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传统工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消失、传承后继无人和文化遭到歪曲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呈现明显的“中空化”,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日益减少,据2013年6月统计,秭归县摸底普查民间艺人1418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11名,市级65人,县级386人,这些人中55岁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龄化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秭归县也对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保护,但由于忽略了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和社会生产,传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对其渊源、缘由、变化过程的理解,有形而无神,存在而无价值,这更体现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感。
1.2一些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摒弃、批判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及诉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状态。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传统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现代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蛮而加以改造,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到摒弃、批判。改造否定农村传统文化、文化西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和文化认同的危机,不及时进行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将成为历史。
1.3一些历史见证、老街旧巷、文化象征等被遗弃
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追求居民点村居整体效果而统一提供房屋构造图纸规范建筑,缺乏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遭到遗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见证、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或拆损;在旧城改造中,重开发、轻保护,对老街旧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扩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将一些民俗活动脱离原有的发生情境和空间,强行植入、拆解。凡此种种,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被毁坏,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1.4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发生异化,失去了传统本色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的消费往往情有独钟,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甚至违背原义,使传统工艺发生异化、丧失本色,失去了个性;一些传统工艺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趋同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最终失去了吸引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现代气息、加工过程枯燥单调致后继无人。
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措施
2.1政府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引导,基层负责制订相应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对各级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提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识。
2.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从基础抓起
培养立志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在中小学增设农村传统文化兴趣班,将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充分发挥乡镇文体工作人员的作用,组建原生态艺术团、安排民俗风情聚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整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展示,切不可为卖座而“标新立异”。
2.3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仅存的文化遗迹
对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确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记录,地方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能简单地以精华和糟粕进行扬弃,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这些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社会正能量的可以进行保护和传承,相反的则可留下相应的图像、文字资料供后人研究、探讨。
