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营销计划

公司营销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营销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司营销计划

公司营销计划范文第1篇

一、计划概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融资需求的加大,资本市场也快速发展,带来了证劵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证券营业厅由一二线大城市转向区县级城市布局,客户也由专业优质的大机构转向街道社区居民,抢夺客户的竞争日益激烈,证券市场面临着一次重新洗牌。我们是一个新成立的服务团队,由于经验不足,营销的成绩不甚理想。但我们是一支善于总结,敢于挑战,具有战斗力的团队。为了尽快扭转不利局面,加快开发客户,要重新定位营销理念;调整营销策略;改变营销方法;制定新的营销目标。争取在短时间营销客户有显著提高。

二、营销现状

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市场,对潜在的竞争对手估计不足,没有认真的研究市场的特点,仍沿用过去的营销模式运作。市场的定位变了,环境变了,开发的品种变了,以不变的营销模式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肯定会败下阵来。办公室里设计策划,营业厅里等着客户,这在买方市场时行得通,现在还以上帝的身份面对变化挑剔的客户,只会是大量的优质客户源源不断流走。虽然也在做策划,小区道边做宣传,忽略了对人群的准确定位,来这里的大都是退休老人,家庭妇女,上学的学生,而这部分人不是投资保守,就是没有经营收入的非主流人群,缺乏针对性,无的放矢。效果自然不好。由于缺乏经验,缺乏对买方人群的准确定位,营销现状堪忧。

三、策略分析

面对不理想的营销现状,我和我的团队统一了认识,首先要确定营销理念,凝聚团队共识,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在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手段、营销目标等几方面重新分析定位。

1、营销理念:高效率低成本,让生活更美。是我们这次营销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来源于“一切艺术都是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从营销的战略角度看,一切营销都是源于对消费者价值的理解以及建立在消费者价值基础上的产品策略。如果我们的产品策略体现了消费者价值观,就为我们的营销开启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够在战略上建议起与消费者之间价值共鸣,我们的营销就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把营销理念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现实市场操作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一旦战略性的营销理念选择出现错误,尽管在战术性要素面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弥补,但却很难做到营产品这个战略性要素所能够产生的巨大效应,甚至于,战略性要素产品选择错误,给营销带来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我们将营销的理念和创造美好生活融合,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合理投资,恰当投资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营销理念变了,策略就要跟着变。对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现代营销学理念,加快改变现实营销困局,提提振团队士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营销策略

(1)控制成本。一个在优秀的营销的策略必须要考虑控制成本,做到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公司的实际能力,选择最好的营销方案,走一条捷径达到宣传营销的最佳效果。从三个方面,首先要让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选择最近的住宅小区,减少车辆费,二是避免以往印传单发名片的方法,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从最小的地方减少支出。

(2)走进社区。营销宣传应避免以往坐在屋里等客户,走到路边送传单的宣传模式,在下社区前,要充分了解社区居民成分,分析潜在客户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宣传对象一对一。要进入社区委员会,利用好宣传网络渠道,引导正确的投资理财观,有利于影响更广泛的客户。还要把调查移到社区,做好调查询问,及时了解一些群众的投资理财观念,有利于及时改进调整下一步宣传方案。

(3)扩大范围。客户的增加与宣传的覆盖率有直接关系。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扩大范围,可以进超市,观察客户,选择对象,择机访问,做到有利有节。也可以到公园,利用公园的有效空间,做理财投资主体演讲。还可以到酒店洗车行,这些地方是潜在的优质客户群,此地的宣传,可以发给宣传手册,留下联系电话,要紧盯这些客户,利用节假日,登门拜访,现身说法,以诚相待。

(4)激励团队。越是困难越要团结,公司遇到暂时困难,要把事情告诉员工,做好心理准备,树立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严格纪律,对贡献大的员工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不尊重客户,夸大宣传,不切实际的要严肃批评处理,要公开奖惩制度。逐步形成团结和谐,竞争力强,有战斗力的团队。

公司营销计划范文第2篇

*部门负责的客户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即现金管理客户、公司无贷户和电子银行客户客户。结合全年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账户为基础,抓大不放小,采取“确保稳住大客户,努力转变小客户,积极拓展新客户”的策略,制定详营销计划,在全公司开展系列的媒体宣传、网点销售、大型产品推介会、重点客户上门推介、组织投标和集中营销活动等,形成持续的市场推广攻势。

巩固现金管理市场领先地位。继续分层次、深入推广现金管理服务,努力提高产品的客户价值。要通过抓重点客户扩大市场影响,增强现金管理的品牌效应。各行部要对辖区内重点客户、行业大户、集团客户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其经营特点、模式,设计切实的现金管理方案,主动进行营销。对现金管理存量客户挖掘深层次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客户贡献度。今年争取新增现金管理客户185200户深入开发公司无贷户市场。中小企业无贷户,这也是我行的基础客户,并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提供重要来源。XX年年在去年开展中小企业“弘业结算”主题营销活动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营销,增强营销效果。要保持全公司的公司无贷户市场营销在量上增长,并注重改善质量;要优化结构,提高优质客户比重,降低筹资成本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要重点抓好公司无贷户的开户营销,努力扩大市场占比。要加强对公司无贷户维护管理,深入分析其结算特点,进行全产品营销,扩大我行的结算市场份额。XX年年要努力实现新开对公结算账户358001户,结算账户净增长272430户。

