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配音知识

配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配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配音知识

配音知识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说述了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影响和后天的培养。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1.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2.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为兴趣,兴趣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要使儿童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广泛的兴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兴趣使人充满欢乐。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兴趣对孩的学习活动更为重要。孩子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主要是直接兴趣(具体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如看电影后学习英雄的美德,也模仿反面人物的言行,分辨力差。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谁,持久地从事一项无兴趣的活动,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有损身心健康。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孩子喜欢玩“开汽车”游戏,我们可利用他们的对奇心理,诱发他们学习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汽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多方的兴趣。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接着孩子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孩子的心灵的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3.良好的情感是儿童成才的催化剂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美好的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情感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情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情感有信号功能,情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即表达情感的方式——表情,表情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人称为“情感语言”,这种“语言”对儿童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的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不仅使儿童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有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如:对祖国的爱,是建立在对祖国的认识上,对父母、老师的爱更是是如此。没有认识基础的情感,就会失去理智,从而会干出愚蠢的事情来。孩子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孩子的腐蚀。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理智地思考,促进智力发展。如:高位速算法的创建者史丰收,他从小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心,在其祖父,父亲的关怀下,引导他去探索发现,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孩子智力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

4.意志力有儿童成才的柱石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才成功的柱石。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意志对人来讲,这比天资聪明更重要得多。因为,一切创造与发明和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俗话说:宝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清香,自苦寒来。

为达到一定目的,必须克服不利于达到目的的情感和行为,俗话说:“不要意气用事”,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此理。另外,意志也是反常行为,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去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要做的事,即我们常说的,要战胜自己。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有力。”古语说的好,“幸福的人不是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孩子的精力与蒸气一样,若能控制,就能成为轮船、火车的动力,若任其发展就会造成危害。意志使人的行动更为自觉,能在活动中独立的完成任务。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象人走路一样,预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时就会感到累,预定走100里,走了几十里觉得累。当然孩子小,一下达不到更高的目标,做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些,破除过去“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陈旧传统观。长远,崇高的目标,从近处着手,逐步培养,引导孩向长远目标奋进。家长要想将学习目标变成孩子的志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要切合孩子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要妥协。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向孩子讲述居里夫人在级艰辛的条件下学习和研究的事迹,张海迪与疾病作斗争和顽强学习的事迹,都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参与检查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如: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意志训练十项计划,每完成一项,都让孩子自己打上五角星促使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

5.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那么,孩子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配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语教师 隐性知识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85-02

【Abstract】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are the comprehensive criteria to make judgments on education quality. The teaching capab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increas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tacit knowledge is a key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capabilities of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he author offers a proposal concerning obtaining tacit knowledge according to her ow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acit knowledge Teachers’ quality

为了满足时代对外语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各高校为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首先加强了外语教师人才建设,普遍采取学历进修和各种在职培训活动,以提高外语教师的素质水平。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这些培训只注重了外语教师的显性知识,忽略了其隐性知识的获取。而隐性知识恰恰是镶嵌在外语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是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

一、隐性知识及特点

隐性知识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中提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为显性知识;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为隐性知识,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因此说,“隐性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个体性。隐性知识的获得是以个体的主观经验、热情、信念、价值观为基础的,是个人化的体验、个人化的知识。②境遇性。隐性知识必须在特定的现场才能不断形成,它随着情景的不同,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方式都会有所不同。③实践性。隐性知识的获得需要的是更多的时间和亲身体验。要想掌握高超的技能,就必须不断地实践、再实践,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④对话性。隐性知识虽然难以言传,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看法可以自由平等地与他人进行交流。⑤层次性。根据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可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知识和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语言表达的知识。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经验、诀窍、直觉、灵感、权威辐射等。体现在教师职业中的隐性知识主要有四个方面:教师以隐性的控制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技能与知识;教师教学机智的技能与知识;教师在教育科研、学习新知方面的技能与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相对于显性的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来说,外语教师更需要具备一些实践性的隐性知识,而传统的制度性进修并不能很好地提供这些实践性知识。提高学历并不意味着专业水平的提高,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同事之间的切磋能从最大程度上挖掘外语教师的隐性知识,因为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在教师群体之间的共享性与流动性,促进能力发展。

