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的几何美学

建筑的几何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的几何美学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1篇

另外的观点认为,学院的前身是寺庙和修道院。人类历史上,宗教是最早的也是一直在传授人类文明的组织,很多被世人遗忘的知识都是依靠宗教经典流传下来,甚至很多的经典就象谜一样,至今没有被人们理解和破译出来,今天已经被很多领域应用的解释学,就是从解释宗教经典发展出的一门学科。在各种宗教建筑中,都能体现出很强的教育因素。

前几年去作建筑考察时,寺院的形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藏传佛教的寺院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大学。每个大寺院有一个措钦大殿,措钦大殿内设有拉康,拉康即是佛堂。再下一级的组织是扎仓,意译就是僧院,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每个扎仓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内容,有的是历法、有的是藏医,比如青海的塔尔寺设有四大扎仓

①参尼扎仓,即显宗学院,研究内明、因明。

②居巴扎仓,即密宗学院。

③丁科扎仓,即时轮学院,研究天文、历算、占卜。

④曼巴扎仓,即医明学院,研究医药治病,专门培养医药人才。

扎仓下面还设有康,就是喇嘛们居住的地方。每个扎仓基本形式是一个中间带有院落的方形多层建筑,中间有佛堂和院子,四面的房间面向中间开放。喇嘛们在四面的房中学习和修行,而在中间的佛堂中拜佛,在院子中辩经。

佛陀在毕钵罗树下经过七天七夜觉悟成佛后,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初转,之后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是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这些传道场所就是一个个学习和参悟的校园。古代,从印度通过西域传进中国的石窟除了作为对佛祖崇拜的场所外,修行和学习也是石窟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在敦煌石窟还是龙门石窟,除了那些漫壁造像和雕塑的大型石窟外,还有很多只能容纳一个趺坐信徒的小窟的原因。从阿富汗等地方的遗迹来看,这种教育和修行的痕迹更浓重。

在西方,中世纪的修道院形制也很接近这样,中央是一个祈祷的教堂,边上是一个中央回廊(cloister),周围环绕的是一个个小室,小室中只有一个朝天开放的窗户,迎接着上帝的召唤。现代主义的大师勒・科布西耶设计的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几乎成了所有修道院形制的抽象和提炼。

可以看出,有了教育,教育就离不开建筑。宗教的教育往往是从体验开始的,因为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言说的。对于空间和建筑的教育在很多的地方也同样是不可言说的,同样要从体验开始。所以我一直认为:建筑的教育应该从一个可以教育的建筑开始。

2003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美院)合作办学,筹备成立建筑学院,同时开始启动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的教学楼设计。这给了我们一个为了建筑的教育来设计教育的建筑的机会。

塑造学院单元

为了设计出适合美院特点的、独具特色、并且能够充分满足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教学的建筑,我们对历史上的教育建筑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对过去宗教寺院、修道院、学院等建筑的研究来看,教育建筑也有自己的形制。根据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实施不同的建筑布局,不同的建筑理论,会有不同的建筑形式。

建筑的教育有其独特性,艺术学院中的建筑教育更有其特殊性。建筑教育不完全是一种授课式的教育,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实践性的、启发式的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在有些时候要让步于经验知识传授。在很多情况下,学生间的互相影响和启发甚至不亚于教师的指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通过理性来学习,还要求通过感性的、直觉的感受来学习。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就需要几个行为环节:授课、实践、观摩、交流、体验。这些行为对应的空间容器就是教室、绘图教工作室、展厅、交流空间和能够产生对比的不同尺度空间。

经过对美院建筑系人群行为的研究和对历史中各种教育建筑的初步探索,我们寻找出学院单元的基本原型:

①院子,有顶子或者没有顶子,应该有光线射下来。做展厅或者交流场地。

②围绕院子的走廊。

③围绕院子的大空间,用作工作室。

④走廊外侧的小间教室,用作授课。

⑤院子中可以通向各层的楼梯。

⑥既可以通向院子也有对外面视野的交流空间。

以这个原型我们设计了3层的学院单元。每个学院单元是一个学院。每个学院有3个自然层,环绕着一个3层通高的内庭院,1、3层为给学生用的开放大空间,2层为教授工作室的小房间,全部围绕内部中庭,四面空间向中庭开放,中庭是学院的交流中心,这样每3个自然层就构成一个独立的学院空间。把3个独立的学院单元叠摞起来便形成了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教学楼。形成这样的布局:1、2、3层为学校公共部分,4、5、6层是设计学院,7、8、9层为建筑学院。3个部分既是相对独立的,也是可以通过统一的垂直交通连接起来。

只要进入了学院空间,就可以通过内部庭院的步行楼梯上下联络,不用再跑到外面乘坐电梯或者消防楼梯进行上下层间的交通。学院内部的中庭就成为每个学院的中心,整个空间围绕着这个中心设计,学生老师的教学也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中庭成为平时教学评图、阶段作品展示、周末联欢的空间。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独立的单元。

创造空间体验

建筑艺术和其他视觉艺术之间的最大差异是空间尺度。其他视觉艺术虽然也有尺度问题,但是多数是从平面上和作品外部来观察和欣赏,建筑物从外面欣赏时和雕塑有着相似的欣赏经验,但是更特殊的是它具有从内部体验的独特性。即使抛开功能等建筑因素来看,“空间”及“空间尺度”也是其他视觉艺术无法表现的。我们认为,尺度感觉的生成,来源于尺度的体验,空间的初步体验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以往建筑学院的建筑中,着重于使用功能的设计比较多,对于学生体验空间的重视比较少,很少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环境中着意创造出可以培养空间感觉的空间。或者可以说,没有专门为建筑和设计教育着意创造适合教育的建筑。在这个教学楼的设计中,创造多变的空间体验和可以度量的尺度体验成为建筑设计的另一个动机。

1、不同高度的空间组合

在每个学院空间中有3种层高的空间,有1层层高的,有2层层高的,有3层层高的。不同层高的空间组合在一起,

互相连接和穿插,还有的地方通过桥廊分隔,是使用者增加对于垂直高度空间和尺度的体验。

比如:入口门廊是2层层高,进入大门后是1层高度的门厅,向里面走就是3层层高的大台阶空间,沿大台阶上行到2层的大展厅,又是2层的空间高度,而这一系列的空间都是连通的。这样的空间组合渗透到建筑每个层面。

2、不同宽度和进深的空间组合

在平面设计上,设计了多种不同大小的空间,有半个开间的小空间,也有10m宽40m深的大型空间,在大空间的旁边还有8m见方的交流空间,空间的序列和形式,形成了水平方向空间和尺度的体验。

3、不同高度的视线位置

在不同高度的空间中,每个自然层都可以对空间进行观察。在学院单元的3层高的庭院空间中还设计了一个桥梁,从桥梁上可以改变观察空间高度的视角。另外,大台阶和空间中楼梯的设置,也增加了丰富的视线位置,在2层展厅中还特意设计了一个下沉空间,更多地增加了视线感受。

4、不同的空间限定方式

单片墙体、列柱、双墙围合、直角围合、凹龛围合、升高、下沉、顶面……在这个建筑中出现有各种空间限定方式,并且在使用中还会由使用者继续增加和发展。在我们回访的时候,已经看到,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已经开始创造性地使用这个建筑了。

另外在柱网和高度上的设计尽量采用惯常尺寸,让学生习惯尺度和尺寸。比如,建筑的东西柱距都采用8m,南北向的,两侧为8m,中间一跨为10m,每个学院中间大厅的轴线尺寸为10m×40m,净高度接近12m。这些尺寸可以使建筑学院的学生用感官直接体验抽象的数字,渐渐培养出初步的空间尺度感觉。

再有,在这个建筑中,对于设备和电气设施的装修也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处理手法,将设备和电气的风道、线管、风口、灯具等等全部布置,不加掩饰,让学生们知道除了他们平时看见的地面、墙体、吊顶之外,完整的建筑还要包括很多设施,这些不同的材料、器材、产品共同组成了建筑,让这些建筑的每个细小的组成部分都成为学生的教材。