做好系统大户的营销维护工作。针对全市还有部分镇区财政所未在我行开户的现状,通过调用各种资源进行营销,争取全面开花。并借势向各镇区其他政府分支机构展开营销攻势,争取更大的存款份额。同时对大中型企业、名牌企业、世界10强、纳税前8000名、进出口前7334强”等10多户重点客户挂牌认购工作,锁定他行目标客户,进行重点攻关。

(二)加强服务渠道管理,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

客户资源是全公司至关重要的资源,对公客户是全公司的优质客户和潜力客户,要利用对公统一视图系统,在全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要建设好三个渠道:

一是要按照总行要求“二级分公司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门至少配置3名客户经理;每个对公业务网点(含综合业务网点)应当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至少配备1名客户经理,客户资源比较丰富的网点应适当增配,”构建起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二是加强物理网点的建设。目前,由于对公结算业务方式品种多样,公司管理模式的差异,对公客户最常用的仍然是柜面服务渠道。我行要加强网点建设,在贵宾理财中心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对公客户的业务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各行部要制定详细的网点对公业务营销指南,对不同网点业态对公业务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等进行指导。

三是要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渠道,扩大离柜业务占比。今年,电子银行业务在继续“跑马圈地”扩大市场占比的同时,还要“精耕细作”,拓展有层次的目标客户。各行部应充分重视与利用分公司下发的目标客户清单,有侧重、有针对地开展营销工作,要在优质客户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做好客户服务与深度营销工作。通过建立企业客户电子银行台账,并以此作为客户支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及时为客户解决在使用我行电子银行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将电子银行新产品推荐给客户,提高“动户率”和客户使用率。

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金融服务理念,梳理制度,整合流程,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处理问题,加强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部门服务质量,实现全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目标。

(三)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作为产品部门,承担着产品创新、维护与管理的责任加强营销支持系统建设。做好总行全公司法人客户营销、单位企业级客户信息管理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三大核心系统的推广工作,为实施科学的营销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完善结算产品创新机制。一是要实行产品经理制,各行配备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要成为收集、研发产品的主要承担者。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各行部将客户需求汇总后报送分公司结算与现金管理部。分公司定期组织联系行、重点行召开产品创新业务研讨会,集中解决客户关心的问题。

提高财智账户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今年要继续实施结算与现金管理品牌策略,以“财智账户”为核心,在统一品牌下扩大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要对新开发的结算与现金管理产品及时进行品牌设计,制定适当的品牌策略,纳入到统一品牌体系中。加强财智账户品牌的推广力度,做好品牌维护,保持品牌影响力。

发展第三方存管业务。抓住多银行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机遇,扩大银证业务占比,发挥我行电子银行方便快捷的优势,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各行部要加强对产品需求的采集和新产品推广应用的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加强考核,形成触角广泛、反应灵敏的市场需求反馈网络和任务具体、激励有效的新产品推广机制,增强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真正使投放的新产品能够尽快占领市场、取得盈利。今年将推出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单位客户短信通知、金融服务证书、全国自动清算系统等新产品。

(四)抓好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队伍建设,加紧培养*部门人才

要加强人员管理,实施日常工作规范,制定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日志制度、客户档案制度、走访客户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制度。

加强业务培训。今年分公司将继续组织各种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培训和营销技能培训,尝试更加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通过深入基层培训,扩大受训人员范围,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需求。

(五)强化流程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要以风险防控为主线,积极完善结算制度体系建设。在产品创新中,坚持制度先行。要定期通报结算案件的动向,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坚决遏制结算案件发生。加强对结算中间业务收入的管理,加大对账户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会计检查员、事后监督要要注重发挥日常业务检查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堵塞业务差错和漏洞,各网点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整改。

保卫处下半年工作计划如下:

1、继续加强治安管理工作,2、深化三层次管理模式,3、确保校园安全。

加强门岗值班人员工作责任心,做好来客登记制度,规范车辆管理,区分内外部车辆,一切车辆凭证出入,保卫人员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值班期间各项记录并负责清理校园内摊贩。

加强教学区、寝室楼、生活服务区等重点部门的安全保卫工作,增加重点部门的巡逻力度和次数,规范管理,确保工作不出纰漏。

治安巡逻队和校卫队相结合,校区内昼夜不间断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法犯罪,维护校园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4、落实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5、创造良好的校园内、外部环境。

配合创建办执法大队清理东西两门的违章建筑及各种流动摊贩,杜绝学生因食品卫生而发生的中毒事件,还师生员工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加强外来人员及出租车辆管理,切实做好来客登记记录,外来车辆凭证出入,出租车严禁入内,对外来闲杂人员进行询问,消除这安全因素。