二、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将重心移向学生,教学双边活动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而教师要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一个“组织者”的指导作用,其个人的能力素质是关键。

第一,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系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外语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自觉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指导外语教学。同时,要懂得相关的外语学习理论与方法,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特殊性有清楚的认识,能教会学生有效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了解各种教学流派和方法及其来龙去脉和优劣之处,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们,并主动将其与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在结合我国教学实际的情况下,取长补短,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

第三,外语教师要在研究课程、学生的同时,要研究自己。要注意改善自我隐性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品质。通过教学反思,思考自身内隐于日常教学行为中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将它们由隐性状态变为显性状态,进而对其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思考、澄清和修正,并通过教学实践,将品质得到改善后的知识重新内化为隐性知识,在这样的循环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促进外语教师隐性知识生成的策略

教学是一个存贮着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结合隐性知识的特点规律及外语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提升外语教师的能力素质,在要求外语教师个人有扎实的显性知识基础上,教学管理部门也应在促进外语教师隐性知识生成方面给予鼓励,以有效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1.传承导师制

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在个人间分享。如师传徒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齐艳霞在其《从“隐性知识论”看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一文中分析牛津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大量人才的根本原因在于牛津大学实施了导师制。学生通过附带感知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导师的思维方式,即牛津“给了学生某种东西,一种生活和一种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隐性知识丰富起来。由此可见,传统的师徒带教制值得保留。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组织“老新教师结对子”、“新教师向老教师拜师”等“带教”活动,让一些年轻教师跟一些老教师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他们一方面从老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从他们那里潜移默化地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有利于青年外语教师的成长。这种方式既满足了教学工作对于大量隐性教学知识的需求,也有助于教学总体实践智慧的不断提高。

2.听课评课活动

Richards和Lockhart提倡:外语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并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情景,随后再彼此交换所获得的信息,继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这种以自愿为基础、与他人合作交流听课的活动旨在帮助对方收集那些他们有用但自己却难以察觉的信息,也能使教师通过比较反思发掘自身的强项,找出弱点,它是根植于教学实践的宝贵的隐性知识,是外语教师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难以获得的知识。这种听课活动既能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加强教师之间的理解和认同,给他们带来愉快和满足。

3.撰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外语教师对所经历的教学事件的记录,教师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能反映一个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它要求外语教师对过去的知识进行梳理,对过去的教学情境和经验进行审视、批判和反思,是过去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理论学习、教学智慧之间的交流、对话和碰撞。通过确立写作主题,围绕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让隐含于实践背后的思想和信念“闪亮登场”,从而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挖掘专业发展的潜力。通过撰写案例,能让外语教师对原有知识和经验重新认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能帮助其跨越实践与理论的鸿沟,使隐含于自身实践中的缄默理论“浮出水面”。

外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涉及很多因素,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情境性的特点。虽然研究界已概括出一些教学理论和原则,但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师隐性知识的支持。隐性知识提示我们在外语教师教育中,不能只局限于显性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隐性知识的生成和获得。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外语教师所拥有的教育理论与他们所采取的实际教育行为之间的不一致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英]波兰尼著.个人知识(许泽民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 顾泠沅.教学任务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10)

配音知识范文第3篇

食用菌栽培污染问题是伴随整个栽培过程的关键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正常情况下,原种、栽培种或栽培袋的污染率在10%以下,各个环节操作规范者其污染率只有1%~5%,设施完善的工厂化栽培污染率可控制在0.5%以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应该认真查找原因,并施以控制措施。

1污染原因

1.1灭菌不彻底。这一原因导致污染发生的特点是污染率高、发生的早,常在菌丝培养3~5d后出现,污染出现的部位不规则,培养料的上、中、下各部均出现杂菌。影响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1.1培养料的原料性质。培养料原料的营养成分糖、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越高,传热性越差,则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灭菌时间就要相对长一些;培养料的自然微生物基数越高,灭菌需要的时间越长。

1.1.2培养料的含水量和均匀度。水的热传导性能较木屑、粪草、谷粒等的固体培养基要强得多,如果培养料配制时预湿均匀、吸透水,含水量适宜,灭菌过程中达到灭菌温度需时短,灭菌就容易彻底。

