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理论意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学生及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初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幼儿教育是人接受知识最初的学习活动,幼儿环保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幼儿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感。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幼儿环保教育意识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市环保教育的发展,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更充实的切入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0月,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公认目标:“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

根据环境和环境教育概念的内涵,以及《贝尔格莱德》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目标之精神。将幼儿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目标确立如下。

1.激发幼儿热爱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环境责任感,并有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3.寻找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了我园幼儿环保意识的现状;

2.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方式;

4.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等途径、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是: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

难点是:幼儿环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对象是:2.5—6岁幼儿

范围是: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小朋友群体。将在本园环境教育质量上综合一般的班级,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级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幼儿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幼儿实施环保培养程度及其影响,幼儿环保行为发展主要原因。为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2.行动研究法: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探索——反思——探索的过程的实录,老师在活动中成长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七、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9月——.1月幼儿环保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a.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3月——6月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9月——.9月

a.总结各班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结题、验收

等待结题、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八、课题成果形式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本土化特点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要求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出发,教育内容上应体现出地方特色。作为地理教师,要利用本学科优势,针对本地区特点,从乡土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和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社会环境进行课题研究,还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重点探究当地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经济特点以及与当地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某些地区可以探究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山区交通状况、旅游等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探索,充分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

二、积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环境、生产技术领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结合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地理高考大纲中新增设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可作为选题参考。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但他们自选的课题必须经教师审批,以保证选题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审批学生的选题时必须结合实际,如学校软硬件条件、资料的来源、学生的素质、是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等。

学生的选题和课题报告、论文写作都需要教师的辅导。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上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课。受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选题的一个通病就是选题过大,这使得接下来的研究难以具体操作,无法深入展开,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因此,选题要强调贴近当地实际生活,如:外出务工人员创收、农村能源改造、家乡河流的治理、超市经营探讨、城乡道路规划、煤矿资源开发现状、农村秸秆利用调查、城市交通拥挤现状等都是较好的选题。

2.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根据四川省米易县当地地理环境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

(1)课题: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特色农业生产

第一,学生设计一张“气候与农作物类型调查表”,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和到气象局进行气候调查,从气温、积温、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异)的气候特点。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根据积温不同、降水量的差异将米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实际调查出来的内容反映的是三个不同地区的气候,根据海拔高低将其分为:安宁河谷及雅砻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季风气候)、低山区(海拔1400m~2000m,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中山区(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第三,学生通过获得的气候资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气候差异使三个地区农作物的类型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其气候成因及气候对农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农业区位,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等因素综合分析当地发展立体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乡土实际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课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第一,学生设计了“米易县旅游经济调查问卷表”,以小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从整体上了解米易县旅游资源种类及旅游业现状。

第二,选择具体的旅游景点――国家AA级风景区米易龙潭溶洞,从游客分布、游客量、宣传力度、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旅游价位、游客对米易龙潭溶洞旅游业前景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米易龙潭溶洞旅游景点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第三,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米易县旅游业现状及其优势与劣势。许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研究

第一,学生通过对米易县矿产及矿山、加工厂现状调查,初步了解到全县主要的矿产资源,利用已学知识简单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第二,通过实地调查,明确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认识,提出本地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资源。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

第三,通过对矿山、加工厂现状实地调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植物生态的影响)方面来研究,提出保护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方案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日程、调查对象、成果要求等项目。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

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材料。材料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可通过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种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心得体会、图片展示、一场辩论会、一张自制地图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为这些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对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2.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1)课题选题的指导;(2)研究思路的指导;(3)研究方法的指导;(4)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在确定了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通过课后的研究,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以及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这两种艺术形式联系了起来,我们在学习时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建立研究性课题,让学生成立了课题组,并作具体分工安排,让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以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

四、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1 校园环保满意度不高。在115位受调查同学中,对校园环保态度一般者居多,占42.6%,对校园环保非常满意者较少,占3.5%。可见,当前大学生对校园环保满意度不高。进而,在对不满原因调查中可以发现,校园中乱丢垃圾、随意贴广告、草坪凌乱等是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对校园绿化不满的则较少。大学生认为,校园环保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卫生的不和谐。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拥有个绿色校园。有86.1%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拥有绿色草坪让人心情愉悦。绿葱葱的草坪,可以缓解工作和学习减压,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2 环境保护态度不积极。统计结果显示,在问及“是否会摘花”时,78.3%的同学选择“不会摘花”,而在问及“是否会踩草坪”时,则只有32.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一般不会、不会、从来不会”。摘花是为了把玩,踩草坪是为了“抄近道”。因此,很多同学“踩”而不“摘”。当问及“对待不文明现象的态度”时,仅有7.0%的同学选择“主动维护并劝阻”,而67.8%的受访者仅表示“心中反感”,还有很多同学表示“无动于衷”。可见,该校大学生虽有一定环保意识,但属于被动型环保,他们倾向于自律,而不能主动制止校园内的不环保行为。