艺术与建筑相结合

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审美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教育和知识背景的不同,也造成审美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在本教学楼的设计中,融合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双方的审美观。

建筑师实践性强,对于空间的理解和尺度的把握有着职业的优势,而艺术家比建筑师更容易突破固有的观念,更容易打破一些惯常的做法,使建筑空间在建筑师把握好尺度后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艺术气质。这个建筑是一次特别的尝试,从建筑设计开始就策划要吸取双方的优势,由双方共同完成这个建筑,不仅仅由设计院的建筑师进行设计,同时也使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艺术家们一起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来。艺术家们对于建筑非常敏感,同时也热心参与建筑设计工作,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在我们接受设计这个建筑之前,美院的很多老师和学生也曾经出过很多方案,里面不乏亮点,有一些已经被实施方案吸取进来。正式开始设计后,美院的老师们也提出了很多的设计设想,提出他们希望如何使用这个建筑,这些很有价值的构想都被吸取进来加入到设计中去。

在室内装修阶段,艺术家们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将建筑师设计的空间装饰得更丰富多彩,现在各个空间中的装饰装修的形式和色彩基本都是依照潘院长的设计思路发展出来的。比如 “三个展厅之间寻找变化,第一个展厅以白色为主;第二个展厅想用大红的展板装饰一下白色的室内空间,提提精神,第三个展厅用了多一点的传统符号,希望提醒建筑学院的学生不要忘了搞建筑要研究文脉。”特别是首层通向2层的大台阶,原来建筑师设计的是平行台阶,潘院长将园林中的手法借鉴来,设计成斜向和不规则的台阶,呼应大厅里面的斜墙面,使大厅更加生动了。实践证明,这种联合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这个建筑是建筑师和艺术家合作的结果,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的一个重大成果。

结语

现在,建筑学院和设计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在这个建筑中学习生活了一年了,这个建筑在老师和学生们的使用过程中开始显示出我们原来设想的样子。同学们在通长的大教室中作设计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窝在自己的宿舍里做作业,老师们和同学始在中厅中进行课堂的讨论和评图,同学们在中厅中组织自己的联欢会、打羽毛球,各国的交换学生和访问学者们在二层的咖啡厅里休息和讨论问题,每一个能张贴的墙面上都被同学们利用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注意;注意规律

一、讨论问题

1.如何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设计和制作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

2.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设计和制作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

二、讨论与结果

(一)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设计和制作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

根据注意的分类标准,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多媒体课件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各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运用多种途径图文并茂的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效率。但是根据注意的品质,学生的注意可以同时进行两种或以上的活动,如果注意的对象过多,就会导致注意的分散,反而降低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一下事项:

首先,教师制作课件要以学生为中心。

无意注意是学生在面对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对象时产生的,因此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关键因素。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尴尬局面。它赋予了英语教学于活力,教师通过课件的制作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和内容,比如可以在课件里面穿插不同的英文音频、视频、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求学生模仿或者为视频配音,根据图片猜单词或者根据图片讲一段关于图片的故事,从听说读写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而且在制作课件之前对学生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真正做到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从而利用学生无意注意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选择制作课件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新异性和独特性。

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的课程,涉及到的单词、语法和句型纷杂枯燥,如果教师课件设计的不合理,非常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定要首先陈述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去学习。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中第8章Fable of the Lazy Teenager为例, 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Kevin的梦,看似毫无逻辑和重点,事实上本片文章就是利用这一语言故事使美国青年彻底认识他们必须改变对教育的态度。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掌握因果分析的写作方法和一些语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本章的课件时,首先要讲明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因素,消除与学习无关的无意注意。同时,教师讲课时要重点突出、抑扬顿挫,引起学生与学习相关的无意注意。

