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 引言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才人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这就需要课程应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随着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如教学目标和理念相对落后、教材内容滞后、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评价设置不合理等,与人才培养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财务会计学科教育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提出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1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教学思路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
1.1.1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理念滞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快速发展的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更加倾向于聘用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也就是说,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仅仅强调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更需要他们拥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出色的领导决策力以及创新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普遍还停留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上,忽视了对学生其它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想脱节,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使得学生走上岗位后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1.1.2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缺乏清晰性,无法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我国现行教育目标要求应保证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双导向教学。但在实际运行中,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中仍存在“大一统”的问题,没有凸显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尤其是老师偏向于把教学重心仅仅放在知识的培养上,这种笼统的教学目标容易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决策力、分析力和应变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
1.2 教材呆版内容滞后。不能满足新时期教学需要
1.2.1 教材呆板,与新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
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所选取的教材无法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最新发展相接轨。有的教材内容落后陈旧、理论过多或晦涩难懂,无法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应;有的教材则案例过于抽象,无法与实际业务相联系;有的教材内容更新严重滞后,无法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内涵;甚至有些教材内容逻辑性较差,调理不清晰,内容生硬枯燥。与此同时,有些高职院校的老师授课过程中只是按传统的授教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很好的和学生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2.2 教材内容滞后,无法体现新准则的最新变化
一般来说,自编的教材内容都能进行及时更新,能适应教学需要,更具有教学特色,同时又能更好体现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但非自编的教材,往往内容相对滞后,当会计准则出现变化时无法及时进行更新,且可能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容易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
1.3 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不足且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求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外,更强调要加强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许多院校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先理论一后实践”的传统授教方法,此种教学模式容易产生一些普遍性的教学问题。
1.3.1 实践课安排不系统缺乏合理性,质量不高且学时比重较低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学科教学中一般都会开设实践课程,如《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实操课,但此类课程大部分上课形式都是教师讲授业务分录,然后学生就根据分录自己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类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但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还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抄凭证和报表上的数字以应付课程作业,因此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1.3.2 实践教学环境不理想,实训实习流于形式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大规模建立了一些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但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60左右,学生人数较多,而会计实训室设备仍旧有限,电算化等实训教学软件不足,往往导致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充分有效的参加实训学习。另外,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企业出于商业机密保密的考虑,一般只愿意让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粗略的做一些诸如了解组织环境、观看组织生产流程、翻看过期账簿等杂务性工作,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核心环节,结果导致顶岗实习基本是在“走过场”,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没能理论结合实践得到很好的锻炼,实习成效不高。
1.4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不高
财务会计是专业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课程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在授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求财务会计老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性专业素质,不仅要求教师熟悉本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应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熟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且具备从事会计行业所需的职业资格。但目前,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仍然较低,存在老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部分老师是直接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到高校教书),这使得课堂教学往往变成纸上谈兵,老师只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能够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授课,致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1.5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很多财务会计课程考核都是以笔试为主,且期末笔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所占比重偏低。此种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偷懒和不注重课程学习中的实训操作,而只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复习,这一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和理念。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和理念应转变为以职业素质为向导,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财务会计的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对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在课程教学中要凸显高职财务会计特色,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技能,如职业素养、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等,使得各种技能能够均衡发展,成为高素质的财会人员。