6、开展安全教育,7、努力做好校园的消防安全工作。

加强我院义务消防队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防火知识和灭火技能。

坚持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各种火灾隐患。

做好日常消防系统和灭火器材的保养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宣传手段,不失时机进行防火、防盗等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8、强化治安管理,9、提高工作水平,10、完善防范机制,11、减少各种案件发生。

根据我院治安形式发展的新特点,不断完善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坚持按章办事。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保卫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水平,做到人人都能胜任本职工作。

公司营销计划范文第3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使企业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越来越普遍。通过横向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也正是企业集团相对于单独的企业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组建企业集团也具有税收收益,即从集团的全局出发,通过对集团整体的经营战略进行系统的筹划安排,减轻集团总体税收负担,增加集团税后利润。

集团公司的营销活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公司产品最终价值的实现,不同的销售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税收负担,因此公司在选择销售策略时,必须考虑纳税因素,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营销渠道选择的筹划

集团公司的产品销售需要建立全国性的独立的营销网络。在设计营销网络的过程中,税务筹划先期介入,研究在外地设立分子公司的利弊。研究前提:在外地设立经贸公司属于公司的对外销售机构,盈利前景较好,但可能出现亏损。具体筹划如下:

(一)分子公司设立的法律政策分析

当一个集团公司要进行跨地区经营时,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其它地区设立下属机构,即开办子公司或分公司。所谓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有效控制的下属公司或者是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一系列公司中的一家公司;所谓分公司是指作为公司的分支构而存在,在国家税收中,它往往与常设机构是同义词。分、子公司存在很多不同点,如表1。

从法律上讲,子公司属于独立法人,而分公司不属于独立法人。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一是设立手续不同,在外地创办独立核算子公司,需要办理许多手续,设立程序复杂,开办费用也较大,而设立分公司的程序比较简单,费用开支比较少。二是核算和纳税形式不同,子公司是独立核算并独立申报纳税,当地税务机关比较喜欢,而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由总公司进行核算盈亏和统一纳税,如有盈亏,分公司和总公司可以相互抵扣后才交纳所得税。三是税收优惠不同,子公司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分公司只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可以享受免税期限、优惠政策等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而分公司作为非独立法人,则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如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的“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税率”等优惠政策,则只能适用于独立法人企业。

(二)具体方案设计

方案1:当外设公司出现亏损时,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利弊比较。

当外地公司发生亏损时,设立分公司比设立子公司整体纳税水平低。假设:集团公司在外地设立甲、乙两家公司,2005年公司集团公司母公司实现利润1000万元,其甲公司实现利润200万元,乙公司亏损300万元。测算祥见表2。

如表2所示,甲、乙公司设立分、子公司。假设该集团母公司和分公司企业所得税率为33%,则该集团公司在2005年度应纳税额=(1000+200-300)×33%=297(万元)。如果上述甲、乙两家分公司换成子公司,总体税负就发生了变化。假设该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所得税率仍为33%。集团公司母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33%=330(万元),甲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200×33%=66(万元),乙公司由于2005年度发生亏损,则该年度不应交纳企业所得税,那么,集团公司2005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为:330+66=396(万元),当外设机构出现亏损时,设立子公司比公司整体多负担税金99万元(396-297=99)。但如果总公司与子公司所得税适用率不同,则上述情况又会发生变化。

方案2:当外设公司盈利时,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利弊比较。

假设:集团公司在外地设立甲、乙两家公司,2005年公司集团公司母公司实现利润1000万元,其甲公司实现利润200万元,乙公司盈利实现利润3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总公司规定,子公司税后利润的80%汇回总公司,20%自己留用。测算祥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当外地经贸公司与集团母公司税率相同且盈利时,分子公司的税负相等。

方案3:当外设公司盈利时,税率与集团母公司有差异时,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利弊比较。

假设集团公司在外地设立甲、乙两家公司,2005年公司集团公司母公司实现利润1000万元,其甲公司实现利润200万元,乙公司盈利,实现利润300万元,母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外地公司所得税税率为15%。总公司规定,子公司税后利润的80%汇回总公司,20%自己留用。测算祥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当外地设立甲、乙子公司,其中,集团母企业所得税率为33%,分、子公司均为15%。2005年度公司本部实现利润1000万元;甲、乙子公司分别实现利润200万元和300万元。总公司规定,子公司税后利润的80%汇回总公司,20%自己留用;则2005年度集团母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33%=330(万元),甲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200×15%

=30(万元),乙子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300×15%=45(万元),子公司汇回总公司利润额=(200-30)×80%+(300-45)×80%

=340(万元),汇回利润母公司应交纳所得税=340×(33%-15%)=61.2(万元),集团母公司总体应纳税额=330+30+45+61.2=466.2(万元)。若将上述两家子公司改成分公司,则集团公司整体应纳税额=(1000+200+300)×33%=495(万元)。那么,当外设机构盈利且税率不同时,设立子公司比公司整体节约税金28.8万元(495-466.2=28.8)。

