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艺术的传承

传统艺术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艺术的传承

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第1篇

摘要: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深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皮影;动漫;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

1背景

皮影之源,据考证始于1500余年前的陕西长安。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雕刻、影象、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陕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代表,是我们陕西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陕西皮影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完美、风格独特,而且刻工精细、剧目繁多、唱腔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历史上,这里曾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民俗十分浓郁,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美术历时数百年,保存了许多完整、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素有“民间美术之乡”的美称[1]。早在清朝初年,这里便成为我国西部皮影艺术的中心,到晚清进入鼎盛时期。 在陕西,皮影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庙会敬神,还是乔迁新居、小孩满月、老人做寿,都要演上几天皮影戏。曾经皮影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2皮影艺术的现状

传统皮影艺术到了今天,由于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娱乐方式的多元,使皮影戏逐渐被淡漠。对于皮影没落的原因之一,一位长年拍摄皮影艺术作品的记者如是说,“皮影戏最初在农村无论嫁娶寿丧、节庆丰收,都会请戏班子搭台唱影热闹一番,但是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比如年轻人的婚礼,更喜欢卡拉ok等更为时尚的方式,也因为皮影戏比较严肃,所以现在只有老人的丧事才会愿意选择皮影戏,其他活动选择皮影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2]”。群众基础的萎缩在深层次上是皮影功能存在的弱化甚至消亡造成的,目前传统皮影处在一种后功能期,即传统皮影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逐渐在消亡。

3皮影艺术的保护

面对传统皮影艺术的没落,各级政府做出一系列措施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陕西华县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皮影艺术的保护,华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和补助政策:从2006年起对“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发放补助;建立皮影文化产业一条龙等等。产品从单一的皮影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形成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系列六十多个品种;目前正在进一步着手研制开发皮影航空纪念品、仿古皮影、皮影刺绣服装、宾馆装饰品、儿童皮影游艺产品、皮影个性化邮票等系列新产品,寻找新的途径和市场。的确,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利用是充分的,是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但我们在调查后发现,市场规律在传统皮影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这种效益吸纳了许多的皮影艺人投向了皮影利用的领域,也指导着更多的青年从业者的选择。但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艺人和青年投向了经济效益好的皮影保护的副产领域,而传统皮影这个母体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在各个方面尤其是艺人和传承人方面被不断地抽空[2]。在保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首要的是艺人,艺术要靠人来承载,没有了人,什么也没有。我们中国很多民间文化是口头传承,即他们的传承方式、资料、音响都是辅助的。对于艺人,首先是保护好现存的艺人。其次,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艺人,因为,只有传承下去的民间艺术才具有生命力。

华县政府如此重视皮影艺术,但皮影艺术的未来并非就能良性发展下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华县皮影目前仍面临老艺人不断减少、年轻一代后继乏人的困境。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4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承方式

任何传统艺术,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和生命链,在这里蕴含着生命的全面意义。因此,确实要维系和增强一种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必须探询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和脉搏,从而从源头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3]。传承“皮影”艺术,首先要保护那些在时光中逐渐佝偻的老艺人。有了他们在,皮影才是鲜活而生动的,有了他

在,我们才能感受到皮影所带来的深沉与厚重,才能感受到皮影这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深处的根脉所在。因此应加大老艺人对新艺人的艺术传承力度,政府应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新艺人的工作价值。但是用制度措施来促进艺术的传承,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任何一种艺术如果没有吸引观众的价值,那么它必将走向衰落。

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也深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也喜欢皮影,但不看,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皮影的形式、音乐,看不懂内容。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看了一辈子戏,也没有看懂一出戏。因此一种艺术要想长青下去,必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内容。传统艺术需要保护,同时又要对传统艺术进行改良。其实传统皮影从汉代产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多次的改良,近代最大的一次改良就是随着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诞生的京剧的影响,京剧脸谱融入到了皮影头茬的样式,使得皮影角色中也产生了“生、旦、净、丑”之分[1]。

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将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过程[4]。例如:与数字技术联姻,选择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艺术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的原有的镂空花纹,表现在平面化的数字动画作品中的时候可以转化成纹饰。皮影的原材料是牛羊皮或驴皮,而在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模拟出布纹、布料的质感,但是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比如让旗帜或植物在风中飘扬的更生动[1]。