2.2 更新教材并加强应用型教材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应加强应用型教材的建设,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得授课内容能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同时,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可以借助其它各种更形象生动的授课方式,如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进行教学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能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理论,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改善。另外,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与财务会计课相匹配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资源库中放入如精品课、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与习题库、测试练习题等内容以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能更好的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能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学习,而且能在网络资源学习相关的配套内容,这为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2.3 理顺理论和实践关系,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适当加大与完善会计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使得财务会计教学能真正做到集“教、学、练”为一体,这种虚拟会计情境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使得他们毕业之后即能上岗,从学校顺利过渡到企业中去。其次,由于校内实训室受客观原因等条件所限,仍旧无法完全满足财务会计专业实操性学习的要求。因此,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完善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规范校外实训基地运作流程,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要能让学生在实习中能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走过场”,要真正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操能力以及其它相关的一些软技能。
2.4 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素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财务会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学校内部培训等方式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团队。其次,应加强对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优化教师梯队。另外,高职院校应在条件允许下,多安排财会老师到企业中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从而使让老师们能够把企业经验带到课堂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总结
目前国内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该明确素质和创造性教育,强化对专业的内涵建设,遵循“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财务会计课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提出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根据发放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277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学生反馈的相关情况如下:
1.1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38.27%的学生因为对该课程感兴趣而认为该课程很重要,61.37%的学生因为该门课程居于专业核心课地位而认为该课程很重要。
1.2对课程开设时间和教学时间分析
66.3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该从大二上学期开课,并且86.6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该花两个学期教学。
1.3对教学班级的大班教学设置分析
35.02%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影响,应该调整为小班教学,46.93%有点影响,希望能缩小一点。
1.4对目前我系的中财教学方式的看法
64.98%的同学认为是传统式,43.68%的同学认为是理论跟实操相结合,17.69%的同学认为是情景模拟教学,53.79%的同学认为是注重练习和案例分析,对于理想的中财教学方式,89.53%的同学认为是理论跟实操相结合,74.37%的同学认为是情景模拟教学,76.17%认为是注重练习和案例分析。
1.5学习本课程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目标
67.51%的同学认为学习目标是填制、审核会计凭证,81.23%同学认为学习目标是登记会计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92.06%的同学认为学习目标是具备会计整体思维和报表信息的解读能力。
1.6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20.58%的同学认为学习效果较好,56.68%的同学认为学习效果一般,对于没有学好的原因,72.2%的同学认为自己没认真学,45.13%的同学认为是基础不好。
1.7在学习中财的过程中遇到过的困难
75.81%的同学课堂听懂了,课后又忘了,70.04%的同学想花时间学习,但是课太多,没时间预习复习,27.08%的同学上课听不懂,就不愿意学了,遇到上述困难,76.9%的同学会翻阅课本及有关资料,66.06%的同学会请教同学,42.24%的同学会请教老师。
1.8面对目前学时不够,信息量加大的矛盾,老师应采用何种教授方法
79.78%的同学希望及时做好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相关的练习,71.84%的同学希望不要讲得太快,宁可少讲一点,但要细致一点,47.65%的同学认为介绍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应用背景比单纯讲授知识点更重要,28.16%的同学希望尽量多讲一点,不一定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细致,讲得不细致的地方可以课下看书。
1.9对于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89.53%的同学希望老师多补充课外知识点和案例,70.76%的同学认为老师应该做好课件,备课充分,70.04%的同学认为应该及时安排课堂练习,38.99%的同学希望老师经常提问,与学生互动。在整个调查问卷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中级财务会计”是财会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内容多、信息量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希望能够有一定的突破,希望提高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2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复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虽然在教学学时的安排上,现在很多独立学院安排课程时已经设立两个学期共8个学时的课程教学时间,但是其章节体系的繁多复杂以及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容易形成学生课程内容死记硬背,考试生搬硬套,考后一片空白的虚假教学效果,也造成后续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很难进行。
2.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有待改进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认可并将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较为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入中级财务会计的课堂,但是高校的扩招和财务会计本身就是热门专业导致学生激增,而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相对落后,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很多独立院校没有条件在财务会计的专业课中采用小班教学。在一百人甚至更多的大班教学中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显然不切实际,即使真正实行也只能事倍功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现实中独立学院的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依然是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随堂练习的方式,在这种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主动的参与少之又少,一味的理论灌输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3实验教学落伍,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境方面应当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比如会计模拟实验室或者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大多独立学院的实验室的设施配置无法满足仿真要求和学生实训需要,而校外实训基地一般以为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供过于求的现状愈加严重,所以实验教学的环境还是不够理想。
2.4会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独立院校的师资队伍偏年轻化,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的经历,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以及对学科前沿领域发展的掌控不足,实践性和科研能力较弱。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现是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单一、会计实践环节很难真正落实,老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冷淡,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3.1整合教学内容,从理解层次学会计
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对课程进行教学,整合教学内容。从教学体系上看,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概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报表等八部分内容的教学。整合教学内容,一方面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教学顺序(可以从教学内容难易度进行整合,把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章节放在资产章节最后讲述,可以把应收款项独立于金融资产之前讲解等)、逻辑教学思路(会计核算方法讲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重点应该让学生关注于确认、计量,而非记录,最后的成果是报告)等一系列的整合;另一方面是前后课程体系内容的完善,哪些内容属于基础会计课程(比如第一章概述很多内容实际上应该是基础会计教学部分),哪些属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比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形成的资产的初始计量等内容)需要做出完全的区分。当学生理解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之后,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应用背景角度去进行知识点教学,不要只是书本内容的讲述,要使学生理解而不是盲目地记笔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3.2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以“生”为主,变“教学”为“助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师独角戏”模式,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业务模拟操作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复杂、抽象枯燥的理论内容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大大减少了理论阐述时间,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腾出一部分向学生提问,促使思考所学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而在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争论中找到正确的分析会计问题、解决会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将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