(二)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设计和制作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大学英语的学习是一种自觉的、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听说读写能力水平为目的的、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活动。因此,学生要学好英语不能单凭直接兴趣,还要靠发展有意注意。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是培养学生有意注意。

首先,加强学生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以《大学体验英语听说4》的课件设计中,教师在第一张PPT中清晰的陈述Warm up Focus、Listening Task Focus、Real World Listening Focus,在第二张PPT中陈述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意义有了清楚深刻的了解,那么他们就会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的注意专注于完成任务的有关对象。

其次,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大学英语是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说明大部分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没有直接兴趣,但是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结果有兴趣。比如说大学英语课程的成绩和学生能否毕业或者是否能拿到奖助学金相关,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本身不能吸引学生,但是如果学生有了间接兴趣,仍能利用有意注意努力学习。

三、结语

首先,为了克服学生上课时注意力的分散,教师要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注意规律,是学生集中于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善于利用有用的刺激物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无意注意。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使课件既简单明了,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要突出重点,运用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其次,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在新单元开始的时候要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难点和重点出要预先标识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通过这些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有意注意。

参考文献: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美学;形式美感法则;作用

1建筑设计的美学含义

歌德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凝固了的音乐。”建筑是工程艺术的主要属性,其美学形式能够决定其艺术表现力的大小以及品质的优劣。建筑属于视觉艺术作品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必须和建筑美的定义及建筑美感法则紧密联系起来。建筑美学是建筑学与艺术美学的一项关键性分支,重点探究的是建筑领域当中有关美的问题。建筑美学具有两重属性,即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建筑语汇中,其主要表述的含义都树立在建筑空间系统当中。所以,建筑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体现在建筑技术的美学价值和功能方面,也是其余艺术形式没有具备的特点。建筑美学价值也和其余艺术有着一定的共性,拥有多元化人文特色,这也就是建筑的艺术性原则以及美观适用的原则。

2建筑美学形式中体现的美感法则

2.1稳定与平衡法则

稳定和平衡属于人在视觉上产生的直观体验,其主要表现于建筑立面构图方面。建筑的立面构图通常都有一个重点,如果这一重点位于构图的中间位置,并且两边是相互对称的,那么就可以称之为静态对称平衡。但如果该重点不在中间位置,而总体看上去依然可以让人产生稳定的感觉,那么这种就称为静态非对称平衡。和静态平衡对应的概念即是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利用了变化性的线条、韵律等,给观者带来起伏波动之感。

2.2比例与尺度法则

比例和尺度在建筑美学形式中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若能构造出优秀的比例,会使观者看到的画面比较真实而贴切,不易产生扭曲变形之感。例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完美地展示了比例、尺度以及透视之间的联系。神庙从平面看上去是一个长方形,立面则由八根多里克柱子与三角形组成。其柱子由柱脚至柱顶都是逐渐收缩的,充分考虑到了比例的问题。此外,巴黎圣母院也十分讲究比例和尺度。其以水平三段式和垂直三段式,把立面划分出来。同时左右两边的高塔又和中间较矮的构造产生尺度对比。在入口处还设置有透视门,正中间设计了玫瑰花窗和人物雕像带,其比例不一,使整体构图看上去有变化之感。

2.3节奏和韵律法则

在建筑形式中,单一或是多个元素反复出现,就称为节奏和韵律。这一法则在中国与外国的各种建筑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我国古代所建的塔,依据其形式上的差异可划分成5大类别:喇嘛塔、单层塔、楼阁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在这5大类别中,都有着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如北魏时期的嵩岳寺塔,就属于密檐式塔,其密檐出挑全部采用了叠涩的形式,外廓又进行了缓和的收分,整体呈现出微微凹陷的形态,将建筑的节奏及韵律表现得非常到位。