下面以皮影与现代数字动画结合为例来说明:

皮影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将现代数字动画与皮影结合起来,现代动漫与传统皮影艺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动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起到弘扬传统艺术的作用,更将传统艺术中无形的东西通过动漫让更多的人去理解。现代动漫从传统皮影艺术借鉴造型元素,不是简单的直接嫁接传统皮影造型,而是提取皮影中的造型精华元素,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再创造。以求达到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动漫艺术的较好结合。

对现代动画从传统皮影人物造型中吸取设计元素,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借鉴创新:(1)面部造型。面部是整个皮影人物造型的关键和重点,在皮影人物造型中有这样一句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5]在现代动画造型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典型造型特点。(2)头饰。在皮影戏中,头饰主要有发型、帽、冠、盔、巾等。不同的人物,其头饰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区别不同人物官阶和身份。在我们的动画造型设计中,对头饰这样的细节设计有些单调雷同,通常整部片子下来,人物的头饰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在这一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有所欠缺。(3)服饰。任何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搭配与之相符的最能突显人物气质的服装,而这一点在皮影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4)人物造型比例。皮影的人物比例一般为头长的四倍或五倍,与正常的人物比例1∶8相比,其造型夸张头部、面部重要部分,使其人物性格突出。依照皮影的比例变形法则,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发掘出更多的造型比例,1∶3、1∶2甚至是2∶1、3∶1。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之上,对我们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5)人物造型形制。皮影的人物造型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特征,但是略显呆板,缺乏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在现代动画中,对同一个人物可以设计出多维造型,除了侧面可以有正面的,背面的等等。在人物造型形制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可以大胆的改进传统的皮影人物侧身形象。

5结语

对传统皮影艺术真正的“保护”不应该仅停留在博物馆里、在画册里、在光盘里、在录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

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除了采取有效措施对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外,更应该给传统艺术一个载体,使之与现代艺术能结合起来。在发展现代艺术的同

时,也传承保护了传统艺术。陕西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认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必须和现代的故事、表达方式结合起来。例如用年轻人喜欢的动画片方式展现古朴的剪纸、皮影艺术是个创新,而且故事的内容也要贴近现代百姓生活,有时代气息。他说:“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文化,是发自心灵之花,是第一手创造,要把历史和现实的原生态结合起来,把远古的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既然传统艺术是一种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有正负两个方向:负向为畸变,正向便是创新。它是生命自身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自我实行的一种调节与变革。这种积极刨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这正是传统皮影艺术的再设计,其目的不是在于完全摒弃传统艺术,而是用这种“再设计”之后的作品来起到宣传的效果。在树立起民族文化的品牌之后,让人们更多的回来关注传统皮影艺术,其实质是一种用技术养文化、用文化承载技术,这一过程中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最终,达到文化传承、技术推广、人民需求、民族品牌互惠互利的效果,产生多赢的局面。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太多值得我们挖掘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政府行为,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而在目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有机的结合文化产业中的各方面优势,整合资源,在保护祖先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8992.

[2] 马东平.行动与反思——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2):174183,207.

[3] 曹国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n].中国文化报,20060211(003).

[4] 黄宸翰,冯东.浅析皮影艺术元素对民族动画品牌塑造的影响[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4042,51.

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任同祥;唢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067-02

