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催眠心理咨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催眠术 发展 问题
催眠,初见此,想必许多人会如我初见一般,心中充满着好奇及神秘感。催眠是什么?是让睡不着的人睡着了吗?还是如江湖术士将人弄糊涂了,洗劫钱财?这或许是许多未曾走入催眠世界的人最初的感想。而今,随着我国这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大众对精神的需求也日益彰显。同时,人们生存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上学难、就业难、工作压力大等因素,让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当年试行。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许多人对这一新兴职业产生了极大兴趣,心理咨询师考证热现象也随之而来。大大小小有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充斥在网络、报刊及商函中。或许是出于经济因素,各培训机构为了争夺生源,将培训的内容广而告之。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一幕幕:随着催眠师的指令,被催眠者身体僵硬成一座“人桥”,可以站立一成人而无恙;或者口咬洋葱,当成苹果吃得津津有味;或者你对他大声说话,他却充耳不闻,只听从于催眠师的话语……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让大众对催眠产生了不一样的心态:
其一,惊叹于催眠术的高超。这部分人在接触催眠术后,对催眠术持绝对相信态度。他们认为,真正的催眠大师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也正是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才能唤起被催眠者内心隐藏的、不为自己所知或故意遗忘的内容,才能帮助被催眠者发现自己的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力量,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而作为个体潜意识内的东西,是其他心理疗法所难以发现的,但是,催眠却可以做到。因此,他们对催眠师所进行的催眠过程,心向往之!
其二,惊讶于催眠术的神奇。这部分人可能正如本人初见东南大学蔡雄鑫教授所做的催眠培训课时的感受,只对理论知识有过学习,却过实际操作一无所知。当亲眼目睹催眠师对被催眠者施加的影响时,感叹于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距离是如此遥远,非实践不能检验、不能验证。同时,也感受到催眠术的神奇,作为一名旁观者,不怀疑,但难以亲历。
其三,惊恐于催眠术的可怕。持此类看法的大部分人都较少接触心理学相关方面的内容。在这些人的观念中,催眠术不可能这么神奇,可能存在“托儿”的现象。为此,他们做出自己的解释:如果催眠术可以做到让被催眠者言听计从,被催眠者被剥夺了判断事物的正常理智感,那么学会此术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了。首先,这种观点让这部分人对催眠术心怀恐惧;其次,他们认为,催眠术或许就如魔术,需要的只是高超的“技法”以及配合默契的工作人员。
以上三种观点在某种层度上代表了人们对催眠术的看法。那么,在当下全国各地开展得轰轰烈烈的,诸如心灵之约、玫瑰心灵、心灵鸡汤等名目繁多的催眠培训中,人们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接触到的,将又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受?为了澄清人们对催眠术的误解,有必要还原催眠术的真面目。
一、对催眠历史发展的简单回顾
1.催眠的产生
催眠史源远流长,达数千年之久。西方催眠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东方的催眠术在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所记载。作为一种平抑创伤、消除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的手段之一,催眠几乎与人类的宗教、文化一起发展和传承。但那时的催眠通常是与神的指示相关联的。后来,Mesmer(奥地利1734-1815)提出“通磁术”,也称Mesmerism装置。他是第一个将催眠术从浓厚神学气息中释放出来的人。
催眠术的实验研究阶段起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3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Hull(1884-1952)出版了《催眠术与暗示》一书,该书的发表,标志着美国成了科学催眠术的研究中心。随后,催眠术开始应用于对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原始资料的收集。
2.催眠术的适用人群和范围
催眠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催眠中个体的受暗示性程度不一,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无法真正进入的催眠状态。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专家戴维・斯皮格尔博士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只有10%~15%的成人极易接受催眠,而在12岁以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还未成熟前,80%~85%的儿童极易接受催眠。他还认为,20%的成人对催眠有阻抗,其余的介于两者之间。根据他的研究,可以清楚的表明催眠并不是所有有着理智思维的成人都可以亲身尝试的,这也解释了催眠师进行催眠之前,必须展开数次催眠前晤谈(Pre-talk),晤谈的目的在于打消来访者的疑虑以及对催眠可能存在的一些误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技术,对具有较强心理受暗示性的患者,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如治疗因情绪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又因心理障碍引起生理症状;可以帮助戒烟、戒酒、减肥、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治疗因工作压力或生活压力产生的失眠;催眠还具有一定的止痛效应。
二、催眠术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营销式推广催眠术,学术研究变身市场