2.4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关键词:革命遗址;抢救性修补;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1 革命遗址的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达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修复原则
保存现状是指在原状已无可考或是一时还难以考证出原状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原则。恢复原状是在史料和可靠的科学依据情况下,恢复其本来面目,原状应为现存建筑物建造时的原貌,不一定是最早历史年代的式样,要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修旧如故包含以下四个内容: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先的工艺技术作为革命遗址的修复原则。
1.1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革命遗址大多是明清建筑,其建筑形制的平面布局、建筑造型、艺术风格等都具有明清建筑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思想信仰等内容。正因为如此,井冈山革命遗址是再现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开创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物证,体现了革命遗址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所在。
1.2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革命遗址是以土木结构方式居多,它具有时代、地区、民族等特点,其结构形式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建筑科学发展进程的标志,它还决定各种建筑类型的内在因素,如当时建造是提供给工作、居住之用的。
1.3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鉴于革命遗址大多是土木结构,所用建筑材料是根据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的,由此结构与材料的组合产生了建筑的艺术形式,并且合乎力学原理。它反映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艺术发展的进程,反映了各种建筑形式的特点,原有的构件和材料是它的"本质精华"。
1.4保存原先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革命遗址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传统工艺再生试验对革命遗址修旧如故尤为重要。
2革命遗址抢救性修补材料和工艺技术是保证其修缮的关键
实地考察了革命遗址是夯土土木结构,主体材料,主要是木、土、砖、瓦、灰五种,木、土是天然材料,砖、瓦是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灰既是天然材料又有加工成份。墙体采用干打垒工艺技术,地面采用的是夯筑与表面保护工艺技术,木构件以榫卯相连接和拼合工艺技术为主。如何使革命遗址修缮工作在当前面临传统材料流失、传统工艺技术失传、修缮专业队伍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顺利进行,达到"修旧如故"的效果,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提出如下思路:
2.1夯土、生土
2.1.1调查:以墙体、地面作为普查对象,调查其原材料的产地、构造形式、工艺技术。调查范围以面、点相结合,进行实地测绘、拍照、细部调查,收集第一手原始资料。
2.1.2病害调查与分析:对夯土墙体酥解和墙面开裂破损程度不同的多处部位进行无损检测和多组取样,夯土层各层次材料、构造、工艺,针对水、潮气、盐等是损害的主要因素,在土工实验室进行现有夯土墙面的含盐率、含水率、强度的试验分析;表面损坏类型,例如来源于屋面渗透的污染、空鼓现象等。地面局部塌陷开裂、表皮脱落等是地面损坏的主要类型。与建筑结构稳定有关的,例如常见的裂缝,对其裂缝进行评估。
2.1.3修复与加固材料的研发:在解决堵住污染源的前提下,研发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局部修复和加固,研发环保型适合于南方气候并与夯土墙体或夯筑地面兼容相匹配的补强、加固新型材料。
2.1.4传统工艺再生试验:传统夯土墙体筑墙方法比较简易,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分层填入黏土,分层夯实,再用铁锨弄平,然后用白灰抹平,形成墙体。这种工艺适合于整片墙体重建,要修复局部破损不合适,所以对传统工艺的理解要与工匠有区别,要作定量指标的分析;以夯筑工艺为主的地面,其耐磨性是表面保护的重要指标,在做表面保护工艺处理时结合采用桐油加鸭蛋青这种现有材料;常见裂缝评估后采用补救措施的工艺,例如纽扣方式、灌浆方式等,在传统工艺中结合合适的材料,如土的添加物稻草、草筋等,对原建的传统工艺进行再生试验。
2.2木材
2.2.1现状勘察:以木柱、木梁、木构件作为普查对象,调查其木材类型、构造形式、工艺技术。以面、点相结合进行实地测绘、拍照、细部调查,收集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作为确定修补方案的依据之一。
2.2.2病害调查与分析:对木柱、木梁、木构件的糟朽、劈裂、虫蛀空心、微生物和藻类的感染等破损程度不同的多处部位进行无损检测。榫卯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柱子、额枋、斗 、梁架等各个部分都是以榫卯相连接和拼合的,一些角梁、斜梁、趴梁、杠杆、斜昂、挑杆等方面的榫卯尤为重要,榫卯不固或随意删去,都会造成革命遗址的安全隐患;木构件与墙面衔接松动,木制品表面变色。而水、潮气、盐、虫、微生物和藻类的感染等是损害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屋面、室外渗透污染源引起的。
2.2.3修复与保存材料的研发:研发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局部修复和加固,研发木材清洁材料、防腐防虫材料、修复加固材料,研发适合于南方气候并与之兼容的表面保护与装饰材料、抗菌材料。
2.2.4传统工艺再生试验:结合构件的实际残损情况进行榫卯工艺再生试验,例如将不同的木构件以榫卯相连接和拼合的受力结构体系残损现状进行加固保护处理;对大梁或柱子等构件糟朽、劈裂的情况采用偷梁换柱、拼镶补缺、墩接暗榫传统工艺做法,在这些传统工艺做法中对加固保护剂的研发在工艺上特别注重相容性、耐久性;堵住污染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传统工艺相结合。
3革命遗址抢救性修补的最终效果