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各有利弊。由于法律上认为子公司和母公司不是同一法律实体,因而子公司的亏损不能并入总公司账上;而分公司和母公司是同一法律实体,其在经营中发生的亏损可以和总公司相抵。因此,当企业扩大生产经营需要到国外或外地设立分支机构时,可以在进入地的初期,针对当地情况不熟、生产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大的情况,考虑设立分公司,从而使外地发生的亏损在总公司冲减,以减轻总公司的负担。而当生产经营走向正轨,产品打开销路,可以盈利时,应考虑设立分公司,可以在盈利时保证能享受到当地税收优惠的政策。

二、营销方式选择的筹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销售产品的方法多样,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涉及税收问题。在比较各种方法后,为简便操作,满足用户需求,与用户形成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供需合作关系,公司制定了钢材定点定量的价格折扣优惠办法。

折扣销售的节税效应。折扣销售是指销售方为达到促销的目的,在向购货方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时,因为购货方信誉较好、购货数额较大等原因,而给予购货方一定的价格优惠的销售形式。根据税法规定,采取折扣销售方式,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体现,那么可以以销售额扣除折扣额的余额为计税金额;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不在同一张发票上体现,那么无论企业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将折扣额从销售额中扣除。采取这种方式销售时,可能会减少厂家的利润,但由于折扣销售可以节税,实际减少的利润比人们想象的要少。

案例:集团公司于市场出现低潮时,采取折扣销售方式,在此期间对公司滞销商品的价格按原定价的95%计算。在折扣期间,集团公司取得2000万元销售额(含税)的销售业绩。集团的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33%。试分析折扣销售产生的节税效应对弥补集团公司让利损失的作用。分析:集团公司让利=2000/0.95×0.05=105(万元),不让利应纳增值税税额=(2000+105)/(1+17%)×17%=305(万元),折扣销售后应纳增值税额=2000/(1+17%)×17%=290(万元),折扣销售后共节约增值税=305-290=15(万元),折扣销售后共节约企业所得税=(2000+105)/(1+17%)-2000/(1+17%)×33%=30(万元),集团公司实际让利=105-15-30=60(万元),由此可见,集团公司的折扣销售,可以节约增值税15万元,节约企业所得税30万元,节约的税金可以减少集团公司折扣销售的利润损失。

综合以上分析,折扣销售商品,使得同样销售量的销售额下降,但同时流转税也会相应地减少,随着销售收入的减少,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因此,折扣销售一方面会产生减少利润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会产生促销和节税的正面效应。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薄利多销效应,但是随着薄利多销效应的逐渐增强会逐渐抵消降低销售和折扣销售的节税效应。

三、营业收入确认的筹划

企业营业收入的确认,既影响企业所得税也影响流转税。一般情况下,企业应该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选取推迟应税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在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期也要考虑提前确认的必要性。比如企业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在正常的纳税期,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均匀计入5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推迟税款的缴纳,以获得时间价值;如果在免税期,企业应该将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一次性计入当期所得,以避免递延到正常纳税期后为此缴纳税款。

我国《企业增值税法暂行条例》规定,企业采用现销方式,收到货款或是取得索取货款的凭据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企业采用托收承付或是委托收款方式,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企业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因此,企业可根据企业产品销售策略选择适当的销售收入确认方式,尽量推迟确认销售收入,从而推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四、营销费用的筹划

营销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费、运输费、装卸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应付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销售费用一部分为据实扣除项目,另一部分为按标准限额扣除项目。企业如果能合理地划分两部分扣除项目,用好限额扣除的政策,企业所得税后列支的销售费用就会转化为税前扣除;否则,税前列支项目可能成为税后列支项目。具体如表5。

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各项费用的性质。取得的凭证必须真实、合法,可据实扣除的费用尽可能单列,严格据实扣除,不过多占用按标准扣除项目的扣除限额。

公司营销计划范文第4篇

许多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引进高新技术,推动我国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而且有利于国内企业学习、应用、推广外国科学、经营管理经验和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发展。

本文着眼于论述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的科技创新的促进和示范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我国如何放大这些作用和改进“以市场换技术”做法的效果提出一些建议。

促进和示范作用

1.创新理念和技术的“外溢”

(1)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扩散与适度的技术转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

跨国公司提供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与中国企业设立合资企业,使国内企业通过学习、模仿从而有可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跨国公司设立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通过产业的前后关联,能提高中国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跨国公司在华雇佣中方员工,使得中国技术人员有可能通过“干中学”而掌握先进的技术。

尽管多数尖端科研工作局限在一些跨国公司的实验室里,但大多数负责研究的都是中国人,因而他们的一些先进理念和熟练技术将流向本地公司。

相关研究表明,在跨国公司中央实验室和其海外R&&D分支机构间,技术和知识是相互流动的,这种相互作用将使东道国研究与开发产业长期受益。同业的国内公司则可能从外资公司的基础研究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中得益。中国企业地处技术创新的源地附近,更容易首先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

(2)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发展给我国带来创新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外溢”。

首先,跨国公司通过独资或合资设立研发机构,直接将世界先进技术带进中国,引进了先进的研究管理的经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和管理人才,部分弥补了中国研究投入的不足,带动中国高科技的产业的成长。