2.4布局的空间排列法则

布局的空间排列法则多体现在建筑群体组合当中,而在我国的古代园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皇家园林中著名的圆明园、颐和园等,都在整体上呈现除了尺度较为宽广的布局和层次感,显示出富有美感的空间排列。私家园林则大多分布于江南地区,比如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等。特别是苏州留园,属于小尺度布局的代表建筑,整个园林弯弯曲曲,入口也是一个十分窄小的通道。后来漫步前行,眼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而北京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又有所不同,其中轴线经过金水桥伸进天安门内,之后又再度敞开,过了端门到午门之后形成狭道,之后再经过“前三殿”与“后三殿”,不断重复,就如同一首变奏曲,最后到达御花园。因此,关于建筑美感法则中的空间布局排列法则,能够起到变化的作用,使建筑内涵更为丰富。

2.5单一几何形态法则

单一几何形态法则是利用了相对简洁的线条组合,为观者呈现出清晰明了的审美画面。比如,在建筑美学形式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单一几何形态包括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运用这类几何平面图形进行建筑物外观的整体构建,可以将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画面。一般较为经典的建筑范例,几乎都采用了这种单一或是多个简洁的几何图形。比如罗马的万神庙,就是一座整体为长方形的庙宇。其中包括了纵深的前走廊,可以将其视为由方形平面和圆形构成的组合体。而整个庙宇又属于单一空间和汇集式建筑构图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罗马穹顶建设技术的典型例子。按照罗马当时的风俗,建筑物的穹顶是天体的象征,而在其中间设计一个圆形的洞,就象征着建筑和自然、世俗的和谐统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美学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能力日渐提升。建筑形式美的法则经历了十分悠久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如今人们要进行建筑美学形式的研究,就要踏着前人的脚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及拓展,跟随时代的变化积极探索建筑形式美的法则,使建筑领域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荣妍.形式美的法则及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2-75.

[2]戴大彬,任洪国,刘文庆.浅析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形式美感法则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8):43-44.

[3]宋平.结合建筑形式浅析建筑形式美法则[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7):13-14.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美学规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现代社会建筑物在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建筑形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具有艺术性、创新性、美学性的艺术结构逐渐的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需求。

好的建筑作品,可以良好的把握城市空间系统中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之间的有机性、逻辑性以及秩序性,从而在升华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提高居住环境的艺术性。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都是通过建筑美与艺术相结合体现其形式美。

虽然人们对于美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美学在建筑艺术的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规律。要想实现房屋建筑设计的美学特性,就必须要遵循相关的美学规律,通过美学规律的普遍性,来达到房屋建筑设计的艺术需求。

2美学规律中的协调性

保证设计的协调性,是实现不同艺术形式的重要前提。房屋建筑具有多种设计形式,并且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意图多种多样。目前,部分房屋建筑设计中,经常存在由于多样性而造成的协调性缺乏,影响了房屋的美学特性。首先,房屋建筑要实现几何形体的统一。几何形体的统一,是实现建筑辨识上的协调的重要基础。实现几何形体的统一需要对于形体中的主从关系进行分配,并且合理的对尺寸、形状等进行协调,从而到达几何形体的统一。其次,实现主从分明。建筑按照其自身功能可以分为主体与从属两个部分,在设计上,要进行从属的区分对待,避免由于主从不明确,造成建筑表现形式过于松散和平淡。在进行建筑的外观设计上,必须要对于主体和从属进行区分对待,形成重点突出,以从属部分衬托主体部分,提高建筑外形的表现力。再次,要注重实现色彩的协调。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合理的搭配建筑色彩,使之形成良好的艺术风格,才可以达到色彩协调的目的。与此同时,在进行色彩的选择上,还要注重不同色彩所代表的不同意义,避免发生色彩意义上的矛盾,降低建筑视觉效果,影响建筑实际艺术效果的表达。最后,还要注重建筑功能的协调。建筑自身具有多种的功能,如果建筑的结构体系中,不同功能不能实现协调,就会造成建筑外观与整体结构出现不协调。

3美学规律中的均衡性

建筑物自身的大小、质感、色彩、虚实变化、高低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使得建筑本身的均衡特点,成为建筑美学规律中的重要特点。就大多数情况来说,一般体积较大、材质较为粗糙的建筑物,其给人的感觉以稳重为主。而体积较小、材料较为光洁的,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对于建筑没学规律中的均衡性研究,就是要提高建筑物给人的感觉的影响。

