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脑梗塞 ;中风 ; 康复; 护理; 饮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64-01
近些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脑梗塞的发生率逐年提升,此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影响人类正常工作与生活的常见病,脑梗塞的易发人群主要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如发现有以上症状,请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治,防患于未然。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本病中医称中风,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而脑梗塞后遗症则是由于脑缺血而导致的不可逆转的病理性改变的结果。因脑缺血形成的软化灶压迫颅内神经、导致瘫痪或偏瘫。临床常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 语不清、口角流涎、肢体浮肿、麻木、疼痛、怕冷、卧床不起、失语、痴呆、饮水上呛、吞咽困难 、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种病一旦暴染,久治不愈,给社会、家庭带来长久的痛苦与困扰。脑梗塞恢复期护理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帮助病人在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地恢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随着病人病情的恢复,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护理。
在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过程中,要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同时要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如果能够坚持进行可靠用药治疗、清淡饮食调节、功能康复训练、控制好血压血脂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够有效化险为夷,改善症状的同时防止复发。以下从几点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1)心理护理:脑梗塞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起病多突然,病人在短时间内从正常人变成一个残废人,不能继续从事社会工作和喜爱的活动,日常生活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当想到自己将要成为别人的累赘时,常出现情绪异常、悲观失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急躁、不厌烦精心照料。向患者讲清道理使其与医生密切配合,护理人员对患者多接近、多询问、多安慰和多鼓励,耐心细致地为病人整理生活,针对病人不同的思想活动、文化程度、工作岗位、病情轻重等,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真诚的态度与病人交谈,答疑解惑,使其自觉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3)肢体功能障碍: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要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并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4)针对口角歪斜病人因其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5)锻炼站立和步行:最初由两人扶着站立,以后可以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档或墙壁独立站起,当病人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注意不要让病人急于行走,主要是让病人体会迈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逐步达到能自己行走,老年人可以练习扶拐或手杖行走。
(6)在康复期饮食上也要注意:忌食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花生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食物,防止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热性食物;忌嗜烟、酗酒;多食黑木耳(可降血脂)、芹菜(可降低胆固醇)等,平时也可以吃一些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生食少量大蒜或洋葱,并每天坚持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以上就是对于脑梗后遗症的康复护理的简单分析,脑梗塞功能锻炼是脑梗塞后遗症恢复期护理重要内容。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功能锻炼具体计划、目的、护理程序和效果评价,同时要针对患者病情适当照顾饮食习惯,作好饮食指导。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雷小宁,张辉,王建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57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11):865~866
【关键词】 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
大部分脑梗塞患者都会遗留认知、交流、运动、感觉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进而出现失认、失用、失语、瘫痪、吞咽困难、感觉缺失等多方面的异常,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残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日回归社会[1]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10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58-80岁。100例患者经头颅MRL/CT检查证实其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诊断标准。其中肢体偏瘫78例,肌力为0-3级,失语2例;发音不清25例,偏瘫伴语言功能障碍16例。2 瘫肢锻炼
脑梗塞患者神经障碍症和生命体症平稳24-36h后即可开始对瘫肢进行功能康复护理。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越好[2]
2.1 床上主动训练 发病且病情稳定后1-2周内进行,其目的:预防可能发生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防止废用综合征,为主动性训练创造条件。包括①保持肢体功能位。②正常关节活动度范围的被动活动及被动按摩,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③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及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④练习翻身、坐起、抬臀等运动,鼓励患者利用健侧肢体协作患肢活动。为以后下床站立行走创伤条件。
2.2 坐位与站位转位训练 瞩患者翻身到侧卧位用健侧前臂支撑自己的身体,同时双腿移至床沿,下呈半侧卧位,护士协作用一只手压患侧的骨盆,另一手向上推患者肩部,使患者坐起。坐稳后在开始训练站立。开始由他人搀扶或借助适当的支撑物,如拐杖、墙壁、扶手等,练习站直、站稳、站久,然后撇开支撑物移动身体。
2.3 迈步 当病人能站稳10-15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态锻炼。迈步时如瘫肢抬举不便,可协助其抬脚起步,切不可强拉硬拽,造成“误用综合征”,为将来功能恢复带来困难。行走时注意患者是否耐受,避免疲劳,防止跌到。以后逐渐过渡到进行独立的步行训练和上下台阶的实用步行训练。
2.4 上肢功能训练 从大关节运输逐步到小关节活动,主要练习抬握拳、抓、拿、拾物等微细功能的锻炼。
2.5 进行日常生活训练 内容有起床、穿衣、洗漱、饮食、大小便自理等。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是康复的主要目的。3 语言功能训练
脑梗塞所致语言障碍占存活患者的20%-40%,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后语言功能恢复可达到50%-60%。语言康复训练也是越早越好[3]。
3.1 刺激患者唇舌、软腭、喉部发音 训练患者舌、口腔及其他肌肉协调运输,如反复练习舌卷及舌的左右运动、嚼口香糖、针灸、理疗等,促使肌肉收缩,使偏斜的口角复位。
3.2 护理人员给患者示范唇舌动作、发音的口型,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口型,及时矫正错误发音。
3.3 重视口语训练 从数字、单词、短语进行复述,练习看图说话,阅读小短文、逐渐扩大用词范围,每日进行训练[4]让患者反复听,跟着读,进行听读训练。4 结 果
经过康复训练护理,48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18借助器械(轮椅、拐杖)或他人协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10例发音清楚,7例能发简单的短语,5例合并老年痴呆因不能配合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2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本组有7例肢体偏瘫患者,由于惧怕疼痛,功能锻炼不到位,致使关节黏连,肢体僵硬,3例发音不清的患者,害怕他人嘲笑,拒绝与他人交流,失去了康复的最佳时期。5 小 结
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锻炼是一项漫长、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还需要患者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早期、正确的功能康复护理训练,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残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因此,护理人员在指导协助患者功能锻炼时,要经常检查训练效果,记载每个患者功能锻炼情况,掌握功能恢复情况,发现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不断鼓励患者,增强其自信心,针对患者个性和共性特点,制定适合于自身状况的训练方法,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花兰,戚艳丽.54例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45-146.
