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方法

纺织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方法

纺织方法范文第1篇

在智能评定纺织品色牢度方法中使用的观测灯箱与现行标准GB/T 250―2008、GB/T 251―2008的规定是相同的,通过收集大量不同材料、不同颜色和检验内容的纺织品,经过试验评定后结果与纺织品色牢度智能评定设备测试结果进行数据比对,得出的评定结果与使用GB/T 250―2008、GB/T 251―2008的结果是一致的。

1智能评定方法的流程

输入数据:一幅图像,标准颜度值color1(X,Y,Z),待测颜度值color2(X,Y,Z),色牢度等级评定的流程如图1所示。

2智能评定方法

2.1计算方法

计算给定标准颜色(standard color)和待测颜色(batch color)的色差和色牢度等级(利用颜色测量值,按照CIE颜色空间里的色差公式计算出色差ΔELab= [(ΔL*)2+(Δa*)2+(Δb*)2]= [(ΔL*)2+(ΔCc*)2]=[(ΔL*)2+(ΔCs*)2+(ΔH*)2])。

式中:ΔL*为两种物体颜色之间的明度差;Δa*、Δb*为心理色度差;ΔCs*为饱和度差;ΔCc*为色度差;ΔH *为色相差。

2.2查表对照

根据计算出的色差ΔELab,通过查表的方式(见表1、表2),得到色牢度评级结果。

3试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按照上述方法试验得到数据见表3、表4。

以上数据是对不同面料的检测试验,统计的检测结果,由于人主观目测评级时,掌握上下半级的误差存在,故在此将偏离主观评定半级的数据算在正确之列。由试验数据分析得出。

4结论

根据上述试验数据,可以得出使用该智能方法评定纺织品色牢度的结论如下:

1)对毛料和针织料的评定与目测评定结果相符比例较高;

2)绒布的试后样容易掉绒毛、丝质布料易反光,对系统评定结果影响较大;

3)系统对鲜艳的颜色(红色、黑色等)很敏感,给出的评定结果与目测评定结果差异较大;

4)对于网状含金线,针织镂空等布料不好选框,分颜色选框测试结果会好些,否则级别差距更大;

5)对于颜色丰富、纹理复杂的布料,很难选框,要尽量保持选框颜色一致;

纺织方法范文第2篇

国内外一些纤维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已对这类纤维产品进行了研究开发,如日本东洋纺公司生产的Eks吸湿发热纤维,东丽公司开发的“Toray heat”纤维,三菱丽公司开发的“Renaissα”纤维等。

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吸湿发热纤维产品的加工工艺,还没有针对该类产品吸湿发热性能检测方法的研究,更没有相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市场上吸湿发热类纺织品进行质量监督,有必要对这种测试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建立相关的标准,以满足实际检验的需要。

1原理

吸湿发热是利用发热纤维较强的吸湿性能捕捉空气中含有较高动能的水分子,将其吸附到纤维表面,使水分子的动能转变为热能,从而达到发热的作用。因此,根据纤维这一特性,将一定面积的试样干燥后,放置在较高湿度且温度一定的试验箱中,记录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此反映其吸湿发热性能。

2试验

2.1试验仪器

2.2试样准备和干燥

(1)试样准备

每个样品至少剪取 0.5 m以上的全幅织物,取样时避开布端2 m以上,纺织制品至少取一个单元;从每个样品上至少裁取3 块试样,裁取试样至少距布边 1/10 幅宽,试样尺寸为(20 ± 1)cm ×(20 ± 1)cm,试样应均匀排布,各试样都不在相同的纵向和横向位置上,并避开影响实验结果的疵点和褶皱。

(2)试样干燥

将试样前后对折后,再左右对折,折拢好的试样共 4 层。将折拢好的试样放入称量瓶中,再将称量瓶放入烘箱(烘箱温度(105 ± 2)℃)内干燥至少 4 h。烘干后,盖上瓶盖迅速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少 30 min。

