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的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医护理;面瘫;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面瘫患者12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男28例,女36例,年龄19~76岁,平均(46.34±7.28)岁。试验组男25例,女39例,年龄18~74岁,平均(45.17±6.5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经静止检查、运动检查确诊;所有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面部外伤者;对艾灸过敏者;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使用湿热毛巾对脸部热敷,每次敷15~20min,3次/d。使用红外线照射面部,灯头距离面部30~40cm,20min/次,2次/d。试验组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方法如下:①中药湿热敷。将马钱子、炒栀子、生姜、薄荷叶等中药置于布袋中,煎煮30min,取出布袋冷却至45℃~50℃,去除水分至半干,敷在患者面部,30min/次,2次/d;②穴位按摩。将手按于患者面部进行摩擦至面部发热,之后取穴阳白、承泣、迎香、地仓等,用拇指按压,每个穴位按压1min,2次/d[1];③面部艾灸。取艾条制成3cm小段,点燃,放入外部套有棉套的温灸盒中,冷却至不烫手后对患者面部施灸,取穴风池、太阳、下关,患者面部温热、发红后即可停止,艾灸时间约为20min;④耳穴贴压。使用75%的酒精对患者额、口、眼等结节反应点进行消毒,之后用玻璃探棒按压至形成小窝,将王不留行籽放于小窝内,并用胶带固定其位置,按压至患者出现麻痛感,每个穴位按压1min,3次/d。每天贴压一侧耳穴,隔日贴压另一侧;⑤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开展肌肉功能训练,以加快面部肌肉活动能力的恢复,训练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鼓腮训练等。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每天进行3次[2]。使用以上方法连续护理2个月。
1.3观察指标
使用面神经评定系统评估患者的面瘫程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并进行以下标准的评级:显效-患者口角下垂、眼裂扩大、表情肌瘫痪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口角下垂、眼裂扩大、表情肌瘫痪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依旧存在面部不对称、大笑时口角歪斜等症状;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3]。总有效=显效+有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满分100分。十分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有效率对比
试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1%,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十分满意的人数有27例,满意人数有35例,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十分满意的人数有17例,满意人数有28例,护理满意度为70.31%。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全麻; 术后; 护理; 康复; 影响
全身麻醉对患者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患者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寒战、痛苦挣扎等,全麻未清醒前,患者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由此,笔者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笔者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160例,男91例,女6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 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使患者头部尽量往后过伸,托起下颌,如此法不行,则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2.1.2 术后的恶心与呕吐(postoperation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全麻后很常见的问题,尽管不是严重的并发症,但仍造成患者的不安不适而影响休息;甚至延迟出院的时间,尤其是非住院患者的手术。PONV发生率为20%~30%,故麻醉未清醒前,患者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脚高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本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 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 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 d,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 min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2.7 麻醉清醒前,患者可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守护者必须注意安全,可按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 戒酒 康复 复饮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酒依赖和酒滥用是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有研究发现酒精滥用与高离婚率、暴力犯罪、交通事故、自杀明显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依赖、酒中毒、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呈大幅度上升趋势。2001年国内12地区调查为0.1%,2004年国内7地区调查为0.68%,而2005年国内9个城市15~65岁四种职业人群的调查平均患病率为37.27%。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戒酒疗法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大部分嗜酒者通过系统的治疗告别了酒依赖,但也有少部分康复出院后一年内又复饮而再次入院。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4年5月~2007年5月间在我科收治的戒酒患者40例,进行出院跟踪随访。4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慢性酒中毒后诊断标准,均为男性(因我科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71岁,平均(40.5±7.1)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人(占20%),初中20人(占50%),小学及以下12人(占30%),其中农民24人(占60%),工人及其他16人(占40%);饮酒史5~45年,平均(19.8±9.2)年,每日饮酒量0.3~1kg,随访中未复饮者28例(占70%),复饮者12例(占30%)。
2 复饮原因分析
