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 实用模块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
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课程建设始终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水平和特色,说到底都取决于它的课程建设。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虽然被明确定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往往在制订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大学语文如何设置”时总是遭遇到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院系提出压缩课时等尴尬局面。这也让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量不满,深感不受重视,纷纷转岗或不得不转岗,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大学语文是否开课,常常取决于院校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开不开设大学语文,如何开设,开多少课时?院校领导要有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大学语文教育必须从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来思考。
笔者希望高职院校不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且要自上而下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使大学语文担负起它的教育使命。
二、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语文开设及其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应遵循其基础性、工具性、终身受益性三大教育原则。
第一,基础性原则,决定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2004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大语年会第十届会议讨论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提出大学语文的性质就是要在“高校素质教育”范畴中来界定:“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活动,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工具性原则,决定了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支撑和保障的作用。
从工具性这一角度来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继续加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以弥补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胜任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教育的要求。
第三、终身受益性原则,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
“终身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6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倡导,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终身教育”特别强调教育在向“学习型社会”过渡中的主导地位和特定功能,认为教育始终是学习的基础。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语文课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其他课程教学服务和奠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也强调以培养学生说话、写字、作文能力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是一切专业学科的基础,是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
记得布鲁纳曾经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当然,我们还需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的宣传,以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重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设想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性充分结合起来,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有适当的能力素质训练的内容,如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是以价值为取向,本着“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选用和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笔者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题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出这样的设想:本着“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变“大学语文”为“实用语文”,在知识上的相互涵盖关系,把大学语文课程和实用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它改造成一门具备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具有生态文化特性的综合课程。这既达到能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达到读到语文、学好语文、节缩课时的目的。
基于这样认识,笔者建议打造高职大学语文实用模块课程体系,按照“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把高职大学语文分解文读、写、说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学作品鉴赏模块、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和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文学作品鉴赏模块”侧重于“读”的能力训练,朗读、阅读文言文、古诗词、四大名著以及现代文,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发散思维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通过范文讲解、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和品位,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侧重于“写”的能力训练,从通用的应用文体写作到个人的求职文书,从实用的工作计划到市场调查报告与预测,紧扣实用文书写作及训练,掌握实用写作与技巧,以培养学生严谨思维能力;比如,“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可分为通用文书、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三个子模块。在基础写作模块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写条据、启事、一般书信、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常用应用文。在专业写作模块教学中,重点教会学生写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同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等。“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侧重于“说“的能力训练,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到赞美与批评,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口才,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的教学中,要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伤感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口头表达训练效果。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还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眼光和品位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培养。在兼顾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写作和演讲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让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总之,高职大学语文教育要跟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脚步,找准自身定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甚至是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和创新,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双师型”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J],中华读书报,2003-8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3]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1
[4]王传琴:加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创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4
[5]罗春祥: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北职教,2007-9
[6]陈霞: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97-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改革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 即课程结构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必须引起重视。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 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衰弱趋势。地域性的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淡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语文学科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民族文化。作者身处少数民族瑶族地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这里民风淳朴,瑶族文化积淀深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瑶家人代代相传的“荷马史诗”之称的江华盘王大歌和七十二套江华长鼓,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烧龙狮”,是研究和传承“瑶文化”的首选之地。语文综合性学习融“语文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在传承民族文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瑶文化背景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有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实施策略,把瑶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地融合起来,才能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瑶文化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瑶文化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情况普遍不尽如人意,质量不高,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问题。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教学方式陈旧等原因,加上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兴趣,应付了事,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情况更是糟糕,这一切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失去了它本来的目的与意义。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恰恰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它设置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所持兴趣,直接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激发师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助推器。
如何激发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作者从以下途径就利用瑶文化来激发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 通过地方化、校本化的主题来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主题大多是为全国教学而设计的,不能够照顾到各地的实际情况,所以必须对主题进行二次加工,使主题能贴近学生生活,渗透师生的意愿,在学生密切相关的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名贵特产、传统文化的地方化、校本化主题学习中吸引学生的兴趣。
2.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调查实践来激发兴趣
传统的教学因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深入自己的家乡、自己熟悉的文化中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自然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3. 通过成果展示分享来激发兴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展示、分享搜集整理得来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成果,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知识传播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知识、乐趣和成就感,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性”和“自主性”。在展示、分享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本民族文化有了较深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到民间采风去”。首先,我们要对主题进行二次开发,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瑶族风情、瑶族文化,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的与任务;然后,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工,把学生分为“瑶山风光”“瑶家民俗”“瑶族节日”“瑶族遗产”四个大组,分别搜集与本地瑶族相关的资料,并整理为成果;最后,把成果在课堂上展示,与同学们分享。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自然有趣而又有成效。