其次,跨国公司的R&&D以市场为核心,其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研究管理的规范性,均使投入产出的效率更高,这对促进中国企业提升R&&D管理水平,进而面向市场的科研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人才本土化战略造就大批高级人才

跨国公司在华的R&&D机构既拥有充足的资源,又积极实施人才本土化的战略,吸引当地最优秀的人才,不仅使他们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而且使他们的智力资本得到更大程度的增值。

以北京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为例,2000年18家跨国公司在北京的科技经费筹集额高达10.7亿元,平均每家的科技经费筹集额为0.59亿元,科技活动人员人均占有64万元,大大超过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在某种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帮助我国留住和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他们都是中国宝贵的创业和创新资源。他们一旦回流到本土公司,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公司的技术创新。

如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的一部分创新技术人员回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共同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科研团队――中科信利语音实验室,并成功地研发出最新语音技术产品。

3.提高中国创新系统的活力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扩张,特别是在有些行业,如洗涤用品、移动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已经建立了垄断地位,给长期不重视技术进步的国内企业以巨大压力。

国内企业要想与资金、技术、管理都占优势的跨国公司竞争,不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是无法获取竞争优势的。外资R&&D中心进入某地,其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外商与中国研究机构的合作、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等方式能带动当地R&&D力量的发展。

跨国公司R&&D投资还提高了中国创新系统的活力。我国原有的创新系统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组成。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许多独资、合资的科研机构,如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建立独立的R&&D机构,而日本和韩国则倾向于以其他方式投资于R&&D(如在具体业务部门或合资企业内部设立R&&D部门,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实验室;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主要限制因素

跨国公司在华R&&D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 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 见图1)。

1.我国企业比较落后的技术创新状态

在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企业正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但是总体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第一,中国目前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部分较为先进的技术才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企业技术积累少,研究与开发能力低;产业结构表现为整个工业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的竞争状态;缺乏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厂商,使得市场进入壁垒很低。2002年信息产业部的《中国信息技术专利态势报告》中指出,我国企业信息技术专利申请量远少于外国企业,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和数字电视等核心技术领域,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尚不及外国企业的1/10,1997-2001年电子信息业前10家企业累计申请3886件专利,与IBM公司2002年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相当(3288件)。

第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薄弱,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动力和能力是R&&D的首要前提。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意识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产权结构不合理而且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既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又没有多少资金进行大规模实质性的研发。发展迅速但还不够强大的民营企业是中国打破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垄断的希望,但他们还必须加快培养壮大自身的R&&D能力。2002年4月29日《经济日报》报道,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217亿元(合26亿美元),尚不及同期IBM的60%,微软的50%。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合理。行为短期化,不少企业进入“短平快”的误区,使企业经营常常处于高风险的状态。着重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轻视技术开发和创新;强调设备升级,重视物的因素,而忽视智力投入和人的因素;转化层次低,往往进行到评价和中试阶段就停止了,不能前进到商品化和产业化阶段;转化比率低,目前中国高新技术商品化率为25%左右,产业化率为7%左右;转化速度低。

第四,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据2002年上半年劳动力市场的一项调查表明,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大,不少企业技术工人出现断层,这类情况在深圳、温州等制造业较发达的城市特别突出。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不仅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而且还制约着我国对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消化。

第五,企业缺乏合理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理论模式、创新战略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偏重对技术的引进,不注重对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模仿创新有余,自主创新严重不足;重视对技术的研发,而偏废了对技术的商品化转化和将技术在行业内和行业间进行扩散以及向国外继续转移,产业内和产业间升级都很缓慢,转化范围也很有限,高新技术成果往往只在单一领域一次性转化,而发达国家往往在多个领域转化和进行多次转化。

2.政府对产业界学习动力、能力和有效性的影响

韩国汉城大学教授Lim Linsu 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需要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是一个需要资金和有明确目标的行为。技术变化是有意识的技术努力和学习的结果。

MIT教授Alice Amsdam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影响产业界的学习动力,而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界学习和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速率。

3.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政策的严格程度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跨国公司为了降低贸易壁垒和减少税赋以及加入对中国巨大市场和人才资源的激烈争夺,会在一定程度上心甘情愿地把技术低价或无条件地转让给中国的本土公司。例如随着中国家电品牌知名度的上升和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渠道的拓展,跨国公司会不惜以核心技术交换中国企业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这样原来以技术换市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以国内市场换国际市场,以国内市场换更深层的技术。到2000年为止,外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40%以上,2001年约30%的技术引进属于跨过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

从理论上讲,根据弗农(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只有产品到了成熟阶段之后,跨国公司才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这从整体上决定了其在中国投资企业不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由于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内企业在资金、管理、人才、营销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所以其在华投资的企业,无需使用非常先进的技术,就能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根据2002年北京市科委的一项调查,48家由跨国公司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母公司相比,使用最先进技术的占26.3%,使用比较先进技术的占42.1%,比较先进技术与一般技术混用的占31.6%,而与国内企业相比,使用填补空白技术的占76.3%,使用先进技术的占23.7%。