营销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营销者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市场与商家双赢的这样一个过程。这种经营策略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对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而今,出于我国各行各业人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了解,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成为许多人不再避讳的话题。那么,如何才能满足我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呢?有利润的地方永远是商人追逐的方向!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就应运而生了。但是,这种“快餐式”的培训模式中,受训者在交纳一笔不菲的培训金后,在有限的几天时间里,培训机构通过理论讲授、实操演示等手段,填鸭式的教给学员。这种培训看似快速、方便、收效甚高,一方面,既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学习心理咨询及催眠术的人。但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学习或实际操作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恰恰无法通过这样的“速成班”为社会、为个体带来永久的利益。相反的,目前的这种营销式的推广催眠术,可能给学科本身的发展带来阻力,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试想,对催眠术或其他心理学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去为真正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就诊,后果不堪设想。同时,这些一知半解的人还有可能因此而认为催眠术很简单,不过就是培训时所做的那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已,这种看法将极大的阻碍了科学催眠术的研究。
2.催眠术成“催眠秀”,严谨科学变身娱乐
虽然催眠从一开始就与巫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巫术更多地是在公开场合中,借助自身的“表演”,变身为神灵的代言人,表现出一系列超自然的能量、神的力量。这些都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方能让人更加相信。而随着催眠术的发展,从Braid对催眠术做出生理学解释到催眠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美国的心理学实验室进行研究,都充分表明了催眠术将不再是巫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一文里,他运用“基于实践检验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指出许多的自然科学在发展的一开始与神灵世界是紧密相关的。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研究的过程都是严谨、规范的,甚至是孤单的,而不需要观众的喝彩,不需要如明星般的追捧和崇拜。如果一个催眠师运用自己的催眠术,将其做为获取名和利的手段,那么,他将不再是一个将催眠术当做寻求来访者内心痛苦根源的技术的催眠师,他只是一个商人或是商人的一颗棋子。
但是,在现实面前,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的催眠师,将自己的学识,在利益的驱动下,在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中,在舞台上,将催眠术一场场的表演着,催眠术成为十足的“催眠秀”,不由得让人心生哀叹!
3.催眠领域体系不完整,缺乏整合
首先,我国催眠体系的不完整表现在缺乏领导核心。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极其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领导核心的重要性。但纵观催眠术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到今天,仍旧缺乏一个足以担此重任的个人或机构。其次,表现在缺乏认证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国催眠行业的全国统一认证体系尚未建立,已运行几年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认证”不能够包含催眠资格。那么,国外的催眠师资格证是如何认证的?据北京海普诺斯(催眠)疗法研究中心负责人马春树介绍,在美国,催眠治疗师的资格认定,相对没有统一标准,但是有几个比较主流的证书,包括NGH催眠师证书、ASCH美国临床催眠协会证书、AHA美国催眠学会三大证书。NGH是一个民间组织,自己组织培训以及认证。ASCH是一个学术组织,主要由心理学家和医生组成。AHA的证书,AHA下属于HMI美国催眠学院,它是联邦政府认可的学院。从美国的催眠师职业认证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所借鉴?
我国目前的催眠体系还存在缺乏整合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频繁出现在媒体面前的“催眠师”身上,看到了“各自为王”的现象。他们大都集中在各个大区域的高校中,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没有整合,就意味着难以有效沟通;没有沟通,整合势必难上加难。
总之,随着人们心理健康需求意识的不断清醒,心理咨询及催眠术的使用,将有着极其广泛的空间。但是,如果不尽快处理好催眠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将极大地阻碍我国心理学和催眠技术的本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良,张厌林.催眠与记忆.中国临床康复,2006,(5).
[2]童萍,吴承红.催眠易化心理咨询的机制初探.中国社会医学,2010,(3).
[3]方咸东.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应用进展.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
[4]陈自良,梅乔生.催眠术的发展与沿革.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3).
[5]催眠术――精神的幻术还是大脑的科学(一).中国防伪报道,2010,(8).
[6]吴明霞.催眠理论探新.心理科学,2000,(3).