2.3试验步骤

2.4试验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 2 种不同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选用市场上某品牌吸湿发热内衣面料和普通内衣面料,吸湿发热内衣面料成分为:棉 37%,兰精木代尔® 25%,聚丙烯腈 20%,维勒夫特纤维 13%,氨纶 5%。普通内衣面料的成分为 100% 棉。根据试验方法进行检测,做出其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图。

面料的吸湿发热过程主要有 2 个温度变化阶段:首先是其在吸湿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升高,在 4 min左右达到最高值;在其吸湿达到饱和后,由于面料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面料的温度逐渐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试样的温度逐渐接近环境温度而达到平衡。

根据以上测试数据比较,品牌内衣面料比普通面料更易发热,但目前,国内外对纺织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还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上述测试结果基本体现了面料在吸湿发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过程,也可以看出不同纺织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分析该测试方法的重现性,笔者选择了 6 种样品。

分别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吸湿发热性能测试,计算其最大温度升高值和平均温度升高值,并且每种样品按照同样的方法测试 3 次,根据 3 次的测试结果计算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CV值。

以上 6 种试样在吸湿发热试验中最大温度升高值和平均温度升高值的标准差均小于 0.2 ℃,变异系数小于 8%,由此可见,这种织物吸湿发热性能测试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测试不同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其结果体现了面料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此外,该试验方法的重复性较好,成本低,操作方便。可用于织物和服装生产厂家或检测机构在产品吸湿发热性能方面的评价及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纺织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抗菌纺织品;三氯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 引言

三氯生广泛用于纺织品的杀菌整理[1-2],现已有多种以三氯生作为抗菌剂的抗菌纤维面世,并生产了多种抗菌织物。在使用过程中,三氯生缓慢地迁移到织物表面,使其持续具有抗菌效果。以往三氯生被认为毒性低,不会危害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3]。但最近的研究成果却表明三氯生可明显干扰大鼠的糖和脂肪代谢[4-5],可使鱼类和水生动植物中毒[6]。因此各国纷纷立法限制使用三氯生,其中纺织品中三氯生含量不得超过1000 mg/kg[7-11]。

目前日化产品和环境样品中三氯生的检测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2-13],作者采用多种检测技术对纺织品中三氯生进行了测定,建立了一系列的测定方法[14-22]。微波辅助萃取法、超声萃取法和索氏萃取法是用于萃取固体样品中待测组分最常用的三种萃取方法,本文采用这三种萃取方法对两个抗菌纺织品中的抗菌剂三氯生进行萃取,并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萃取产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检测方法获得的数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试验部分

2.1 仪器与设备

Shimadzu 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Shimadzu LC-20AD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6890N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GC 3800-Varian 1200气质联用仪(美国Varian公司);Agilent 7890A-7000B三重四极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MARS 5型微波萃取仪(美国CEM公司);SK2510HLC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Soxtec 2050型索氏萃取仪(瑞典FOSS公司)。Heidolph旋转蒸发仪(德国Heidolph公司);氮吹仪(北京康林科技有限公司);SHZ-B水浴恒温振荡器(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0.45mm滤膜(德国Membrana公司);Milli-Q纯水仪(Millipore公司)。

三氯生标准品(纯度99.5%)由德国Dr. Ehrenstorfer GmbH公司提供,色谱纯甲醇由Tedia公司提供,分析纯试剂乙酸酐、乙醚、二氯甲烷、叔丁基甲醚、石油醚、丙酮、三氯甲烷、正己烷、乙酸乙酯、无水乙醇、异丙醇、环己烷、乙腈、异辛烷、四硼酸钠均由广州化学试剂厂提供。

0.1 mol/L四硼酸钠溶液:称取38.1 g四硼酸钠,溶解于二次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 mL。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称取三氯生标准样品10.0 mg,用甲醇溶解,定容至10 mL,得到浓度为1000 mg/mL的标准储备液。使用时再稀释至所需浓度。