3.1可识别性:在可识别性保护技术研究上要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关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的研究及其现代应用,继续拓展实物修复方法,修复中尽量保留其历史纪录,充分借助非实物手段来进行系统介绍和展示,以便人们正确认识革命遗址的信息。
3.2沧桑感:保留其本体和周围环境的"沧桑感"。 面临着自然和人为两种力量在改变着它的存在状态,自然改变通常是渐变的,日积月累的,使其老化,呈现出历史的沧桑感;而来自人为因素的干预,修缮时的彻底更新,或大规模的改造、添加,特有的历史沧桑感荡然无存!我们保护革命遗址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对实物的保护,真实、完整地保存其历史文化信息,尽可能久远地传递下去。
3.3排除隐患:建筑的各个结构构件、各种材料之间也已经"磨合"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协调的相互关系,缺损部分采用革命遗址原真性的材料,修复的过程除非迫不得已,应让这种关系尽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柴泽俊.修缮保护古建筑文物应予重视的几个问题[J].古建园林技术,2011(3):12-14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振兴;文化软实力
作为刻上深厚文化基因的传统手工艺,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目前,面临不少保护与振兴的困境,本文试论述之。
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困境
(一)融资难
目前,在传统生存的这些手工艺一般都是小作坊,由于资金的匮乏很难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自家攒下的钱,来维持手工艺的生产,融资相当困难。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基本上集中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决定了生产者的融资条件;另一方面,从政策上,传统手工艺的资金辅助体系不完备,缺乏相应的政策及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销路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品技术的革新,但是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却相对落后,民间工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现状直接造成了我国民间工艺很难找到常规的销售渠道。有的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直接销售,有的只能通过关系进行介绍。
(三)缺乏继承人
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因此造成了从事民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对民间手工艺发展感兴趣的人也少之又少。传统手工艺的人才供给危险日益加剧。
(四)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存在制度性困境
由于传统手工艺本身的特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细则,并且存在支付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等多种困境,直接制约了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同时,科技和知识产权等现代制度没有在传统手工艺上得到很好的实施,更加剧了其边缘化的趋势。
二、保护、传承及振兴传统手工艺之对策分析
鉴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并振兴必须多管齐下,树立战略思维,采取综合措施,多方联动,方能让古老的手工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开拓融资渠道在我国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民间手工艺对推动区域化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更新观念,使人民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民间文化的价值,提高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传承和发展民间手工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转变思想,带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保护其特色文化;开拓融资渠道,扩大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需要发展、需要继承、需要科学;对于开拓融资渠道,就要向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者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建立面向传统手工艺服务的金融服务渠道。
(二)培养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人才
如何走出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的困境,必须加大投人力度和努力培养继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当地应成立专门传统手工艺的培训组织,向年青人提供手工艺的技术培训。其次,可以在技能学校中设置民间手工艺的专业课程,提高现代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度及学习意识。
(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
影响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现代化的营销体系的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告诉我们,传统手工艺的长久发展需要勾勒富有效率的现代化营销体系。首先,实施品牌经营。日益进展的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品牌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一般不可阻挡的力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而目前,我国传统手工艺真正实施品牌管理经营的较少,传统手工艺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象征。因此,实施品牌战略要进行传统手工艺的品牌定位,将其推向市场,对其特点、品质、文化等给予明确的界定。其次,建立合理的营销渠道。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销售方式滞后、渠道较少,与现代化的营销渠道有着很大的差距。要想让我国传统手工艺走出民间、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就要建立合理化的营销渠道。