[7]郭汉英.从恩格斯检验催眠术谈起.科学,2007,(7).
[8]李雨涵.探秘催眠.网络财富,2010,(4).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引言
21世纪中国迅速崛起,在国民生产总值飞速提升的同时却造成了经济水平与人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严重脱节,凸现出心理疾病迅速侵袭的险况,发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刻不容缓。通过国内外心理咨询现状对比,发现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空间巨大,但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其发展缓慢,部分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生命短暂。我国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急需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心理咨询国际国内现状对比
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心理咨询以来,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外心理咨询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1)从业人员数量与市场需求的对比。1991年国际卫生组织公布,除东欧外的11个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师数量为550个/100万人口,除中国外发展中国家心理咨询师数量为191/100万人口,四个东欧国家心理咨询师数量为83个/100万人口,在美国每一千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而我国1997年统计数据显示每100万人口中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1]
(2)从整体分布上看。国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多集中在高校和国家正规专业培训机构。而我国的1010所大学中,心理系只有20多个,其中心理咨询专业几乎为空白。据中科院心理所2008年8月的统计显示,80年代后已开展的相关培训90%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长沙这六个城市[2],且培训机构专业化程度不够,参加培训者多以非心理学专业的本专科生为主。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心理咨询者遍布全国各地,而我国则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3)从学历上看。在一些心理咨询发达国家,对于心理咨询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如美国要求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的学位,在日本心理咨询人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并获得“临床心理治疗师”资格认定以后才能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而我国心理咨询师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分布不均,甚至还有一部分非心理学人士。在这其中多以本、专科为主。
(4)从兴起历史上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心理咨询,到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目前已达到繁盛时期。据美国心理学会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当时咨询心理学家人数在各个心理学分支中仅次于临床心理学家,排在第二位。而我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准备心理咨询,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部分高校施行[3]。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心理咨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说明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空间巨大。
2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状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我国心理问题人数在2―3亿,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1/4,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但只有不到10%的人群得到相关医治[2]。
据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发表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据,20世纪60年代精神病为2.7%,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已达13.47%,总病人数1600万人,精神分裂者600万,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2]。
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对IT行业2000名员工工作所做的调查也表明。有30%的员工心理压力大,5%的员工问题严重,75%的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助[2]。
汶川大地震后,据专家估计,心理受灾人群超过50万,“‘多个北川人挺过了天灾,却选择了自杀,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心理救灾远比物质救灾艰难得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说” [4]。
由上述数据可知,心理疾病已成为我国的前列⑹郑大力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刻不容缓。
3 影响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心理咨询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心理咨询以来,却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影响因素。
(1)无适合本土化的方法与工具。如使用的量表大多数从西方引进,差异性受本土文化极大的影响。方法也过于僵化,不够灵活。我国人口众多,文化多样化且深厚。56个民族就有56个大的文化团体,在加之各地区,还存在区域文化,形成了我国的文化现状。给心理咨询加大了难度。
(2)国人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保守思想严重,错误的相信社会舆论,同时不能正面接受这种文化思想。就是在得知自己有了心理障碍后,也是先向亲戚,朋友诉说,如果不行才进入专业机构咨询。严重影响了心理咨询的发展和普及。
(3)国家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国家政策下达很好,可基层却迟迟无法落实,尤其是边远地区,如学校心理工作者,目前许多初高中依然未配备心理专业工作者。而是以政治老师等取而代之。同时我国心理咨询受灾害影响。平时却很少被关注与重视,比如马加爵事件,让大家意识到心理障碍对社会的危害性,才开始强调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性.
