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茶道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优质护理;食道癌;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55-02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运动于2010年 初正式启动,全国72所部级重点接洽医院共有678个病房开展试点工作,各省(区、市)卫生厅局也断定了769所省级重点接洽医院进行试点。几个月以来,各医院联合自身实际,在临床护理模式,护理治理方法,绩效考核与鼓励机制。2010年8月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和省、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确定了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特诊科三个病区为此次活动的示范病区,扎实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过护士对病人提供全程、全面的护理服务,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模式,重视服务细节,改善服务品质,提升护理质量,使护士的职业价值感进一步增强,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使患者能够从护士的表现中感受到护士的爱心、耐心和诚意,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1]。现将成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肿瘤外科自2010年8月~2011年4月收治肿瘤外科需要实施食道癌手术的患者,病程在1个月-1年不等。随机分为2组,优护组和常护组各24例。优护组男19例,女5例,年龄47~76岁,平均59.2岁,常护组男17例,女7例,年龄49~75岁,平均60.1岁。2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及严重程度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将48例要实施食道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优护组和常护组各24例。优护组的病人放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从入院到出院全程实施优质护理。常护组的病人放在普通病房从入院到出院全程实施常规护理。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病人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日益消瘦,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差,对治疗缺乏信心,同时对手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因此,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解释、安慰和鼓励,建立充分信赖的护患关系,使病人认识到手术是彻底的治疗方法,使其乐意接受手术。
2.1.2 加强营养尚能进食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水分、电解质及热量。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应输血或血浆蛋白给予纠正。
2.1.3 胃肠道准备①注意口腔卫生;②术前安置胃管和十二指肠营养管;③术前禁食,有食物潴留者,术前晚用等渗盐水冲洗食管,有利于减轻组织水肿,降低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④拟行结肠代食管者,术前须按结肠手术准备护理,见大肠癌术前准备。
2.1.4 术前练习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床上排便等活动。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出血一般发生在12h 内,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血管结扎线脱落,大量输入库血、凝血功能障碍亦可造成术后出血。若出血较多时患者常主诉口渴、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口唇苍白。术后早期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
2.2.2 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术后24~48h引流出少量血液,应视为正常,如引出大量血液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胃肠减压管应保留3~5天,以减少吻合口张力,以利愈合。注意胃管连接准确,固定牢靠,防止脱出,引流通畅。
2.2.3 密切观察胸腔引流量及性质胸腔引流液如发现有异常出血、混浊液、食物残渣或乳糜液排出,则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食管吻合口瘘或乳糜胸,应采取相应措施,明确诊断,予以处理。如无异常,术后1~3天拨除引流管。
2.2.4 严格控制饮食食管缺乏浆膜层,故吻合口愈合较慢,术后应严格禁食和禁水。禁食期间,每日由静脉补液。安放十二指肠营养管者,可于手术后第2日肠蠕动恢复后,经导管滴入营养液,减少输液量。手术后第5日,如病情无特殊变化,可经口进食牛奶,每次60ml,每2hl次,间隔期间可给等量开水,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日增量。术后第10~12日改无渣半流质饮食,但应注意防止进食过快及过量。
2.2.5 观察吻合口瘘的症状食管吻合口瘘的临床表现为高热、脉快、呼吸困难、胸部剧痛、不能忍受;患侧呼吸音低,叩诊浊音,白细胞升高甚至发生休克。处理原则:①胸膜腔引流,促使肺膨胀;②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③补充足够的营养和热量。目前多选用完全胃肠内营养(TEN)经十二指肠营养管灌食治疗,效果确切、满意。
2.3 注重心理护理:食道癌心理治疗目前理解为以医学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的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行为或通过某些仪器及一定的训练程序,调动病人体内的代偿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达到改善或消除病理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身心症状,重新建立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诊断为癌症,会给病人和家属巨大的打击,家庭成员们应首先调整好情绪,帮助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营造良好、舒心的家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使病人保持开朗、愉快的心情,尽量不要让病人独居,以免产生孤独和忧郁。根据病情可安排病人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鼓励病人多与他人交流,特别是恢复情况良好的同类病人。为了让病人在手术后能顺利地接受化疗或放疗,家庭成员可以逐步、适当地让病人了解病情,使病人有心理准备。所以护理人员应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正确对待疾病使阴阳平调,有利于健康及康复。
3 结果
优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护组,见表1。治疗结束后出院病人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询问患者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的满意程度,见表2。无论是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优护组患者的满意度均高于常护组,P
4 讨论
