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销机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国乐购的游击赞助
英国的乐购是世界三大零售商之一,同时也是英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笔者文武赵发现,近日它针对英国真人秀节目《X-Factor》的营销很值得关注。英国的《X-Factor》是一档与《美国偶像》齐名的选秀节目,在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几乎一半的英国人都在电视机旁收看这档节目。其中节目中的一个参赛者引起了英国社会的争议:来自爱尔兰的玛丽·波恩(Mary Byrne)。争议的原因就是玛丽所拥有英国Tesco乐购(简称乐购)给予的“非官方赞助”。
在成名之前,玛丽仅仅是乐购超市的一名有11年工龄的收银员。在玛丽参加《X-Factor》节目后,它的前雇主乐购就决定支持玛丽,当即要求旗下包括英国和爱尔兰在内的三十多万名员工都投票支持玛丽。不仅如此,乐购还将品牌的广告宣传与对玛丽的支持有效地整合到一起。不仅将“We’re behind Mary”定为乐购近期对外的广告语,而且制作相关的广告片,在《X-Factor》节目的播出时间刊播。
作为零售终端,乐购还充分整合超市中的广告资源为玛丽拉票,你可以看到超市到处都是支持玛丽的背景板、海报还有超市里的电视视频等等。乐购每天都有数以百万的人前来购物,这为玛丽赚足了眼球,赢得了不少的支持率这俨然就是一场选举,美国总统的待遇也不过如此了。
通过网络报道,笔者文武赵发现,当然伴随着玛丽的一步步晋级,乐购对玛丽的支持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首先,以公司的名义来支持玛丽的行为引来了社会的争议,“商业力量的介入,对其他选手来说是否有失公平”“背后有没有策划团队”等话题接踵而至,不断见诸于报纸、网络等媒体中。此外,据媒体统计,乐购的LOGO在节目中就曝光了8次之多,甚至节目的评委在对玛丽做点评时,还时不时说出乐购的Slogon “Every little helps”。想想在收视率这么高的节目中,乐购省下了多少的广告费。同时,作为爱尔兰人的玛丽,俨然成为了广大爱尔兰裔所津津乐道的英雄。而乐购这种不遗余力的支持,自然在爱尔兰及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也博得了不少好感。
对品牌的启示
当企业想到利用真人秀拥有的高收视率进行品牌宣传的时候,惯性地就会想到电视广告、大型的公关活动。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营销方式从当初单纯的贴片广告、赞助冠名、主持人口播等简单的广告形式,已经发展到品牌植入甚至品牌定制等相对高级的形式。但是乐购的赞助案例却表明,这些实际上只是真人秀营销中最昂贵的一部分,其他大部分有效的营销活动比这些要低廉得多。
笔者文武赵认为英国乐购的真人秀营销有着两点重要的启示:第一是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资源并没有被开发殆尽,企业还存在着游击营销的机会;第二就是企业的真人秀营销需要整合其他广告资源。
首先,企业应该有着对真人秀节目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够在同时还应该意识到,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资源并不止于节目制作方提供的合作方案。企业可以用讨巧游击的方式进行真人秀营销。那么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什么呢?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曾经用“真”“人”“秀”这三个词来形容真人秀的节目特点。他认为,“真”是真人秀的特色,指的是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人”是真人秀的核心,真人秀节目里面的人性、人格应该凸显出来才能产生感染力;而“秀”是指虚构和游戏,是真人秀的手段。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得真人秀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基于尹鸿教授的观点,站在企业营销的角度,笔者认为真人秀还有个特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参与成本的差异性。
在真人秀节目中,参与的角色十分丰富。就拿本次案例中的《X-Factor》节目来说,就包括现场的普通观众、参赛选手及粉丝团和亲友团;评委、主持人、幕后的制作团队等等。这些角色有幕后的,有幕前的,他们构成了整个真人秀节目的各个角色。
应该明确,每种角色参与节目的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笔者文武赵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想在节目中得到曝光,必须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包括给电视台的广告费,节目制作方的赞助费等等;而相比之下,对一般大众来说,比如要想参加《非诚勿扰》,可能只需要些许的报名费和路费,参与节目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主持人、评委来说,得到曝光非但不需要支出成本,而且还能有丰厚的利益回报。