(4)无正规统一的从业标准。目前社会上的心理工作者有心理学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也有非心理学人士,非心理学人士无专业知识与方法,容易给来访者造成负面影响,专科生和本科生知识太少,社会阅历不够,大多数心理工作者年龄在30岁之下,有的甚至未经历婚姻与家庭生活,又从何给因婚姻或家庭造成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咨询与治疗呢。
(5)国家管理制度不健全。因社会的进步,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大,突现出的心理问题日益显著,使得许多机构看到这一商机,运用社会的需求渔翁得利,如某些电台或报社,杂志社运用电话热线,书信等方式对来访者进行错误咨询,给心理咨询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6)经费匮乏。研究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原因,仅以辽宁省为例,各个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整个心理学研究经费(包括各项来源)总计每年不到100万元,平均每人每年不足2.5万元[5]。
(7)人们错误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催眠,更有人害怕一旦被催眠,会将自己的所有秘密说出,包括银行账号以及密码,或者认为心理咨询就如同算命,在学校里或机关部门把心理咨询当政治教育。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去心理咨询的人多是疯子,是有精神病的人,从而冷落他们,孤立他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影片过于神话心理学知识,给人们传播一种不良的观念等因素。
4 建议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想使心理咨询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深度挖掘,整理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研究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咨询,治疗方法和量表。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人民接受的知识文化与西方不同,在研究心理咨询的时候,国外相关心理量表要加以校正,计算出适合我国的常模系数,以便更准确的测量出心理结果。
(2)国家应加强重视程度健全管理制度。对一些不正规的电台和或机构进行整顿。对一些不合常理的影片(如催眠等)实行禁播。加大电视,电台,报纸的正确传播力度。让人们正确面对心理障碍,心理咨询与治疗。
(3)制定严格的从业标准,认真执行考试制度,将不合格的或未拿到相应职业资格的那一部分群体排除到心理学门之外。
(4)扩充经费。加大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投资,培养一批愿意为了心理学发展而奉献的学者。同时加大经费投资,更好的保障已有研究的继续开展。缩小心理咨询与治疗同国外的差距。
(5)加强培训,造就高素质的心理工作者。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社会在进步,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定期不间断地学习,培训,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5 结束语
总之,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空间巨大,因心理障碍引发的问题日亦突出,发展心理咨询迫在眉睫,但影响因素众多。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这一新问题。加快发展我国本土化的心理学各方面知识与技能。做到济与心理素质共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kurt pawlik mark R.Rosenzweing著.国际心理手册.上[M].张后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2]杨凤芝,程海礁.浅析心理咨询师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 职业时空, 2009(6):36-38.
[3]杨凤池.咨询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3.
【关键词】 催眠;深度;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413-02
Hypnos是希腊文,起源于四千八百多年前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主管〔快乐与自在〕的“睡神”,也代表最基本的生理元素之一“睡眠”。首先我们明确三个概念:
催眠:受试者通过催眠师(或受试者自己)一定的诱导或暗示,从而进入到一种注意和感觉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既不同于睡眠又不同于觉醒的特殊的恍惚意识状态,又称为催眠状态(hypnotic state)。
催眠术(hypnotism):诱导或暗示受试者进入到这种特殊心理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术。
催眠治疗(hypnotherapy):运用催眠手段,将患者引入催眠状态,在这种特殊心理生理状态下,通过治疗者的特定暗示指导语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那么,我在这里涉及到的主要是催眠或者叫做催眠状态。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嘉(Hilgard,1965)氏实验观察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在心理上一般显示以下七种特征:主动性反应降低、注意层面趋窄化、旧记还原现象、知觉扭曲与幻觉、催眠中角色扮演、暗示接受性增强、催眠中经验失忆等。