3.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专业实习
财会类专业之所以在众专业中异军突起,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方面是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财会类人才的社会化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财会类专业实际是一门综合技能学习课程。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指导下,学生的动手等实践能力也是财务类专业重点要求技能之一。因此在整个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专业实习是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专业实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对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可以与企业在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师资力量水平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加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只有强化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执业能力,以便将理论与实践快速结合。具体来说,首先应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引入和建设。会计专业教师在深入研究会计专业理论的同时,还应该深入企业从事会计实践工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引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其次是聘任富有实践经验的实操人才参与教学指导。高校应当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直接参与教学指导,这样更能加深学生从实践角度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比如高校可以聘任这类人才担任税务、审计等部分教学工作,或者是以做专题报告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4结语
关键词 财务核算(1) 课堂教学 时效性
《财务核算(1)》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技能的知识体系中起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学》、《财务核算(1)》、《财务核算(2)》三层梯级结构形成了主干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如果将三门课程比喻为构筑整个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的“金字塔”,《财务核算(1)》处在整个“金字塔”的中部,即是对初级会计学中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触及财务会计核心问题的开始。《财务核算(1)》是整个财务会计学的血肉。因此,采用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财务核算(1)》这门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目前《财务核算(1)》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内容安排上易与《基础会计学》和《财务核算(2)》重复。由于《基础会计学》、《财务核算(1)》、《财务核算(2)》三门课程的“金字塔”关系,《财务核算(1)》处在中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难免会有一些重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处理不当,难免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
(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过去的会计教学普遍采用“ 填鸭式” ,教师占用大量的课时详细讲授教科书的内容, 或者先在黑板上抄题目,再讲解,浪费很多时间, 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少。
(3)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施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自2007 年1 月1 日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正式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这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框架。新准则由1 项基本准则,38 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组成。
二、采用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把握高职教育特点,准确定位课程
《财务核算(1)》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初步掌握基础会计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主线,以特定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以对外提供会计信息为目标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实务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本课程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能力课,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与《成本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有衔接内容,与《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等课程有交叉内容。高职院校《财务核算(1)》课程定位于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具体教学任务是培养具备会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跨学科的应用技能,能够从事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重点面向基层会计岗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保证授课效果的条件。《财务核算(1)》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能够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的方法有项目驱动法、工学结合法、案例教学法、图解法等。
(1)项目驱动法目的是解决会计业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可由教师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教学项目,以任务为载体,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是《财务核算(1)》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之一,所选案例应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案例教学是从具体实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会计准则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 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图解法也是《财务核算(1)》教学常用的教法之一。通过分析与归纳,将各会计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环环相扣,具有形象、直观、易理解的特点,通过将图解法应用于中级会计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核算程序的理解。
(三)关注学科知识更新,适当选取教材与教参
会计专业知识更新迅速,尤其是2007 年新准则实施以来,中级会计实务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加大了专业教材及教学内容选取的难度。
四、课程教学与实操训练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
针对《财务核算(1)》课程综合性、实操性强的特征,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合理选取与安排教学内容。一般以会计六大要素涵盖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为课程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环节。从纵向来看,《财务核算(1)》课程一般在会计专业的第二、第三学期开设;从横向来看,每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又可分为理论教学、分项实训、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理论教学:以会计六大要素涵盖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为课程主线,以完成会计岗位工作的各项任务为载体,划分成若干教学项目。分项实训:单项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融“教、学、做”于一体。
为配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法也可作相应的调整:考试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分次进行。第一部分是理论知识考核,采取书面闭卷方法,可占总成绩的60%左右;第二部分是平时实训作业考核,可占总成绩的20%左右;第三部分为综合实训考核,可占总成绩的20%左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转型;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遵循。2016年4月15日,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高校调整类型定位,更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高校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从2015年以来,立足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培育应用型人才,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学院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全面转型的背景下,《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学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做了诸多有益探索。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成本会计》课程为何能成为我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立项研究,究其必然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首先,课程连续性强。《成本会计学》是在《基础会计学》和《中级会计学》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一门会计专业课程,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其次,知识的系统性强。成本核算是一个核算体系,环节较多,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最突出的特点是实操性强。从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制造费用的处理,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处理,直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以及随之涉及的各种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最终完成会计报表。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具备很强的实操性,具备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的自身条件。