在倡导优质护理人性化服务的今天,护士要改变旧观念,纠正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前提的误区,变被动为主动,避免等待和执行医嘱,深入病房,主动去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需要,充分体现优质护理对手术患者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护理工作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2-3]。
4.1 食管癌也称食道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因食管癌死亡者约15万人,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近四分之一。手术是治疗食道癌的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食道癌来说,手术治疗也是食道癌早期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手术治疗毕竟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在手术治疗之后,患者常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当中部分是属于食道癌术后常见的症状,随着身体机能的进一步恢复可以获得好转,或是症状彻底消失,但有些症状是属于食道癌术后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或处理措施的。
4.2 优质护理使食管癌手术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受益,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4]。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如果护理不当,导致死亡率很高,本组24例患者通过我们精心护理,及时评估病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的提出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重视并做好基础护理。只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情绪稳定,病人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总之,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多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护理过程中应针对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扎实专科理论基础知识及技能,还要有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尽职尽责,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充分的诊断依据,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明仙.高丽仙.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27).6
[2] 马丽.人性化护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49
[3] 陈秀芳.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62
[4] 程红梅.颅脑损伤的护理安全管理.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25-1926
作者单位:522200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2型男性糖尿病人家庭主要成员在饮食控制方面的支持力度,与患者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至2009年期间经我院住院确诊或健康检查、社区建档发现的2型男性DM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只针对病人,实验组针对病人及其家属,教育前后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通过调查了解病人家庭主要成员饮食治疗的支持力度与患者血糖控制和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教育前,两组成员饮食治疗知信行水平均较低,血糖和体重控制较差,无统计学意义。教育后,实验组利用家庭支持系统的监督和协管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在有效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教育前与教育后空腹血糖表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教育前与教育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2型男性糖尿病人 家庭成员 饮食指导 血糖控制 体重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位慢性疾病,饮食治疗作为基础治疗的手段,在有效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发现糖尿病病人对饮食控制的依从行为中,家庭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之一。糖尿病病人中很多男性病人和职业女性病人,在家庭中不担任或不参与购买、安排和加工烹饪食物的任务,饮食种类多由其家庭支持系统成员选择,烹饪方式也由其决定,对饮食量的把握,家庭支持系统成员则起到监督、协助控制的功能。因此家庭支持系统成员对糖尿病饮食控制的知识、信念、行为水平,直接影响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控制和遵医行为及治疗效果。本项目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系统了解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系统对饮食治疗的知识、信念、行为水平,找出存在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扩大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半径,对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支持成员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较好地发挥督导、协助和控制功能,强化病人的遵医行为,科学管理饮食,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现将2008.2至2009.2收集80例我院住院确诊或健康检查、社区建档发现的糖尿病病例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80例我院住院确诊或健康检查、社区建档发现的男性2型糖尿病病例,病例确诊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诊断的标准,年龄、性别、职业不限。将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40例,仅对患者本人教育;实验组40例,既对患者本人进行饮食指导,同时也针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教育。两组中均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并发症,住院及随访期间均采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分三部分,经专家认证后,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对象对照组主要为Ⅱ型男性糖尿病病人本人,实验组问卷对象主要为病人家庭主要成员。调查内容为患者或家庭主要成员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情、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和对糖尿病饮食的种类选择、饮食量的计算、饮食的搭配、饮食量的分配、烹饪方法在知识水平,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支持照顾情况。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笔者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由病人及其家人填写,对于视力障碍或书写困难者,由笔者记录,当场收回。问卷首次收回后向实验组及对照组成员讲解糖尿病饮食相关知识,告知病人及其家庭支持者在调查一个月后来我科进行再次问卷调查,调查后再次向双方讲解糖尿病饮食相关知识,三个月后再次调查,比较其主要指标的差异。