有很长的时间,催眠师简单把催眠深度分成三种:是轻度催眠状态,中度催眠状态与深度催眠状态。
轻度催眠状态是指,被催眠者身心放松,处于舒服的感觉里。但这时对于催眠指令的反应不佳,所以被催眠者常常会以为自己并没有被催眠。其实,已经开始进入催眠状态,只是深度还不够而已。在这种状态下,被催眠者的心理防卫渐渐降低,比较能说出平常不愿意流露的话,心情也比较平稳,适合进行一般的心理咨询,如家庭关系咨询、亲子关系咨询等等。
中度催眠状态是指,被催眠者身心放松,也能够对催眠指令反应良好,同时,被催眠者意识情醒,甚至比平常更清醒,这时候,意识与潜意识搭起了一座桥梁,催眠师可以直接对潜意识下指令,潜意识可以直接把特定的讯息送到意识层面,例如,当催眠师下指令说:“当我从1数到10时,潜意识会引导你回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数到10时,被催眠者就回想起遗忘的关键记忆,甚至重临其境。应该说,大部分的催眠治疗都是在这个状态下进行的。
深度催眠是指,被催眠者身心放松,对于催眠指令反应良好。但是,他的意识不清醒,甚至不知道当时四周的状况,沉浸在非常主观的个人世界里。当他结束催眠时,很可能也无法记起催眠中发生过哪些事情。
在心理治疗时,深度催眠状态并不需要。尤其心理治疗常常着重当事人对于过往经验的重新诠释,人生经验的统合,样样都需要清醒的意识状态来参与,所以中度催眠状态是最合适的。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催眠实际上有6种深度:
第一阶段:有点被催眠了,但是很轻微,当事人还不觉得自己被催眠,自认为完全清醒,小的肌肉开始受到控制,例如眼皮粘连反应可以出现。
第二阶段:更加放松了,大的肌肉开始可以被控制,例如手臂僵直反应。内在的“碎碎念”,心里的叨叨絮絮的念头、跑来跑去的胡思乱想开始减弱。
第三阶段:所有的肌肉都可以受到控制了,可以让被催眠者坐在椅子上站不起来,无法走路,不能清晰地读数字,痛觉部分丧失。催眠舞台秀就是至少要引导参与者进入第三阶段才能配合演出。
第四阶段:开始产生记忆丧失,被催眠者会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将名字、地址、数字等忘掉。另外一个重点是,痛觉丧失。但是触觉还在,可以进行大部分的牙科治疗、外科小手术。被催眠者会感觉到好像有空气吹近伤口,但不觉得疼。
第五阶段:开始梦游,出现完全麻痹现象,既不会觉得痛、也不会觉得被碰触,亦即触觉与痛觉都消失,会出现正性幻觉,即看见实际上不存在的人和物。
第六阶段:非常深的梦游状态,出现负性幻觉,即看不见实际上存在的事和物。
根据临床经验,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只能到达第一、第二阶段的催眠程度,百分之六十的人可以到达第三、第四阶段的催眠深度,百分之二十的人可以到达第五、第六阶段的催眠深度。
无论是我们通常意义所理解的催眠深度,还是对于催眠深度的详细划分,毋庸置疑地是,由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都是需要催眠的加深技术的。催眠加深的技术有很多,如呼吸法、暂停法、想像法等等。这里介绍一下一个很常见的催眠的加深方法――催眠花园
催眠花园:想象在你面前有一扇门,你推开这门,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是你喜欢的花园。花园的左边是一个瀑布,右边是一排大树。你走到左边的瀑布边,观赏着壮观的瀑布,听着哗哗的流水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瀑布落下溅起的水花打到你脸上、胳膊上,你感到清凉和舒服。你走到右边的大树旁,摸一摸笔直的树干,听着树上鸟儿愉快的唱歌,微风吹来,树叶发出哗哗的响声,你感到非常愉快。现在你走到花园的中间,是一个花圃,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这都是你喜欢的花。你欣赏着美丽的花,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内心充满了快乐、舒适……
经过催眠师的催眠,将被催眠者催眠到一定程度之后,即可进行一定的心理疾病的治疗和某些生理疾病的治疗。当然,催眠的功效有很多,这里仅以催眠美容为例,略作介绍。
导入催眠――催眠加深:下楼梯法――“楼梯一共8节,每下一节,你就进入更舒服、更宁静的状态”――“第1节――第2节――……”
――“走到最后一节,好,看你的对面有一面镜子,镜子中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你认为非常理想的你,好,你走过去,和理想的你对话,谈谈怎样才能变成理想的你”(当然,在清醒状态下,和被催眠者已经沟通好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吃蔬菜水果等等)――“好,已经谈完,谈的怎样?舒服吗?高兴吗?”(若没谈完,还可继续)――“如果已经谈完,请你和理想的你握握手”――“握完手,拥抱一下,好,一直拥抱,直
到你认为拥抱够了为止”――“想象一下,你们两个已经合二为一了,变成一体了,你感觉轻松、愉快,你会永远记得的,这个场景会扎根在你的内心,无论什么时候对你都会有帮助”――唤醒。
很多人都对催眠有好奇心,觉得非常的神秘。甚至有些人感觉到畏惧,担心会有消极后果出现。但是,在这里可以解释给大家听,那就是催眠是门科学,学习它掌握它需要时间,也有一定难度,但是一旦掌握了它就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当中很好用的一个手段和方法。催眠本身不会给个体带来任何弊端,但优秀的催眠使用者会把它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负责任的心理工作者则会胡乱应用,扭曲了催眠本应带来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催眠与心理治疗》.丁成标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斯蒂芬・吉利根著.王峻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8月版.