明确了真人秀的这个一点,你会发现乐购的案例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企业参与真人秀节目的模式。按照传统思维,企业利用真人秀进行营销传播的手段,无外乎冠名赞助、贴片广告,或者是奖品的播报,主持人的语言植入等等。节目官方已经绞尽脑汁获得广告收入的机会,貌似节目的广告资源已经开发殆尽。
然而其实不然。如前所述,由于真人秀节目对普通大众几乎是免费开放,这就为企业的游击营销提供了一个以低成本参与节目、取得曝光的可能性。关键是企业如何变通身份的问题,正如案例中所看到的,乐购发现了企业不仅可以成为赞助方得到曝光,而且还可以在一个选秀节目中,乐购选择一个有潜力的种子选手,以后援团的身份参与到进来,进而不仅能赢得该种子选手的粉丝的追捧,更能获得在节目中的高频曝光。
媒体圈这几年,有件特别时髦的事情,就是很多我的老同行、老朋友,纷纷高调离开传统媒体,或干脆转行,或去做新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的确遇到了很大问题,这不仅仅是阅读习惯、阅读环境的变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商业模式的关键环节——营销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本质上讲,营销就做两件事情——一个是传递正确的信息,另一个是让信息要找到正确的人。
之前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是大品牌、大营销的时代,从品牌到客户的过程,比的就是谁的声音大,谁的传播渠道粗,这很类似于用大炮、轰炸机去轰炸,只要覆盖面足够大,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种粗放的营销,不仅造成了营销资源的大量浪费,也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干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最大的变化就是在从品牌到客户的过程中,可以用更精细、更被动的手段,替代简单的、主动的大规模传播。这个替代环节,就是交互和体验。
这种“品牌-交互-体验”的新营销模式,就是一个营销漏斗,通过不断升级的交流强度,逐渐筛选出购买意愿强烈的客户群,进而向他们投入更多的营销资源,提高营销的效率。增强品牌认知的种种手段,都是传统媒体时代各方演练纯熟的套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有效。品牌的高认知度并不会直接产生购买行为,但可以极大增加用户参与互动的可能性。有意愿进行互动,是用户对品牌感兴趣的强烈信号,有效的互动不仅仅可以传递更多信息给用户,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内容和更广泛的传播。
而体验是交流强度更高的交互形式,尤其是在目前企业级方案越来越复杂,消费级产品外观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传统的营销方式所传递的信息量远远不足以完成品牌的差异化。只有在交互的过程中,吸引感兴趣的客户体验试用,才能极大提高信息传递的带宽,更有可能影响潜在客户。
以前,与客户进行充分交流的成本极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都不再是难题。但是,怎么样从品牌引发互动,如何找到合适的交流内容、交流方式甚至时机,引发充分的交互产生,再从互动过程中筛选出进一步的潜在客户参与体验,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这巨大的空白,也是媒体全新的机会。
传统媒体要适应这样的变化,自己也要做出巨大的改变,除了继续提高内容质量和公信力之外,还要不断将自己数字化、数据化和服务化。
《商业价值》杂志刚刚度过创刊4年的生日,这4年里,有3年的时间我们都在同时开发、运营客户端,目前下载量已经超过120万。我们把这个过程视作传统媒体数字化的过程,也是把读者转化为用户的过程。数字化直观的好处在于交互性的提高(所有内容都很容易进行评论和打分),一切都变得可衡量(文章和广告的每一次浏览和反馈都反映在数字上),以及大量数据的产生——例如,我现在不仅知道读者的地域分布情况,还知道在《商业价值》客户端80多万的安卓手机用户中,有31%在使用三星的NoteII,有22%在使用三星SIII,还有17%的小米和7%的华为手机。
但是,做了这些之后,更多问题浮现出来。包括:
这些多维度的数据如何利用?包括如何利用用户对文章的反馈,提升改进文章的质量和选题的方向?如何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偏好和需求,给他们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关键是,你能否面对诱惑耐得住寂寞,面对习以为常敢于跳出守旧迎接新一轮挑战。在我周围,经常可以看见众多的营销人,做了几年、十几年的工作,仍旧在原地踏步、按部就班,他们疲惫的脸上掩饰不住沧桑、无助的眼神绽放不出希望的火苗,虽然从事的是当今最有刺激最有挑战的营销,但缺乏方向和目标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总部一成不变的教条下麻木,他们的追求勇气在周围不良的氛围里甘愿沉沦。一旦等到市场萎缩,销量下滑,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和替罪羊理所当然的就轮到了他们,这不,年龄在当月的流逝中一天天增长,职业生涯却在一步步走向暗淡,境遇不妙的大有人在。当然,这除了个人人品问题外,我相信绝大多数营销人是不甘寂寞的,他们在自身的舞台仍渴望能有闪光的机会。