1.1.3灭菌方法。相比较而言,高压灭菌可用于各种培养料的灭菌,关键是要排放干净冷空气,但对栽培袋耐热性要求较高;而常压灭菌对于灭菌难度较大的粪草种和谷粒种或麦粒种要达到完全灭菌效果就很不容易,锅口小、水少、蒸汽不足、火力不足等是常压灭菌不彻底的主要原因。

1.2接种物带有杂菌。接种物带有杂菌,再扩大到新的培养料上必然会出现成批的污染。这种污染的特点是杂菌从菌种块上长出,污染的杂菌种类比较一致,且出现早,接种后3~5d就可以用肉眼鉴别。

1.3接种操作的污染。其发生特点是分散出现在接种口处,比菌种带菌和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稍晚,一般接种后7d左右出现症状。要避免或减少接种操作的污染需注意以下环节。

1.3.1洁净冷却。菌袋灭菌结束时,要运入专门的无菌冷却室,自然冷却,让余热把棉塞或“套盖”的水汽蒸发。

1.3.2严格无菌操作程序。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操作。接种室和接种箱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要在火焰上方接种,尽量小动作、快动作,尽量减少来回走动、避免搬运东西,尽量少说话,以减少接种室内的空气震动和流动,减少污染机会;拔棉塞时应采取旋转式缓劲拔出,以免造成袋内负压,外界空气突然进入而带入杂菌。

1.3.3湿塞换干塞。灭菌前可将一些备用棉塞用塑料袋包好,放入灭菌锅同菌袋一同灭菌,当接种时发现菌袋棉塞被蒸汽打湿时,要换上这些新棉塞。

1.4运输过程污染。聚丙烯菌袋经过高温灭菌后比较脆,在搬运过程中折角处极易磨破造成“沙眼”;摆放过程中培养架有毛刺,容易扎破菌袋;运输环境洁净度不够、袋口封闭不严,容易吸进杂菌。

1.5培养环境造成污染。如果接种后污染率低,但随着时间推移污染率逐渐提高,这就可能是由于培养环境不良造成的污染,如果环境过于潮湿、培养室污染严重,也可能是棉塞潮湿、菌袋破裂、老鼠虫害等方面引起的。

2综合防止措施

减少食用菌栽培污染关键是灭菌彻底、降低环境杂菌、严格接种环节的无菌操作,选择抗性菌株,提供食用菌生长的优势环境,科学管理,可以增强菌种抗污染能力,实施综合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率。

2.1净化环境,杜绝环境污染。建筑设计要合理,培养室、冷却室应与原料仓库、菇房、配料场保持一定距离,周围环境应尽量清除污染源。栽培室的门窗和通风洞口要装纱网,做好防虫工作。一旦发现杂菌污染,及时将受污染的菌袋搬离培养室,集中处理,避免传染。

2.2精细选料,合理配制。要求原料不霉烂变质,培养料要软硬适中,配制后要尽快装袋。

2.3彻底灭菌,保证效果。一般高压灭菌以147.1千帕保持3h,常压灭菌要求4h内温度达到100℃后,持续不低于12~14h的灭菌时间,中间不降温。具体要根据灭菌设备的性能、原料、摆放情况仔细操作。目前,先进的专业食用菌栽培厂采用“套盖”菌袋、网框式摆放、抽真空灭菌等方法促进冷空气的排出,保证了灭菌效果,节省了灭菌时间。

配音知识范文第4篇

新教材上册有四章,一章内容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通过引言加以概括,给我们展示出体现某个时代特征的历史知识面。引言的这一特点为我们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观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即把具体史实和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和评价,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我在讲第二章第七节日本锁国政策时,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言,概括出17~18世纪东西方世界的时代特征:当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更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严重地威胁着正在走向衰落的东方封建国家。在作了以上概括后,再把日本的锁国政策放到这个大背景中去分析和评价:日本之所以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因为这个时期英法等殖民国家积极在亚洲地区开拓殖民地,这对日本造成极大威胁。为了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德川幕府陆续锁国令,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禁止日本人与海外交往,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严密监视。这种政策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独立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它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是消极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扼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维护日本的独立;同时这种消极的防范,又隔断了日本同世界市场的联系,造成日本的落后,成了19世纪中期被动挨打的隐患。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观点的基本方法。当学生以后遇到诸如:拿破仑的功过是非、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正反作用等历史问题时,就会自觉地根据引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阶段性特征,对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二、利用“引言”,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引言所列的基本史实是以相互关联状态展现出来的。所谓关联就是把分散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按照一定的指向,进行组合,在举出其要点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得出观点,从而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找出引言中史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从而较为顺利地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例如:学习第一章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引言全文,再让学生列举出:新航路开辟、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等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引言的中心内容,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并进一步指出各历史事件是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角度来说明中心内容的。