[3] 《催眠术的发展与沿革》.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陈自良,梅乔生.
[4] 催眠诱导与暗示在催眠中的作用,刘玲爽.西南大学,2010,5.
某年的某天我在北图,一个打折摊位,不太起眼的角落里看到《当尼采哭泣》这本书,因为喜欢哲学因此想着翻看这本书都写着什么东东,直觉让我毫不犹豫拿上就走,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看的心境绝对是爱不释手,但也不敢说出来,我觉得每个人的感觉那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可我这样一位水平充其量就是站在心理咨询的门槛边上,脚尖才点着地上还没落脚的人,竟然开始了自己的白日梦。异想天开的想着要当好心理咨询师,要到晚年要写一本象欧文。亚隆写的候维之译的《当尼采哭泣》这样的心理小说。
感谢梦船的推荐,让我得以欣赏《当尼采哭泣》的电影作品,在观赏中感受到视听感官及思维的乐趣。昨晚看《当尼采哭泣》在线磕磕巴巴的看到三点才意犹未尽的爬到床上,几乎没打磕巴就昏昏睡去,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想着我也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电影情节就不祥述了,建议看看这本片子。演员的表演实在觉得言语表达多余,毕竟各有各感受。我的感受就是自己崇洋媚外,心底真觉得好呀好呀就是好!人物角色的气质,内涵及情感表达,这种深度没有沉淀是很难把握的。勾出我的泪水,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当尼采站在钢琴手舞指挥棒,在演绎着瓦格纳的《酒神颂》旋律富于节奏感的听觉的刺激下,尼采近乎精神失常的状态,忘我的表现着那种歇厮底里的激情,嘴里念叨着hate,hate,hate,似乎在穷尽一生的力量去迸发心中那份积郁的情感。我的心似乎在感受到一颗在矛盾,无奈,无助,绝望焦躁的灵魂在嘶吼。它在触动我内心最柔弱的那根弦,那刻影片中的沙美乐的泪在划落,我的泪水也因此在眼眶盘璇,内心感受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在流动着。
一本好的影视作品除了好的内容演员外,声光的运用总是不能忽略的吧!否则肯定会象忘了下鸡精或糖的菜,再好的厨艺做出来的菜,没有调味品的点染,总归落个食之不知其味的下场。制作者遗憾,读者肯定也说不上缺了点什么。庆幸的是这本片子配上的音乐,好象是《安魂曲》《天鹅之死》《酒神颂》与整部片子的内容场景是那么的协调切合,引得人心弛荡漾。
作为一位学习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影片中布雷尔的几次梦和后来让弗洛伊德这位好友催眠,可以看到心理分析的一些技术,观后感《当尼采哭泣观后感》。我自己目前还没机会去学解梦,却因此勾起对解梦知识的好奇。在剧中眼里看着,内心感受着布雷尔这位有着金钱社会地位,功成名就的老男人似乎被一根无形绳索在捆绑束缚他的心灵,也许是后天社会化,道德感,价值观所加负的一些东西,布雷尔就象水煮的青蛙似的在不自觉的迷失了自己。在梦里人性的,自由的渴望,内心的挣扎释放得淋里尽至,卸下伪装的那是一个鲜活可爱的男人,敢于为爱去追求,只有在梦中的自己才能还其人性的本原,那是悲哀的,然而也幸好那只是一场梦,满足了他对安娜O移情后的爱恋与臆,在催眠的过程,他内心潜藏的、压抑因此得以释放,当他在被催眠中他的思想经历了放下了所有的财产家庭子女,背负着亲情的疏离去找他心爱的安娜o时,现实击垮了他,因为他看到心爱的安娜O对另一个男人说:“你是我唯一的爱”于是彼此亲吻,布雷尔只落个心碎与噩梦的下场了,毕竟那只是梦一场,现实他拥有的一切依旧一如往昔,不同的是他的情绪改变了他以往的观念与思想,他不再对那位为他经营家庭养儿育女的女人视而不见,话说半句嫌多。他学会了与自己的孩子游戏,享受天伦。学会了情感的真实流露。做回了他自己,他拥有着令人羡慕的一切甚至他和弗洛伊德这样的挚友的友谊,真可谓幸福指数在他那发挥到了及至,他可以拥有天堂,也可生活在精神的炼狱中,一切只是一念之差。
看毕该影片我脑海中强烈跳跃着几个词汇就是爱、痛苦、自由,它们如同一首悲怆的协奏曲,似乎是这些东西交织贯穿冲斥着我们的灵魂,谁又能躲过对他们的渴望与逃避,挣扎呢!