二、借助瑶文化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校本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化、校本化。我想,这也许是恢复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机与活力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表述为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方向。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因其信息闭塞、条件简陋等原因,开发地方化、校本化的课程资源更显重要。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民族地区有自己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习俗文化等,为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真正有收获、有实效,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瑶文化”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努力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地方化、校本化。例如,全校语文教师通过综合性学习,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龙狮文化”“长鼓文化”“瑶族风情”“瑶山习俗”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这一工作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提升了学生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我们就可以对教材的主题适度融入瑶文化进行二次整合,如“背起行囊走方”“脚踏一方土”可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融入瑶族风情、习俗等;“莲文化的魅力”当地没有莲,学生对莲也不太了解,可以从学生喜爱的兰花入手,改为“兰花文化的魅力”;“戏曲大舞台”的戏曲虽然是中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但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结合当地有名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烧龙狮”资源,演化为“火烧龙狮探秘”,让学生深入探究“火烧龙狮”的起源、文化、影响等。通过借助瑶文化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近社会与生活,把学语文和用语文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三、探究瑶文化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因此,学会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确立主题后,首先,指导学生依据专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组制订各自的研究方案。其次,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自愿结合,形成研究小组等并制订出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根据既定的方案,搜集资料。因民族边远地区条件的限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实地考察或上网搜索。在搜集、查阅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瑶文化的魅力,在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的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例如,“脚踏一方土”课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地瑶族的风俗、节日、语言、文化确立主题开展活动以下活动:①家乡采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②家乡方言(方言展示、交谈);③家乡节日(重点探寻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的起源、传说、故事等);④思考讨论(瑶族文化的现状与传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主题里深入家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在展示、分享成果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也就得以培养,民族情感、民族情结也得到传承。
四、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构建瑶文化传播格局
文化是国家的“魂”,民族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根”。国不能无魂,族更不能少根。语文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学科,把民族文化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独具“实践”“探究”“综合”等特性,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传承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受现代文明的影响,瑶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山语言几近失传,民俗风情逐渐淡漠,瑶文化和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责任、义务传承瑶族文化,让瑶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目前,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通过挖掘和提炼瑶族长鼓舞、盘王大歌等瑶族文化精髓,编写成乡土教材,把学习和传承瑶文化纳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全县中小学成立瑶文化教师表演队,组建了瑶文化学生兴趣小组,还邀请瑶族长鼓舞传承人“长鼓王”赵明华,“盘王大歌”传承人赵根妹、蒋丙莲等授跳长鼓舞、唱原生态瑶歌的技巧与方法,构建了“瑶文化专家―骨干教师―教师―骨干学生―学生”的瑶文化校园传播格局,推动瑶文化扎根校园,而中小学师生成为瑶文化的传承者。同时,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推动瑶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瑶文化的传播,努力让瑶文化发扬光大。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世界里,有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情,又有美的行为、美的思想、美的智慧和美的收获。只有融入了本地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会把这些美丽的东西折射出来,学生的思想、情感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学生的心灵、人格也将由此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才能成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新突破、新亮点。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面对全球经济的转型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中最为重要的语文课程,改革发展也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改革发展必须基于“六位一体”的改革模式,构建以“六位一体”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为国家培养高职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
六位一体;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必修课语文教育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目前来看,我国语文教育仍旧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积极思考,开拓创新,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方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致力于“六位一体”课程模式改革之下,并积极把这一模式运用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之中,形成具有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整体化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阅读信息需要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培养语文素养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语文与人际交流等都密切相关。高职院校是以职业化为目标,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的教育场所,我们在培养的时候不仅要灌输语文知识,更要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1“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的“六位”,指高职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及形成性考核。“六位一体”则是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组合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六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把职业化上升到了核心地位,让整个教育过程更近贴近学生的需求。“六位一体”课程改革模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这是一种突出职业教育的目标,面向社会教育的教学模式,最大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科学的全新模式。
2“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2.1更新教育思维,科学定位教育目标
新时期以来,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不能因循守旧,依旧按照之前的教育发展模式来培育学生。从教育制定者到教育实践者,都要积极转变思维,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成果,兼收并蓄地吸收符合我国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知识。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求知要求来科学地制定教学方式,切记不可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思维的更新是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思想上积极进取,行动上不断创新。平时多进行学习,在教学这门课程中,教师永远是学生,多听讲座,多看相关书籍。同时在课下时候,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对于学生提出的好建议一定要牢记,把这些可实行的建议运用于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更新教育思维的同时,还需科学定位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具有引领的作用,我们在制定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开拓创新,制定出一条符合中国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科学之路。教育目标作为标杆,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前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上课前要明确课堂目标,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对于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要把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清晰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并对事物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在看到一些事物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让其生活不仅仅是机械地向前走,更多地会思考人生。这一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2.2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在进行高职语文教育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者培育的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完全忽略了学生本体的作用,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来教学,结果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最终都不尽如人意。这样也是极为不科学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对于高职语文课程来说,就要以审美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依照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教师要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穿插一些故事,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增强。要想获得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教课时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要多样化,积极践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的多元化,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认知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灵活多样,实现语文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借鉴优秀教师的方法,在不断摸索中奋力前行。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就开拓了很多的精品创新课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主体,对于一些接受性较强的文章,学生可以组建小组,通过讨论,选派代表来进行讲解,最后设定了台上台下互相提问的环节,在互动中达到学习目标,通过学生们的表现,教师可以最终纠正研究过程中的错误并且对课文主旨进行总结,对研究方式加以客观的评价。而对于一些感悟性强的课文,可以运用联想教学法,设定特定的情景去让学生感悟与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和作者突破空间,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也是让学生感受文学魅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对于一些新型题材的课文,比如戏剧作品,很多课本都选录了的经典作品《雷雨》,就可以在讲解之前,让学生排这样一出剧目,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会搜集资料,会体悟人物的感情,会总结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可谓是一箭三雕。通过演出,学生也会对话剧这一文学样式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解,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在这一演出中所领悟到。