(二)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解,实践环节欠缺或不足。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可见,《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为课程转型改革提供了可能。因此,要研究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制造业企业里,成本会计是重要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及时核算产品成本,对于提高企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员担任。成本会计岗是很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踏上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企业考核其专业能力的试金石之一。因此,《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的对接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是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为其转型改革提供了现实需要。
(四)高校转型改革的契机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大力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国家积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之际,我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大胆启动转型发展工作,积极支持并重视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在当前国家、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此为契机,《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有了动力支持。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
我院《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内容
依据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特点,将《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科内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既是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又呈现多步式的层层递进的勾契关系,最终构成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既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r又将二者融为一体,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同时兼顾实操演练。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成本会计实操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配合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设计相应的专项实训模块。
(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条件,灵活运用边讲边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根据重点、难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经典例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处理的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处理问题,使学生重难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单项手工实训”和“综合手工实训”。单项实训根据成本会计的知识模块进行分块处理,综合手工实训将成本会计的核算体系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按成本核算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三)考核方式
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取消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方法,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操能力。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期末考核分为理论成绩和实操成绩。实操成绩主要是期末的成本会计实操竞赛成绩为主。考试题型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减少记忆题型,增加应用题型。平时成绩由平时表现、课后练习作业情况和随堂实操实训作业情况等方面构成。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学改革还在持续进行,为进一步的深耕转型,对《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
(一)教材更新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而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增加到成本会计教材中,使成本计教材过于陈旧。此外,在辅助教材的编写上,一方面,要突出精要、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如可给出教学大纲,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示,使用图示突出各章主要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的流程,对主要计算公式进行汇总与梳理,从而避免对教材内容简单精简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写配套的案例。
(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整合
现阶段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本身的内容的调整与整合,但它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门与其他会计专业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关系密切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如,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进入转型改革深耕期,在不断对《成本会计学》课程本身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同时,应注重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对《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门课程在成本管理方面,两门课程均涉及,两门课程如何做出协调以达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多元化
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是注重各门专业课程间知识内在联系的联系教学法,如《成本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学》等课程内容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某一具体知识点联系到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更有利于采用对比教学和学习的方法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更好的综合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可以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成本会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成本核算的技巧、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丰富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主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目前教学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已经开始注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构成。还可以考虑如成本会计实操竞赛,这是全专业学生自由组队参加,相应的可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效回报的现象。此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短学期成本会计实训是单独进行的成绩考核,建议可融入到《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考核中去,作为实操能力的一部分计分。
(五)强化实训,积极促进校企合作
一方面,目前的实训课程主要是手工实训,应努力将手工实训和电算模拟实验结合起来,采用手工、电算化甚至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
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学院与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等,还可以亲身体会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方法在不同企业的应用,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格局。
四、结语
学校在推进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型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条件的日新月异,高校的会计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持续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力求走出一条成功的课程转型改革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云平,吴宝宏,李长福.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对外贸易,2012(5).