2.1 缺乏有关酒方面的知识 酒精系神经物质,是一种麻醉剂,对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长期或大量饮用,易出现依赖、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甚至引发心脏、肝、肾等器官的功能损害及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如神经组织慢性病变、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变性等,但绝大部分病人及家属尤其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2.2 缺乏良好的家庭支持 病人出院后,未按医生指导去做,一是不能坚持服药,二是不能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家属只知道怨天尤人,殊不知酒精已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及神经,个人饮酒的方式及对饮酒量的控制能力下降,若听到的是家属的一味指责,势必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而重新饮酒。
2.3 心理因素及人格特征 嗜酒者病前人格特征常为被动、依赖、自我为中心,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心,对人疏远,有反社会倾向。嗜酒者中反社会人格可达50%。有人饮酒的目的是借酒浇愁,通过饮酒缓解现实困难和心理矛盾引起的焦虑。
2.4 与病人的饮酒史及初饮年龄有关 从以上资料分析,病人饮酒史越长,初饮年龄越小,越容易复饮。
2.5 与病人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事件有关 相当一部分患者嗜酒是因为生活上遇到坎坷或不近人意的地方,出院后这些事件和矛盾仍然存在或出现新的矛盾,病人又缺乏相应的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饮酒麻醉自己来逃避现实。
2.6 与家族性饮酒有关 部分病人家庭成员有每天饮酒的习惯,而病人出院后未脱离此环境,又缺乏自控而复饮。
2.7 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及职业有关 以上资料可见,病人文化程度越低,复饮率越高,务农者明显高于其他。
2.8 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 由于长期过量饮酒,病人的性格改变较大,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大多 出现抑郁情绪,若出院回归社会后,周围对其不理解,甚至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均导致他们借酒浇愁而最终导致复饮。
3 应对策略
3.1 明显的酒依赖患者必须要住院戒酒,且要将病人与酒源完全隔离,其目的主要是对抗容易出现的戒断反应,对抗早期戒酒阶段的艰难、痛苦的而易重新复饮的渴求。
3.2 教育戒酒者家庭成员要理解酒滥用是一种疾病,只靠一般治疗是不能完全治愈的,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对病人的康复起决定性作用。要教会家属正确的应对技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样病人才不会受到孤立和拒绝,相反会得到理解,彼此沟通,使病人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持续戒酒,从而达到控制复饮的目的。
3.3 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 了解病人的饮酒史及生活处境,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向病人讲明酒中毒的原因及危害,帮助病人排除对抗治疗心理,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继续饮酒对生活质量的危害,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影响,努力提高患者戒酒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帮助患者适应不能饮酒的生活模式。
3.4 出院后,要求家属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后,让家属了解复饮的相关因素,使患者尽可能脱离以往不利康复的生活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感情上同情关心,工作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的微笑进步,用工作、休息、体育、娱乐充实其身心。鼓励其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有条件时可组织各种戒酒活动,由十名左右酒依赖者及戒酒者参加,让有成功戒酒经验的依赖者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验教训传授给参与者,激发其持续戒酒的愿望和信心,促进其家庭功能、职业康复及社会适应。
3 护理措施
3.1 做好住院时支持性的心理护理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给患者以安全感和信任感。酒依赖患者大部分是在强迫下来住院戒酒的,首先护士要向病人讲明酒依赖的病态发展趋势及住院治疗的必要性,戒酒的治疗经过。护理人员在生活上给于关心照顾、心理上安慰,减少或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并安心住院。
3.2 人格障碍的心理护理
患者表现情绪不稳、以自我为中心,执拗、易激惹、常无理取闹时,护理人员应有耐心,要有控制自己情感的自制力,在感情上接纳包容他们,把他们当亲人对待,用温暖和关心的语言、坚定沉着的态度、宽容理解的胸怀取得他们的信任,缓和他们的情绪,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决不能因患者的粗暴无理使自己流露出厌恶鄙夷或恐惧情绪,而引起患者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低自尊者,他们一方面缺乏自尊,另一方面又需要自尊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其内心充满矛盾和顾虑。此时工作人员应尊重他们,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设法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自觉配合治疗。
3.3 戒酒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患者在戒酒过程中运用生理性厌恶刺激疗法,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厌恶行为心理治疗原理,积极配合医生并给予有效的语言暗示。在此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和情绪变化,从心理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当病人出现情绪不稳、焦虑、易激惹、四肢震颤、行走不稳等戒断症状时,护士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戒酒方面的知识,关心体贴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并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如看自已喜欢的电视剧、打乒乓球、打扑克、玩跳棋、象棋、听音乐等等转移注意力,减轻或消除其负性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3.4 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
家属的支持与合作对患者戒酒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向家属宣传病人入院后有强烈的饮酒欲望,在戒酒期间病人如果复饮会对其身体造成损害并影响戒酒效果。所以要求家属配合,不要给病人偷带酒喝,并要求家属遵守病房规章制度。酒依赖患者多产生自卑、脆弱、孤独等一系列负性心理,他们渴望得到社会、亲人、朋友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故亲朋好友多陪伴患者精神上给予鼓励。患者出院后仍需要家属亲友的监督和帮助,反复解释戒酒需要一个过程,会有一定的痛苦,个人的决心和毅力是戒酒成功的关键,外界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告诫病人要勇于面对困难,树立戒酒的决心和勇气,最终达到戒酒的目的。