营销人,要善于经营自己,更要塑造自身品牌,体力和脑力并驾齐驱。作为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的首席顾问,十几年的营销生涯告诉我,如果不抓紧时间构建实力,等待的必将是没落和悲哀。因此,一定要把自身的目标放高,一定要敢于超越别人,追求卓越。对此,营销人应该深深记住:在现实社会,要想赢得别人尊重,你就应该是李小龙。
李小龙是谁?不用我说,早就家喻户晓。香港著名的武术大师。虽然英年早逝。但他所创造的让世界震惊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扬眉吐气。大家可不要认为崇武的李小龙只会打打杀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相反,他还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散文家、诗人,写下过大量的优秀诗篇。
一次,他在给读者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同样,也不要认为李小龙赫赫武功凭的是先天优越条件。据有关报纸披露:李小龙小的时候体质比一般人还弱,存在着身体缺陷,两条腿长短相差一寸,近视更高达1000度,然而就是这种条件,李小龙却最终成为 一代武林宗师,并自豪的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李小龙短暂的一生,其伟大之处在于能克服先天不足,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胆略,以及他不因循守旧,在功夫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精粹的同时还善于借鉴国外的西洋拳法,不管取得多大成绩,他从没有重复和沉醉于自身的过去,坚定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指引着他一步步继往开来。
市场主管们,你们好,你们的移动营销效果怎么样?可能不太理想。Forrester表示:营销人员正为如何明确目标和管理移动性能而苦恼。信息主管们最好也听清楚。你们能帮助市场总监抓住这个曾错过的移动营销机会。
这是推动收入的好机会,也是加强市场主管和信息主管关系的机会。
市场主管们也许声称他们正在对移动端展开数字营销。但29%的人仍然处于试验移动测量技术的阶段。许多营销人员甚至还没有明确目标。只有少数使用新兴的工具来追踪和分析跨渠道的移动用户活动
Forrester在分析报告中写到。“据我们的调研,57%的营销人员甚至还没将移动互联网视为目标。”
有大量的数字营销机会与他们擦身而过。市场总监们毫无疑问需要赶到移动互联网的前线,但是怎么做呢?
Forrester有个多级计划来测量移动营销效果。首先,测量来自于移动设备的流量。Forrester的报告显示:1/5的网页流量来自于移动设备。ESPN报道称在高峰期,超过一半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
在追踪移动流量的时候,牢牢记住的是将智能手机和平板区分开来。当营销人员着手制作一个关于平板策略的时候,他们需要知道来自平板的流量。识别设备的类型将帮助营销人员专注他们本地应用程序的投资开发。
大多数营销人员认为流量意味着访问量,但是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需要查看并且追踪移动用户的操作,而不是追踪静态的访问量。比如,一个德系车制造商,统计有多少人申请了试驾和从试驾到买车的转换率。俗话说得好,行动胜于访问量。
Forrester在报告中建议,营销人员应精准定义哪种行为他们希望用户去做,而不是寻找传统的目标受众。当通过移动应用的订单增加时,你可以让你的顾客来做明确的动作,比如一张照片,点赞,请求信息。
测量移动流量只是开始。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营销人员需要知道移动用户是如何浏览应用的。为了在当前支出下获得最大程度的移动营销,他们需要识别那些带来高质量流量的出版商和网络广告。他们需要实时分析来划分移动消费者,以便在关键时刻准确找到用户,比如,当他们进入一个地理围栏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真正连通数字营销策略,营销人员需要信息主管的帮助来整合移动分析与其他营销活动。
然而由于企业对很多本可以利用的事件视而不见,即使擦肩而过也熟视无睹,直到被同行业其它竞争品牌巧妙借势来瓜分自己的市场分额时才如梦方醒、后悔莫及。因而在此以“挖掘”强调之,一为让企业对事件营销重新认知,二是让企业明白事件营销并非发现新闻谈天说地那么简单,需要有挖井人的干劲与精神,才能释放出事件营销的最大价值。
由于事件营销具有投入小产出大、容易吸引注意力、效果显著等的特点,故而很多企业纷纷趋之若骛、求之若渴,但无奈不是不知道事件在哪里,就是事件摆在面前却不知道如何营销。而对于本土的很多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挖掘事件的能力乃是当务之急。