一、唢呐教学及弟子

(一)唢呐教学

任同祥在1953年北京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舞台上以一首自创的《百鸟朝凤》得到了首都音乐界的高度赞扬,后又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荣获银质奖。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任同祥在1954年被上海歌剧院聘请为唢呐独奏演奏员,并被上海音乐学院聘请为唢呐专业教师,这标志着任同祥从此踏上了专业文艺工作者的道路,也标志着任同祥正式成为一位专业院校的唢呐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任同祥在唢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唢呐技巧的掌握能力和对各地曲目风格特点的把握能力,通过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深入挖掘学生对不同风格乐曲的情感表达能力,这是任同祥唢呐教学的最大特色。在练习唢呐技术的同时,任同祥还会给学生听不同地域风格的唢呐录音并亲自示范,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唢呐技巧风格。在学生学习这些唢呐乐曲时,任同祥会根据不同曲目的地域特色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山东风格的唢呐乐曲是任同祥最为擅长的,其注重技术和指法的变化,吹奏风格婉转细腻。另外,山东的唢呐演奏很注重技巧,尤其是对舌头的运用,堪称全国之最。任同祥在教授学生山东乐曲时,会先让学生了解山东的文化,学习并掌握独具山东特色的唢呐技巧,比如在乐曲《六字开门》中的特色舌顶音和霍音等。任同祥在唢呐演奏中还擅长多种唢呐技巧的混合使用,比如在乐曲《百鸟朝凤》中的反双吐加弹舌、花舌加喉音等,这些技巧的加入使得乐曲更富感染力和趣味性。掌握这些富有当地特色的唢呐技巧是学生在学习山东乐曲时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这些技巧的支撑,就演奏不出那样活灵活现的山东特色乐曲。学生对当地特色唢呐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是任同祥的教学特色之一,也使任同祥的唢呐艺术和山东唢呐的特有风格得到了更完整的传承。

河南乐曲相对于山东乐曲来说更注重对气的运用,受豫剧、曲剧、越调的影响,演奏风格质朴、粗犷。在教授学生河南风格的乐曲时,任同祥会让学生多听河南的地方戏,掌握豫剧、越调的唱腔特点,做到先会唱再会吹。因我国唢呐艺术流传范围较广,不同地域乐曲的风格特点都不尽相同,所以把握好各地的风格技巧才能演奏出更具传统魅力的乐曲。任同祥要求学生在学习各地唢呐乐曲时都要达到尽善尽美,尽量贴近当地风格特点,把唢呐的特点发挥出来,达到“气、唇、指”的完美融合,并加入自己的情感,使非演奏更加完整、出彩。

任同祥在唢呐教学中,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导学生,重点加强学生对民间唢呐艺术的学习和乐曲技巧的掌握,使学生在学习传统乐曲的同时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挖掘到了更深层次的潜力,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风格。任同祥通过对各地唢呐风格技巧的了解和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使得学生能完整、出色地继承自己地唢呐技术技巧,并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唢呐之路,为现代唢呐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唢呐弟子

任同祥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唢呐教师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唢呐学生,为各大艺术院校和团体输送了众多的唢呐教育家和演奏家,这其中包括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唢呐教师刘英,以及新生代的唢呐新秀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朱颖等。这些优秀的唢呐演奏家、教育家在当今的唢呐界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扬着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当今唢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些弟子中,刘英是任同祥最为得意的门生,他在继承任同祥唢呐演奏艺术的同时也努力发展出了自己的唢呐艺术特色,经多年不懈的努力追求把当今的唢呐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89年,刘英在第十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成功首演了朱践耳先生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天乐》①,由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该曲目荣获“优秀表演奖”;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刘英再次演奏《天乐》,荣获“优秀成果奖”,在北京乐坛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刘英在1997年被载入“中国高级技术人才库”,1998年荣获香港“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3年7月在瑞士苏黎士“神女峰”国际音乐管乐比赛中荣获金奖第一名。教学之余,刘英老师还出版了数十张唢呐唱片,深受全世界唢呐爱好者喜欢和崇拜,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众多唢呐爱好者向刘英老师学习唢呐,刘英也被誉为“现代唢呐第一人”。

二、唢呐乐曲传承

任同祥一生创作并改编了众多唢呐名曲,这些乐曲在当今的唢呐界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个学唢呐的人都以学习演奏《婚礼曲》、《一枝花》、《百鸟朝凤》、《抬花轿》等乐曲而感到自豪。任同祥创编的唢呐乐曲极受大家喜爱,乐曲的流传度极高,大家通过拜师或音像资料自学等方式来学习演奏这些乐曲,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下,任同祥的唢呐乐曲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传承。

在任同祥创编的众多唢呐乐曲中,《一枝花》几乎是每个唢呐演奏者必学的曲目,一方面,这首乐曲集艺术性、可听性、学术性于一身,大家十分乐意去学习并演奏这首乐曲;另一方面,唢呐演奏者需要在很多重要的考试或比赛中去演奏《一枝花》,因为中国的各大艺术院校在唢呐招生考试时依然把《一枝花》列为必考曲目。在2009年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七届民族乐器金钟奖的比赛中,唢呐第一次作为民族器乐参赛,而任同祥创作的《一枝花》则被列为两首必考曲目之一②,这足以证明任同祥唢呐乐曲的经久不衰。《一枝花》就像一个标杆,每个唢呐演奏者都想去征服它,去更加完美地诠释它从而在众多唢呐演奏者中脱颖而出。