鄂尔多斯巿准格尓旗人口与计划生育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 鄂尔多斯市 010300
【摘 要】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不同体温对婴幼儿术后的康复效果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90 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三组,A 组为提高室温组,将室温提高至26℃,术中肛温<36℃;B 组采用液体加温使其肛温维持于(36.4±0.3)℃,C 组采用液体加温同时使用水循环变温毯等综合保温措施,肛温维持于(37.5±0.6)℃。观察3 组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肛温、引流量、拔管时间以及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结果:A 组术中、术后体温较术前明显降低,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增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 组术中、术后体温、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B 组术中体温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术后体温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 组患儿的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寒颤、躁动发生率较B、C 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 组患儿拔管时间、寒颤、躁动发生率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低体温使得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而术中采用保温措施,维持肛温,有利于婴幼儿的术后康复。
关键词 体温;婴幼儿;康复效果;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患者往往会因室温较低,腹腔脏器以及肢体的长时间暴露导致散热增加,麻醉状态下骨骼肌不断松弛,产热减少,容易出现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情况, 低体温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1],影响术后康复,所以要做好婴幼儿的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本研究观察了不同体温对婴幼儿患者康复的影响,探讨相应的合理措施以及婴幼儿理想的体温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1 月-2014 年1 月间我院择期全麻的开腹手术患儿90 例,年龄1 个月~ 4 岁,男52 例,女38 例,ASAI ~Ⅱ级, 手术时间2-4h。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前30min 肌注阿托品0.02mg/kg,入室后开放静脉,缓慢静注KTM1 ~ 2mg/kg、咪唑安定0.1 ~ O.2mg/、芬太尼2 ~ 4mg/kg、维库溴铵0.08 ~ O.1mg/kg。
1.2 方法
90 例患儿随机分为A、B、C 三组,每组30 例,三组患儿年龄、性别、BMI、麻醉方式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A 组为提高室温组,术中肛温低于36℃,B 组采用液体加温使其肛温维持于(36.4±0.3)℃,C 组采用液体加温同时使用水循环变温毯等综合保温措施,肛温维持于(37.5±0.6)℃。观察三组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心率、肛温的变化以及术后拔管时间、引流量、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情况。
1.3 保温护理方法
1.3.1 环境温度管理
保暖保暖应贯穿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冬天接患儿时使用毯子保暖,手术床单预
热,减少身体暴露,术中棉被覆盖非手术区,头部戴帽或盖手术巾。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26℃,相对湿度40%-60%。 消毒铺巾调高室内温度至25-28℃,手术开始时再降低到24-26℃,但是不能低于2l℃,因为若室温低于2l℃以及全麻手术时间超过3h,体温往往低于36℃ [2]。
1.3.2 呼吸道加温
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儿用干燥、寒冷空气通气时,呼吸道可带走约10% 左右的代谢热量[4]。所以机械通气患儿可以使用保温加湿过滤器,长时间插管全麻的手术患儿可以采用人工鼻,保持呼吸道内温恒定。
1.3.3 保温装置
术前患儿手术床上铺上控温电热毯,术中根据患者体温变化进行调节。可以在远离术野部位的腋下、身体两侧采用暖水袋,水温不易超过40℃,用毛巾包裹,避免烫伤。可以使用循环水毯对手术床进行加温,水毯温度可调节于30-41℃。新生儿手术可以用红外线辐射台代替手术床,温度保持在35℃,不仅可以保证手术温度,又可调节手术间温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数据统一以( )的形式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
数表示,采用x2 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术中、术后体温较术前明显降低,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增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 组术中、术后体温、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 组术中体温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术后体温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A 组患儿的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寒颤、躁动发生率较B、C 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 组患儿拔管时间、寒颤、躁动发生率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表2)。
3 讨论
麻醉以及手术过程中有很多原因会导致患儿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 如手术室温度低、不注意术中保暖、体腔冲洗液过凉、大量冷输液等使皮肤血管扩张引起婴幼儿体温下降。婴幼儿相对德尔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 隔热性能差, 而其机体的代谢率高, 容易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 且对于外界的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容易出现低温[3]。对人体而言, 轻度低体温(34-36℃ ) 则会产生不良刺激, 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而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 调节以及保温能力均较差, 所以围手术期婴幼儿出现低温的发生率仍较高,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围手术期婴幼儿的保温护理工作,如控制手术室温度, 采用加温毯提前对手术床进行加温来避免婴幼儿低体温的发生。