建筑物的均衡主要是指建筑物不同部分的轻重关系,并且是建筑物观赏特性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保证建筑的均衡性,才能使得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得到良好的表达。实现建筑的均衡性,必须首先要注重实现建筑物的对称。对于复杂的建筑物来说,实现建筑对称是建筑设计中较为困难的环节,需要设计者通过大量的努力来实现。对于不规则的均衡特点的表达上,要利用杠杆原理,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使得建筑物的均衡中心得到凸显,合理地配合导向标志对建筑物使用者进行引导。在保证建筑物均衡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实现建筑物的稳重性。建筑物的稳重性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得到实现,让观看者获得稳定的感受。现代建筑对于建筑稳定性表达,通过利用材料的质感以及特殊结构的设计,表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美学规律中的比例

建筑物的比例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建筑物给人完美感受的基础。建筑的比例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物的长宽高属性的大小关系进行合理的设计。建筑物本身从整体到局部,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的关系,而良好的比例关系,正是给予人们良好感受的基础。如果建筑物比例设计存在问题,就会使得建筑美感难以得到体现。对于不同的建筑来说,比例的选择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来决定。例如,简单基数比、矩形比例、动态比例等都是建筑比例设计的重要方式。

5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下面以朗香教堂为例,具体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在一座小山顶上,由法国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建造。虽然教堂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人,但却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对立统一的应用

对立统一法则是设计行业普遍适用的法则。建筑设计中的统一,指的是在一个总的概念前提下,各要素之间所呈现出的一种相似,甚至一致的特性,看似各不相干的要素之间其实是有着一些内在的联系规律的;而对立,则是指呈现出一致性的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差异及特殊性。

从一开始,柯布西耶的意图就是玄奥多于宗教,他希望创造一个诗意的、雕塑般的空间作为“一个强烈的集中精神和供冥想的容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建筑由喷涂后用一层石膏刷白以形成粗糙表面的素混凝土墙面构成。建筑的两个主要立面朝向南方和东方,并被一道在靠近转角处迅速升高的截断的墙面分割开。南立面平缓的倾斜墙面上开有一系列安装了彩色玻璃的窗洞,并布置了教堂的主要入口。从细小的窄缝直到深深的凹洞布置着各种形状的窗子,表现了墙体的厚度并在室内创造出镶嵌般的光线效果。西立面,是建筑中仅有的一面无窗的实墙,一对桶形的泻水槽形成其鲜明的特征,雨水池包括用混凝土制成的3个金字塔和1个圆柱体,这些几何元素与教堂忏悔室柔和凸起的外墙在肌理和外形上形成了对比。

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形、光、色、材融为了一体,一切建筑造型只为一个目的:艺术的、超凡的表现着一种精神,这正契合了教堂建筑的最重要的功能。笔者认为,朗香教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人感到陌生,有陌生感或陌生性。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关于房屋是什么样子的概念。我们观看一座建筑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眼前所见同已有的概念作比较,于是在面对朗香教堂时一种莫名其妙,怪诞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单单看它的外立面,人们很难看出这是一个教堂!但是在功能上这个设计完全满足要求,不论是物质功能还是心理功能的要求。勒氏在朗香教堂的形象处理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陌生化”的效果。朗香教堂的引人之处又在于它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这种复杂,仅仅是结构上的,而其细部,不论是墙面还是屋檐,外观还是内里,其实仍然相当简洁。再看教堂的平面,那些曲里拐弯的墙线,和由它们组成的室内空间,也都复杂,多变到家了。另外,除了金属的门扇之外,几乎再没有什么现代的痕迹。只有粗粝敦实的体块,混沌的形象和岩石般的稳重。这些复杂与简洁、古代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元素,同样形成对比。