1.2.3 干预形式 初次调查时留下两组的联系方式(主要是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主动保持联系,分别于1个月、3个月时予集中授课、现场互动的形式。
1.2.4 研究内容 了解男性2型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者的一般情况(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文化程度),疾病分型、发病时间、劳动强度、每天膳食种类,家庭成员的文化背景、职业、婚姻、经济状况及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知识水平,态度和支持行为。
1.2.5 实验室检查 抽取患者教育前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检测患者身高、体重以计算其体重指数。比较其教育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
1.2.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统计数据
2.1 一般情况 80例患者中年龄30-70岁,平均(53.6±5.9)岁。3个月后走访时无脱落病例,均参加再次问卷调查。
2.2 教育前、后两组成员饮食治疗知信行调查结果比较
注:经t分析,教育后1个月FPG、2HPG、HbA1C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体重指数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2.5 教育后3个月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的比较
3 结果
本项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40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 100%。
3.1 一般情况 (1)年龄构成 :30~45周岁为 3人 ,46~55岁为19人,56-65周岁为 58人。(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人,占6.25%,高中(含中专)17人,占21.25%,初中及以下 58人,占72.5%。(3)病程:8—12年5个,5—7年29人,1—3年46人;(4)家庭经济:1000元以下12人,1000—3000元57人,3000元以上11人。两组病人在年龄、文化、病程、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3.2 知、信、行水平 教育前饮食知信行正确率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33.3%和38.1%,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教育1个月后两组饮食知信行正确率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61.9%和42.9%,两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教育3个月后两组饮食知信行正确率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85.7%和47.6%,两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上述数字表明糖尿病人及其家属缺乏糖尿病饮食基础教育,经系统教育后糖尿病饮食知识可以获得大幅度提高。其中,有家庭主要成员参与的饮食控制,则患者的依从行为最好。
3.3 对糖代谢的影响 按糖尿病控制目标[1]进行评价。其中理想指标: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mmol/L。两组病人于3个月后进行评价,其中实验组40例,血糖控制理想22例,尚可14例,差4例,控制率90.00%;对照组40例,血糖控制良好7例,尚可18例,差15例,控制率62.50%。两组控制目标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4 对体重指数的影响 在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中,男性超重者多于女性[2],对男性饮食教育刻不容缓。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经教育后体重指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不会出现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等现象,可使糖尿病患者更健康。
4 讨论
4.1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位慢性病,据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3000例,每年约增加120万。专家估计,5年以后,我国高血糖(糖尿病加上糖耐量受损)的人数将超过1个亿,所以对糖尿病的预防刻不容缓。众所皆知,健康行为的转变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态度,才能实现由知识一信念一行为的转变[3]。家庭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4],特别在广东地区,糖尿病病人中很多男性病人,在家庭中不担任或不参与购买、安排和加工烹饪食物的任务,饮食种类多由其家庭支持系统成员选择,烹饪方式也由其决定,对饮食量的把握,家庭支持系统成员则起到监督、协助控制的功能。因此家庭主要成员对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的知识、信念、行为水平,直接影响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控制和遵医行为及治疗效果。调查显示,患者及其家庭支持系统糖尿病饮食知识比较匮乏,患者血糖控制较差。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糖尿病饮食教育时,应根据特定对象在家庭中担任饮食管理的角色特征,把糖尿病饮食教育的普遍性、特殊性和有效性相结合,扩大健康教育半径,将病人家属纳入健教对象,提高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统对糖尿病饮食知识的知晓率,并实现行为的转变,最终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3]。
4.2 我们此次研究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统教育采用教育互动为手段传播知识与技能。通过与男性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统进行电话通知,讲课,问卷调查,挂图等形式进行饮食教育,使其不断加深理解糖尿病饮食知识,并逐渐建立信念,付诸行为,使男性糖尿病人通过自己与家人的共同努力,提高饮食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既能有效控制血糖,又能满足营养需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像正常人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
[2]单岩,李艳红,李景丽.Ⅱ型糖尿病体重指数与血糖、血脂、血压的关系探讨及护理.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10;24 No:212-213.