[2]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8(19):68-69.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起病急骤,致残率高,许多病人虽经抢救存活下来但常留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不能自控、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往往给患者造成悲观情绪,对自身疾病产生种种忧虑,丧失生活和治疗信心。加之久病卧床,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而不能和医务人员合作,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因此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对患者后遗症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该类患者89例,其中50岁以上72例(占8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基础护理
保持房间整洁、安静、空气新鲜,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病情较轻的患者鼓励其自己起床、穿衣、洗漱,按时大小便。重症患者由护士及家属协助每1~2 h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红花油按摩,改善局部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勤换床单、衣裤,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由于患者患侧肢体感觉迟钝,对冷热的反应不敏感,所以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防止烫伤的发生。
2饮食护理
饮食应注意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适量增加蛋白质如食用瘦肉、鱼类、豆腐、豆干等。食盐每天不超过3 g,少制糖和含糖类的食物如点心、糖果和饮料。多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忌食辛辣食物,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对伴有饮食发呛、吞咽功能障碍者,一般先选择胶冻样如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和水。
3精神护理
来我院治疗康复的患者都已脱离危险期,但大多数为突然发病,患者对后遗症难以接受,产生厌世、悲观失望和急躁情绪,对自身疾病产生种种忧虑而丧失治疗信心。例如某患者,男,53岁,机关干部。以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并语言不利来我院康复治疗,有一保姆陪护,住院后护理人员发现此患者情绪低落,平日不与人交谈。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状态,主动与其谈心,才知道患者由于妻子及子女不经常来看他、陪护他,以为家人嫌弃他而产生厌世、悲观失望情绪,我们及时与其家人联系,说明情况,使其家人轮流照看,患者情绪大为好转,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训练,5月后肢体功能恢复,语言清楚出院。
4瘫痪肢体功能训练
当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相对稳定、无严重的并发症时,早期肢体活动可预防静脉血栓,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利于功能的恢复。来我们疗养院的患者大多都已到恢复期。要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病情评估,制定康复计划。护士要指导患者进行病房延续训练,协助家属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推拿及被动活动关节,鼓励其树立信心,尽量主动活动。每天在家属陪护下让患者扶拐到户外活动,步行时,一定要保持水平向前出脚,不要向外画圈出脚。在扶持患者立位时患腿前后摆动、踏步、伸髋练习,注意左右脚着地时限一致。初由家人或护士陪护,慢慢过渡到患者自己独自行走。鼓励患者自己活动如拍球、写字、用筷、梳头、拣花生米、洗漱、穿衣、进食等,可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对手部精细动作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5语言训练
对失语病人的护理应尽快帮助病人恢复表达及其理解能力,以便恢复起码的社会交往,使病人有自信心[1]。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指导家属加强非语言沟通,每日上下午借助手势和口型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患者关心的问题,给患者听收音机,使患者有讲话的意愿,再从熟悉的单音、数字、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和矫正发音口型,配合面部针灸和理疗,每2~3 d检查一次效果,经过这种语言训练后言语功能可恢复50%~60%[2]。
6小结
脑梗死恢复期的护理是病人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恢复的过程。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地指导患者进行各种功能锻炼,改变病人悲观失望、急躁厌世情绪,让病人正确认识该病的特点,精神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使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晓波,李晶,王玉芬.脑梗塞恢复期的护理[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7,9(2):134-136.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甚至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我院内科2007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住院出院在家接受家庭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64-78岁,平均67岁,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48例、糖尿病史24例、冠心病史18例,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语言功能障碍,其中于发病第1天入院40例、1周内入院80例。以上90例住院治疗后愿意接受家庭护理指导,并能长期坚持的患者。
2家庭护理指导方法
2.1心理指导患者因脑梗死后在感情上难以承受,常产生抑郁、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1]。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切忌暴喜、暴怒、忧虑等精神刺激[2]。
2.2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脑梗死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在家庭护理中,应注意①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室温以18-20℃为宜,温度以60%为宜,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②防褥疮穿着的衣服应柔软,冷暖适中,勤更换、勤清洗,避免褥疮的产生。③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坠件发生,特别是运动障碍的患者,应加防护栏和其他安全措施,肢体偏瘫或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应避免与热的物品接触,避免意外烫伤,防止意外情况发生。④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满足病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2.3饮食护理①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以支持机体的消耗和康复的需要,对于呕吐反射和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鼓励其经口进食,则应实施鼻饲。鼻饲食物为牛奶、米汤、菜汤、肉汤和果汁等,每次鼻饲量为200-350ml,每日4-5次;鼻饲时,应加强患者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②要保证进食环境安静、轻松,不要催促患者。喂食时患者应取半坐位或坐位,进食后维持30min才可躺下,食物以糊状或固体为佳,液体(流质、饮料等)应以茶匙喂食,应避免引发咳嗽而使患者无法控制。