(2)以人为本

朗香教堂的本质功能还是教堂,供人们进行宗教仪式。形式上,建筑主体造型如同听觉器官,在倾听神与自然的对话;黑色的钢筋混凝土屋顶如诺亚方舟;粗面、厚重的混凝土墙“光之壁”上布满大大小小多彩点窗,并通过“光的隧道”将各色光奇妙地引入室内,那些窗洞形式,不怕变化,只怕单一;不同厚重的建筑形体之间刻意留出的缝隙,也使室内产生奇特的光影效果。这一切,使建筑外形和室内弥漫出一种浓厚而神秘的气氛。

结束语

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柯布西耶便以人为本地运用了对立统一法则,该建筑最终给我们的是一种陌生的美感。如果我们在今后的设计工作里能更好地运用各种要素,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相信我们的设计工作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建筑的几何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纯净感;极少主义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72-1

一、渴望“纯净”感的原因

(一)城市连环画的变迁

严格地说,移动、思考、睡觉等行为都是在时间之轴上进行的,人对于外界的信息是在运动中完成收集、处理的。人在城市中与建筑内运动的路径成为了信息采集的路线,并以视觉作为主要的感知方式。如果要获得对城市以及建筑的整体感受,就一定要通过体验来完成。凯文・林奇认为,认知、空间和意义是一幅环境图画的三个组成要素。城市可以提供全套的视觉大餐,规划人员和建筑师都对建筑造型和建筑立面非常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建筑存在着矫揉造作的倾向,这无疑对于本就在脆弱的理论指导下的国内实践来说是种灾难。

(二)工业化及城市化为“回归”思潮加速

从《走向新建筑》中的对工业化、标准化的推崇,到现在“技术万能”的迷信,其过程表现出人类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认为征服了自然就意味着解放的这种偏执。工业化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加速了城市化,出现了人口过密、远离自然、生活单调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人开始向往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渴望着人性的回归,渴望纯朴和宁静,这是一种合理的心理需求和时代性的表现。

(三)新形式的需要

美的形式是由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美感意识沉积而来,它们能给人特定的审美体验,可随之也带来一定的禁锢作用――“传统”的标签而令人难于突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时代的到来,新的美学观将会出现。“机器美学”曾经使人们沉迷于机器的精密美感,但面对二战后大量乏味的“箱体”建筑时,人们感到了厌烦并进行了反思。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认为建筑应向传统文化学习,向商业文化学习,用拼贴、变形、戏剧化的手段来表现复杂、含混、矛盾、多意的生活。它们在形式表达方面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复杂或混沌。

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心理对应着各自的建筑风格。当前“回归”心理的存在必然呼唤具有回归气质的建筑,以纯净感为表征的建筑正是其中的一类。很多新奇建筑虽然具有出众的形态和空间表现力,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不是大众的建筑,不能成为城市有机的一部分,目前还是实验性和艺术表现性的支流。这也是建筑形式的进步不一定使建筑自身具有市场化的潜力的一种表现。

二、获得“纯净”感的途径

(一)几何途径

欧氏几何和笛卡尔坐标体系打开了理性之门,几何的纯粹性使人们陶醉其中。欧氏几何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心中理性的先验意识,能够使人获得诸如宁静、挺拔、简洁等感观体验。这种体验在设计中是不能忽略的因素。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为了理解特定的视觉环境,大脑会对其进行简化;“图形一背景”结构是人类知觉的基本特性,人总会把视野中具有图形特征的部分选出来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部分看成背景。密斯在柏林国立近代美术馆的顶棚设计中,就采用了钢合金成分各不相同、尺寸完全一样的钢梁,为的就是达到在视觉上表现出一种均质的结构和他对抽象几何形态的追求。

(二)材料途径

“纯净”事实上是让设计对象回到材料、光线、空间及体量等这些基本要素上,只留下空间的纯净和强烈的感受,使得材料的真实性以及构造与细节能够得到完美的表达。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材料本身的性质,质地、光感、强度等都能成为设计元素,毕竟建筑形式和美学效果离不开材料本身。建筑材料具有地方化特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建筑材料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地生活的多样性和建造方法的地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