而让大家耳熟能详的《百鸟朝凤》则更为大家所推崇,它几乎代表了唢呐演奏的一个巅峰。此曲作为唢呐最著名的乐曲之一,可谓集艺术性、可听性于一身,被众多唢呐演奏家在世界各大舞台上频繁演出,是众多唢呐大师在舞台炫技演出的不二选择,对于带动现场气氛来说也是最好的。可以说,全国人民只要一提到唢呐,肯定会马上联想到《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几乎成了唢呐的代名词,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家喻户晓。

而且《百鸟朝凤》还真正走出了国门,代表中国民族音乐敲开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大门。1953年,随着任同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达佩斯的大舞台上第一次演奏此曲,《百鸟朝凤》便迅速成为众多唢呐演奏后辈在国外演出时的第一选择,这一经典、优美的唢呐旋律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为不同肤色的人们奏响。

1998年,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举行,中央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李光才第一次在金色大厅奏响《百鸟朝凤》,这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历史上第一次在有“音乐圣殿”之称的金色大厅展现风采,这次演出为我国当今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唢呐演奏家刘英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有一次在东欧出访演出,那是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的联合演出,仿佛中国人的‘打擂台’,伊朗有一位老者也是吹的唢呐,只不^这在他们当地叫‘佐尔奈’,形状、音色大同小异。这位老者在亚洲等地也有些名气,因而出场时颇有风度,许多观众都纷纷用掌声欢迎他。见此情形,我暗自鼓劲,‘今天,我可不能丢脸’。要知道,我丢脸就是丢中国人的脸。一曲《百鸟朝凤》还没完,场下的观众掌声已达7次,此时此刻,我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这种掌声看上去是给我的,其实更是给我们精彩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如果用钱去买这掌声,恐怕千金都难买呀。”③

作为一首流传度最广的唢呐乐曲,《百鸟朝凤》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为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这一唢呐作品的巅峰也无作品能出其右,堪称唢呐艺术的一个传奇。

据不完全统计,任同祥从艺六十多年共创作、改编唢呐乐曲二十余首,这些曲目都被后人完整地传承了下来,这些乐曲的形式和种类繁多、风格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乐曲汇集了中国民间乐曲小调、曲牌、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极强的地域风格,并凸显了当地唢呐演奏特色技巧,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需要在良好继承的前提下把这些乐曲完整地传承下去,这是民族音乐的根,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最珍贵的传统艺术。

注释:

①《天乐》对于现代唢呐乐曲的创作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朱践耳为刘英专门创作此曲,并对他的完美诠释十分满意,还专门赋诗一首赠送刘英:“一声长啸刺破天,鸣吟低回自得乐。惊展京华美名传,人人赞叹皆曰神。”全诗句头四字连在一起为“一鸣惊人”,句尾四字为“天乐传神”。至于乐曲为何取名《天乐》,朱践耳解释:“天”字取其天然,返朴归真之意;“乐”则理解为以欣喜愉悦为基调的多种情态。因而作曲家把这部作品的英文曲名译为“Ecstasy of Nature”。

②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半决赛规定传统曲目共两首,一首是任同祥创作的《一枝花》,另一首乐曲是郝玉琦创作的《全家福》。

③吴申.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刘英[A].乐坛群英谱-当代中青年音乐家访谈录[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刘英.唢呐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越声.乐坛群英谱:当代中青年音乐家访谈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秀生.任同祥唢呐演奏艺术[J].人民音乐,1982(06).