2.3 样品处理

2.3.1 萃取

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剪成0.5 cm×0.5 cm的小块并混匀。

微波辅助萃取时,称取1.0 g样品,置于微波萃取管中,加入15 mL萃取溶剂,进行微波萃取,萃取温度设定为比萃取溶剂的沸点高约20℃。萃取完成后,冷却至室温,离心分离,收集上清液至鸡心瓶中。用15mL萃取溶剂进行第二次萃取,合并上清液。

超声萃取时,称取1.0 g样品,置于150mL磨口锥形瓶中,加入25 mL萃取溶剂,在40℃下超声萃取30 min,收集上清液至鸡心瓶中。用25 mL萃取溶剂进行第二次萃取,合并上清液。

索氏萃取时,称取1.0 g样品,置于纤维素套管中,加入50 mL萃取溶剂萃取4h,冷却至室温,将萃取液转移至鸡心瓶中。

2.3.2 萃取液的处理

将萃取液选择蒸发至近干,再用氮气缓慢吹干。

用甲醇溶解残留物,并定容至10 mL,0.45 mm滤膜过滤后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用50 mL四硼酸钠溶液分多次洗涤残留物,洗涤液转移至150 mL磨口锥形瓶中。加入1 mL乙酸酐,以500rpm的速度室温下振荡30 min。加入10 mL正己烷,继续振荡30min。转移至125 mL分液漏斗中,静置,弃去下层水相。上层有机相用30 mL四硼酸钠洗涤3次,然后用0.45mm滤膜过滤后供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试用。必要时,稀释后再进行分析。

2.4 分析条件

2.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条件

以甲醇为参比溶液,在282 nm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所用比色池为1 cm石英比色池。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条件

色谱柱:岛津Shim-pack XR-ODS色谱柱(75mm?3.0 mm?2.2 mm);流动相:甲醇/水=90/10;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282 nm;柱温:40℃;进样量:1.0 mL。

2.4.3 气相色谱法条件

HP-5色谱柱(30 m?0.32 mm?0.25 mm),初始温度150℃,以20℃/min升至280℃,保留1.5 min,载气为氮气(纯度>99.99%),流速6.5 mL/min,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0 mL。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80℃。

2.4.4 气质联用法条件

DB-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 0.25 mm),初始温度150 ℃,以20 ℃/min升至280℃,保留3.5 min,载气为氦气(纯度>99.999%),流速1.0 mL/min,不分流进样,1.0 min后开阀,进样量1.0 mL。进样口温度250℃,色谱-质谱接口温度260℃。离子源温度200℃,电离方式:电子轰击离子源(EI),电离能量:70 eV。全扫描方式,溶剂延迟:4.0 min,质量扫描范围:45amu~450amu,定量离子:m/z 288、m/z 330。

2.4.5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条件

HP-5MS色谱柱(30 m?0.25 mm? 0.25 mm),初始温度150℃,以20℃/min升至280℃,保留3.5 min,载气为氦气(纯度>99.999%),流速1.2 mL/min,不分流进样,1.0min后开阀,进样量1.0 mL。进样口温度260℃,色谱-质谱接口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30℃,电离方式:电子轰击离子源(EI),电离能量70eV。四极杆温度150℃,氦气流量2.25 mL/min,氮气流量1.5 mL/min。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定量子离子对为m/z 288?m/z 253,停延时间150 ms,碰撞电压10V,定性子离子对为m/z 288?m/z 207,停延时间150 ms,碰撞电压40V。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萃取技术的萃取效果比较