家庭父母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宽松程度,生活中有无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等,这一切都会影响一个人安全感的建立和发展。孩子的问题大多都是家庭的问题,并且大多是父母的问题。在强迫和暴力环境中,孩子的安全感就这样一步步缺失了。
个案1: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求助者:我是一名初中生,我很内向,不过和同学相处还可以。上课时,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会很紧张,手会发抖,现在我觉得这种情况更严重了,当老师问学生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很紧张,即使还没有叫到我,我就全身发抖了,之前只是手发抖,现在连头都好像在振,浑身颤抖,上数学课,特别紧张,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敢看数学老师,有时我想好好地控制自己,就是控制不了,觉得好无奈。见到亲人比较容易紧张,爸爸说带我去亲戚家,我不敢去。而且我觉得在我劳累的时候,手脚无力,即使是睡了很多,还是很累,在劳累的时候心跳很不稳定,而且更容易紧张。这是什么原因?
心理咨询师:你小时候父母对你要求很严格?在家庭或学校等地被谁严厉粗暴地批评过吗?
求助者:小时候父母对我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要我到处走,不许我乱动,不让我朋友,对我学习要求更严,现在长大了,没那么严格了。
心理咨询师:是的,父母要求严格,不单对你学习要求严,对你交朋友控制也很严格,我甚至觉得对你交朋友也很挑剔。
求助者:是啊,他经常叫我不要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的。
心理咨询师:从此你学会了追求完美,更加孤立,更加自卑,不会人际交往。
求助者:对,就像你说得那样。
心理咨询师:你有过喜欢的女孩吗?谈过恋爱吗?见到异性脸红吗?
求助者:我有喜欢的女孩,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没有其他的事情。
诊断分析:这是交际恐惧的案例。主要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于严厉的管束,还有父母、老师的过多批评指责,导致缺少安全感,又由于具体事件引发了交际障碍。
治疗措施:我们通过催眠放松训练,增加求助者的心理能量,在催眠中脱敏;教给求助者对着镜子说话、和潜意识对话等技术,三周后症状消失。
附:交际恐惧症主要表现为:
1、 对交际感到焦虑:交际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
2、 不敢参加聚会: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出席。真正的交际恐惧症会对聚会等公共场所有无法承受的恐惧,严重的案例里,病患甚至会长时间的把自己关在家里孤立自己。
3、 对自己评价过于消极: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交际恐惧症状进一步恶化。
4、 害怕出丑:交际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通过对上文的阅读,你对交际恐惧症的症状表现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交际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若你明显地表现出了交际恐惧症的症状,建议你及时到医院咨询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希望你早日走出对交际的恐惧,有朝一日能大方自然地与人交流。
个案2:不要在孩子伤口上撒盐
某男孩,12岁,学习很好,是班里课代表。有次因收发作业不及时被老师批评,他很委屈顶撞了老师。老师当时说他不称职,要撤他的课代表职务。孩子向父母讲述,母亲听了呵斥道:“跟你说过多次,在学校和家里一样吗?整天学着犟嘴,你当上班干部容易吗?……”整整说了一顿饭的时间。第二天,孩子不想去上学了。
心理咨询师分析:孩子回家倾诉委屈,本来是希望父母给自己减压的,父母不但不帮助儿子分解困惑,反而劈头盖脸又加上一座大山,孩子彻底绝望,对学习的厌恶,对生活的厌恶油然而生,有的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思,选择自杀。即使孩子一次不出事,以后也不会再向家长倾诉了,截断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孩子学会把委屈憋在肚子里,一个准抑郁症患者就要诞生了!
心理咨询师支招:回到那天的情景,支持一下孩子,并和老师沟通,让孩子消除对学校老师的厌恶和恐惧。
个案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