(四)从政策上扶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
首先,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的立法保护,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能够提供长期有效的保护措施。其次,要以政府为主导,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上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给予支持和投入,提升传统工艺在的认知度,加快国际工艺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交流平台和机制,使各国人民之间经常能相互了解和观摩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国家的民族文化民间工艺。
(五)加强立法工作,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振兴走上法制化道路。法律是最具权威性的制度,是保护传统手工艺最重要的一道红线,只有将保护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给予能工巧匠者一定的生活保障,让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六)持续不断进行创新,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民族传统手工艺需求量的减少和市场的缩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推陈出新”。适者生存是永不变的规律。创新并不是让民族传统手工艺面目全非,而是在保持其面貌特征和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作出一些创新的尝试,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把蕴藏在民族传统手工艺里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创新发展,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打造民族工艺品牌,才能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护。
结语:
文化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有其自身所处的不同社会语境。当代文化的生成并不意味着要全面排斥否定传统文化的存在,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文化,但是也要逐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新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从不同学科,更多角度来关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相信传统工艺文化理论将会逐渐充实,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之路也将愈走愈畅。(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高月红,《甘肃科技纵横》[J]2007第5期
我园地处农村,周围有广阔的农田、清清的小河、密密的竹林、特色各异的农业科技园和各类水果实验基地。我园充分开发这些乡土资源充实我园的课程内容,创设我园的环境,设置各种区域游戏,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一、利用乡土材料,创设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有三种功能:1.体现幼儿园的园本文化;2.与幼儿能产生积极互动;3.有较强的审美功能。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分别选用了可操作的、有地域特点的、具有一定欣赏性的乡土资源进行设计,通过师幼合作,加工成各种空间挂饰物和墙面装饰物,布置幼儿园的大厅、走廊、通道、楼梯、玄关等各处环境,彰显幼儿园乡土文化特色。
我园的空间挂饰物有黄油伞、葫芦烫画、版画、竹簸箕、竹匾、斗笠、竹筒、铺垫、稻草人、河蚌壳挂饰等,这些挂饰物都是幼儿在美术欣赏和手工活动中创作的。黄油伞画是大班幼儿互相合作用各色丙烯颜料涂上去的,有的设计线条画,有的设计对称图案,把这些作品倒挂于大厅,风情独特。葫芦烫画是家乡的一项传统工艺,通过用专用的工具在葫芦上刻画,然后将一个个葫芦悬挂在走廊中,一片茂盛的葫芦园就展现在幼儿面前。
我园的墙面装饰物有草帽装饰画、木框画、种子粘贴画、竹筒插花等。草帽装饰画是幼儿用颜料在草帽上勾画出不同图案或色块,然后进行组合,流线形粘贴在墙壁上,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竹筒插花体现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首先在竹筒表面打磨,然后用颜料或水彩笔在竹筒表面涂色或作画,在竹筒中插入花草,装饰在楼梯或通道中,风景优美雅致。在这样浓郁的乡土环境中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清风、明月、天籁的自然意境。环境创设让幼儿体验到成功,对幼儿爱家乡教育有着广泛的、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又称区角游戏,包括游戏背景、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无论何种乡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具有强劲的生命力。“逛庙会”就是乡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我们称其赶交流会,每逢农历初一、初十或节气,周边小镇经常举办庙会,虽然地点经常变化,但形式内容大致相同,有卖农具、生活用品、服饰、百货的;有玩杂耍的;有唱曲的;还有各类民间工艺、各类休闲等内容。每次庙会,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早早起床,有亲自开车(以前是开拖拉机,现在骑摩托车或电动车)的,有合伙包面的的,路上车水马龙。碰上周末或节假日,那可要喜坏农村的幼儿,场面更是壮观,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赶交流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文化,虽然现在的农村富裕了,条件提高了,但对千百年来逛庙会习俗仍旧津津乐道,逛庙会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区域游戏中,我们便设置了“逛庙会”主题游戏,在这个游戏主题下分别设置了传统工艺区和休闲表演区。