3 校园环保警示较关注。在关于环保警示牌的调查中,表示“从来不会注意警示牌”的同学仅占4.3%,绝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注意警示牌的警示。然警示牌是否发挥了作用呢?我们进而调查了“警示牌对受访者的影响”。结果显示,明确表示“从来不受影响”的仅占5.2%,而“经常受警示牌影响”高达36.5%,这说明警示牌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当问及“安置警示牌是否有用”时,54.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只有6.1%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可见,诸如“假如踏上一步,美丽变成丑陋”类警示牌,会对环保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环境保护活动较支持。在全球呼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同时,人们是否只是把环境保护挂在嘴边而眼高手低呢?为此,问卷专门设计了“您如何看待环保活动”问题。在受访者中,认为环保活动“没意义”的占7.8%,认为“有意义”的占67.0%,大部分同学对于环保行动持肯定态度。同时,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如果需要,他们也会参与到环保行动之中。例如,该校环保协会组织的“爱护绿地、爱护草坪”行动,吸引了许多同学的加入,“从身边做起,从爱护草坪开始”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该校大学生环保积极性。

5.对破坏环境行为自责。破坏环境时的心理状况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个人的环保意识,为此,问卷设计了一道关于“破坏环境时心理感受如何”的问题。被调查的115位同学中,除18位弃选外,其余97位同学都做了回答。其中,41%的同学表示会“愧疚”,10%的同学表示会“紧张、担心被看到”,28%的同学表示“无所谓”,9%的同学表示有“其他”感受,而11%的同学选择了“轻松自在”。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把关于环境保护的标尺,只有不到 半同学在破坏环境时会表示白责,可见,该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不强。

二、原因分析

1 学生环保意识差。从抽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基本环保知识虽有定了解,但环保意识比较淡薄,环保行为有待加强。造成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差强人意的因素众多,学校教育、新闻舆论、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定的问题。本次受访学生受教育水平相当,生活条件也相似,但其环保意识强度却不尽相同,这与他们的环保经历与知识相关。那些不热衷于环境保护的同学,急需高校开展必要的环保教育,同时,还应进行环保价值观的培养。

2 学校绿地分布广。现代大学城建设的结果,导致了一所所面积庞大新校园的出现,这些面积庞大的新校园既给环境绿化带来难处,也给大学生上下课带来不便。很多校园中,寝室与教室之间隔着面积庞大的绿地,而为了美观,穿越绿地的是条条蜿蜒曲折的小道,原本直线穿越很近的距离,在经由蜿蜒曲折的小道后增加了近一倍的路程,这让那些习惯晚起又急于赶到教室的同学很不适应,只要无人注意时,他们便横穿草坪“抄小道”。由此,各大学校园绿地上的“小道”比比皆是。

3 环境保护责任泛。虽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就学校绿化的维护,85.2%的同学认为学校所有人都有责任。然而,绿地保护责任不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其后果是:人人有责,人人又都推卸责任,最后的结果便是无人管理。从校园绿地保护现状就可发现,凡是没有明确责任人的绿地,受到破坏程度就较高,而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如某个班级或是学院的,受到破坏程度就较低。因此,关于环境保护的管理方面,应该明确环境的责任主体,落实具体环境保护负责人,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环保问题。

4,绿地规划布局差。调查显示,有24.3%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绿地“布局不合理”,有53.9%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绿地“布局一般”。学校绿地布局到底应该体现自然之美,还是体现以人为本呢?对此,问卷设计了道多项选择题。其中,有56.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注重便捷性,有80.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美观性,有34.8%的受访者认为应注重经济性。可见,绿地规划不仅要体现美,还应体现人本意识。事实证明,单纯强调校园布局的整体性而忽视便捷性,往往成为绿地遭破坏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及出路 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社会方面。(1)全民环保教育。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全国植树周”等特殊活动日,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严格执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告别不文明、不卫生”社区文艺演出等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引导公众重视环保、参与环保,感染和强化大学生环保意识。(2)社会舆论推动。通过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环境保护氛围,引导年轻人参加环保行动,重视青年人在绿色环境创建中的作用,呼吁并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植树、义务扫街等活动。

2 政府方面。(1)健全国家环境政策。政府应重视环境问题,建立并健全相关环境政策,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公众行动方向。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项长期的、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和课题,对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增进公众环保行为。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推动力度不断加大,但缺少公众的广泛响应。公众环保意识不强,参与度低,使得环境政策实施的成本相对提高。因此,政府应通过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增进公众环保行为,使环保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3 学校方面。(1)开设环保公共课程。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在环境教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高校应开设生态环保公共课程,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2)组织各类环保活动。通过组织环保类活动,使大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并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3)实施环保课题研究。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施课题方案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收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研究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到环保行列。

4 家庭方面。(1)家庭环境教育不可忽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需要家庭的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巩固,也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因此,环境教育,家庭责无旁贷。(2)父母环境教育作用明显。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家庭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例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不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等等。若再经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极易成为环保积极分子。

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一、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在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学生,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以《溪山行旅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这些山水画图片及和它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