2.4运动护理指导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增加脂肪酸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血液瘀滞,而且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尤为重要。可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死后遗症和复发的积极措施。可以根据患者个人的身体情况自行选择适当、适量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2.5肢体的康复护理①患者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以便为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②要保持患者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屈,肩关节稍外展;下肢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足底可放一硬枕。③为患者进行按摩,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日2次,每次20min。④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等。⑤指导患者主动运动,如在床上练习肢体的抬举和屈伸、练习缓慢抬头运动;在坐椅上练习扶椅站立、坐下、站立;协助患者双下肢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并转换重心锻炼;5-6周后进行步行训练,并注意步行的姿势、步幅、频率、伸髋曲膝、重心转移等过程及步态。
2.6语言的训练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地教他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结果
所有患者(除4例复发后因其他疾病在第3与第4年分别死亡外),在5年中,基本坚持了以上护理指导。5年内90例脑梗死患者复发7例(11.29%)。言语障碍好转45例(50%)其言语障碍基本恢复10例(11.1%)。肢体肌力恢复65例(72%),其中肢体肌力完全康复18例(20%)。
4体会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指导,能有效消除其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并能增强患者和家属主动训练的信心,从而使康复训练得以持之以恒的进行。特别对老年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指导和护理,能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梗塞的发生率却呈日渐增多的趋势,偏瘫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并具有高致残和高死亡率[1]。早期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6岁,平均56.8岁,病程1.5h-8d,平均1.7d,神经功能损伤评分30.5±7.4分。患者均经CT确诊为脑梗塞后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及中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入院2-7d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常规护理 用温热水每天行2次擦洗患者患侧肢体,用50%酒精在每晚睡前进行按摩,为促进血液循环,先从近端关节开始再至远端关节。对患者肢位在卧床期的摆放,包括健侧卧位,仰卧位,患侧卧位肢位摆放,特别是睡觉前需将患肢依据功能位置进行摆放,避免关节出现变形和僵硬。
1.2.2 康复护理 患者病情在入院后第2d无变化,且急性脑梗塞经CT检查确诊,即可开展功能锻炼,由护理人员在床上协助患者进行,2次/d。采用本体促进法对患肢进行锻炼,即利于屈肌及伸肌的各种神经生理学现象的联合运动、共同运动及姿势反射等诱发的较为随意的运动。如随意运动表现在肌体部,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在床上进行,包括漱口、接物、饮食、梳头、更衣等。锻炼躯干肌的方法为,主要对腹肌、背肌和翻身以对躯干肌力进行锻炼。偏瘫肢体功能在上述锻炼成功进行后有所恢复,护理人员在半个月后,可协助患者行坐位训练,双下肢垂在床边进行,最后为两步法的步行训练,包括患者在医护人员协助下站立,座椅站立,扶杖站立等。同是,由助手协助做迈步训练,在瘫痪肢体处由护理人员拴上绳子,瘫痪脚下协助下可迈步。若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头痛和头昏症状训练需立即停止[2]。
1.2.3 语言康复训练 脑梗塞偏瘫患者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用语言表达,常表现为焦虑、烦躁,临床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耐心细致的观察,并行准确判断,对患者的心意理解并领会,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合理需求,以使其主动配合训练全程,同时对物体进行命名行记忆力训练,提高书写能力并维持,对言语能力上的不足进行弥补。
1.2.4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者在脑梗塞发生后多不伴有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的现实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康复训练的远期效果,使患者对治疗全程抱有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当患者情绪低落,训练受到阻碍时,护理人员需就成功的案例进行介绍,将心理护理在整个康复训练全程中应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1.3 效果评定 依据全国脑血管病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学术会议上制定的标准。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级-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呈18%-45%的减少;无变化发生:对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其增加或减少在18%增加的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临床上无效指无变化、恶化和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4 0例中,基本痊愈6例,占1 5%;显著进步1 4例,占35%;进步18例,占45%,无效2例,占5%,临床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40例中,基本痊愈4例,占10%;显著进步9例,占22.5%;进步14例,占35%,无效13例,占32.5%,临床总有效率为67.5%。护理前后两组病情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临床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除要求对疾病进行治愈外,更注重使整形体生理功能和生命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脑血管疾病有较大的康复潜力,患者在病发离梗塞后以认知、运动、心理、语言及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经系列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极大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故在脑梗塞偏瘫患者中,早期开展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和致死率,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