在传统工艺区中我们又分别设置了设计工作室、加工包装间和产品推销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相应的工作区间进行游戏。在设计工作室里,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生态的乡土资源,如:竹筒、竹竿、竹篾、芦苇杆、蒲扇、篱笆、石头、河蚌壳、螺丝壳、草帽等,并提供相应的工具供幼儿设计创作。
加工包装间是用于幼儿对创作的作品进行装饰的场所,其中有颜料、水彩笔、各类质地的彩色纸,包装成功后送到“产品销售部”进行“推销”。在这一条龙的乡土游戏中,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思维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体验了人际交往和与人合作的快乐,体验了自我创造的快乐。
我们所提供的乡土材料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投放的,时间长了,幼儿对原有的乡土材料便失去最初的兴趣。这时,我们就要改变传统工艺的游戏内容或根据季节的更替及时增添或更换游戏材料,如及时提供柳条、葫芦、稻草、麦秆、苎麻、各类野草野花等。总之我们要让幼儿保持游戏的兴趣。
休闲表演区有聊天室、垂钓坊、民间表演秀、民间电影院等,民间表演秀主要是表演当地的龙船调、抬花轿、玩龙灯、走高跷、玩狮子、木偶戏等民间文化和民间游戏,非常具有民间特色,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拓展主题内容
因地制宜,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陈鹤琴先生提出:幼儿园的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充分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开展各类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的生活、学习领域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教学活动涉及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
稻草、竹子是随处可见的乡土资源,我们对这些乡土资源进行专题研讨,自制了大量的稻草系列和竹系列玩具。如草鞋、草圈、草马、草人、草垫、草筒、草屯、草辫、草飞盘,竹圈、竹竿、竹马、竹梯、竹高跷、竹扁担、竹水桶、竹水车等体育玩具。我们利用这些自制体育玩具开展丰富的晨间锻炼活动,兼顾幼儿身体上下肢等各方位基本动作的锻炼,锻炼内容趣味性强,有穿草鞋(单人和双人)、骑草(竹)马、套草圈、小熊挑水、巨人走高跷、青蛙跳荷叶、跳竹竿、踩水车等。我园的这些晨间锻炼内容曾代表南京市体育组在全市展示观摩。同时我们还利用这些体育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有:“重走路”、“送信”、“小兔拔萝卜”、“玩草屯”等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活动。其中我园大班“重走路”荣获南京市第五届好课评比一等奖,中班“送信”获县教育局好课评比一等奖,小班“小兔拔萝卜”作为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县展示观摩。这些精彩的教学活动都是我园在“乡土玩具的开发与运用”课题研究中经过数次研讨和实践产生出来的。
这家小店名为“天水民间传统工艺展销馆”,它的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王占云,行销全国各地的伏羲古琴就是出自这位老人之手。
走进这间民间传统工艺宝库时,王占云老人正聚精会神地用刻刀精细地雕刻着古琴。当有游客进来欣赏他的宝贝时,他还会拨弄琴弦为客人简单演奏一曲古乐。
“年轻时跟着师傅走街串巷什么都做,在农村普遍就叫小炉匠,今天说来就是个多面手。”王占云来自天水秦安,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手艺人,自幼聪明的王占云十岁时就开始学习竹编竹雕技艺,弄斧抡刻刀就是他大半辈子做的事情。
王占云的作品造型别致,深受欢迎,2011年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殊荣,后来他却捣鼓起了古琴。这也得益于他从小对乐器的喜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雕刻工艺触类旁通地移植到了制作伏羲古琴上。
王占云介绍说古琴在易经中就有记载,伏羲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后人为纪念伏羲,将其命名为伏羲古琴,长度比一般的琴稍长。
“时至今日,样式、琴腔里面的工艺都没有改变,不过今天人为的噪音污染太大了,原来的古琴上弦后可能听不到音。”王占云说,通过把琴腔挖大改进,增大共鸣,也能听到琴音。
王占云告诉记者,虽然在天水各县区做古琴的人有十几个,但多是供自己和亲朋使用,没有作为商品推介。为了发展和传承古琴,王占云有自己独特的考虑。
王占云制作的古琴选料讲究,从制作雕刻、雕漆、阴干,制作周期长达一年。近年来,通过工艺创新,借助现代工艺打磨刨光,制作工期缩短了,而且成本和价格也大大降低了。王占云还专门开设了加工基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古琴制作之中,同时还带了十多个弟子。
“人们把古琴从伏羲庙带回去,当做吉祥物挂在家里面,很受欢迎,一年能卖出两百多件。”王占云说,这几年伏羲古琴作为工艺品和收藏品被加以推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普通游客的喜爱。
对于如何保护传承伏羲古琴,王占云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纯手工好,这是片面的返古思想,手工搞下去,只会把古琴搞淘汰了。”王占云说,压缩古琴的工序,利用现代科技,就能降低制作成本,变为普通人可以收藏的工艺品。
从原来一年一件都卖不出去,到现在供不应求,这几年的实践让王占云坚信古琴能发展起来,能走进普通人家。
“它不仅是吉祥物也是工艺品,还有乐器的功能,有实用价值。”王占云说古琴原来只是乐器,但今天只有挖掘古琴的其他功能,才能让它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