关键词:财务会计;岗位分工;课程改革
引言
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在专业课程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其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后续课程有《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其专业水平和发展能力。经过多年的建设,本课程已经形成经典的框架体系,然而,统一划齐的课程结构并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本文从高职高专学生的角度,对该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传统框架及优缺点
传统的课程教授立足于会计报表项目:章节设置与报表项目基本一致。其主体结构一般为从资产类项目、负债类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及报表编制。从内容上看,则是以知识点作为逻辑顺序,再根据需要穿插各种案例。
传统课程框架的优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课程内容层次分明,章节有序,按照项目性质安排章节,并与报表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案例难易交叉,取材广泛,来源多样;理论性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阅读者的学习需要,同时也符合不同岗位分工企业的需要。
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与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缺乏一一对应关系,很难实现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直接对接;案例体系取材多个企业,不成体系,很难形成统一的情景创设;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主,不能满足高职高专等学习者实操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设想
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需要,为实现从学习者身份到会计从业人员身份的尽快切换,应当综合考虑企业实际,建立以岗位分工为基础的课程框架体系,增加案例的引入,形成真实的工作情景,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设想如下:
(一)课程框架的项目划分
以会计岗位分工替换报表项目作为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从而形成任务导向的项目制课程体系,具体划分时应当考虑如下因素:第一,岗位设置应当符合就业实际。为满足学生就业需要,课程的项目划分必须与实际企业一致,岗位分工应建立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而不是人为杜撰,或以偏概全;第二、项目划分应以满足学生将来就业需求为目的。受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会计分工不尽一致,课程的项目划分必须与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保持一致。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层面多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必须区别于大型企业,其岗位分工不宜过细,也不宜设置中小企业一般不存在会计岗位;第三,岗位分工必须要保证不相容岗位之间相互分离。例如,可以设置如下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资金筹建岗位、往来会计岗位、存货会计岗位、工资和税费岗位、资产管理岗位、总账会计岗位、财务经理岗位等。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
各个项目下的具体内容必须仔细筹划,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创设真实的岗位情景,使学生获得实际操作机会。具体布局如下:首先,大量企业案例的引入。案例选择不仅要满足本项目的教学内容需要,而且必须来自同一企业,相辅相成,自成体系。其次,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有别于一般本科教学,各种知识点的选择必须立足于高职学生,要在降低知识难度同时,适当扩展知识的广度;再次,充分实训资料的提供。实训资料应当与项目中的案例互为补充,在起到巩固作用的同时,拓展知识的维度。
(三)案例体系设置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根据知识点需要列举课程案例,各个案例之间无直接的关联关系,即使采用综合实训进行弥补,但对于学习者而言,在学完课程后,很难形成对某一具体企业的总体认识。为了让学习者能够系统的了解企业的业务和整个核算系统,课程的案例资料应来自于同一个企业,而且各个业务之间互为关联。譬如在存货岗位项目中,采购业务涉及到应付账款账户,相应,往来会计岗位中应重现这一业务,相同账务资料关系不同会计岗位,互为呼应,而不是顾此失彼。又如:财务经理岗位的工作之一就是会计报表编制,资料应当来自于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成果,等等。总之,根据企业实际,所有岗位之间的工作是互为关联,所有的会计核算工作都是针对企业经营活动而展开,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够对企业的综合核算体系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四)突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基本标准,对目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取舍,并充分利用企业、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企业实际案例,丰富凭证资源,确定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要教学路线,突出学生自主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在教学实训环节应采取岗位分工和业务分组相结合,教师考核、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并强调考评结果的客观性,以达到激发学生自觉建立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总之,《财务会计》课程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建立以岗位分工的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目的在于缩小教学与就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角色,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步提升其实际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云.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新思考[J]会计之友,2010(6)
[2]黄小红,卢蓉.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