这就让那些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在学生心中联结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学习第二章时,我先提示学生注意“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面发展”这一历史结论,然后让学生阅读引言后概括列出基本史实,再引导学生分析基本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这就把观点和史实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依据具体史实,概括出基本观点的能力。学习第三章时,我从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入手,寻找事实之间联系的纽带,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维也纳会议等形成了维也纳体系;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受到动摇;1848年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最终瓦解。如此归纳使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又如,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兴起——诞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工业革命——各国通过不同方式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列强侵略扩张——亚洲革命风暴的形成等,都可以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联系,把分散的知识归结成整体。学习第四章时,我让学生阅读引言,再从引言中提炼出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重新瓜分世界及其矛盾、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第二国际、列宁主义诞生、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纳概括出三条主要线索: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及国际关系新变化;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③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通过这样反复训练使学生学到了分析归纳和概括的基本方法。当然归纳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视具体问题具体确定。总之,借助于引言体现出的基本史实的关联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确是事半而功倍。

三、利用“引言”,培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引言以基本历史事实为载体,蕴含历史思维方法,支撑历史理论观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基本史实是以直观形态展现出来的,而理论观点和理论方法是以隐性状态存在于基本史实中,是体现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叙述、分析和评价之中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挖掘这些隐含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我对第二章引言的部分内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维也纳会议后,……维也纳体系最终瓦解。”说明旧势力的顽固性、新旧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历史必然性;“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诞生。”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是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通过不同方式,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如此逐一细致地分析挖掘,既没有一味注重理论观点而忽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又没有只讲授历史知识而忽视理论观点教学,而是把传授知识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四、利用“引言”,培养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配音知识范文第5篇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亦称之为文雅教育、博雅教育、共同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与它相对应的是专业教育,弥合不同专业和领域之间的差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英,还要具备人格健全、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这是通识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按照赫钦斯的观点,通识教育不仅是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纽带,还是人类现代和传统文明的纽带,不但给学生传授历史、基础性的语言、科学和文化知识,而且传授共同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也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但是受到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影响,很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正是以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蓝本的,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大学。我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经过了传统文化与经典教育的断裂时期,在修复这方面的过程中,因为教育环境不同,通识教育在两国的发展历程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盲目照搬美国的通识教育经验是很难行得通的。事实上,世纪末之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照搬了英国模式,西方古典人文教育以希腊文和拉丁文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一些名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的入学考试都要考拉丁文和希腊文。在1870年以后,以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建立为起点,美国逐步构建起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并确立了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自此,美国高等教育开始仿效德国大学模式,专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的专业性教育取代以古典文化传统学习为主的人文经典教育。很多大学开始取消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入学考试,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美国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传统教育体制已基本瓦解。但是,在推崇自然科学和专业教育的期间,美国很多的文理学院仍坚持古典人文教育的理念,没有随波逐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研究型大学对抛弃古典文化学习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并最终在芝加哥大学发动了一场轰动全美的教育大辩论。1945年,哈佛红皮书的发表则最终确定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国第一次全国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在1995年10月召开,把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推广起来。

二、通识教育对音乐人才培养的意义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以及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应该是教育的永恒追求。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的实现也面临挑战性,各行业对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特长和知识面,因而通识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反观当代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了“专门化”的教育。而学音乐的人往往又专注于将音乐视为一门技能,对音乐专业学科领域之外的其他文化科学教育课程不重视,以致文化根基不深,使得音乐生常常被困在了狭隘的专业范畴中,自身的基础不好,且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也有所排斥,音乐专业教育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土壤与环境,仅仅成为了一种技术教育的范式。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当前的高等音乐教育能培养大批从事音乐工作的“音匠”,却始终无法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全面文化素养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音乐大师”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音乐专业教育在追求学科专业个性化培养特点的同时,也有着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同的“完整的人”的需求。