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Web;数字化;职业教育网站;唐服;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76-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2012年社会发展研究青年课题(201204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健(1982―),男,山东梁山人,博士,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进入21世纪,媒介转型与“文化DNA”采集,以数字影像、二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工具等为代表的多媒体与新媒体正加速推进整个世界技术、社会和文化的急速变迁。新媒体时代正在定义一个与青铜、石器、手工机械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等完全不同的时代。媒介转型带来的全新认知、传播和交流方式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将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和知识生产方式,从而塑造一个新的社会。在媒介转型中,多时态多语境的表达格局、多样化呈现方式、多元化文化群体和社区、多学科化研究的出现,势必导致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转型。它让唐代服装传统文化和传统学科产生危机的同时也给它们带来生机。

一、基于唐服时代样式变化与数字化传承

唐代的政治经济长期稳定,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力强盛,儒教、佛教、道教的融合,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外域文化的交融等为织造技术奠定了雄厚基础。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尚奠定了唐代服装是其劳动成果与物质文明的产物,生活习俗、情趣审美、服色爱好、文化心态、社会理念对现代的职业教育网站数字传承、述古、礼仪教化、教育、伦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唐代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因此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其历史价值决定于当代意义。

唐服的数字化传承,通过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造过程实现,借助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与技术,辅助服装产品设计师完成设计语言的构思。从初唐到晚唐,男装领子由圆领变成阔边镶沿加白色护领,袍服袖子由窄小到宽松肥大;女装领子由单一到出现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袒领等多种款式,衣袖由小袖褥佩长裙变成衣衫小袖配长裙再到日趋宽大。服饰色彩也呈现尊卑两极的特点(见图1)。

图1服饰色彩的特点

以三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的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流程综合分析:1.唐服要素研究,确定唐服的样式、图案特点以及时代变化;2.围绕多元交互性、工学结合、资讯视觉化对“Web”基础职业教育要素进行研究;3.对国外的“Web”教育网站和中国传统服装教育网站进行分析,分析教育网站的要素与互动要素,如在线课程,测试,公共资源,评价反馈,人、环境、资源要素分析等(见图2)。

图2研究的流程

二、文化原形(唐服)数字化保存分析

(一)“Web”基础职业教育优势分析

跨越时空限制、学习内容生动丰富、可选择个性化、实现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职业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现在传统教室职业教育的问题点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单一,教材为主、内容封闭,知识特点表现为学习已经组织好的信息,以事实为学习起点,说教式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师生的角色相对固定,班级或实训室授课,个人学习为主,强调学习结果以及对具体的技能评价。反之,“Web”基础职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开放,强调发现和创新学习,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交互式学习,以自己探索为主,学生为主体,师生在学习互动中经常发生角色的互换,交互合作学习成为重要形式,重视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综合评价,不受时空限制。

(三)“Web”基础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效果

“Web”基础职业教育的意义表现为缓解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缓解知识扩张与基础教育等矛盾,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平等原则,解决择校的问题,形成绩效的职业研究性特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拓宽眼界,提高信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遵循科学的探索。“Web”基础职业教育最终效果表现为融合性、趣味性、多样性、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

三、职业教育网站开发概念构想提案

(一)现有以及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现有的文化资源保存形式包含正式出版物、开放的网络内容、电子版文献、技术报告、地方政府报告、特藏等。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方法和形式就是依靠网络数字媒体综合平台,进行数字化传播与推广(见图3、图4)。

图3文化资源保存形式

图4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构想以及网站要素研究

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过程更加有趣?如何有效地测试职业教育的效果?如何激励学习者投入学习?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如何使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实现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网站的设计意图与构想(见图5)。

图5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和构想

图6职业教育网站要素分析

综上所述,以人、环境、资源要素展开职业教育网站教育要素与互动要素研究分析,人的要素强调同时、异时交互时间,用户的互动时间以及访客的互动态势,用户的控制权等。环境要素则强调界面的小环境,网站载体的大环境(见图6)。

(三)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分别为接受知识、测试教育效果、激发兴趣、知识交互、学习工具、学习成果与活用的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的6个基本导航界面(见图7)。

图7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四)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节选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有对服装样式的结构的学习,有累积点数,买卖服装模型道具,在线笔记本可以记录学习过程,相关图片和文字,对服装文物追溯认知程度的测试、获取更多的模型、在线笔记本、我的服装设计等。

四、结论及对以后研究的展望

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物理性保护以及修复整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实现永久继承与保存,并建立起数据库。同时,将教育网站定义为职业基础教育型网站,运用多媒体网络的有效手段,创造学习、测试、游戏、交融的教育统合平台,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趣味性、参与性等特性,使中国传统唐代服装的文化内容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内容封闭、时空受限等问题。网络的便利性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使文化内容更容易展示、传播和交流。提供给学生“即时学习”(Just In Time Learning)及“无围墙教育”(Education Without Walls)的学习环境。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以游戏交互的方式,巩固学习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从而激发学习者兴趣,发挥职业教育网站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55-60.