那些曾经与事件营销失之交臂的企业,必然会在遭受市场冷遇之后积极主动地寻找挖掘事件的金锄头。有心插花花不开,与其说是企业对事件的呆若木鸡,不如说是企业缺乏发觉事件营销的种种知觉。
视觉
视觉是挖掘事件营销的最低层次,也就是说可以进行营销的事件是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或者众人皆知的事件,在事件挖掘上不存在需要动用企业其它感官的知觉,只需简单动用眼球就可以轻松捕获。这样的可以用来营销的事件有如2006年德国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
然而发觉可以营销的事件与成功进行事件营销却有着天壤之别,发觉是基础,但要想在事件营销中脱颖而出抓住广泛大众的注意力则是企业营销内功的问题。以刚刚落幕的德国世界杯为例,国内本土的企业在对待该事件的营销上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首先,几乎所有的本土企业都一致认为世界杯绝对是一次很好的事件营销机会。然而接下来结果就背道而驰,几乎所有的本土行业巨头都奋不顾身、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世界杯营销之中:通信类的中国移动(耗资1.03亿元拿下央视《2006年世界杯赛事直播》独家特约播出权和央视《2006年世界杯射手榜》独家冠名权。)、中国联通(世界风时刻连通);彩电类的 TCL(炫舞世界杯)、长虹(足球世界杯—彩电视界杯)、康佳(康佳双高清、开心世界杯)、海信(绝对现场世界杯)、创维(我的可录,我的无线,我的世界杯)、厦华(视界杯、全高清)、海尔;功能饮料类的红牛(世界杯人物传奇)、王老吉(不怕上火的世界杯);电脑类的联想(飘逸无线 君子好“球”)、方正(精彩双核,精彩体验)等等。而很多中型企业却停留在做还不做的讨论阶段,畏首畏脚的思维让企业断送了借势营销的大好时机。
以广州的一家摩托车企业为例,其曾经高价聘请世界足球巨星罗纳尔多、里瓦尔多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但其在本次德国世界杯中却没有能够借机痛快营销一把,相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反复的该不该借势营销讨论中。很有趣的是讨论到最后决定要做世界杯营销的时候,却发现已经到5月底了,根本没有时间准备。笔者很难想象聘请足球巨星作为形象代言人的企业对世界杯事件如此优柔寡断,最终启动方案还无疾而终,其品牌运作真的值得人怀疑。
切面对着这样显而易见的事件都产生营销怯懦,那么这样的企业还会在其它营销价值更难评估的事件中大鹏展翅吗?由于这样单纯凭借视觉就可以把握的事件少之又少,如果不及时把握主动出击利用的话,确实值得痛惜与反思。
听觉
启用听觉来发觉事件营销的机会则相对来说要花些功夫。这些事件或许是社会的热点事件,或许是政府、民众关注的事件,但由于时效方面和涉及面的原因导致事件需要一定分析讨论才能清晰其营销的价值。比如说2005年就决定参与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的中小型企业就是属此,由于05年到08年之间还有三年多的时间,提前三年定下该事件的营销确实需要更多的信息供参考作决策。当然财大气粗的企业则另当别论,想都不想就拿钱往里面砸,2005年12月前就已经有中国银行、中国网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大众汽车、阿迪达斯、强生、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人保财险等10家企业签约北京2008奥运合作伙伴。毫无疑问,都是大款中的大款。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200万美金赞助额是实质参与奥运营销的最低筹码。这时候,企业需要更多说辞来坚定其参与的信心。“明知道很好的营销事件却不知道该不该是自己的事件营销”是这些企业心中的最大烦恼,原因在于他们会斤斤计较地考量参与这些类型事件营销的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于是他们需要听听北京奥组委的分析、听听广告策划公司的咨询意见、听听已经赞助奥运企业的反馈等。
此外,发生在广州的两个事件也属于需要听觉判断的可营销的判断。如2006年端午节广州国际龙舟比赛的事件,其最大的赞助商及受益者雅居乐地产就是在当地电视台广告部的不断说服下参与了该事件的营销。由于关注龙舟比赛的更多是70年代之前出生的老广州,他们具备较充裕的经济积累,与雅居乐相对高端的楼盘定位相吻合。而且在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龙舟比赛中出现,确实让民众对雅居乐的好感更深一步。且不谈到底对楼盘销售有多大帮助,能够在社会上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已经是物超所值(赞助费用并不高,传播面却较广)。
当然,2006年7月12日,广州29年来第一次组织市民横渡珠江的事件也同样受到地产企业的青睐,比如在入水处就有百嘉信地产企业的形象宣传。由于本次横渡珠江有广东省省长、广州市市长等政府官员带领参与横渡珠江,对于想与政府建立更良好的关系的企业来说更不应该缺席这样难得的事件营销机会。如果有哪个服装企业能够在省长横渡之后登岸的瞬间递上一件特别制作的毛巾和睡衣式的服装,那绝对是经典的品牌宣传。可惜我们看到的是省长赤膊接受媒体采访了好一阵子,却没有抓住机会借势营销。
触觉
当事件摆在眼前,不断在耳边作响,但企业仍未能感知的话就需要触觉来挖掘可能的事件营销。谁会在触摸中取胜,谁会在触摸中成为经典?