关键词:茶道思想;素质;能力
截至2016年底,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量达到26958433人。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重要人才储备,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帮助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被很多高校应用到教育工作当中,本文首先对我国茶文化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1.我国茶文化教育现状
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例如无私贡献,坚韧等。学习茶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拓展视野,还能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品质。目前,茶文化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许多高校也积极开设文化相关专业、茶道的系统课程。除此之外,茶文化还被用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目前很多高校将茶道思想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的茶文化教育方法缺乏创新,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茶文化知识时,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茶文化知识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单一的灌输教育形式进行授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难以领会茶文化的精髓,因此,茶文化教育的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其次,高校的茶文化学科教学内容较为落后,茶文化学科的知识以茶文化历史或者茶艺方法为主,未能与时俱进。同时,茶文化学科的授课老师以理论讲述为主,导致茶文化教学课堂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茶文化未能充分发挥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茶道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规模,茶道思想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2.茶文化在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03年开始,大学毕业生规模增长迅猛,然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使得其在面临就业时遭遇尴尬。此时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现象并存,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热衷回炉”、“一纸文凭不如一门手艺”、“新读书无用论”等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达不到企业的标准。茶道思想对于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
茶对于我国居民而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同时还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我国是茶道的起源国,茶道融合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茶道文化与思想流传到很多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目前,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很大,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茶道思想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融入茶道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2.2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我国古代的居民将品茗当作一种享受,品茗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提高的过程。茶是一种大众饮品,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茶文化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饮茶礼仪,自身修养相关的文化等。我国的茶道精神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茶道精神能够帮助学习者修身养性、开阔心怀,茶道思想的这些作用对于帮助我国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需要保持坚韧、乐于奉献的品质,而这也是茶道思想推崇的品质。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少部分人已经丢失了奉献的精神。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当保持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2.3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文化包含的内容众多,涉及到多门学科,例如文化、宗教、哲学等。我国早期的茶文化作品《茶经》,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茶文化也流传到其他国家。目前,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各个国家的茶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茶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转变,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学习茶道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学习茶道知识还能引起大学生对实践的重视,《茶经》也是由作者陆羽跋山涉水,实地考察撰写而成。
2.4开拓眼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茶文化推崇勤俭奉献的精神,还包含茶德的思想。茶德强调对心灵的洗涤。目前,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不乏低俗、违法的信息,可能会诱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例如,目前的一些网红、主播,为了吸纳人气,不惜做出一些低俗的举动。学习茶道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保持宁静的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2.5树立良好的校风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场所。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高校应当树立良好的校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茶道中包含了很多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也是我国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将茶道中推崇的内容引入到高校校风建设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例如茶道推崇的宁静致远、坚忍不拔。同时,学校可以组织茶道学习讲座和其他茶文化活动,这样能够促进高校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校园暴力事件。
3.高校茶道思想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措施
3.1完善高校茶文化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开展茶道教育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提升高校茶道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茶道教学要由浅至深。茶道所涉及的内容很广,茶道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很难深刻了解茶道思想。因此,在高校的茶道教学工作中,必须结合茶道蕴含的哲学思想,合理安排教学课程,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取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其次,茶道教学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目前的茶道课程以茶文化历史为主,局限于理论层面,实践课程比较少。高校可以增设茶文化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到采茶、制茶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动力;最后,高校教师在开展茶文化课程时,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适当引入与茶有关的名人轶事等来活跃课堂气氛。
3.2运用茶道思想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措施
要想充分发挥茶道思想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增加茶文化选修课程。高校通过增设茶文化选修课程,能够让高校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学习机会。增设的茶文化选修课程内容可以多元化,不用局限于茶史、茶艺方面,还可以与茶经济、茶文化有关。在开展茶道课程教学时,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茶艺表演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茶道课程的兴趣;其次,高校可以从多个渠道对茶道的重要性进行宣传。高校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建立茶文化交流区,定期举办茶道讲座,组织与茶道相关的竞赛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学习茶道文学,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加深对茶道思想的感悟,并将茶道思想中的品质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最后,茶道课程可以多个专业结合,例如《茶经》可以作为文学专业学习茶道的材料。经济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茶经济知识,来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外语专业通过开办茶名翻译课程能够让外语专业的学生对茶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将茶文化与各个专业的课程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茶文化,进而领悟茶文化中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宇昕.以“茶”为载体,探索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J].科教文化,2015(7):44-45.
[2]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叶,2009(12):29-31.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
在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于茶艺表演的视听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茶道文化的传授,让学生感知艺术与知识交融的美感,有效提升其审美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入认识。当然,更深层次上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本文通过对茶文化传承理解,明确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并结合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理解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的方式,深化对于茶文化以及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解读。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茶道