以乙醚、二氯甲烷等16种常见溶剂为萃取溶剂,分别采用微波辅助萃取法、超声萃取法、索氏萃取法对两个市售抗菌纺织品中的抗菌剂三氯生进行萃取,萃取产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见表1。表1的数据表明:采用微波辅助萃取时,二氯甲烷的萃取效果最好;采用超声萃取时,三氯甲烷的萃取效果最好;采用索氏萃取时,乙酸乙酯的萃取效果最好。在使用最佳萃取溶剂的前提下,超声萃取法和索氏萃取法的效果接近,均明显高于微波辅助萃取法。索氏萃取法萃取时间长,检测通量小,难以满足大批量检测的需求;而超声萃取方便快捷,因此最终确定的萃取条件为:以三氯甲烷为萃取溶剂,40℃下超声萃取30 min。

3.2 不同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在优化试验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三氯生标准溶液进行测定,确定其线性关系,列于表2中。以不含三氯生的白色棉布为基质,采用添加不同浓度的三氯生标准溶液进行测试来确定各方法的检出限。在信噪比(S/N)=3的条件下,确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的检出限,在信噪比(S/N)=10的条件下,确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定量下限,也列于表2中。

3.3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以不含三氯生的白色棉布为空白基质,添加不同浓度水平的三氯生标准溶液,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共添加三个水平,每个水平测定9个平行样,结果见表3,表3中数据表明,各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和精密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3.4 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比较

以三氯甲烷为萃取溶剂,采用超声萃取法对一个市售军绿色机织涤纶染色布中的抗菌剂三氯生进行萃取,萃取液经处理后分别采用上述5种方法进行测定,共进行9个平行样测试,结果见表4。

对于表4中的数据进行t值检验,以判断这几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发现t12=0.87,t13=0.34,t14=0.22,t15=0.11,t23=0.34,t24=0.39,t25=0.41,t34=0.52,t35=0.14,t45=0.26。查t分布表,f=n1+n2-2=16时,若a=0.05,则t0.0516=1.746。上述5个方法中,每两个方法之间的t值均小于t0.0516。因此,这5个方法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5 实际样品测试

分别采用这5种方法对市售的抗菌纺织品进行测试,测试样品为军绿色机织涤纶布、乳白色机织棉布、紫色机织涤纶布、蓝色机织涤纶布、杏色针织棉布、红色针织棉布、棕色机织涤纶布、绿色涤棉机织弹力布、橙色机织棉布、棕色针织棉布等10个样品,测试结果见表5。测试结果表明,在军绿色机织涤纶布、乳白色棉布中检出高浓度的三氯生,而其余8个样品中均未检出三氯生。这两个阳性样品均是某公司采用Ciba公司提供的三氯生开发的抗菌织物。据其提供的资料,这两种产品中三氯生的标称使用量均为5%。

4 结论

分别采用微波辅助萃取法、超声萃取法和索氏萃取法对抗菌纺织品中的抗菌剂三氯生进行提取,观察其萃取效果,结果发现,超声萃取法的综合性能最优。提取产物经处理后分别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结果表明,这5种方法的测试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5种方法均能满足抗菌纺织品中抗菌剂三氯生检测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步平,陈霞,吴永红,等.高效广谱抗菌剂玉洁新DP300在织物抗菌洗涤剂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7,(2): 47-48.

[2] 张蓓红,郭玉良,金雅,等. 三氯生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2007,(1): 10-11.

[3] Bhargava H N, Leonard P A. Triclosan: application and safety[J]. Am. Infect Control, 1996, 24(3):209-218.

[4] 唐丽,孙秀发,张军,等.三氯生对大鼠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2,16(2):151-154.

[5] 唐丽,孙秀发,张军,等.三氯生对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和毒理学杂志,2002, 16(1): 70-74.

[6] Singer H, Muller S, Tixier C, et al. Triclosan: occurrence and fate of a widely used biocide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Field measurement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surface waters, and lake sedimen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02, 36(23): 4998-5004.

[7] Directive 76/768/EEC: Council directive of 27 July 1976 on 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member states relating to cosmetic products (76/768/EEC) (Appendix VI8, 1976)[S].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法制与监督司.化妆品卫生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9] Draft of a new chapter concerning consumer products in the Norweigian product regulations: Chap X.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consumer products I. Prohibition on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consumer products[S].