三、建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音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学计划都包括通修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方向课程、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要想真正的实现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除了人文教育之外,科学教育也必不可少。这样高等教育才能充分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使现代大学培育出来的人既能全面和谐发展,又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通识教育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学科。根据布鲁贝克关于跨学科综合课程的观点,以点带面,以面带面都不可缺少。因此“以识通脉”调整音乐专业教育课程结构,音乐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通识教育的最基本的工程。然而,从当前我国音乐院校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来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并不低,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粗放式管理,课程开设随意,课程结构杂乱无章。就音乐专业教育与其他文化科学技术课程的相互关系来看,具有显著的主次之别,未能构成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就音乐专业教育自身而言,现有通识课程大多停留在通识“课”的层面上,而非从通识“教育”的层次上。通识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服务的,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这些课程之所以能“通识”的前提和目的,而沦为工具的通识课程则难以达到促进人自主、自由发展的教育目的。因此,各音乐高校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条件、学生需求、社会要求、师资力量等各种条件,调整音乐专业教育课程结构构建核心通识课程体系,以通识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贯通音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脉络。结合当前音乐专业的通识教育实施的困境,分层次地着手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极为必要的。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通识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除了本身的知识涵养外,还需要对某一专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功底。所以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相关能力的培养,及时更新知识系统。在教育理念上要改变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专门探索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实施,巩固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而作为一名教师,个人应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积极参加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注意前沿的学科领域,使通识教育不断地完善发展。

(三)引导学生追求人类的永恒价值和团队精神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文化精髓。几千年的音乐艺术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对音乐的价值追求和美的体验是他们对艺术的永恒追求。经典的音乐始终能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人的内在涵养,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科学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现代公民。因此,音乐专业教育无疑就是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音乐表演是一门需要表演者高度团结协作的艺术表现,任何一种表演形式都需要表演者们的密切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如器乐合奏、合唱、小组唱等。他们团结互助,互相补充学习,通过人性的完善,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深化,还有潜能的挖掘,有利于个人和团体的发展。这也是难以在理论中体会的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能自觉地融入集体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识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音乐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我国高校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音乐专业教育制订教学计划的出发点。以往我们对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过于狭隘,以为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只能是音乐专业范围内的,不能突破专业范围,在更广泛的视野下讨论人才培养目标。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专业之间知识的共通性日益明显,科技进步带来的职业变化越来越大,许多老的职业逐步退出市场,许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社会各种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做出调整,应全面地统一考虑音乐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彻底改变传统以“制器”为导向的传统师徒相授式的“作坊”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调整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既包括调整艺术学科专业内部的要求,也包括补充和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要求,如以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涉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拓展培养目标的广泛性或延伸性,使高等音乐教育教学在更大范围内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加强音乐文化教学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从其诞生之日起,它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音乐会受到整个文化系统的影响。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音乐,都在那个民族的文化的框架中发生发展,而文化知识修养也直接制约着音乐专业人才“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基于当代艺术领域,漠视本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一味追逐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追求形式美而忽视人性关怀的;追逐名利而导致艺术道德的丧失等比比皆是的文化艺术怪圈。结合当前全球化引发的文化霸权与本土文化式微时代背景,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艺术精髓的传承,加强其维护社会文化环境、倡导音乐原创性等社会责任意识与优良道德涵养的塑造,则相对于专业知识内容的传授显得更为重要。音乐专业教育离不开文化滋养,而艺术人才就如同一粒粒种子,缺乏文化土壤的培育,将只会令音乐人才陷入对音乐“主流”与“非主流”的迷茫中,趋于对“功利主义”的盲从,以及艺术人性道德的沦丧等等,以致无法开出艺术兴盛之花。为此,在音乐专业教学的过程,应当适度的强化通识教育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作用,通过增强文化教学,特别是文化的视野,以及道德的修养来塑造“人”。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