从实际利益角度上讲,发达国家政府出于安全或政治因素的考虑,常常对其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实行严格管制。跨国公司总是力求保持其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技术优势,这样能够使其在以后的投资活动中,与东道国的政府和企业谈判时保持实力上的优势,以提供先进技术为条件而逼迫东道国政府对企业做更多的利益让步,同时又不影响母公司的先进产品向东道国出口。

跨国公司出于技术垄断和维护核心竞争力的考虑,往往也不愿意转让先进的技术。他们更倾向于设立独资R&&D机构和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这将大大限制他们的先进技术向中国本土公司的“外溢”。

世界500强等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的子公司很多,每个子公司基本上都是单一的成品加工型企业,生产单一的产品,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产品没有产业上的前后关联。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工序多,有些产品的生产工序逾百道,即使中国掌握了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也无法生产出该类产品。

例如上海贝尔公司是中国通讯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于1984年,目前产品的国产化率大约为70%,但其电脑芯片一直从其母公司进口。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也显示出:出口导向型的跨国公司采用的几乎都是独资企业,少数合资企业也是外方绝对控股。而市场导向型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一般采用合资形式,而少数采用很先进技术的公司则采用独资形式,如移动通讯等。

4.跨国公司输入技术与国内技术水平的匹配程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吸引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跨国公司大规模投资于我国,并鼓励其在我国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发展与国内企业的后向关系,以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力。

其实,由于中国市场战略地位的上升,最大最先进跨国公司是不需要吸引的。因为竞争会促进他们关注中国,匹配性是发挥更大学习效应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原则。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最合适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尤其更加需要吸引。

5.跨国公司之间技术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现实经济中企业之间对抗性竞争中,时间往往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企业一旦在竞争中得手,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取得利润。于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向市场提供价廉、质优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围绕尽早获得这种商品和服务市场而展开的竞争。

竞争的这种时间特性,使各个企业出于对与自己相类似的企业抢占市场的担心而加大开发力度。这就造成在技术开发方面的过度竞争,因为往往只有第一家开发成功的企业才能最早占领市场,而且这家企业还可以申请专利取得这项技术或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

业内专家如J.Stiglitz认为,由于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很难保证从事R&&D的企业获得相当于该技术从社会角度所带来的收益。潜在竞争对手和在位的垄断者为了各自的目的对R&&D的过度投入和激烈竞争,提高了一项技术获得市场成功的风险,其结果反而可能导致该产业必要的R&&D投入不足,厂商往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围绕某项发明简单改进或模仿的专利行为上,降低了新技术方面引进的速率和水平。

6.跨国公司在我国FDI阶段、方式、规模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止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知识进行考察和试探,个别时候进行以单个项目为主的战略投资,例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1994年同我国合资建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等;直到1992年跨国公司才开始在华进行系统化和集中化投资。

改革开放之初,近80%的外资是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在1992年引进的外资中有50%用于合资企业。1997年后外商独资企业首次超过合资企业。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变化更加明显,2001年合资企业占全部外资的比重下降到不足30%。而外商独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01年独资项目比合资项目多70%,实际利用外资占总额的比重超过50%。

中国加入WTO后取消了外资并购的限制,2002年我国又将国企500强中的部分企业向跨国公司开放,致使跨国集团纷纷选择并购的方式实施其在华投资战略。200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知名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通过现金收购,以比中方多两股的方式控股中国最成功合资企业之一的上海贝尔、美国爱默生电气公司收购华为集团下的安圣电气等。

不过到2001年底,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只有5%是通过跨国公司并购方式完成的。这一方面不利于扩大引资规模,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国引进更完整更先进的技术。2002年1-7月,美新增对华投资项目1795个,实际投入30.19亿美元,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长34.27%,但是单个项目规模只有170万美元。

到2000年为止,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还处于初建和试验阶段。就规模来看,规模较大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发人员只有70人左右,IBM、SUN研究开发人员只有30人左右。而到2001年上半年止,中国实际利用FDI达到2700多亿美圆,连续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FDI接受国,因而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与我国吸收的FDI规模很不相称。

7.跨国公司在我国FDI的行业和地域分布

跨国公司在我国FDI的行业和地域分布过于集中。在华建立R&&D机构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软件、电信、生物和化工等高科技领域。在地区分布上,这些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几个沿海大城市。

到2000年为止,在40个较大规模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中,北京有18家,将近占到50%。在北京的18家跨国公司R&&D机构中,IT行业有9家,占50%;而汽车、医药和化工行业相对较少;上海的跨国公司R&&D机构以汽车、化工类为主,超过50%,IT行业较少;深圳的R&&D机构基本处于IT和电子业。

而且这种集中的趋势还在加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01年所搞的一项针对136家欧盟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后欧盟企业的对华投资产业结构可能有以下侧重点:首选制造业,其次是邮电通讯、交通运输业,再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最后是电力、煤气生产供应和商业。