非典期间一个名不经传的威露士成为焦点,B2B的阿里巴巴成为赢家。非典让我们无所适从,防止非典从消毒杀菌的洗手开始,于是从来不用洗手液的长辈后生纷纷在威露士的善意诉求下开始养成使用洗手液的习惯,威露士洗手液的销量不可控制地暴增。
非典的肆虐也让做生意的人难以四处奔波采购、看样,结果只好呆在家里做生意,家里能做什么生意,于是阿里巴巴借机在央视大轰广告——网络贸易、创造奇迹。那些习惯与走南闯北的行商突然发现,原来生意还可以更简单,足不出户、稳坐钓鱼船就可以轻松拿到定单。阿里巴巴在非典期间的交易量是同期的好几倍。
阿里巴巴高呼让事件营销来得更猛烈些吧,谁知布什大叔居然放了导弹到伊拉克领土上。于是阿里巴巴又马不停蹄地在国外投放广告,来中国做交易吧,中国国泰民安、政局稳定,正处盛世。当然那些商人自然会选择安全性高的交易国啦。
嗅觉
当脚踩上事件上面而又不知身在庐山中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嗅觉来发觉事件。如2005年为胜利60周年,全国处在一片纪念的喜悦中。有人在感叹历史的悲壮,有人在悼念烈士的英勇,有人则在庆幸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而更有人嗅到了品牌营销的商机。
广东五叶神紧紧抓住胜利60周年的事件,嗅出了传播品牌提升形象的真机,与《南方都市报》携手合作,开展寻觅抗日老兵的足迹。此举,赢得了社会、政府、公众、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五叶神真的神了,当别人停留在简单庆祝的层面的时候,它却能深挖事件背后的事件,让整个事件营销产生了更大的价值和更深度的传播。
警觉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企业需要调动不同的感官来感知。警觉更具有强烈的捕捉敏锐性与行动迅速性。有些事件营销具有很强的第一时间性,当同样一件事情进行到一半再进行事件营销的话,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统一油的“多一份,少一点摩擦”的电视广告正是因为在伊拉克战争打响的两天内迅速出街才赢得了世人的叫绝、众人的关注,多么巧妙多么及时。当伊拉克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统一油广告也成为耳熟能详的热点。
中国本土上有那么的多的油品牌,为什么偏偏是统一?其实,不少企业都想到了伊拉克战争的事件营销,只是在行动决策上输给了统一而已,N个领导的签字与批示,让企业无法启动快速反应机制,为特别的事件营销开绿灯。
直觉
而蒙牛当年的神州五号事件营销更多的是靠直觉来判断。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其能否成功首先就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其次事件的价值也没有人能够准确评估。更多的人停留在飞船能成功返航的怀疑中。
可蒙牛却坚定不移地推行与实施了神州五号成功返航的庆祝计划,尽管当时也准备了飞船失败返航的应对计划。最终相信直觉的蒙牛人,相信神州五号必定能够成功返航的蒙牛企业,终于在国人面前风光了好长一阵子。
后记
话说回到标题,2006年7月12日,刘翔在洛桑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110米栏世界记录,同时也是刘翔23岁生日的前一天。从事件的影响力和意义来看,这绝对是一次意外的绝佳的事件营销机会。如果我是手机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俺就把最新研发的手机立刻送到刘翔手上,让他给家人、亲戚报喜;如果我是某品牌饼屋的相关负责人,俺就给翔哥送去一个12.88磅重的蛋糕;如果我是某金铺的相关负责人,俺就会给翔哥送去12.88克重的金鞋作生日礼物……
可笔者在7月12日环顾了一圈,只有伊利迅速在新浪网中打出了“热烈祝贺刘翔打破世界记录为国人争光”的flash广告。运动品牌反映最迅速要属NIKE,其安排翔迷在 7月13日刘翔返京的时候给现场所有人赠送NIKE礼品,更不忘在各种媒体齐聚的机场大大方方地掏出NIKE产品炫耀一番。
又是NIKE这个家伙再次占据了翔迷们的眼球!