从茶席设计,到茶艺表演的具体实践,利用自然、优美的动作传承天人合一、物我相荣的理念,赋予茶具、音乐、整体环境以和谐的韵味,实现茶道艺术和音乐的有效融合,向参观者传递茶道的文化观念,当然也传达着中华茶文化的精神。这,即是茶道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音乐学习,抽象的审美能够伴随着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展开,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升华听觉感受,进而加深对于茶色、茶汤、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传达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艺表演的本质,泡茶技能自然也随之上升,进而促进个人修养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饮茶的习惯,源于神农时期,周、汉时被世人所认可,唐宋时期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加之元、明、清的发展以致形成当前时代的茶道,可谓经历了饮茶、煮茶、茶艺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茶道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综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净淡雅、自然随顺的茶艺风格,并将其赋予茶艺表演过程中,实现以动传静的目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着新的发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表演,以幽默的风格传达着采茶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茶馆中,茶艺表演中与各类传统乐器的结合,也丰富了个人饮茶的体验。当然,采茶戏和茶馆茶艺都是在茶道与音乐相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造意境,茶艺渲染意境,两者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当然,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显。
2茶文化中音乐教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个人的五官感受,改变人们对于基本物质的情感体验,对于帮助个人发现美、理解美、深化美并再次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体验,增强个人想象力,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在茶文化传承中,音乐教育的展开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2.1提高个人协作能力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传承中,煮茶、洗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加入音乐演奏的茶艺表演,需要茶艺师和乐师之间相互理解,把握每一个音乐节奏或者是茶艺表演的具体过程,以促进两者的和谐。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理解音乐对于茶艺表演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在茶艺表演中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的能力,实现其具体表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升其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
2.2传递茶文化和历史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采茶歌等可以说是接受度比较广泛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当然,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滑稽表演,其借助于采茶时候的步调、采茶的技艺与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我国采茶文化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采茶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着采茶者面对艰苦的生活依然乐观的态度。而在茶艺表演中,托壶、旋转、倒茶等的一系列富有音乐韵味的肢体动作,一方面展示着茶文化本身的包容性,表明茶文化可以与音乐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利用人民丰富的智慧创造出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更突显茶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茶道、音乐等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造,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状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涵,融于茶道表演当中,让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和茶艺表演中了解音乐,更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
2.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饮茶,讲究慢条斯理,以心境理解茶境,以茶境感染心性,在淡然的氛围中,体味茶色、茶香和茶汤。同时,在舒缓的音乐中,放缓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心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化本身带给人的滋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很难平静下来。包括茶艺表演在内的很多艺术都变得相对浮躁,人们都希望找一个不忙的时候放松心情。茶文化,则给了人们这个机会。茶艺中音乐的加入本身是为了给人营造平和的环境,而茶艺表演,则利用茶香与音乐情境的融合,茶艺表演与音乐节奏的融合,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它的的平静,加深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在品茶的过程中寻得片刻休息的机会。可以说,音乐教育让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茶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在传递茶道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个人提高应对世俗凡务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
2.4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经常在品茶的同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增强其审美体验也有帮助。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音调、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音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情感经历,其很难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因此在弹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无法专注音乐本身而影响最终音乐效果。但是茶文化则给音乐提供了具体的表演情境,茶艺表演中融合的茶道精神,与音乐本身相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法熟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茶道文化的体味、茶艺表演的观察等,丰富其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好比,一个经常去茶馆听曲的人,因为原有的茶文化滋养,对茶艺表演已经相当熟悉,而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与茶艺表演节奏不和谐、音乐表演人情绪过于紧张的状态,其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
2.5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出现状态问题时,喝一杯茶,感受一下《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大好河山,能够再次拓宽其视野,让人不再沉浸于原有的情感天地中,而是放眼于更大的局面去感知生活本身的美好;当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漂泊,于一处安闲的地方喝一杯温暖的茶,听一曲家乡的采茶戏,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个人的亲近感,还能够在茶香中获得愈加沉静的感受,进而从这种感受中汲取再次奋斗的力量。而当个人十分失意,充满沮丧感时,以茶代酒,在慢慢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感知《高山流水》中知音之音,感受渔舟唱晚的闲散舒适,感受《沧海一声笑》的壮阔豪情,发泄心中的沉闷,同时也提升思想境界,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在茶文化中,优秀音乐曲目的展现,不仅能够平复个人的心情,让人能够深入到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个人和缓心情,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境界的升华,保证个人身心健康。
3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实践
结合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节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加深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采茶戏、采茶歌等具体的茶与音乐的结合形式,了解茶与音乐之间的动静结合之美,明确茶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和文化,其在不同的地域、历史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当然也接受历史、人类智慧的滋养,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多样的状态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加深人们生活的体验,更促进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化。当然,茶文化的音乐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提升其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体验,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音乐精神的相互融合,让抽象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想象境界。同时,在整体的音乐感受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于音乐的认识,尤其加深对于不同音乐小节中所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将一个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以新的音乐展现形式传递音乐带给自身的感动,更向周围的人再次传达音乐理念,深化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实践本身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过程,进行音乐的具体演奏实践,有助于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得原有的以静态方式的曲谱灵活展现于手指尖,让音乐的表演更加鲜活可感。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学生自身情感的加入,也可以让身心全都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在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帮助塑造音乐品质。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与茶相关的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形成,为茶文化的深层次构建、茶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式理解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深度发展和时代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
从茶文化的传承当中,了解茶文化的具体韵味;从茶文化与音乐结合当中,明晰音乐的功能,明确音乐教育的加入对于茶文化教育的具体作用,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具体展开形式;在以茶文化为背景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个人形象感知能力,提高个人对于音乐和茶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茶文化本身的时代解读和发展。
作者:杨珊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174-176.
[2]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