该中心还认为,服装、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皮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外资投资预期和偏向程度较高的领域;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电气机械等虽然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但是由于资本产出规模明显、税负水平较低等原因,有可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这些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从实际情况来看,2002年上半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增幅高达20%以上,这些外资主要投向依次是制造业、研发机构和服务业。2002年3月22日,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开业,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电信公司由此诞生。此外在保险服务、传媒服务、证券服务、旅行社服务、公用服务业等领域,外资也都频频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外商在中国服务业的投资也出现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截至2001年末,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已达214家、营业机构190家;外资银行总资产452亿美元;外汇贷款总额约140亿美元;已批准31家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试点。

总体来说,目前FDI主要分布在关税、非关税壁垒较高的行业,而随着我国关税、非关税壁垒逐步降低,向我国直接出口产品将部分替代对我国的FDI,这是一个对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利的重要因素。而FDI过度集中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和地区,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大大限制了国外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区域。

相关决策建议

首先,针对跨国公司严格的知识产权政策,我国一方面要调整技术引进的结构,提高技术引进的标准和匹配性,提高引进处于发达国家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和成长期的产品技术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依靠自主创新,依靠在关键技术突破基础上系统创新和集成国内外相关技术来打破跨国公司对先进技术的垄断和封锁,解决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产权问题。

第二,跨国公司之间技术竞争过度激烈,往往不利于他们的技术对我国的“外溢”。因此,政府政策不应一味强调竞争,对于竞争强度过大并引起多数企业经营困难的产业,可以采取适当限制进入、疏导退出的政策,使产业和市场恢复到有效竞争的状态。对易于形成垄断市场结构并引起经济效率下降的产业,应采取鼓励进入和强化潜在竞争压力的政策,保持市场的竞争活力。

第三,中国引资需要优化直接投资方式结构,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旧框架,促进制造业的跨国并购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引资规模,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完整更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优化引进外资的行业结构(如增强行业本身的市场吸引力)和地区结构(如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这样才能维持和放大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前不久,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起草的关于国有股权向外资转让的有关管理办法已经制定完毕,该办法一旦公布实施,将实现中国允许外资收购国有股权的政策性突破,改变以往个案审批的情况。

公司营销计划范文第5篇

本公司*年度销售目标如下:

(一)销售额目标(1)部门全体*元以上

(2)每一员工/每月*元以上

(3)每一营业部人员/每月*元以上

(二)利益目标(含税)*元以上

(三)新产品的销售目标*元以上

基本方针

为实现下期目标,本公司确立下列方针并付诸实行:

(一)本公司的业务机构,必须一直到所有人员都能精通其业务、人心安定、能有危机意识、有效地活动时,业务机构才不再做任何变革。

(二)贯彻少数精锐主义,不论精神或体力都须全力投入工作,使工作朝高效率、高收益、高分配(高薪资)的方向发展。

(三)为加强机能的敏捷、迅速化,本公司将大幅委让权限,使人员得以果断迅决,始具实现上述目标的原则。

(四)为达到责任的目的及确立责任体制,本公司将贯彻重赏重罚政策。

(五)为期规定及规则的完备,本公司将加强各种业务管理。

(六)MS股份有限公司与本公司在交易上订有书面协定,彼此遵守责任与义务。基于此立场,本公司应致力达成预算目标。

(七)为促进零售店的销售,应设立销售方式体制,将原有购买者的市场转移为销售者的市场,使本公司能握有主导店、零售店的权利。

(八)将出击目标放在零售店上,并致力培养、指导其促销方式,借此进一步刺激需求的增大。

(九)策略的目标包括全国有力的*家店,以“经销方式体制”来推动其进行。

(十)设立定期联谊会,借此更进一步加强与零售商的联系。

(十一)利用顾客调查卡的管理体制来确立①零售店实绩,②销售实绩,③需求预测等等的统计管理工作。

(十二)除沿袭以往对店所采取的销售拓展对策外,再以上述的方法做为强化政策,从两方面着手,致力推动拓销。

(十三)随着购买者市场转移为销售者市场的变化,应确立长期契约制度来统一管理交易的条件。

(十四)检查与商关系,确立具有一贯性的传票会计制度。

(十五)本方针之间的计划应做到具体实效,贯彻至所有相关人员。

业务机构计划

(一)内部机构

1.德高服务中心将升格为营业处,借以促进销售活动。

2.于德高营业处的管辖内设立新的出差处(或服务中心)。

3.解散食品部门,其所属人员则转配到德高营业处,致力于推展销售活动。

4.以上各新体制下的业务机构,暂时维持现状,不做变革,借此确立各自的责任体制。

5.在业务的处理方面若有不备之处,再酌情进行改善。

(二)外部机构

交易机构及制度将维持经由本公司店零售商的旧有销售方式。

零售商的促销计划

(一)新产品销售方式体制

1.将全国有力的*家零售商店依照区域划分,于各划分区内采用新产品的销售方式体制。

2.新产品的销售方式是指每人各自负责30家左右的店,每周或隔周做一次访问,借访问的机会督导、奖励销售,并进行调查、服务及销售指导、技术指导等,借此促进销售。

3.上述的*家店所销出的本公司产品的总额须为以往的二倍。

4.库存量须努力维持在零售店为一个月库存量、店为二个月库存量的界限上。

5.销售负责人的职务内容及处理基准应明确化。

(二)新产品协作会的设立与活动

1.为使新产品的销售方式所推动的促销活动得以配合,另外又以全国各主力零售店为中心,依地区别设立新产品协作会。

2.新产品协作会的事业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十项:

(1)分发、寄送机关杂志;(2)赠送本公司产品的负责人员领带夹;(3)安装各地区协作店的招牌;(4.分发商标给市内各协作店;(5)协作商店之间的销售竞争;(6)分发广告宣传单;(7)积极支援经销商;(8)举行讲习会、研讨会;(9)增设年轻人专柜;(10)介绍新产品。

3.协作会的存在方式是属于非正式性的。

(三)提高零售店店员的责任意识

为加强零售商店店员对本公司产品的关心,增强其销售意愿,应加强下列各项实施要点:

1.奖金激励对策——零售店店员每次售出本公司产品则令其寄送销售卡,当销售卡达到10张时,即赠奖金给本人以激励其销售意愿。

2.人员的辅导:

(1)负责人员可利用访问时进行教育指导说明,借此提高零售商店店员的销售技术及加强其对产品的知识。

(2)销售负责人员可亲自站在店头接待顾客,示范销售动作或进行技术说明,让零售商的店员从中获得间接的指导。

3.德高公司的教育指导:

(1)让参加协作会的店员也去参加店员的研讨会,借此提高其销售技巧及产品知识、技术。

(2)通过参加研讨会的店员,扩大对其他店员传授销售技术及产品知识、技术、借此提高大家对销售的意愿。

扩大顾客需求计划

1.确实的广告计划

(1)在新产品销售方式体制确立之前,暂时先以人员的访问活动为主,把广告宣传活动作为未来所进行的活动。

(2)针对广告媒体,再次进行检查,务必使广告计划达到以最小的费用,创造出最大成果的目标。

(3)为达成前述两项目标,应针对广告、宣传技术做充分的研究。

2.活用购买调查卡

(1)针对购买调查卡的回收方法、调查方法等进行检查,借此确实掌握顾客的真正购买动机。

(2)利用购买调查卡的调查统计、新产品销售方式体制及顾客调查卡的管理体制等,确实做好需求的预测。

营业实绩的管理及统计

1.顾客调查卡的管理体制

(1)利用各零售店店员所送回的顾客调查卡,将销售额的实绩统计出来,或者根据这些来进行新产品销售方式体制及其他的管理。

①依据营业处、区域别,统计*家商店的销售额

②依据营业处别,统计*家商店以外的销售额。

③另外几种销售额统计须以各营业处为单位制作。

(2)根据上述统计,可观察各店的销售实绩及掌握各负责人员的活动实绩,各商品种类的销售实绩。

营业预算的确立及控制

(一)必须确立营业预算与经费预算,经费预算的决定通常随营业实绩做上下调节。

(二)预算方面的各种基准、要领等须加以完善成为示范本,本部与各事业部门则需交换合同。

(三)针对各事业部门所做的预算、实际额的统计、比较及分析等确立对策。

(四)事业部门的经理应分年、期、月别,分别制定部门的营业方针及计划,并提出给本部修正后定案。

提高经理干部的能力水准

(一)本部与事业所之间的关系

1.各事业单位负责人应将事业所视为一企业,以经营者的精神来推动其运作和管理(另外,本身也须经常参与研修)。

2.事业经理需就营业、总务、经营管理、劳务、采购、设备等各方面,分年、期、月份制作提出事业部门的方针及计划。

3.事业经理针对年、期及每月的活动内容、实绩等规定事项,提出报告。内容除了预算、实绩、差异、分析及反省之外,还须提出下一个年度、期、月份的对策。

4.本部与营业所之间的业务管理制度应明确并加以修缮成为可依循的典范。

(二)事业所内部

1.事业经理应根据下列九点,确立事业所内部日常业务运作的管理方式:(1)各项帐簿、证据资料等完备。

(2)各种规则、规定、通告文件资料完备。

(3)确立业务计划及规定。

(4)确立指示、命令制度。

(5)事务报告制度。

(6)书面请示制度。

(7)实施指导教育。

(8)实施巡视、巡回。

(9)确立会议制度。

2.必须贯彻实施此管理制度,使其对销售和完成预算有直接贡献。

提高负责人员的能力水准

(一)经理人员的指导教育

平常身为上司的经理及科(股)长应对负责人员进行有关情报收集、讨论对策处理等等的教育指导。

(二)销售应对基准的制作

负责人员应依据下列要点制作销售的应对基准,并利用此基准对负责人员进行教育训练。

1.销售应对基准A

 这是负责人员对零售店主及店员的应对基准。

2.销售应对基准B

负责人员或零售商店店员接待顾客时的基准。所谓基准是将各负责人员的成功例子筛选后发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