[2]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4-71.

[3]咸妍.关于中国唐代传统服装的教育网站开发研究[D].韩国:东西大学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研究生院,2007:35-40.

[4]张永录.唐代长安词典[K].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66.

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特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7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的不同之处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它至今鲜活地布在于民族之中,是一种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的主要特点是依赖于传承人口授心传的方式世代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它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活的文化,它的生存与发展只能永远处公“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重点?非物质义化遗产传承人被称为“人类活财富”、“人类活珍宝”。

一、传承人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和核心的问题就是传承以及对于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而对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关键就是认定标难的科学制订与管理手段的切合实际。换句话说,对于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必须符合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的内在要求与自身特点,并利传承与保护护工作的实现目标一致。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传承人或者说传承的主体,都行哪些情形呢?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包括哪些对象呢?这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类型及其具体的传承特点出发去加以厘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文化类型;在确定传统戏剧的传承人时,不能仪考虑通常意义上的演员及其不同的行当与流派,还应煎顾诸如鼓师、琴师和弦帅等等的伴奏人员,对于相应的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师如脸谱的设计与化妆师等也应予以对虑。又如在认定“表演艺术”中“曲艺”一类的传承人时,不能仅强调演员,还奖兼顾琴师和改师,不能仅强调那些在外行看来的所谓主要演员与行当,如对口相声表演搭档中的逗眼演员,还要平等地兼顾并考虑“捧眼”的演员;同时,还要兼顾诸如曲本作家等传承人的认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能简草地别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单个的自然人”,还应当考虑并尊重“群体的集合人”的存在,包括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之存在和传承发展所依托的机构与团体。比如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悠久又传统深厚的演艺团体、民间行会、民间作坊和教学机构等特殊群体认定和公布为传承人,因为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求和发展而言,集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体的作用,特别是那些需要集体创作、依靠各个环节的不同分工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手工技能利表演艺术就山需要将群体集合人认定和公布为传承人。

二、传承人的功能

(一)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通过演员的装扮和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将故事的情节所规定的情景最终呈现在舞台上,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演员就是保证。不论在乡村庙会还是在城市茶园偌大的一个舞台上,可以没有灯光、没有过多的道具、没有布景,只是凭着演员精湛的技艺,在天地之间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对正义忠诚的崇尚礼敬,对奸诈邪恶的嬉笑骂讽。演员在喧闹嘈杂陌生的演出环境中,在市井各色人等杂处的大小码头,处闹不惊,全凭精绝的表演,震慑全场,使之安静进入欣赏状态,使之随着表演而入戏,并且常年地坚持下来,没有过硬的演员就没有一切。因而在戏曲演出中,把一出戏唱红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演员成名的过程。戏红人红,人红戏成,演员和戏是一种无法分割的艺术整体。正唯如此,中国戏曲实行的是名角制,主要演员挑班制,主演就是戏魂,人们看戏也是看主演、看演员,至于幕后的指挥,虽然对戏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戏曲受众那里却是无足轻重的。

剧团充分利用南雄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香港、深圳和周边市县多次演出都能引起较大的反响。今年,该团还利用流动舞台车,积极组织、精心编排了一系列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以巡回演出的方式,进企业、下农村。先后有“安全生产活动月”巡回演出、“计生文化进万家”宣传演出等,在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用先进文化占领和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地推动了“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

