老师沟通,配合教育孩子。

寻找“”,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妈妈”。“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1.2.幼儿园方面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园长、幼师队伍,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幼儿园应当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幼师要及时发现乡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应特别注意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给以鼓励和表扬,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帮助和指导纠正不良行为,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1.3.政府方面

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学前教育的投资,加强乡村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为乡村儿童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使其各方面的培养都能实现,以利于其健康成长。

3.2 城市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对于城市学前儿童而言,父母应多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同龄人相处,让孩子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健康成长。此外,父母不能因为现当代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而压迫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过早的承受过重的压力,比如说上过多纷繁复杂的培训班等,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着手,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重点培养。幼儿园的老师们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经常和孩子家长进行沟通,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总之,学前儿童正处于心理行为发育和成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我们应当加强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积德.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应受到重视[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115.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45-52.

[3] 苏林雁,李雪荣,万国斌.et a l.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湖南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24.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它一般从婴儿初期就开始了。因为环境和家庭的因素,有的孩子在社会化心理发育中会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那些难以参予集体和集体活动的儿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些孩子往往有性格缺陷。常见的儿童性格缺陷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主见

小强今年6岁,马上就要上学了,但他的行为实在令人担心。在集体中,他从来没有突出的表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他经常是独自一个人行动,至于他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愿望,很少会引人注意,即便保育员去关心了,去询问了,也从来不会得到答案。

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在一个幼儿集体中,总有一些儿童始终是受人指挥和控制的,他们对保育员的指示奉若神明,对自己不明白的事也从来不敢如实说明。他们不会积极地表现自我,在幼儿园里没能交上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也从来没有主动离开过家到附近的地方去玩耍。

这种状态,被称为“集体生活的假性适应”。在集体中,这些儿童因其尊师守纪而常被视为好儿童。他们忠厚老实,从不惹事生非,也与世无争,因而不引人注目。然而,他们对他人有着顽强的习惯性的依赖心理,非常被动地面对一切,缺乏自主意识。

小强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是溺爱加专横,而小强对此已经适应。像小强这样的儿童,习惯于等待并遵从他人的命令,对自己遇到的困难也采取彻底的逃避态度,听天由命,随遇而安,不愿有所奋斗进取,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也都丧失了。

另外,当行为的结果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他们也总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最好自己不要承担任何责任。这种习惯,根深蒂固。

对于这样一些儿童,应该培养他们主动表现自己和自主意识,同时增强责任意识,逐步增加他们与别人直接交往的机会。

2.多动与注意力涣散

宾宾经常从幼儿园偷偷溜出去,别人会做的事他不会做,甚至还不能完全听懂老师和小朋友的话,别人和他进行交流非常困难,所以,在入园之初就被老师们看成是有问题的儿童。

他很容易受其他儿童的影响,如果在他的周围发生了具有刺激性的变动,他立刻就被牵制住,放弃正在进行的游戏,转移自己的兴趣。另外,当大家互相配合做某一项集体活动时,他的视线往往会漂移开来,显出惊慌忙乱的神情,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中。在体育比赛和游戏竞赛的排练中,除非是很感兴趣的活动,他都心不在焉;但是一旦正式比赛和演出,他有时也会出乎意料地发挥出超常水平。

像宾宾这样的儿童,具有多动和注意力飘忽不定的特点。他们表现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差,甚至还有背离的现象,由此也造成了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孩子之间感情的淡薄。

这也是对环境有极强依赖性的孩子,所以,外界对待他们的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对他们周围可能出现的强刺激加以控制,采取一些谨慎的措施。

3.对分离过分不安

亮亮是一个从来离不开妈妈的孩子。

到了将要入托儿所的前半年,亮亮的母亲觉得不能听凭他这样下去,于是就尝试着离开孩子一会儿。然而这么一来,亮亮立刻号啕大哭,在地上打滚耍赖,不可收拾,母亲也痛苦万分。

经过心理医生的反复劝解和说明,亮亮母亲有了转变,决定首先改变自己,以冷静的态度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治疗。在亮亮入托后的两个月间,一见托儿所的校车他就哭着不肯上;家长到托

儿所参观时,亮亮一见母亲的身影,又开始哭;周末回家后,这种伤心流泪的现象仍旧不断。不过,由于母亲对这种情况事先已有思想准备,所以她就拼命地咬牙忍住,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

结果,经过大约11个月,亮亮明显地变化了,不管和同学,还是和老师,他都能很好地交谈,自己的思想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还经常到附近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家长带给老师的口信也能很完整地转达。亮亮的母亲非常高兴。

由于在婴儿期母子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处于母亲保护下的孩子,在心理和情绪上很容易受到大人的影响。年幼的孩子常常无条件地与母亲保持情绪上的一体化,两者经常是合二为一、互相替代的。母亲情绪的变化(担忧或不安),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孩子的心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加入伙伴团体的兴趣。

4.在集体的环境里沉默寡言

晶晶在家中是活泼而好胜的,但在幼儿园的2年间却和谁都不讲话,也没有朋友。这种情况引起了父母和老师的深深担忧。

老师说,晶晶在幼儿园总是把自己的心扉关得紧紧的,很难和别人融洽交流。她恍恍惚惚地注视着某一处,若有所思,但弄不清楚她在想什么。平时,她一直在她的椅子上坐着,直到老师和其他儿童拉动她的手,她才动一下。缺席、逃学的事却从未发生过。

开始,父母对晶晶不在幼儿园里讲话这件事感到无法理解,因此对老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意见。同时,也经常让晶晶请假呆在家里。晶晶在家里很正常,可一到幼儿园又变得沉默无语、呆头呆脑。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心理卫生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儿童保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