[10]Directive 2010/169/EU: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 169/2010 of 1 March 2010 amending Regulation (EEC) No 2454/93 laying down provis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cil Regulation (EEC) No 2913/92 establishing the Community Customs Code[S].

[11]Directive 2010/675/EU: Commission decision of 8 November 2010 concerning the non-inclusion of certain substances in Annex I, IA or IB to Directive 98/8/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placing of biocidal products on the market[S].

[12]Chu S G, Metcalfe C D.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riclocarban and triclosan in municipal biosolid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J. Chromatogr., 2007, 1164(1-2): 212-218.

[13]Silva A R M, Nogueira J M F. New approach on trace analysis of triclosan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atrics[J]. Talanta, 2008, 74(5):1498-1504.

[14]王成云,谢堂堂,杨左军,等.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中三氯生的含量[J]. 分析测试学报,2010,29(12): 1231-1234.

[15]王成云,张伟亚,谢堂堂,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抗菌纺织品中抗菌剂三氯生的方法[J].产业用纺织品,2011,29(2): 45-48.

[16]王成云,吴透明,杨左军,等. 超声提取-气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中三氯生[J]. 分析科学学报,2011,27(4): 507-509.

[17]王成云,钟声扬,李泳涛,等.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纺织品中的三氯生[J].光谱实验室,2011, 28(3): 1097-1100.

[18]王成云,谢堂堂,张伟亚,等. 微波萃取-GC/MS/MS测定抗菌织物的三氯生含量[J].印染,2011,37(20): 32-35.

[19]王成云,李丽霞,谢堂堂,等.超声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抗菌织物中的三氯生[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30(5): 17-20.

[20]王成云,李丽霞,张伟亚,等.微波辅助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抗菌纺织品中的三氯生[J]. 应用化学,2012,29(1): 118-122.

[21]王成云,张伟亚,杨左军,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菌纺织品中的三氯生[J].纺织科技精粹,2012,13(3): 9-12.

纺织方法范文第4篇

由于尚处研究阶段,所以这一方法只在实验室里试验成功,但是玛利亚对它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她说:“从长远来看,这种技术可应用于纺织大国,如印度、中国和孟加拉国的纺织工厂都可以使用。如果在实验室内的试验有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效的。”

在撰写论文的同时,玛利亚利用抽取纺织工业排水渠和市政污水处理厂里的污水中的真菌和细菌进行试验。她结合了两种不同的净化过程,一种是先通过生物过程,然后是化学过程,最终获得突破。她解释说,“首先,利用微生物将反应器中的染料进行分解。生物技术是最重要的一步,但要保证水得以完全净化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在紫外线光的作用下,少量铁与过氧化氢结合甚至能够分解最困难的分子结构”。

生物与化学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已在一些地方试用,但收效甚微。这就意味着生化结合任重道远,因为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还在不断地排放出来。不久,两名硕士研究生也加入玛利亚的队伍。他们将用一年时间进行大量反复的多种试验,而主要任务是直接与纺织业相结合,进行研究。当然,他们也面临挑战,如化学净化阶段如何用普通阳光代替紫外线。人们希望将来这一技术能够在真正的工厂里进行现场测试。

玛利亚带领她的团队先后在瑞典服装公司进行试验,之后又前往印度,并实地取样。在印度,由于服装制造业近几年污染环境越来越严重,其名声也越来越坏,外地人要进入印度的纺织厂相当困难。而一听说玛利亚是来帮助他们解决环保问题的,他们马上喜出望外地开门迎接。

纺织方法范文第5篇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硫酸/盐酸混合溶液分析棉(亚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纤维含量的新方法,并着重分析了采用混合酸溶液法测定纤维素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纤维含量的优点及试验步骤。