2.3改革高职语文课程的考核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课程考核单一的现象,一般而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大部分依赖于最终的一次考试。实质上,这种考核模式是极为不科学的。要想改变这种考核模式,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要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考核模式。通过互相的监督与评价,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的配合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课质量。第二,我要要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我们的考核标准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过程性考核,这一部分要占最终成绩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课下的完成情况。第二部分为终结性考核,主要就是期末考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出题时,要侧重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要出一份真正能考查学生能力的试卷。第三部分为能力考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也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考秘书资格证等资格证书,同样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可以纳入考查之中。第三,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竞赛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纳入最后的考核系统里。比如可以组织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能主动地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学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最终的培养目的。
2.4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教材在教学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规定着教学方向,同样,教材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物化形态的依托。高职教育工作者在选定教材时,在认定权威的基础上要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学生才能配合默契,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在编订教材时,既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选择课文内容上,既要选录经典,如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内容,包括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中国古典诗歌,长短不一的宋词,充满市民特色的元曲以及明清时代的四大名著,这些代表着每个时代特定的文学形式一定要选取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供学生学习。但是仅仅吸取古代精华还远远不够,现代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还要选录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包括当代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同样,我们还可以选录一些代表现代社会发展的科技文,培养学生的现代阅读能力。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的教材可以提供下载,教师可以常常关注网络上的新知识,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看一些精品课。这些网络教材虽然良莠不齐,但可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总结
实践表明,根据“六位一体”目标改革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教学方法去除了传统的不科学的部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和体系化目标。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树立职业精神,更顺利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文菊.论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表现环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5]陈和.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6]张晓慧.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09-02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性教育,即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生价值。简言之,就是教育人如何存在于社会,如何度过人生[1]。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特征以及审美趣味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的深度与思维的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然而,只有品格高尚、人格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振兴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大历史使命,才能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强盛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此,作为高等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笔者以为,高校应把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贯彻实施,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加强书香校园建设,营造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文化氛围
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大学生提供人文素质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是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应重视图书资料建设,给师生读书治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把“百部图书工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互动式读书、读书经验交流等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读书的乐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再次,高校应以各种文化节日活动为契机,以“爱书”、“读书”和“用书”为标准在全校教职工之中评选“书香之家”,弘扬书香四溢的文化风尚,倡导终身学习,全民阅读的理念;最后,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高校可在广泛征集有关专家、教授和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荐涉及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好书,使“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学校的新时尚。读书对一个人的素质教育作用是隐性的,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将人文素质提升纳入大学生的培养方案
当下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和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定,教学更侧重于实践教学,传授学生以应用性、技能性知识为主。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导致过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因此必须通过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2]国家教委高教司早就认识到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希望通过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来缓解这种教育模式的矛盾。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 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承、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够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3]教育的精神力量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是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从实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能够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的“诗意人生”,从而潜移默化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所以,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成为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起点。[4]
3 结合专业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古今中外,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任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喜欢的是知识丰富、博闻强记、熟悉多种学科并且跟得上时代步伐的“全能”型教师,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无形中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探索出理论知识讲授的新途径,在学生的“习得”与体悟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走进学生心灵,从与学生接触到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言传身教,“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总之,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应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并在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中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学生,凭借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靠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影响学生以及通过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
4 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提升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验与觉悟,归根结底,它能够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以人文精神去关注社会。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上述我们所说的几个方面之外,还应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来。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接受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本领;同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去锻炼才干、提升思想进而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校园内生动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诸如文艺演出、文化讲座、文化展示、知识竞赛、公益交流、调研报告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实践是学生本人,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思维表达能力等。高校除了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社团活动之外,还应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心,促进个体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比如引导大学生通过走进社区、工厂、农村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更为将来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5]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时代和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高校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武断地将教育沦为一种职业培训,而应该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适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人文素质./view/145067.htm.
[2] 陈莉.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 新华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