(二)传承前辈艺术精髓

师傅的都是从学徒这条路上走过来的,通常都是非常严格地传承着老一辈的技艺,不允许自己的徒弟不认真学习自己的技艺,偏离自己的风格。虽然艺术大师也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种要求学生创新的名言,但这是对于成名之后自立门派的高要求,在实际上一般不容易允许学生不像。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观众的制约,因为戏曲欣赏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期待,这就是一句俗谚所说的“听生书、看熟戏”。人们在欣赏戏曲时,已经习惯略去故事的情节,不是以急切的心情去探求情节的曲折,而是以一种纯艺术享受的心态去反复体味的发展和故戏剧中的美的韵律、熟悉的感受,以及唱念做打里的美的程度,甚至仅仅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来评判着角色技巧的对与错、弱与足,以及他们与前辈演员的表演异同。而最有意思的是,受众的比较不是为了求新而是求旧,习惯于在不同演员的表演中寻找那种自己熟悉和认可的唱习惯于在不同演员的表演中寻找那种自己熟悉和认可的唱念做打的再现,去检验自己的艺术体验。在戏曲欣赏中,这种心灵的互动是不断产生和永恒存在的,艺术的求新在中国戏曲的欣赏习惯中打上了问号。戏曲艺人成名的过程就是观众在新人身上寻找熟悉的感觉的过程,而一旦成名,即被观众所接受,也就是从他的表演中找到了已有的艺术感觉,这一欣赏心理和机制的制约,使戏曲演员轻易不敢改动成名的戏曲,惟恐弄巧成拙被喝了倒彩。

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采茶艺术,全面提高演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剧团在其排练大厅举行了春训,强化学员们的思想教育,在培训过程中首次引入职业道德素质培训。聘请专业教师为学员们上两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通过军训来体验军人铁的纪律,学习军人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领悟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进一步强化组织纪律。安排了丰富的学习内容。除了军训外,安排了专业教师为学员们上基本功及采茶组合课程,下午安排成品排练、戏剧表演理论及乐理知识学习等,重点排演好采茶戏《县官下乡》及小品《富裕之后》。整个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三)建立文化发展的人才机制

南雄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历史与自然历史交相辉映。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文化人才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同时,由政府出资设立文学艺术奖项,建立文学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发掘本地民间艺术、乡土文学,激励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本土特色的精品力作,繁荣南雄文化艺术。借助文化强省建设的契机,争取各方支援,全面推进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文艺团体的活动,近一年来共投入100多万元支持群众节庆文体活动。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程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珠玑姓氏文化产业园;推进古道修复工作,完善古道旅游配套设施,形成古道精品旅游线路;发挥“中央苏区县”优势,规划建设相关的战争纪念馆,修复完善红色旧址;打响恐龙之乡品牌,利用丰富的古生物资源优势,完成恐龙展馆、建设恐龙公园、恐龙自然保护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背景,南雄正在编辑出版《珠玑文化丛书》,包括《千年古巷》、《千年古道》、《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恐龙文化》、《生态文化》和《珠玑英才》等九部。

(四)戏曲的装扮

生活中有美也必然有丑,避丑之心也可以说是人皆有之。虽然在美学家的研究领域,丑也具有本身的审美意义,但在生活之中,在绝大多数的欣赏者中,人们绝不希望丑跨进自己的生活领地,更害怕侵犯自己的形体。即便是面对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人们也很难欣赏丑、接受在罗丹自己和一二知己看来丑,因此无论罗丹的“欧米哀尔”是如何具有性格,丑得如何精美,但人们面对那干瘪丑陋的,总难以唤起任何羡慕喜爱的感情,人们面对这件艺术品时总体的感情是厌恶,如果说有某种心灵震颤的话,那种震颤也是来自恐惧的联想,来自对无可避免的衰老、死亡的规律的无可奈何。所以,比起外国的雕塑家来,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则更注重表现形体美,在形体美的基础上去见性格。除挑选演员要把形体作为一项条件之外,也运用化妆去突出五官和身段美。戏曲俊扮在化妆的目的方面可以说是张敞画眉和屈子披芳带香等以美化形体为目的的传统化妆范式的继承。这种以大众所认可的扬美避丑为主要手段去进一步创造美、表现美的戏剧艺术的独特风格,但终究还是大众爱美之心的艺术外化,美在情理之中,与世界化装艺术存在有极大的共性,虽数上乘却难成奇葩。

传统戏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如何保护传统戏剧的代表性传承人?首先要赋予传承人个人荣誉,使他们能够受到社会和世人的尊重,增强传承人对所做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传承人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同时又赋予他们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不断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科学性和规范化之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合理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传承,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必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