本研究中的C 组通过一系列的保温措施使其在围手术期出现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较其余两组均明显稳定,术后出现寒战、躁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患儿的引流量以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减少,这些均加快了患儿的术后恢复,故我们对于婴幼儿围手术期需要做好充分的保温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悦, 夏玲, 姜云等.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56-1558.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病康复患者;效果
精神病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患者产生思维、情感、感知异常的疾病[1]。治疗精神病患者属于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对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9.6±4.3)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经CCMD-3诊断标准予以确诊[2],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脑部肿瘤者,未出现意识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患者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常规入院登记,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症状,安排常规出院等。
观察组31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
1.2.1 建立良好就医环境
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清静、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温馨休养环境,保证室内的适宜温度与湿度;保证患者的睡眠规律,虚心接受患者意见,更换床上用品的软硬度,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室外活动场地增添运动设施,还可进行花草与树木种植,美化室外环境,适当增修走廊与休闲桌椅,开设健康教育园地,鼓励患者多开展户外活动,游戏等。
1.2.2 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开展关于精神病相关医疗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宣传精神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所需的药物和用法用量、用药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内容。患者心情抑郁时要注意放松与集中注意训练,以便患者正确了解疾病,改善不良心理。还可向患者讲述相关成功实例或者邀请已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2.3 心理护理
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友好护患关系,以轻柔的话语安抚患者,促进患者缓解或消除焦虑感与抑郁情绪,用正确态度面对睡眠。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职业背景与文化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培养患者利用心理调节法克制烦躁等不良情绪,主动寻求帮助。
1.2.4 非语言沟通辅助护理
用微笑迎接患者,用笑脸面对患者,能让患者具有轻松感[3]。采用相关示范动作对语言进行补充。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巧妙运用手势等动作,注意与患者的眼神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安慰与亲切感。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敏感患者,避免患者产生反感[4]。
1.3 评判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康复效果。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包括基础护理满意度、健康宣教满意度、心理护理满意度、康复内容满意度等内容,每项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75分以上;满意为50~75分;一般为25~50分;不满意为25分以下。问卷由家属或患者自行填制,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以P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74.18%,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
多数精神病患者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体现为患者出现异常行为动作、意识情感等[5]。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相对漫长,其精神活动日渐衰减,加上脱离社会环境的时间过长,患者的社会功能难以恢复,使得无法及时回归社会[6]。因此,如何增强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他们衰退的速度,成为精神科研究的重点[7]。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临床上对于患者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视。人性化护理指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主体,重视人的价值、自由与发展的护理模式[8]。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为患者着想,围绕患者展开护理。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与生命价值、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为中心,注重护理的个性化、全面性及创造性。其根本目标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临床护理的最优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问卷调查对各项的满意度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还能提高患者康复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芳.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07-108.
[2]王菊华.如何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4):245-246.
[3]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8-258,259.
[4]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139.
[5]蒋红.人性化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69-170.
[6]刘永艳.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3):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