关键词:棉(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混合酸溶液;含量;试验方法

1引言

目前,国际和国内对于棉(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化学分析方法有多种,例如甲酸/氯化锌法、硫酸法、锌酸钠法等。国内的检测机构对于此类产品的分析多采用GB/T 2910―2009规定的甲酸/氯化锌法,该方法适用范围较广,但测定过程复杂,影响因素诸多,例如试验用溶液配制、溶液保存、溶解温度、溶解时间、修正系数等。各条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不一,在实际试验过程中较难控制,易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甚至错误。而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硫酸/盐酸混合溶液分析棉(亚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纤维含量的新方法――混合酸溶液法,这种方法克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且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本文重点分析了混合酸溶液法测定棉(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纤维含量的试验原理与方法。其中再生纤维素纤维包括粘纤、莫代尔、莱赛尔三种再生纤维素纤维。

2原理

用硫酸/盐酸混合酸溶液把粘纤、莫代尔、莱赛尔从已知干燥质量的混合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重;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其占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并由差值得出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质量百分率。

3试验

3.1标准

FZ/T 01057.4―2007纤维鉴别方法:溶解法;AATCC 20A.12.3:59.5%硫酸法。

3.2试样

纯棉筒子纱线、纯亚麻筒子纱线、不同比例的浅色棉(亚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试验样品。

3.3设备

电热鼓风烘箱、水浴恒温振荡设备、真空抽滤装置、0.0001电子分析天平、量筒、密度计、称量瓶、三角烧瓶、烧杯、玻璃砂芯坩埚、干燥器、生物显微镜。

3.4试剂

36%~38%盐酸(分析纯);

70%(m/m)硫酸:98%(m/m)的硫酸312.5 mL倒入230 mL的蒸馏水(三级水)中搅拌均匀即可;

混合酸溶液:70%(m/m)硫酸20 mL与35%(m/m)盐酸800 mL充分混合均匀即可;

1%(m/m)稀氨水:取50 mL氨水(试剂5)加水845mL稀释即可。

3.5试验步骤

3.5.1纤维修正系数d

取100 mL硫酸/盐酸混合酸溶液于250 mL具塞三角烧瓶中,放置在23℃~25℃的恒温水浴中。分别取质量为m0经预处理的纯棉筒子纱线、纯亚麻筒子纱线样品放入上述溶液中,振荡25 min~30 min。

用真空装置抽吸过滤上述溶解液,把残留物移回具塞三角烧瓶中用同温度同浓度的50 mL硫酸/盐酸混合酸溶液充分振荡、洗涤,并用真空装置抽吸过滤。

把残留物重新移回具塞三角烧瓶中用同温度蒸馏水充分振荡清洗,抽吸过滤,然后用1%(m/m)稀氨水中和清洗并使残留物浸没于溶液中10 min,再用常温的蒸馏水充分清洗,真空抽吸过滤,直至采用pH试纸测试试样呈中性,把剩余残留样品烘干、冷却,称重记为m。纤维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结果记录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硫酸/盐酸混合溶液对于棉、亚麻纤维的质量修正系数分别为1.05、1.10。

3.5.2样品测试步骤及验证结果

取质量为m0(m0 ≥1.00 g)经预处理的待测样品放入100 mL硫酸/盐酸混合酸溶液中,按照3.5.1的方法进行试验,剩余残留样品的质量记为m1,纤维含量计算公式如公式(2)所示。

其中:P――不溶组分净干质量百分率,%。

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纤维含量与亚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纤维含量验证结果分别如表2、表3所示。

表2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测试结果

表3亚麻/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测试结果

由表2、表3可知:对于各种棉(亚麻)/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纺产品纤维含量测得值与设计混纺比例的偏差均小于1%,符合FZ/T 01053―2007的规定。

4结论

1)对于各种混纺比例的棉、亚麻/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硫酸/盐酸混合酸溶液法测得的含量结果与实际混纺比例偏差均在FZ/T 01053―2007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内,可满足检测需求。

2)此方法所用溶剂配制过程简洁、安全,且试样溶解过程影响因素较少,溶解温度、时间易控制,结果稳定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